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足少陽膽經:天沖穴(足少陽膽經的穴位詳解)

學穴位 2023-05-29 18:00:36

足少陽膽經:天沖穴(xue)

穴位解析釋義

天沖穴別名天衢穴。

1、天(tian)(tian)沖。天(tian)(tian),天(tian)(tian)部(bu)氣(qi)(qi)血也。沖,氣(qi)(qi)血運行(xing)為沖射(she)之狀(zhuang)也。該(gai)穴名意指膽經(jing)經(jing)氣(qi)(qi)吸(xi)熱后脹散(san)并由(you)本穴沖射(she)于(yu)天(tian)(tian)之各部(bu)。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chuan)來(lai)的水(shui)濕之氣(qi)(qi),至本穴后,因受穴外傳(chuan)入之熱,水(shui)濕之氣(qi)(qi)脹散(san)并沖射(she)于(yu)膽經(jing)之外的天(tian)(tian)部(bu),故名。

2、天(tian)衢。天(tian),天(tian)部氣血(xue)也。衢,指(zhi)四(si)通八達的道路(lu)或樹(shu)枝交(jiao)錯而出之(zhi)貌,此(ci)指(zhi)穴(xue)內(nei)氣血(xue)向外(wai)的輸出狀態。天(tian)衢名意(yi)指(zhi)膽經(jing)氣血(xue)由此(ci)向天(tian)之(zhi)各部傳輸。理同天(tian)沖名解。

附注:足太(tai)陽(yang)、少陽(yang)之(zhi)會。

穴位含義: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后脹散并沖于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xing)規(gui)律:由穴內輸向天之(zhi)各部。

取穴

天(tian)沖穴 人體(ti)穴位(wei)圖取(qu)穴方法:天(tian)沖穴位(wei)于人體(ti)的頭部,當耳根后(hou)緣直上入發(fa)際(ji)2寸(cun),率谷穴后(hou)0.5寸(cun)。

天沖穴 人體穴位圖

功能主治

功能作(zuo)用:益氣(qi)補陽。

主治疾病(bing):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穴位配伍:

天沖(chong)配目窗(chuang)、風池,治(zhi)頭痛。天沖(chong)配百(bai)會(hui)、頭維(wei),有通絡止痛的(de)作(zuo)用(yong),治(zhi)頭痛。天沖(chong)配天突、水突,有軟堅散結(jie)的(de)作(zuo)用(yong),治(zhi)癭氣。天沖(chong)配百(bai)會(hui)、內關、太(tai)沖(chong),有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的(de)作(zuo)用(yong),治(zhi)癔(yi)病。臨床運用(yong):現常用(yong)于治(zhi)療遺傳性(xing)共(gong)濟失調,震顫性(xing)麻(ma)痹(bi),癔(yi)病。

養生保健

艾灸療法:艾條(tiao)灸5-10分鐘。

按摩療法:

天(tian)沖穴(xue),屬足少陽(yang)膽經,位于頭部(bu)耳根后緣直(zhi)上(shang)入發際2寸(cun)。

按(an)摩手(shou)法:食指(zhi)、中(zhong)指(zhi)、無名(ming)指(zhi)三(san)指(zhi)并列,以天沖穴為中(zhong)心保持一(yi)定的力量進(jin)行旋轉按(an)揉,每次(ci)按(an)揉2-3分鐘,以皮(pi)膚(fu)有發(fa)熱發(fa)脹感為宜(yi)。

