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囑隨征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后縉紳之士,多寫權圖,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腑,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于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圣久遠,愚人無知,道聽途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至如王遺烏銜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準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ben)草(cao)》。自余(yu)《名醫別錄(lu)(lu)》益(yi)多(duo)誤(wu)耳。余(yu)退以(yi)《甲乙》校,秦承(cheng)祖圖有(you)(you)(you)旁庭臟會等一(yi)(yi)十(shi)九穴(xue)(xue)(xue),按(an)六百四(si)十(shi)九穴(xue)(xue)(xue)有(you)(you)(you)目無(wu)名,其(qi)角孫景風一(yi)(yi)十(shi)七穴(xue)(xue)(xue),三部針(zhen)(zhen)經(jing)具存(cun)焉。然其(qi)圖缺漏,仍有(you)(you)(you)四(si)十(shi)九穴(xue)(xue)(xue),上下(xia)(xia)倒錯(cuo),前后(hou)易處(chu),不合本(ben)經(jing),所謂(wei)“失之(zhi)(zhi)(zhi)毫(hao)厘,差之(zhi)(zhi)(zhi)千里”也。至(zhi)如石門、關(guan)元二(er)穴(xue)(xue)(xue),在(zai)帶脈(mo)(mo)下(xia)(xia)相去一(yi)(yi)寸之(zhi)(zhi)(zhi)間,針(zhen)(zhen)關(guan)元主婦人無(wu)子,針(zhen)(zhen)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yi)(yi)穴(xue)(xue)(xue)在(zai)于(yu)(yu)額(e)上,刺之(zhi)(zhi)(zhi)主發狂,灸(jiu)之(zhi)(zhi)(zhi)則愈(yu)癲疾(ji)。其(qi)道幽隱,豈(qi)可輕侮之(zhi)(zhi)(zhi)哉?人誠知惜(xi)命,罕通經(jing)方(fang),抄寫(xie)方(fang)書,專委下(xia)(xia)吏,承(cheng)誤(wu)即(ji)(ji)錄(lu)(lu),紕繆(mou)轉(zhuan)多(duo),近智(zhi)之(zhi)(zhi)(zhi)徒,不見正本(ben),逢為(wei)經(jing)抄,以(yi)此而(er)言,可為(wei)深誡。今(jin)所述(shu)針(zhen)(zhen)灸(jiu)孔(kong)穴(xue)(xue)(xue),一(yi)(yi)依甄(zhen)公《明(ming)堂圖》為(wei)定,學者可細詳之(zhi)(zhi)(zhi)。且夫當今(jin)醫者,各(ge)承(cheng)一(yi)(yi)業(ye),未(wei)(wei)能綜練眾方(fang),所以(yi)救疾(ji)多(duo)不全濟,何(he)哉?或有(you)(you)(you)偏功(gong)針(zhen)(zhen)刺,或有(you)(you)(you)偏解灸(jiu)方(fang),或有(you)(you)(you)惟行藥鉺(er),或有(you)(you)(you)專于(yu)(yu)禁咒,故以(yi)網羅諸疾(ji),有(you)(you)(you)愈(yu)于(yu)(yu)是,慨其(qi)如此,聊以(yi)養疾(ji)之(zhi)(zhi)(zhi)暇(xia),撰錄(lu)(lu)灸(jiu)經(jing)以(yi)貽后(hou)嗣。其(qi)于(yu)(yu)條例具之(zhi)(zhi)(zhi)。醫者意(yi)也,善于(yu)(yu)用意(yi)即(ji)(ji)為(wei)良醫。良醫之(zhi)(zhi)(zhi)道,必(bi)先診脈(mo)(mo)處(chu)方(fang),次(ci)即(ji)(ji)針(zhen)(zhen)灸(jiu)。內(nei)外(wai)相扶,病必(bi)當愈(yu)。何(he)則?湯藥攻其(qi)內(nei),針(zhen)(zhen)灸(jiu)攻其(qi)外(wai)。不能如此,雖(sui)時愈(yu)疾(ji),茲(zi)為(wei)偶(ou)瘥(chai),非(fei)醫瘥(chai)也。又(you)以(yi)孔(kong)穴(xue)(xue)(xue)難諳,非(fei)圖莫可,雖(sui)復經(jing)本(ben)具述(shu),自非(fei)碩學之(zhi)(zhi)(zhi)士(shi),造次(ci)未(wei)(wei)可卒知。所以(yi)先述(shu)取穴(xue)(xue)(xue)方(fang)法云爾。
