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百合病者,百脈(mo)一(yi)宗,悉致其(qi)病也。意欲(yu)(yu)(yu)食(shi)復不(bu)能食(shi),常默(mo)(mo)默(mo)(mo),欲(yu)(yu)(yu)臥不(bu)能臥,欲(yu)(yu)(yu)行不(bu)能行,飲食(shi)或有(you)美時(shi),或有(you)不(bu)用聞食(shi)臭時(shi),如寒無寒,加熱無熱,口(kou)苦,小便赤,諸藥不(bu)能治,得藥則(ze)劇吐利(li),如有(you)神靈(ling)者,身形如和,其(qi)脈(mo)微數。
每溺時(shi)頭(tou)痛者,六十日(ri)乃愈(yu);若溺時(shi)頭(tou)不痛,淅(xi)然者,四(si)十日(ri)愈(yu);若溺快然,但頭(tou)眩者,二十日(ri)愈(yu)。其(qi)證或(huo)未病(bing)而(er)預見,或(huo)病(bing)四(si)五(wu)日(ri)而(er)出,或(huo)病(bing)二十日(ri),或(huo)一(yi)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zhi)。
百合病,發汗(han)后者,百合知母(mu)湯主之(zhi)。
百合知母湯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兩(切)
右先以(yi)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ang)白沫(mo)出,去(qu)其水,更以(yi)泉(quan)水二升(sheng),煎(jian)取(qu)(qu)一升(sheng),去(qu)滓(zi);別以(yi)泉(quan)水二升(sheng),煎(jian)知母,取(qu)(qu)一升(sheng),去(qu)滓(zi);后會和,煎(jian)取(qu)(qu)一升(sheng)五合,分溫(wen)再服。
百合病,下(xia)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
百合(he)七枚(mei)(劈) 滑石三兩(碎,綿(mian)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da)枚(mei)一)(碎,綿(mian)裹)
右(you)先以水洗百(bai)合(he),漬一(yi)(yi)宿,當白沫出,去(qu)其水,更以泉(quan)水二升(sheng),煎取(qu)一(yi)(yi)升(sheng),去(qu)滓;別(bie)以泉(quan)水二升(sheng)煎滑石、代赭,取(qu)一(yi)(yi)升(sheng),去(qu)滓;后合(he)和重煎,取(qu)一(yi)(yi)升(sheng)五(wu)合(he),分溫眼。
百合(he)病,吐之(zhi)后者,用后方主(zhu)之(zhi)。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劈) 雞(ji)子(zi)黃一枚
右先以水(shui)(shui)洗(xi)百合,漬一宿(su),當白沫出,去(qu)其水(shui)(shui),更(geng)以泉(quan)水(shui)(shui)二升,煎取一升,去(qu)滓(zi),內(nei)雞(ji)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chu)者(zhe),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
百合七枚(mei)(劈(pi)) 生地黃汁(zhi)一升
右以(yi)水(shui)洗百(bai)合(he),漬一(yi)宿,當(dang)(dang)白(bai)沫(mo)出(chu),出(chu)其水(shui),更以(yi)泉水(shui)二升(sheng),煎(jian)取(qu)一(yi)升(sheng),去(qu)滓,內地黃汁,煎(jian)取(qu)一(yi)升(sheng)五合(he),分溫再服。中(zhong)病,勿更取(qu)。大便當(dang)(dang)如漆。
百合病一月(yue)不解,變(bian)成(cheng)渴者(zhe),百合洗(xi)方主之。
百合洗方
右以百合一(yi)升,以水一(yi)斗(dou),漬之(zhi)一(yi)宿,以洗身(shen),洗已,食(shi)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bai)合病(bing),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蔞牡蠣散方
栝蔞根 牡(mu)蠣(熬)等分
右為細木,飲服方寸(cun)匕(bi),日(ri)三服。
百(bai)合病(bing),變發(fa)熱者(一作發(fa)寒熱),百(bai)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yi)兩(liang)(炙) 滑石(shi)三兩(liang)
右為(wei)散,飲服方寸匕(bi),日三服。當微利(li)者,止服,熱則除(chu)。
百合病見(jian)(jian)于陰者,以陽法(fa)救之;現于陽者,以陰法(fa)救之。見(jian)(jian)陽攻陰,復(fu)發其汗,此(ci)為(wei)逆;見(jian)(jian)陰攻陽,乃復(fu)下之,此(ci)亦為(wei)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mu)不(bu)得(de)閉,臥起不(bu)安,蝕(shi)于喉(hou)為惑,蝕(shi)于明為狐,不(bu)欲飲食,惡(e)聞食臭(chou),其(qi)面目(mu)乍(zha)(zha)赤(chi)、乍(zha)(zha)黑(hei)、乍(zha)(zha)白。蝕(shi)于上(shang)部則(ze)聲喝(一作(zuo)嘎(ga)),甘草瀉心(xin)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cao)四兩 黃(huang)芩三(san)兩 人(ren)參(can)三(san)兩 干姜三(san)兩 黃(huang)連一(yi)兩 大棗十(shi)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wei),水一斗,煮取六升(sheng),去滓再煎,溫服一升(sheng),日三服。
蝕(shi)于部則咽干,苦(ku)參湯洗之。
苦參湯方
苦參一升(sheng)(sheng),以水一斗,煎(jian)取七升(sheng)(sheng),去滓,熏洗,目三(san)服。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熏方
雄黃
