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奇門術數 >> 奇門基礎

孔子“君子之道"

國學小客堂 2023-06-19 18:34:26

孔子崇尚“君子之道"。君子一詞在《易經》經文中出現21次,孔子對此大加發揮,《大象傳》 六十四卦每卦必有“君子”之說,如乾卦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曰“君 子以厚德載物”,革卦曰“君子以治歷明時”,等等,在《易傳》中突現104次之多。孔子對“君子”的道德規定要求有很多很多,但最基本的是“元亨利貞”四德,即后來成為儒家學說核心內容的“仁義禮智”的君子四德。

關于“元亨利貞”,北宋大儒周敦頤發揮乾《大象》所謂“天行健”的解釋,謂“元亨利貞”配春夏秋冬四時,曰“元,始也,于時配春。言萬物始生,得其元始之序,發育長養。享通也,于時配夏。夏以通暢含其嘉美之道。利,義也,于時配秋。秋以成實得其利物之宜。貞,正也,于時配東。冬以物之終,納干正之道。”(《周子全書》) 孔子在帛書《要》中以“四時之變”見于損益之道,謂“春以授夏之時”為陽長,“秋以授冬之時”為陰長,于是將四時概括為一陰- -陽之天道,并進一步得出人道之“仁義”。如《系辭傳上》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陰陽之 義配日月。”由此可知,陰陽說來源于日月運動之天道,所以《說卦傳》說:

“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這就是說,“仁” 與“知” 是對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但仁義之德含于-陰-一陽之道中,人道法于天道,人之“仁義”之德來源于“天道”。 因此乾卦《文言傳》說: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徐志銳說:“《文言傳》 將其引申為大德大才之人已升居至尊之位而與乾的‘元亨利貞’ 之德融合為一體。所以他能與日月合其光明而照臨四方,與四時合其次序而言動無毫厘過差,與陰陽的陰陽的屈伸往來主使萬物有生有滅的規律相合而賜吉降兇無-私念參雜。這樣的‘大人’完全與天道規律相默契,其先于天道規律而動則不相違,后于天道規律而動則遵奉之而不相背。既然與天道規律都不相違背,何況于人事以及陰陽往來變化這類具體問題呢。”

仁道就是人道,而法于天道。行仁道就是行天道,即行天命,知仁就是“知天命”。“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那么如何做到“知天命”、“君子之道” 呢?“君子學以致道”。看來“知天命”的第一步就是學習, 學習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關鍵,也是做好人生的關鍵,更是益智創造發明的關鍵。孔子自己以身作則“人太廟,每事問”(《論語.鄉黨》), 并告訴弟子要“不恥下問”, 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述而》)。并要做到“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知比仁還重要,那么知是什么意思呢?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對此作了比較全面的解釋:

何謂之知?先言而后當。凡人欲舍行為,皆以其知先規而后為之。其歸是者,其所為得,其所事當,其行遂,其名榮,其身故利而無患,福及子孫,德加萬民,湯武是也。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絕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故日莫急于知。知者見禍福遠,其知利害早,物動而知其化,事興而知其歸,見始而知其終,言之而無敢嘩,立之而不可廢,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始終有類,思之而有復,及之而不同厭。其言寡而足,約可喻,簡而述,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損。其動中倫,其言當務。如是者謂之知。

董仲舒在這里論述了“知”的多種詞源成分和意義,其要者概括如下:首先,說文》: “知, 詞也。從口,從矢。”徐鍇系傳:“凡知理之速, 如矢之疾也,會意。”含有學、思、知的認識過程。學到知識,懂得道理。其次,知同智。《集韻》: “智,或作知。”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矢部》:“知, 智慧即知識之引申,故古祗作知。”《周易》 蹇卦:“見險而能止, 知矣哉!”

有了智慧,就有了創造力,就有了主觀能動性。再次,是孔子重點強調的一點,郝大維先生說:“知’ 有預知或推測由預知者本人參與的一系列連續發生的狀況結果的傾向。古代文獻中‘知’的一個普遍定義就是基于已知情況預測未來的能力。例如《白虎通》中就有:‘ 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感于事,見微知著也。’”《中庸》也有此說: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誡者非 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這正是孔子晚年所追求的“知”, 藏往而知來,趨吉避兇。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也講到了知比仁重要: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為什么樂水?因為“水幾于道”。知者“知天命”即知天道。天道動,地道靜,故曰“知者動”。孔子繼承了老子貴柔崇水的思想,于此可見一斑。為什么“知者樂”呢?因為樂為和,樂為德音,樂聲為和。如《白虎通義.德論.禮樂》引孔子之話而極力稱贊“和”為樂之本質:

子日:樂在宗廟中,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飾節。節文合奏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

孔子作祭祀20年,深知樂之作用。《禮記.樂記》 說:

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疚不作,而無災祥;此之謂“大當”。然后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綱紀;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故《莊子.天下》說:“樂以道和。” 《荀子》 說:“樂者,中和之紀也。”(《樂論》) 又說:“樂之中和也。” (《勸學》)使記滑稽列傳》說:“樂以發和。” 這就是“知者樂”的本質。

本文地址://n85e38t.cn/qimenjichu/406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