足少陽膽經活躍時(shi)間:子(zi)時(shi)(23點(dian)~1點(dian))
子(zi)時(shi)睡(shui)得(de)足(zu),黑眼圈不(bu)(bu)露。人在子(zi)時(shi)前(qian)入眠,膽才能(neng)順利(li)代謝(xie),起床(chuang)后頭腦清晰、氣(qi)色(se)紅(hong)潤,沒(mei)有黑眼圈。常在此時(shi)不(bu)(bu)入睡(shui)的人,眼眶(kuang)發黑,易得(de)結石。
經絡循行
足少(shao)(shao)(shao)陽(yang)膽(dan)經(jing)(jing)循行(xing)路線(xian)圖足少(shao)(shao)(shao)陽(yang)膽(dan)經(jing)(jing)起于目外眥(zi)(zi)(瞳(tong)子髎),向(xiang)(xiang)上(shang)到(dao)(dao)達額角部(bu)(頷厭穴(xue)(xue)),上(shang)行(xing)至耳(er)(er)后(風池穴(xue)(xue)),沿(yan)著(zhu)(zhu)(zhu)頸部(bu)行(xing)于手少(shao)(shao)(shao)陽(yang)經(jing)(jing)的(de)前(qian)面(mian),至肩上(shang)交出(chu)手少(shao)(shao)(shao)陽(yang)經(jing)(jing)的(de)后面(mian),向(xiang)(xiang)下進入(ru)缺(que)(que)盆(pen)(pen)部(bu);耳(er)(er)邊的(de)支(zhi)(zhi)脈(mo)(mo)(mo)從耳(er)(er)后進入(ru)耳(er)(er)中,出(chu)走于耳(er)(er)前(qian),到(dao)(dao)目外眥(zi)(zi)后方(fang);外眥(zi)(zi)部(bu)的(de)支(zhi)(zhi)脈(mo)(mo)(mo)從目外眥(zi)(zi)處分出(chu),下走大(da)(da)迎(ying),合(he)于手少(shao)(shao)(shao)陽(yang)經(jing)(jing)到(dao)(dao)達目眶(kuang)下,向(xiang)(xiang)下經(jing)(jing)過下頜角部(bu)下行(xing)至頸部(bu),由頸部(bu)向(xiang)(xiang)下會合(he)前(qian)脈(mo)(mo)(mo)于缺(que)(que)盆(pen)(pen),然后向(xiang)(xiang)下進入(ru)胸(xiong)中,通(tong)過橫膈,聯絡肝(gan)臟(zang),屬于膽(dan),沿(yan)著(zhu)(zhu)(zhu)脅(xie)肋內(nei),出(chu)于少(shao)(shao)(shao)腹兩(liang)側腹股溝(gou)動脈(mo)(mo)(mo)部(bu),經(jing)(jing)過外陰部(bu)毛際,橫行(xing)入(ru)髖關節部(bu)(環(huan)跳穴(xue)(xue));缺(que)(que)盆(pen)(pen)部(bu)直行(xing)的(de)脈(mo)(mo)(mo)下行(xing)腋側,沿(yan)著(zhu)(zhu)(zhu)側胸(xiong)部(bu),經(jing)(jing)過季肋,向(xiang)(xiang)下會合(he)前(qian)脈(mo)(mo)(mo)于髖關節部(bu),再向(xiang)(xiang)下沿(yan)著(zhu)(zhu)(zhu)大(da)(da)腿的(de)外側,出(chu)于膝外側,下行(xing)經(jing)(jing)腓骨(gu)(gu)(gu)前(qian)面(mian),直下到(dao)(dao)達腓骨(gu)(gu)(gu)下段,再下到(dao)(dao)外踝的(de)前(qian)面(mian),沿(yan)足背部(bu),進入(ru)足第4指外側端(足竅陰);足背部(bu)支(zhi)(zhi)脈(mo)(mo)(mo)從足臨泣處分出(chu),沿(yan)著(zhu)(zhu)(zhu)第1、2跖骨(gu)(gu)(gu)之間,出(chu)于大(da)(da)趾(zhi)端,穿過趾(zhi)甲(jia),回過來到(dao)(dao)趾(zhi)甲(jia)后的(de)毫(hao)毛部(bu)(大(da)(da)敦穴(xue)(xue),屬肝(gan)經(jing)(jing)),與足厥陰肝(gan)經(jing)(jing)相(xiang)接(jie)。
聯(lian)系臟腑:屬膽,絡肝,與心(xin)有(you)聯(lian)系。
足少陽膽經頭(tou)部穴位(wei)分布最多(duo)最密集,頭(tou)部的(de)穴位(wei)循行(xing)圖(tu)看起來(lai)像一個(ge)背著大殼的(de)蝸牛。
足少陽膽經經穴歌
足少陽(yang)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xing)迢迢,
聽會上(shang)關頷厭集(ji),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qiao)陰完(wan)骨本(ben)神(shen)至,
