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一十一首
唇里正當(dang)承(cheng)漿邊,逼齒斷針三 ,治馬(ma)黃黃膽。
顳 在眉眼(yan)尾(wei)中間,上下(xia)有(you)來(lai)去絡(luo)脈,是針灸之治(zhi)疸氣溫(wen)病,夾人中火針,治(zhi)馬黃膽通身(shen)并黃,語音已不轉者。
灸錢(qian)孔百(bai)壯(zhuang),度乳(ru)至臍中,屈(qu)肋頭(tou)骨是,灸百(bai)壯(zhuang)治黃(huang)膽。
夾承(cheng)漿兩邊(bian)各(ge)一寸,治(zhi)馬(ma)黃急疫。
灸(jiu)太沖(chong)七(qi)壯(又云針灸(jiu)隨便)。
又灸(jiu)風府(fu)、熱府(fu)、肺(fei)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男陰縫拔(ba)陰反向上,灸(jiu)治馬黃黃疸。若女人玉門頭是穴針灸(jiu)無在。
腳(jiao)跟在白肉后際針灸(jiu)隨便。治馬(ma)黃(huang)黃(huang)膽。
臂(bei)石子(zi)頭還取(qu)病(bing)患手自捉臂(bei),從腕(wan)中大淵紋(wen)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ma)黃黃膽。
黃膽灸第七(qi)椎七(qi)壯,黃汁出(chu)。
看來主家還是個中醫好手.
青靈痛,說明此處不通.你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此穴.
同時,看一下中醫,是不是其它的主臟腑不協調了?
主要可能是脾臟虛寒.
你最好是去看一下中醫.
青靈
[別名]青靈泉。
[穴義]心經之血的氣化之氣在此以水濕云氣的形式運行。
[名解]青靈。青,肝之色也,指穴內氣血的運行為風的橫行。靈,靈巧也。青靈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風木的橫向運行方式。本穴物質為極泉穴下傳血液的氣化之氣,在本穴的運行過程中,它因散熱而縮合為水濕云氣并以云氣的方式向下傳輸,表現出風木的靈巧特征,故名青靈。青靈泉名意與青靈名同,泉指天部運行的云氣中富含水濕。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云氣。
[運行規律]循心經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運化心血。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別名 青靈泉(南京1957年版《針灸學》)。
“青靈泉”之名見,即手少陽經穴“清泠淵”(宋以后作“清冷淵”),《千金要方》針灸卷作“清泠泉”,皆唐人避唐高祖名諱也。又南京1957年版《針灸學》于“清冷淵”穴下注有“青靈”之別名,正好說明“清冷淵”、“青靈”本是同一穴。考證引文見“清冷淵”條。
從“清冷淵”一名“青靈”來看,“清冷淵”穴名當據《甲乙經》卷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作“清泠淵”。青,通清。《釋名》:“清,青也”;故“清泠淵”又作“青泠淵”(見《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泠,音靈,清涼之義。《說文解字注》注“泠”字曰:“凡清冷用此字”。“泠”字又作“零”。例如《靈樞·大惑論》有“清泠之臺”一詞,《千金要方》卷六引作“清零之臺”,《太素·七邪》楊上善注同。《詩·鄘風·定之方中》陳奐《傳疏》:“零,古字作‘靈’”。唐代醫書中,因避唐高祖名諱,“清泠淵”或被改作“青靈泉”,或缺字作“青靈”,宋人編書采用唐代文獻未能及時回改,故“青泠淵”、“青靈”穴名同時見于《太平圣惠方》,而《圣濟總錄》卷一百九十四及《普濟方·針灸門》等書作“青靈淵”,宋代《西方子明堂灸經》作“青冷泉,又名清冷淵、青靈”。王惟一未能明察,以為《圣惠方》卷一百所載之“青靈”別是一穴,而歸入手少陰經。
【出處】太平圣惠方
【歸經】手少陰心經
【定位】在臂內側,當極泉與少海的連線上,肘橫紋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
1.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清泠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明抄本《甲乙經》、《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方》、《醫心方》)。
