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ben)草(cao)綱(gang)目在線(xian)閱讀》(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yi)(yi)藥(yao)學家(jia)李時(shi)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yi)(yi)書中的錯誤而編,無出版社。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guang)收(shou)博采,對本(ben)草(cao)學進行(xing)了(le)全面的整理總結(jie),歷時(shi)29年編成,30余(yu)年心血的結(jie)晶(jing)。共有52卷,載(zai)有藥(yao)物(wu)1892種(zhong)(zhong),其中載(zai)有新藥(yao)374種(zhong)(zhong),收(shou)集(ji)(ji)藥(yao)方(fang)11096個,書中還繪制(zhi)了(le)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zhong)(zhong)分類法(fa),已經過(guo)渡(du)到按(an)自然演化(hua)的系統來進行(xing)了(le)。對植物(wu)的科學分類,要比(bi)瑞(rui)典的分類學家(jia)林奈早二(er)百年。每種(zhong)(zhong)藥(yao)物(wu)分列釋名(ming)(確定名(ming)稱)、集(ji)(ji)解(jie)(敘述產地)、正(zheng)誤(更正(zheng)過(guo)去文獻(xian)的錯誤)、修治(zhi)(炮制(zhi)方(fang)法(fa))、氣味、主治(zhi)、發明(前三項(xiang)指分析(xi)藥(yao)物(wu)的功能)、附(fu)方(fang)(收(shou)集(ji)(ji)民間(jian)流傳的藥(yao)方(fang))等項(xiang)。
明世宗即位四十幾年,盡情享樂,但是他又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過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計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當時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院。李時珍是蘄州(今湖北蘄春,蘄音qí)人。他的祖父、父親都當 過醫生。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種藥草。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還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醫藥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但是,在那個日子里,做一個普通醫生是被上層社會看不起的。李言聞自己是醫生,卻 要李時珍讀書應科舉考試。李時珍在父親督促下,在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參加舉人考試,三次都沒有考中。別人都替他可惜,李時珍卻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個替百姓治病的好醫生。 打那時候起,李時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親學醫。正好在這一年,他的家鄉發生一場大水災,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沒錢的窮百姓。李時珍家并不寬裕,但是父子倆都很同情窮人,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治,不計報酬。老百姓認為他們醫術高明,治病熱心,都很感激他們。 李時珍為了研究醫術,讀了許多古代的醫書。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醫書。漢朝人寫過一 本《神農本草經》,以后一千多年,不斷出了許多新的醫書。李時珍常常替當地的王公貴族看病,那些貴族家里藏書不少,李時珍就靠他行醫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貴族家借圖書看。這樣一來,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明了。 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響,被他看好病的人,到處宣傳李醫生好。附近州縣得病的人,也 趕來請李時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楚王府雖然也有醫官,但是誰都沒法治好。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著急?有人告訴楚王,只有找李時珍,才能治好這種病。楚王趕快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再按了按脈,就知道孩子得的這種抽風病是腸胃病引起的。他開個調理腸胃的藥方,叫人上藥鋪抓了藥。楚王的兒子一吃藥,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興,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呆下來。沒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院去。 太醫院本來是國家最高的醫療機構。可是在那時候,明世宗對真正的醫學并不重視,卻 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在宮里做道場,煉金丹,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李時珍是一個正直的醫生,看不慣那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他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 李時珍辭去官職,回家的路上,順便游歷了許多名山勝地。