神庭在發(fa)際直鼻(bi),不(bu)刺(一云入發(fa)際一分(fen))。
曲差夾(jia)神庭一寸(cun)半在發際。
攢行在眉頭陷中。
睛明在目內 。
迎香在(zai)禾 上鼻下孔旁(pang)(一云在(zai)禾 上一寸)。
素 在鼻柱端。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
兌端在唇上端。
齦(yin)交在唇(chun)內齒上齦(yin)縫(feng)。
本神曲差旁一寸半。
陽白在眉(mei)上一寸(cun)直瞳子。
承(cheng)泣在(zai)目下(xia)七分,直瞳子。不(bu)炙(zhi)。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 夾鼻旁八分直瞳子(zi)。
禾 直鼻孔(kong)下夾(jia)水溝旁(pang)五分。
地倉夾口(kou)旁(pang)四(si)分(一云在口(kou)角一韭葉近下頦隙)。
承(cheng)漿在頤(yi)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she)本。
頭維在額角(jiao)發本(ben)神旁(pang)一寸半(ban)。不灸(jiu)。
上關(guan)在耳(er)前上廉起骨,開(kai)口取之(zhi)。
上關在(zai)客主人下(xia)耳(er)前動(dong)脈下(xia)空下(xia)廉,合口(kou)有穴,張口(kou)則閉(bi)。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cun)二分骨(gu)陷中動脈。
絲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tong)子 在(zai)目外,去(qu) 五分。
顴(quan) 在面鼽骨下、下廉陷(xian)中。
上星(xing)在顱上直鼻中央(yang),入發際一(yi)寸,陷容豆。
囟會在上星后一寸陷中。
前頂在囟會后(hou)一寸半骨陷中(zhong)。
百(bai)會在前頂(ding)后一(yi)寸半頂(ding)中(zhong)心。
后(hou)頂在百(bai)會后(hou)一寸(cun)半枕骨上(shang)。
強(qiang)間(jian)在后(hou)頂后(hou)一(yi)寸(cun)半,腦(nao)戶(hu)前一(yi)寸(cun)半。
腦(nao)戶在(zai)枕(zhen)骨上強間后(hou)一寸半。不灸。
風府入(ru)發際(ji)一寸,大筋(jin)內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門上一寸)。
喑(yin)門在(zai)項后發(fa)際宛宛中,不灸(一云在(zai)腦戶下三(san)寸,又名啞門)。
五處在頭上,去(qu)上星(xing)一(yi)寸半。
承光(guang)在五處后一寸(cun)(cun)。不灸(jiu)(一云一寸(cun)(cun)半)。
通(tong)天在承光后一寸半(ban)。
絡(luo)卻在(zai)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在(zai)絡卻后(hou)七分半,夾腦戶(hu)旁一寸三分起(qi)肉(rou)、枕骨上(shang)入發際三寸。
天柱夾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臨泣當(dang)目上(shang) 直入發際(ji)五分陷中(zhong)。
目窗在臨泣后一寸。
正營在目窗后一寸。
承錄在正營后一寸。
腦空(kong)在(zai)承靈(ling)后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
風池(chi)在(zai)顳(nie) 后發(fa)際(ji)陷中。
顱息在耳后青脈間。
螈脈(mo)在(zai)耳本雞(ji)足青脈(mo)。不灸(jiu)。
完骨在耳后(hou)入發際四分(fen)。
竅陰在完骨上(shang)枕骨下。
翳風在耳后陷中(zhong),按之(zhi)引耳中(zhong)。
浮白在耳(er)后(hou)入發際一(yi)寸(此(ci)穴在翳風前(qian)、竅陰(yin)后(hou),寫時(shi)請為用心(xin)看(kan))。
大椎(zhui)在第一(yi)椎(zhui)上(shang)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節間。
身柱在第(di)三(san)椎下節間。
神(shen)道在第五(wu)椎(zhui)下(xia)節(jie)間。
至陽在(zai)第(di)七節(jie)椎下節(jie)間。
筋縮在(zai)第九椎下節(jie)間。
脊(ji)中(zhong)在(zai)第十一椎下(xia)節間(jian)。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
命門(men)在第十四椎下節間。
腰俞在第二十(shi)一椎下(xia)節間。
長強在脊 端。
大杼(zhu)在項第一椎下(xia)兩(liang)旁(pang)各一寸半陷中。
風門、熱府在第二椎(zhui)下兩旁各一寸半。
