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申脈穴

學穴位 2023-05-29 17:44:53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申脈(mo)穴

穴位解析釋義

申脈穴(xue)別名(ming)鬼路穴(xue)、陽蹺穴(xue)。

1、申(shen)脈。申(shen),八卦中屬金也,此(ci)指(zhi)穴內物質為(wei)肺(fei)金特性的(de)涼濕(shi)之(zhi)(zhi)氣(qi)。脈,脈氣(qi)也。該(gai)穴名意(yi)指(zhi)膀(bang)(bang)胱(guang)經(jing)的(de)氣(qi)血(xue)在此(ci)變為(wei)涼濕(shi)之(zhi)(zhi)性。本穴物質為(wei)來自膀(bang)(bang)胱(guang)經(jing)金門穴以下各穴上行的(de)天部之(zhi)(zhi)氣(qi),其(qi)性偏熱(相對于膀(bang)(bang)胱(guang)經(jing)而言),與肺(fei)經(jing)氣(qi)血(xue)同(tong)性,故(gu)名。

申脈(mo)穴,屬(shu)足太陽膀胱經。申脈(mo)為八(ba)脈(mo)交會穴之一,通陽蹻。申通“伸(shen)”字,是伸(shen)展(zhan)的(de)意思,脈(mo)即經脈(mo),此穴屬(shu)足太陽脈(mo),又是陽蹻脈(mo)的(de)始發點,由此向陽蹻脈(mo)伸(shen)展(zhan),故名申脈(mo)。

申,與伸(shen)(shen)通(tong),含屈(qu)伸(shen)(shen)蹺(qiao)(qiao)捷之(zhi)意。脈(mo)指陽(yang)蹺(qiao)(qiao)脈(mo)。穴通(tong)陽(yang)蹺(qiao)(qiao)脈(mo),為(wei)陽(yang)蹺(qiao)(qiao)所生也,擅長治療(liao)筋脈(mo)拘(ju)急,屈(qu)伸(shen)(shen)不利等(deng)病癥,故名。

申,通(tong)“伸(shen)(shen)”,有矯(jiao)捷(jie)之(zhi)(zhi)意。即舒展自(zi)如之(zhi)(zhi)意也。脈(mo),指經脈(mo)。穴在外踝之(zhi)(zhi)下,展足則開,為(wei)(wei)足關節屈伸(shen)(shen)著力之(zhi)(zhi)處(chu),故名申脈(mo)。為(wei)(wei)陽蹺脈(mo)之(zhi)(zhi)起始(shi),為(wei)(wei)蹺捷(jie)屈伸(shen)(shen)之(zhi)(zhi)主力。“申”與“伸(shen)(shen)”通(tong),為(wei)(wei)整束自(zi)持(chi)之(zhi)(zhi)貌。腎(shen)在志為(wei)(wei)呻,張隱(yin)庵曰:“呻者伸(shen)(shen)也。”腎(shen)氣(qi)在下,故聲欲太息而(er)伸(shen)(shen)出(chu)之(zhi)(zhi)。腎(shen)與膀胱(guang)為(wei)(wei)表里,在氣(qi)郁不(bu)伸(shen)(shen)及氣(qi)郁而(er)呻者,申脈(mo)與復溜(liu)同取,每(mei)可收效。申,申時(shi)。十(shi)二(er)時(shi)與十(shi)二(er)臟(zang)腑相(xiang)應,申時(shi)正是膀胱(guang)之(zhi)(zhi)時(shi)。故申脈(mo)穴可以認為(wei)(wei)是膀胱(guang)本(ben)腑之(zhi)(zhi)穴。

“申”有伸展之意(yi),這個是從其功效上來定義的,因為(wei)它可(ke)以解決急性腰扭傷。

“申(shen)(shen)”,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療屈伸困難(nan)的疾病;”脈”,這里指陽蹺脈,該穴通于陽蹺脈,所(suo)以稱為申(shen)(shen)脈,這才是最符合的穴義解釋(shi)!

申脈還是八脈交會穴。因為(wei)足(zu)太陽(yang)膀胱經與陽(yang)蹺(qiao)脈交會于申脈穴(xue)(xue),所以被稱為(wei)八(ba)脈交會穴(xue)(xue)。申脈穴(xue)(xue)之中的“脈”指(zhi)的就是(shi)陽(yang)蹺(qiao)脈,它有兩(liang)大功(gong)能,一是(shi)主司肢節運(yun)動,二(er)是(shi)主管眼瞼開合(he)。

2、鬼(gui)路(lu)(lu)。鬼(gui),與天相對,指(zhi)穴內的(de)(de)氣血(xue)物質為地(di)部經(jing)(jing)水(shui)。路(lu)(lu),道路(lu)(lu)。鬼(gui)路(lu)(lu)名意(yi)(yi)指(zhi)穴內氣血(xue)為地(di)部經(jing)(jing)水(shui)。本(ben)穴物質一是金門穴以(yi)下各穴上行(xing)的(de)(de)水(shui)濕(shi)之氣,二是昆侖穴下行(xing)而至的(de)(de)地(di)部經(jing)(jing)水(shui),鬼(gui)路(lu)(lu)名意(yi)(yi)旨在強調穴內氣血(xue)的(de)(de)經(jing)(jing)水(shui)部分,故名鬼(gui)路(lu)(lu)。

3、陽(yang)蹺。陽(yang),陽(yang)氣也(ye)(ye)。蹺,蹺脈(mo)也(ye)(ye)。本穴物質中既有天部的(de)陽(yang)氣,又有地(di)部的(de)經水,氣血物質性同蹺脈(mo)之性,故名蹺脈(mo)。

4、足太陽(yang)陽(yang)蹺(qiao)脈(mo)之會(hui)。同陽(yang)蹺(qiao)名解。

附注:八脈交會穴之一(yi),通陽(yang)蹺(qiao)脈。

穴位含義: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一為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溫熱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shui)循(xun)膀胱經下(xia)行,陽氣循(xun)膀胱經上行。

取穴

取(qu)穴(xue)方法:申脈穴(xue)位于足(zu)外(wai)側(ce)部位,外(wai)踝直下方凹(ao)陷中(zhong)(腳外(wai)踝中(zhong)央(yang)下端一(yi)厘米凹(ao)處)。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shu)導(dao)水濕。

申(shen)脈穴,清(qing)熱安神,利腰(yao)膝

申脈穴(xue)有(you)清神(shen)志、舒筋脈、通陽蹻的作用。

足太陽膀胱(guang)經(jing)起(qi)于(yu)目內(nei)眥,循行于(yu)頭、項部,根(gen)據(ju)“上病下取(qu)”之(zhi)理,故申脈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

