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督脈穴位:神庭穴(倪海廈《人紀系列針灸篇》筆記之14.奇經八脈之督脈)

學穴位 2023-05-29 17:35:52

督脈穴位:神庭穴

穴位解析釋義

1、神庭。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來自胃經的熱散之氣及膀胱經的外散水濕,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督脈天部氣血的會聚之地,故名。

神庭穴,別名發際,天庭,督脈,屬督脈。神庭是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的交會穴。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腦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腦,此穴在前額部,如腦室之前庭,故名神庭。

穴在額上發際直鼻上五分處。腦為元神之府,穴居額上,額又稱天庭,故名神庭。

神,指腦之元神。庭,宮庭,庭堂。本穴居頭顱之上,腦在其中,而腦為元神之府,為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故名之。意為此乃腦神所居之高貴處也。道經中有三丹田之說。

《中黃經》以腦宮為上丹田,心宮為中丹田,腹胃為下丹田,也稱上中下三庭。

《黃庭內景經》注:“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故神庭者腦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分處,正當腦海前庭,為神居之所,神識所在,且居面之上部。

2、督脈足太陽是明之會。本穴物質主要為足陽明提供的濕熱水氣和足太陽提供的外散水濕,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

穴位含義: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由本穴外散頭之各部,小部分吸熱后循督脈上傳上星穴。

取穴

取穴方法:神庭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除濕化濕。

主治疾病: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出血,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穴位配伍:

神庭配列缺,治頭痛。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目赤腫痛。
神庭配三陰交、神門,治失眠。
神庭配上星、肝俞、腎俞、百會,補益肝腎,滋陰明目,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通谷,宣肺利竅,疏風清熱,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兌端、承漿、醒腦開竅,調陰和陽,治癲疾嘔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頂、太陽,治頭痛目疾。
神庭配印堂、神門、內關、三陰交,治失眠。
神庭配本神、百會、后頂、玉枕、天沖、大杼、曲骨、尺澤,治癲疾。
神庭配風池、合谷、太沖,治小兒驚風。
神庭配攢竹、迎香、風門、合谷、至陰、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

臨床運用:頭痛、目眩、失眠、鼻淵、鼻炎、流淚、目赤腫痛、結膜炎、癲癇、記憶力減退、精神分裂癥。

養生保健

艾灸療法:艾條灸5-10分鐘。

神庭,人的精神智能生發之處

神庭。神,天部之氣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來自胃經的熱散之氣及膀胱經的外散水濕,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督脈天部氣血的會聚之地,故名。

神是指元神,庭就是宮廷、庭堂。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意思就是說人的精神、智慧等是從大腦生發出來的。而神庭呢?是這個府里面最中心的地方。人的智慧源泉就從這里出來,所以古人說“神者,智之淵也。”

神庭穴,寧神醒腦、降逆平喘

神庭穴有清頭明目、寧心安神作用。

神庭穴系督脈、胃經和膀胱經之會穴,有清頭寧神之功,主治癲狂風癇,驚悸不安。

中國武術里身體有個“丹田”部位,就是要意守丹田。它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號稱“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

“神處其中則靈,靈則應,應則保身。”和現實生活中一樣,越是位高權重的人,對民眾的影響力越大。

人體的穴位也這樣,作為腦神居住的地方,神庭保身護身的功力當然也更強。尤其是對于神智方面的疾病,更是它的獨門絕技,如驚悸不安、頭痛、癲狂、癇癥等,非神庭莫能治。

其中,神庭穴就是上丹田,擔負著調控神經系統的任務。主要功效是緩解大腦疲勞,調整喜怒憂思恐的情志疾病,保證大腦神經中樞的正常。

如果家里有人在神智和情緒上存在著一些不是很對勁的地方,一定要及時注意,多多關愛,勤于按摩,幫他通過經絡來調理。

如果自己時常感覺頭腦不是很清楚,昏昏沉沉,或者情緒波動很大,也可以每天按摩神庭穴。

按摩手法:用食指中指指腹置于穴位上按揉,以感覺酸脹為度。每日可按揉多次,每次按揉約2-3分鐘。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尖掐按神庭穴,每次3~5分鐘,可緩解和調理由重感冒或暈車、暈船引起的頭昏、嘔吐等癥狀。