右一味(wei)為(wei)末(mo),筒瓦二枚合(he)之,燒,向肛熏之。《脈經》云:病(bing)人或從呼吸上蝕(shi)其咽,或從下焦(jiao)蝕(shi)其肛,陰(yin)蝕(shi)上為(wei)惑(huo),蝕(shi)下為(wei)狐,狐惑(huo)病(bing)者(zhe),豬苓(ling)字散(san)主之)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fan),默(mo)默(mo)但欲臥,汗出,初得之(zhi)三四日,目(mu)赤(chi)如鳩眼;七八日,目(mu)四眥(zi)(一本此有黃字)黑。若(ruo)能(neng)食者,膿已成也,赤(chi)小豆當歸(gui)散主之(zhi)。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ling)芽出,曝干) 當歸三兩
右(you)二(er)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san)服。
陽毒之(zhi)為(wei)病(bing),面赤斑(ban)斑(ban)如(ru)(ru)錦文,咽(yan)(yan)喉(hou)痛(tong),唾膿血。五(wu)(wu)日(ri)可(ke)治,七(qi)日(ri)不可(ke)治,升(sheng)麻鱉甲(jia)湯(tang)主之(zhi)。陰毒之(zhi)為(wei)病(bing),面目青(qing),身痛(tong)如(ru)(ru)被(bei)杖(zhang),咽(yan)(yan)喉(hou)痛(tong)。五(wu)(wu)日(ri)可(ke)治,七(qi)日(ri)不可(ke)治,升(sheng)麻鱉甲(jia)湯(tang)去雄黃、蜀(shu)椒(jiao)主之(zhi)。
升麻鱉甲湯方
升(sheng)麻二兩(liang)(liang)(liang) 當歸一(yi)兩(liang)(liang)(liang) 蜀椒(jiao)(炒去汗)一(yi)兩(liang)(liang)(liang) 甘草二兩(liang)(liang)(liang) 雄(xiong)黃半兩(liang)(liang)(liang)(研)鱉甲手指(zhi)大一(yi)片(炙(zhi))
右六(liu)味(wei),以(yi)水四升,煮取一(yi)升,頓(dun)服(fu)之,老小再(zai)服(fu),取汗。(《肘(zhou)后》、《千金方》陽(yang)毒用(yong)升麻湯,無(wu)鱉甲(jia)有桂;陰毒用(yong)甘草湯,無(wu)雄黃)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經驗、方法技術留給后人,利益廣大民眾。正如作者自己所說: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而進能愛人知人,退能愛身知己。
內容簡介:
東漢末年張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后人整理編纂后分為兩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方論》。《傷寒論》重點討論了外感熱病的部分,全書共22篇,397法,除去重復之外共有藥方112個。《金匱要略方論》則以雜病為主.全書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復之外共有方劑262首,列舉病癥六十余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
《傷寒論》目錄
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
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辨痓濕暍脈證第四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第十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發汗后病脈證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金匱要略方論》目錄
? 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 ?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 ?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雜療方第二十三
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學習重點:《傷寒論》
脈之陰陽: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脈有陰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脈有浮沉遲數: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五臟正脈之形: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
人之胖瘦與脈之浮沉: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何為傷寒: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太陽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陽明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9、少陽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陰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
少陰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陰病的脈癥之相: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與下的原則: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重點典型方劑:
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芍藥三兩(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五苓散:豬苓十八銖(去皮,味甘平) 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銖(味甘平) 桂半兩(去皮,味辛熱) 白術十八銖(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黃半斤(味苦寒) 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4)麻黃湯: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 桂技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個(湯去皮尖,味辛溫)