足太陽膀胱經過腰部及(ji)下肢(zhi),止于足小(xiao)趾(zhi)部,根(gen)據“經脈所(suo)(suo)過,主(zhu)治所(suo)(suo)及(ji)”之理(li),申脈穴可(ke)治療經脈病(bing)。

足(zu)太陽(yang)經絡入于(yu)腎,經別入于(yu)心,心主(zhu)神,申脈(mo)穴又為八脈(mo)交會穴,通于(yu)陽(yang)蹺(qiao)脈(mo),故可(ke)治療神志病。

申脈穴(xue)有祛(qu)散風(feng)寒、舒筋活絡作用,主治腳(jiao)脖拘攣,腰膝冷痛(tong)。

主治疾病:頭痛,眩(xuan)暈(yun),癲狂癇,腰(yao)腿酸痛,目赤(chi)腫痛,失(shi)眠。增進耐性(xing)、怕冷(leng)癥(zheng)(怯寒癥(zheng))等。

此穴(xue)位為人(ren)體(ti)足太陽膀胱經(jing)上的重(zhong)要穴(xue)位之一。

穴位配伍:

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腎俞(yu)(yu)、肝俞(yu)(yu)、百會,治(zhi)(zhi)(zhi)(zhi)眩(xuan)(xuan)暈(yun)(yun)。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昆侖、風(feng)(feng)(feng)池、通(tong)(tong)天(tian),治(zhi)(zhi)(zhi)(zhi)眩(xuan)(xuan)暈(yun)(yun)。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足(zu)(zu)(zu)三(san)里、金門(men),治(zhi)(zhi)(zhi)(zhi)眩(xuan)(xuan)暈(yun)(yun)、頭(tou)痛(tong)(to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足(zu)(zu)(zu)通(tong)(tong)谷、太(tai)沖(chong)、絲(si)竹空,治(zhi)(zhi)(zhi)(zhi)癲癇。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翳(yi)風(feng)(feng)(feng)、風(feng)(feng)(feng)池、中(zhong)渚、太(tai)沖(chong),治(zhi)(zhi)(zhi)(zhi)肝陽(yang)上(shang)亢之(zhi)(zhi)(zhi)眩(xuan)(xuan)暈(yun)(yun)。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百會、心俞(yu)(yu)、后(hou)(hou)溪(xi)(xi)(xi)、豐隆、太(tai)沖(chong),治(zhi)(zhi)(zhi)(zhi)風(feng)(feng)(feng)痰癇證晝發。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大陵、神門(men)、三(san)陰交、太(tai)溪(xi)(xi)(xi),治(zhi)(zhi)(zhi)(zhi)陰虛火旺(wang)之(zhi)(zhi)(zhi)心悸(ji)、失(shi)眠(mian)。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神門(men)、上(shang)脘、厲兌(dui),治(zhi)(zhi)(zhi)(zhi)失(shi)眠(mian)。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外關,治(zhi)(zhi)(zhi)(zhi)肢(zhi)體冷痛(tong)(to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后(hou)(hou)溪(xi)(xi)(xi),治(zhi)(zhi)(zhi)(zhi)目內眥、頸項(xiang)、肩膊部位等疾病。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風(feng)(feng)(feng)池、天(tian)柱、合谷、后(hou)(hou)溪(xi)(xi)(xi),治(zhi)(zhi)(zhi)(zhi)外感風(feng)(feng)(feng)寒之(zhi)(zhi)(zhi)頭(tou)痛(tong)(tong)項(xiang)強(qia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腎俞(yu)(yu)、腰陽(yang)關、大腸俞(yu)(yu)、委中(zhong),治(zhi)(zhi)(zhi)(zhi)風(feng)(feng)(feng)寒腰痛(tong)(tong),腰不能舉、不能久立坐。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環跳、陽(yang)陵泉、懸(xuan)(xuan)鐘、太(tai)溪(xi)(xi)(xi),治(zhi)(zhi)(zhi)(zhi)經(jing)脈(mo)(mo)(mo)痹阻(zu)之(zhi)(zhi)(zhi)半身不遂、腿腳(jiao)不收、足(zu)(zu)(zu)脛寒。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昆侖、丘墟、解溪(xi)(xi)(xi)、太(tai)溪(xi)(xi)(xi),治(zhi)(zhi)(zhi)(zhi)氣血(xue)瘀滯之(zhi)(zhi)(zhi)足(zu)(zu)(zu)跟(gen)疼痛(tong)(to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承山、大陵、下(xia)(xia)關,治(zhi)(zhi)(zhi)(zhi)足(zu)(zu)(zu)跟(gen)痛(tong)(to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解溪(xi)(xi)(xi),治(zhi)(zhi)(zhi)(zhi)足(zu)(zu)(zu)痿(wei)無力。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京骨,治(zhi)(zhi)(zhi)(zhi)鼻衄。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丘墟,治(zhi)(zhi)(zhi)(zhi)腋下(xia)(xia)腫,外踝腫痛(tong)(tong)。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大椎(zhui)、風(feng)(feng)(feng)池,治(zhi)(zhi)(zhi)(zhi)癲癇。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陽(yang)陵泉、足(zu)(zu)(zu)三(san)里,有舒(shu)筋,治(zhi)(zhi)(zhi)(zhi)下(xia)(xia)肢(zhi)痿(wei)痹。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太(tai)陽(yang)、陽(yang)白、瞳子髎,治(zhi)(zhi)(zhi)(zhi)眼(yan)瞼下(xia)(xia)垂(chui)。申(shen)(shen)(shen)(shen)(shen)脈(mo)(mo)(mo)配(pei)(pei)(pei)(pei)(pei)(pei)昆侖、委中(zhong)、陽(yang)陵泉、足(zu)(zu)(zu)三(san)里、懸(xuan)(xuan)鐘,治(zhi)(zhi)(zhi)(zhi)下(xia)(xia)肢(zhi)疼痛(tong)(tong)。臨床運(yun)用:踝關節痛(tong)(tong)、腰腿痛(tong)(tong)、中(zhong)風(feng)(feng)(feng)、頭(tou)痛(tong)(tong)、腦脊髓膜炎、癲癇、精神分裂(lie)癥(zheng)、內耳性眩(xuan)(xuan)暈(yun)(yun)、動(dong)脈(mo)(mo)(mo)硬(ying)化癥(zheng)、子宮(gong)痙攣。

養生保健

艾灸(jiu)療法:用艾條(tiao)溫和灸(jiu)申(shen)脈穴5~20分(fen)鐘(zhong),每天(tian)一次,可改善頭痛、眩(xuan)暈。

灸(jiu)申脈(mo)穴是一個不(bu)錯的(de)選擇。申脈(mo)穴位于(yu)人體(ti)的(de)足部,從這里開(kai)始改(gai)善(shan)陽(yang)(yang)氣,是身體(ti)內不(bu)得到振奮(fen),所有(you)的(de)陽(yang)(yang)氣都上(shang)升到上(shang)方,這樣祛寒癥就(jiu)逐漸消失了。

刮(gua)痧療法:用角刮(gua)法從(cong)上向下刮(gua)拭申脈(mo)穴(xue)3~5分鐘(zhong),隔(ge)天一次,可治療下肢痿痹。

為什么申脈穴可以治療急性腰痛?