他上山不是為了欣賞景色, 而是為了采草藥,研究各種草木的藥用性質。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縣)的武當山 去,聽說那里產一種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還童,人們把它稱作“仙果”。宮廷的貴族都把它當作寶貝一樣,要地方官吏年年進貢,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時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為了弄 *** 相,他冒著危險,攀登懸崖峭壁,采到了一顆榔梅,帶回家鄉。經過他詳細研究,才知道那種果子只不過像一般梅子一樣,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談不上什么“仙果”。 李時珍從長期的醫療工作和采集藥物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學的資料。他發現古代醫 書上的記載,有不少錯誤;再說,經過那么多年代,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古代書上沒有記載過的藥草。他就決心編寫一本新的完備的藥書。辭職回家以后,他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寫成了著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在這本書里,一共記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收集了一萬多個藥方,為發展祖國的醫藥科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本草綱目》出版以后,一直流傳到全世界,已經被翻譯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 俄文、拉丁文等許多種文字,在世界醫藥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 nongli/5000/235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學家及藥學家之一。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醫家庭。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藥。由于當時從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所以身為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勵他習醫。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參加鄉試欲成舉人,都難以遂愿,兼之他對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于是決定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在30歲時成為當地名醫,楚王聽說后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所事務,1556年,經舉薦補太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辭職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構筑新居,題名「紅花園」,在此行醫。 在他行醫救人期間,他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書的資料,可惜并無回應,于是他便利用在良醫所和太醫院閱讀的大量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他遍訪名醫宿儒,又到處訪問漁夫、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經過30年后,終于著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李時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等,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經過了三次改寫,于萬歷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采集樣本,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糾舉錯誤34條。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參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藥首先以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誤,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說明體用。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后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于行醫的十幾年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從三十一歲那年,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的機會,向本鄉豪門大戶借。