肺(fei)俞(yu)在(zai)第(di)三椎下(xia)兩旁各一寸半。
心俞(yu)在第五(wu)椎下兩旁各(ge)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兩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di)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胃俞(yu)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三焦(jiao)俞在第十三椎下(xia)兩旁各寸半(ban)。
腎俞在第十四椎(zhui)下兩(liang)旁(pang)各一寸半(ban)。
大腸俞在第(di)十六椎(zhui)下兩旁(pang)各一寸半。
小腸俞在(zai)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ban)。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yi)寸(cun)半。
中膂俞在第(di)二(er)十(shi)椎(zhui)下兩旁(pang)各一寸半(ban)。
白環(huan)俞在第(di)二十一椎下兩旁各(ge)一寸(cun)半。
上 在第一空(kong)腰(yao)果(guo)下(xia)一寸夾脊(ji)陷中。
次 在第(di)二空夾脊陷中(zhong)。
中(zhong) 在第三空夾脊(ji)陷中(zhong)。
下 在第四空夾脊陷中。
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lian)兩旁各(ge)三寸。
魄戶在第三(san)椎下(xia)兩(liang)旁各三(san)寸。
神(shen)堂在(zai)第五椎(zhui)下(xia)兩旁各三(san)寸。
在肩膊內廉,夾(jia)第六(liu)椎下兩旁各三寸(cun)。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liang)旁各(ge)三寸。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san)寸。
陽(yang)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shi)一椎(zhui)下(xia)兩旁各三(san)寸(cun)。
胃倉在第(di)十二(er)椎下兩(liang)旁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cun)。
志(zhi)室在(zai)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胞(bao)肓在第(di)十(shi)九椎(zhui)下兩旁各(ge)三寸。
秩(zhi)邊在第(di)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頷厭在曲周顳 下廉。
懸顱在曲(qu)周顳 上廉中。
懸厘在曲周顳 上廉。
天沖(chong)在(zai)耳上如(ru)前三寸。
曲(qu)(qu)鬢在(zai)耳(er)上發際曲(qu)(qu)隅陷中(zhong)。
角孫在耳(er)廓(kuo)中間(jian)上,開口(kou)有穴。
率谷在耳上(shang)入發際一寸半(ban)。
和(he) 在耳前(qian)兌發下動脈。
耳(er)門在耳(er)前起肉(rou)當耳(er)缺。
聽會在耳前陷中(zhong),張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頰后。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chi)小豆。
天牖在頸(jing)筋、缺盆、天容(rong)后、天柱前、完骨下,發際(ji)上(shang)(一(yi)云在風池(chi)上(shang)一(yi)寸(cun))。
缺盆在肩上(shang)橫(heng)骨(gu)陷中(zhong)。
天鼎在頸缺盆,直(zhi)扶突(tu)、氣舍后一寸半。
天(tian)窗在(zai)曲(qu)頰下,扶突后、動(dong)應手陷中。
扶突在曲頰(jia)下一寸,人迎后(hou)。
人迎(ying)在頸大筋脈,動應手,夾結候(hou)旁以候(hou)五臟(zang)氣,不灸。
水突(tu)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氣(qi)舍在頸直人(ren)迎夾天突(tu)陷中。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外直臍(qi)季肋端。
京(jing)門(men)在監骨腰中(zhong)季肋(lei)本夾脊。
帶脈在季(ji)肋下一(yi)寸(cun)八(ba)分。
五(wu)樞在帶脈下三寸(cun)(cun)。(一云在水道(dao)下一寸(cun)(cun)半。)維道(dao)在章門下五(wu)寸(cun)(cun)三分。
居 在長平(ping)下八寸三分,監(jian)骨上(shang)。