倪海廈《人紀系列針灸篇》筆記之14.奇經八脈之督脈

經絡學習課最后一天。

任督二脈之督脈:督脈起于小腹內胞宮,體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會陰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后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主治病癥: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還有頸項強痛、角弓反張等癥。

督脈主管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督脈虛衰可表現為頭昏頭重,眩暈,健忘,耳鳴耳聾,腰脊酸軟,佝樓形俯,舌淡,脈細弱。

督脈陽虛可表現為背脊畏寒,陽事不舉,精冷薄清,遺精,女子少腹墜脹冷痛,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

督脈犯邪可表現為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熱,苔白。

督脈起于長強穴、止于齦交穴,原一共二十八個穴,現加上印堂就二十九。

1.第一個長強穴:主治痔瘡。

痔瘡分為內痔和外痔。

先血后便,不會痛為內痔。

先便后血,很痛為外痔。

痔瘡最好不要手術,因為有很多辦法可以治療,何必去遭那罪。五年前老公的內痔嚴重,醫生要求手術,他太怕,拖著沒手術。只好自己治,種種方法不細說了,已經好很多,去醫院檢查說不用手術了。

2.腰俞穴:在尾椎骨上與脊椎交接的地方。治療月經不來。

小兒下推七節骨就包含此處,便秘下推七節骨,腹瀉則要上推七節骨,兒推手法單穴使用,效果不好。

3.腰陽關:命門下兩椎就是腰陽關,在第十六椎。治療陽虛引起的腰痛。近取穴也治腰椎間盤突出。

4.命門穴:生命之門,在肚臍眼的正對面。劇烈頭痛,還有角弓反張可在命門上灸。

補腎壯陽可以選擇艾灸命門跟腎俞。

命門跟腎俞在一條直線上,可以循行灸或者使用艾灸盒。

5.懸樞穴在第十三椎下治腰疼,不常用。

6.脊中穴:靠近脾臟在第十一椎,在脾的正后方,旁邊是脾俞。用于治療黃疸,便血,腹瀉,腹脹等病癥。

7.中樞穴:在第十椎下,治療脾胃與消化問題。

8.筋縮穴:第九胸椎下,肝的正后方,旁邊就是肝俞,肝主筋,全身的筋歸肝在管。這個穴位可以平肝熄風,寧神鎮痙,縮筋可治療癲癇狂抽筋和口吐白沫。

9.至陽穴:在第七胸椎下,這個穴位與橫膈平,可以寬胸利膈,治療腰脊痛跟黃疸。

10.消渴穴:第七椎和第九椎之間的奇穴。

可治療糖尿病,還幫助診斷,糖尿病在此穴會有壓痛感,治好后消渴穴處沒有壓痛。

11.靈臺穴:第六椎下,靈臺穴的旁開是督俞穴,是治療憂郁失眠的養心穴。

還可幫助診斷:有壓痛感,表示得到的營養過多(白血球增加),有壓疼感還代表可能有血癌。

12.神道穴:第五椎下,任何的心臟病疾病都可以在神道穴找到壓痛點。

13.身柱穴:灸身柱穴可以幫助孩子強身長高。

再好的穴,也不可多用,特別是孩子,一個月用兩三次既可(初了生病外)

