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足太陰脾經:漏谷穴

學穴位(wei) 2023-05-29 18:23:36

足太陰(yin)脾經:漏谷穴

穴位解析釋義

漏谷穴(xue)又名太陰絡穴(xue)。

1、漏谷:漏,漏落也(ye)。谷,五谷也(ye)、細小之物也(ye)。該穴名意指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ci)沉(chen)降。

本穴(xue)(xue)物(wu)(wu)質由(you)三陰交(jiao)穴(xue)(xue)傳(chuan)來,因脾經(jing)的濕熱之(zhi)氣與肝經(jing)及(ji)腎經(jing)氣血物(wu)(wu)質進行了交(jiao)換(huan),上(shang)行至本穴(xue)(xue)的氣態物(wu)(wu)質則溫度偏低,在本穴(xue)(xue)的變化是散熱縮(suo)合(he)冷降的變化,濁重(zhong)的部(bu)分由(you)天部(bu)沉降到地部(bu),如細小的谷(gu)粒(li)漏落之(zhi)狀,故名。

2、足(zu)太陰(yin)絡、太陰(yin)絡。本(ben)穴(xue)物質(zhi)為三陰(yin)交(jiao)穴(xue)傳來的天(tian)部水濕之(zhi)氣,其(qi)氣與脾經其(qi)它的氣血物質(zhi)相比溫(wen)度較低,穴(xue)內氣壓亦(yi)較低,脾經其(qi)它部位的水濕之(zhi)氣向本(ben)穴(xue)匯聚并沉降(jiang)地部,本(ben)穴(xue)有(you)聯絡聚集脾經天(tian)部氣血物質(zhi)的作(zuo)用,故為足(zu)太陰(yin)絡。

漏谷穴意義: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混濁的氣態(tai)物由天(tian)部沉降至地部。

取穴

漏谷穴(xue)位于人體的小(xiao)腿內(nei)側(ce),當(dang)內(nei)踝尖與(yu)陰(yin)陵泉(quan)穴(xue)的連線上(shang),距內(nei)踝尖6寸,脛骨內(nei)側(ce)緣后方。

取(qu)穴(xue)時我(wo)們可以(yi)先摸到內(nei)側的腳踝(huai),腳踝(huai)上(shang)突出來的骨頭(tou)尖(jian)就(jiu)是(shi)內(nei)踝(huai)尖(jian)。順著內(nei)踝(huai)尖(jian)向上(shang)6寸(cun)即8橫指的距(ju)離,在小(xiao)腿內(nei)側骨頭(tou)后緣的凹陷中就(jiu)是(shi)漏谷穴(xue)的位置。

功能主治

功能(neng)作用(yong):沉降脾經陰濁。

主(zhu)治疾病(bing):腹脹,腸鳴,小便(bian)不(bu)利(li),遺精,下肢(zhi)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

漏谷配曲(qu)泉(quan),有活血(xue)祛瘀的(de)作用,主治(zhi)血(xue)瘕(jia)。

漏谷(gu)配陰陵(ling)泉、三陰交,有(you)溫經通絡(luo)除濕的(de)作用,主治下肢重痛。

遺精

主穴:關元、腎俞、三陰交(jiao)

配(pei)穴:腎虛不固者(zhe),配(pei)志(zhi)室、太溪(xi);心脾(pi)兩虛者(zhe),配(pei)心俞、脾(pi)俞;陰(yin)虛火旺(wang)者(zhe),配(pei)太溪(xi)、神(shen)門;濕熱(re)下(xia)注者(zhe),配(pei)中極、陰(yin)陵(ling)泉;失眠(mian)者(zhe),配(pei)神(shen)門;頭暈者(zhe),配(pei)百會;自(zi)汗者(zhe),配(pei)復(fu)溜。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san)陰經的交會穴,可調補肝、脾(pi)、腎,振(zhen)奮腎氣;腎俞補腎固精;三(san)陰交善(shan)調脾(pi)、肝、腎之氣,清泄虛火,固攝精關。

實證癃閉

主穴(xue):中極、膀胱俞、三陰交(jiao)、陰陵(ling)泉

配(pei)(pei)穴:濕熱(re)蘊結者(zhe),配(pei)(pei)委陽;肺熱(re)壅(yong)盛者(zhe),配(pei)(pei)尺(chi)澤;肝郁氣滯者(zhe),配(pei)(pei)太沖、支溝;瘀血閉阻(zu)者(zhe),配(pei)(pei)次(ci)髎、血海。