這和(he)它與陽(yang)蹺脈(mo)(mo)交會有關。腰(yao)扭傷,必(bi)然(ran)是(shi)(shi)在人體(ti)肌肉沒準(zhun)備(bei)好的(de)(de)時候,突然(ran)受(shou)到外力的(de)(de)侵襲造成(cheng)的(de)(de)。而(er)膀胱(guang)經(jing)和(he)陽(yang)蹺脈(mo)(mo),均為人體(ti)從(cong)頭到腳貫穿的(de)(de)縱向大脈(mo)(mo),所以,腰(yao)扭傷時,必(bi)定會使(shi)這兩條(tiao)大脈(mo)(mo)發生(sheng)扭曲,就像(xiang)一條(tiao)繩(sheng)子,本來是(shi)(shi)直(zhi)的(de)(de),突然(ran)被沖亂了,發生(sheng)了扭曲,這時想要恢復原狀,你是(shi)(shi)抻兩頭呢(ni),還是(shi)(shi)抻中(zhong)間呢(ni)?顯然(ran)是(shi)(shi)抻兩頭更管用,而(er)申(shen)脈(mo)(mo)恰恰就在繩(sheng)頭上(無論是(shi)(shi)膀胱(guang)經(jing)還是(shi)(shi)陽(yang)蹺脈(mo)(mo),均在端(duan)部)。

按摩手法:用(yong)大拇指分(fen)別按住此穴(xue),用(yong)力點揉,3~5分(fen)鐘。微(wei)微(wei)有酸脹感。

特效按摩:按摩申(shen)脈穴可緩解(jie)頭痛(tong)、眩暈、腰腿酸痛(tong)等癥狀。

每天用拇指(zhi)指(zhi)腹揉按申脈穴1~3分(fen)鐘,可增強(qiang)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

足太陽膀胱(guang)經的治癥(zheng)

睛明 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③急性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穴
攢竹 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痙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眉沖 BL3 Mei chong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作用】: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眩暈,鼻塞。②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曲差 BL4 Qu cha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上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鼻塞,鼽衄。②目視不明。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五處 BL5 Wu chu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頭暈。②中風偏癱。③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光 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頭暈目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通天 BL7 Tong tia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利鼻竅。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瘡,鼻淵,鼻衄。②頭痛,目眩。③中風偏癱,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絡卻 BL8 Luo que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耳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玉枕 BL9 Yu zhen
【定位】:在后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通竅明目。
【主治】:①頭項痛,目視不明。②鼻塞。③腳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天柱 BL10 Tian zhu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后發際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①頭暈,目眩。②頭痛,項強,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杼 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祛風解表,疏調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②發熱,咳嗽,頭痛鼻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風門 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風清熱。
【主治】:①傷風,咳嗽。②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肺俞 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發脫落,痘,疹,瘡,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肺的背俞穴
厥陰俞 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悶。③牙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包背俞穴
心俞 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血寧心,理氣止痛,通絡寬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癲癇。④夢遺,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心的背俞穴
督俞 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氣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俞 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會穴(血會)
肝俞 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理氣,養血明目,潛陽熄風。
【主治】:①脅痛,黃疸。②目疾,吐,衄。③癲狂,脊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肝的背俞穴
膽俞 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調和脾胃。
【主治】:①黃疸,口苦,脅痛。②肺癆,潮熱。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膽的背俞穴
脾俞 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②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脾的背俞穴
胃俞 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②腹脹,腸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 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③膝關節無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三焦背俞穴
腎俞 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腎的背俞穴
氣海俞 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腸鳴,痔漏。②痛經,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腸俞 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②腰痛。③蕁麻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大腸背俞穴
關元俞 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脹,泄瀉。③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小腸俞 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痛,膝關節痛。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③遺精,白帶。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小腸背俞穴
膀胱俞 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 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腎壯腰。
【主治】:①泄瀉。②疝氣,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白環俞 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溫補下元,調理氣血。
【主治】:①遺精,白帶,月經不調,遺尿。②腰骶疼痛,疝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上髎 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嵴與后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②遺精,陽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次髎 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第二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中髎 BL33 Zhong liao
【定位】:當次髎內下方,適對第三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利,便秘,泄瀉。②腰骶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下髎 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后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會陽 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作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瀉,便血,痔疾。②陽痿。③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扶 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作用】:疏經活絡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殷門 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后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經活絡,壯腰脊,強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浮郄 BL38 Fu xi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
【主治】:腘窩部疼痛、麻木或攣急。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委陽 BL39 Wei yang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通利水道。
【主治】:①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攣疼痛,痿厥。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三焦下合穴
委中 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清熱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腘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③腹痛吐瀉。④遺尿,小便不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合穴
附分 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舒筋活絡,祛風散寒。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手、足太陽之會穴
魄戶 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氣喘,肺癆。②項強,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膏肓俞 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①肺癆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遺精,盜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神堂 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寬胸理氣,寧心通絡。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悶,咳嗽,氣喘。③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譩譆 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疏風解表,活血通絡。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氣喘,目眩,目痛,鼻衄,熱病無汗,瘧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關 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和胃降逆,寬胸利膈。
【主治】:①飲食不下,呃逆,嘔吐。②脊背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魂門 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脅脹滿,嘔吐,泄瀉。②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陽綱 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調理腸胃。
【主治】:①黃疸,腹痛,腸鳴,泄瀉。②消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意舍 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胃倉 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腹脹。②小兒食積。③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肓門 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化滯消痞,化堅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塊,乳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志室 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補腎益精,通陽利尿。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胞肓 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閉,陰腫。②腰脊痛。③腸鳴腹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秩邊 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合陽 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經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疝氣。③崩漏。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筋 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絡,通腸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山 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理腸療痔。
【主治】:①痔瘡,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腳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飛揚 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作用】:散風解表,疏經活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頭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無力。③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絡穴
跗陽 BL59 Fu ya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①頭痛,頭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陽蹻脈郄穴
昆侖 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②難產。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④小兒驚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經穴
仆參 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后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申脈 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癇癥,癲狂。②失眠,足外翻。③頭痛,項強,腰腿痛。④眼瞼下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蹻
金門 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神熄風。
【主治】:①癲狂,痛癥,小兒驚風。②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郄穴
京骨 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寧神清腦。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翳。②腰腿痛。③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原穴
束骨 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
【主治】:①癲狂,頭痛項強。②腰腿痛,肛門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輸穴
足通谷 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②癲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滎穴
至陰 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風清熱,矯正胎位。
【主治】:①胎位不正,難產。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別】:井穴

