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艽、羌活
秦(qin)艽苦辛(xin)微寒,祛(qu)風舒(shu)筋,與辛(xin)溫之羌活相伍(wu),則治(zhi)風之力增強。風邪中于眼(yan)部經絡,肌肉不用者宜之。常用于麻(ma)痹性斜視(shi)、麻(ma)痹性上(shang)瞼下垂等病初(chu)期,若伴頭痛寒熱者更宜。
(2)秦艽、木瓜
秦艽(jiao)配以(yi)酸溫之木瓜(gua),則舒筋之力增強,善治眼部(bu)肌肉拘(ju)攣(luan)或不(bu)用,常用于眼輪(lun)匝肌痙攣(luan)及(ji)麻(ma)痹性斜(xie)視。
木瓜、白芍藥
木瓜舒(shu)筋(jin)活絡,白芍藥養血和營。二者(zhe)相伍,則目部筋(jin)脈痙攣者(zhe)宜之。因二者(zhe)皆具(ju)酸收之性,能(neng)柔肝平肝,尤(you)適用于肝陽動風的(de)面神經痙攣合(he)并(bing)瞼(jian)痙攣、麻痹(bi)性斜(xie)視及面神經癱瘓等證。
(1)藿香、茯苓
藿香(xiang)辛微(wei)溫,芳(fang)香(xiang)化濕;茯(fu)苓甘淡平,滲濕健(jian)脾(pi)。二(er)者(zhe)相伍,善治(zhi)中焦(jiao)濕證。常用于慢(man)性結膜(mo)炎(yan)、瞼(jian)緣炎(yan)、中心性漿液性脈絡(luo)膜(mo)視網膜(mo)病變(bian)等(deng)病,屬濕濁上犯者(zhe),舌苔白膩為用藥指征之一。
(2)藿香、薏苡仁
薏苡(yi)仁滲濕(shi)健脾(pi),功(gong)似茯苓,與藿香相(xiang)伍,功(gong)用及(ji)應用與藿香、茯苓同。但薏苡(yi)仁甘(gan)淡微(wei)寒,故本藥對祛(qu)濕(shi)兼以(yi)清熱。
(3)藿香、蟬蛻
藿香芳香而(er)散(san),能化濕(shi)而(er)祛風,與祛風退翳之蟬蛻相伍,善(shan)治風邪挾濕(shi)之結膜(mo)炎(yan)(yan)、瞼緣炎(yan)(yan)、表層(ceng)點狀(zhuang)角膜(mo)炎(yan)(yan)以(yi)及淺層(ceng)單純皰疹(zhen)性角膜(mo)炎(yan)(yan)等(deng)病。
(4)藿香、石菖蒲
二者(zhe)皆芳(fang)香化濕之品(pin),藿香善祛濕,石(shi)菖蒲善開竅(qiao),二者(zhe)相伍,宜于濕濁阻遏玄府,神(shen)光不能發越(yue)者(zhe)。常用(yong)(yong)于急性球(qiu)后視神(shen)經炎、缺(que)血(xue)性視乳頭(tou)病變等病,屬(shu)濕邪(xie)為患者(zhe),膩苔常為用(yong)(yong)藥的(de)重要依據。
概述
第一章解表藥
學習目標: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蒼耳子、辛夷、升麻、蔓荊子。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與升麻各組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異同點。
6.熟悉麻黃與香薷,紫蘇與生姜功效相似藥物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麻黃配桂枝,麻黃配杏仁,麻黃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黃芩,生葛根配黃芩、黃連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概 論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分類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證 兼治病證辛溫解表藥 辛溫 發散風寒,發汗力強 外感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咳喘、水腫兼表證辛涼解表藥 辛涼 疏散風熱,發汗力弱,長于透熱解表 外感風熱表 風熱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淚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藥雖能透過發汗解除表證,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發汗以微汗為度,中病即止,不可過汗。
2、對于多汗及熱病后津液虧耗者忌用。
3、對于久患瘡癰、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過多而降低療效。
各論
1、中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略)
2、配伍應用
麻黃配桂枝:風寒表實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3、相似藥物的比較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斑及熱毒瘡腫。[醫 學教育網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黃:均能發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紫蘇、生姜: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汗力弱,風寒感冒輕癥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的中毒。
第二章清熱藥
學習目標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概論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熱、濕熱瀉痢、溫毒發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熱郁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藥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 退虛熱、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1、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1、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 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3、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 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4、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特別是下焦濕熱證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第三章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述