方義(yi):中極為(wei)膀胱(guang)募穴(xue),配膀胱(guang)之(zhi)背(bei)俞(yu)穴(xue),俞(yu)募相(xiang)配,促進(jin)膀胱(guang)氣化功(gong)能(neng),通(tong)利小便(bian);三陰交(jiao)、陰陵泉為(wei)脾經(jing)腧穴(xue),善(shan)于(yu)醒脾利濕,消(xiao)除瘀滯,通(tong)利小便(bian)。

虛證癃閉

主穴(xue):脾俞、腎俞、三焦俞、關元、三陰交

配穴:脾氣(qi)虛弱者,配氣(qi)海、足(zu)三里;腎陽虛弱者,配太溪、陰谷(gu);無尿(niao)意或無力排(pai)尿(niao)者,配氣(qi)海、曲骨。

方(fang)義(yi):脾俞(yu)(yu)、腎俞(yu)(yu)以振(zhen)奮脾腎氣(qi)(qi)機,脾腎不(bu)足則三焦決(jue)瀆無力,故用(yong)三焦俞(yu)(yu)以通調三焦氣(qi)(qi)機;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jiao)會穴(xue),能溫補下(xia)焦元氣(qi)(qi),鼓舞膀胱氣(qi)(qi)化(hua);三陰交(jiao)調理肝(gan)、脾、腎功能,以助膀胱氣(qi)(qi)化(hua),諸(zhu)穴(xue)相配(pei)可達(da)益氣(qi)(qi)啟(qi)閉之(zhi)功效。

臨床運用: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ran),精神病(bing)。

養生保健

艾(ai)灸法:艾(ai)條灸5-10分鐘,艾(ai)炷灸3-5壯

按摩法:

按摩漏谷穴治消化不(bu)良(liang)

何為“漏谷”?就是有谷子漏出(chu)來之意,也就是食物進入(ru)胃里后(hou),還(huan)沒有消(xiao)化(hua)好呢,營養還(huan)沒來得及吸收呢,就從身體里排出(chu)去了,直(zhi)接“漏”出(chu)去了。

中醫將這(zhe)種情況稱之為(wei)“完谷不化”,而漏(lou)谷穴(xue)恰能解決消(xiao)化不良等問題。漏(lou)谷穴(xue)有健(jian)脾(pi)合胃(wei)、利水除濕的(de)功效。

每天堅持(chi)按揉漏谷穴(xue)3-5分鐘,再注意生活(huo)習慣,這些問題就會大而化小,小而化無了。

足太陰(yin)脾經主治什么

本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布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本經腧穴可治療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例如胃脘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及下肢內側腫痛、厥冷等。
隱白 Yinbai(SP 1)

【標準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在(踇)指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趾纖維鞘、(踇)長伸肌腱內側束。皮膚為(踇)趾背側與其跖側骨皮膚移行處,其神經分布為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動脈內側支,經(踇)長伸肌腱的深面,該動脈至(踇)趾的內側緣。 (踇)長伸肌腱由腓深神經支配。若斜刺,針行于末節趾骨與 (踇)趾纖維鞘終止部之間,該處神經、血管分布豐富,均來自足底內側神經及血管。

【特異性】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木。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主治病癥】

為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

1.婦產科系統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痙攣;

2.五官科系統疾病:牙齦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癔病,昏厥;

4.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

5.其它:尿血。

【刺灸法】

刺法:1.淺刺0.1~0.2寸,局部脹痛;

2.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常用于神昏、胸悶咳喘。

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20分鐘,用于止血。
大都 Dadu(SP 2)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踇)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跖側筋膜、趾纖維鞘、(踇)長屈肌腱。皮膚由腓淺神經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趾跖側筋膜形成的趾纖維鞘的環部,進入該鞘內,并可刺及鞘內的,由脛神經支配的(踇)長屈肌腱,或從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經過。第1跖骨背動脈由足背動脈發出,在第1、2跖骨小頭處分為二支, 其中一支分布到�趾背面的內側緣。

【特異性】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

【功用】泄熱止痛,健脾和中。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

2.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后遺癥,小兒抽搐,足趾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孕婦及產后百日內禁灸。
太白 Taibai(SP 3)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跖趾關節后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纖維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趾跖側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纖維鞘的十字部,再進(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該二肌為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和胃,清熱化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腸炎,痔瘡;