身(shen)體409個(ge)常(chang)見穴位,一個(ge)穴位一種病,5分鐘輕松學會穴位按摩

手三陰經 為: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就是 9 。另一(yi)個是手(shou)太陰肺經的(de)穴位數為:20-9=11。這樣(yang)的(de)話:手(shou)厥陰心包(bao)經有(you)(you):9個穴。手(shou)少陰心經有(you)(you):9個穴。手(shou)太陰肺經有(you)(you):11個穴。

手三陽經 為:手(shou)太(tai)陽(yang)(yang)小(xiao)腸(chang)(chang)經(jing)(jing)、手(shou)陽(yang)(yang)明大腸(chang)(chang)經(jing)(jing)、手(shou)少(shao)陽(yang)(yang)三焦經(jing)(jing)。其(qi)中大腸(chang)(chang)經(jing)(jing)有(you)(you)20個穴(xue)位(wei);小(xiao)腸(chang)(chang)是大腸(chang)(chang)的弟弟,少(shao)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jing)(jing)既然有(you)(you)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xue)位(wei)。這樣的話(hua):手(shou)太(tai)陽(yang)(yang)小(xiao)腸(chang)(chang)經(jing)(jing)有(you)(you):19個穴(xue)。手(shou)陽(yang)(yang)明大腸(chang)(chang)經(jing)(jing)有(you)(you):20個穴(xue)。手(shou)少(shao)陽(yang)(yang)三焦經(jing)(jing)有(you)(you):23個穴(xue)。

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zu)(zu)三(san)陽(yang)經(jing)為(wei):足(zu)(zu)太(tai)陽(yang)膀(bang)胱(guang)經(jing)、足(zu)(zu)陽(yang)明胃經(jing)、足(zu)(zu)少(shao)(shao)陽(yang)膽經(jing)。你(ni)只要記住4567就(jiu)行了。也就(jiu)是(shi)說膀(bang)胱(guang)經(jing) 有(you)(you)67個(ge)(ge)穴位(最(zui)多的(de)),胃經(jing) 有(you)(you)45個(ge)(ge)穴位;;本來膽應是(shi)大的(de),但由于是(shi)少(shao)(shao)陽(yang)經(jing),有(you)(you)一(yi)個(ge)(ge)少(shao)(shao),故是(shi)這三(san)條(tiao)經(jing)里最(zui)少(shao)(shao)的(de)一(yi)個(ge)(ge),比胃經(jing)少(shao)(shao)一(yi)個(ge)(ge),為(wei)44個(ge)(ge)穴位。

這樣(yang)的話:足陽明胃經(jing)有(you):45個穴。足太陽膀(bang)胱經(jing)有(you):67個穴。足少陽膽經(jing)經(jing)有(you):44個穴。

足(zu)(zu)三陰(yin)經為:足(zu)(zu)太陰(yin)脾經、足(zu)(zu)少(shao)陰(yin)腎經、足(zu)(zu)厥陰(yin)肝經。

你只要(yao)記住三(san)組(zu)數:37、27、27。即:第(di)一組(zu)里(li),3X7=21;第(di)二組(zu)的27不動;第(di)三(san)組(zu)里(li),2X7=14。這樣(yang)的話:足太陰脾經有(you)(you):21個穴(xue);足少陰腎經有(you)(you):27個穴(xue);足厥陰肝經有(you)(you):14個穴(xue)。

頭(tou)維穴:治療目痛(tong)、眼跳、頭(tou)痛(tong)

翳風(feng)穴:治(zhi)療耳聾、耳鳴(ming)、下頜腫(zhong)痛、面(mian)神經麻痹及痙(jing)攣(luan)

頰車穴(xue):治療面神經麻痹及痙攣、牙痛、下頜關節緊閉

顴髎穴:治(zhi)療面部神(shen)經麻痹及(ji)痙攣(luan)、三叉神(shen)經痛、牙痛

上(shang)關穴(xue):治療耳(er)聾、耳(er)鳴、偏頭痛、上(shang)牙痛、面神經(jing)麻木(mu)

下關穴(xue):治療面神經麻(ma)痹及痙攣(luan)、牙(ya)痛

大迎穴:治療(liao)面(mian)神(shen)經麻痹及痙攣(luan)、牙痛(tong)、下頜腫痛(tong)、面(mian)部(bu)浮腫

四白穴:治療面神經(jing)麻痹(bi)、目(mu)部疾患、面神經(jing)痛

巨(ju)髎穴:治療面神經麻痹(bi)、目部疾(ji)患、牙(ya)痛(tong)、鼻炎(yan)、淚囊炎(yan)

水溝穴:治療昏迷、中暑、休克

兌端穴:治療(liao)鼻竇炎(yan)、鼻息肉、牙(ya)齦腫(zhong)痛(tong)

神庭穴:治療頭痛、鼻病

承漿穴(xue):治療糖尿病(bing)、顏面病(bing)、牙痛、不語

胸部腹(fu)部穴位圖及作(zuo)用功效

天(tian)突穴:治(zhi)療咳喘、咽喉(hou)腫(zhong)痛、咯(ge)血、失(shi)音、噎(ye)嗝

璇(xuan)璣穴:治療咳喘(chuan)、咽(yan)喉腫痛

神藏(zang)穴:治療咳嗽、胸肋脹痛、嘔吐、食欲(yu)不振

陽白(bai)穴(xue):治療頭痛、目眩、眼跳、夜(ye)盲

絲竹空(kong)穴:治療(liao)偏正頭痛、目(mu)眩、目(mu)赤、眼(yan)跳

睛明穴:治療眼部諸疾患

上星(xing)穴(xue):治(zhi)療頭痛(tong)、目痛(tong)、鼻痛(tong)