陽白臨泣開目(mu)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jian)井淵(yuan)腋長,輒筋日月(yue)京(jing)門鄉,
帶(dai)脈五樞維道(dao)續(xu),居髎環跳(tiao)市中瀆,
陽關(guan)陽陵復陽交(jiao),外丘光明陽輔(fu)高,
懸鐘丘墟足臨泣,地(di)五俠溪竅陰閉。
據《針灸(jiu)甲(jia)乙經(jing)》及(ji)《醫宗金(jin)鑒》等書(shu)載,足少(shao)陽膽(dan)經(jing)所屬穴計有瞳子髎(liao)、聽會、上關(guan)(guan)、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tou)竅陰(yin)、完骨、本神、陽白、頭(tou)臨(lin)泣(qi)、目窗、正營(ying)、承靈、腦(nao)空、風池、肩(jian)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wu)樞(shu)、維道、居髎(liao)、環跳、風市(shi)、中瀆、膝陽關(guan)(guan)、陽陵(ling)泉、陽交(jiao)、外丘(qiu)、光明、陽輔、懸鐘、丘(qiu)墟、足臨(lin)泣(qi)、地(di)五(wu)會、俠溪(xi)、足竅陰(yin),共44穴。
本經脈主治癥候
膽和肝(gan)密切相關,中(zhong)醫(yi)認(ren)為“肝(gan)主(zhu)(zhu)謀略,膽主(zhu)(zhu)決斷”。現代人思(si)慮過度而(er)行動(dong)不(bu)足,壓制肝(gan)膽,造成身體不(bu)健(jian)康。對膽經(jing)常加以(yi)敲擊可改(gai)善食欲,提高消化功能,增加人的(de)行動(dong)力。除了主(zhu)(zhu)治肝(gan)膽病(bing)以(yi)外,本經(jing)上的(de)穴位對側頭(tou)、目(mu)、耳(er)、咽(yan)喉(hou)、胸(xiong)脅上的(de)疾(ji)病(bing)也(ye)有很好的(de)療效。
本經脈關鍵穴位
風池除了能治療頭面部的一切疾患外,還是一常用的祛風要穴,內外風皆治;
肩井治乳癰、難產;
帶脈善治赤白帶下及腰脅痛;
環跳治腰胯腿痛及下肢痿痹;
風市為祛風濕的要穴,善治癮疹瘙癢及下肢痿痹;
懸鐘除治療下肢痿痹外還可以治療項強、胸脅脹痛;
俠溪可以治頭痛、耳(er)(er)鳴(ming)、耳(er)(er)聾等。
經絡圖解
足少陽膽經44個高清穴位圖
足(zu)少陽(yang)膽經(jing)循行路(lu)線圖瞳子髎穴(xue)(xue)(xue)(xue)(xue)(xue)聽(ting)會(hui)穴(xue)(xue)(xue)(xue)(xue)(xue)上(shang)關(guan)(guan)穴(xue)(xue)(xue)(xue)(xue)(xue)頷(han)厭穴(xue)(xue)(xue)(xue)(xue)(xue)懸(xuan)(xuan)顱穴(xue)(xue)(xue)(xue)(xue)(xue)懸(xuan)(xuan)厘穴(xue)(xue)(xue)(xue)(xue)(xue)曲鬢穴(xue)(xue)(xue)(xue)(xue)(xue)率谷穴(xue)(xue)(xue)(xue)(xue)(xue)天沖穴(xue)(xue)(xue)(xue)(xue)(xue)浮(fu)白(bai)穴(xue)(xue)(xue)(xue)(xue)(xue)頭竅陰(yin)穴(xue)(xue)(xue)(xue)(xue)(xue)完骨(gu)穴(xue)(xue)(xue)(xue)(xue)(xue)本(ben)神穴(xue)(xue)(xue)(xue)(xue)(xue)陽(yang)白(bai)穴(xue)(xue)(xue)(xue)(xue)(xue)頭臨泣穴(xue)(xue)(xue)(xue)(xue)(xue)目窗穴(xue)(xue)(xue)(xue)(xue)(xue)正營穴(xue)(xue)(xue)(xue)(xue)(xue)承靈穴(xue)(xue)(xue)(xue)(xue)(xue)腦空(kong)穴(xue)(xue)(xue)(xue)(xue)(xue)風池穴(xue)(xue)(xue)(xue)(xue)(xue)肩井穴(xue)(xue)(xue)(xue)(xue)(xue)淵腋穴(xue)(xue)(xue)(xue)(xue)(xue)輒筋穴(xue)(xue)(xue)(xue)(xue)(xue)日月穴(xue)(xue)(xue)(xue)(xue)(xue)京門穴(xue)(xue)(xue)(xue)(xue)(xue)帶脈(mo)穴(xue)(xue)(xue)(xue)(xue)(xue)五樞(shu)穴(xue)(xue)(xue)(xue)(xue)(xue)維道穴(xue)(xue)(xue)(xue)(xue)(xue)居髎穴(xue)(xue)(xue)(xue)(xue)(xue)環跳穴(xue)(xue)(xue)(xue)(xue)(xue)風市穴(xue)(xue)(xue)(xue)(xue)(xue)中瀆穴(xue)(xue)(xue)(xue)(xue)(xue)膝陽(yang)關(guan)(guan)穴(xue)(xue)(xue)(xue)(xue)(xue)