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頷(han)厭。頷(han),下巴也(ye),為任脈及(ji)足陽(yang)(yang)明(ming)經所過(guo)之(zhi)處,此(ci)指(zhi)足陽(yang)(yang)明(ming)的(de)氣(qi)血。厭,厭倦(juan)也(ye)。該穴(xue)(xue)名(ming)意指(zhi)膽經氣(qi)血在此(ci)以風行之(zhi)狀輸(shu)(shu)向頭(tou)(tou)之(zhi)各(ge)部。本穴(xue)(xue)物質(zhi)(zhi)為上關穴(xue)(xue)傳來的(de)弱小(xiao)水氣(qi),行至本穴(xue)(xue)后,水氣(qi)吸熱脹散化風而行并(bing)由此(ci)輸(shu)(shu)向頭(tou)(tou)之(zhi)各(ge)部,足陽(yang)(yang)明(ming)經頭(tou)(tou)維穴(xue)(xue)輸(shu)(shu)供頭(tou)(tou)部的(de)精微(wei)物質(zhi)(zhi)因(yin)而受(shou)到(dao)損害,本穴(xue)(xue)氣(qi)血為足陽(yang)(yang)明(ming)所厭惡,故名(ming)。
2、手少陽(yang)(yang)(yang)足陽(yang)(yang)(yang)明之會。本穴(xue)外傳的陽(yang)(yang)(yang)熱風氣(qi)并入(ru)足陽(yang)(yang)(yang)明經頭維穴(xue)外輸的氣(qi)血(xue)當(dang)中(zhong),故為手少陽(yang)(yang)(yang)足陽(yang)(yang)(yang)明之會。
附注:手(shou)少陽、足陽明之(zhi)會(hui)。
頷厭穴,屬足少陽膽經,位于頭部。
何為頷厭穴?
頷厭(yan)。頷,下巴(ba)也,為(wei)任(ren)脈(mo)及足(zu)(zu)陽(yang)明經所(suo)過之處,此(ci)指足(zu)(zu)陽(yang)明的(de)氣血。厭(yan),厭(yan)倦(juan)也。該(gai)穴(xue)(xue)名(ming)意指膽(dan)經氣血在此(ci)以風(feng)行之狀輸(shu)(shu)向頭(tou)(tou)之各部。本穴(xue)(xue)物質為(wei)上關穴(xue)(xue)傳(chuan)來的(de)弱小(xiao)水氣,行至本穴(xue)(xue)后(hou),水氣吸(xi)熱脹散化(hua)風(feng)而行并由(you)此(ci)輸(shu)(shu)向頭(tou)(tou)之各部,足(zu)(zu)陽(yang)明經頭(tou)(tou)維穴(xue)(xue)輸(shu)(shu)供頭(tou)(tou)部的(de)精微物質因而受(shou)到損害,本穴(xue)(xue)氣血為(wei)足(zu)(zu)陽(yang)明所(suo)厭(yan)惡(e),故名(ming)。
為(wei)何(he)稱(cheng)它為(wei)令(ling)胃氣討厭的穴呢?因為(wei)此穴是足陽(yang)明胃經(jing)(jing)、手少(shao)(shao)陽(yang)三(san)焦經(jing)(jing)與足少(shao)(shao)陽(yang)膽經(jing)(jing)的三(san)經(jing)(jing)交會穴。
中醫(yi)認為,胃(wei)主降,胃(wei)經(jing)的(de)氣血走向(xiang)總體(ti)是從上往下的(de),盡管從首穴(xue)(xue)承泣開始(shi),先下后上,但到(dao)頭維(wei)穴(xue)(xue)時,它(ta)上升到(dao)了胃(wei)經(jing)最(zui)高(gao)點(dian)的(de)位置,相(xiang)當于肺經(jing)的(de)最(zui)高(gao)點(dian)云門穴(xue)(xue)。此時,從頭維(wei)下行的(de)氣血,要經(jing)過(guo)很長(chang)一段路(lu)程才會(hui)(hui)達到(dao)下一個穴(xue)(xue)位“人迎”,而在此過(guo)程上,在最(zui)高(gao)點(dian)它(ta)會(hui)(hui)受(shou)到(dao)來(lai)自(zi)膽經(jing)的(de)頷厭穴(xue)(xue)的(de)側向(xiang)干擾。
頷(han)厭(yan)(yan)穴(xue)(xue)(xue)(xue) 人體頭(tou)部(bu)(bu)血管分布(bu)圖從血管分布(bu)圖上就可以(yi)(yi)看(kan)出,在頷(han)厭(yan)(yan)穴(xue)(xue)(xue)(xue)附(fu)近,有(you)顳(nie)淺(qian)動脈(mo)的“頂支”,也正因(yin)為(wei)有(you)了這此動脈(mo),才會(hui)有(you)“本(ben)穴(xue)(xue)(xue)(xue)物質為(wei)上關穴(xue)(xue)(xue)(xue)傳來的弱小(xiao)水氣,行至本(ben)穴(xue)(xue)(xue)(xue)后(hou),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并由此輸(shu)向頭(tou)之各部(bu)(bu),足陽明(ming)經頭(tou)維穴(xue)(xue)(xue)(xue)輸(shu)供(gong)頭(tou)部(bu)(bu)的精微物質因(yin)而受到損(sun)害(hai),本(ben)穴(xue)(xue)(xue)(xue)氣血為(wei)足陽明(ming)所厭(yan)(yan)惡,故(gu)名頷(han)厭(yan)(yan)。”以(yi)(yi)前我們曾經說(shuo)過(guo),凡是穴(xue)(xue)(xue)(xue)義中有(you)“吸熱”一(yi)詞,必定(ding)附(fu)近有(you)動脈(mo),頷(han)厭(yan)(yan)穴(xue)(xue)(xue)(xue)也不例外。
