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者的健康,與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有看密切的關系。體力勞動者以筋骨肌肉活動為主,其特征是消耗能量多,體內物質代謝旺盛。不同工種的勞動者在進行生產勞動時,身體需腔保持一定體位,采取某個固定姿勢或重復單一的動作,局部筋骨肌肉長時間地處于緊張狀態,負擔沉重,久而久之可引起勞損。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調五勞所傷”之論,體力勞動者的保健應注意不斷改善生活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對于某些職業損害,應根據不同工種,因人因地制宜,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積極防護。如設法控制噪聲、放射性物質,高溫以及鉛、汞、苯、甲醇、乙醇、有機磷、粉塵等職業危害因素,防止職業病的發生。
熱量是體力勞動者能進行正常工作的保證,其膳食首先要保證足夠熱量的供給。為此必須注意膳食的合理烹調和搭配、增加飯菜花樣,提高食欲,增加飯量以滿足機體對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此外尚需根據不同工種選食相應的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解除有害因素的危害。如從事高溫作業的工人,因出汗甚多,體內損失的無機鹽和水分多,因此除了較多地補充蛋白質及總熱量外,還要注意補給含鹽飲料、維生素B、C等。在冷凍環境下的體力勞動者,增加總熱量時,應注意增加脂肪的比重,在礦井、地道、水下等不見陽光的環境下作業的人員,要注意補充維生素A、D。長期接觸苯的勞動者,膳食中應提高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限制脂肪的攝入量。
不同工種的工人,采用不同的某種固定姿勢或一定的體位進行生產勞動,身體某一部分肌肉持續運動,而另一部分肌肉處于栩對靜止狀,身體的肌群不能得到均衡發展,這樣既應根據自己的工種而選掙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如商店營業員、車工等,長時間處于站立姿勢,腰腿肌肉緊張疲勞,常感精疲力盡,腰腿痠痛,還容易發生駝背、腰肌勞損。又因重力作用,血液循環回流不暢,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因此,平時可多做些散步、慢跑、打拳、擺腿、體操等活動。鐘表裝配工、雕刻工、打字員等,長時間地坐著工作,可選擇全身性活動,特別是球類運動,有助手指、手腕的靈巧、敏感,并可健腦益智,改善微循環。
從事高溫作業的工人,體力消耗大。平時可多做散步、慢跑、擊劍和醫療保健體操等等,以提高機體對高溫的適應與耐受力。
技工如司機、紡織擋車工、縫紉工人及連續流水作業工人,其勞動技術性強,既耗體力又費腦力,他們的勞動環境復雜,大腦神經高度緊張,易患失眠、頭痛、神經性高血壓等病,宜選擇運動量小、動作柔和的運動,如太極拳、保健氣功等中國傳統健身功法。這些功法都要求靜息、安神、動形,既可放松精神,又可行氣舒筋活血。如果想提高身體快速靈巧的反應能力,也可參加一些球類及器械體操運動。
體力勞動者上班時應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操作規程,認真執行勞動保護措施,防止工傷事故發生。下班后,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放松精神,解除筋骨肌肉的緊張與疲勞,這對于夜班工人尤為重要。除此之外,不同工種的工人可采取不同的休息方式。首先要根據條件和可能調劑工作時間,或與其它體位的工作穿插進行。如站立工作2小時,其他體位工作2小時。也可以工作1~2小時后休息幾分鐘。不能離開站立工作崗位時,可讓左右兩只腳輪換承受身體重心。或者可以每隔0.5--1小時,活動一下頸、背、腰等部位。其次,每天都要有一定的自我松弛的時間,如下班后可跳舞、聽音樂、觀魚賞花、洗溫水浴等,或做自我按摩。井下工作者要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長期站立的工人,應穿矮跟或中跟鞋,以便使全腳掌平均受力,減輕疲勞。還可在下肢套上彈力護腿或打綁腿,以減輕腿部疲勞,預防靜脈曲張。
古代養生家說:“神強必多壽”,強調腦力活動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人體臟腑器官都是用進廢退的。要保證大腦充盛,健康長壽,體力勞動者也要勤用腦。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結合職業特點選修不同的課程。如學習園藝、烹調、縫紉、繪畫等,并有意識地鍛煉記憶力,下班后多讀書看報,也可以參加—些動腦筋的游藝活動:如棋弈、猜謎語等。
中醫養生論文篇3
淺論中醫養生保健
【摘 要】科學運用中醫來調養身體,可以減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本文對中醫養生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重在有規律的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注重起居保健養生,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關鍵詞】中醫養生;貴在養德;合理飲食;遵循規律;有益健康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品味的提高,從而對養生保健和預防越來越關注。養生,顧名思義,就是保養生命和調養身體的意思。中醫認為養,就是保養,調養和補養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長的意思。中醫養生就是在中醫理論知識的引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調節身體,使身體不受疾病的困擾,同時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對人體科學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長,中醫養生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堅持中醫養生,可以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僅如此,還可以減少疾病,讓我們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對中醫養生進行學習和探究。
1 中醫養生保健貴在養德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們修身律己的法寶之一。中醫養生最寶貴的也是養德。古代醫書中早就指出,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和頤養生命的主要條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不僅如此,道家學術理論也認為養生保健的關鍵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醫書還是道家理論,他們對中醫養生保健的論述都有一個相同點就是美德。縱觀歷史,只有擁有美德的人,他們大多數是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