1.定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藥: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藥: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人腸燥便秘。[醫學教 育網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稱為峻下逐水藥。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有兼證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藥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相似藥物比較:
1、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 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后重者;芒硝則兼咸味,長于潤軟堅硬燥屎,尤宜燥屎堅結難下或熱結旁流者。此外,大黃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損 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婦因津血不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黃配巴豆、干姜:故善治寒積便秘。
第四章祛風濕藥
學習目標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4.掌握下列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概述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藥;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藥;寒濕偏盛者,配溫經藥;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藥;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血藥;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肝腎藥。
使用注意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藥可制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本類藥中的部分藥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配伍應用獨活配桑寄生: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相似藥物比較獨活、羌活,同源于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藥力較緩,主 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 (后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廣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與廣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于蘿蘑科而有毒,長于利水消腫;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無毒,長于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藤、青風藤:均能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等癥,不同點在于海風藤性溫,兼活血,青風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藥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述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表。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用
蒼術配厚樸、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藥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sha)仁、白(bai)(bai)豆(dou)蔻:同(tong)源于姜(jiang)科植物(wu)的果實(shi),均(jun)芳(fang)香(xiang)辛(xin)溫(wen),功善化濕(shi)(shi)行氣、溫(wen)中止(zhi)嘔(ou),治濕(shi)(shi)阻中焦(jiao)、脾(pi)胃氣滯(zhi)及胃寒嘔(ou)吐等。但(dan)砂(sha)仁惟入中焦(jiao)脾(pi)胃而(er)力稍強(qiang),兼止(zhi)瀉(xie)、安胎(tai),善治濕(shi)(shi)滯(zhi)或虛寒泄(xie)瀉(xie),以及妊娠氣滯(zhi)惡阻與胎(tai)動不安;白(bai)(bai)豆(dou)蔻則(ze)既(ji)入中焦(jiao)脾(pi)胃,又入上(shang)焦(jiao)肺,力較緩,兼治濕(shi)(shi)溫(wen)初起。
風友(you)問:黃主任,我最(zui)近(jin)除了四肢關節(jie)疼痛以外,還常(chang)常(chang)伴有頭痛,身體沉重(zhong),干(gan)啥都提不起勁,這是怎么回(hui)事呢(ni)?
閏(run)月(yue)說:根據您的癥狀描述,你可(ke)能被(bei)中醫稱為“萬惡之邪”的--濕氣(qi)所纏住(zhu)了,需要除濕!
那么(me)(me),濕邪侵襲人體,會有(you)什么(me)(me)表現呢?
中醫認為,濕邪(xie)致病一(yi)般(ban)分(fen)為外濕和內濕兩(liang)種。
如果是外感濕邪: 臨床(chuang)上常見惡寒(han)發熱(re)、雖然出汗(han)但(dan)熱(re)不退(tui)、頭身沉重、或疼(teng)痛如(ru)裹、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teng)痛等癥狀;
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 臨(lin)床上常見胸悶(men)不舒、胃脘或腹部滿悶(men)、不思飲食、餓不知饑,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deng)癥(zheng)狀(zhuang)。
不要擔心,本(ben)期(qi)給大(da)家介紹一副祛(qu)(qu)風勝(sheng)(sheng)濕,宣痹止痛的中醫祛(qu)(qu)濕名方(fang)-羌活勝(sheng)(sheng)濕湯!