(5)附子瀉心湯: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湯:柴胡半斤(味甘平) 黃芩三兩(味苦寒)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姜五兩(切,味辛溫) 枳實四枚(炙,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大黃二兩(味苦寒)
(7)小柴胡湯: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三枚(掰,味甘溫)
(8)四逆湯: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干姜一兩半(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熱)
(9)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味苦,甘溫)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龍湯: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溫) 干姜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 細辛三兩(味辛溫)
(11)白虎湯:知母六兩(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甘溫)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豬苓湯:豬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澤瀉(甘咸寒)各一兩〔豬苓〕
(13)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苦寒,酒洗) 厚樸半斤(苦溫,炙,去皮) 枳實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湯:茯苓三兩(甘平) 芍藥三兩(酸平) 生姜三兩(切,辛溫) 白術二兩(甘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15)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16)烏梅丸:烏梅三百個(味酸溫) 細辛六兩(辛熱) 干姜十兩(辛熱) 黃連一斤(苦寒) 當歸四兩(辛溫) 附子六兩(炮,辛熱) 蜀椒四兩(去汗,辛熱) 桂枝六兩(辛熱) 人參六兩(甘溫) 黃蘗六兩(苦寒)
(17)當歸四逆湯:當歸三兩(辛溫) 桂枝三兩(辛熱) 芍藥三兩(酸寒) 細辛三兩(辛熱) 大棗二十五個(甘溫)通草二兩(甘平)甘草二兩(炙,甘平)(18)白頭翁湯:白頭翁二兩(苦寒) 黃連(苦寒) 黃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兩
(19)理中丸:人參(甘溫) 甘草(炙,甘平) 白術(甘溫) 干姜(辛熱)以上各三兩
金匱要略方論
五臟有病補瀉之法: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藏準此。
風的作用: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病微即治: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藏府,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紋理也。
重點典型方劑: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湯方:甘草二兩(炙)? 白術二兩? 附子二枚(炮擊皮)? 桂枝四兩(去皮)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兩(切)
腎氣丸方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酸棗湯方: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穹窮二兩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栝蔞實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茯苓三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大建中湯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兩?人參二兩
大黃附子湯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一斤 大黃一斤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陳湯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六十分? ? 附子二分? ? 敗醬五分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斤?大棗十枚
學習方法:恭誦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誦重點部分。結合《黃帝內經》《難經》《三張處方草稿》等,體悟作者的心意。所謂理有一定,而事無一定者,在于理要通達,才可隨緣應事而不逾矩。此書總的說來,不外祛邪與扶正兩方面,分開來說則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對保護脾胃之氣的重視。此正與《三張處方草稿》之陰陽方的思想相同。此書作于東漢末年,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與現在大有不同,所以我們現在運用時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執著于一定的方子。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應結合《三張處方草稿》。結合藥食不分五觀齋。
學習目標:與《三張處方草稿》相結合,深思、貫通全文。在仁術救助中結合《藥食不分》《外法外用》靈活運用。?
