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那些(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

妙手生春 2023-07-03 01:01:03

現根據不同角度,許多學者將年齡分為四種類型。

①自然年齡:生命實際度過的年齡。

②生理年齡:入體總的健康和各器官機能狀況。

③心理年齡:人的心理老化程度。

④社會年齡:能參加社會工作的年限。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療技術的提高,我國人均壽命已經接近70歲,有的城市已經超過了70歲。

要想延年益壽,最主要的是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即延長生理和心理年齡。

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包括性心理,其性心理由于受到傳統的意識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大受壓抑,其特點如下:

(1)認為年事已高,性功能退化了,性生活應該停止了。

(2)認為子女都有了后代,自己早已沒有生育能力,性生活可恥。

(3)性生活消耗體力,老年人應當措精保命。房事有損健康。

老年人心理變化特點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
首先是認知能力低下
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的合成和代謝減弱
導致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怒、煩躁及情緒不穩定等等
其次是老年人做事信心不足
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畏縮不前、孤獨依賴等等
最后是感覺自己“老了”的心理
加上種種錯綜復雜的原因
會使老年人感到失去生活的價值

中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特點

中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特點

我們的心理活動都是以自己的神經系統或者是我們的生理活動為一定的基礎的,中老年的心理也是一樣的。一般來講,我們到了中年或者是老年的時候,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會下降,在心理上也會有一些變化,及時的了解到中老年的心理活動對于幫助中老年解決心理上的一些困惑和壓力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為大家介紹中老年心理活動的一些特點:

第一,進入中老年之后的第一個心理特點就是健忘。這是我們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有些人并不是因為真正的健忘,而是由于本身的自信心不足,感覺到自己的智力在減退,但是實際上智力是沒有減退的。由于個體之間的差異,有15%到30%的.中老年病沒有出現智力減退的癥狀。

第二,中老年心理活動的第二個特征是,容易出現焦慮的情緒,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以及生理都出現了一些衰老的跡象。這就會使我們感到內心空虛和焦慮,并且,還會有一種杞人憂天的感覺。具體的表現是,中老年的意志會比較消沉,很容易煩惱,并且,喜歡去追憶以前的事情,追憶的同時還伴隨有自責感。

第三,中老年人的情緒會變得很豐富,這是由于我們腦組織老化,還有一些腦部疾病出現的影響,會使我們很容易失去自己,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很容易就勃然大怒,并且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是有的時候又會突然變得很開心。

 以上就是中老年心理的一些特點。其實這些心理特點有一部分是由于我們生理方面的變化而造成的,但是還有一大部分是由于我們自身沒有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所造成的,因此中老年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出現的一切狀況。;

老年人心理行為特點

(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人的心理見象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征的總稱。心里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老年心理學研究的對篆不只是局限于老年人,而是涉及從機體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個心里活動變化過程。當然研究的重點是人生的后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點。

(二)老年人心理特點

老年人心理特點包括認知特征、情緒特征、意志行為特征及個性特征。心理狀況反映并影響人的生理狀況。許多老年疾病不僅是器官和組織的病變,與心理因素、長期緊張焦慮情緒也有關,如老年人高血壓、胃潰瘍。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對老化過程、健康長壽、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認知及認知功能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及注意等。認知功能是指人類各種有意識的精神活動,它在覺醒狀態下時刻存在,包括從簡單對自己和環境的確定、感知、理解、判斷到完成復雜的數學計算等。

認知包括4個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過各種感覺接受外界信息;②記憶和學習功能,即識記,保存再現和再認;③思維功能,為即刻記憶和長久記憶信息復呈,再進行組合找到兩者關系;④表達功能,通過語目、軀體或情感等行為表達。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計算、時間和空間定向能力、結構能力、執行能力(包括計劃、起始、順序、運行、反饋、抽象、決策和判斷等)、語言理解、表達及應用等。老年人認知功能減退,包括感知覺(如視覺、聽覺)、記憶能力(尤其是近事記憶)、思維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減退。智能方面的減退主要為流動(或流體)智力的明顯減退。