從上所引文獻看,《圣惠方》卷一百所載之“青靈”穴部位與宋以前所有腧穴文獻中“清泠淵”穴完全相同,可見“青靈”與“清冷淵”為同一穴。王惟一編《銅人圖經》時,不知由于唐人避諱所造成的同穴異名情況,將《圣惠方》所載之“青靈”誤作一新穴歸入手少陰心經,宋以后所有文獻皆傳其誤。
【解剖】淺層有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貴要靜脈等結構。深層有肱動、靜脈,正中神經、尺神經,尺側上副動、靜脈和肱三頭肌等結構。
【適應證】欠。
腧穴文獻 肩臂紅腫;腋下痛,馬刀;目黃。
治療文獻 欠。
1. 主肩不舉,不能帶衣也(《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3. 主肩痛不舉,腋痛,目黃,目系痛,振寒(《針方六集》)。
4. 主肩臂紅腫,腋下痛,目黃,馬刀(《循經考穴編》)。
5. 頭痛,目黃,胸脅痛,肩臂不舉(1版《針灸學講義》)。
6. 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痛(2版、6版《針灸學講義》)。
7. 頭痛振寒,目黃,脅痛,肩臂痛(4版《針灸學講義》)。
8. 頭痛振寒,目黃,脅痛,肩臂疼痛(5版《針灸學講義》)。
宋以前針灸文獻記載的“清冷淵”主治癥
1. 主肩不舉,不得帶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甲乙經》、《千金要方》、《外臺秘要》、《醫心方》)。
2. 頭痛振寒,清冷淵主之(《甲乙經》、《外臺秘要》、《醫心方》)。
從以上引文可見,《銅人圖經》將“清冷淵”的全部主治病癥錄入“青靈”穴下,其中多出的一條主治“目黃脅痛”見于《外臺秘要方》“極泉”穴,系王燾誤錄《甲乙經》手少陰經病候文字。宋以后針灸文獻,除清初《循經考穴編》外,皆傳《銅人圖經》之誤,而《循經考穴編》所載之“青靈”穴主治又完全沒有被現代各版《針灸學》教材所采用,其可靠性還有待現代臨床的進一步檢驗。
【刺灸法】欠。
1. 可灸七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2. 禁刺(《醫經小學》)。
3. 灸七壯,不宜用針(《針方六集》)。
4. 一法云:橫針入五分,禁灸(《循經考穴編》)。
5. 針三分,灸七壯(1版《針灸學》)。
6. 直刺3~5分,艾條灸3~5分鐘(2版《針灸學》)。
7. 直刺0.5~1寸(4版、5版《針灸學》)。
8. 直刺0.5~1寸;可灸(6版《針灸學》)。
《銅人圖經》所載之“青靈”出自《圣惠方》卷一百(此卷只錄灸法),故只載有灸法,之后宋代《圣濟總錄》將《銅人圖經》中凡未載針法之穴皆歸于“偏宜灸者”類,明初劉純不解其義,遂將《圣濟總錄》所列“偏宜灸者”之穴歸入“禁針穴”。至清初《循經考穴編》別傳一法云“禁灸”,未詳其所據。
【附方】欠。
【現代臨床應用】
中風:極泉、青靈、少海、陰陵泉、三陰交。要求針感傳至遠端(上海針灸雜志,1995;14(4):154)。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取穴原則:取患肢有關經脈部位敏感反應的俞穴為主穴,結合發病部位及癥狀循經辨證配穴;下肢主穴:脈根、血海、陰包。上肢主穴:曲池、郄門、青靈。針法:使針感達病變部位,然后再作補瀉手法(中國針灸,1981(3):12)。
上肢肌肉拉傷:天府、青靈、尺澤等(中國針灸,1989;(1):19)。
建議(yi) 鑒于“青(qing)靈”穴(xue)系(xi)宋人由“清冷淵(yuan)”穴(xue)訛傳而來,且古代(dai)文(wen)獻(xian)未見有臨(lin)(lin)床(chuang)應用(yong)“青(qing)靈”的(de)(de)(de)記載,現代(dai)的(de)(de)(de)零散報(bao)道與古代(dai)文(wen)獻(xian)唯一記載的(de)(de)(de)與該穴(xue)相關的(de)(de)(de)主治(zhi)不合,可仿照宋代(dai)針灸(jiu)國家標準的(de)(de)(de)處理方法(fa),文(wen)獻(xian)無考(kao)(kao),臨(lin)(lin)床(chuang)無征的(de)(de)(de)腧穴(xue)主治(zhi)空缺,《穴(xue)典》正(zheng)本(ben)暫不收錄此穴(xue)主治(zhi),只(zhi)在副本(ben)中(zhong)說明其原委,以引起針灸(jiu)醫生(sheng)的(de)(de)(de)重視,自覺地(di)在臨(lin)(lin)床(chuang)中(zhong)使用(yong),待該穴(xue)真正(zheng)用(yong)于臨(lin)(lin)床(chuang)并掌(zhang)握其確切療效后,再考(kao)(kao)慮(lv)收入正(zheng)本(ben)。