馬正學
2013年9月寫于北京(jing)五明堂基地? ? ? ?
引言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李金(jin)庸金(jin)匱要(yao)略(lve)釋義.epub百(bai)度(du)網盤資(zi)源在線(xian)觀看,免(mian)費分享給您(nin):百(bai)度(du)網盤資(zi)源在線(xian)觀看,免(mian)費分享給您(nin):
《金匱要略》,東漢偉(wei)大醫(yi)(yi)家張仲(zhong)景所撰,是我(wo) 國現存(cun)中(zhong)醫(yi)(yi)學(xue)(xue) 重要文獻之一(yi)。它綜合《內經》《難經》醫(yi)(yi)學(xue)(xue)理論(lun), 博采眾方,參 以(yi)己見,全面論(lun)述了中(zhong)醫(yi)(yi)學(xue)(xue)“雜病(bing)”脈證并治(zhi),是一(yi) 部完(wan)整(zheng)的(de)理法(fa) 方藥悉具的(de)始祖“方書”,它集中(zhong)體(ti)現了中(zhong)醫(yi)(yi)學(xue)(xue)“辨 證論(lun)治(zhi)”精髓, 故千百(bai)年來一(yi)直被(bei)奉(feng)為中(zhong)醫(yi)(yi)學(xue)(xue)經典(dian)之本。?
金匱要略重點難點
第一章緒論
重點:《金匱要略》書名釋義及性質、《金匱要略》基本內容及學術成就貢獻
難點:《金匱要略》脈學特點、《金匱要略》編寫體例、《金匱要略》學術成就及貢獻、《金匱要略》制方理論及用藥特點服藥法
第二章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重點:治未病、肝虛治法、虛實異治、發病與預防
難點:“脾旺不受邪”、“治肝補脾之要妙”——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發病三條途徑
第三章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重點:濕病的治療原則及其機理、濕病的概念、證治
難點:外濕治法為何“微發其汗”、內濕治法為何“利小便” 、防已黃芪湯是微汗法還是滲利法、三附子湯證治比較、麻黃加術湯與麻杏薏甘湯證治比較
第四章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重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主方、狐惑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內服方、外治法、陰陽毒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證治
難點:百合病的病因病機、百合病命名有幾種學說、“百脈一宗”含義、狐惑病的命名、本篇甘草瀉心湯與《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的異同點、陰陽毒的分類特點
第五章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重點:中風歷節病的概念和中風的病因病機及辨證、歷節的證治
難點:以脈象推論中風病的病因病機、《金匱》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
第六章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重點:血痹病概念及成因證治
難點:脈象推論血痹輕證病因病機、虛勞的脈象有何特點
第七章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重點:肺痿證治、肺痿肺癰鑒別
難點:虛熱肺痿的證治、虛寒肺痿證治、麥門冬湯麥冬與半夏配伍意義
第八章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難點:桂枝加桂湯與苓桂甘棗湯證比較、奔豚湯方義
重點:奔豚氣病的概念、肝氣奔豚的證治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重點:以“陽微陰弦”的脈理闡發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栝蔞薤白三方異同點、人參湯的組成、功效與主治證、胸痹急癥證治、心痛證治
難點:“陽微陰弦”含義?栝蔞薤白半夏湯與栝蔞薤白白酒湯證的鑒別、枳實薤白桂枝湯與人參湯主治證為何迥異?“關上小緊數”之“數”字如何理解?心痛輕證與重證的證治、薏苡附子散方義、胸痹急癥原文中“緩急”的注家不同認識
第十章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重點:腹滿病虛實寒熱的辨證要點、厚樸七物湯和大柴胡湯證治、厚樸三物湯、大承氣湯、附子粳米湯、大黃附子湯的證治、脾胃虛寒證、血虛寒疝的證候特點及方藥