后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就更多,簡直成了“書迷”。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瞡”。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藥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如古代醫書中,常常出現“鶩與鳧”。它們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區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繪,證明“鶩”是家鴨,“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的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十分的不明。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所以越解釋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藥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藥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并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藥,有的說它像萆薢,有的說它像拔葜,有的又說它像貫眾,說法極不一致。類似此情況很多,李時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擱下筆來。這些難題該怎樣解決呢?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后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蕓苔,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么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蕓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于是,這種藥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藥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里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里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么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于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里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于親眼看見了蘄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于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后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準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干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敍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于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藥物,并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產的“榔梅”,被道士們說成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果”。他們每年采摘回來,進貢皇帝。官府嚴禁其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們的鬼話,要親自采來試試,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竟冒險采了一個。經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樣,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了形的榆樹的果實,并沒有什么特殊攻效。 鯪鯉,即今天說的穿山甲,是過去比較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來,張開鱗甲,裝出死了的樣子,引誘螞蟻進入甲內,再閉上鱗甲,潛入水中,然后開甲讓螞蟻浮出,再吞食。為了了解陶弘景的說法是否對頭,李時珍親自上山去觀察。并在樵夫、獵人的幫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從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螞蟻,證實穿山甲動物食蟻這點,陶弘景是說對了。不過,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食蟻時,是搔開蟻穴,進行舐食,而不是誘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對的一面,糾正了其錯誤之處。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于萬歷戊寅年(西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參考: baike.baidu/view/5910