足少陽(yang)膽經的穴位(wei)詳解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肌;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聽會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治下頜關節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上關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
GB4 Hàn yàn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
GB5 Xuán lu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GB6 Xuán lí
[定位]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曲鬢
GB7 Qū bìn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天沖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配伍]配目窗、風池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浮白
GB10 Fú bái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配伍]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配伍]配強間治頭痛;配只支溝、太沖、風池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本干。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配伍]配風池、大杼治瘧疾;配風池治癲疾僵仆;配風池、合谷治風熱上犯喉痹、齒痛、痄腮、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陽白
GB14 Yáng bái
[定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陽、睛明、魚腰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
GB15 Tóu lín qì
[定位]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配伍]配陽谷、腕骨、申脈治風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溝、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間使、膽俞、肝俞治瘧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配伍]配關沖、風池治頭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
GB17 Zhèng y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配伍]配陽白、太沖、風池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
GB18 Chéng l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風池、風門、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脈治癲狂癇證;配風池、印堂、太沖治頭痛、目眩;配懸鐘、后溪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
GB20 Fēng chí
[定位]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配伍]配合谷、絲竹空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玉枕、風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太沖、水溝、足三里、十宣治中風。
[刺灸法]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風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與岡上肌;有頸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
[配伍]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當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淵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解剖]有前鋸肌和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及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胸長神經之支。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輒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悶喘息不得臥;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日月
GB24 Rì yuè
[定位]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配伍]配膽俞治膽虛;配內關、中脘治嘔吐、納呆;配期門、陽陵泉治膽石癥;配支溝、丘墟治脅脹痛;配膽俞、腕骨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 GB25 Jīng mén
[定位]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腎經募穴。
帶脈
GB26 Dài mài
[定位]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
[配伍]配關元、氣海、三陰交、白環俞、間使治赤白帶下;配關元、足三里、腎俞、京門、次髎治腎氣虛帶下;配中極、次髎、行間、三陰交治濕熱下注之帶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五樞
GB27 Wǔ shū
[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維道
GB28 Wéi dào
[定位]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方,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配伍]配百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癥;配五樞、帶脈、中極、太沖、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配橫骨、沖門、氣沖、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帶脈之會。 GB29 Jū liáo
[定位]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動、靜脈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經及臀上神經。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配伍]配環跳、委中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 1-2 、L 3-5 、環跳、跳躍、風市、陽陵泉、條口、懸鐘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陽蹺、足少陽之會。
環跳
GB30 Huán tiào
[定位]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內側為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部正當坐骨神經。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配伍]配風市治風痹;配太白、足三里、陽陵泉、豐隆、飛揚治下肢水潴留、靜脈炎;配風市、膝陽關、陽陵泉、丘墟治膽經型坐骨神經痛;配居髎、風市、中瀆治股外側皮神經炎;配髀關、伏兔、風市、犢鼻、足三里、陽陵泉、太沖、太溪治小兒麻痹,肌萎縮,中風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
風市
GB31 Fēng shì
[定位]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配伍]配風池、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中瀆
GB32 Zhōng dú
[定位]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環跳、風市、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膝陽關
GB33 Xī yáng guān
[定位]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解剖]在髂脛束后方,股二頭肌腱前方;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環跳、承筋治脛痹不仁;配血海、膝關、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節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陽陵泉
GB34 Yáng líng quán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門、膽俞、至陽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上廉治胸脅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GB35 Yáng jiāo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溝、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絕骨、行間、昆侖、丘墟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秩邊、風市、伏兔、昆侖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陽維脈郄穴。
外丘
GB36 Wài qiū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解剖]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配伍]配腰奇、間使、豐隆、百會治癲癇;配環跳、伏兔、陽陵泉、陽交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后、足三里、條口、陽陵泉治腓總神經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郄穴。
光明
GB37 Guāng míng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配伍]配肝俞、腎俞、風池、目窗、睛明、行間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絡穴。
陽輔
GB38 Yáng fǔ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飛揚、金門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膽經經穴。
懸鐘
GB39 Xuán 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配伍]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會穴--髓會。
丘墟
GB40 Qiū 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配伍]配昆侖、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治脅痛;配大敦、陰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腕骨治黃疸、膽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原穴。 GB41 Zú lín qì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配伍]配三陰交治痹證;配三陰交、中極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
地五會
GB42 Dì wǔ huì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配伍]配耳門、足三里治耳鳴、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俠溪
GB43 Xiá xī
[定位]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配伍]配太陽、太沖、陽白、風池、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膽經滎穴。
足竅陰
GB44 Zú qiào yīn
[定位]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配伍]配太沖、太溪、內關、太陽、風池、百會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期門、支溝、太沖治膽道疾患;配水溝、太沖、中沖、百會、風池急救中風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膽經井穴。

足少陽膽(dan)經的膽(dan)經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簡稱膽經 。循 行部位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上至頭角(頜厭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風池穴,沿頸下行至肩上,左右交會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本經脈一分支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眥后方。另一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陽經分布于面頰部的支脈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經過下頜角部下行至頸部,與前脈會合于缺盆后,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環跳穴處。直行向下的經脈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淺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見圖)。
本經(jing)脈腧(shu)穴(xue)(xue)有(you):瞳(tong)子髎、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bin)、率谷、天沖、浮白(bai)(bai)、頭竅陰(yin)、完骨、本神、陽(yang)(yang)(yang)白(bai)(bai)、頭臨(lin)泣(qi)、目窗、正營、承靈、腦(nao)空(kong)、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ri)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an)跳(tiao)、風市、中瀆、膝陽(yang)(yang)(yang)關、陽(yang)(yang)(yang)陵泉、陽(yang)(yang)(yang)交、外丘、光(guang)明、陽(yang)(yang)(yang)輔(fu)、懸鐘、丘墟、足臨(lin)泣(qi)、地五會、俠溪、足竅陰(yin),共44穴(xue)(xue),左右合88穴(xue)(xue)。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jingluo/57335.html.

聲明: 我們致(zhi)力(li)于(yu)保(bao)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wu)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zi)與圖(tu)片資(zi)源(yuan)來自(zi)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wu)或侵犯(fan)了您(nin)的合(he)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pian):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