泉(quan)腋(ye)在腋(ye)下(xia)三(san)寸宛宛中,舉臂取(qu)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輒筋在(zai)腋下三寸(cun),復前(qian)行一寸(cun),著脅。
天池在乳后(hou)一寸(cun)(cun)、腋(ye)下(xia)三寸(cun)(cun),著脅直腋(ye),掘肋間。
天(tian)突(tu)在頸結喉下五(wu)寸中央宛宛中。
璇璣在(zai)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zhi)。
華(hua)蓋在(zai)璇璣(ji)下一(yi)寸陷中,仰而取之(zhi)。
紫(zi)宮在(zai)華蓋下一寸(cun)六分陷中,仰而取(qu)之。
玉堂在紫(zi)宮下一寸六(liu)分陷中(zhong)。
膻中(zhong)在(zai)玉堂下一(yi)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zhong)。
中庭在膻中下(xia)一寸(cun)六分(fen)陷中。
俞府在巨骨(gu)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中(zhong),仰臥取之。
中在俞府下一寸六(liu)分陷(xian)中,仰臥(wo)取之(zhi)。
神藏(zang)在 中下一(yi)寸六分陷中,仰臥取(qu)之。
靈(ling)墟在神藏下一寸六(liu)分(fen)陷中,仰而取之。
神封在靈墟下一(yi)寸六分。
步郎在(zai)神封下(xia)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qu)之。
氣戶在(zai)巨骨,夾俞府兩旁各二(er)寸陷(xian)中(zhong)。
庫房在氣戶下一(yi)寸六分(fen)陷中。
屋翳在庫房(fang)下一寸六分(fen)陷中。
膺窗(chuang)在(zai)屋翳下(xia)一寸六分。
乳中不灸刺。
乳(ru)根在(zai)乳(ru)下一(yi)寸(cun)六分(fen)陷中
云(yun)門在巨骨(gu)下氣(qi)戶兩旁各二(er)寸陷(xian)中,動(dong)脈應手(shou),舉臂(bei)取之。
中府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jian),動脈應手陷中。
周榮在中府下(xia)一寸六分陷中。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liu)分陷中。
天溪在胸(xiong)鄉下一寸六(liu)分(fen)陷中。
食(shi)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fen)陷(xian)中,舉臂取之(zhi)。
鳩尾在臆前蔽(bi)骨下(xia)五分(fen)。不灸刺。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上管(guan)在巨闕下一(yi)寸(cun)、去(qu)蔽骨三寸(cun)。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xia)管下(xia)、臍上一(yi)寸。
臍中不刺。
陰交在臍下一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石(shi)門在臍下二寸。女子不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曲骨在橫(heng)骨上、中極下一寸毛(mao)際陷(xian)中。
幽門(men)在巨闕旁半寸陷中。
通谷(gu)在幽門(men)下一寸陷中(zhong)。
陰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
肓俞(yu)在商曲下(xia)一(yi)寸、直臍旁五分。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
四滿在中注下一寸。
氣穴在四滿下一寸。
大赫在氣穴下一寸。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
不容(rong)在幽門旁一(yi)寸(cun)五分(fen),去任脈二寸(cun),直肋端相去四寸(cun)。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
關(guan)明在(zai)(zai)梁門(men)下(xia)(xia)、太一(yi)(yi)上一(yi)(yi)寸。(《千金》云(yun)梁門(men)下(xia)(xia)五分。)太一(yi)(yi)在(zai)(zai)關(guan)明下(xia)(xia)一(yi)(yi)寸。(《千金》、《甲乙經》皆云(yun)梁門(men)下(xia)(xia)一(yi)(yi)寸。)滑肉(rou)門(men)在(zai)(zai)太一(yi)(yi)下(xia)(xia)一(yi)(yi)寸。
天樞去肓(huang)俞一(yi)寸(cun)半,夾臍(qi)各二寸(cun)陷中。
外陵在天(tian)樞下、大巨上(《千金》云在天(tian)樞下半寸)。
