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中醫書籍

祛風濕藥_中醫眼科備讀

中藥大全 2023-09-22 13:30:04

祛風濕藥


1.秦艽

(1)秦艽、羌活

秦(qin)艽苦辛(xin)微寒,祛(qu)風舒(shu)筋,與辛(xin)溫之羌活相伍(wu),則治(zhi)風之力增強。風邪中于眼(yan)部經絡,肌肉不用者宜之。常用于麻(ma)痹性斜視(shi)、麻(ma)痹性上(shang)瞼下垂等病初(chu)期,若伴頭痛寒熱者更宜。

(2)秦艽、木瓜

秦艽(jiao)配以(yi)酸溫之木瓜(gua),則舒筋之力增強,善治眼部(bu)肌肉拘(ju)攣(luan)或不(bu)用,常用于眼輪(lun)匝肌痙攣(luan)及(ji)麻(ma)痹性斜(xie)視。

2.木瓜

木瓜、白芍藥

木瓜舒(shu)筋(jin)活絡,白芍藥養血和營。二者(zhe)相伍,則目部筋(jin)脈痙攣者(zhe)宜之。因二者(zhe)皆具(ju)酸收之性,能(neng)柔肝平肝,尤(you)適用于肝陽動風的(de)面神經痙攣合(he)并(bing)瞼(jian)痙攣、麻痹(bi)性斜(xie)視及面神經癱瘓等證。

3.藿香

(1)藿香、茯苓

藿香(xiang)辛微(wei)溫,芳(fang)香(xiang)化濕;茯(fu)苓甘淡平,滲濕健(jian)脾(pi)。二(er)者(zhe)相伍,善治(zhi)中焦(jiao)濕證。常用于慢(man)性結膜(mo)炎(yan)、瞼(jian)緣炎(yan)、中心性漿液性脈絡(luo)膜(mo)視網膜(mo)病變(bian)等(deng)病,屬濕濁上犯者(zhe),舌苔白膩為用藥指征之一。

(2)藿香、薏苡仁

薏苡(yi)仁滲濕(shi)健脾(pi),功(gong)似茯苓,與藿香相(xiang)伍,功(gong)用及(ji)應用與藿香、茯苓同。但薏苡(yi)仁甘(gan)淡微(wei)寒,故本藥對祛(qu)濕(shi)兼以(yi)清熱。

(3)藿香、蟬蛻

藿香芳香而(er)散(san),能化濕(shi)而(er)祛風,與祛風退翳之蟬蛻相伍,善(shan)治風邪挾濕(shi)之結膜(mo)炎(yan)(yan)、瞼緣炎(yan)(yan)、表層(ceng)點狀(zhuang)角膜(mo)炎(yan)(yan)以(yi)及淺層(ceng)單純皰疹(zhen)性角膜(mo)炎(yan)(yan)等(deng)病。

(4)藿香、石菖蒲

二者(zhe)皆芳(fang)香化濕之品(pin),藿香善祛濕,石(shi)菖蒲善開竅(qiao),二者(zhe)相伍,宜于濕濁阻遏玄府,神(shen)光不能發越(yue)者(zhe)。常用(yong)(yong)于急性球(qiu)后視神(shen)經炎、缺(que)血(xue)性視乳頭(tou)病變等病,屬(shu)濕邪(xie)為患者(zhe),膩苔常為用(yong)(yong)藥的(de)重要依據。


針灸培訓WWW.

中藥學專業知識(一)第2講

概述

第一章解表藥

學習目標: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蒼耳子、辛夷、升麻、蔓荊子。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與升麻各組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異同點。

6.熟悉麻黃與香薷,紫蘇與生姜功效相似藥物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麻黃配桂枝,麻黃配杏仁,麻黃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黃芩,生葛根配黃芩、黃連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概 論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分類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證 兼治病證辛溫解表藥 辛溫 發散風寒,發汗力強 外感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咳喘、水腫兼表證辛涼解表藥 辛涼 疏散風熱,發汗力弱,長于透熱解表 外感風熱表 風熱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淚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藥雖能透過發汗解除表證,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發汗以微汗為度,中病即止,不可過汗。

2、對于多汗及熱病后津液虧耗者忌用。

3、對于久患瘡癰、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過多而降低療效。

各論

1、中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略)

2、配伍應用

麻黃配桂枝:風寒表實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3、相似藥物的比較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斑及熱毒瘡腫。[醫 學教育網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黃:均能發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紫蘇、生姜: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汗力弱,風寒感冒輕癥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的中毒。