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miao)寫(xie)道:“居(ju)安(an)思危(wei)。
《大醫精誠(cheng)》出(chu)自唐(tang)代(dai)孫(sun)思邈《備(bei)急》一(yi)書第一(yi)卷(juan)。這是一(yi)篇(pian)非常重要的醫學倫理(li)文(wen)獻(xian),流傳甚廣,影響深(shen)遠。
《大(da)醫精(jing)(jing)誠(cheng)》討論了兩(liang)個與醫德相關的(de)問題:第一個是求精(jing)(jing),也就是說要求醫生(sheng)有精(jing)(jing)湛的(de)醫術(shu),認(ren)為行醫是“最細微的(de)事(shi)”,學(xue)(xue)醫的(de)人必須“博學(xue)(xue)醫源,勤而不倦(juan)”。
第二是(shi)(shi)真(zhen)誠(cheng),就是(shi)(shi)要(yao)求醫生(sheng)要(yao)有(you)高尚的(de)道(dao)德(de)修養(yang),對(dui)對(dui)方的(de)苦(ku)惱感同身受,富有(you)同情(qing)心,然(ran)后發誓要(yao)“普遍拯救靈魂的(de)苦(ku)難”,不要(yao)“急功近利(li),邀(yao)功請賞”或“依仗自己的(de)長處,管好錢財(cai)”。
擴展信息:
孫思邈(miao)(581 ~ 682),京兆花垣(yuan)(今陜(shan)西省耀(yao)縣)人,唐代著名醫(yi)學家。他學百家,善談老莊,學佛經,擅醫(yi)。隋文帝招他為大夫,唐太宗召他到京師(shi)。他想得到一個官職,但(dan)他拒絕(jue)了。
我長(chang)期在民(min)間行醫(yi),根(gen)據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前人的醫(yi)學成就(jiu),寫了《備急方》和《治千金(jin)要方》,各30卷(juan),另有《治千金(jin)要方》20卷(juan)失傳。
做好應急準備,一千塊(kuai)錢必不(bu)可(ke)少(shao),或(huo)者簡稱(cheng)一千塊(kuai)。作者認為“人命(ming)關天,還(huan)有(you)一個寶貝女兒。一方助之,德(de)必超之”(序(xu)),故賜(si)“女兒”之信。
該書成書于永輝三(san)年(652),兩三(san)章,合方(fang)五千三(san)百張。它(ta)記錄了婦女、兒童(tong)、內(nei)外醫學(xue)的(de)(de)疾病和(he)證候,以(yi)及本草、藥學(xue)、食療、滋補、脈診、指導、針灸(jiu)和(he)穴位適應癥(zheng)等(deng)內(nei)容。它(ta)保存了許(xu)多唐代(dai)以(yi)前(qian)的(de)(de)醫學(xue)文獻,具(ju)有(you)很高的(de)(de)科(ke)學(xue)價值。這是(shi)中國最早(zao)的(de)(de)臨床應用。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book/91372.html.
聲明: 我(wo)(wo)(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hu)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能(neng)及時(shi)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wo)們(men)會立(li)即處(chu)理(li),本(ben)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zhi)目的,若(ruo)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le)您的合法權(quan)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wo)(wo)們(men)(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shu)實,我(wo)(wo)(wo)們(men)會第一(yi)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千金(jin)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脈,診尺中(zhong)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