大(da)巨在(zai)長溪(xi)下(xia)二寸(《千(qian)金》云在(zai)臍下(xia)一(yi)寸、兩旁各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
氣(qi)沖(chong)在歸來下鼠 上(shang)一寸(cun)。
期門在(zai)第二助端(duan),不容旁(pang)各(ge)一寸半,上直兩乳。
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腹(fu)哀在日(ri)月下(xia)一寸半。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zhi)臍旁。
腸結在大橫下一寸三(san)分(fen)(一云腹結)。
府舍在腸結下三寸。
沖門在(zai)去大(da)橫五寸,在(zai)府(fu)舍下橫骨兩端(duan)約中動脈(mo)(一云沖門)。
少商在(zai)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后內(nei)側散脈(mo)內(nei)。
太泉在掌后陷中。
經渠在寸口陷(xian)中。不(bu)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
孔最在腕上七寸。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zhou)五寸動脈。
天府在(zai)腋下三寸,臂 內廉動脈。不(bu)灸。
會在臂前(qian)廉,去肩頭三寸(cun)。
商(shang)陽在手大指(zhi)(zhi)次指(zhi)(zhi)內側,去爪(zhua)甲(jia)角如(ru)韭(jiu)葉。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qian)內側陷中。
三(san)間在(zai)手(shou)大(da)指次指本節(jie)后內(nei)側陷中(zhong)。
合谷在大指歧骨間。
陽溪在腕中(zhong)上側兩筋(jin)間陷中(zhong)(一云在合谷上三寸(cun))。
偏歷在腕后三寸。
溫留在(zai)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xia)廉在輔(fu)骨下(xia),去(qu)上廉一寸(cun)。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zai)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曲池(chi)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一(yi)云在肘上橫紋(wen)中)。
肘(zhou) 在(zai)肘(zhou)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zai)肘上行馬(ma)里大脈中。不(bu)刺(《甲乙經(jing)》云在(zai)肘上兩(liang)寸)。
臂 在肘(zhou)上七寸(cun)KT 肉端(duan)。
肩 在肩端(duan) 上(shang),斜(xie)舉臂取之。
秉(bing)風在夾天 外、肩上(shang) 后,舉臂有空。
肩(jian)井在肩(jian)上(shang)陷解(jie)中(zhong),缺(que)盆上(shang)大骨前(qian)。
天 在缺盆(pen)中(zhong),上毖骨(gu)之際陷中(zhong)。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肩 在肩端兩骨間。
少沖(chong)在手小指(zhi)內廉之端,去爪甲(jia)角如韭葉。
少府(fu)在(zai)手小指本節后陷中,直勞宮。
神門在(zai)掌后兌骨(gu)之端(duan)陷中。
陰 在掌后脈中,去腕(wan)半寸。
通理在腕后一寸。
靈道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hai)在肘(zhou)內廉節后陷(xian)中。
極泉在(zai)腋(ye)下筋(jin)間動脈,入胸。
少澤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jia)一(yi)分陷中。
前(qian)谷(gu)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qian)陷中(zhong)。
后溪(xi)在(zai)手小指外側,本(ben)節(jie)后陷(xian)中。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yang)谷在手外側(ce),腕中(zhong)兌骨之下(xia)陷中(zhong)。
養老在手(shou)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cun)陷中。
支正在腕后五寸。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fen)陷(xian)中。