陽(yang)陵泉穴(xue)(xue)(xue)(xue)(xue)(xue)陽(yang)交穴(xue)(xue)(xue)(xue)(xue)(xue)外丘穴(xue)(xue)(xue)(xue)(xue)(xue)光(guang)明穴(xue)(xue)(xue)(xue)(xue)(xue)陽(yang)輔穴(xue)(xue)(xue)(xue)(xue)(xue)懸(xuan)(xuan)鐘穴(xue)(xue)(xue)(xue)(xue)(xue)丘墟穴(xue)(xue)(xue)(xue)(xue)(xue)足(zu)臨泣穴(xue)(xue)(xue)(xue)(xue)(xue)地(di)五會(hui)穴(xue)(xue)(xue)(xue)(xue)(xue)俠(xia)溪穴(xue)(xue)(xue)(xue)(xue)(xue)足(zu)竅陰(yin)穴(xue)(xue)(xue)(xue)(xue)(xue)
01、瞳子髎穴
精確取穴:在面部,目外眥旁,眶外側緣處。
主(zhu)治疾病:目赤腫痛、目翳、青盲、白內障、迎(ying)風流淚。
02、聽會穴
精確取穴:在面部,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耳鳴、耳聾、聤耳。2 牙痛(tong)、面痛(tong)、頭痛(tong)。
03、上關穴
精確取穴:在耳前,下關直上,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耳(er)(er)鳴、耳(er)(er)聾、聤耳(er)(er)。2 偏頭(tou)痛(tong)、牙(ya)痛(tong)、面痛(tong)、瘛瘲(zong)。
04、頷厭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鬢發上,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治(zhi)疾病:1 偏頭痛(tong)、目痛(tong)。2 牙痛(tong)、耳鳴。3 眩暈、癲癇。
05、懸顱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鬢發上,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zhi)疾(ji)病:偏頭痛(tong)(tong)、目赤腫(zhong)(zhong)痛(tong)(tong)、牙痛(tong)(tong)、面腫(zhong)(zhong)。
06、懸厘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鬢發上,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3/4與下1/4交點處。
主治(zhi)疾病:偏頭痛(tong)、目赤腫痛(tong)、牙痛(tong)、面痛(tong)、耳鳴。
07、曲鬢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主(zhu)治疾病:1 偏頭痛(tong)(tong)、頷頰腫(zhong)(zhong)。2 目(mu)赤腫(zhong)(zhong)痛(tong)(tong)、牙關緊閉、暴喑。
08、率谷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穴直上方。
主治疾病:1 眩暈、嘔(ou)吐(tu)、耳(er)鳴、目痛。2 小兒急、慢驚風。
09、天沖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穴后0.5寸處。
主(zhu)治疾病:1 頭痛、耳鳴(ming)、耳聾、齒(chi)齦腫痛。2 驚恐、癲癇。
10、浮白穴
精確取穴: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的弧形連線的中1/3與上1/3交點處。
主(zhu)治疾(ji)病(bing):1 頭痛、耳(er)鳴、耳(er)聾。2 癭氣(qi)。3 肩臂不(bu)舉。
11、頭竅陰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的中1/3與下1/3交點處。
主治疾(ji)病:1 頭項(xiang)痛、耳鳴、耳聾(long)、口苦。2 頸(jing)項(xiang)強痛、四肢轉筋(jin)。
12、完骨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主(zhu)治疾病:1 頭痛(tong)、失眠(mian)、癲狂。2 口歪、頰腫、牙痛(tong)。
13、本神穴
精確取穴:前發際上0.5寸,神庭穴旁開3寸,在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交點處。
主治疾病:1 頭(tou)痛(tong)、目眩。2 胸脅(xie)痛(tong)、頸項強(qiang)痛(tong)。3 癲癇、中風。
14、陽白穴
精確取穴:在前額部,雙目直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zhu)治疾病:1 頭痛、眩暈。2 視物(wu)模(mo)糊、目(mu)痛、眼(yan)瞼下垂、面癱(tan)。