(四)老年人感覺衰老的表現

1、視、聽覺:視聽器官隨著增齡而發生功能衰退現象,其中聽力減退比視力減退更為明顯。一般對高頻聽力喪失較多。由于視聽功能的減退,老年人的活動受限,交往減少,逐漸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產生孤獨、焦慮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當視聽功能嚴重減退時,容易產生否認心理,從而出現猜疑甚至人格的偏執現象。

2、味覺和嗅覺:隨增齡味蕾不斷減少,75歲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歲的年輕人少1/3,因而味覺遲鈍;嗅黏膜萎縮致嗅覺功能減退,易出現食欲減退。所以,應重視老年人飲食的色、香、味,并進行適當調配。

3、皮膚感覺:包括觸覺、冷熱覺和痛覺,均有所減退,因此容易碰傷和燙傷。由于痛覺閾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診斷及治療的延誤。

4、平衡覺:明顯減退,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傷害。

(五)老年人記憶障礙的特點

記憶是過去經歷的事件在人腦中的反映,即回憶以往經驗的過程。老年人對剛看過或聽過的、當時在腦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記憶較好,而將其內容變成保持時間長的、儲存的信息能力較差。

當學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眼前時需要辨認出來即為再認,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現出來即為回憶。老年人再認能力較好,但回憶能力較差。如久未見面的朋友意外相會時,非常熟悉對方的面貌,但就是記不起對方的姓名。老年人機械記憶能力較差,對有邏輯聯系和有意義的內容記憶較好,尤其是對一些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重要事情記憶保持較好。

(六)老年人思維障礙的表現

一般來說,思維老化出現的時間較晚,與自己熟悉的專業有關的思維能力在年老時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學習、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減退,尤其是思維的敏捷度、靈活性、流暢性和變通性均下降。

(七)老年人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

由于器官系統的老化,老年人學習新知識和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較年輕時有所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韌性,從而影響操作能力,對事物往往不能進行準確的評判。

由于記憶減退和反應緩慢等原因,說話、閱讀和書寫的速度減慢,詞語流暢性降低,往往說話不利落,話到嘴邊說不出來,說話或寫字時找詞困難或提筆忘字等。語言的流暢性是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隨增齡而受明顯影響,可作為老化的指標。

(八)老年人的情緒改變

老年人的情緒體驗往往有增強和不穩定的特點,易興奮、激動和與人爭吵,遇事易擔憂和焦慮,一旦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不易很快平靜下來。有時老年人的孤獨、抑郁、興趣索然被誤診為癡呆。

(九)老年人的人格改變

所謂人格是被以性格為核心,包括先天素質和后天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綜合影響所初步形成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的心理特征的總和。老年人的人格變化多為主觀、敏感、多疑和固執,部分表現為偏執、孤獨和冷漠。

(十)老年人反應與動作的改變

因為感知綜合判斷能力的減退,老年人對刺激的反應常表現遲鈍、動作緩慢、迅速應變能力較差,故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是什么

中老年人的“心理更年期”

 從醫學上說,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一個“生理更年期”。男女皆然。它標志著一個人由中年期向老年期過渡。在“更年期”中,有些人由于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情緒上往往表現為:焦慮、憂郁、煩躁、情緒易波動、多疑。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從工作、勞動崗位上退下來,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思想、觀念、感情、心理到日常生活模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在一段時間里,由于心理上適應不了這個大變化,也會出現一些異常表現。從不適應到逐漸適應,也可以稱之為“心理更年期”。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異常表現為:

 一是失落感。以前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幾十年,把工作視為生命,認為不工作就失去生存的意義,從而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這樣年復一年,早已形成了固定的、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一旦離退休了,一切發生了根本變化,感到有些茫然,心情不舒暢,坐臥不寧,無所適從。