2 中醫養生關鍵在于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中醫理論下的運動養生是人們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活動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經驗。運動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相當于藥用價值;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暢通人體的血液才將促進代謝,發揮衛生保健的作用,加強身體健康,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平時應該堅持鍛煉,要適時適量的運動,尤其是弱勢群體,更應該堅持鍛煉,適量的鍛煉不僅能預防和治療疾病,而且還能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我們的意志力。運動的形式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自身素質特點,對運動的形式、運動模式有一個合理的選擇,如散步、慢跑、體操、騎自行車、廣場舞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緒的波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愉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風貌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和預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緒,和極端的心理波動會在某種程度上損傷人的健康。由中醫養生原理我們學習到,人的喜、怒、悲、憂、恐等極端的情緒波動直接影響身體上與他們相對應器官的健康。因此,中醫的這些情緒和健康的觀點多年來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關注。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因為極端悲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醫早就總結出?百病生于氣?的說法。我們要想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最重要的就是要調節自己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靜氣的去分析,而不是極端的不良情緒,這樣一來,必定會有一個健健康康的身體。
4 合理搭配飲食有益于健康
中醫飲食養生是根據傳統的中醫理論,人類飲食的調整基于科學營養、衛生、飲食禁忌,合理平衡攝入的食物,科學的方法加上傳統的中醫理論,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節,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讓機體有強大的抵御和預防疾病的能力,必須嚴格的搭配飲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充分的說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飲食中,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這樣機體才會吸收到所需的營養。中醫飲食養生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飲食既強身又防病
科學合理的搭配飲食,可以讓機體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營養,這時就需要我們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種不同的營養成分。科學的搭配飲食不僅能夠增強體質,而且還能預防疾病。如喝綠豆湯可以預防中暑;用蔥白生姜可以預防傷風感冒等,都是通過飲食來預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飲食既益壽又防衰
中醫認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壽的關鍵是科學的飲食。醫書中曾記載?精氣足則胃氣盛,腎氣充則體健神旺?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記不可暴飲暴食或者挑食,偏食,這樣一來會導致機體營養不良。飲食要有所節制,要定時定量,合理的飲食對身體大有好處。
5 注重起居保健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關鍵環節是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物質形式,他也在有節奏的運動著,同時也遵循著自然之道。所以,我們的起居是否有規律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每個人的生活環境都大致不同,身體的結構也略有差異,因此,我們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學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總之,中醫養生是遵循傳統中醫理論,注重養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享受生活,促進身體健康和精神愉悅。注重有規律的運動,堅持鍛煉,預防和治療疾病,強壯骨骼關節,改善消化,增強意志力,促進身體健康長壽。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身體抵御疾病的能力,從而預防疾病,增進健康。要合理飲食,平衡的飲食,科學營養,避免不當飲食、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影響健康。合理搭配飲食既強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飲食既益壽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養生,要養成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的節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個合適的生活環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大海.漫談合理飲食[M].北京:中國健康衛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運用中醫理論保養生命的研究[J].健康教育,2010(11).