攢竹穴(xue):治療眼部疾(ji)患、頭痛(tong)、眉棱骨痛(tong)、鼻塞(sai)、面腫

地(di)倉穴(xue):治(zhi)療面神(shen)經麻痹及痙攣(luan)、口角炎(yan)、口腔(qiang)炎(yan)

華蓋穴:治(zhi)療咳喘(chuan)、胸(xiong)滿

禾髎穴:治療鼻衄、鼻息肉、鼻炎

梁門(men)穴:治療胃腸脹痛(tong)、腹泄、不思飲食

中脘穴:治療胃腸疾患、氣喘

下(xia)脘穴:治療胃(wei)腸疾患

水分穴(xue):治療水腫、腸鳴、腹痛、腹脹(zhang)

神闕穴:治療腸鳴、腹痛(tong)、腹泄、虛脫(tuo)

氣海穴:治療泌尿、生殖(zhi)系統諸(zhu)癥、便秘(mi)、虛脫、水腫

膻中穴:治療氣短、哮喘、噎(ye)嗝

鳩尾穴:治療胃痛、嘔吐、氣喘、胸滿

上脘(wan)穴:治療胃(wei)腸疾患(huan)

瞳(tong)子髎穴(xue):治療眼部疾(ji)患(huan)、頭痛

承泣穴:治療面神經麻痹、眼跳、目部疾患(huan)

迎香穴(xue):治療鼻病(bing)、面(mian)神經麻(ma)痹、面(mian)腫

關元穴:治療泌尿、生殖系(xi)統諸(zhu)癥、虛脫、體(ti)質(zhi)虛弱

中極穴:治療泌尿(niao)、生殖系統諸癥、下腹痛、水腫

曲骨穴:治療(liao)遺精、赤白帶、尿閉

云門穴:治療(liao)咳嗽(sou)、喘息、胸(xiong)悶

期(qi)門穴:治療胸肋痛、嘔吐、消化不良

不容(rong)穴:治療腹滿、嘔吐(tu)、胸痛(tong)、吐(tu)血(xue)、咳(ke)嗽

章門穴(xue):治療嘔(ou)吐、腹脹、腰冷背痛

太乙穴:治療(liao)胃(wei)腸疾患

天樞穴:治療(liao)胃腸疾患、水腫、月經(jing)不(bu)調

大橫穴:治療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橫骨穴:治療精(jing)索及睪丸痛、淋病、遺(yi)精(jing)、尿閉

人(ren)迎穴:治(zhi)療咽喉腫痛、高(gao)血壓

缺(que)盆(pen)穴:治療咳喘、胸(xiong)滿(man)、項(xiang)強

水突穴(xue):治(zhi)療咽喉腫痛、咳喘、頸腫

外陵穴:治療臍周痛

帶(dai)脈穴:治療婦女(nv)經帶(dai)病、腰(yao)肋(lei)痛

水(shui)(shui)道(dao)穴(xue):治療(liao)小腹脹滿、尿閉、腹水(shui)(shui)、精索(suo)及睪丸痛(tong)

府舍穴:治療腹痛

氣舍穴:治療咽(yan)喉腫痛(tong)、咽(yan)食(shi)不(bu)利、頸(jing)項強(qiang)痛(tong)

氣(qi)戶穴:治療咳喘(chuan)、胸肋脹(zhang)痛

中府穴:治療咳嗽、喘息、胸痛

靈(ling)墟穴(xue):治療咳嗽(sou)、胸肋脹痛、嘔吐、食欲(yu)不振

神(shen)封穴:治療咳嗽、胸肋(lei)脹痛、嘔吐、食欲(yu)不振(zhen)

氣沖穴(xue):治療陰(yin)莖(jing)腫痛(tong)、睪丸痛(tong)、婦女經漏胎(tai)產(chan)諸癥

沖門穴:治療腹脹痛、尿閉

人體(ti)背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治療哮喘

秉風(feng)穴:治療肩(jian)胛(jia)痛(tong)、肩(jian)凝

天宗(zong)穴:治療肩(jian)胛痛(tong)、手麻(ma)、耳鳴、耳聾、上肢痛(tong)

臑俞穴:治療肩臂酸痛

膈(ge)俞穴:治療咳嗽、吐血(xue)、盜(dao)汗、肋(lei)痛、嘔(ou)吐、膈(ge)肌痙攣

魂門穴:治療腸鳴、嘔吐、胸背痛

脾俞穴(xue):治療腹脹痛(tong)、胸背痛(tong)、腹泄(xie)、消化不良

肩(jian)(jian)井穴:治療頭項痛、肩(jian)(jian)背痛、乳(ru)腺炎、肩(jian)(jian)凝(ning)

關元俞穴:治療腰痛、便秘(mi)、腹(fu)泄、腹(fu)脹

膀(bang)胱俞穴:治療膀(bang)胱諸癥、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強痛

秩邊穴:治療腰痛(tong)、坐(zuo)骨神經(jing)痛(tong)、前列腺(xian)炎

白環俞穴:治療遺精、白帶(dai)、二便不利、腰胯痛(tong)、下肢癱瘓

會陽穴:治療痛經、性機(ji)能減退、便血、腹泄、痔瘡

胳膊手(shou)部穴位(wei)圖及作用(yong)功(gong)效

商陽穴:治療手(shou)痛麻、腦充血(xue)

少商穴:治療喉啞、麻痹、嘔吐、呃逆

合(he)谷穴:治療中風、感(gan)冒、頭痛(tong)、牙痛(tong)、月(yue)經閉

陽溪穴:治療手痛(tong)麻、耳目齒痛(tong)

陽池穴(xue):治(zhi)療感冒、上肢、手(shou)腕關節(jie)炎(yan)

曲池穴:治療肘中痛(tong)、月經(jing)不(bu)調、上臂痛(tong)、半身不(bu)遂(sui)

肩髃穴(xue):治(zhi)療肩臂不(bu)舉(ju)、肩痛(tong)、中風(feng)、齒(chi)痛(tong)、半身不(bu)遂

曲垣穴(xue):治療神經痛、肩部麻痹

肩髎穴(xue):治療風濕性(xing)肩周炎、肩部(bu)麻痹

肩貞穴:治療肩關節炎、上肢麻(ma)痹

臂臑穴:治療頸椎(zhui)病、手臂不舉

消濼(luo)穴:治療頸痛、麻痹、頭(tou)痛

清冷(leng)淵(yuan)穴:治療(liao)肩(jian)痛、頭痛

天井穴:治療喘息

中魁穴(xue):治療手指不伸

支溝(gou)穴(xue):治療大便秘結、手足倦怠

四瀆(du)穴:治療齒痛、肘臂痛

京門穴:治療(liao)腰肋痛、腸鳴(ming)、腹(fu)泄(xie)