肩貞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 后陷(xian)中(zhong)。
中沖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勞宮在掌中央動脈。
內(nei)關在(zai)掌后,去腕二寸。
大陵在(zai)掌后兩筋間陷中。
間使(shi)在掌后三寸,兩筋(jin)間陷中。
門去腕五寸。
曲澤在肘(zhou)后(hou)內廉(lian)下陷中,屈肘(zhou)得之。
天泉在(zai)曲腋下(xia),去臂二寸,舉腋取之。
關沖在手小(xiao)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jiu)葉。
腋門在手小指(zhi)次指(zhi)間(jian)陷(xian)中。
中渚(zhu)在手小指(zhi)次指(zhi)后(hou),本節后(hou)間陷(xian)中。
陽池在手表(biao)腕上(shang)陷中。
外關(guan)在腕(wan)后(hou)二寸(cun)陷(xian)中。
支(zhi)溝(gou)在(zai)腕后三寸兩骨(gu)間陷(xian)中(zhong)(一(yi)云(yun)在(zai)陽池上一(yi)寸)。
會宗腕后三寸空中。
三(san)陽絡在臂上(shang)大交(jiao)脈,支溝上(shang)一寸(cun)。不刺。
四瀆(du)在肘前五寸(cun)外(wai)廉陷中。
天井在肘(zhou)外(wai)大骨后(hou)一寸(cun)、兩筋間(jian)陷中,屈肘(zhou)得(de)之。
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bei)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xie)肘分下行。
天宗(zong)在秉(bing)風后大(da)骨下陷(xian)中。
俞夾肩 后大骨(gu)下甲(jia)上廉陷中。
肩(jian)外俞(yu)在肩(jian)甲上廉(lian),去脊三寸陷中。
肩(jian)(jian)中俞在(zai)肩(jian)(jian)甲內廉,去(qu)脊二寸陷中。
曲(qu)垣在肩(jian)中(zhong)央曲(qu)甲陷中(zhong),按之應手痛。
隱(yin)白(bai)在足(zu)大指端(duan)內側,去爪甲角(jiao)如韭(jiu)葉。
大都(dou)在足大指本節后陷中(zhong)。
太(tai)白在足內側(ce)核骨(gu)下陷中。
公孫在足大(da)指本節后一(yi)寸。
商丘(qiu)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zhong)。
三陰交在足(zu)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足內踝(huai)上六寸骨下陷(xian)中。
地機在膝下五寸。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得之。
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cun)。
箕門(men)在魚(yu)腹(fu)上越筋間,動應(ying)手陰市內。(一(yi)云在陰股(gu)內起脈間。)氣(qi)沖在陰股(gu)內動脈。(此(ci)穴已見上腹(fu)第三行(xing)中。)
厲兌(dui)在(zai)足大指次指之端,去(qu)爪甲角(jiao)如韭葉。
內(nei)庭在(zai)足大指(zhi)次指(zhi)外間(jian)陷中。
陷谷(gu)在(zai)足大指次指外(wai)間本節(jie)后,去內庭二寸。
沖陽在足趺(fu)上五寸骨間(jian)去陷谷三寸。
解溪在(zai)沖陽后一寸半腕上陷中。
豐隆(long)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xian)中。
上(shang)廉(lian)在(zai)三里下三寸。(一(yi)名上(shang)巨(ju)虛。)下廉(lian)在(zai)上(shang)廉(lian)下三寸。(一(yi)名下巨(ju)虛。)條(tiao)口在(zai)下廉(lian)上(shang)一(yi)寸。
三(san)里在膝下三(san)寸 外廉。
犢(du)鼻在膝臏下(xia) 上夾解大筋中。
陰(yin)市在膝上三寸伏(fu)兔下,若拜(bai)而(er)取(qu)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
髀關在膝上伏兔后(hou)交分(fen)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liang)筋間(jian)。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jia)如韭葉及三毛中。
行間在足(zu)大指間動應手(shou)陷中。
太沖(chong)在足(zu)大指本節后(hou)二寸或(huo)一(yi)寸半(ban)陷中(zhong)。
中封在足(zu)內踝前(qian)一寸,仰足(zu)取(qu)之,伸足(zu)乃得。
蠡(li)溝在足內(nei)踝(huai)上(shang)五寸。