2.運動系統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 Gongsun(SP 4)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1寸。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分支,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和隱神經雙重分布。皮下筋膜內有血管網及少量的脂肪。趾跖側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關節囊和屈肌腱鞘。針經上述結構,進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該二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足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

【功用】健脾胃,調沖任。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腸痙攣;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癲癇,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商丘 Shangqiu(SP 5)

【標準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皮膚由股神經的皮支,隱神經分布。皮下筋膜較疏松,除皮神經外,還有足靜脈網及大隱靜脈屬支的起始部。足背筋膜深面有內踝(動脈)網。該網位于內踝的表面,由內踝前后動脈、跗內側動脈、跟內側支及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筋膜后,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后方,小腿十字韌帶的內側上、下支之間深進到距骨內側面骨膜。

【特異性】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

【功用】健脾化濕,通調腸胃。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瘡,黃疸;

2.運動系統疾病: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腳氣;

3.其它:小兒驚厥,百日咳,水腫。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2.或平刺1.0~1.5寸透解溪穴,針感可擴散至踝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三陰交 Sanyinjiao(SP 6)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隱神經和起于足背靜脈網內側的大隱靜脈,神經和靜脈并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頭肌(腱)的前方,進入趾長屈肌(腱)和(踇)長屈肌(腱)。在趾長屈肌(腱)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經過。以上諸肌腱由脛神經支配。

【特異性】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帶下,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子宮下垂,難產;

4.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

5.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6.其它:蕁麻疹,神經性皮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2.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3.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4.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漏谷Lougu(SP 7)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6寸,脛骨后緣,當陰陵泉和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頭肌、趾長屈肌、脛骨后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伴行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頭肌(腱)前方進入趾長屈肌和脛骨后肌。在趾長屈肌的后方有徑后動、靜脈和脛神經并行經過,營養并支配以上諸肌。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除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 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后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地機 Diji(SP 8)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陰陵泉直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后緣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參看漏谷穴)

【特異性】足太陰經之郄穴。

【功用】健脾滲濕,調經止帶。

【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腰痛,遺精,精液缺乏;

3.其它:胃痙攣,乳腺炎,下肢痿痹。

本穴出現壓痛提示有胰腺疾患,與胰俞、中脘、水分互參可診斷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陰陵泉 Yinlingquan(SP 9)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約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隱神經之外,還有與神經伴行的大隱靜脈。該靜脈正行于該穴的皮下,針刺應注意避開。針穿小腿深筋膜,經脛骨粗隆內側的縫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著處的肌腱,向后經脛骨內側緣進入膕肌。以上諸肌由股神經、坐骨神經等支配。膝下內動脈,發自膕動脈,向內下方,經脛側副韌帶和脛骨內側髁之間,參加膝關節網,并發支營養脛骨及附近肌腱。

【特異性】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水。

【功用】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萎;

2.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3.婦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4.其它: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

2.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血海 Xuehai(SP 10)

【標準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內側肌(股內側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纖維組織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進入股神經支配的股內側肌。膝上內動脈起于動脈,在股骨內上髁上方緊貼骨內面深進,經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與股骨骨面之間至膝關節前面,參加膝關節網。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化濕。

【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

2.皮膚病: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

3.其它:睪丸炎,貧血,下肢潰瘍,膝關節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可向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箕門 Jimen(SP 11)

【標準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臥位,當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的脂肪增厚,內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與其伴行的大隱靜脈,及該靜脈與深靜脈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內側與前面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在縫匠肌內側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內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內側肌形成該管內外側壁,管內有股動、靜脈及隱神經通過。大收肌由閉孔神經與坐骨神經的分支支配。

【功用】健脾滲濕,通利下焦。

【主治病癥】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潴留,遺尿,遺精,陽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濕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內側,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沖門 Chongmen(SP 12)

【標準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取法】仰臥位,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處取穴。約當腹股溝外端上緣,股動脈外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起始部。皮膚由髂腹下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肪層和膜性層。前者以脂肪組織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異;后者以纖維組織為主,在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附 著在闊筋膜。兩層之間有腹壁淺動靜脈、肋間動靜脈(下位)及皮神經經過。上述由淺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穴位的內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從髂外動脈發出的腹壁下動脈,并有靜脈伴行。腹股溝下方,有股三角,其內有股動、靜脈和股神經。

【特異性】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交。

【功用】健脾化濕,理氣解痙。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潴留,睪丸炎,精索神經痛;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癇,子宮內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它:胃腸痙攣。

【刺灸法】

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5~0.7寸,腹股溝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府舍 Fushe(SP 13)