15、頭臨泣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zhi)疾病:1 頭痛、目眩、白翳、耳聾。2 小兒(er)驚風、癲癇。
16、目窗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疾病:1 頭痛(tong)、眩暈(yun)、面腫(zhong)、上齒齲腫(zhong)。2 視物模糊、鼻塞(sai)。
17、正營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zhu)治疾(ji)病(bing):頭痛、眩暈、牙痛。
18、承靈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疾病:1 頭(tou)痛、眩暈。2 目痛、鼻(bi)塞(sai)、鼻(bi)衄。
19、腦空穴
精確取穴:在頭部,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主治疾病:1 頭(tou)痛、目眩、耳鳴耳聾、頸項強痛。2 癲(dian)狂癇、驚(jing)悸(ji)、熱(re)病。
20、風池穴
精確取穴:在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處。
主(zhu)治疾病(bing):1 目赤腫(zhong)痛、鼻(bi)塞、鼻(bi)衄(nv)、耳鳴、咽喉腫(zhong)痛。2 頭痛、眩暈。3 癲癇、中風。
21、肩井穴
精確取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主(zhu)治疾(ji)病(bing):1 上肢(zhi)不遂、瘰(luo)疬、中風。2 頭痛、眩暈(yun)。3 乳(ru)(ru)腺炎、乳(ru)(ru)汁不下、乳(ru)(ru)癰(yong)、難(nan)產。
22、淵腋穴
精確取穴:在側胸部,舉臂,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主(zhu)治疾(ji)病(bing):1 胸滿(man)、脅痛。2 腋(ye)下腫、上肢痹痛、臂痛不舉。
23、輒筋穴
精確取穴:在側胸部,淵腋穴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主治(zhi)疾病:1 腋腫(zhong)、胸滿、脅痛(tong)、肩臂痛(tong)。2 氣喘。3 嘔吐(tu)、吞酸。
24、日月穴
精確取穴:在上腹部,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zhu)治疾病:1 胃(wei)脘痛、脅肋脹痛。2 黃疸、嘔吐、吞酸、呃逆。
25、京門穴
精確取穴: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第12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疾(ji)病:1 脅(xie)痛、腰痛、脊強脊痛。2 腹(fu)脹、嘔(ou)吐(tu)、腸鳴、泄瀉。3 水(shui)腫、小(xiao)便不利(li)。
26、帶脈穴
精確取穴:在側腰部,章門下1.8寸,第11肋骨游離端的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主治疾病:1 脅痛、腹痛、腰痛。2 赤白帶下、月經不(bu)調、陰(yin)挺、疝(shan)氣(qi)。
27、五樞穴
精確取穴:在側腹部,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主治疾病(bing):1 帶下(xia)、月(yue)經不(bu)調、陰挺(ting)、疝氣。2 腹痛、便秘。
28、維道穴
精確取穴:在側腹部,髂前上棘的前方,五樞穴下0.5寸。
主(zhu)治(zhi)疾病:1 小腹痛、水腫。2 月(yue)經不(bu)調、陰(yin)挺、疝氣。
29、居髎穴
精確取穴:在髖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疾病:1 腰痛(tong)、下肢痿痹、足(zu)痿。2 疝氣。
30、環跳穴
精確取穴:在臀外側部,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主治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半(ban)身(shen)不(bu)遂、挫閃腰疼、膝(xi)踝腫痛。
31、風市穴
精確取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主治疾病:1 下肢(zhi)痿痹、腰腿痛、中風、半身(shen)不(bu)遂(sui)。2 腳氣、全身(shen)瘙癢、癮(yin)疹。
32、中瀆穴
精確取穴:在大腿外側,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側肌與肱二頭肌之間。
主(zhu)治疾病(bing):1 下肢(zhi)痿痹、半(ban)身不遂。2 腳氣(qi)。