手、足少(shao)陽(yang)+足陽(yang)明交(jiao)會于頷厭穴,三(san)(san)者均為(wei)陽(yang)經(jing),這(zhe)就(jiu)說明其是一(yi)個(ge)提升陽(yang)氣的(de)大穴,并(bing)且(qie)刺激膽經(jing)上的(de)頷厭穴,可同時調理三(san)(san)焦(jiao)經(jing)和胃經(jing)的(de)問(wen)題(ti),可謂一(yi)箭三(san)(san)雕。
穴位含義: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lv):循膽經下傳(chuan)于懸顱(lu)穴并輸向頭之各(ge)部。
取穴(xue)(xue)方法:頷厭穴(xue)(xue)位于人體的頭部(bu)鬢發上,當頭維穴(xue)(xue)與曲鬢穴(xue)(xue)弧形連線(xian)的上四分(fen)之(zhi)一與下四分(fen)之(zhi)三交點處。
頷厭穴 人體穴位圖
功能作用:推動足陽(yang)明氣血的傳遞。
主治疾病:頭痛(tong)(tong),眩暈,目外眥(zi)痛(tong)(tong),齒痛(tong)(tong),耳鳴,驚癇。
穴位配伍:
頷厭(yan)配(pei)懸(xuan)顱穴,治(zhi)(zhi)偏頭痛;頷厭(yan)透懸(xuan)顱、懸(xuan)厘(li),配(pei)外關、風(feng)(feng)(feng)池(chi),治(zhi)(zhi)眩暈。頷厭(yan)配(pei)太(tai)陽、列缺(que)、風(feng)(feng)(feng)池(chi),有(you)清熱散(san)風(feng)(feng)(feng)止(zhi)(zhi)痛的作用,主治(zhi)(zhi)偏頭痛。頷厭(yan)配(pei)腰奇(qi)、水溝、百會、大椎、后溪,治(zhi)(zhi)癲(dian)癇。頷厭(yan)配(pei)絲竹空(kong)、光明、支(zhi)溝、曲(qu)池(chi)、太(tai)沖,治(zhi)(zhi)目(mu)眩。頷厭(yan)配(pei)太(tai)陽、列缺(que)、風(feng)(feng)(feng)池(chi),有(you)清熱散(san)風(feng)(feng)(feng)止(zhi)(zhi)痛的作用,治(zhi)(zhi)偏頭痛。頷厭(yan)配(pei)絲竹空(kong)、支(zhi)溝、光明,有(you)清頭目(mu)泄火的作用,治(zhi)(zhi)目(mu)眩。頷厭(yan)配(pei)百會、大椎、腰奇(qi),有(you)鎮(zhen)靜安(an)神抗癇的作用,治(zhi)(zhi)癲(dian)癇。臨床運用:現(xian)常用于治(zhi)(zhi)療中風(feng)(feng)(feng)偏癱,顫振。
艾灸療法: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療法:
頷(han)厭穴緩解頭痛(tong)、偏頭痛(tong)
引(yin)起(qi)頭(tou)痛(tong)和(he)偏(pian)(pian)頭(tou)痛(tong)的原因很多,但有(you)一種(zhong)頭(tou)痛(tong),通常(chang)是因喝酒引(yin)起(qi)的,我就有(you)過這(zhe)樣的經(jing)歷,凡是喝白酒,尤其是非糧食酒,或者(zhe)多種(zhong)酒摻(chan)和(he)在一起(qi)喝的,有(you)時就會引(yin)起(qi)偏(pian)(pian)頭(tou)痛(tong)。而這(zhe)個痛(tong)點(dian),往往就在頷厭穴(xue)附(fu)近。
此(ci)時,如(ru)果用刮痧(sha)板刮試(shi),會(hui)(hui)在此(ci)穴周圍找到痛(tong)點,反(fan)復刮試(shi)后,痛(tong)點會(hui)(hui)消失。如(ru)果痛(tong)的厲害,也(ye)可以(yi)用手掌在痛(tong)處大力拍(pai)打(da),往往也(ye)會(hui)(hui)緩解。究(jiu)其原因,想必喝酒引起了腸(chang)胃不適,導致(zhi)胃氣(qi)下降(jiang)過程(cheng)中受(shou)阻所致(zhi),而刮痧(sha)和拍(pai)打(da),有(you)助(zhu)于(yu)將這個(ge)阻滯(zhi)點化解開,通(tong)則(ze)不痛(tong),痛(tong)則(ze)不通(tong),就是這個(ge)道理。更何況,頷厭是手足(zu)少(shao)陽+胃經的交會(hui)(hui)穴,刺(ci)激一穴,會(hui)(hui)對三條經脈都有(you)幫助(zhu)。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fu)或指節向(xiang)下按壓(ya)10秒后(hou)松手,并作(zuo)圈狀按摩。,以(yi)有脹痛(tong)的感覺為宜,每天早晚各(ge)揉按1次,每次1~3分(fen)鐘。
頭針是在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疾病的一種方法。有的是根據臟腑經絡理論,在頭部選取相關經穴進行治療。有的是根據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在頭皮上劃分出相應的刺激區進行針刺。
中文名
頭針療法
用途
頭部進行針刺以治療各種疾病
理論
臟腑經絡理論
