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足太陰脾經:周榮穴(足太陰脾經主治什么)

學穴位 2023-05-29 18:21:02

足太陰脾經(jing):周榮穴(xue)

穴位解析釋義

周榮穴又名周營穴、周管穴。

周榮。周,遍布、環繞之意。榮,通“營”,這里是一個通假字,指營養,草類開花或谷類結穗的茂盛狀態。
該穴名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本穴雖屬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
本(ben)穴物質的(de)來(lai)源是本(ben)穴上(shang)(shang)部(bu)(bu)區域散流至此的(de)地部(bu)(bu)水液,至本(ben)穴后(hou),因受心室外(wai)傳之(zhi)(zhi)熱的(de)作用,地部(bu)(bu)水濕大量氣化(hua)上(shang)(shang)行天(tian)部(bu)(bu),氣化(hua)之(zhi)(zhi)氣如遍地開花之(zhi)(zhi)狀,脾土也(ye)還其原本(ben)的(de)燥熱之(zhi)(zhi)性,故名。

周(zhou)營(ying)、周(zhou)管名(ming)意與周(zhou)榮同,營(ying)為營(ying)寨,管為管轄區域,皆指穴內的氣化之氣遍及穴周(zhou)的整個區域。

周榮穴意義:脾土水濕在此大量蒸發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xing)(xing)規律:由本(ben)穴地(di)部(bu)脾土中氣化(hua)后上行(xing)(xing)天部(bu)。

取穴

周榮(rong)穴位于人體(ti)的胸外側部,當第2肋(lei)間(jian)隙,距前正中線6寸(cun),按壓有(you)酸脹感。

周榮穴 人體穴位圖快速(su)取穴:仰臥位,在胸(xiong)部,從前正中線旁開(kai)2個4橫(heng)指,再向上(shang)2肋(lei)間(第2肋(lei)間隙)。

功能主治

功能作(zuo)用:生(sheng)發脾氣(qi)。

主治疾病:咳嗽,氣逆,胸脅脹滿。

人體穴位配伍:

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膻(shan)中(zhong)穴(xue)(xue)(xue)(xue)(xue),治(zhi)胸肋(lei)(lei)(lei)脹痛、胸膜炎;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大(da)(da)包穴(xue)(xue)(xue)(xue)(xue),治(zhi)肋(lei)(lei)(lei)間神(shen)經(jing)痛。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肺俞穴(xue)(xue)(xue)(xue)(xue)、膏肓穴(xue)(xue)(xue)(xue)(xue)、膻(shan)中(zhong)穴(xue)(xue)(xue)(xue)(xue)、尺澤穴(xue)(xue)(xue)(xue)(xue),治(zhi)咳逆哮喘。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庫(ku)房穴(xue)(xue)(xue)(xue)(xue)、中(zhong)府(fu)穴(xue)(xue)(xue)(xue)(xue)、尺澤穴(xue)(xue)(xue)(xue)(xue),治(zhi)咳逆上氣(qi)穴(xue)(xue)(xue)(xue)(xue)、呼吸多唾穴(xue)(xue)(xue)(xue)(xue)、濁沫(mo)膿血(xue)。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華(hua)蓋穴(xue)(xue)(xue)(xue)(xue)、紫宮穴(xue)(xue)(xue)(xue)(xue)、中(zhong)庭穴(xue)(xue)(xue)(xue)(xue)、神(shen)藏(zang)穴(xue)(xue)(xue)(xue)(xue)、靈墟穴(xue)(xue)(xue)(xue)(xue)、胃俞穴(xue)(xue)(xue)(xue)(xue),治(zhi)胸肋(lei)(lei)(lei)脹滿。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行間穴(xue)(xue)(xue)(xue)(xue)、乳根穴(xue)(xue)(xue)(xue)(xue)、曲池穴(xue)(xue)(xue)(xue)(xue)、膻(shan)中(zhong)穴(xue)(xue)(xue)(xue)(xue),治(zhi)肋(lei)(lei)(lei)間神(shen)經(jing)痛。周(zhou)榮(rong)(rong)穴(xue)(xue)(xue)(xue)(xue)配(pei)大(da)(da)腸俞穴(xue)(xue)(xue)(xue)(xue),治(zhi)食不下。臨床運用:現常用于治(zhi)療支氣(qi)管炎、支氣(qi)管擴(kuo)張、肋(lei)(lei)(lei)間神(shen)經(jing)痛等(deng)。

養生保健

艾灸法:用艾條溫和灸5~20分鐘(zhong),每日一次,可以改善(shan)咳嗽(sou)、胸脅脹(zhang)痛。

按摩法:

用大拇指按揉周榮穴(xue)3~5分鐘,每天堅持,能夠治療胸(xiong)脅脹(zhang)痛。

周榮穴,輸送周身營養物(wu)質(zhi)的穴位。

何為周榮穴呢?

