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奇門術數 >> 奇門基礎

孔子天命論

國學小客堂 2023-06-19 18:33:33

孔子儒家學說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天命觀”“天命”一詞見于《論語》 兩處,即《為政》 中的“五十而知天命”和《季氏》中所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萃卦《彖傳》有“順天命”。天是什么?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理解,古人有古人的理解。中國古人所說的天,不只是抬頭所見的那個高空,還指整個自然界,認為天是陽性的,是萬物生長之....如孔子在《周易.乾.象》中說:“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乃統天。”認為天是萬物之源,行云布雨,滋潤大地,能生化萬物。孔子在《乾●象傳》中說“天行健”,即認為四時變化、晝夜交替都是天的行為,把天解釋為晝夜四時的自然現象,也就是把自然視為天。又如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萬物育焉,天何言哉!”則明確地把天視為自然物。

孔子在《系辭傳》中曾對天做過深人細致地觀察和認識,如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認為天是天象的背景、載體,天象附麗于天,天不變,變的只是天象。既然天是自然的產物,就會有其自然規律,孔子成其為“天命”。“天命”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 說:“天命 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天命”與“性”同義,且皆與“道”有關。

什么是道呢? 《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故《說卦傳》說:“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可知“道”與陰陽有關系,分為天、地、人三才之道。而《系辭傳》說“陰陽之義配日月”,故《漢書.魏相傳》說:“ 天地變化必由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日月運行乃是天道,故孔子在《系辭傳》中說“樂天知命,故不憂”。侯果注:

“天不能無治亂,命不能無窮通,樂天在亂復為治, :知命則窮復為通。”孔穎達說:“順天道之 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不憂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說的“天命”,乃是指天道自然規律。高高興興地依循自然規律行事,就是“樂天知命”。這是自覺地與自然融合,而“聽天由命”則是被動的,不可同日而語。

孔子講的天是自然的天,不是天神,不是上帝,沒有把天人格化、神化。所謂亂,就是指天道的太過與不及。所謂治,就是指天道的中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就是“乾(天)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之意。

孔子認為,“知命畏天” 是君子才具備的一種美德,這與孔子在《論語.堯曰》中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是一致的。天道、天命觀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為什么《論語.公冶長》又說“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及《論語.子罕》說“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而不多講呢?因為言“天道”“天命”是君子之事(《論語.堯日》 說:“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君子之道鮮矣”、 (《系辭傳》), 只有少數人掌握它懂得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故孔子“罕言”,一般學生很少聽到。

古人的生活活動受到大自然的指導和約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災害時而發作,因此不得不注意觀察周而復始的寒暑四時變化的自然規律,于是開始了最早的天文歷法活動。天文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把握天道變化的規律。歷法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安排人們的生活活動。所以古代帝王的頭等大事就是天文歷法活動,第一個成果就是<易經》 卦歷,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本書。

為什么孔子到五十歲才“知天命”呢?我們認為,是因為孔子五十歲才向老子學自然之道和“五十以學《易》” 的結果。老子講的是自然天道,而“《易》 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相似”,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所以《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竟到了“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帛書《要》)的地步。孔子為什么老而好《易》呢?因為《易》中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如帛書《要》說:“《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為之以上下;有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情者也,故謂之《易》。” 孔子“認為《易》有天道、地道、人道、君道,囊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律,讀《易》可以.‘得一而群畢’.... 《周易》有‘陰陽’、 ‘柔剛’以見天地之道,有‘八卦’以見‘四時之變’,有‘上下’以見‘人道’、‘君道’,《詩》、 《書》、 《禮》、 《樂》 的精華都濃縮在《周易》的損益之道中。...孔子晚年重《易》而輕《詩》、《書》、《禮》、《樂》, 實質是為其人道哲學尋找天道的依據,將其人學發展為天人合一之學。”吼子在《論語●陽貨》中也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可知孔子講天是指自然規律的。

這是研究孔子天道自然觀的重要史料。而這一切都概括在描述四時變化的“損益之道”中。帛書《要》 說:“損益之道, 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喜。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兇,順于天地之心,此謂《易》道。”孔子強調君子之道,就是不違背時宿,不逆日月而行,不借卜筮來掌握吉兇,只要掌握天地自然變化規律就行了。一看便知,不必用筮推算,這就是荀子所謂的“善《易》者不占”的意思。就是說,真正掌握了日月星辰運動規律的人,一看天象便知,不必借用歷數進行推算了。這說明,真正掌握天道規律的人,比只懂占筮的人要高一等,不在一個層次上。但“君子之道鮮矣",只有少數人能做到,一般人是達不到那個水平的。

孔子為什么要敬畏天命?因為“天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如日月運動、四時變化,以及萬物的生長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只有順應它,萬物才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們只有順應它,才能健康不病。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如乾卦《文言傳》說圣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中庸》 說: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唯天下至圣....溥博如天;淵泉如淵...故日:“配天”。

孔子也是這樣一個比于天地日月的圣人,如《論語》說:

“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又說:“君子之過也, 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張》) 意思是說,孔子是日月,是無法攀越的。一個人即使有意不看日月,那么對于日月來說,又有什么傷害呢?只不過顯示他自己不自量而已。君子有過錯,如同日食月食。

“知天命”就是知“天時”。《漢 書律歷志》說:

夫歷《春秋》者,天時也,列人事而以天時。傳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故有禮誼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陰陽之中制其禮。故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是以事舉其中,禮取其和,歷數以閏正天地之中,以作事厚生,皆所以定命也。《易》 金火相革之卦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又曰“治歷明時”,所以和人道也。

由此應該知道“知天命”的真實意義所在。

本文地址://n85e38t.cn/qimenjichu/406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