根據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頭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張介賓注:“皆上升于頭。”說明頭部與人體內的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關系。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手足陽明經分布于前額及面部,足陽明胃經“起于鼻、交頸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手足少陽經分布于頭側部。手少陽三焦經“……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毗。”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其文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
手足太陽經分布于頭頰、頭頸部。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督脈“上至風府,入于腦,上巔,循額、至鼻柱。”
六陰經中則有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于頭面部,尤其是足厥陰肝經在"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除手少陰與足厥陰經脈直接上行頭面之外,所有陰經的經別合入相表里的陽經之后均到達頭面部。因此,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聯系集中于頭面部。在氣街學說中"頭之氣街"列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氣出于腦"的闡述。這些都說明頭面部是經氣匯集的重要【部位】,針灸治療非常重視頭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焦氏頭針
山西焦順發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以針刺為手段治療各種疾病。臨床常用于腦源性疾病。
刺激區的定位及主治
為了準確地掌握刺激區的定位,首先要確定兩條標準線。前后正中線:是從兩眉之間至枕外粗隆下緣的頭部正中連線。眉枕線:是從眉毛上緣中點至枕外粗隆尖端的頭側面的水平連線。
運動區
【部位】: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在頭皮上的投影。上點在前后正中線中點往后0.5厘米處;下點在眉枕線和鬢角發際前緣相交處,如果鬢角不明顯,可以從顴弓中點向上引垂直線,此線與眉枕線交叉處向前移0.5厘米為運動區下點。上下兩點之間的連線即為運動區。將運動區劃分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軀干運動區。中2/5是上肢運動區,下2/5是頭面部運動區,也稱言語一區。
【主治】:運動區上1/5,治療對側下肢及軀干部癱瘓;運動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癱瘓;運動區下2/5,治療對側中樞性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涎,發音障礙等。
感覺區
【部位】:相當于大腦皮質中央后回在頭皮上的投影部位。自運動區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線即為感覺區。上l/5是下肢、頭、軀干感覺區;2/5是上肢感覺區;下2/5是面感覺區。
【主治】: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后頭部、頸項部疼痛、頭鳴;感覺區中2/5,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感覺區上1/5,治療對側面部麻木,偏頭痛,顳頜關節炎等。
舞蹈震顫控制區
【部位】:在運動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舞蹈病,震顫麻痹,震顫麻痹綜合征。(一側的病變針對側,兩側都有病變針雙側)
【刺法】:用長毫針由本線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眥方向刺至發際,或用2寸毫針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針手法。
暈聽區
【部位】:從耳尖直上1.5厘米處,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線。共4厘米。
【主治】:眩暈、耳鳴、聽力減退等。
【刺法】:由此區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言語二區
【部位】:相當于頂葉的角回部。從頂骨結節后下方2厘米處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直線,向下取3厘米長直線。
【主治】:命名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的上點進針,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言語三區
【部位】:暈聽區中點向后引4厘米長的水平線。
【主治】:感覺性失語。
【刺法】:由此區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運用區
【部位】:從頂骨結節起分別引一垂直線和與該線夾角為40度的前后兩線,長度均為3厘米。
【主治】:失用癥。