此穴屬脾(pi)經(jing),脾(pi)主肌(ji)肉,又兼(jian)統血(xue)散精之(zhi)職(zhi)。足(zu)太(tai)陰之(zhi)氣,在胸部連及(ji)肝膽(dan)心包(bao)各經(jing),又與(yu)心胃肺腎各經(jing)挨近,援引(yin)諸經(jing),助脾(pi)統血(xue),漸成細流,由此散布(bu)滋養全身,因而名之(zhi)。

周榮穴可以治療什么病癥呢?

周榮有寬胸理脾之(zhi)功(gong)。其所治(zhi)癥,為胸脅滿(man)、不得俛仰、咳嗽、食(shi)不下等癥之(zhi)因于滯郁者(zhe),俾使得以舒擴而行駛周遍。

周榮(rong)穴內(nei)部有(you)肺,因此,治療肺部病癥,咳(ke)嗽(sou),支氣管炎等。

按摩手法:

1、中間三指并攏,以指腹(fu)揉按周(zhou)榮(rong)穴1~3分(fen)鐘,每天早晚各1次。可緩解(jie)咳(ke)嗽或者胸脅脹滿。長期(qi)堅持對(dui)呼吸系統(tong)有很好的保養作用(yong)。

2、用大拇指按(an)揉周(zhou)榮穴3~5分鐘(zhong),每天堅持,能(neng)夠治療胸(xiong)脅脹(zhang)痛。

足(zu)太陰脾(pi)經主治什(shen)么

本經共有21個穴位。11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內側面,10個穴位分布在側胸腹部。首穴隱白,末穴大包。本經腧穴可治療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例如胃脘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及下肢內側腫痛、厥冷等。
隱白 Yinbai(SP 1)

【標準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在(踇)指內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趾纖維鞘、(踇)長伸肌腱內側束。皮膚為(踇)趾背側與其跖側骨皮膚移行處,其神經分布為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動脈內側支,經(踇)長伸肌腱的深面,該動脈至(踇)趾的內側緣。 (踇)長伸肌腱由腓深神經支配。若斜刺,針行于末節趾骨與 (踇)趾纖維鞘終止部之間,該處神經、血管分布豐富,均來自足底內側神經及血管。

【特異性】五輸穴之井穴,五行屬木。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主治病癥】

為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

1.婦產科系統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痙攣;

2.五官科系統疾病:牙齦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癔病,昏厥;

4.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腸炎;

5.其它:尿血。

【刺灸法】

刺法:1.淺刺0.1~0.2寸,局部脹痛;

2.或用三棱針點刺擠壓出血,常用于神昏、胸悶咳喘。

灸法:艾炷灸3~7壯,艾條灸5~20分鐘,用于止血。
大都 Dadu(SP 2)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踇)趾內側,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跖側筋膜、趾纖維鞘、(踇)長屈肌腱。皮膚由腓淺神經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趾跖側筋膜形成的趾纖維鞘的環部,進入該鞘內,并可刺及鞘內的,由脛神經支配的(踇)長屈肌腱,或從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經過。第1跖骨背動脈由足背動脈發出,在第1、2跖骨小頭處分為二支, 其中一支分布到�趾背面的內側緣。

【特異性】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

【功用】泄熱止痛,健脾和中。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

2.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后遺癥,小兒抽搐,足趾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孕婦及產后百日內禁灸。
太白 Taibai(SP 3)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跖趾關節后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纖維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布。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趾跖側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纖維鞘的十字部,再進(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該二肌為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和胃,清熱化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腸炎,痔瘡;

2.運動系統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公孫 Gongsun(SP 4)

【標準定位】在足內側緣,當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1寸。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分支,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和隱神經雙重分布。皮下筋膜內有血管網及少量的脂肪。趾跖側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關節囊和屈肌腱鞘。針經上述結構,進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該二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足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沖脈。