33、膝陽關穴
精確取穴:在膝外側,陽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主治疾病:1 小腿麻木、膝腘(guo)腫痛攣(luan)急(ji)、半身不遂。2 腳(jiao)氣。
34、陽陵泉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zhi)疾(ji)病:1 黃疸、口苦、嘔吐。2 脅肋(lei)痛、肩痛、下肢痿痹(bi)、腰臏(bin)腫痛、小(xiao)兒驚風(feng)。
35、陽交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主治疾病:1 面腫、瘛瘲(zong)、胸脅脹(zhang)滿疼痛。2 下肢痿痹、膝股痛。3驚狂、癲疾。
36、外丘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主(zhu)治疾病(bing):1胸脅痛、頸項(xiang)強(qiang)痛。2 下肢痿(wei)痹。3 癲狂。
37、光明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主治疾病(bing):1 目視不明(ming)、目痛(tong)(tong)(tong)、夜(ye)盲。2 下(xia)肢痿痹、膝痛(tong)(tong)(tong)。3 乳房脹(zhang)痛(tong)(tong)(tong)、乳汁少。
38、陽輔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疾病:1 下肢痿痹、腳(jiao)氣、惡(e)寒發熱。2 偏(pian)頭痛(tong)、目外眥痛(tong)、咽喉腫痛(tong)、腋下腫痛(tong)。
39、懸鐘穴
精確取穴: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zhi)疾病(bing):1 下(xia)肢痿痹、腳(jiao)氣、癮疹。2 胸脅脹痛(tong)、腋下(xia)腫(zhong)(zhong)痛(tong)。3頸項強痛(tong)、偏頭(tou)痛(tong)、咽喉腫(zhong)(zhong)痛(tong)。
40、丘墟穴
精確取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zhu)治疾(ji)病:1 胸脅(xie)脹痛、頸項痛。2 下肢(zhi)痿痹、瘧疾(ji)、腳(jiao)氣(qi)。
41、足臨泣穴
精確取穴:在足背外側,足4趾本節(第4跖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zhu)治疾(ji)病:1 目(mu)赤腫痛、目(mu)眩(xuan)、目(mu)澀、偏頭痛。2 乳癰、瘧疾(ji)。
42、地五會穴
精確取穴:在足第4跖趾關節的后方,第4、第5跖骨之間,小趾伸肌腱內側緣。
主治疾病:1 足跗腫痛、腰痛、乳癰。2 頭痛、耳(er)鳴(ming)。
43、俠溪穴
精確取穴:在第4、第5趾之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疾病(bing):1 乳癰(yong)。2 頭(tou)痛、耳鳴、耳聾、眩暈。
44、足竅陰穴
精確取穴: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zhi)疾(ji)病:1 脅肋痛、足跗腫痛。2 耳鳴。3 頭痛、失眠。
十二經絡走向動態圖
第一層、鍛煉四肢百骸,筋骨柔韌。
第二層、鍛煉內臟機理,代謝能力。
第三層、經絡與氣,經絡吾意為精神與肉體之間媒介與關聯。
第四層、養精神志意,精滿,神凝,志意一而不雜。
第五層、養心,即人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到此已是智者,圣人之境界。
第六層、修德,容量,公平,無私,神人之境界。
第七步、歸道,無為、無知、無欲、至人境界。
第一經: 手太陰肺經(3:00-5:00寅時)
第二經: 手陽明大腸經(5:00-7:00卯時)
第三經: 足陽明胃經(7:00-9:00辰時)
第四經: 足太陰脾經(9:00-11:00巳時)
第五經: 手少陰心經(11:00-13:00午時)
第六經: 手太陽小腸經(13:00-15:00未時)
第七經: 足太陽膀胱經(15:00-17:00申時)
第八經: 足少陰腎經(17:00-19:00酉時)
第九經: 手厥陰心包經(19:00-21:00戌時)
第十經:手少陽三焦經(21:00-23:00亥時)
第十一經:足少陽膽經(23:00-1:00子時)
第十二經:足厥陰肝經(1:00-3:00丑時)
足少陰腎經
經 絡 組 成
經絡主要由經脈和絡脈組成。
經,原意是指縱行的絲,又有"徑"的含義,指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絡,則有"網"的含義,譬如網絡,指小而淺的橫行支脈;脈,則主要是指是血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概括來說,經絡就是全身運行氣和血的大小通路,大的主干為經脈,小的分支為絡脈,總稱為經絡.