[編輯] 生(sheng)(sheng)(sheng)平(ping)(ping) 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出(chu)身于(yu)一(yi)個世醫(yi)(yi)(yi)家(jia)庭(ting)。祖父(fu)是(shi)(shi)(shi)「鈴醫(yi)(yi)(yi)」。父(fu)親名(ming)聞(wen),號(hao)月池,是(shi)(shi)(shi)當地(di)名(ming)醫(yi)(yi)(yi)。由(you)(you)于(yu)家(jia)庭(ting)的(de)(de)(de)(de)(de)(de)熏陶,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從小(xiao)就喜愛醫(yi)(yi)(yi)藥(yao)。由(you)(you)于(yu)當時(shi)(shi)(shi)從醫(yi)(yi)(yi)者(zhe)的(de)(de)(de)(de)(de)(de)社會地(di)位不(bu)(bu)(bu)高,所(suo)以(yi)(yi)身為(wei)(wei)(wei)(wei)(wei)醫(yi)(yi)(yi)生(sheng)(sheng)(sheng)的(de)(de)(de)(de)(de)(de)父(fu)親李(li)(li)(li)言聞(wen)只希望(wang)他(ta)讀書應(ying)考以(yi)(yi)光宗耀祖,并(bing)不(bu)(bu)(bu)鼓勵他(ta)習(xi)醫(yi)(yi)(yi)。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在(zai)(zai)14歲(sui)的(de)(de)(de)(de)(de)(de)時(shi)(shi)(shi)候不(bu)(bu)(bu)負父(fu)望(wang)順(shun)利的(de)(de)(de)(de)(de)(de)成(cheng)(cheng)為(wei)(wei)(wei)(wei)(wei)秀才,但(dan)(dan)是(shi)(shi)(shi)之(zhi)(zhi)(zhi)后3次參(can)加鄉試(shi)(shi)欲成(cheng)(cheng)舉人,都(dou)難以(yi)(yi)遂(sui)愿,兼(jian)之(zhi)(zhi)(zhi)他(ta)對醫(yi)(yi)(yi)學的(de)(de)(de)(de)(de)(de)濃(nong)厚興趣一(yi)直有(you)(you)增無(wu)(wu)減,于(yu)是(shi)(shi)(shi)決定棄儒從醫(yi)(yi)(yi)專心研(yan)究醫(yi)(yi)(yi)藥(yao)。 在(zai)(zai)30歲(sui)時(shi)(shi)(shi)成(cheng)(cheng)為(wei)(wei)(wei)(wei)(wei)當地(di)名(ming)醫(yi)(yi)(yi),楚王聽說后聘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為(wei)(wei)(wei)(wei)(wei)奉祠,掌管良(liang)醫(yi)(yi)(yi)所(suo)事務,1556年(nian)(nian),經(jing)舉薦補太醫(yi)(yi)(yi)院之(zhi)(zhi)(zhi)闕,在(zai)(zai)京(jing)師金(jin)陵供職了一(yi)年(nian)(nian)。辭(ci)(ci)職回家(jia)后,在(zai)(zai)雨(yu)湖北岸構筑新居,題名(ming)「紅花(hua)園」,在(zai)(zai)此(ci)行(xing)(xing)醫(yi)(yi)(yi)。 在(zai)(zai)他(ta)行(xing)(xing)醫(yi)(yi)(yi)救人期(qi)間(jian),他(ta)發(fa)現古代的(de)(de)(de)(de)(de)(de)本(ben)(ben)(ben)草(cao)書籍,「品數(shu)既煩,名(ming)稱多雜。或一(yi)物(wu)析為(wei)(wei)(wei)(wei)(wei)二三(san)(san)(san),或二物(wu)混為(wei)(wei)(wei)(wei)(wei)一(yi)品」(《明外(wai)(wai)史本(ben)(ben)(ben)傳》)。特(te)別是(shi)(shi)(shi)許多毒性藥(yao)品,竟(jing)被認為(wei)(wei)(wei)(wei)(wei)可以(yi)(yi)「久(jiu)服延(yan)年(nian)(nian)」,因(yin)而(er)遺禍無(wu)(wu)窮。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多次上(shang)(shang)書朝廷要求重整(zheng)醫(yi)(yi)(yi)書的(de)(de)(de)(de)(de)(de)資(zi)料,可惜(xi)并(bing)無(wu)(wu)回應(ying),于(yu)是(shi)(shi)(shi)他(ta)便(bian)利用在(zai)(zai)良(liang)醫(yi)(yi)(yi)所(suo)和(he)(he)太醫(yi)(yi)(yi)院閱讀的(de)(de)(de)(de)(de)(de)大(da)量醫(yi)(yi)(yi)籍和(he)(he)堅實的(de)(de)(de)(de)(de)(de)文(wen)史基礎,親自(zi)(zi)對中國歷(li)代有(you)(you)關(guan)藥(yao)物(wu)學的(de)(de)(de)(de)(de)(de)著(zhu)作(zuo)(zuo)進行(xing)(xing)了整(zheng)理。 在(zai)(zai)編寫(xie)《本(ben)(ben)(ben)草(cao)綱目(mu)(mu)》的(de)(de)(de)(de)(de)(de)過程(cheng)中,最使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頭痛的(de)(de)(de)(de)(de)(de)就是(shi)(shi)(shi)由(you)(you)于(yu)藥(yao)名(ming)混雜,往(wang)往(wang)弄不(bu)(bu)(bu)清藥(yao)物(wu)的(de)(de)(de)(de)(de)(de)形狀(zhuang)生(sheng)(sheng)(sheng)長的(de)(de)(de)(de)(de)(de)情況。