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穴別名別名:人中穴,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
1、水溝。水: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也。溝:水液的渠道也。該穴名意指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本穴物質為素髎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運行為循督脈下行,本穴的微觀形態如同地部的小溝渠,以此得名。
水溝穴,屬督脈。位于面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水溝即人中溝。即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膚縱溝部,為手足陽明經與督脈交會之處。古人認為此處可作望診膀胱和子宮的參考。
水溝穴,水即水液,溝即溝渠,此穴在人中溝,形似水溝,故名水溝。
又水,指水液、涕水。溝,田間之水道曰溝。中醫有“天食人以五氣,天氣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氣通于口”之說。該穴正當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故名之。
陳修園說:“人之鼻下口上,水溝穴,一名人中。取身居乎天地中之義也。”養生家閉口藏舌,舌舐上顎,運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潤喉嚨,通滲臟腑。本穴正當口水吞咽向上翻轉之路,故名水溝。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頭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處在頭面前正中線。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溝的中部,無它意。
3、鬼客廳。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客廳,接待客人的廳堂也。鬼客廳名意指穴內氣血為來自天部之氣的冷降水液。本穴位處督脈,督脈氣血以陽氣為主,地部經水稀少,而本穴氣血則為地部經水,地部經水如同督脈氣血的賓客一般,故名鬼客廳。鬼宮、鬼市、鬼排名意與鬼客廳同。
4、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不光為督脈的陽氣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陽明經的冷降水液,故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穴位含義:督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溝渠下行,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根據人體所處的不同體位而分別傳于手足陽明經及督脈的兌端穴。
取穴方法:水溝穴即人中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的交點。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功能作用:分流督脈經水,通經活絡。
主治病癥:人事不醒、心腹絞痛、劇烈腰背痛、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出血、風水面腫、牙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疼等。
人中穴為人體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個相當危險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來治療疾病的時候,注意力道不要過于強烈。
穴位配伍:
水溝配百會、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
水溝配上星、風府,治鼻流清涕。
水溝配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崩漏。
水溝配合谷、十宣,治休克、虛脫。
水溝配風池、風府、中脘、太沖,治精神分裂癥。
水溝配合谷、內庭、中極、氣海,解暑清熱,醒神開竅,治中暑不醒人事。
水溝配中沖,合谷,醒神開竅,治中風不醒人事。
水溝配委中,活血祛瘀,行氣通經,治閃挫腰痛。
水溝配合谷、陰陵泉、內關、風池、涌泉,治驚厥。
水溝配海泉、承漿、合谷、金津、玉液、長強,治口內生瘡。
水溝配承漿、金津、玉液、曲池、勞宮、太沖、行間、商丘、然谷、隱白,治消渴。
臨床運用:現今常用于治療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癥、暈車(船)、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急性腰扭傷等。
艾灸療法:一般不灸。
《金針梅花詩鈔》:“水溝近鼻長流水。”
人中穴恰處鼻唇溝上1/3與中下2/3交界處,為何不居鼻唇溝之中?此一值得深思之處也。拙慮,穴居通天氣之鼻與納地氣之口之間,主治神昏恰為天地之氣不通之癥。刺之則脈氣通,天地得以交通,故神清矣。再者心居人身上1/3,人中與之遙對,心主神,神昏亦心之大癥也亦現代黃金分割點之一例也。
因水溝穴位于口鼻之間,能溝通任督陰陽經氣以協調陰陽,且督脈“入屬于腦”,故可開竅啟閉、寧心安神。
督脈貫行腰脊,《難經·二十九難》:“督之為病,脊強而厥。”刺水溝穴疏利腰脊,可收立竿見影之效。
水溝穴是督脈與手足陽明經交會穴,手足陽明經循于口、齒、鼻、面部,本穴位于口之上、鼻之下,因此可祛風通絡,治療頭面五官病。
水溝穴位于“天地”之間的“人”部,上為“陽脈之海”的督脈,下為“陰脈之海”的任脈,具有交通陰陽、醒神開竅、回陽救逆之功效,為醒腦開竅的要穴,用于治療各種神志昏迷患者。
水溝穴疏利腰脊作用明顯,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較佳。
水溝穴處又為督脈、手足陽明之會,故善治面癱。
所謂通天氣者,即吸則取之于天,呼則還之于天。籍人心肺鼓蕩,膈肌升降,而作吐納,是與天氣作循環也,故亦喻胸廓為天。所謂通地氣者,即飲食水谷動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經胃腸消化吸收精華,排出便溺,仍還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復產生水谷動植物以供口腹。是與地氣作循環也,故喻腹腔為地。人中之名,較水溝之名為雅,且顯。故后世呼本穴當日人中,而不言水溝。近今水溝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見用矣。又本穴為督脈與手陽明經左右交通之會,故治口眼?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動如蟲行,又以手陽明之經,內屬大腸,大腸吸收水分。本穴既為督脈與手陽明之會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癥。
按摩手法:急救時刺激水溝穴最好的方法是指掐,這樣可以達到針刺的效果:用拇指指甲蓋的邊緣部分,頂在水溝穴處,用力以適當的節律進行掐按。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時用力掐,給予水溝穴強烈刺激,可以很快使人蘇醒過來。
如果是比較輕微的頭昏或中暑,也可以采用按揉法刺激水溝穴:以大拇指指腹按住水溝穴,此時可感覺穴位局部酸脹疼痛感較明顯。然后以水溝穴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由內向外進行旋轉按揉,每次可按揉兩分鐘。
除此之外,經常刺激水溝穴還具有補腎強腰、協調陰陽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腰背部僵硬疼痛、急性腰扭傷等疾病。可以采用按揉或掐按的方法,一般刺激后會感到腰部輕松,兩腿有力。需要注意的是,按揉節奏要和緩,動作要輕柔,肩臂要放松,被掐部位不能產生青紫現象,更不能掐破皮膚。
十四經循行及穴位歌訣
1:任脈
�循行: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穴位:
任脈穴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
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
陰交神闕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里。
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2:督脈
�循行: 脈起下極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 鼻柱 ,屬 陽脈之海 。