【刺法】:由頂結節進針,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足運感區
【部位】:在前后正中線的中點旁開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線的3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對側下肢癱瘓,疼痛,麻木,急性腰扭傷,夜尿,皮質性多尿,子宮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針手法。
視區
【部位】: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l厘米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
平衡區
【部位】:相當于小腦半球在頭皮上的投影。從枕外粗隆頂端旁開3.5厘米處,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小腦性平衡障礙。
胃區
【部位】:從瞳孔直上的發際處為起點,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適等。
胸腔區
【部位】:在胃區與前后正中線之間,從發際向上下各引2厘米長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直線。
【主治】:胸痛、胸悶、心悸、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適等癥。
生殖區
【部位】:從額角處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2厘米長的直線。
【主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白帶多;配足運感區治療子宮脫垂等。
血管舒縮區
【部位】:在舞蹈震顫控制區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線。
【主治】:皮層性水腫、高血壓。
【刺法】: 從此區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發際。行快速捻針手法。
國際頭針標準線
1970年以來,頭針療法在我國逐步推廣應用,不久,這種療法也成為一些國家臨床醫生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頭針療法是在傳統的針灸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所用的穴區和經絡、穴位、臟腑有密切聯系,其穴名反映了經絡、穴位等理論和特點。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針灸穴名標準化會議(于1984年5月在東京)經過討論,決定按照分區定經,經上選穴,并結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針透雙穴或三穴)方法原則,制定了頭針穴名標準化方案,包括由頭穴名的英文字母數字編號、穴名漢語拼音和漢字三要素。編號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縮寫。
(一) MS 1額中線ézhōngxiàn
【部位】:在頭前部,從督脈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癲癇。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二) MS 2額旁1線épángxiànⅠ(胸腔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膀胱經眉沖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心絞痛,風濕性心臟病(對心慌、氣短、浮腫、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刺法】:從眉沖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三) MS 3額旁2線épángxiànⅡ(胃區、肝膽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膽經頭臨泣穴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
【主治】:對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療效,對肝膽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刺法】:從頭臨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四) MS 4額旁3線épángxiànⅢ(生殖區、腸區) 【部位】:在頭前部,從胃經頭維穴內側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線,長1寸(3厘米)。法從額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線的4厘米直線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配雙側足運感區治療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頻、尿急,糖尿病引起煩渴、多飲、多尿,陽痿,遺精,子宮脫垂等。對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療效。