【功用】健脾胃,調沖任。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急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腸痙攣;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月經不調;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癲癇,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商丘 Shangqiu(SP 5)

【標準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當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皮膚由股神經的皮支,隱神經分布。皮下筋膜較疏松,除皮神經外,還有足靜脈網及大隱靜脈屬支的起始部。足背筋膜深面有內踝(動脈)網。該網位于內踝的表面,由內踝前后動脈、跗內側動脈、跟內側支及足底內側動脈的分支組成。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背筋膜后,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后方,小腿十字韌帶的內側上、下支之間深進到距骨內側面骨膜。

【特異性】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

【功用】健脾化濕,通調腸胃。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腸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瘡,黃疸;

2.運動系統疾病: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腳氣;

3.其它:小兒驚厥,百日咳,水腫。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2.或平刺1.0~1.5寸透解溪穴,針感可擴散至踝關節。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三陰交 Sanyinjiao(SP 6)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腱)、(踇)長屈肌(腱)。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隱神經和起于足背靜脈網內側的大隱靜脈,神經和靜脈并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頭肌(腱)的前方,進入趾長屈肌(腱)和(踇)長屈肌(腱)。在趾長屈肌(腱)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經過。以上諸肌腱由脛神經支配。

【特異性】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帶下,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子宮下垂,難產;

4.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衰弱;

5.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6.其它:蕁麻疹,神經性皮炎,膝、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可有麻電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和股內側;

2.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法;

3.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4.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

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漏谷Lougu(SP 7)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內踝高點上6寸,脛骨后緣,當陰陵泉和三陰交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頭肌、趾長屈肌、脛骨后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的脂肪組織增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伴行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頭肌(腱)前方進入趾長屈肌和脛骨后肌。在趾長屈肌的后方有徑后動、靜脈和脛神經并行經過,營養并支配以上諸肌。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除濕。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腸胃炎,腸鳴音亢進,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外側。 深刺時須防刺傷脛后動、靜脈。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地機 Diji(SP 8)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陰陵泉直下3寸,當陰陵泉與三陰交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后緣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肌、脛骨后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參看漏谷穴)

【特異性】足太陰經之郄穴。

【功用】健脾滲濕,調經止帶。

【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腰痛,遺精,精液缺乏;

3.其它:胃痙攣,乳腺炎,下肢痿痹。

本穴出現壓痛提示有胰腺疾患,與胰俞、中脘、水分互參可診斷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小腿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陰陵泉 Yinlingquan(SP 9)

【標準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脛骨內側髁后下方約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隱神經之外,還有與神經伴行的大隱靜脈。該靜脈正行于該穴的皮下,針刺應注意避開。針穿小腿深筋膜,經脛骨粗隆內側的縫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著處的肌腱,向后經脛骨內側緣進入膕肌。以上諸肌由股神經、坐骨神經等支配。膝下內動脈,發自膕動脈,向內下方,經脛側副韌帶和脛骨內側髁之間,參加膝關節網,并發支營養脛骨及附近肌腱。

【特異性】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水。

【功用】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萎;

2.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3.婦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4.其它: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下擴散;

2.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血海 Xuehai(SP 10)

【標準定位】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內側肌突起中點處取穴;或正坐屈膝,醫生面對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蓋骨上,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向內側,當拇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股四頭肌內側肌(股內側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脂肪較厚,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行經。大腿前面闊筋膜內纖維組織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進入股神經支配的股內側肌。膝上內動脈起于動脈,在股骨內上髁上方緊貼骨內面深進,經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與股骨骨面之間至膝關節前面,參加膝關節網。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化濕。

【主治病癥】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

2.皮膚病: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皮炎;

3.其它:睪丸炎,貧血,下肢潰瘍,膝關節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脹,可向髕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箕門 Jimen(SP 11)

【標準定位】在大腿內側,當血海與沖門連線上,血海上6寸。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臥位,當縫匠肌內側緣,距血海上6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大收肌。皮膚由股前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的脂肪增厚,內有股前皮神經、隱神經與其伴行的大隱靜脈,及該靜脈與深靜脈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內側與前面較外側薄弱。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大腿闊筋膜,在縫匠肌內側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內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內側肌形成該管內外側壁,管內有股動、靜脈及隱神經通過。大收肌由閉孔神經與坐骨神經的分支支配。