[3]郭芙德.淺談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J].健康大視野,2009(07).
中醫養生論文篇4
淺談《中醫養生學》教學方法
0 引言
當今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節奏不斷加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因此養生康復保健越來越受到醫學界乃至全社會的重視,各種養生保健場館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也引起了越南留學生的關注和興趣,要求將《中醫養生學》納入其人才培養方案。這無疑為中醫養生保健在越南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中醫養生學內容豐富,既有古代哲學的思想精髓,又有現代科學思想;既有中醫基礎理論,又有極其豐富的養生技術及疾病的預防康復手段。這對于沒有中醫基礎的越南留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調動起越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適當彌補其中醫基礎不足的缺點,使學生系統地學好養生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精彩開篇,引發熱情
?良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開篇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極其重要。若一開篇就講諸如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等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學習興趣。相反,用十幾分鐘給他們講中國古今的長壽名人的故事,現代人的養生誤區及生活中的陋習等讓學生認識到中醫養生學跟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自然地引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以后的每次課開始的幾分鐘,都盡可能的多舉相關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針灸養生時,舉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壽的故事;又如,在講睡眠養生時,舉紅樓夢中劉姥姥在大觀園中,被眾姑娘們戲弄,每天給好吃好喝就是不讓其好好睡覺,結果劉姥姥跪地求睡覺的故事,教師在講?求饒?的時候,適當配上夸張、戲劇化的表情及動作,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接著引用一位生理學家剝奪狗睡眠的實驗,解剖后,發現狗的中樞神系統發生了顯著的形態學變化,從而引出睡眠養生的重要性。
2 精選內容,專題授課
根據越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實際,精選講學內容,將中醫養生方法技術篇中精神養生、食藥養生、經絡養生、運動養生、娛樂養生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以?專題講座?方式授課。授課內容有針對性,實用性。
3 夯實基礎,溫故知新
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的發揮,要運用好中醫養生知識必須要有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這正是越南留學生的短板。如何彌補這一短板,對上課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挑戰。教師必須在上課的時候準確的、言簡意賅的補充相應中醫基礎。比如,在講針灸、按摩保健章節時,先回顧一些重要的養生保健穴如足三里、關元、氣海、腎俞等,再講保健方法。在講精神養生時,教師須先介紹中醫理論中?七情?的概念和相關臟腑關系以及七情如何導致疾病等,然后再接著講精神致病。如此便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當舉例,激發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舉例,可幫助學生理解中醫養生精髓。以精神養生為例,講到情志致病時,可舉《儒林外史》中范進因中舉而發失心瘋癲狂,如此為?喜傷心?,后其最懼怕之岳父給了他一巴掌,反而將其治愈,此為?怒勝喜?。這是典型的情志過激導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療疾病的病例。憤怒傷人可講《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死。悲傷人可舉《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傷心哭泣,最后傷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國時期一太守因思慮過重致病,華佗診之,收重禮不施治反而咒罵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為以怒勝思等等。以這些案例強調情志與疾病的重要因果關系,突出精神養生的重要性。
5 實踐教學,動手操作
中醫養生學是一門技術實踐課程,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教學。比如,在食藥養生章節,可以讓學生親自制作藥膳,自己選擇搭配食材,體驗制作過程。運動養生章節,可以增加傳統養生體育教育,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使其掌握導引、行氣運動的本領。在娛樂養生章節,如在介紹音樂養生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響曲》等,使之在現場能切身體會到音樂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礙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紹舞蹈養生時,播放中國好舞蹈、舞林大會、中美舞林大會等電視視頻,讓學生認識并欣賞古典舞、現代舞、群舞、獨舞等舞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視覺感受。
6 結束語
以上教學方法針對根據各個不同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夯實中醫基礎、突出實踐,以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1. 中醫養生相關論文范文
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
3. 淺談中醫美容論文范文
4. 關于養生的心得體會范文
5. 1000字中醫養生論文該怎么寫
中醫養生學是是一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中醫養生在增進人類健康、延年益壽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我帶來的關于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1 淺談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摘要:本研究以寧夏醫科大學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為例,探討其教學設計策略,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索精神。
關鍵詞: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教學設計