第二章清熱藥

學習目標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概論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熱、濕熱瀉痢、溫毒發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熱郁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藥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 退虛熱、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1、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1、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 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3、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 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4、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特別是下焦濕熱證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第三章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述

1.定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藥: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藥: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人腸燥便秘。[醫學教 育網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稱為峻下逐水藥。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有兼證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藥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相似藥物比較:

1、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 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后重者;芒硝則兼咸味,長于潤軟堅硬燥屎,尤宜燥屎堅結難下或熱結旁流者。此外,大黃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損 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婦因津血不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黃配巴豆、干姜:故善治寒積便秘。

第四章祛風濕藥

學習目標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4.掌握下列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概述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藥;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藥;寒濕偏盛者,配溫經藥;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藥;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血藥;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肝腎藥。

使用注意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藥可制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本類藥中的部分藥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配伍應用獨活配桑寄生: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相似藥物比較獨活、羌活,同源于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藥力較緩,主 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 (后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廣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與廣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于蘿蘑科而有毒,長于利水消腫;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無毒,長于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藤、青風藤:均能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等癥,不同點在于海風藤性溫,兼活血,青風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藥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述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表。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用

蒼術配厚樸、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藥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sha)仁、白(bai)(bai)豆(dou)蔻:同(tong)源于姜(jiang)科植物(wu)的果實(shi),均(jun)芳(fang)香(xiang)辛(xin)溫(wen),功善化濕(shi)(shi)行氣、溫(wen)中止(zhi)嘔(ou),治濕(shi)(shi)阻中焦(jiao)、脾(pi)胃氣滯(zhi)及胃寒嘔(ou)吐等。但(dan)砂(sha)仁惟入中焦(jiao)脾(pi)胃而(er)力稍強(qiang),兼止(zhi)瀉(xie)、安胎(tai),善治濕(shi)(shi)滯(zhi)或虛寒泄(xie)瀉(xie),以及妊娠氣滯(zhi)惡阻與胎(tai)動不安;白(bai)(bai)豆(dou)蔻則(ze)既(ji)入中焦(jiao)脾(pi)胃,又入上(shang)焦(jiao)肺,力較緩,兼治濕(shi)(shi)溫(wen)初起。

渾身沉重關節痛?可能是濕氣入侵了!中醫名方幫(bang)你祛風濕

風友(you)問:黃主任,我最(zui)近(jin)除了四肢關節(jie)疼痛以外,還常(chang)常(chang)伴有頭痛,身體沉重(zhong),干(gan)啥都提不起勁,這是怎么回(hui)事呢(ni)?

閏(run)月(yue)說:根據您的癥狀描述,你可(ke)能被(bei)中醫稱為“萬惡之邪”的--濕氣(qi)所纏住(zhu)了,需要除濕!

那么(me)(me),濕邪侵襲人體,會有(you)什么(me)(me)表現呢?

中醫認為,濕邪(xie)致病一(yi)般(ban)分(fen)為外濕和內濕兩(liang)種。

如果是外感濕邪: 臨床(chuang)上常見惡寒(han)發熱(re)、雖然出汗(han)但(dan)熱(re)不退(tui)、頭身沉重、或疼(teng)痛如(ru)裹、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teng)痛等癥狀;

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 臨(lin)床上常見胸悶(men)不舒、胃脘或腹部滿悶(men)、不思飲食、餓不知饑,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deng)癥(zheng)狀(zhuang)。

不要擔心,本(ben)期(qi)給大(da)家介紹一副祛(qu)(qu)風勝(sheng)(sheng)濕,宣痹止痛的中醫祛(qu)(qu)濕名方(fang)-羌活勝(sheng)(sheng)濕湯!

在治療濕(shi)(shi)氣的一眾方(fang)藥(yao)里,羌活勝濕(shi)(shi)湯(tang)堪(kan)稱祛濕(shi)(shi)經典(dian)。羌活勝濕(shi)(shi)湯(tang)最(zui)早出(chu)自金代醫家(jia)李東垣所著(zhu)《內外(wai)傷辨(bian)惑論》。

在《脾(pi)胃論》中對于羌(qiang)活勝濕湯的適應證是這(zhe)樣(yang)描述(shu)的“如(ru)肩背(bei)痛,不可(ke)回顧,此(ci)手太陽氣郁而不行(xing),以(yi)風藥散之(zhi)(zhi)。如(ru)背(bei)痛項(xiang)強,腰似折(zhe),項(xiang)似拔,上沖頭痛者,乃足太陽經之(zhi)(zhi)不行(xing)也(ye),以(yi)羌(qiang)活勝濕湯主之(zhi)(zhi)。”