【刺法】:從此線上端進針,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運針手法。
(五) MS 5頂中線 Dǐngzhōngxiàn
【部位】:在頭頂部,即從督脈百會穴至前頂穴之段。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昏厥,癲狂,癇癥。
【刺法】: 從百會穴進針,向前沿皮刺,透至前頂,行快速捻針手法。
(六) MS 6頂顳前斜線 DǐngnièQiánxiéxiàn (運動區) 【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從頭部經外穴前神聰至顳部膽經懸厘引一斜線,并將其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下肢癱瘓: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癱瘓;下2/5段(言語一區),治療對側面神經癱瘓、運動性失語、流口水、發音障礙。
【刺法】:用長針由前神聰沿皮向曲鬢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長針由上點向曲鬢分段接力刺,行快速運針手法。
(七) MS 7頂顳后斜線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覺區) 【部位】:在頭頂部、頭側部。頂顳前斜線之后1寸,與其平行的線。從督脈百會穴至顳部膽經曲鬢穴引一斜線,將全線分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療對側腰腿痛、麻木、感覺異常及后頭痛、頸項痛和頭鳴;中2/5段,治療對側上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下2/5段,治療對側頭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長針從百會穴刺入,向顳部曲鬢穴透刺,或用2寸長針從上點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針手法。
(八) MS 8頂旁1線 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1.5寸(4.5厘米),從膀胱經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線,長1.5寸(4.5厘米)。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視物不明。
【刺法】:從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九) MS 9頂旁2線 DǐngpángxiànⅡ
【部位】:在頭頂部,督脈旁開2.25寸(6.75厘米)。由膽經正營穴向后引一直線,長1.5寸(至承靈穴)。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
【刺法】:由正營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 MS 10顳前線 Nièqián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頷厭穴至懸厘穴連一直線。
【主治】:偏正頭痛,目外眥痛,耳鳴,癇癥。
【刺法】: 由頷厭穴進針,沿皮刺入透懸厘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一) MS 11顳后線 Nièhòuxiàn
【部位】:在頭的顳部,從膽經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鬢穴連一直線。
【主治】:頭痛,偏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鬢發部疼痛。
【刺法】: 從率谷穴進針,沿皮向下透曲鬢穴,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二) MS 12枕上正中線 ZhěnshàngZhèngzhōngxiàn 【部位】:在后頭部,即督脈強間穴至腦戶穴之段。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頸項強痛,癲狂,癇癥。
【刺法】: 從強間穴進針,向后沿皮刺至腦戶,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三) MS 13枕上旁線 ZhěnshàngPángxiàn (視區) 【部位】:在后頭部,由枕外粗隆督脈腦戶穴旁開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線,長4厘米。
【主治】:皮層性視力障礙,白內障等。
【刺法】:由此線的下端進針,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十四) MS 14枕下旁線 Zhěnxià Pángxiàn (平衡區) 【部位】:在后頭部,枕外粗隆即督脈腦戶穴外側1.17寸(3.5厘米)向下線引一垂直,長1.33寸(4厘米)。
【主治】:治療小腦損害引起的平衡障礙,頭項痛,眩暈。
【刺法】:由此線的上端進針,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針手法。
操作方法
1、體位:取坐位或臥位,依不同疾病選定刺激穴區,單側肢體疾病,選用對側刺激區;雙側肢體疾病,選用雙側刺激區;并可選用有關刺激區配合治療。局部常規消毒。
