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樞穴別名懸柱穴。
1、懸樞。懸,吊掛也。樞,樞紐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由本穴橫向外傳腰脊各部,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吊掛的水濕之氣,故名。
2、懸柱。懸,吊掛也。柱,支柱也。懸柱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的強勁之氣。本穴物質為命門穴和脊中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其氣強勁,如同支柱一般充實著督脈及腰脊各部,故名懸柱。
穴位含義:督脈氣血由此外輸腰脊各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強勁陽氣。
運行規律:循天部傳于督脈上下及腰脊各部。
懸樞穴,屬督脈。位于脊柱區,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線上。
懸指懸系,樞指樞紐。三焦總司入體氣化,為氣機之樞紐,因喻本穴系三焦樞紐之處,因而得名。
此外,懸樞穴位于膀胱經的三焦俞中間,所以懸樞穴與三焦也有一定的關系,刺激它可以調節三焦的功能。
取穴方法:懸樞穴位于人體的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主治疾病:腹痛腹脹,完谷不化,泄瀉,痢疾,腰脊強痛。
穴位配伍:
懸樞配委中、腎俞,治腰脊強痛。
懸樞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瀉。
懸樞配內關、足三里,可溫胃和中、通經止痛,治胃痛。
懸樞配天樞、中脘,可化積通腑,治食積腹脹。
懸樞配腎俞、委中,可通經活絡、散寒止痛,治腰痛。
懸樞配長強、百會可升陽舉陷、益氣固脫,治脫肛。
懸樞配天樞、氣海,治泄瀉。
臨床運用:現今常用于治療腸炎、痢疾、腹瀉、腰痛等。
艾灸療法:采用雀啄灸,將點燃的艾條對準懸樞穴,采用一起一落忽近忽遠的手法施灸,給穴位以強烈的溫熱刺激。一般每次灸治10~15分鐘左右,以皮膚溫熱潮紅為度。
懸樞穴靠近胃俞,具有通調腸氣,助陽健脾的功效,常用來治療腰脊強痛、腹脹、腹痛、泄瀉等病癥。除此之外,懸樞穴對于常見的消化不良等病癥,具有不錯的療效。
消化不良在中醫中屬“脘痞”、“胃痛”等范疇,認為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等臟器。治療上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等法。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關節按壓懸樞穴,以局部有酸脹微痛感為準。持續10秒點按左右放開,休息3秒,再進行點按。一壓一松為一個循環,每次點按5分鐘,每天1到2次。
長強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鎮痙熄風,清熱利濕,固脫止瀉。
【主治】:①泄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②癲狂癇。
【類別】:督脈、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絡穴
腰俞
【定位】:在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作用】:調經通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癲狂,癲癇。②痔疾。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④月經不調。
腰陽關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通絡。
【主治】:①月經不調,遺精,陽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門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壯陽益腎,強壯腰膝,固精止帶,疏經調氣。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帶下。③泄瀉。④腰脊強痛。
懸樞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泄瀉,腹痛。
脊中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泄瀉。②黃疸。③痔疾。④癲癇。
中樞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③腰脊強痛。
筋縮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調中。
【主治】:①癲癇。②脊強。③胃痛。
至陽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寬胸理氣,清熱利濕,健脾調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黃疸。③胸脅脹痛,咳嗽,背痛。
靈臺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熱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瘡。③咳嗽,脊背強痛。
神道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強痛。
身柱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風退熱,宣肺止咳,寧心鎮痙。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癲癇。③脊背強痛。
陶道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頭痛,脊強。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①熱病,瘧疾,骨蒸盜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③癲癇。④咳喘。
【類別】:督脈、手、足三陽脈交會穴
啞門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二頸椎棘突下緣
【作用】:熄風止痙,通絡開竅,疏風活絡。
【主治】:①情志變化引起的精神障礙、乏力。②聾啞。③中風,舌強不語,暴瘖。④癲狂癇。⑤后頭痛,項強。⑥鼻衄。
【類別】:督脈與陽維交會穴
風府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作用】:疏散風邪,清心開竅,通利機關。
【主治】:①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②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類別】: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
腦戶
【定位】:在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作用】:散風清熱,開竅止痙。
【主治】:①頭暈,項強。②癲癇。
【類別】: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穴
強間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暈,眩暈。②癲狂癇。③中風偏癱。
穴位名稱:后頂[經穴]
【定位】:頭部,后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作用】:散風通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癲狂癇癥。③中風偏癱。
后頂
【定位】:在頭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癥,煩心,失眠。
百會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平肝熄風,升陽益氣,醒腦寧神,清熱開竅。
【主治】:①眩暈,頭痛。②昏厥,中風偏癱,不語。③脫肛,陰挺。④癲狂不寐。
【類別】: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
前頂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前1.5寸)
【作用】: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中風偏癱,癲癇。
囟會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作用】:平肝熄風,醒神鎮驚。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鼻淵。③癲癇。④小兒驚癇。
上星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頭痛,目痛。②鼻淵,鼻衄。③癲狂。④中風偏癱。
神庭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風止痙,通竅安神。
【主治】:①失眠,驚悸,癇癥。②頭痛,眩暈。③鼻淵。
【類別】:督脈、足太陽、陽明經交會穴
素髎
