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十四首
主堅癖或在(zai)人胸脅,或在(zai)心腹(fu)方。
野狼毒 干地(di)黃(熬,各四兩(liang)(liang)) 杏仁(三十(shi)枚,去皮尖、雙仁熬) 巴豆(二十(shi)枚,去皮、心,熬) 干姜 桂心(各一(yi)兩(liang)(liang)半(ban)) 旋(xuan)復(fu)花(hua) 芫花(hua)(熬) 莽草(各半(ban)兩(liang)(liang)) 細辛 五味子 蜀椒(汗,去目、閉口(kou)者) 漆(qi)頭 茹(ru)(各一(yi)兩(liang)(liang)) 人參 附(fu)子(炮,去皮) 大黃 濃樸(炙) 木防己(ji)
上二十一味,搗篩為(wei)末,煉蜜和丸,如梧(wu)子大。以(yi)飲服(fu)二丸,日(ri)二夜(ye)一,以(yi)知為(wei)度。
主病與前方同。
野狼毒(三兩)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xi)) 白附子(各一兩) 漆(qi)頭 茹 旋復花(各二兩)
上六味,搗為(wei)末,煉蜜和,更杵(chu)五千(qian)杵(chu),丸如(ru)梧子。飲服三丸,日二,稍(shao)加至十(shi)丸。
主積(ji)聚,癥堅不(bu)能(neng)食方。
石(五兩(liang),煉) 雄黃(研) 人參(can)(各(ge)(ge)一(yi)兩(liang)) 杜蘅 桂心(各(ge)(ge)一(yi)兩(liang)半) 前(qian)胡 藜(li)蘆(各(ge)(ge)三分) 大黃(二兩(liang)) 干姜(二兩(liang)) 皂莢(半兩(liang),炙,去皮(pi)、子) 丹參(can)(各(ge)(ge)二兩(liang)) 半夏(洗)
上一十(shi)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服二丸,日二可至四(si)丸。
治癥癖乃至鼓脹方。
取烏牛尿一(yi)升,微(wei)火(huo)煎(jian)如稠(chou)糖,空腹服(fu)大棗許(xu)一(yi)枚,當(dang)鳴轉病出,隔日更服(fu)。忌口味。
又方 人尿(niao)三(san)升(sheng),煎取(qu)一升(sheng),空腹服,如牛尿(niao)法。
主暴癥堅結方。
木防己 白術 鬼臼(各(ge)一兩(liang)半) 芒硝 芍藥 當歸(各(ge)二兩(liang)) 大黃(huang)(三(san)兩(liang)) 蜈蚣(炙)蜥蜴(炙,各(ge)二枚) 甘(gan)草(一兩(liang),炙)
上(shang)一十一味(wei), 咀。以水七升,煮(zhu)取二升,去(qu)滓,下芒硝,分為(wei)三服,日(ri)三。
治猝暴癥方
蒜(suan)(十片(pian),去皮,五月五日戶上者) 桂心(xin)(一尺二寸) 伏龍肝(鴨卵大一枚)
上三味,合搗,以淳(chun)苦酒和(he)之如泥,涂著(zhu)布上掩病處,三日消。(《千金》云∶凡蒜(suan)或無蒜(suan),亦得(de)用(yong)也)又方
取商(shang)陸根搗蒸之,以(yi)新布藉腹上,以(yi)藥鋪布上,以(yi)衣(yi)覆上,冷即易,取瘥止,數日之中,晨夕勿息為之,妙。
三棱草煎(jian) 主癥癖(pi)方。
三(san)棱(leng)草(切,取一(yi)石)
上一味,以水五(wu)石煮取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dou),于銅器(qi)中(zhong)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qi)中(zhong),旦以酒一盞服(fu)一匕,日二(er)服(fu)。每服(fu)常令酒氣相續。
療十年 癖方。
桃(tao)仁(去皮尖雙仁,熬(ao)) 豉(chi)(干,暴去皮,熬(ao),搗(dao)篩(shai),各(ge)六(liu)升) 蜀(shu)椒(jiao)(去目(mu)、閉口者,生,搗(dao)篩(shai)) 干姜(搗(dao)篩(shai),各(ge)三兩)
上四味,先(xian)搗(dao)桃仁如膏,合搗(dao)千(qian)杵,如干,可入少蜜和,搗(dao)令可丸如酸棗大,空腹酒服三丸,日三,仍用熨法(fa)。
椒鹽方
取新盆一口受(shou)一斗者,鉆底(di)上(shang)(shang)作(zuo)三十余孔(kong),孔(kong)上(shang)(shang)布(bu)椒三合,椒上(shang)(shang)布(bu)鹽,鹽上(shang)(shang)安紙兩(liang)重,
上(shang)布冷灰一(yi)升,冷灰上(shang)安(an)熱(re)灰一(yi)升,熱(re)灰上(shang)安(an)熟(shu)炭火如雞子大(da),常令盆(pen)大(da)口(kou)熱(re),底安(an)薄氈,其口(kou)以板蓋上(shang),以手(shou)捉勿令落(luo),仰(yang)臥安(an)盆(pen)于腹上(shang),逐病(bing)上(shang)及痛(tong)處(chu),自捉遣移熨之(zhi),冷氣及癥結皆(jie)從下部(bu)中(zhong)作氣出(chu),七日一(yi)易椒鹽,滿三七日,百(bai)病(bing)皆(jie)瘥,乃(nai)止。
江寧衍法師破癖方。
白(bai)術 枳實(炙(zhi)) 柴胡(各三(san)兩)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fu),日三,可至三十劑,永(yong)瘥。
主胸中、心下(xia)結堅,食飲不消方。