‚穴位: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
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上中樞。
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周。
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后頂排。
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
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3:手太陰肺經
�循行: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穴位: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云門天府列。
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
魚際拇指白肉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4: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穴位: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
陽溪偏歷溫溜濟,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迎香列。
5:足陽明胃經
�循行: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 下廉 ,出 大迎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 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 缺盆 , 下膈 ,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 下乳 內廉,下挾臍,入 氣街 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 髀關 ,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 外廉 ,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穴位: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
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里。
水道歸來達氣沖,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
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
內庭厲兌陽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終。
6:足太陰脾經
�循行: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 舌本 ,散舌下。
‚穴位:
足太陰脾由足,隱白先從內側起。
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交。
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前。
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
胸鄉周容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7:手少陰心經
�循行: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出屬 心系 , 下膈 ,絡 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 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 腋下 ,下循 臑內 后廉,行 太陰心主 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 掌后銳骨 之端,入掌內后廉,循 小指 之內出其端。
‚穴位: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
通里陰郄神門穴,少府少沖小指邊。
8:手太陽小腸經
�循行: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 小指 之端,循手外側 上腕 ,出踝中,直上循 臂骨下廉 ,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 肩解 ,繞 肩胛 ,交肩上,入 缺盆 ,絡心,循咽, 下膈 ,抵胃,屬 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 目銳眥 ,卻入 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 目內眥 ,斜絡于顴。
‚穴位: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
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9: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 內眥 ,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 夾脊 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 髀樞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 京骨 至小趾外側。
‚穴位:
足太陽經六十七,晴明攢竹眉曲差。
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
脾胃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膀胱。
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一寸半。
上髎次髎中下髎,會陽須下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
魄戶膏肓與神堂,噫嘻膈關魂門旁。
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
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鄰是委陽。
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
飛揚跗陽達昆侖,仆參申脈過金門。
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至陰尋。
10:足少陰腎經
�循行: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穴位:
足少陰腎二十七,涌泉然谷出太溪。
大鐘水泉連照海,復溜交信筑賓立。
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渚得。
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直。
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11:手厥陰心包經
�循行: 心主手 厥陰 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 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 太陰 、 少陰 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穴位: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
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
12:手少陽三焦經
�循行: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穴位:
少陽三焦所從經,二十三穴起關沖。
液門中渚陽池立,外關支溝會宗逢。
三陽絡入四瀆內,注入天井清冷中。
消濼臑會肩髎穴,天髎天牖經翳風。
瘛脈顱息角耳門,和髎上行絲竹空。
13:足少陽膽經