回族是一個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國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發現,寧夏的百歲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絕大多數[1]。究其長壽因素,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飲食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哲學,食與療密切相關,?以食養病,以食代藥,醫食同源?,是我國養生學界的瑰寶。在歷代的回醫回藥著作中,飲食療法都作為防病治病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既是回醫回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載者,更是健康飲食理念的重要內容。本項目致力于從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學生開展選修課?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學 方法 ,引領醫學生體會回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本課程又是學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
一、整合教學內容
(一)合理設計內容體系
由于本課程暫無固定教材,授課內容由本項目成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材,并參照《中醫飲食調護》(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郭瑞華主編)的章節設計,對整理后的教學內容分門別類。本課程共分為四大部分:?一、回族飲食養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藥材的分類、性質、功用、現代研究?、?三、回族藥膳、民間食療方的類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現代營養分析?、?四、常見病癥飲食調護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實際案例為主線,講授藥膳的具體應用,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本章的學習,將前面已經學習的內容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創新體例設計
每章內容均以實例或現象、或民俗諺語為引導,提出問題,然后引出正文內容。?正文?先以回醫回藥理論進行闡釋,要有理有據,有明確的文獻來源;對相關內容進行中醫中藥論證、現代營養學論證。本部分內容應以?夠用?為原則,突出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編寫時應注重知識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識的廣度。?食膳舉例?部分應緊密貼合正文內容,列舉的食譜應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選擇、調味劑使用、烹飪方法等方面,應具有顯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識小鏈接?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補充,相對獨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識補充之處。
此部分內容應納入相關的回族文化、生活習慣、養生諺語、宗教信仰、齋戒習俗等知識,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這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色?的體現,突出趣味性,富有啟迪性,使本課程更具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思考問題?的設置,不應是對重點知識的提問,而更注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設置的問題應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舉一反三?的能力為目的,貼合實際生活。
二、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綜合運用
授課以?課堂討論?為主,?以問題為主導?,追求?親力親為,以身探索?。教師只對關鍵性理論知識進行講解,而對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內容,則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開展,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視角去理解回族飲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選擇、加工工藝方面的考究及蘊含的養生理念,等等?;課堂討論?還包括生活現象討論、藥膳分析討論、疾病食療討論等專題討論。具體方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先提出不同意見,經過集體討論后,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輪流小組組長以?報告?形式書面總結上交。本課程這樣設計可使學生在互相探討中增進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頻教學所選內容多為公眾媒體或專業網站上提供的素材,涵蓋回族烹飪、養生等方面的內容,使本課程成為真正意義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課、文化課,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豐富課堂活動,更可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積極動手的熱情。
三、實施成績綜合評價
將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表現和撰寫的?報告?納入本課程考查范圍,占成績考核的30%。?試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以及藥膳方的使用、食譜分析能力,占成績考核的30%。?實踐調研?環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對身邊人群的飲食習慣和常用食物進行調研分析,以培養學生?立足實際,理論結合實踐,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占成績考核的15%。在?動手能力?環節,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針對自身、家人的體質特點,或者對某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痤瘡等)的易感性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自擬或自選藥膳,在家操作,操作過程以視頻或圖片形式呈交,并對藥膳的功效進行口頭闡述,對藥膳的實際功效、服用時間以及體會進行如實記錄,以此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將結果納入本課程考核內容,占成績考核的25%。這也是本課程在成績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創新點。
四、全面考察教學效果
本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理論的講述上,以?夠用,會用?為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化處理,始終貫穿?以應用為主線?,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情況是反應教學效果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滿意度、存在的問題、改進意見等方面,以評價教學內容、課程設計、授課方式、成績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學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愛好程度,是評價教學效果最直接而簡單的風向標。