【功用】健脾滲濕,通利下焦。

【主治病癥】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潴留,遺尿,遺精,陽萎,睪丸炎,腹股溝淋巴結炎,陰囊濕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內側,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沖門 Chongmen(SP 12)

【標準定位】在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3.5寸,當髂外動脈搏動處的外側。

【取法】仰臥位,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處取穴。約當腹股溝外端上緣,股動脈外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起始部。皮膚由髂腹下神經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肪層和膜性層。前者以脂肪組織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異;后者以纖維組織為主,在腹股溝韌帶下方一橫指附 著在闊筋膜。兩層之間有腹壁淺動靜脈、肋間動靜脈(下位)及皮神經經過。上述由淺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穴位的內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從髂外動脈發出的腹壁下動脈,并有靜脈伴行。腹股溝下方,有股三角,其內有股動、靜脈和股神經。

【特異性】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交。

【功用】健脾化濕,理氣解痙。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尿潴留,睪丸炎,精索神經痛;

2.婦產科系統疾病:子癇,子宮內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它:胃腸痙攣。

【刺灸法】

刺法:避開動脈,直刺0.5~0.7寸,腹股溝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間接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府舍 Fushe(SP 13)

【標準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沖門上方0.7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沖門上0.7寸,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組織內有旋髂淺動、靜脈。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有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由上外方向內下方走行。腹腔內,穴位對應器官有盲腸與闌尾(右側),乙狀結腸(左側)。所以,不可由腹膜下筋膜再穿腹膜壁層深進。

【特異性】足太陰、少陰、陽明、陰維、厥陰之會。

【功用】健脾理氣,散結止痛。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腸炎,闌尾炎,脾腫大,便秘;

2.其它:腹股溝淋巴結炎,附件炎,睪丸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外陰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腹結 Fujie(SP 14)

【標準定位】在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府舍上3寸,距任脈4寸,當府舍與大橫的連線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10、11、12肋間神經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分為脂性層和膜性層,脂性層內的脂肪組織已變薄。針經上列結構后,若再深進,可穿腹膜壁層,經腹膜壁、臟層之間的腹膜腔,達穴位相對應器官有升結腸(右側),兩者的前面還有大網膜 ,因該血管分布非常豐富,則易刺傷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更應注意。

【功用】健脾溫中,宣通降逆。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蛔蟲癥,腸炎,腹膜炎,痢疾;

2.其它:支氣管炎,陽萎,腳氣。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大橫 Daheng(SP 15)

【標準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取法】仰臥位,在臍中(神闕)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9、10、11肋間經神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漸薄,內有腹壁淺動、靜脈及胸神經前支和外側支。腹肌由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支配。(參看腹結穴)

【特異性】足太陰、陰維之交會穴。

【功用】溫中散寒,調理腸胃。

【主治病癥】

1.消化系統疾病:腸炎,習慣性便秘,久痢,腸麻痹,腸寄生蟲;

2.其它:四肢痙攣,流行性感冒。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局部酸脹;

2.平刺2.0~2.5寸透神闕治腸寄生蟲癥,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同側腹部;

3.治療腹痛時,可用盤旋法。

灸法: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腹哀 Fuai(SP 16)

【標準定位】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4寸。

【取法】仰臥位,在臍中上3寸,建里(任脈)旁開4寸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膚由第8、9、10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胸腹壁淺靜脈及皮神經經過。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側動、靜脈經過。腹腔內穴位相對應的器官有膽囊底、肝(右側,一般成人肝下緣不超過肋弓)、胃(左側)。針若經上列結構后,穿經其深面的腹膜腔,可達左右側在腹腔內相對器官,可造成內出血(尤其對有出血傾向的人),或胃內容或膽汁隨針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該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特異性】足太陰,陰維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和胃,理氣調腸。

【主治病癥】

消化系統疾病:繞臍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潰瘍,胃痙攣,胃酸過多或減少,消化不良,便秘,腸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食竇 Shidou(SP 17)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中庭(任脈)旁開6寸,第五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五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4、5、6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皮神經及胸腹壁淺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緣,入前鋸肌,再深進肋間內、外肌及其間的肋間血管和神經。前二肌由胸前神經和胸長神經支配,后二肌由肋間神經支配。在胸內筋膜的深面,正對第5肋間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與提插。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腫。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竇治肝區痛效好。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天溪 Tianxi(SP 18)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4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食竇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平第四肋間隙中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四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3、4、5肋間神經的外側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還有胸腹壁淺靜脈。在胸大肌和前鋸肌之間有胸外側動、靜脈及胸長神經。第四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內、外肌及其之間的肋間動脈、靜脈和肋間神經。在肋角處,肋間動脈進入上二肌之間,并分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上為靜脈,中為動脈,下為神經并行于肋溝內,下支則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緣。肋間隙的深面為胸內筋膜,與胸膜腔和肺相對應,因此行針不宜太深。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通乳。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切勿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胸鄉 Xiongxiang(SP 19)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第三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前鋸肌、第三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2、3、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分布。皮下筋膜內脂肪組織稍厚,有胸腹壁淺靜脈經過,該靜脈注入腋靜脈。(參看天溪穴)