1.經脈的主體部分
經脈在體內縱向循行,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名稱,是運行氣血營衛的主要干道,因而是經絡系統的主體。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向外聯絡肢體,內行連屬臟腑,將人體聯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奇經八脈則對全身經脈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十二經脈各有專屬的穴位,而奇經八脈中除任脈、督脈外,無專屬的穴位。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行于淺層的支脈,由經脈別行分出的較大絡脈主要有十五絡,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以及軀干前、后、側三部的重要支脈,起溝通表里和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再別出的細小分支稱孫絡,其浮現于皮膚表層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稱浮絡、血絡,它們縱橫交錯,愈分愈多,愈分愈小,最后彌散網絡全身。
十二正經從四肢肘膝部別行正經深入體腔的支脈稱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們的作用主要是溝通臟腑,加強表里二經之間的聯系,也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2.經絡的連屬部分
經絡的連屬部分包括內屬和外連兩大部分。
經絡內屬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每一條經脈各連屬了一個臟腑。連屬于臟的經脈為陰經,連屬于腑的經脈為陽經。
經絡的外連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于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十二皮部則是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布。皮部位于人體最外層,具有保護機體、抵抗病邪入侵、反應相應臟腑經絡病變的作用。
附:經絡系統陰陽五行對合表
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那么,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十二時辰養生法。
膽經子時(23:00-1:00)
攝生學認為:“肝之余氣,瀉于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決定于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因而可知膽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閑切除患者的膽,是不負責的表現。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前入睡,膽方能完成代謝。
"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腦筋清楚,精神和面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膽汁缺乏新陳代謝的氣而變濃結晶,形成結石,猶如海水變濃曬成鹽。此中一部分人還會是以而“膽怯”。膽經這時要上床困覺,利于骨髓造血。
肝經丑時(1:00-3:00)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撐持,廢舊的血液裁減,新穎的血液孕育發生,這類代謝都是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攝生學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若丑時未入睡的話,肝還在輸出能量,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臉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經最旺的丑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
肺經寅時(3:00-5:00)
“肺朝百脈”,肝于丑時推陳出新,將新穎血液提供給肺,經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臉色紅潤,精神抖擻。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此時脈搏最弱。
大腸經卯時(5:00-7:00)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穎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步入興奮狀況,完成對食品中水分與營養的吸收,排出渣滓。這時起床,大腸蠕動旺盛,適合排瀉。
胃經辰時(7:00-9:00)
在7:00過后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表現為嘴唇干,重則豁嘴或生瘡。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吃早餐,每一天這時敲胃經最佳,開始工作人體的發電系統。
脾經巳時(9:00-11:00)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現為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嘴唇紅潤。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心經午時(11:00-13:00)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表”。心氣鞭策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中午能小睡片刻,對于養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擻。心經此時保養表情舒服,適當休息或午睡。
小腸經未時(13:00-15:00)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未時是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故午餐應在下午1時前吃。
膀胱經申時(15:00-17:00)
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輪回水液并將駢枝部分排出體外。津液在體內輪回,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證。膀胱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適當多喝水。
腎經酉時(17:00-19:00)
“腎藏于生殖之精,腎為天賦和五臟六腑之精之根”。人體經過申時泄火排毒,腎在酉時步入儲藏精華的階段。腎經適合休息。
心包經戌時(19:00-21:00)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是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心包經戌時行旺,可斷根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無缺狀況。心包經旺時宜隨便走走,這時心腦顱神經器官系統最活躍,心臟欠好的人最好這時候敲心包經,成效最佳。
三焦經亥時(21:00-23:00)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備主持諸氣,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深度睡眠,百脈可休息生息,對身板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獨特之處,即亥時困覺,故此時段內睡覺最佳,易于第二日起床后精神倍好。
一、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基本概念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經絡系統的組成
人體的經絡系統由經脈系統、絡脈系統及其連屬部分組成。見下表:
經絡系統組成簡表
二、十二經脈(看教材上圖理解記憶)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并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分別歸屬于一個臟或一個腑。故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臟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一般來說,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陰經行于四肢內側而屬臟,陽經行于四肢外側而屬腑。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是四肢部位:陰經分布在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后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后線;厥陰、少陽在中線。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及后頭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軀干部位: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于后背、足少陽經行于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相關推薦
“白血病”一半都是孩子?醫生:3種零食是“兇手”,請遠離!