本人認為教學內容新穎、實用性強、授課方式靈活、授課內容貼近生活、寓教于樂,都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保證出勤率。而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以及課間學生咨詢問題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學生對本課程的喜愛程度。所以應納入教學效果的評估范圍。本次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進行,一個班大約為50名學生。
根據學生簽到表、課堂互動情況、小組討論及提交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對本課程表現出較強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氣氛熱烈而輕松,加深了學生對回族飲食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具備了鑒別?美食與營養美食?的能力,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使學生初步具備了敢于質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是本項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初步具備批判精神。
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而個人的認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顯得愈發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判斷能力。本項目開設的?回族藥膳與飲食養生?,其內容取自回族古今相關書籍,如《回回藥方》《飲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湯瓶八診》系列叢書等,以及回族民俗、飲食習慣、烹飪習慣、伊斯蘭經等大眾通俗的內容。所以在作為一門課程講授給學生時,教師必須首先要保證所授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時宜、不符合現代營養學的內容,發揚真正對健康有益的飲食文化;而教師更有責任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識的意識,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所謂的批判精神,是指對既定的學說或理論進行思考與質疑,有自己獨到的、科學合理的見解和判斷,它是建立在探究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科學的、正確的批判態度,與簡單的否定與拋棄完全不同[2]。
筆者認為,批判精神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本課程將素質教育融會貫通于課堂,使學生受益匪淺。因此本課程?以身探索?的教學方式或可為高校素質教育提供一條可行的途徑。作為全國回民比例最多的寧夏地區,寧夏醫科大學醫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較多的回族食物,對回族食物較為熟悉,學生往往可以根據親身體會對日常飲食進行初步評價,從而自覺形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這是本課程開設的現實意義。從長遠來看,本課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漢族學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個窗口,促進民族融合,共建和諧融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丁月玲.從回族的節食習俗談養生長壽[J].中國穆斯林,2001,(6).
[2]蔣篤運,蔣桂芳.談大學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4,(2).
中醫養生論文范文篇2 試談睡眠與中醫養生
【摘要】從古至今,許多養生學家都認為睡眠與養生息息相關,良好的睡眠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時間和時限、睡眠的環境、睡眠的姿勢、睡眠的情態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前人已為后世積累了許多經驗,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
【關鍵詞】睡眠;養生
睡眠,通常認為是由于身體內部的需要,使感覺活動和運動性活動暫時停止,給予適當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覺醒的狀態。良好的睡眠是產生和儲備能量的過程,就像車子開一段時間后需要進入加油站充電加油一樣,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疲乏的細胞,產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強的免疫力。
1 睡眠時間和時限
1.1 時間:我國古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已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規律, 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 對四時的起居時間作了相應的論述。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明?謝肇撰的《五雜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說:?讀書不可過子時, 蓋人當是時, 諸血歸心, 一不得睡, 則血耗而生病矣。?晉?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也說:?寢息失時,傷也。?
1.2 時限: 吳清忠認為人體造血的最佳時段是從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點,而且必須是達到深度睡眠的狀態,一個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點以前累計有8小時的睡眠。[1]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著的《老老恒言?晝臥》曰:?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以養陽。時至子,陽氣漸長,熟睡所以養陰?。《靈樞?大惑論》也說:?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在中醫來看,睡眠其實就是一種人體陰陽交替的現象,子時和午時都是陰陽交替之時,也是人體經氣?合陰?與?合陽?的時候,睡好子午覺,就有利于人體養陰和養陽。
由此看來,睡眠更注重質量與有效性,即以精神和體力的恢復作為標準。古人說:?凡睡至適可而止, 則神寧氣足,大為有益。多睡則身體軟弱,志氣昏墜。?[2]
2 睡眠環境
明?高濂撰的養生專著《遵生八箋》中的《起居安?上卷》說:?所寢之室,名安樂窩, 冬暖夏涼,遇有睡思則就臥。?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這?安樂窩?中度過,所以應該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道林養性第二曰:?居處不得綺糜華麗,令人貪婪無言,乃禍害之源,但令素雅潔凈,無風雨暑濕為佳。?