可見羌活勝濕(shi)湯不僅僅是(shi)祛(qu)濕(shi),還(huan)能祛(qu)風、止痛(tong)(tong),是(shi)一副治療風濕(shi)在表(biao)的中醫名方,適(shi)用于(yu)肩背痛(tong)(tong)不可回顧,頭痛(tong)(tong)身重,或(huo)腰(yao)脊疼痛(tong)(tong),難以轉側等病癥。

臨床常用于治(zhi)療風濕性(xing)關(guan)節炎(yan)、類風濕性(xing)關(guan)節炎(yan)、骨質增(zeng)生癥、強直(zhi)性(xing)脊柱炎(yan)等屬(shu)風濕在表者(zhe)。

既(ji)然羌活(huo)勝(sheng)濕(shi)湯這么厲害,那它究竟(jing)是由哪些中藥組(zu)合(he)而成的呢?

據(ju)《脾(pi)胃論》記(ji)載,羌活(huo)(huo)勝濕湯由(you)羌活(huo)(huo)、獨活(huo)(huo)、炙(zhi)甘草、藁本(ben)、防風、川芎、蔓荊子組(zu)成(cheng)。

該方之(zhi)所(suo)以那(nei)么奇妙,關鍵在于(yu)它的配伍, 方中以羌活(huo)、獨(du)活(huo)兩(liang)味(wei)辛苦溫燥之(zhi)藥為君藥 。

了解完祛濕(shi)名方「羌(qiang)活(huo)勝濕(shi)湯」的功(gong)效及(ji)組成配伍(wu)后,最后給大家分享(xiang)一個臨床案例。

臨床案例分享

劉(liu)某,女,55歲,2018年3月5日初診,四(si)肢關節腫大疼(teng)痛,感(gan)覺沉重難移(yi),麻(ma)木不仁,舌苔(tai)厚膩,脈沉滑,診斷(duan)為濕痹之癥。

予羌活勝濕湯加味(wei),連服10劑后(hou),諸癥(zheng)減輕(qing),疼痛麻木均消退。

根據癥狀分(fen)析(xi),患(huan)者屬痹癥中的(de)濕痹的(de)范(fan)圍,臨床表(biao)現為(wei)四肢(zhi)腫痛腫脹,麻木(mu)不仁,舌白脈沉,濕邪(xie)特征(zheng)明顯,用羌活勝濕湯加味(wei);

顧名思(si)義,此方重在(zai)勝濕,諸藥配合(he),患者病情緩解,癥狀消失(shi),隨訪(fang),至今未發。

溫馨提示: 中(zhong)醫講(jiang)究辨證論治,每(mei)位患者病(bing)證都大(da)不(bu)相同,醫生需根據患者自身病(bing)證加以調方,切勿擅(shan)自抓方服(fu)用(yong)。

點擊下方問診卡,立即咨詢黃閏月醫生,看病不用等!

# 健康 大V創造營##長江 健康 計劃##家庭醫(yi)生(sheng)超能團#

常(chang)用單味中藥(yao)——祛風(feng)濕藥(yao)

常用單味中藥——祛風濕藥

獨活

【功效】祛風濕,止痛,解表。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腰膝酸痛

(2)表證夾濕。

(3)少陰頭痛 ,皮膚濕癢。

威靈仙

【功效(xiao)】祛風濕,通經絡,消痰(tan)水,治骨鯁。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肢體(ti)拘攣(luan),癱瘓麻木。

(2)痰飲積聚,諸骨鯁喉。

【功效】祛(qu)風濕,止痛(tong),利水。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尤以熱痹 為佳。

(2)水腫,腹水,腳氣(qi)浮(fu)腫,小便不利。

【功(gong)效(xiao)】祛(qu)風濕(shi),舒筋絡,清虛熱,利(li)濕(shi)退黃。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shi)熱痹,風(feng)寒濕(shi)痹,表證夾濕(shi)。

(2)骨蒸潮熱

(3)濕熱黃疸

【功效】祛風止痛,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tong),脘(wan)腹痛(tong)(tong),牙痛(tong)(tong),術后痛(tong)(tong),癌(ai)腫痛(tong)(tong)。