難點:對“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的理解、實熱性腹滿病“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實熱性腹滿四方鑒別、大黃附子湯條之“發熱”癥、附子粳米湯與赤丸中有炮附子、炮烏頭與半夏相反藥物配伍、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與當歸生姜羊肉湯同治寒疝區別是什么?大建中湯證“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第十一章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重點:肝著、腎著的概念、旋覆花湯的證治、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的證治
難點:旋復花湯如何體現活血化瘀法?肝著癥狀特點、腎著的病位
第十二章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重點:痰飲病的分類及概念、治則、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甘遂半夏湯的主癥治法、下焦飲逆和痰飲冒眩的主癥、方藥、支飲重證的證治、葶藶大棗瀉肺湯的證治
難點:肺飲與四飲的關系、對同病異治具體體現、留飲優飲、甘遂半夏湯中相反相成配伍及煎服法、五苓散的方解及作用、大小青龍湯的異同、支飲重證—虛者、實者的含義和區別、木防己湯中石膏用量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重點:消渴病概念之廣義、狹義之分、白虎加參湯證治、消渴腎氣虧虛證治、小便不利上燥下寒證治
難點:《金匱》對消渴辨證與后世三消關系、消渴病與消渴癥的鑒別、腎氣丸與枯蔞瞿麥丸證治異同
第十四章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重點:水氣病的分類及治法、血分、水分、氣分概念、證治
難點:五臟水與四水的關系、“血不利則為水”理論與臨床意義、“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含義、越婢湯與防己黃芪湯的鑒別應用、防己黃芪與防己茯苓的鑒別應用、氣分病證治
第十五章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重點:黃疸病分類與病因病機、谷疸病的病因病機、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茵陳五苓散小半夏湯、小建中湯的證治及臨床應用
難點:“脾色必黃瘀熱以行”的深義、男子黃,但為何小便自利?虛黃的病機、女勞虛證治
第十六章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重點:吐衄下血證治、遠血與近血的鑒別、瘀血脈證
難點:瀉心湯與柏葉湯的比較鑒別、黃土湯中黃芩的作用
第十七章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重點:嘔吐治禁與治則、嘔吐、噦證治、小半夏湯、生姜半夏湯、半夏干姜三方證比較、下利證治
難點:胃反概念與證治、茯苓澤瀉湯主治之“胃反”與大半夏湯證有何不同、大黃甘草湯主治證與病機、下利氣與氣利有何不同?何方主治?
第十八章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重點:腸癰膿未成與膿已成辨證論治
難點:薏苡附子敗醬散與大黃牡丹湯證治鑒別和臨床應用
第二十章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重點:當歸芍藥散證治、膠艾湯證治、桂枝茯苓丸證治、妊娠養胎
難點:桂枝茯苓丸證病機及用藥特點、膠艾湯證病病機、附子湯證。
第二十一章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
重點:產后腹痛證治、產后中風、產后血虛煩嘔、下利及臨床應用。
難點:產后病機特點、竹葉湯與竹皮大丸二方鑒別。
第二十二章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重點:梅核氣、臟躁的概念及辨證論治、溫經湯與膠艾湯病機、主癥及功效。
難點:梅核氣、臟躁的概念及辨證論治、對婦人雜病病因特點。
滿意此(ci)答(da)案請(qing)立即采納,謝謝!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book/92150.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yu)(yu)保護作者版(ban)(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he)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與作者取(qu)得聯系(xi),或有(you)版(ban)(ban)權異議的,請聯系(xi)管(guan)理員(yuan),我(wo)(wo)們會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zi)于(yu)(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geng)多(duo)信息之(zhi)目的,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wo)們(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我(wo)(wo)們會第一(yi)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