【標準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沖門上0.7寸,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旋髂淺動、靜脈。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有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由上外方向內下方走行。腹腔內,穴位對應器官有盲腸與闌尾(右側),乙狀結腸(左側)。所以,不可由腹膜下筋膜再穿腹膜壁層深進。

【特異性】足太陰、少陰、陽明、陰維、厥陰之會。

【功用】健脾理氣,散結止痛。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腸炎,闌尾炎,脾腫大,便秘;

2.其它:腹股溝淋巴結炎,附件炎,睪丸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腹結 Fujie(SP 14)

【標準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府舍上3寸,距任脈4寸,當府舍與大橫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10、11、12肋間神經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性層和膜性層,脂性層內的脂肪組織已變薄。針經上列結構后,若再深進,可穿腹膜壁層,經腹膜壁、臟層之間的腹膜腔,達穴位相對應器官有升結腸(右側),兩者的前面還有大網膜 ,因該血管分布非常豐富,則易刺傷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更應注意。

【功用】健脾溫中,宣通降逆。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蛔蟲癥,腸炎,腹膜炎,痢疾;

2.其它:支氣管炎,陽萎,腳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大橫 Daheng(SP 15)

【標準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取法】仰臥位,在臍中(神闕)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9、10、11肋間經神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漸薄,內有腹壁淺動、靜脈及胸神經前支和外側支。腹肌由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參看腹結穴)

【特異性】足太陰、陰維之交會穴。

【功用】溫中散寒,調理腸胃。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習慣性便秘,久痢,腸麻痹,腸寄生蟲;

2.其它: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

2.平刺2.0~2.5寸透神闕治腸寄生蟲癥,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同側腹部;

3.治療腹痛時,可用盤旋法。

灸法: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腹哀 Fuai(SP 16)

【標準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臍中上3寸,建里(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后,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特異性】足太陰,陰維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和胃,理氣調腸。

【主治病癥】

消化系統疾病:繞臍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便秘,腸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食竇 Shidou(SP 17)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中庭(任脈)旁開6寸,第五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五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4、5、6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皮神經及胸腹壁淺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緣,入前鋸肌,再深進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血管和神經。前二肌由胸前神經和胸長神經支配,后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在胸內筋膜的深面,正對第5肋間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與提插。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腫。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竇治肝區痛效好。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天溪 Tianxi(SP 18)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食竇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平第四肋間隙中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四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3、4、5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胸腹壁淺靜脈。在胸大肌和前鋸肌之間有胸外側動、靜脈及胸長神經。第四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內、外肌及其之間的肋間動脈、靜脈和肋間神經。在肋角處,肋間動脈進入上二肌之間,并分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上為靜脈,中為動脈,下為神經并行于肋溝內,下支則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緣。肋間隙的深面為胸內筋膜,與胸膜腔和肺相對應,因此行針不宜太深。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通乳。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胸鄉 Xiongxiang(SP 19)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第三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三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2、3、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組織稍厚,有胸腹壁淺靜脈經過,該靜脈注入腋靜脈。(參看天溪穴)

【功用】宣肺止咳,理氣止痛。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2.其它: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周榮 Zhourong(SP 20)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胸鄉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第二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第二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1、2、3肋間神經的外側支和鎖骨上神經的分支分布。皮下筋膜較厚,富有脂肪組織。(參看天溪)

【功用】宣肺平喘,理氣化痰。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

2.其它:食道狹窄,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大包 Dabao(SP 21)

【標準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取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第六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薄,活動性較大,由第5、6、7肋間神經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胸腹壁淺靜脈,該靜脈注入腋靜脈或胸外側靜脈。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長神經與胸外側動、靜脈并行。第6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外、內肌及其間血管和神經。肋間動脈發自胸主動脈,在肋角處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行于肋溝內。所以,行針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針,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胸膜炎;

2.其它: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

【刺灸法】

刺法:1.斜法或向后平刺0.5~0.8寸;

2.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脹。

3.嚴禁深刺,以防刺傷肺臟。

灸(jiu)法:艾(ai)炷灸(jiu)3壯,艾(ai)條灸(jiu)10~20分鐘。

足陽明(ming)胃(wei)經和(he)足太陰脾經循行路線

胃經循行路線

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兩側,上行到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會,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中,復出環繞口唇,向下左右兩脈交會于頦唇溝處,再向后沿口腮后方,出于下頜大迎,沿下頜角上行耳前,經下關,沿發際,到達前額。