【功用】宣肺止咳,理氣止痛。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氣管哮喘,胸膜炎;

2.其它: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不可深刺,以防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周榮 Zhourong(SP 20)

【標準定位】在胸外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仰臥位,在胸鄉上一肋,任脈旁開6寸,第二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第二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由第1、2、3肋間神經的外側支和鎖骨上神經的分支分布。皮下筋膜較厚,富有脂肪組織。(參看天溪)

【功用】宣肺平喘,理氣化痰。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肺炎,胸膜炎,肺膿瘍,支氣管擴張;

2.其它:食道狹窄,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脹。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大包 Dabao(SP 21)

【標準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取法】側臥舉臂,在腋下6寸、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第六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薄,活動性較大,由第5、6、7肋間神經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胸腹壁淺靜脈,該靜脈注入腋靜脈或胸外側靜脈。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長神經與胸外側動、靜脈并行。第6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外、內肌及其間血管和神經。肋間動脈發自胸主動脈,在肋角處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行于肋溝內。所以,行針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針,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主治病癥】

1.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胸膜炎;

2.其它: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

【刺灸法】

刺法:1.斜法或向后平刺0.5~0.8寸;

2.治頸部扭傷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脹。

3.嚴禁深刺,以防刺傷肺臟。

灸法:艾炷灸3壯,艾條灸10~20分鐘(zhong)。

十二臟腑的官(guan)職口訣,有(you)沒(mei)有(you)記住(zhu)經絡的口訣??

提(ti)起十二(er)(er)臟(zang)腑的官職口(kou)訣(jue),大家都(dou)知(zhi)道,有(you)(you)人(ren)問(wen)(wen)有(you)(you)沒有(you)(you)記(ji)(ji)住經(jing)(jing)絡的口(kou)訣(jue)??另外,還(huan)有(you)(you)人(ren)想問(wen)(wen)十二(er)(er)經(jing)(jing)脈記(ji)(ji)憶(yi)口(kou)訣(jue)是(shi)什(shen)么?你(ni)知(zhi)道這是(shi)怎么回(hui)事?其實中醫臟(zang)器十二(er)(er)官分別(bie)是(shi)?下面(mian)就一起來(lai)看看有(you)(you)沒有(you)(you)記(ji)(ji)住經(jing)(jing)絡的口(kou)訣(jue)??希望能夠幫(bang)助到大家!

十二臟腑的官職口訣

1、十二臟腑的官職口訣(jue):有(you)沒(mei)有(you)記住經(jing)絡的口訣(jue)?? 有(you)1經(jing)絡+穴位(wei)口徑(jing)五(wu)臟六腑對應(ying)的官職。

任脈(mo)中(zhong)行走腹胸,正當兩(liang)(liang);曲骨恥骨上(shang)(shang)緣取,中(zhong)極臍(qi)(qi)(qi)下四寸(cun)(cun)容;臍(qi)(qi)(qi)下三寸(cun)(cun)關元穴(xue),臍(qi)(qi)(qi)下兩(liang)(liang)寸(cun)(cun)石門封;氣海臍(qi)(qi)(qi)下一(yi)寸(cun)(cun)半,臍(qi)(qi)(qi)下一(yi)寸(cun)(cun)陰交逢;中(zhong)間(jian)即神闕,臍(qi)(qi)(qi)上(shang)(shang)一(yi)寸(cun)(cun)水分洪;臍(qi)(qi)(qi)上(shang)(shang)兩(liang)(liang)寸(cun)(cun)是下脘(wan)(wan),臍(qi)(qi)(qi)上(shang)(shang)三寸(cun)(cun)建里通;臍(qi)(qi)(qi)上(shang)(shang)四寸(cun)(cun)定中(zhong)脘(wan)(wan),臍(qi)(qi)(qi)上(shang)(shang)五寸(cun)(cun)上(shang)(shang)脘(wan)(wan)同;巨闕上(shang)(shang)六寸(cun)(cun),尾劍下一(yi)寸(cun)(cun)雄(xiong);中(zhong)庭平對五肋(lei)間(jian),兩(liang)(liang)乳之(zhi)中(zhong)膻中(zhong)連;玉(yu)堂紫宮(gong)華蓋(gai)穴(xue),每隔(ge)一(yi)肋(lei)向上(shang)(shang)沖;璇(xuan)璣天突下一(yi)寸(cun)(cun),天突胸骨上(shang)(shang)窩弓;廉泉頜下結(jie)喉上(shang)(shang),承漿下唇溝正中(zhong)。五臟六腑官職(zhi)原文。