中(zhong) 在足(zu)內踝上(shang)七寸 骨(gu)中(zhong),與少陰相直。
膝(xi)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甲(jia)乙經(jing)》云(yun)二寸。)曲(qu)泉在膝(xi)內輔(fu)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xi)而得之(zhi)。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liang)筋之間。
五里在(zai)(zai)陰(yin)廉(lian)下二(er)寸,(《甲乙針(zhen)經》云在(zai)(zai)陰(yin)廉(lian)下,去(qu)氣(qi)沖三寸,陰(yin)股中動脈(mo)。)陰(yin)廉(lian)在(zai)(zai)羊矢(shi)下去(qu)氣(qi)沖二(er)寸動脈(mo)。
竅陰在(zai)足(zu)小指次指之(zhi)端(duan),去爪甲角(jiao)如韭葉。
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間本節(jie)前陷中。
地五會在小指次指本節后陷中(zhong)。不灸。
丘墟在足外(wai)踝如(ru)前陷中(zhong),去臨泣三寸(一云(yun)伸腳取(qu)之(zhi))。
臨泣在(zai)小指次指本節后間,去俠溪(xi)一寸半(ban)。
付陽(yang)在外踝上三寸,太陽(yang)前(qian)少陽(yang)后筋骨間。
懸鐘一名絕谷,在外踝上三寸動者(zhe)中。
光明在足(zu)外踝上五寸。
外丘(qiu)在足外踝(huai)上七寸。
陽輔在(zai)足外踝上輔骨(gu)前(qian)絕骨(gu)端(duan)。如前(qian)三(san)寸(cun)許,去丘墟七寸(cun)。
陽(yang)交在足外踝(huai)上七寸,斜屬三陽(yang)分肉間。
陽(yang)陵泉在膝(xi)下一(yi)寸外廉陷中。
陽關在陽陵泉上五寸(cun),犢鼻外陷中(zhong)。
環銚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zu)。屈(qu)上取上足(zu)(一云 樞,中外硯骨陷中)。
中(zhong)瀆在髀外膝上(shang)五寸分肉間陷中(zhong)。
涌泉(quan)在(zai)足心陷(xian)中,屈足卷(juan)指宛(wan)宛(wan)中。
然谷在足內踝(huai)前(qian),起大(da)骨下(xia)陷(xian)中。
太溪(xi)在足內踝后,跟骨上(shang)動(dong)脈(mo)陷中。
太鐘在足踝后。
水泉去太溪下一寸,在內踝下。
照海在足內踝下。
復溜在(zai)足(zu)內(nei)踝上(shang)二寸陷中。
交(jiao)信在足內踝上(shang)二寸(cun),少陰前太陰后廉(lian)筋骨間。
筑(zhu)賓在(zai)內踝上端分中。
陰(yin)谷在膝(xi)內輔骨之后、大(da)筋之下(xia)、小筋之上。按之應(ying)手,屈膝(xi)得之。
會陰在大便前、小便后兩陰間。
至(zhi)陰在足(zu)小(xiao)指外側,去爪甲(jia)角如韭葉。
通谷在足(zu)小指外(wai)側,本(ben)節前陷(xian)中。
束(shu)骨在足(zu)小指外側,本節后陷(xian)中。
京(jing)骨在(zai)足(zu)外側大(da)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申(shen)脈在足外(wai)踝下陷中,容爪(zhua)甲。
金門在(zai)足外踝下,名曰關梁。
仆參在足跟骨下陷中。
昆侖在足外踝(huai)后跟骨上陷中(一云(yun)在外踝(huai),從地直上三(san)寸兩(liang)筋骨中)。
承山在兌 腸下分肉間(jian)陷(xian)中。
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承筋在(zai) 中央陷中,不(bu)刺。(《千金》云在(zai)脛后,從腳跟(gen)上七寸 中。)合陽在(zai)膝約中央下(xia)二(er)寸。
委中在 中約文動脈。
委陽在(zai)足(zu)太陽后,出于 中外廉兩筋間(jian)承扶下。
浮 在委陽上一寸(cun),展足得之。
殷門在肉 下六寸。
扶承(cheng)一名肉 ,在尻臀(tun)下(xia)股陰下(xia)紋中。