閱讀 14867
背后長了很多“小米粒”, 里面出來一個硬硬的,真相驚呆了!
閱讀 4466
我的真實修道經歷(二)
閱讀 5241
他出生驚現祥瑞,活了1072歲,經歷7個朝代,死後7天竟說出遺言:來世做中國人!
閱讀 4743
這一次,讓你真的看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講的是啥?
閱讀 3607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別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別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循行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內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陽經從手指端循臂指(經穴名)而上行于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間;足三陰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是對十二經脈走向規律的高度概括.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交接:即阻經與陽經在四肢部銜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接;手厥陰心包經由掌中至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接;足陽明胃經從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從足小趾斜走足心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接;足少陽膽經從跗上分出,至大趾與足厥陰肝經相交接.
陽經與陽經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陽經在頭面相交接.如手足陽明經都通于鼻,手足太陽經皆通于目內眥,手足少陽經皆通于目外眥.
陰經與陰經交接:即陰經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交接于心中,足少陰經與手厥陰經交接于胸中,足厥陰經與手太陰經交接于肺中等.
走向與交接規律之間亦有密切聯系,兩者結合起來,則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總之,十二(er)經(jing)(jing)(jing)的循(xun)行(xing),凡屬(shu)六(liu)臟(五臟加心(xin)包)的經(jing)(jing)(jing)脈稱(cheng)為(wei)“陰(yin)(yin)經(jing)(jing)(jing)”,多(duo)循(xun)行(xing)于四(si)肢(zhi)內側(ce)及胸(xiong)腹.上肢(zhi)內側(ce)者(zhe)為(wei)手(shou)(shou)(shou)三陰(yin)(yin)經(jing)(jing)(jing),由(you)胸(xiong)走(zou)(zou)手(shou)(shou)(shou);下肢(zhi)內側(ce)者(zhe)為(wei)足(zu)三陰(yin)(yin)經(jing)(jing)(jing),由(you)足(zu)走(zou)(zou)腹(胸(xiong)).凡屬(shu)六(liu)腑的經(jing)(jing)(jing)脈稱(cheng)為(wei)“陽經(jing)(jing)(jing)”,多(duo)循(xun)行(xing)于四(si)肢(zhi)外(wai)(wai)側(ce)及頭(tou)面(mian)、軀干.上肢(zhi)外(wai)(wai)側(ce)者(zhe)為(wei)手(shou)(shou)(shou)三陽經(jing)(jing)(jing),由(you)手(shou)(shou)(shou)走(zou)(zou)頭(tou);卞(bian)肢(zhi)外(wai)(wai)側(ce)者(zhe)為(wei)足(zu)三陽經(jing)(jing)(jing),由(you)頭(tou)走(zou)(zou)足(zu):陽經(jing)(jing)(jing)行(xing)于外(wai)(wai)側(ce),陰(yin)(yin)經(jing)(jing)(jing)行(xing)于內側(ce).