(文庫搜索(suo)“經絡口訣”,有完整的)

2十二經脈穴位歌

手太陰(yin)肺經穴歌(ge)五臟各為什么之本。

手(shou)太(tai)陰(yin)肺十一(yi)穴,中府云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you)次孔(kong)最與(yu)列缺(que),經渠太(tai)淵下魚際,抵(di)指少商如韭葉.人體(ti)十二臟腑(fu)對(dui)應官名。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qi)(qi)商陽,二(er)間三(san)間合谷,陽溪偏歷(li)歷(li)溫溜,下廉(lian)上廉(lian)三(san)里(li)長(chang),曲池肘髎迎五里(li),臂臑(nao)肩髎巨骨起(qi)(qi),天鼎浮突接禾髎,終以(yi)迎香二(er)十止.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ming),承(cheng)泣四白巨(ju)髎經(jing),地(di)倉大迎(ying)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ying),水突氣(qi)舍連缺盆,氣(qi)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ru)(ru)中下乳(ru)(ru)根,不(bu)容(rong)承(cheng)滿出梁(liang)門,關門太乙滑(hua)肉起,天樞外陵大巨(ju)里(li),水道(dao)歸來達氣(qi)沖,髀關伏兔走(zou)陰市,梁(liang)丘犢鼻足三里(li),上巨(ju)虛連條口底(di),下巨(ju)虛下有,解溪沖陽陷(xian)谷同,內庭厲(li)兌陽明(ming)穴,大趾次趾之端終。

足太陰脾經穴歌

足太(tai)(tai)陰(yin)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nei)側(ce)起,大都(dou)太(tai)(tai)白繼(ji)公孫(sun),商(shang)丘直上三陰(yin)交(jiao),漏谷地機陰(yin)陵泉,血海箕(ji)門(men)沖門(men)前,府舍腹(fu)結大橫(heng)上,腹(fu)哀(ai)食竇天溪(xi)連(lian),胸鄉周(zhou)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tai)(tai)陰(yin)全。

手(shou)少歌中醫五臟(zang)口訣大全。

手(shou)少(shao)陰(yin)心起極泉,青靈少(shao)海靈道全(quan),通里(li)陰(yin)郄神門下(xia),少(shao)府少(shao)沖(chong)小指(zhi)邊。

手太(tai)陽小腸(chang)經穴歌五(wu)臟六腑順(shun)口溜。

手太陽(yang)經(jing)小(xiao)腸穴,少(shao)澤先行小(xiao)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間,陽(yang)谷須同養(yang)老列,支正小(xiao)海上(shang)肩貞,臑(nao)俞天宗秉風(feng)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shang)天容,此經(jing)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ting)宮。

足太陽經穴歌

足太陽(yang)(yang)經六十七(qi),睛明攢竹曲(qu)差參,眉(mei)頭(tou)直上眉(mei)沖(chong)位(wei),五處承(cheng)光接,絡卻玉枕天柱邊,大(da)杼(zhu)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三(san)焦腎俞次,氣大(da)關(guan)小膀中(zhong)白,上髎(liao)次髎(liao)中(zhong)后下,會陽(yang)(yang)須下旁(pang)取,還有附分在(zai)三(san)行,魄戶膏肓與,yixi膈關(guan)門當,陽(yang)(yang)綱意舍及胃倉(cang),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cheng)扶殷(yin)門穴(xue),浮郄(qie)相(xiang)臨是委(wei)(wei)陽(yang)(yang),委(wei)(wei)中(zhong)在(zai)下合陽(yang)(yang)去(qu),承(cheng)筋承(cheng)山相(xiang)次長(chang),飛揚跗(fu)陽(yang)(yang)達昆(kun)侖,仆參申脈過金(jin)門,京骨(gu)束骨(gu)近通谷,小趾外(wai)側尋(xun)至陰。