2、進針:一般選用28-30號1.5-2寸長的不銹鋼毫針。針與頭皮呈30度左右夾角快速將針刺入頭皮下,當針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指下感到阻力減小,然后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根據不同穴區可刺入0.5-1寸。然后運針。
3、運針:頭針之運針只捻轉不提插,為使針的深度固定不變及捻針方便起見,一般以拇指掌側面與食指橈側面夾持針柄,以食指的掌指關節快速連續屈伸,使針身左右旋轉,捻轉速度每分鐘可達200次左右,進針后持續捻轉2-3分鐘,留針5─10分鐘,反復操作2-3次即可起針,偏癱患者留針期間囑其活動肢體(重癥患者可作被動運動),加強肢體的功能鍛煉。起針時,如針下無沉緊感,可快速抽拔出針,也可緩緩出針,起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4、電針刺激:進針后亦可用電針治療儀在主要穴區通電,以代替手法捻針,頻率可用200-300次/分,亦可選用較高的頻率,刺激波形選擇可參考電針,刺激強度根據患者的反應而定。
5、療程:每日或隔日針一次,10─15次為一個療程。休息5-7天后,再作下一療程。
適應范圍
頭針主要適應治療腦源性疾患,如癱瘓、麻木、失語、眩暈、耳鳴、舞蹈病等等。此外,也可治療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經痛、肩周炎、各種神經痛等常見病多發病。頭針還應用于外科手術的針刺麻醉。由于頭針運用的時間尚不長,適應證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
注意事項
1、治療時需掌握適當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暈針,尤其取坐位時,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中風患者,急性期如因腦出血引起有昏迷、發熱、血壓過高時,暫不宜用頭針治療,待病情及血壓穩定后再行針刺治療。如因腦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癱者,宜及早采用頭針及體針結合治療,有高熱、急性炎癥及心力衰竭等癥時,一般慎用頭針治療。
3、頭皮(pi)血管豐富,容易(yi)出(chu)血,起針時要(yao)用干棉(mian)球(qiu)按壓針孔片(pian)刻,如有(you)出(chu)血及皮(pi)下血腫出(chu)現(xian),可(ke)輕輕揉按,促使其消散。
一、膽
膽屬木。
工作原理:肝把好的營養吸收后,變成血,濁物就會進入膽。進入膽以后,會進入腸里,當濁物進入膽時就是進入木,然后加上小腸開始生火,消化力就會更強。
膽病治療:膽汁出來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陣陣的。膽汁噴出來的速度就是心臟的速度。因而治膽要加強心臟,讓心臟的搏動力量加強,同時用一些藥物把濁物清出來并增加肝的代謝。如果把膽切掉,因總膽管跟肝相連,膽汁會慢慢累積在肝里,日久則肝病。
臨床上,嘔吐口苦都是膽病,因膽是陽木,陽木生火,燒完后燒焦都是苦味。
膽經氣血流注時間是夜里11點到1點。
二、穴位
1.瞳子髎穴(又稱太陽穴)
位置:眼角后方的骨頭后凹洞處即是。
治癥:多用來放血,像治眼睛發炎、紅腫、角膜炎。偏頭痛是太陽透率谷。眼睛有翳膜,由外往內生時扎太陽穴(由內往外扎睛明穴,由下往上時,承泣、四白、巨髎等近取穴通通可用)。
2.聽會穴與上關穴
(1)聽會穴
位置:嘴張開時,耳朵前的骨縫最下端處。(用上下提插法扎)
(2)上關穴
又叫客主人,是手足少陽陽明的會穴。
近取穴,治療耳鳴的。
3.頷厭穴與率谷穴
(1)頷厭穴
位置:頭維穴向下一寸處。
(正面看,頭正中央是督脈,旁開一寸半是膀胱經,再開一寸半是膽經,三焦經在耳朵后面。)
(2)懸顱穴
(3)懸厘穴
(4)曲鬢穴
以上三穴位置:發際向下有個動脈,向下到耳朵近處有個動脈,兩個動脈之間分成三等分,由上到下,依次是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
這(zhe)三(san)穴都是治療頭痛(tong),可(ke)以在上面找壓(ya)痛(tong)點下針。最常見是偏頭痛(tong)。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347.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li)于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yin)無法(fa)(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yi)的,請聯系管理(li)員(yuan),我們(men)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tu)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fa)(fa)權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bing)同(tong)時(shi)向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shang)一篇(pian): 足少(shao)陽膽經:懸顱(lu)穴
下(xia)一篇: 足少陽膽經:上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