宋代養生家溫革在《瑣碎錄》中說:?臥處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暑不當風及坐臥露下?。風為百病之長,最容易侵襲人體而致病,出現頭痛、耳聾、面癱、癮疹、肩背冷痛等。所以臥處有風, 應該急避開, 尤其是體虛年老之人。《瑣碎錄》還說過:?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如果在臥具邊安放火爐之類的東西,日久便會引動火氣,妨礙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溫度可能過高,睡著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著涼。
北宋?張君房攥寫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簽》云:?夜寢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衛生歌》也曰:?默寢暗眠神晏如。?中醫學也有?神安則寐?之論, 就寢即滅燈, 則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為陽氣之精華, 故日間人的陽氣得以增強, 處于優勢, 體內的生理活動亦處于升、動的狀態,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間燃燈而臥,燈光雖然不及日光純盛, 亦為陽熱之源, 可擾動體內陽氣不得安伏于營陰, 阻礙人體進入睡眠的狀態。[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養生學著作《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的?燈燭而臥,神魂不安?。另外,齊梁時代著名醫家陶弘景在《養生延命錄》里也說過:?凡臥訖頭邊勿安燈,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勢
在《希夷睡訣》中提倡右側臥時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頭,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間。[4]佛門稱此式是?吉祥臥?。《道藏? 混元經》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側曲。?《道藏》中《修真十書?衛生歌》云:?臥不厭覺貴舒?此即? 睡不厭屈,覺不厭伸。?孔子在《論語》中也說:? 寢不尸?。《千金要方?養性?道林養性》說:?屈膝側臥,益人氣力,勝正偃臥。?《老老恒言?安寢》也指出:?如食后必欲臥,宜右側以舒脾氣?。
于上可知,古人們均認為右側臥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現代研究也證明了右側臥有利于心臟功能,還有利于消化系統的運化吸收。因為, 心臟位置較高, 有利于心臟排血, 并減輕其負擔; 肝臟位于右側最低處, 可獲得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腸和小腸通向大腸的開口都向右側,所以右側臥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腸內運行。[5]
4 睡眠情態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靜則寐,神動則醒。大怒大喜深思則陰陽不和,神不守舍,很難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爐前坐》:?孤燈照不寐,風雨滿西林。多少關心事,書灰到深夜。?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慮而不眠的睡前情態。
古人認為寤則神棲于目,寐則神棲于心,心靜無欲則能入睡,心情煩躁,雜念紛紜,常常難以入睡。[6]古人并詳細介紹了睡心的方法,戰國早期莊子所著的《南華經》記載睡心有?操縱?二法:? 操者,如貫想頭頂,默數鼻息,返觀丹田之類,使心有所著,乃不紛馳,庶可獲寐;縱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無膚之區,亦可漸入朦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則寐愈難。蓋醒與寐交界關頭, 漸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則心之或操或縱,皆通睡之路。?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客觀條件盡量睡好覺,讓身體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時間里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吳清忠. 人體使用手冊[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養生法.保健醫苑[J].37
[3] 趙穎初, 騰晶.道教睡眠養生觀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中華中醫藥學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吳靜.宋詠梅.睡眠養生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江西中醫學院學報[J]. 2010-4.22(2):47
[6] 宋執云,董桂蘭.古代睡眠養生術淺探.安徽中醫臨床雜志[J].1995.7(1):62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中 醫養 生論 文范 文?
中醫養生學主要學:飲食調理、節制戒煙酒、運動保健、情緒調節、采用針灸。
1、飲食調理:中醫養生強調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合理搭配飲食,充分利用食物的營養價值來滋養身體,例如五谷雜糧的概念、藥膳食療的應用等。
2、節制戒煙酒:中醫以調整節律和避免過度煙酒消耗體力、耗損氣血為原則,敦促人們戒煙限酒,保護肝臟和心血管系統。
3、 運動保健:中醫養生強調適度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氣功、散步等,幫助調整氣血循環,促進身體健康。
4、 情緒調節:中醫養生認為情緒與身體健康緊密相關,提倡通過調理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來調節身體功能。
5、 采用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來促進氣血暢通,調節和平衡身體的能量。
養生的意義
談到養生,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這只是老年人才需要關心的事情,殊不知養生關乎每個人的整個生命階段,它不僅僅是人到老年才用來延年益壽的辦法,而是整個生命階段都應該注重的,它是提高生命質量,獲得快樂人生的源泉。
養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只要生命存在,就需要養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講究養生的民族之一,在養生方面有獨步世界的智慧。中華養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世界傳統文化中占有舉世無雙的地位。弘揚中華養生科學,對于推動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促進人類健康長壽,具有極髙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此外,中醫養生學還關注于與環境的協調、睡眠調節、保護肝臟、護眼等方面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中醫養生學需要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和中醫理論來進行實際操作,最好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book/93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