三(san)焦(jiao)俞穴(xue):治療腹(fu)脹、嘔吐、腹(fu)泄、腰脊強痛

氣海俞穴:治(zhi)療腰(yao)痛、痔瘡

肩中俞(yu)穴:治療肩背痛、咳嗽、視物不清

肩(jian)外俞穴:治療(liao)肩(jian)胛痛(tong)、上(shang)背部痛(tong)、頸(jing)項強痛(tong)、上(shang)臂痛(tong)

手三里穴:治療齒痛、半身不遂(sui)

少澤穴:治(zhi)療口干、前臂痛、小指痛、頭痛

液門穴:治療手(shou)臂痛、頭痛、齒痛

前(qian)谷穴:治療(liao)吐血、耳鳴、手痛

后溪(xi)穴:治(zhi)療肘臂痛麻、耳聾

中渚穴:治療頭痛(tong)、耳聾、手臂痛(tong)不得屈伸

腕骨穴:治療(liao)腕痛(tong)、麻(ma)痹、指腫

內關穴:治療半身不遂、臂痛(tong)、心臟(zang)病

大(da)陵穴:治(zhi)療心臟(zang)病、熱病

神門穴:治療失眠、頭暈痛、心(xin)臟病

勞宮穴:治療(liao)中(zhong)風、齒痛

少商穴:治療喉啞(ya)、麻痹、嘔吐、呃逆

陽(yang)谷(gu)穴(xue):治療臂痛、腕(wan)痛、暈眩(xuan)、耳(er)聾、耳(er)鳴

養老(lao)穴(xue):治療肩臂痛麻、弱視

外關(guan)穴:治(zhi)療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支正穴(xue):治療肘(zhou)臂痛、頭痛、感冒

尺澤穴:治療咳嗽、哮喘、中風(feng)、吐血

小海穴(xue):治療上臂痛麻(ma)、心肺痛

青靈穴(xue):治(zhi)療(liao)肘關節傷痛

尺澤穴(xue):治療咳(ke)嗽、哮喘(chuan)、中風、吐血(xue)

曲(qu)澤(ze)穴:治療肘痛、熱病

少海穴:治(zhi)療頭(tou)目眩暈、頸椎病、肘攣手顫、心痛

間(jian)使穴:治療(liao)調經(jing)、心臟病、中風、液腫

列缺穴:治療頭痛

魚際穴:治療齒痛、頭痛

少府穴:治(zhi)療心臟病

人體腿(tui)部穴位(wei)圖及(ji)作(zuo)用(yong)功效

伏兔(tu)穴:治療下肢麻痹、腰痛(tong)、胸痛(tong)

陰市穴:治療腿(tui)痛、水(shui)腫、糖(tang)尿病(bing)

梁(liang)丘穴(xue):治療(liao)膝部(bu)麻痹

犢鼻(bi)穴:治療腳氣(qi)、膝關節痛麻、水(shui)腫(zhong)

足三(san)里穴:治療腳氣、麻痹、各(ge)種慢性(xing)病(bing)、胃病(bing)、便秘、全身病(bing)

上巨(ju)虛穴:治(zhi)療四肢痛(tong)麻、腰痛(tong)、腸(chang)胃病

條(tiao)口穴:治療肩(jian)臂不舉、不肢痛麻、胃腸病

豐隆穴:治(zhi)療下肢(zhi)痙攣(luan)、痛麻

下巨虛(xu)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腦貧血

環跳穴:治(zhi)療腰(yao)腿(tui)痛、半身不(bu)遂、舒(shu)筋活血

膝陽關(guan)穴(xue):治療膝關(guan)節炎、下肢(zhi)麻痹、腳氣

地機穴:治療(liao)小腿(tui)痛麻、胃腸病

陽陵泉穴:治療半身不(bu)遂、關(guan)節炎

解溪穴(xue):治(zhi)療腳痛、頭暈痛、便(bian)秘

沖(chong)陽穴(xue):治療胃脹、足麻痹

陷谷穴:治療胸(xiong)脹痛、盜汗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痛、轉筋

箕門穴:治療(liao)腿痛(tong)、生(sheng)殖器(qi)病

足三里穴(xue):治療(liao)腳(jiao)氣、麻痹

血海穴:治療(liao)一切血病、婦科病

陰(yin)谷(gu)穴:治療膝痛(tong)、陽痿、帶下

風(feng)市穴:治(zhi)療下肢麻(ma)木

陰陵(ling)泉穴(xue):治療糖尿病、腰(yao)病

中(zhong)瀆穴(xue):治療(liao)半身不遂(sui)、麻(ma)痹、下肢病

漏谷(gu)穴(xue):治療小腿痛、神衰、脊髓病

三陰交穴:治療前列腺炎、消(xiao)化不良、性(xing)病

三(san)陽交(jiao)穴:治療小腿痛、頸椎痛

陽輔穴:治療腰腿痛

懸鐘(zhong)穴:治療手(shou)足不遂、一切(qie)骨(gu)病(bing)

復溜(liu)穴:治療(liao)下肢麻痹(bi)、浮腫、虛脫、盜汗、腹(fu)瀉、腰痛

太溪穴:治療四(si)肢(zhi)麻痹

照海(hai)穴:治療下肢病、腎病

公孫穴(xue):治療一切氣(qi)病

環跳穴(xue):治療腰腿(tui)痛、半身不遂、舒經活血、神經痛

承扶穴:治(zhi)療坐骨神經痛(tong)、下肢癱瘓

殷門穴:治療腰(yao)腿痛(tong)、坐(zuo)骨神經痛(tong)

委中穴:治療腰(yao)背痛

筑賓穴:治療腿痛

承山(shan)穴:治療內外傷痛

飛揚(yang)穴(xue):治(zhi)療(liao)腳氣、眩(xuan)暈(yun)、小腿無力

跗(fu)陽穴:治療(liao)下(xia)肢(zhi)麻痹、腰胯痛

昆(kun)侖穴:治療頭痛(tong)、眩暈(yun)、腰痛(tong)