足(zu)少陰腎經穴歌五臟(zang)六腑的名字。

足少陰(yin)腎二十七,然(ran)乖(guai)徽海(hai)出(chu),太溪大鐘連(lian)水泉,復溜交(jiao)信(xin)筑賓立(li),陰(yin)谷(gu)橫(heng)骨趨(qu)大赫(he),氣穴(xue)四滿(man)中注得,肓(huang)俞(yu)商(shang)曲石關蹲(dun),陰(yin)都通(tong)谷(gu)幽門(men)直,步廊神封出(chu)靈墟,神彧中俞(yu)府畢。五臟六腑(fu)怕什么順口溜。

手厥陰心包經穴歌

心包(bao)九穴天池近(jin),天泉曲澤(ze)郄門認,間使內關輸大(da)陵,勞宮中沖中指盡。五臟(zang)六腑記憶口訣(jue)。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少(shao)陽三(san)焦(jiao)所從經(jing)(jing),二十三(san)穴起關(guan)(guan)沖,液渚陽池立,外關(guan)(guan)支溝會宗逢(feng),三(san)陽絡入(ru)四(si)瀆(du)內,注入(ru)天井(jing)清冷(leng)中,消濼臑會肩(jian)髎穴,天髎天牖經(jing)(jing)翳風,瘛脈顱(lu)息角(jiao)耳(er)門,和(he)髎上行絲竹空。用官(guan)位形容五臟六(liu)腑。

中醫臟器十二官分別是?

足少陽膽經穴歌

足少陽(yang)經瞳子髎(liao),四十四穴行迢(tiao)迢(tiao),聽會上關(guan)(guan)頷厭集(ji),懸(xuan)(xuan)(xuan)顱懸(xuan)(xuan)(xuan)厘曲鬢翹,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yang)白臨泣開目(mu)窗,正營承(cheng)靈腦空是,風(feng)池肩(jian)井淵腋長,輒筋曰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liao)環跳市中(zhong)瀆,陽(yang)關(guan)(guan)陽(yang)陵復陽(yang)交,外(wai)丘光明(ming)陽(yang)輔高,懸(xuan)(xuan)(xuan)鐘丘墟足臨泣,地(di)五俠溪竅陰閉。面診(zhen)十二句口訣。

足厥陰肝經穴歌

足厥陰(yin)(yin)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是(shi),中(zhong)封蠡(li)溝(gou)伴中(zhong)都(dou),膝關(guan)曲(qu)泉陰(yin)(yin)包次,五(wu)里陰(yin)(yin)廉(lian)上急脈,章門過后期(qi)門至。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xing)二十四,潛伏二,曲(qu)骨之前中極在,關(guan)元石門氣海邊,陰(yin)交神闕水分(fen)處,下脘(wan)建(jian)里中脘(wan)前,上脘(wan)巨(ju)闕連(lian)尾,中庭膻(shan)中玉堂聯(lian),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tu)廉(lian)泉承漿端。

督脈穴歌

督脈(mo)行脈(mo)之(zhi)中(zhong)(zhong)(zhong)行,二十(shi)八穴始(shi)長強(qiang),腰(yao)俞陽關入,懸樞脊中(zhong)(zhong)(zhong)中(zhong)(zhong)(zhong)樞長,筋縮至陽歸靈(ling)臺,神道(dao)(dao)身柱陶(tao)道(dao)(dao)開,大(da)椎啞門連(lian)風府,腦戶強(qiang)間后頂排,百會(hui)前囟(xin)會(hui),上星神庭(ting)素髎對,水(shui)溝(gou)兌端在唇上,齦(yin)交上齒縫之(zhi)內(nei)。