肺手(shou)(shou)太(tai)陰(yin) 少(shao)商(shang) 魚(yu)際 太(tai)泉 列缺(que) 經渠 尺澤(ze) 募(mu)(mu)(mu)中(zhong)府 俞(yu)(yu)三(san)椎(zhui)(zhui)三(san)腸(chang)手(shou)(shou)陽(yang)明 商(shang)陽(yang) 二間(jian) 三(san)間(jian) 合谷 陽(yang)溪 曲池 募(mu)(mu)(mu)天樞 俞(yu)(yu)十六椎(zhui)(zhui)心主(zhu)手(shou)(shou)厥陰(yin) 中(zhong)沖 勞(lao)宮 大(da)(da)陵 內關 間(jian)使 曲澤(ze) 募(mu)(mu)(mu)巨闕(que) 俞(yu)(yu)五椎(zhui)(zhui)心手(shou)(shou)少(shao)陽(yang) 少(shao)沖 少(shao)府 神六 通里 靈道 少(shao)海小(xiao)腸(chang)手(shou)(shou)太(tai)陽(yang) 少(shao)澤(ze) 前谷 后(hou)溪 腕骨 陽(yang)溪 小(xiao)海 募(mu)(mu)(mu)關元 俞(yu)(yu)十八椎(zhui)(zhui)脾(pi)足太(tai)陰(yin) 隱白 大(da)(da)都 大(da)(da)白 公孫 商(shang)丘 陰(yin)陵泉 募(mu)(mu)(mu)章(zhang)門 俞(yu)(yu)十一椎(zhui)(zhui)胃足陽(yang)明 厲兌 內庭 陷谷 沖陽(yang) 解溪 三(san)里 募(mu)(mu)(mu)中(zhong)管 俞(yu)(yu)十二椎(zhui)(zhui)肝(gan)足厥陰(yin) 大(da)(da)敦 行(xing)間(jian) 太(tai)沖 中(zhong)封 中(zhong) 曲泉 募(mu)(mu)(mu)期門 俞(yu)(yu)第十九(jiu)(jiu)椎(zhui)(zhui)膽足少(shao)陽(yang) 竅(qiao)陰(yin) 俠溪 臨泣 丘墟(xu) 陽(yang)輔 陽(yang)陵泉 募(mu)(mu)(mu)日月 俞(yu)(yu)第十椎(zhui)(zhui)腎足少(shao)陰(yin) 涌泉 然谷 太(tai)溪 水泉 復溜 陰(yin)谷 募(mu)(mu)(mu)京(jing)(jing)門 俞(yu)(yu)十四椎(zhui)(zhui)膀胱足太(tai)陽(yang) 至陰(yin) 通谷 束骨 京(jing)(jing)骨 昆(kun)侖(lun) 委中(zhong) 募(mu)(mu)(mu)中(zhong)極 俞(yu)(yu)十九(jiu)(jiu)椎(zhui)(zhui)三(san)焦手(shou)(shou)少(shao)陽(yang) 關沖 腋門 中(zhong)渚 陽(yang)池 支溝(gou) 天井 募(mu)(mu)(mu)石門 俞(yu)(yu)十三(san)椎(zhui)(zhui)
上五臟六腑,三(san)(san)陰三(san)(san)陽十二經(jing)脈,臟腑出井流(liu)滎(ying),注(zhu)俞過原,行經(jing)入合,募前后法(fa)。假令肺手太陰為(wei)(wei)臟,出于(yu)少商為(wei)(wei)井,流(liu)于(yu)魚際(ji)為(wei)(wei)滎(ying),注(zhu)于(yu)大泉為(wei)(wei)俞,過于(yu)列(lie)缺(que)為(wei)(wei)原,行于(yu)經(jing)渠為(wei)(wei)經(jing),入于(yu)尺澤為(wei)(wei)合,募在(zai)(zai)中府,俞在(zai)(zai)第三(san)(san)椎。他(ta)皆仿此。
陽(yang)井為(wei)(wei)金,陰(yin)井為(wei)(wei)水;陽(yang)滎為(wei)(wei)水,陰(yin)滎為(wei)(wei)火(huo);陽(yang)俞(yu)為(wei)(wei)木,陰(yin)俞(yu)為(wei)(wei)火(huo);陽(yang)原為(wei)(wei)火(huo),陰(yin)源為(wei)(wei)金;陽(yang)經(jing)為(wei)(wei)火(huo),陰(yin)經(jing)為(wei)(wei)金;陽(yang)合為(wei)(wei)土,陰(yin)合為(wei)(wei)水。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zhongyibook/91392.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li)于(yu)保護作(zuo)者版(ban)權,注(zhu)重(zhong)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ban)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li)員,我們(men)會(hui)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bu)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yuan)(yuan)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法(fa)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men)(管理(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我們(men)會(hui)第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di)(di)二十七·針灸中,肝病第(di)(di)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