過去的(de)(de)(de)(de)(de)(de)本(ben)(ben)(ben)草(cao)書,雖然作(zuo)(zuo)了反(fan)復(fu)的(de)(de)(de)(de)(de)(de)解(jie)釋,但(dan)(dan)是(shi)(shi)(shi)由(you)(you)于(yu)有(you)(you)些作(zuo)(zuo)者(zhe)沒有(you)(you)深入實際進行(xing)(xing)調查研(yan)究,而(er)是(shi)(shi)(shi)在(zai)(zai)書本(ben)(ben)(ben)上(shang)(shang)抄來(lai)(lai)抄去在(zai)(zai)「紙上(shang)(shang)猜(cai)度」,所(suo)以(yi)(yi)越解(jie)釋越糊涂(tu),而(er)且矛盾倍(bei)出(chu),使人莫衷一(yi)是(shi)(shi)(shi)。于(yu)是(shi)(shi)(shi)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在(zai)(zai)徒弟龐(pang)憲、兒子(zi)建(jian)元的(de)(de)(de)(de)(de)(de)伴隨下,遠(yuan)涉深山(shan)曠野(ye),觀(guan)察和(he)(he)收(shou)集藥(yao)物(wu)標(biao)本(ben)(ben)(ben)。除(chu)了不(bu)(bu)(bu)辭(ci)(ci)勞(lao)苦到各(ge)地(di)采(cai)藥(yao)及以(yi)(yi)自(zi)(zi)身試(shi)(shi)藥(yao)之(zhi)(zhi)(zhi)余,他(ta)遍訪(fang)名(ming)醫(yi)(yi)(yi)宿(su)儒,又(you)到處訪(fang)問漁(yu)夫(fu)(fu)、農夫(fu)(fu)等平(ping)(ping)民以(yi)(yi)搜集民間(jian)驗方(fang)。他(ta)首先在(zai)(zai)家(jia)鄉蘄州一(yi)帶(dai)采(cai)訪(fang)。后來(lai)(lai),他(ta)多次出(chu)外(wai)(wai)采(cai)訪(fang)。除(chu)湖廣外(wai)(wai),還(huan)到過江(jiang)西(xi)、江(jiang)蘇、安徽(hui)好(hao)多地(di)方(fang)。均(jun)州的(de)(de)(de)(de)(de)(de)太和(he)(he)山(shan)也到過。盛(sheng)產藥(yao)材的(de)(de)(de)(de)(de)(de)江(jiang)西(xi)廬山(shan)和(he)(he)南(nan)京(jing)的(de)(de)(de)(de)(de)(de)攝山(shan)、茅山(shan)、牛首山(shan),估計也有(you)(you)他(ta)的(de)(de)(de)(de)(de)(de)足跡。后人為(wei)(wei)(wei)(wei)(wei)此(ci)寫(xie)了「遠(yuan)窮僻(pi)壤(rang)之(zhi)(zhi)(zhi)產,險探(tan)麓(lu)之(zhi)(zhi)(zhi)華」的(de)(de)(de)(de)(de)(de)詩句,反(fan)映(ying)他(ta)遠(yuan)途跋涉,四方(fang)采(cai)訪(fang)的(de)(de)(de)(de)(de)(de)生(sheng)(sheng)(sheng)活(huo)。經(jing)過30年(nian)(nian)后,終于(yu)著(zhu)成(cheng)(cheng)了《本(ben)(ben)(ben)草(cao)綱目(mu)(mu)》,后來(lai)(lai)又(you)花(hua)了12年(nian)(nian)修(xiu)訂(ding)三(san)(san)(san)次。 明萬歷(li)二十(shi)一(yi)年(nian)(nian)(1593年(nian)(nian)),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逝世,葬于(yu)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南(nan)2公里的(de)(de)(de)(de)(de)(de)雨(yu)湖之(zhi)(zhi)(zhi)濱。(參(can)看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墓)1596年(nian)(nian),也就是(shi)(shi)(shi)李(li)(li)(li)時(shi)(shi)(shi)珍(zhen)(zhen)(zhen)逝世后的(de)(de)(de)(de)(de)(de)第三(san)(san)(san)年(nian)(nian),《本(ben)(ben)(ben)草(cao)綱目(mu)(mu)》在(zai)(zai)南(nan)京(jing)正式刊行(xing)(xing)。此(ci)外(wai)(wai)他(ta)還(huan)著(zhu)有(you)(you)《奇經(jing)八脈考》、《瀕(bin)湖脈學》、《瀕(bin)湖集簡方(fang)》、《三(san)(san)(san)焦客難》、《命門考》、《五臟(zang)圖論》、《瀕(bin)湖醫(yi)(yi)(yi)案(an)》等,除(chu)前兩種外(wai)(wai)皆(jie)失傳。
本草綱目·禽部·寒號蟲原文及翻譯
禽部·寒號蟲
作者:李時珍
釋名
獨舂。屎名五靈脂。
氣味
(五靈(ling)脂)甘、溫、無毒。
主治
心腹痛(tong)及(ji)小腸疝(shan)氣(包括婦女妊娠期(qi)間及(ji)產后心痛(tong)、小腹痛(tong)、血氣痛(tong)等癥)。用五靈脂(zhi)、蒲(pu)黃(huang),等分研末,以醋(cu)(cu)(cu)二(er)杯調末成膏,加水一碗,煎至七(qi)成,乘熱服(fu)下(xia)。痛(tong)未止,可再服(fu)。以酒代醋(cu)(cu)(cu)亦可,或有(you)醋(cu)(cu)(cu)、糊(hu)和藥末為丸(wan),童便和酒送服(fu)。此方名(ming)“失(shi)笑(xiao)散”。