3井滎(ying)輸原經合歌12生肖代表的。

少商魚際與太(tai)淵,經渠尺(chi)澤(ze)肺相連,商陽二(er)三(san)間合(he)谷(gu)(gu)(gu),陽溪(xi)(xi)曲池大腸牽。隱白(bai)大都太(tai)白(bai)脾,商丘陰陵泉(quan)要知(zhi),歷(li)兌內庭(ting)陷谷(gu)(gu)(gu)胃(wei),沖(chong)(chong)(chong)陽解溪(xi)(xi)三(san)里(li)隨。少沖(chong)(chong)(chong)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ze)前谷(gu)(gu)(gu)后溪(xi)(xi)腕(wan),陽谷(gu)(gu)(gu)小(xiao)海小(xiao)腸經。然谷(gu)(gu)(gu)與太(tai)溪(xi)(xi),復溜陰谷(gu)(gu)(gu)腎所宜,至陰通(tong)谷(gu)(gu)(gu)束京(jing)骨,昆侖委中(zhong)知(zhi)。中(zhong)沖(chong)(chong)(chong)勞宮心包(bao)絡,大陵間使傳曲澤(ze),關沖(chong)(chong)(chong)液(ye)渚(zhu)焦,陽池支(zhi)溝天井索(suo)。大敦行間太(tai)沖(chong)(chong)(chong)看,中(zhong)封曲泉(quan)屬于肝,竅陰俠溪(xi)(xi)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quan)。

4交會穴(xue)歌(ge)訣:14經絡(luo)每條經絡(luo)的作用。

公(gong)孫(sun)沖脈(mo)胃心胸,內(nei)關陰維下總同(tong);十二(er)地支配臟腑(fu)歌。

臨泣膽經(jing)連帶脈,陽維目銳(rui)外關逢(feng);

后溪(xi)督(du)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luo)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5十五絡脈歌五臟(zang)六腑相(xiang)表里一覽(lan)表。

手太陰列缺(que),少陰通里穴;

厥陰為內關,太(tai)陽支正別(bie)。

手陽(yang)明偏歷,少(shao)陽(yang)外(wai)關覓(mi);十二臟腑(fu)官名以及理解(jie)。

足太陽飛揚(yang),陽明強(qiang)。

少陽絡光明,太陰公孫將(jiang);

少(shao)陰(yin)絡(luo)大鐘,厥陰(yin)蠡溝同(tong)。身(shen)體(ti)各部位的五行(xing)屬性。

督脈絡長強,任脈尾(wei)詳;肝主(zhu)(zhu)目 腎主(zhu)(zhu)耳 肺主(zhu)(zhu)鼻 心(xin)主(zhu)(zhu)。

脾大絡大包,十五絡記(ji)牢。五臟的子(zi)母關系圖(tu)。

6十二經募穴歌

募亦十二穴,臟腑經氣(qi)結。

大(da)腸募(mu)天樞,肺則中府列,

小腸募(mu)關元(yuan),募(mu)巨(ju)闕,

腎募是京門,募中極(ji),五臟六腑十二宮。

肝經(jing)募期(qi)門,膽募是(shi)日(ri)月,

胃募為中脘,脾募章門協,

包絡募(mu)膻(shan)中,三(san)焦石(shi)門切。如何(he)理(li)解腎者胃之關(guan)。

從陰(yin)而引(yin)陽(yang),功效稱(cheng)卓絕。

6八會穴歌

臟會章門腑中脘,氣會膻中血膈俞;中醫最(zui)基礎必(bi)背歌(ge)訣(jue)。

筋(jin)會陵泉髓絕(jue)骨,脈聚太淵骨大(da)杼(zhu)。中(zhong)醫七(qi)情五臟口訣(jue)。

其實(shi)還有(you)不同(tong)人寫(xie)的其它版本,措辭(ci)略有(you)不同(tong)。不過核(he)心內容(rong)都(dou)一樣啦(la)。

不過我個人建議(yi),歌(ge)訣(jue)容易上手(shou),但(dan)是結合臨床實踐、在應用(yong)中記憶,才是最牢固、最實用(yong)的。內(nei)經十二官(guan)。

以(yi)上(shang)就是與有(you)沒有(you)記(ji)住(zhu)經(jing)絡的口(kou)訣??相關內容,是關于有(you)沒有(you)記(ji)住(zhu)經(jing)絡的口(kou)訣??的分享。看(kan)完十(shi)二(er)臟腑(fu)的官職口(kou)訣后(hou),希望這對大家有(you)所幫助!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566.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li)于保護(hu)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huo)有版(ban)權異議的(de),請(qing)聯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men)會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tu)片(pian)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標注(zhu)錯(cuo)誤或(huo)侵(qin)犯了您(nin)的(de)合法(fa)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nin)表示(shi)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