申脈(mo)穴(xue):治療(liao)痙攣、此穴(xue)主(zhu)伸展一切

浮郄穴:治療便秘、膝關(guan)節痛(tong)(tong)、吐瀉、坐骨(gu)神經痛(tong)(tong)

委(wei)陽穴:治療(liao)膝關節痛、此(ci)穴解熱(re)

合(he)陽(yang)穴:治療(liao)脊髓(sui)病、抽筋(jin)

承筋穴:治療(liao)一切筋痛

金門穴:治療(liao)癲(dian)癇、筋病

京骨穴:治療腳痛

仆參穴:治療(liao)足跟骨痛

腳部足底穴位圖及作用功效

涌泉穴:治(zhi)療高血(xue)壓、呃逆(ni)、此穴主將一切

丘墟穴:治(zhi)療(liao)坐骨神經痛(tong)、腰痛(tong)、肺(fei)炎(yan)、肋膜(mo)炎(yan)

解溪(xi)穴:治療腳痛(tong)、頭暈痛(tong)、便(bian)秘

中封穴:治療全身(shen)麻痹、腰痛、遺尿

沖陽(yang)穴:治療(liao)胃脹、足麻痹

足(zu)臨泣穴(xue):治療全(quan)身麻(ma)痛、眩暈(yun)

陷谷穴(xue):治療胸(xiong)腹(fu)痛脹(zhang)、炎腫、盜汗(han)

太(tai)沖穴:治(zhi)療(liao)腰痛、調經(jing)

內庭穴:治療腿腫、頭(tou)痛、轉腹

行間穴:治療便秘、腹痛、腰痛

俠溪穴:治療耳聾、頭暈痛、下肢麻痹

厲兌穴:治療足痛、腦貧血、麻痹多夢

1、美容穴——天容

2、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3、慢性咽炎(yan)、咳嗽穴——天(tian)突、尺澤

4、急性咽(yan)喉腫痛(tong)穴——少商、關沖、涌泉(quan)

5、咳(ke)喘穴(xue)——中(zhong)府

6、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7、補(bu)氣穴——經渠、氣海

8、夜間 咳嗽穴——魚際

9、明目穴——中渚

10、感(gan)冒、白內障穴——肩髃(yu)

11、白發穴(xue)——浮白

12、乳腺炎穴(xue)——天池

13、暈(yun)車(che)穴——關沖

14、膽(dan)囊炎穴——日月(yue)、肝俞

15、急性(xing)胃痛、急性(xing)腸炎穴——曲澤

16、疲勞穴——液(ye)門

17、腰酸穴——風市

18、高血(xue) 脂穴——環跳(tiao)

19、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20、化痰穴(xue)——豐隆

21、消化(hua)不良穴——率谷(gu)穴

22、 抽筋(jin)、扭筋(jin)穴— —陽(yang)陵泉

23、鼻出血穴——內庭

24、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25、口(kou)腔潰瘍(yang)穴(xue)——間(jian)行

26、痛經穴——蠡溝、帶脈

27、腰背痛(tong)穴——委(wei)中

28、瘙癢、調(diao)節血液(ye)穴(xue)——血海(hai)

29、心(xin)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30、肌肉(rou)萎縮穴——大(da)都

31、外(wai)腳踝關節穴——丘墟(xu)、外(wai)關、解溪

32、痛(tong)風穴——復溜(liu)、筑賓

33、老花眼穴——光明

34、性功能穴——會陰、地神(shen)

35、冠(guan)心(xin)病穴(xue)——云門

36、心臟補(bu)血穴、抑郁穴——極(ji)泉、

37、落枕、偏頭痛穴——外(wai)關

38、腎結(jie)石穴——筑賓

39、甲亢穴——天柱

40、電腦病(bing)穴(xue)——天(tian)窗

41、精神病穴——涌泉

42、中風穴——百會

43、口眼歪穴——頰車

44、水腫穴——承(cheng)漿(jiang)

45、靜脈(mo)曲(qu)張穴——太淵(yuan)

46、老人癡呆穴(xue)——老人穴(xue)

47、耳炎穴——前谷

48、黃褐斑穴——天容(rong)

49、半(ban)身(shen)不遂穴-----風市(shi)、足三里

5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

51、中暑穴——十(shi)宣、人(ren)中

穴位(wei)治療

單穴主治范圍

(1)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通沖脈。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調暢氣機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絡脈、沖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聯系。可以治療如脾胃腸及肝膽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四肢體表病等。

(2)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聯系手少陽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和血行氣,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絡脈、陰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是治療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療如心系病、神志病、脾胃腸、肝膽病、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通任脈,具有宣通肺氣,通調經脈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陰肺經、手太陰絡脈、手陽明大腸經、任脈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腸及肝膽病、膀胱腎病證、婦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陰腎經腧穴,通陰蹺脈,具有補腎益精,調暢陰蹺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少陰腎經、陰蹺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腎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證、脾胃肝膽病、婦女病等。

(5)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絡穴,聯絡手厥陰心包經,通陽維脈。陽維脈系諸陽而主表,其主治范圍與三焦經、心包經、手少陽絡脈、陽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腸病等。

(6)足臨泣:足少陽膽經輸穴,通帶脈,其主治范圍與膽經、帶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五官病、婦女病、神志病、腎膀胱病、肝膽病等。

(7)后溪:手太陽小腸經輸穴,通督脈。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陽小腸經和督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之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四肢體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通陽蹺。其主治范圍與此二經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二經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組合主治范圍

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組使用,能夠改變單穴使用之偏,發揮協同作用,使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更能體現出整體作用的特點。其組成及治療范圍如下:

(1)公孫-內關

合用有理氣降逆、通腸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于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統病證。

(2)足臨泣-外關

合用有清頭目、利胸脅、理氣通絡、疏表之功。常用于目外眥病、耳后、頰、頸、肩、側身部病證、外感風邪所致病證,如目腫、眼疼、耳鳴、耳聾、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寒熱表證等。

(3)申脈-后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頭目、通經活絡之功。常用于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病證,太陽經病證,心、肝、腦病證,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抽搐、頭痛、頭暈、失眠、癲癇、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常用于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腎的病證,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語言不利、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病、小便不利等癥。

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三載有八穴的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歌訣:血會膈俞氣膻中,脈會太淵筋陽陵,骨會大杼髓絕骨,臟會章門中脘腑

八脈交會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即公孫、內關、后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