14.陶道穴:第一椎下,它是大椎的助手。

15.大椎穴:第一椎上,搖頭時,頭椎會轉動,胸椎不會動,所以動骨與不動骨之間就是大椎穴。此穴很強大,治頸項疼痛感冒發燒等。

16.啞門穴:專治聲音發不出來,不可灸。

17.風府穴:治療中風的大穴。也是風很容易進去的地方,冬天冷一縮脖子就會感覺渾身暖了,是因為脖子本來就是一個冷卻系統。

18.腦戶,強間很少用。

19.后頂穴跟前頂穴都輔助百會穴的。

20.百會穴:兩個耳尖往上到頭頂中心,在往后5分的凹洞。

百會治百病,百會穴是諸陽之會,六條陽經經過頭部,陰經不走頭部。

按揉拍打百會可以讓人開會增智,益壽延年,需要長期堅持哦!不要敲個四五天就說:我咋還不聰明(又不是武俠小說)

當然也可以艾灸百會,不過注意不要燒到頭發(我燒過),記性差的更要灸百會。

21.聰會穴:又叫囟會或者囟門。

小孩出生時,這里有個凹洞,隨著慢慢長大就會長圓。

22.上星穴:治鼻竇炎,鼻炎可以灸。

23.神庭穴:少用,治失眠,頭暈,目眩。

頭部穴位,指甲梳頭皮梳頭,想要的頭部健康都會有。

24.素髎穴:多用于點刺放血治酒糟鼻。

25.水溝穴:也就是人中,用于急救。

倪師說:婦人早上起來臉腫,用水溝穴。

26.兌端穴:上嘴唇正中點,很少用,治療齒齦腫痛。

27.最后一個齦交穴:兩顆大牙中點,治療牙齦腫,牙周病。

28.印堂屬于經外奇穴:艾灸可以美容,鼻炎也可以灸,可清頭明目,通鼻開竅。

灸印堂=面若桃花。最好最安全的美容方法!

如何督脈保養?了解一下刮痧,還有豪華督脈灸。家有小兒就好好捏脊吧!

頭昏的頭昏緩解穴位

當人們用腦過度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按揉前額,或者用拳頭輕輕地敲打,其實,這就是刺激頭部的兩個重要的養生穴位:印堂和神庭。另外,頭痛頭昏,按摩這兩大養生穴位,療效顯著。
按摩印堂穴和神庭穴位,對消除頭痛頭昏、恢復大腦活力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同時按摩這兩大養生穴位,則互相補益,效果更佳。
印堂穴
此養生穴位是人體經外奇穴,《達摩秘功》中將此穴也列為“回春法”之一,可見其重要地位。印堂穴在兩眉連線的正中間。按摩時將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較強的力點按10次。然后再順時針揉動20~30圈,逆時針揉動20~30圈即可。
神庭穴
神庭穴屬人體督脈,刺激此養生穴對神經系統有治療作用。神庭穴在印堂穴上面,發際正中直上半寸左右,按揉方法與印堂穴相同。

中醫穴位小妙招:后頂-頭痛眩暈就按它

督脈/后頂

一、取穴步驟

【第一步】從眉間中點處向上推為頭正中線,前發際正中至后發際正中為12寸,可分為12等分,每份1寸。

【第二步】前2/3與后1/3交點處即為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為強間穴;

【第三步】前7/12與后5/12的交點即為后發際正中直上5寸,其與1/2處的中點為5.5寸,為后頂穴;

【第四步】取前5/12與后7/12的交點即為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為百會穴;

【第五步】取前1/4與前1/3中點處為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為前頂穴;

【第六步】取前1/6處為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為囟會穴;

【第七步】取前1/12處為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為上星穴;

【第八步】取上星穴與前發際正中的中點,即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為神庭穴。

二、重要結構

后發際正中上5.5寸。

三、主治

后頂(頭痛眩暈就按它)

①頭痛,眩暈;

②癲狂癇。

四、定位

在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5.5寸。

五、按摩

用拇指指腹垂直揉按后頂,每天早晚各1次,可治頭痛、眩暈、耳鳴等。

六、艾灸

隔物灸儀艾灸

時間:20-30分鐘;溫度:38-45 ;

艾條懸灸

時間:5-10分鐘;

間接灸

時間:3-5壯。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0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