大(da)黃(一(yi)(yi)兩(liang)) 栝(gua)蔞(lou)(二(er)兩(liang)) 甘(gan)草(二(er)兩(liang)) 甘(gan)遂(sui)(一(yi)(yi)兩(liang)) 黃連(六兩(liang))
上五味(wei), 咀。以水五升(sheng)煮取二升(sheng)五合(he),分(fen)三服(fu)。
三臺(tai)丸(wan)(wan) 主五(wu)臟寒(han)熱,積聚,臚脹(zhang)腸鳴而噫,食(shi)不作(zuo)肌(ji)膚,甚者嘔(ou)逆,若傷寒(han)寒(han)瘧已(yi)愈,令不復發(fa),食(shi)后服五(wu)丸(wan)(wan),飲多(duo)者吞十(shi)丸(wan)(wan),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ji)肉(rou)方。
大黃(二兩,熬) 熟硝石 葶藶(各一升,熬) 茯苓(半兩) 濃(nong)樸(炙) 前胡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 細辛(各一兩,切)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熬)
上一十味,搗篩為(wei)末(mo),別搗杏仁如脂,次納藥(yao)末(mo),煉蜜相和令(ling)得所,更搗五(wu)千(qian)杵,丸(wan)如梧(wu)子大。酒(jiu)服五(wu)丸(wan),稍加至(zhi)十丸(wan),以知為(wei)度。
主虛羸,胸膈滿方。
桂心(一(yi)斤) 半夏(一(yi)升,洗) 黃 (四兩) 生姜(一(yi)兩,切)
上四(si)味, 咀。以(yi)水一斗四(si)升,煮取五(wu)升,分五(wu)服,日(ri)三(san),夜二。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于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jing)(jing)》看做(zuo)是中(zhong)醫四大經(jing)(jing)典醫學(xue)教育|網搜集整理。也有部(bu)分(fen)中(zhong)醫教材(cai)把《黃帝(di)內經(jing)(jing)》、《傷寒(han)論》、《金匱要略》、《溫病條(tiao)辨》當作四大經(jing)(jing)典。目前采用前者說(shuo)法的(de)較多。
《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七篇,為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我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我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
二、《針灸甲乙經》
全名有時也稱《黃帝甲乙經》(《隋書·經籍志》)、《黃帝三部針灸經》(《新唐書,藝文志》等),現一般通稱《針灸甲乙經》。各書所載卷數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三、《肘后備急方》
本書原名《肘后救卒》,計三卷,東晉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備急方》共八卷,其內容主要是一些常見的病證的簡便療法,包括內服方劑、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實用的內容。這部書雖號“肘后”,但卻包含相當多寶四、《名醫別錄》
原書早佚,但其有關內容仍可從后世的《大觀本草》、《政和本草》中窺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365種系陶弘景錄自《名醫別錄》。
貴的醫學史料實用的方劑方法,有不少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發現,對今天的醫療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五、《本草經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共730種編撰而成,也是本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于吐魯番的殘卷。
六、《劉涓子鬼遺方》
《劉涓子鬼遺方》據說是晉末的劉涓子在丹陽郊外巧遇“黃父鬼”時所遺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專著,又稱《神仙遺論》。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為十卷,今本則只存五卷,后劉涓子后人傳與北齊龔慶宣而傳世,原書又你《癰疽方》,經龔慶宣整理后,成今本《劉涓子鬼遺方》。
七、《小品方》
《小品方(fang)》又稱《經方(fang)小品》,是本時期一(yi)部重要著作。作者陳延之,生平失(shi)考。據學者考證約(yue)著成于公元五世紀(ji)下半葉之南朝宋齊(qi)間。
中國(guo)古代被譽(yu)為藥(yao)王的人是孫思(si)邈。
孫(sun)思邈(miao)(541年—682年),京兆華(hua)原(今陜西省銅川市(shi)耀州區)人,唐代醫(yi)藥學(xue)(xue)家、道士,孫(sun)思邈(miao)終身不仕,隱(yin)于山林(lin)。親(qin)自采制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min)間驗方、秘(mi)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yi)學(xue)(xue)理論,為醫(yi)學(xue)(xue)和(he)藥物學(xue)(xue)作出重要(yao)貢獻(xian)。后世尊其為“藥王(wang)”。