在治療濕(shi)(shi)氣的一眾方(fang)藥(yao)里,羌活勝濕(shi)(shi)湯(tang)堪(kan)稱祛濕(shi)(shi)經典(dian)。羌活勝濕(shi)(shi)湯(tang)最(zui)早出(chu)自金代醫家(jia)李東垣所著(zhu)《內外(wai)傷辨(bian)惑論》。
在《脾(pi)胃論》中對于羌(qiang)活勝濕湯的適應證是這(zhe)樣(yang)描述(shu)的“如(ru)肩背(bei)痛,不可(ke)回顧,此(ci)手太陽氣郁而不行(xing),以(yi)風藥散之(zhi)(zhi)。如(ru)背(bei)痛項(xiang)強,腰似折(zhe),項(xiang)似拔,上沖頭痛者,乃足太陽經之(zhi)(zhi)不行(xing)也(ye),以(yi)羌(qiang)活勝濕湯主之(zhi)(zhi)。”
可見羌活勝濕(shi)湯不僅僅是(shi)祛(qu)濕(shi),還(huan)能祛(qu)風、止痛(tong)(tong),是(shi)一副治療風濕(shi)在表(biao)的中醫名方,適(shi)用于(yu)肩背痛(tong)(tong)不可回顧,頭痛(tong)(tong)身重,或(huo)腰(yao)脊疼痛(tong)(tong),難以轉側等病癥。
臨床常用于治(zhi)療風濕性(xing)關(guan)節炎(yan)、類風濕性(xing)關(guan)節炎(yan)、骨質增(zeng)生癥、強直(zhi)性(xing)脊柱炎(yan)等屬(shu)風濕在表者(zhe)。
既(ji)然羌活(huo)勝(sheng)濕(shi)湯這么厲害,那它究竟(jing)是由哪些中藥組(zu)合(he)而成的呢?
據(ju)《脾(pi)胃論》記(ji)載,羌活(huo)(huo)勝濕湯由(you)羌活(huo)(huo)、獨活(huo)(huo)、炙(zhi)甘草、藁本(ben)、防風、川芎、蔓荊子組(zu)成(cheng)。
該方之(zhi)所(suo)以那(nei)么奇妙,關鍵在于(yu)它的配伍, 方中以羌活(huo)、獨(du)活(huo)兩(liang)味(wei)辛苦溫燥之(zhi)藥為君藥 。
了解完祛濕(shi)名方「羌(qiang)活(huo)勝濕(shi)湯」的功(gong)效及(ji)組成配伍(wu)后,最后給大家分享(xiang)一個臨床案例。
臨床案例分享
劉(liu)某,女,55歲,2018年3月5日初診,四(si)肢關節腫大疼(teng)痛,感(gan)覺沉重難移(yi),麻(ma)木不仁,舌苔(tai)厚膩,脈沉滑,診斷(duan)為濕痹之癥。
予羌活勝濕湯加味(wei),連服10劑后(hou),諸癥(zheng)減輕(qing),疼痛麻木均消退。
根據癥狀分(fen)析(xi),患(huan)者屬痹癥中的(de)濕痹的(de)范(fan)圍,臨床表(biao)現為(wei)四肢(zhi)腫痛腫脹,麻木(mu)不仁,舌白脈沉,濕邪(xie)特征(zheng)明顯,用羌活勝濕湯加味(wei);
顧名思(si)義,此方重在(zai)勝濕,諸藥配合(he),患者病情緩解,癥狀消失(shi),隨訪(fang),至今未發。
溫馨提示: 中(zhong)醫講(jiang)究辨證論治,每(mei)位患者病(bing)證都大(da)不(bu)相同,醫生需根據患者自身病(bing)證加以調方,切勿擅(shan)自抓方服(fu)用(yong)。
點擊下方問診卡,立即咨詢黃閏月醫生,看病不用等!