請先記住人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也就是 二十 ( 20 )的概念。
任脈的穴位很好記,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任脈有24個穴;
督脈的穴位更好記,你聯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脈有28個穴;
這樣的話: 任脈有 :24個穴;
督脈有 :28個穴。
現在我們來看看手上的六條經脈:
手三陰經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太陰肺經。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 ,就是9。 另一個是 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數為20-9=11。
這樣的話: 手少陰心經有: 9個穴;
手厥陰心包經有:9個穴;
手太陰肺經有 :11個穴。
手三陽經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其中大腸經有20個穴位;小腸是大腸的弟弟,少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既然有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位。
這樣的話: 手陽明大腸經有: 20個穴;
手太陽小腸經有: 19個穴;
手少陽三焦經有 :23個穴。
再來看看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三陽經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你只要記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說胃經 有45個穴位; 膀胱經有67個穴位(最多的);本來膽應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陽經(這里強調說是少陽經,另一方面是為以后的文章埋下伏筆),有一個少,故是這三條經里最少的一個,比胃經少一個,為44個穴位。
這樣的話: 足陽明胃經有: 45個穴;
足太陽膀胱經有:67個穴;
足少陽膽經經有:44個穴。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你只要記住三組數:37;27;27。即:第一組里,3X7=21;第二組的27不動;第三組里,2X7=14。
這樣的話: 足太陰脾經有 :21個穴;
足少陰腎經有 :27個穴;
足厥陰肝經有 :14個穴。
《經絡腧穴學》的一些趣味記法
聯想法:1.古代的一場戰斗,公孫(即爺孫)倆均參加作戰,孫子沖鋒(即公孫通沖脈)在前,爺爺壓陣督后(即后溪通督脈),結果敗仗,爺孫無顏見列任(列缺通任脈)祖宗,傷心哭泣(足臨泣),只能稍稍用腰帶(帶脈)擦掉眼淚(即足臨泣通帶脈)。由此就可以記住八脈交會穴的4個了。
2.“曲徑通幽”在中間加個“都”,變成“曲徑都通幽”,“曲”聯想到“商曲”,“徑”聯想到石子,即“石關”,“都”聯想到“陰都”,“通”聯想到“腹通谷”,“幽”聯想到“幽門”,由此就可以記住腎經在腹部的5個腧穴。
諧音法:3.“心心相印,長長久久”聯想到心經和心包經都有9個腧穴;“審爾妻,督爾爸”想到腎徑27穴,督脈28穴;“任你死”想到任脈24穴或者任字左邊2劃右邊4劃得知任脈24穴。
4.手三陽經在腕背橫紋上的3個腧穴(橈到尺):陽溪,陽池,陽谷,想到“雞吃谷”就可以記住了。
造句法:5.身柱穴在T3棘突下凹陷中,造句“三生(身)有幸”;心俞穴在T5棘突下旁開1.5寸,“五心煩熱”;肝俞在T9棘突下旁開1.5寸,“酒(9)干(肝)倘賣無”;期門穴在第六肋間隙,日月穴在第七肋間隙,可造句“星期六的明天是第七天”。
十二經原穴歌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膽原丘墟穴,肝原號太沖,
小腸原腕骨,脾經太白容,
心原神門過,胃經沖陽通,
膀胱原京骨,肺經太淵逢,
大腸原合谷,腎原太溪從,
三焦陽池伴,心包大陵同。
歌訣語釋:十二經(jing)(jing)脈(mo)在四(si)肢各有一原(yuan)(yuan)穴,臨(lin)床(chuang)應(ying)用較(jiao)廣。膽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丘墟;肝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太(tai)沖;小腸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腕(wan)骨;脾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太(tai)白;心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神(shen)門;胃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沖陽(yang)(yang);膀胱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京骨;肺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太(tai)淵;大腸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合谷;腎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太(tai)溪(xi);三焦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陽(yang)(yang)池;心包經(jing)(jing)原(yuan)(yuan)穴是(shi)(shi)(shi)(shi)(shi)大陵。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jingluo/57779.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注(zhu)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法核(he)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zhe)取得聯系(xi),或有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xi)管(guan)理員,我(wo)們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有來(lai)源標(biao)注(zhu)錯誤(wu)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益(yi),請(qing)立(li)即通(tong)知(zhi)我(wo)們(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第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nin)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pian): 奇經(jing)八脈——帶(dai)脈經(jing)脈循行圖
下(xia)一篇: 人體十二經(jing)(jing)脈——足厥陰(yin)肝經(jing)(jing)循行(xing)路(lu)線圖(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