�循行: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 目銳眥 ,上抵 頭角 ,下耳后,循頸行 手少陽 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 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 耳中 ,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 銳眥 ,下 大迎 ,合于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以下 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 氣街 ,繞 毛際 ,橫入 髀厭 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 季脅 ,下合髀厭中,以下循 髀陽 ,出 膝外 廉,下 外輔骨 之前,直下抵 絕骨 之端,下出 外踝 之前,循 足跗 上,入 小指次指 之間;其支者,別 跗上 ,人 大指 之間,循大指 歧骨 內出其端,還貫 爪甲 ,出 三毛 。
‚穴位: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
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鄉。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市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
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閉。
14:足厥陰肝經
�循行: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 大指叢毛 之際,上循 足跗上廉 ,去 內踝 一寸,上踝八寸,交出 太陰 之后,上腘 內廉 ,循 股陰 ,入毛中,過 陰器 ,抵 小腹 ,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 脅肋 ,循 喉嚨 之后,上入 頏顙 ,連 目系 ,上出額,與 督脈 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 頰里 ,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穴位:
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是。
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
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才過期門至。
《井滎俞原經合穴歌》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厲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涌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宜,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十五絡穴歌》
列缺偏歷肺大腸,通里支正心小鄉;
心包內關三焦外,公孫豐隆脾胃詳;
膽絡光明肝蠡溝,大鐘腎絡膀飛揚;
脾有大絡名大包,任絡尾翳督長強。
《八會穴歌》
血會隔俞氣膻中,脈會太淵筋陽陵,
骨會大杼髓絕骨,臟會章門中脘腑。
《十二募穴歌》
肺募中府心巨闕,肝募期門脾章門;
腎募京門胃中脘,膽募日月焦石門;
小腸關元大天樞,膀胱中極膻中絡。
《下合穴歌》
大腸下合上巨虛,小腸下合下巨虛,
三焦委陽膽陽陵,膀胱委中胃三里。
《十六郄穴歌》
肺郄孔最大溫溜,脾郄地機胃梁丘,
心郄陰郄小養老,膽郄外丘肝中都,
心包郄門焦會宗,膀胱金門腎水泉,
陽維陽交陰筑賓,陽蹺附陽陰交信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銳眥外關逢,
后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隔喉嚨。
《原穴穴名》
肺經太淵心經神門,心包經大陵,大腸經合谷,小腸經腕骨,三焦經陽池脾經太白,腎經太溪,肝經太沖,胃經沖陽,膀胱經京骨,膽經丘墟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
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歸入癸水。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頭部穴位5腹部胸部穴位6腰背部穴位7上肢穴位8下肢穴位9足部穴位10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穴位 1拼音 xué wèi
2英文參考 acupuncture point
3概述 穴位俗稱穴道[1]。《內經》名腧(俞、輸)、氣穴[1]。《針灸甲乙經》又名孔穴[1]。即腧穴[1]。俞有輸注的含義,穴有空隙的意思[1]。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處所[1]。它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可反應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變化,也可接受各種 *** (如針、灸、 *** 、電針、藥物注射等)以調整各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的效果[1]。穴位分經穴和經外穴兩大類[1]。此外,沒有固定位置,隨病痛處和壓痛點而取的稱阿是穴[1]。
穴位為臟腑經絡之氣輸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點,也是針灸等治療的 *** 點[2]。古代文獻有稱作“氣穴”“孔穴”“空”“輸(通俞、腧)”“節”“會”等,通俗還稱作“穴道”[2]。《神灸經綸》始提出“穴位”這個名稱[2]。意指這些部位為“脈氣所發”和“神氣之所游行出入”,內部與經絡、臟腑相通[2]。不少穴位就是作為疾病的反應點而被發現[2]。隨著針灸等醫療實踐的發展,穴位從少到多,對它的認識也不斷豐富和深化[2]。
目前將穴位分成三大類:歸屬于一定經絡的穴位,稱為十四經穴位(經穴);在原有經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稱為經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稱為新穴(或并入經外奇穴)[2]。此外,按局部壓痛點所取之穴,一般稱阿是穴[2]。
4頭部穴位
頭正面穴位圖
頭背面穴位圖
頭側面穴位圖
百會穴、印堂穴、四白穴、陽白穴、承泣穴、瞳子髎、發際點、睛明穴、水溝穴(人中穴)、頭維穴、攢竹穴、迎香穴、下關穴、耳門穴、頰車穴、大迎穴、聽宮穴、太陽穴。
補充:上星穴、神庭穴、五處穴、眉沖穴、曲差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耳和髎穴、上關穴、魚腰穴、絲竹空穴、球 *** 、聽會穴、顴髎穴、巨髎穴、地倉穴、承漿穴、兌端穴、素髎穴、鼻通、(齦交穴、上迎香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等人體經絡上。
5腹部胸部穴位
腹胸部穴位圖
天突穴、中脘穴、中極穴、期門穴、大巨穴膻中穴、水分穴、氣舍穴、日月穴、鳩尾穴、氣海穴、俞府穴、天樞穴、巨闕穴、關元穴、或中穴、氣穴、大赫穴
6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圖一
腰背部穴位圖二
大椎穴、至陽穴、曲垣穴、腰陽關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上仙點身柱穴、治喘穴、命門穴、六華灸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腰眼穴
7上肢穴位
上肢內側 上肢外側
上肢穴位圖 內關穴、治癢穴、神門穴、落枕穴、胃腸點外關穴、孔最穴、合谷穴、指間穴、曲池穴、列缺穴、中渚穴、太淵穴、尺澤穴、陽池穴、少沖穴、口內點、手三里
8下肢穴位
下肢內側 下肢外側
下肢穴位圖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梁丘穴、承山穴、陽陵泉、復溜穴、解溪穴、陰陵泉、陰谷穴、委中穴、三陰交
9足部穴位
足部穴位
督脈主管全身之陽,總督全身經絡之陽經,為陽脈之海,是陽脈的氣血調節總水源地。
督脈,是道家修煉筑基功夫必走的經脈之一,與任脈合稱小周天,雙稱子午周天。號稱任督若通,則百脈皆通。若不使督脈徹底暢通無阻,則始終入不了道家功夫的門檻。門檻既未入,任何成就均無從談起。
督脈若有病,實,則脊柱強直反折,虛,則頭重搖晃不寧,治,則可取后溪、長強、大椎之類。
若針灸,為治身體其它病癥,除非萬不得已,輕易不可動督脈穴位。
以上完全憑個人經驗學識與修煉經歷奉上,望采納!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70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督脈穴位:素髎穴
下一篇: 督脈穴位:兌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