# 健康 大V創造營##長江 健康 計劃##家庭醫(yi)生(sheng)超能團#
常用單味中藥——祛風濕藥
獨活
【功效】祛風濕,止痛,解表。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腰膝酸痛 。
(2)表證夾濕。
(3)少陰頭痛 ,皮膚濕癢。
威靈仙
【功效(xiao)】祛風濕,通經絡,消痰(tan)水,治骨鯁。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肢體(ti)拘攣(luan),癱瘓麻木。
(2)痰飲積聚,諸骨鯁喉。
【功效】祛(qu)風濕,止痛(tong),利水。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尤以熱痹 為佳。
(2)水腫,腹水,腳氣(qi)浮(fu)腫,小便不利。
【功(gong)效(xiao)】祛(qu)風濕(shi),舒筋絡,清虛熱,利(li)濕(shi)退黃。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shi)熱痹,風(feng)寒濕(shi)痹,表證夾濕(shi)。
(2)骨蒸潮熱 。
(3)濕熱黃疸 。
【功效】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tong),脘(wan)腹痛(tong)(tong),牙痛(tong)(tong),術后痛(tong)(tong),癌(ai)腫痛(tong)(tong)。
(2)跌打腫痛。
(3)風疹,濕疹,頑(wan)癬。
(4)毒蛇咬傷。
【功效】舒筋活絡,化濕和中,生津開胃 。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痹痛(tong),筋脈拘攣(luan),腳氣腫痛(tong)。
(2)濕濁中阻所致吐瀉轉筋 。
(3)消化不良證。
桑寄生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bi)證(zheng),腰膝酸(suan)痛。
(2)肝腎虛損(sun),沖任不固所(suo)致胎漏,胎動不安(an)。
五加皮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四肢拘攣。
(2)肝腎不足所致(zhi)腰(yao)膝軟弱、小(xiao)兒行(xing)遲。
(3)水(shui)腫,腳氣浮(fu)腫。
蘄蛇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痹痛,筋脈(mo)拘攣(luan)。
(2)中(zhong)風半身不(bu)遂(sui),口眼斜,肢(zhi)體麻木。
(3)破傷風,急驚風,慢驚風。
(4)麻風,頑癬(xian),皮膚(fu)瘙癢(yang)。
豨薟草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降血壓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肢體麻木。
(2)中風手足不遂。
(3)癰(yong)腫瘡(chuang)毒,濕疹瘙(sao)癢。
(4)高血壓。
絡石藤
【功效】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筋脈拘攣(luan)。
(2)喉痹,癰腫。
桑枝
【功效】祛風通絡,利水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
(2)水腫,腳氣浮腫。
海風藤
【功(gong)效】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痛,筋(jin)脈拘攣(luan)。
(2)跌打損(sun)傷,瘀血(xue)腫(zhong)痛。
川烏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寒濕頭痛。
(2)心腹冷痛(tong),寒(han)疝腹痛(tong)。
(3)局部麻醉(外用)。
雷公藤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病證】
(1)風濕頑痹,拘(ju)攣疼(teng)痛。
(2)疔瘡腫毒,腰帶瘡,濕疹,麻風,疥癬 。
香加皮
【功效】祛(qu)風濕,強筋骨,利(li)水消腫。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腰膝酸軟。
(2)水(shui)腫(zhong)(尤宜心衰性水(shui)腫(zhong)),小便(bian)不利。
千年健
【功效】祛風(feng)濕,強筋(jin)骨。
【主治病(bing)證(zheng)】風寒濕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攣(luan)麻(ma)木。
臭梧桐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降血壓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
(2)肢體麻木,半身不(bu)遂。
(3)濕疹瘙(sao)癢(外洗)。
(4)高血壓。
青風藤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關節腫(zhong)脹,拘攣(luan)麻木。
(2)腳氣浮腫。
絲瓜絡
【功效】祛風通絡,化痰解毒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拘攣麻木。
(2)咳嗽胸痛,胸痹疼(teng)痛,肝(gan)郁胸脅脹痛。
(3)乳(ru)癰腫痛,瘡腫。
伸筋草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jin)活絡。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關節酸痛,屈(qu)伸不利。
(2)跌打損傷。
鹿銜草
【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調經止血,補肺止咳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腰膝(xi)酸軟。
(2)崩漏經(jing)多(duo),白(bai)帶不止。
(3)肺虛久咳,肺癆咳血。
(4)勞傷吐血,外傷出(chu)血。
烏梢蛇
【功(gong)效】祛(qu)風通絡(luo),定(ding)驚止痙。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筋脈(mo)拘攣。
(2)中風(feng)半身不遂,口(kou)眼斜,肢體麻木。
(3)破(po)傷(shang)風,急慢驚(jing)風。
(4)麻(ma)風,頑癬,皮膚瘙癢。
路路通
【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下乳,止癢 。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痛,肢麻拘(ju)攣,跌打(da)損傷。
(2)水腫,小(xiao)便不利。
(3)經閉,乳房脹(zhang)痛(tong),乳汁不下。
(4)風疹瘙癢。
穿山龍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化痰止咳 。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跌(die)打(da)傷腫。
(2)咳嗽痰多。
(3)經閉,瘡腫。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zhongyibook/94017.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zhong)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huo)有版權異(yi)議的,請聯(lian)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shi)出于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he)法權益,請立(li)即通(tong)知我(wo)(wo)們(men)(管(guan)理(li)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道醫中醫傷科(ke)按摩學編寫(xie)說明(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