八脈交會

  八脈交會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于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癥和瘧疾,后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里有一個派別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產生的時間對照,選取相應穴位來治病,也可以把這種醫學稱之為“時間醫學”。在中醫的歷史上,早在《黃帝內經》誕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發現了時間是疾病的根源之一,并且把針對時間導致疾病的五運六氣學說寫入了《黃帝內經》中。在《黃帝內經》之后,歷代針灸大師更是密切觀察時間與人體穴位開闔的影響,而一步步創造并發展了針灸選穴的時間醫學流派。

上期講到,八脈交會穴就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與十二正經相交的穴位,這些穴位也屬于時間醫學取穴的方法,醫生針灸時,是要經過專門的時間推算的。然而,不推算時間,就是平時取用,也會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大家平時使用時,只管對照要解決的疾病,然后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屬于哪個穴位的主治范圍就可以了。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們把上述歌訣的內容用現代白話翻譯列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對照表格來找就行了。

參照上期的穴位歌訣,再對照以上表格的癥狀,找到要用的穴位后,處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錘輕敲。

3、在適當穴位針灸。

4、準備質量稍好的參片,直接把參片貼于這些穴位,然后用醫用膠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緊急問題個人無法處理的,應當盡快去診所或醫院,請醫生診斷。

八、《八脈交會穴主治歌》

1.沖脈—公孫

公孫乾六沖脈:九種心痛涎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痰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風虐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2.陰維脈—內關

內關艮八陰維: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能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撐;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虐疾內關獨當。

3.督脈—后溪

后溪兌七督脈:手足拘攀戰掉,中風不語癲間,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腰背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疼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后溪先砭。

4.陽蹺脈—申脈

申脈坎一陽蹺:腰背屈強腿痛,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攀臂冷;吹乳耳聾鼻衄,間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5.帶脈—臨泣

臨泣巽四帶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攀,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脅脹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6.陽維脈—外關

外關震三陽維: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7.任脈—列缺

列缺離九任脈:痔虐便腫泄利,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后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8.陰蹺脈—照海

照海陰蹺坤二五: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翻胃便緊;產難昏迷極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奇經八脈都是藥

(內關、外關、列缺、后溪、公孫、臨泣、申脈、照海)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仿佛有了一股清陽之氣。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后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于“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內關穴:養顏養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癥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癥,或者亞健康。實際上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于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準并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痛為宜。

2、外關穴:“聰耳神穴”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么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呢?

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并引導元氣出納運化于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急性腰扭傷。有一位40歲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彎腰撿東西,起得比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動了,稍微一動就疼痛難忍。采用針刺和推拿來治療,在雙外關穴針刺,同時讓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轉活動,十幾分鐘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動如常。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外關通于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于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

《黃帝內經》里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

4、后溪穴:治療頸椎腰椎病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5、照海穴:治療咽痛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lou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只腳心對齊,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見上圖)。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里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鐘后就會感覺到喉嚨里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于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脈穴:身寒者的純陽大藥

“腰背屈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后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后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7、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惡心、頭痛等癥狀。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后,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8、臨泣穴: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系,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在使用這個穴時,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

八脈交會穴指十二經脈有8個腧穴與奇經八脈相能。相配方法是:外關配足臨泣,是手足少陽同各經相配,主治耳鳴、耳聾、目疾、偏頭痛、高血壓;后溪配申脈,也是手足太陽同名經相配,主治頭項痛、肩周炎等,同各經相配有上下一氣、同氣相求的作用;公孫配內關,是足太陰和手厥陰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關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陰和足少陰經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關系。

八脈八穴治癥

公孫

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番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

臍痛腹痛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內關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

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后溪

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

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后溪先砭。

申脈

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

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臨泣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外關

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

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列缺

痔瘧變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

產后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番便緊。

難產昏(hun)迷積塊,腸風下血常(chang)頻,膈中快氣(qi)氣(qi)核侵(qin),照海有(you)功必定。

膀胱經位置圖(tu)

1、本經脈(mo)腧穴(xue)有:睛明、攢竹、眉沖(chong)、曲差、五(wu)處、承光、通天(tian)、絡卻、玉枕、天(tian)柱(zhu)、大杼、風門、肺俞(yu)(yu)(yu)、厥(jue)陰俞(yu)(yu)(yu)、心(xin)俞(yu)(yu)(yu)、督俞(yu)(yu)(yu)、膈俞(yu)(yu)(yu)、肝俞(yu)(yu)(yu)、膽俞(yu)(yu)(yu)、脾俞(yu)(yu)(yu)、胃(wei)俞(yu)(yu)(yu)、三焦(jiao)俞(yu)(yu)(yu)、腎俞(yu)(yu)(yu)、氣海俞(yu)(yu)(yu)、大腸(chang)俞(yu)(yu)(yu)、關元(yuan)俞(yu)(yu)(yu)、小腸(chang)俞(yu)(yu)(yu)、膀胱(guang)俞(yu)(yu)(yu)、中(zhong)膂俞(yu)(yu)(yu)、白環俞(yu)(yu)(yu)。

2、上_、次_、中_、下_、會(hui)陽(yang)(yang)、承扶、殷門、浮郄、委(wei)(wei)陽(yang)(yang)、委(wei)(wei)中、附分、魄戶、膏(gao)肓(huang)、神堂、__、膈(ge)關、魂(hun)門、陽(yang)(yang)綱(gang)、意舍(she)、胃倉、肓(huang)門、志室、胞肓(huang)、秩邊、合(he)陽(yang)(yang)、承筋、承山(shan)、飛揚、跗陽(yang)(yang)、昆侖、仆參、申脈(mo)、金門、京骨(gu)、束骨(gu)、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he)134穴。

擴展資料:

穴位介紹:

睛明

1、【定位】在面部,目內(nei)眥角上方凹陷處。

2、【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3、【主治】①視物(wu)不明,近(jin)視,夜盲(mang),色(se)盲(mang)。②胬(nu)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tong),迎風(feng)流(liu)淚(lei)。③急性腰痛(tong)。

4、【歸(gui)經】足太陽膀胱經穴(xue)。

5、【類別】手、足太陽、足陽明、陰_、陽_五脈之會穴。

參考資料(liao):-足(zu)太陽膀胱經

參考(kao)資料:-足太陽膀胱經經絡(luo)示意圖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141.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chu)(chu)處,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xi)(xi),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yi)的(de),請聯系(xi)(xi)管(guan)理(li)員,我(wo)們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fen)文字(zi)與圖(tu)片資源來自于(yu)(yu)網絡,轉載(zai)是出(chu)(chu)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de)合(he)法(fa)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shi),我(wo)們會第(di)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biao)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