產(chan)后(hou)惡露(lu)不(bu)快,腰腹疼痛。或月經不(bu)調,久有瘀血。用(yong)五靈脂(水淘凈(jing),炒為末)一(yi)兩,以好米(mi)醋調稀,慢火熬成膏,加蒲黃末調成丸子,如(ru)龍(long)眼大(da)。每(mei)服一(yi)丸,用(yong)水與童便各半碗,煎至七(qi)成后(hou)溫服。再服,惡露(lu)即(ji)下。如(ru)是(shi)血塊或閉經可(ke)用(yong)丸藥(yao)磨酒服。此方甸“紫金丸”。
男子脾積氣痛(tong)(tong)。女(nv)子血(xue)崩諸痛(tong)(tong)。用水飛過的(de)五靈脂炒(chao)干,待煙盡(jin),研為末。每取一錢,溫酒調服。有此藥氣味怪,很難吃,炒(chao)存(cun)性較(jiao)好(hao)。此方名(ming)“靈脂散”。如將藥末用酒、水童(tong)便煎服。則(ze)名(ming)“抽(chou)刀散”,治產后心、腹、脅、肋、腰、胯等處疼痛(tong)(tong)。能散惡血(xue)。
產后血暈(yun),不知人(ren)事。用五靈脂二兩,半生米炒,研為末(mo)。每服一錢,水調下。如口緊閉(bi),可拔開灌(guan)藥,入喉即愈(yu)。
小兒蛔蟲病。用(yong)五(wu)靈指末二錢(qian)(qian)、靈礬(火飛)半錢(qian)(qian),每取一(yi)錢(qian)(qian),加水一(yi)碗,煎至五(wu)成(cheng)溫(wen)服。有蟲吐(tu)出即愈。
月經不止。用五靈脂炒干,待煙盡,研為(wei)末(mo)。每取二錢,加當歸二片,投酒一碗中煎至六成,乘熱服,三、五次后可見(jian)效。
血崩。用五靈脂(zhi)十兩(liang),研(yan)為(wei)末(mo),加(jia)水五碗(wan),煎(jian)成三碗(wan),支渣,再煎(jian)為(wei)膏(gao),加(jia)神曲末(mo)二兩(liang),調(diao)(diao)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fu)十丸,空心服(fu),溫酒(jiu)送下。極效。又方:用五靈脂(zhi)燒過,研(yan)為(wei)末(mo)。另以鐵器燒紅淬酒(jiu),將此酒(jiu)調(diao)(diao)藥服(fu)。
吐(tu)血(xue)嘔(ou)血(xue)。用五(wu)靈(ling)脂一(yi)兩、盧薈三錢,共研為末(mo),滴水做成丸(wan)子,如芡子大。每服二丸(wan),將漿水化(hua)下。又方:治血(xue)行入胃,吐(tu)不止(zhi)。用五(wu)靈(ling)脂一(yi)兩、黃芪半兩,共研為末(mo),水磅服二錢。
化(hua)食消氣。用五(wu)靈脂(zhi)一(yi)兩、木香半兩、巴豆四十枚(煨(wei)熟,去油(you)),共研為(wei)末,加糊做丸(wan)子,如綠豆大。每服五(wu)丸(wan),開(kai)水送(song)下(xia)。
消渴(ke)飲水(shui)。用(yong)五靈脂(zhi)、黑豆(去(qu)皮),等分為(wei)末。每服(fu)三(san)錢,冬瓜皮湯送(song)下(無皮,用(yong)葉亦(yi)可)。一(yi)天服(fu)二(er)次。不可更(geng)服(fu)熱藥,可服(fu)八味丸(去(qu)附子,加(jia)五味子)。若只是小渴(ke),服(fu)此方二(er)、三(san)服(fu)即止(zhi)。此方名(ming)“竹籠散”
手足冷麻(ma)。用五靈脂二(er)兩(liang)、沒(mei)藥一兩(liang)、乳香半兩(liang)、川烏頭一兩(liang)半(炮,去(qu)皮),共(gong)研為末,滴(di)水(shui)做成丸(wan)(wan)子(zi),如彈子(zi)大(da)。每用一丸(wan)(wan),以生(sheng)姜溫酒磨服。
骨(gu)年(nian)腫痛。用五靈(ling)脂、白芨(ji)各一兩、乳香、沒(mei)藥各三錢,共研為末,以生姜溫酒(jiu)磨服。
損傷接(jie)骨。用五靈脂一(yi)兩、茴香一(yi)錢,共研為(wei)末(mo)。先(xian)將乳(ru)香末(mo)敷在極痛處(chu),再在藥(yao)(yao)上含沙射影小黃米粥,然后(hou)把上述配好(hao)的藥(yao)(yao)末(mo)撒蓋在粥上,隨即(ji)用木塊夾定。三(san)、五日后(hou)可見效。
咳嗽肺脹。有重型(xing)靈脂二兩、胡桃仁八個、柏子仁半兩,共研勻(yun),滴水和(he)成(cheng)丸子,如小豆大(da)。每(mei)服二十丸,甘(gan)草湯送下。此方名“皺肺丸”。
痰血凝結。用五靈脂(水(shui)飛(fei))、半(ban)夏(湯泡),等分為(wei)末,姜汁(zhi)浸過,加蒸餅做成(cheng)丸子(zi),如(ru)梧子(zi)大(da)。每服二十丸,水(shui)送(song)下。
目生浮(fu)翳(yi)。用五(wu)靈脂、海螵蛸。等分為末,每日以熟豬肝蘸(zhan)末吃。
蟲、蛇(she)咬傷。用五靈(ling)脂末(mo)涂(tu)搽(cha),立愈。
附方
寒號(hao)蟲并非禽類,應屬(shu)哺乳動物(wu)中的嚙(nie)齒目、鼯鼠(shu)科。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book/92435.html.
聲明: 我(wo)們(men)(men)(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ban)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員(yuan),我(wo)們(men)(men)(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bu)分文(wen)字(zi)與(yu)圖片資(zi)源(yuan)來自(zi)于(yu)網絡(luo),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men)(men)(管理員(yuan)郵箱(xiang):),情(qing)況屬實(shi),我(wo)們(men)(men)(men)會第(di)一(yi)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yi)篇: 本草綱目草部(35)在線閱讀_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