【定位】: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熱宣肺,宣通鼻竅,蘇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兒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淵、酒(查皮)鼻。③目脹痛,視物不清。④足跟痛。
水溝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作用】:開竅啟閉,蘇厥救逆,清熱化痰,寧神鎮痛。
【主治】:①暈厥,中暑,中風昏迷,精神障礙,牙關緊閉。為急救要穴。②癲狂、癇癥。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腫。
【類別】:督脈與手足陽明之會
兌端
【定位】:在面部,當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瀉胃熱,定驚止痛。
【主治】:①癲狂。②牙齦腫痛,口喎。
齦交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作用】:清熱明目,宣通鼻竅。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瘡出血、痔疾疼痛。③齒齦腫痛。④鼻淵。⑤癲狂。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后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臺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松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欲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欲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干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干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癥。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癥,以及熱性病癥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癥。
擴展資料: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癥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并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癥。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藥(如甘遂、細辛等)貼敷于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于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癥。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呆等癥。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癥。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癥。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癥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并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癥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癥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并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征(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征。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癥。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并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征。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并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癥。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后頭疼痛、后項拘攣之癥。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癥。
②按得棱狀結節,并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癥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參考資料:-穴位
作者/杜建華
導讀:傳統針灸學的核心理論為“經絡學說”。“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是“經絡”和“腧穴”理論。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是經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不是全部)。
經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經脈及任、督兩脈上的腧穴,共有361個。
盡管我一再反復向大家灌輸我的“ 人身無處是穴,人身處處是穴 ”觀念,但我認為一個從事針灸的人若能記住傳統針灸里每一個腧穴所在的經脈、其所處的位置、作用等等,對我們肯定是大有好處的,至少你不會找錯地方。
遺憾的是,無論是大學里還是民間的很多針灸人,不僅無法記住這些,甚至于連這十四條經上各自有多少個穴的數也記不住。
但我深信,假如你看過此文后,不消十分鐘,對每一條經上的穴位數你一定會終生不忘。
請先記住人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也就是二十(20) 的概念。
任脈的穴位很好記,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任脈有24個穴;
督脈的穴位更好記,你聯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脈有28個穴;
這樣的話:
任脈有 :24個穴;
督脈有 :28個穴。
現在我們來看看手上的六條經脈:
手三陰經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太陰肺經。
其中兩個和心有關的經脈的穴位數是個位數里最大的一個數,也是古時的至尊數 ,就是9。
另一個是 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數為20-9=11。
這樣的話:
手少陰心經有:9個穴;
手厥陰心包經有:9個穴;
手太陰肺經有 :11個穴。
手三陽經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其中大腸經有20個穴位;小腸是大腸的弟弟,少一個,就是19個;三焦經既然有一個“三”字,就是23個穴位。
這樣的話:
手陽明大腸經有:20個穴;
手太陽小腸經有:19個穴;
手少陽三焦經有 :23個穴。
再來看看足上的六條經脈:
足三陽經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你只要記住4567就行了。
也就是說胃經 有45個穴位;膀胱經有67個穴位(最多的);本來膽應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陽經(這里強調說是少陽經,另一方面是為以后的文章埋下伏筆),有一個少,故是這三條經里最少的一個,比胃經少一個,為44個穴位。
這樣的話:
足陽明胃經有:45個穴;
足太陽膀胱經有:67個穴;
足少陽膽經經有 :44個穴。
足三陰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你只要記住三組數:37;27;27。
即:第一組里,3X7=21(你也可以這樣想:我發起脾氣來可是不管3721的,就是脾經的穴位數為21);第二組的27不動;第三組里,2X7=14。
這樣的話:
足太陰脾經有 :21個穴;
足少陰腎經有 :27個穴;
足厥陰肝經有 :14個穴。
這種361個穴位數的記憶方法,我相信任何一所學校或學院里還沒人講過,完全是我自己個人的總結。我還把這361個穴位編成了361個膾炙人口的小故事。我的病人喜歡我,并不僅僅是因我的醫術,很多時候他們從我講的故事里知道了這個穴位的位置、功能和性格脾氣;了解了中醫;領略了針灸的神奇,當然他們也更能理解我為何寫“我和我那三百多個情人的故事”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0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督脈穴位:脊中穴
下一篇: 督脈穴位:命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