 二是人生價值貶值感。不少老年人當初工作時都負有一定責任,掌管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的工作。那時自我感覺是在一定范圍內是“舉足輕重”的,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上受領導重視,下受部屬(群眾)尊敬,說話有人聽,一呼百諾。一旦退休后,就感到身價一落千丈,失去了工作,成天無所事事,說話也沒人聽了,辦事也不那么靈了。感到有一種無聲壓抑。

 由于心理上的不適應,情緒易波動,思想沉悶,敏感多疑,察言觀色,總感到處處不順心,在家里往往發無名火,自我價值觀、理想、事業心幾于崩潰,一旦有了疾病,便有一種末日感。

 中醫認為,“暴怒傷肝,氣郁化火”。人的生理上的疾病,往往起因于心理上的氣火。伍子胥過昭關,一夜須發皆白,這有些夸張,但郁悶氣火,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離退休的同志在這個“心理更年期”中,如不能盡快適應,往往會導致傷身致病。所以,在這個階段,應慎重對待之。

學點中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人的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心理學家為了系統而深入地探討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衰老與消亡的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原因,把心理學按人的年齡階段劃分為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

 中老年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老年人因機體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涉及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并研究如何維護這些心理活動的衛生與健康。

我國對中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著。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孔子家語)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腧距”的論述,指出成年期隨著人的成熟發展而發生的適應環境能力的變化。老莊在《道德經》和《莊子》中也明確提出無欲、無知、無為的“歸真返樸”思想。

 《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說,在古代的人就懂得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掌握各種健身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有常規,不妄事操勞,所以形體和精神都很健旺,活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自然壽限。明代龔應園在《萬壽丹書》中載:“如虛子日: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惰。

 “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物無味。寢處不安……”,其中生動地論述了人在衰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而近代老年心理學則在我國起步較晚。對老年心理學較系統的研究(主要在記憶的年老化研究方面)是80年代才開始的,并日益受到我國心理學界和醫學界的重視,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

年代、生理、社會與心理年齡

科學家們認為,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同一個年代,人們可具有下列幾種不同的年齡:

年代年齡

 指人離開母體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如一個小孩降生后成長了一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一歲,活了80年,他的年代年齡就是80歲。目前我們使用的都是年代年齡。

生理年齡

 是指根據個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生理狀態、生理功能以及反映這些狀態和功能的各種生理活動指標來確定個體年齡。目前生理年齡一般分四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生長發育期,20~39歲為成熟期,40~59歲為衰老前期,60歲以上為衰老期。也就是說,60歲以上的人就是老年人。但這里的“歲”,同年代年齡的“歲”不同,年代年齡60歲的人,生理年齡可能是55、60或70歲。要注意的是,生理年齡可以由突然患病、受傷而發生變化。總之,生理年齡和年代年齡不完全是同步的。

社會年齡

 根據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來確定年齡。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越大,社會年齡就越成熟。它也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7歲是未成熟期,18~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社會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這里的“歲”與其他年齡中的“歲”含義也不相同,特別是與年代年齡的“歲”相差很大。有的人游手好閑,終日無所事事,在與他人交往中無足輕重,其年代年齡雖進入壯年期,但社會年齡仍處于未成熟期,并將直接進入衰退期。

心理年齡

 是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程度確定的年齡。它以意識和個性為主要測量內容。心理年齡一般分為三個時期,從出生到19歲為未成熟期,20~59歲是成熟期,60歲以上是衰退期。一般認為心理年齡60歲以上為老年人。心理年齡的“歲”與年代年齡、生理年齡的“歲”含義不相同,往往也不是同步的。

 采用心理年齡來確定老年人的優點是它反映了一個人的能力,也有人認為心理年齡可以預測一個人的壽命。如國外有人指出,老年人的智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的衰退似乎與年齡本身無關,而與接近死亡的期限有關。

 確定一個人是不是老年人,不僅是以年代年齡為標準,還要看他的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年代年齡的增長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卻是可以通過增進身心健康而延緩增齡的。所以老年人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防止早衰,使自己的壽命達到自然賦予的正常年限。

