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黃元吉祖師講義:
大凡無德之人,當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輒欣欣然高談闊論,以動眾人之耳,故容悅于一時,不知革面洗心,返觀內證。
孔子曰,“道聽途說德之棄”,洵不誣也。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余力以資口說,徒聳外人之聽聞耶。
即令溫故知新,悠然有會意處,亦自有之而自得之——猶飲食饜飫,即醉且飽,惟有自知其趣味,難為外人道也。
彼好與人言者,殆有不足于己者焉。而況德為己德,修為己修,知之既真,藏之愈固,竅恐一言輕出,即一息偶離,斯道之失于吾心者多矣。
此知者所以不言也。若言焉者,其無德于己,實不知乎道;使果有所知,又孰肯輕泄如斯乎?是言者不知益審矣。又況不可言者精華,可言者皆糟粕。知者非不言,實難言也。言者非不知,蓋徒見其皮膚耳。
所謂“得了手,閉了口”者,誠知得道匪易,詎容以語言耗其氣,雜妄損其神,矜才炫能標其異,徒取惡于流俗哉!
以故有道高人,塞兌閉門,養其炁也;挫銳解紛,定其神也;和光同塵,隨時俯仰,與俗浮沉,如愚如醉,若訥若癡,眾人昏昏我亦昏昏,不矜奇,不立異,與己無乖,于世無忤也。
茍有一毫粉飾之心,馳鶩之意,即不免放言高論,以取快于一言。如此者,非為名即為利。豈不聞太上告孔子之言乎:“可食以酒肉者,我得而鞭撲。可寵以爵祿者,我得而戳辱。”惟閉戶潛修,抱元守一,神默默,炁冥冥,沉靜無言,怡然無欲,無為為為,無事為事,則人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此求諸己,不求諸人,盡其性復盡其命,故為天下之所最貴。三界之內,惟道獨尊。我修我道,即我貴我道,天下無有加于此者。太上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焉。學者亦知之否?
此言有道之人,必不輕言,以世上知道者少。茍好騰口說,不惟內損于己,亦且外侮于人。《易》曰:“機事不密則害成。”古來修士,因輕宣機密,以致惹禍招災者不少。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即使可與言者,亦兢兢業業,其難其慎,試之又試,然后盟天質地,登壇說法,亦不敢過高過遠,刺刺不休。
足見古人韜光晦之功,即見古人重道敬天之意。彼輕易其言者,皆無得于己,不知道者也。若果知之,自修自證之不遑,又安有余閑以為談論耶?彼放言無忌者,在貴即有賤之為得也。
夫以我貴我道,自一世可至萬世,天下孰有加于此者?學者修其在己,刻刻內觀,勿使議論之風生可也。
本文地址://n85e38t.cn/daodejingzhujie/56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五十四章
下一篇: 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五十五章
原" alt="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四十六章" onerror="nofind(this)" >
原文
名與身孰親?
<" alt="黃元吉《道德經講義》第四十四章"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