孫思邈崇尚養生(sheng)(sheng)(sheng)(sheng),并身體(ti)力行,正由于他通曉養生(sheng)(sheng)(sheng)(sheng)之術,才(cai)能年過(guo)百歲而視聽(ting)不(bu)(bu)衰(shuai)。他將儒家、道(dao)家以及外來古印度(du)佛家的(de)養生(sheng)(sheng)(sheng)(sheng)思想與中醫學的(de)養生(sheng)(sheng)(sheng)(sheng)理論相結合,提(ti)出(chu)的(de)許多切實可行的(de)養生(sheng)(sheng)(sheng)(sheng)方法,時至今日(ri),還在指導著人(ren)們的(de)日(ri)常生(sheng)(sheng)(sheng)(sheng)活,如心態要(yao)保持平衡,不(bu)(bu)要(yao)一味追(zhui)求名利(li);飲食應有所(suo)節制,不(bu)(bu)要(yao)過(guo)于暴(bao)飲暴(bao)食;氣血應注意(yi)流通,不(bu)(bu)要(yao)懶惰呆滯不(bu)(bu)動;生(sheng)(sheng)(sheng)(sheng)活要(yao)起居有常,不(bu)(bu)要(yao)違反(fan)自然規律等等。
擴展資料
孫(sun)思(si)邈(miao)認為“人命至重(zhong),有貴千金,一方(fang)濟(ji)之,德逾(yu)于此”,故將他自己(ji)的兩(liang)部著作(zuo)均冠以(yi)“千金”二(er)宇,名《千金要方(fang)》和《千金翼方(fang)》。
孫思邈汲取《黃帝內經》關于(yu)臟腑(fu)的學說,在《千(qian)金要方(fang)(fang)(fang)》中(zhong)第一次(ci)完整地提出(chu)了以(yi)臟腑(fu)寒(han)(han)熱(re)虛實為中(zhong)心的雜病分類(lei)(lei)辨治法;在整理(li)和研究(jiu)張(zhang)仲景(jing)《傷(shang)寒(han)(han)論》后(hou),將傷(shang)寒(han)(han)歸為十(shi)二論,傷(shang)寒(han)(han)禁忌十(shi)五條,為后(hou)世研究(jiu)《傷(shang)寒(han)(han)雜病論》提供了可循的門(men)徑(jing),尤(you)其(qi)對廣(guang)義(yi)傷(shang)寒(han)(han)增加(jia)了更具(ju)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fang)(fang)(fang)、證、治三(san)方(fang)(fang)(fang)面研究(jiu)《傷(shang)寒(han)(han)雜病論》的方(fang)(fang)(fang)法,開后(hou)世以(yi)方(fang)(fang)(fang)類(lei)(lei)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三十(shi)卷,全書合(he)方、論五千三百首(shou),集方廣泛,內(nei)容豐富,書中內(nei)容既(ji)有診法(fa)、證(zheng)候(hou)等醫學理論,又有內(nei)、外、婦、兒等臨床(chuang)各科;分(fen)二(er)(er)百三十(shi)二(er)(er)門,已(yi)接(jie)近現代臨床(chuang)醫學的(de)分(fen)類方法(fa)。既(ji)涉(she)及解毒、急救(jiu)、養(yang)生、食療(liao),又涉(she)及針灸、按摩、導引、吐納,可謂(wei)是對唐(tang)代以(yi)前中醫學發展的(de)一(yi)次很好(hao)的(de)總(zong)結。
-孫思邈(miao) (唐(tang)代醫(yi)藥學家)
本(ben)文地址(zhi)://n85e38t.cn/zhongyibook/91265.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fa)核(he)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wei)能及時與(yu)作者取(qu)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li)員,我(wo)們會(hui)立(li)即(ji)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wa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di)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來(lai)源標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he)法(fa)權(quan)益(yi),請立(li)即(ji)通知我(wo)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qian)意,謝謝!
上(shang)一(yi)篇: 千(qian)金翼方卷第十(shi)八·雜病上,瘧(nve)第二(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