面部支脈:從大迎穴前下方走到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部,向下通過膈肌,屬于胃,聯絡脾臟。

缺盆部直行的支脈:從缺盆向下,經乳頭,向下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胃下口部支脈:沿腹部向下到氣沖會合,再沿大腿前側下行,下至髀關,直低伏兔部,下至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足第2趾外側端。

脛部支脈:從外膝眼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進入足中趾外側。

足背部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脾經循行路線

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隱白)開始,沿足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足背皮膚與足掌皮膚交界處),經過足大趾本節后第1跖趾關節上行,到達內踝前面,向上行于至小腿內側,沿脛骨后緣(三陰交、漏谷),與足厥陰肝經交叉,行于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向上經過膝關節和大腿內側前緣(血海、箕門),進入腹部(府舍、腹結、大橫);屬于脾,聯絡于胃(腹哀),通過膈肌,挾食管兩旁,連系舌根,散布于舌下。

胃(wei)部的支脈:從胃(wei)部分出,向上經過(guo)膈肌,流注心中(zhong),與(yu)手少陰心經相接。

筆記(ji):足太陰脾經穴位講解 (一)

一、諫議之官:脾臟

中醫的脾臟,把它和胰臟合并在一起。脾臟跟胃氣相表里。胃是表,脾是里。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開竅在唇,喜甘。五行屬土。黃色入脾。五聲是宮(實際上我們叫“呼”)。在變動為噦(打嗝)。思傷脾。

脾臟鍛煉技法:手按在脾臟處(左肋的地方),把嘴唇做“呼”的口型,然后吹氣出來的聲音,呼到沒有氣,這時才是正要開始的時候;沒有氣的時候,這時把肛門提起來,谷道提起來,一提起來把身體的內勁,發出最后一個“呼”的音。這是最后一步,內勁吐出來是沒有聲音的,此時脾臟動得非常大。呼完之后,再吸氣回來,你會感覺身體干干凈凈的。

二、足太陰脾經穴位

1.隱白穴

足太陰脾經的第一個穴位。

位置:位于腳大趾甲旁。

井穴,屬木(陰經井榮俞經合對應五行是木火土金土)。

治癥:尸厥昏迷,疝氣、腸子下墜也可;女人婦科問題(脾主少腑,肚臍以下即是少腑),如白帶、經漏不止、陰道的問題。

奇穴:三毛

隱白上面的區域叫三毛。灸三毛可治失眠。

2.大都穴與太白穴

(1)大都穴

位置:大腳趾骨跟腳掌交接橫紋的地方。

陰經的榮穴,屬火,火生土,所以大都又是脾經的母穴。

虛癥治此。虛癥在這里下針。

用插提法、迎隨法、會很痛,故針下去一點,再提一點即可。

補充:脾臟實了不會生蟲,脾臟有虛癥,唇比較白,會容易產生蛔蟲。

(2)太白穴

位置:穿過腳旁大骨后方的骨縫下方,骨前是大都,骨后是太白。

脾經的俞穴,治時癥——按時間發病,氣血在上午9到11點走在脾(脾是實的,脾氣旺時,四肢肌肉旺,這個時間段身體最有力,如果此時間段沒有精神,是脾虛。)

屬性是土,故是脾經的本穴,可在此做補瀉,虛實都可。

3.公孫穴(用途多)

位置:腳掌凸起來的骨頭下方跟肌肉交接的地方。

公孫主沖脈 (在任脈旁開半寸的地方)。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病變在足陽明胃經,采用 原絡治療 ,會用原穴沖陽和表里經的絡穴公孫。

治癥:“實(shi)則腸中切(qie)痛,瀉(xie)之(zhi)。虛(xu)則鼓(gu)脹,補之(zhi)。”腹(fu)脹、腹(fu)鼓(gu)可治,原穴(xue)、絡(luo)穴(xue)虛(xu)實(shi)都可在此下針。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599.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ban)權(quan),注重(zhong)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chu)處,未(wei)能(neng)及時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yi)的,請聯系管(guan)理員(yuan),我(wo)們(men)會立(li)(li)即處理,本(ben)站(zhan)部分文字與(yu)圖(tu)片資源(yuan)(yuan)來(lai)自于網(wang)絡,轉載(zai)是(shi)出(chu)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yuan)(yuan)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nin)的合法(fa)權(quan)益,請立(li)(li)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guan)理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shi),我(wo)們(men)會第(di)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