(2)跌打腫痛。

(3)風疹,濕疹,頑(wan)癬。

(4)毒蛇咬傷。

【功效】舒筋活絡,化濕和中,生津開胃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痹痛(tong),筋脈拘攣(luan),腳氣腫痛(tong)。

(2)濕濁中阻所致吐瀉轉筋

(3)消化不良證。

桑寄生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bi)證(zheng),腰膝酸(suan)痛。

(2)肝腎虛損(sun),沖任不固所(suo)致胎漏,胎動不安(an)。

五加皮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四肢拘攣。

(2)肝腎不足所致(zhi)腰(yao)膝軟弱、小(xiao)兒行(xing)遲。

(3)水(shui)腫,腳氣浮(fu)腫。

蘄蛇

【功效】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主治病證】

(1)風(feng)濕痹痛,筋脈(mo)拘攣(luan)。

(2)中(zhong)風半身不(bu)遂(sui),口眼斜,肢(zhi)體麻木。

(3)破傷風,急驚風,慢驚風。

(4)麻風,頑癬(xian),皮膚(fu)瘙癢(yang)。

豨薟草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降血壓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肢體麻木。

(2)中風手足不遂。

(3)癰(yong)腫瘡(chuang)毒,濕疹瘙(sao)癢。

(4)高血壓。

絡石藤

【功效】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筋脈拘攣(luan)。

(2)喉痹,癰腫。

桑枝

【功效】祛風通絡,利水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

(2)水腫,腳氣浮腫。

海風藤

【功(gong)效】祛風濕,通經絡。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痛,筋(jin)脈拘攣(luan)。

(2)跌打損(sun)傷,瘀血(xue)腫(zhong)痛。

川烏

【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寒濕頭痛。

(2)心腹冷痛(tong),寒(han)疝腹痛(tong)。

(3)局部麻醉(外用)。

雷公藤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病證】

(1)風濕頑痹,拘(ju)攣疼(teng)痛。

(2)疔瘡腫毒,腰帶瘡,濕疹,麻風,疥癬

香加皮

【功效】祛(qu)風濕,強筋骨,利(li)水消腫。

【主治病證】

(1)風寒濕痹,腰膝酸軟。

(2)水(shui)腫(zhong)(尤宜心衰性水(shui)腫(zhong)),小便(bian)不利。

千年健

【功效】祛風(feng)濕,強筋(jin)骨。

【主治病(bing)證(zheng)】風寒濕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攣(luan)麻(ma)木。

臭梧桐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降血壓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

(2)肢體麻木,半身不(bu)遂。

(3)濕疹瘙(sao)癢(外洗)。

(4)高血壓。

青風藤

【功效】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關節腫(zhong)脹,拘攣(luan)麻木。

(2)腳氣浮腫。

絲瓜絡

【功效】祛風通絡,化痰解毒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拘攣麻木。

(2)咳嗽胸痛,胸痹疼(teng)痛,肝(gan)郁胸脅脹痛。

(3)乳(ru)癰腫痛,瘡腫。

伸筋草

【功效】祛風除濕,舒筋(jin)活絡。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關節酸痛,屈(qu)伸不利。

(2)跌打損傷。

鹿銜草

【功效】

祛風濕,強筋骨,調經止血,補肺止咳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tong),腰膝(xi)酸軟。

(2)崩漏經(jing)多(duo),白(bai)帶不止。

(3)肺虛久咳,肺癆咳血。

(4)勞傷吐血,外傷出(chu)血。

烏梢蛇

【功(gong)效】祛(qu)風通絡(luo),定(ding)驚止痙。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筋脈(mo)拘攣。

(2)中風(feng)半身不遂,口(kou)眼斜,肢體麻木。

(3)破(po)傷(shang)風,急慢驚(jing)風。

(4)麻(ma)風,頑癬,皮膚瘙癢。

路路通

【功效】祛風活絡,利水,通經下乳,止癢

【主治病證】

(1)風濕(shi)痹痛,肢麻拘(ju)攣,跌打(da)損傷。

(2)水腫,小(xiao)便不利。

(3)經閉,乳房脹(zhang)痛(tong),乳汁不下。

(4)風疹瘙癢。

穿山龍

【功效】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化痰止咳

【主治病證】

(1)風濕痹痛,跌(die)打(da)傷腫。

(2)咳嗽痰多。

(3)經閉,瘡腫。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zhongyibook/94017.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zhong)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huo)有版權異(yi)議的,請聯(lian)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shi)出于傳遞(di)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he)法權益,請立(li)即通(tong)知我(wo)(wo)們(men)(管(guan)理(li)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