中老年人的感覺和知覺

 感覺是指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又分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內部感覺有運動覺、平衡覺等;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現代科學又擴展了人類感覺種類的概念,增加了本體感覺、磁覺等。知覺是指對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人的感覺一經發生便轉化為知覺。如一看到桔色,或嘗到橘子的甜,或聞到橘子的清香等,便知道這是橘子。有時橘子放在包里,只要把手伸進包里一摸,便知道是橘子,并不需要取出來看、聞、嘗,就是這個道理。感覺是最簡單的心理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知覺以感覺為基礎,是又高一級的心理活動。知覺與感覺是同時產生的,統稱為“感知”。

人的感覺能力各有不同,老年人的感覺能力可因機體老化或病理原因而有所降低。

視覺

 老年人視覺的衰退很明顯。1.2以上的視力,39歲以下的占80%,而40~50歲減到60%,50~60歲減到50%。在60歲以前,遠距離視力,保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60歲之后便急劇衰退。而近距離視力(指在一般閱讀距離上能辨認多大的字)變化卻很大,這是老年人的視力特征,即出現看近不清楚,看遠清楚的現象。俗話說:“四十四,眼生刺”。也就是說,40歲以后,焦點調節功能急劇衰退,老視現象(俗稱老花眼)就逐漸出現了。一般平均在47歲左右就要使用老花眼鏡。人到老年,眼的晶狀體變成黃褐色,因此把物體看成是偏黃色的(猶如戴上黃色的濾色鏡)。老年人對藍色、綠色辨認最困難,而黃、紅色則降低很少。另外在辨別同一物體時,成年人與老年人所需要的照明度也是不同的。到老年期,失明人致也急劇增加。

 視力下降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于視覺器官的退化,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動脈硬化癥、視網膜變性癥、視神經萎縮等各種眼病,都會造成老年人視力下降。

聽覺

 在各種感覺中,受老化影響最明顯的是聽覺。聽力以20歲為頂點,以后緩慢下降。一般50歲以后,聽力就顯著下降。因年齡變化,有的人聽不見手表秒針的聲響;有的人在人聲嘈雜的環境中,聽不清對方的講話。據調查,美國65~74歲的老年人中,13%聽覺遲鈍,我國是48.7%。男性老人聽力減退比女性明顯。另外,老年人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斷下降。對語言的理解在20~50歲時是相對穩定的,到80歲則下降25%,或更多,特別是對較復雜和速度快的語言的理解男性比女性減退得更明顯。許多老年人不知道自己的聽覺已在下降,總認為別人說話不清楚。因此,同老年人談話最好是面對面,這樣可以觀察對方的口形。

味覺和嗅覺

 味覺器就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蕾的數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蕾數從舌前部開始向舌后部逐漸減少,這一減少過程相當緩慢,一直要持續到老年期。另外也有從舌中心向四周減少的。到了老年期,舌前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幾乎不存在味蕾了,只有舌后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和咽部還有少數味蕾。因此,味覺的敏感程度也就隨著年老而減低。味覺的基本要素分為甜、酸、苦、咸。一般50歲之后反應明顯遲鈍,特別是對甜和咸兩種。嗅覺一般與味覺同步老化。60歲后衰弱現象更加顯著。這就是老年人往往感到食物淡而無味的原因。

觸覺和本體感覺

 觸覺在、50~55歲之間幾乎不受年齡增長的影響,而到55歲之后就會驟然變得遲鈍。本體感覺包括對疼痛、振動、溫度、壓力、傾斜、加速度等的感覺。痛覺隨著年齡增長而趨于遲鈍,一般從45歲開始下降。

 同時,老年人的平衡覺、運動覺也相應下降,所以老年人往往走路不穩,失去平衡而跌倒。摔跤是老年人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老年人因感覺能力衰減,知覺能力也就相應衰減。但知覺有既往經驗參考,所以比感覺衰退得晚和輕。一般來說,老年人比年輕人觀察事物遲鈍一些,但只要仔細地觀察,其效果與青年人往往差別不大。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反應慢,青年人可以邊觀察邊動作,老年人必須觀察清楚再動作,所以老年人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街道上騎車、走路要格外小心。

老年人的性心理特征

 有關老年期的性問題,社會上普遍持消極和否定的態度。這里有一個心理因素,就是一般人往往狹隘地認為性僅是性器官的結合,這是不正確的。性本身并不僅意味著性交,觀看異性的容姿、裸體、握手、撫摸、接吻、手淫、閱讀色情小說、只同異性交談等等,都屬于性行為。

 性功能隨著年老而有衰退的傾向,但不會完全消失。老年人對性的欲望與興趣能維持到相當高的年齡,是老年期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有人認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終結,這是一種誤解。即使摘除了成人的睪丸、卵巢后(即不再分泌性激素),仍完全能夠進行性活動。有些青年人,激素分泌旺盛,也會出現陽萎。也就是說,性激素確實是左右人的性活動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決定性的唯一的因素。對于人的性活動來說,大腦(精神刺激)更為重要。最新科學發現,性激素的枯竭,會導致女性閉經、男性精液分泌量和精于產生量的減少,但不會便性活動完全停止下來。

另外,伴隨著衰老而產生的性器官的形態變化會給性生活帶來某種影響,但不會構成性活動停止。

 老年人的性行為,除了受增齡的影響外,還強烈地受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凡夫妻感情和美、家庭生活安逸、子女孝順、心理健康的,性生活能維持到70~80歲,乃至90歲。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一個月可過一次性生活。近來有人報告,60~94歲的老年人中,有15%的人經歷了一個長達數年之久的性活動增強階段。

 許多老年學家認為,正是老年人才最需要給于和接受性生活的能力。因為很多人的老年期是憂郁的,特別是老年鰥夫的憂郁癥發病率特別高。他們失去了工作、朋友、健康,失去了“性魅力”,這時候特別需要證實自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人物。當然,也有的老年人喪失性能力后感到輕松寬慰,把精力寄托于社會、家庭和親友。

心病要用心藥治

 老年人了解心理學,目的在于使自己能主動地去調節自身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地保持最佳精神狀態,從而健康地、有所作為地度過晚年。

 只有身心都健康的老年人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健康的。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而身體不健康,都稱不上是真正健康的老年人。在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只重視身體健康,忽視心理健康,這是不科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健身首先要健心。早在我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就有“神形相即”、“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晉朝有個人叫樂廣。有一天,他的一個好朋友去看望他。樂廣拿出酒來招待他,兩人邊喝邊談。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酒喝得很少,話也談得不多,一會兒便起身告辭了。這個朋友回到家里,頓時生起病來,請醫服藥也不見效。樂廣得知這個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視,詢問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說。“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時候,我仿佛看見酒杯里有條小蛇在游動,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來就病倒了。”樂廣想了想,便熱情地邀他再去他家飲幾杯,并保證能治好他的病。此次,倆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處。主人給客人斟上酒,笑問道:“今天杯里有無小蛇?”客人看著酒杯,叫道:“有!好像還有。”樂廣轉身取下掛在墑上的一張弓,再問道:“現在,蛇影還有嗎?”原來酒杯里并沒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恬,疑懼盡消,病也就全好了。

 人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據有關資料報導:曾對200多人進行將近40年的情況調查,其中心情舒暢的59人中,僅有兩個得慢性病或死亡,精神壓力大的48人中,有18人得重病或死亡。很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肺結核、哮喘等發病,確與情緒有關。

 對已患病的老人來說,在對待疾病和治療方面,心理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心病要用心藥醫”,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醫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減輕,使絕癥得到緩解。因此,必須在重視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防病高手》

本文地址://n85e38t.cn/xinli/623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