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傷寒(han)熱病,自(zi)古有之(zhi)。名賢睿哲(zhe),多所防御。至于仲(zhong)景,特有神功,尋(xun)思(si)旨(zhi)趣,莫測其致(zhi)。所以(yi)醫人未能鉆仰。嘗見太醫療傷寒(han),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wu)投之(zhi),極與仲(zhong)景本意(yi)相反(fan)。湯藥雖行,百無一(yi)效。傷其如此(ci),遂披《傷寒(han)大論》,鳩集(ji)要妙。以(yi)為其方行之(zhi)以(yi)來,未有不驗(yan)。舊法方證,意(yi)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zhi)者,造次難悟;中庸之(zhi)士,絕而(er)不思(si)。
故使閭(lv)里之(zhi)(zhi)中(zhong),歲至夭(yao)枉之(zhi)(zhi)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fang)(fang)證(zheng)同條,比類相附(fu),須有(you)檢討,倉(cang)卒易(yi)知。夫(fu)尋方(fang)(fang)之(zhi)(zhi)大意,不(bu)(bu)(bu)過(guo)三(san)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san)則青龍。此之(zhi)(zhi)三(san)方(fang)(fang),凡療傷寒不(bu)(bu)(bu)出(chu)之(zhi)(zhi)也。其(qi)柴(chai)胡等諸方(fang)(fang),皆是吐下發汗(han)后不(bu)(bu)(bu)解(jie)之(zhi)(zhi)事,非是正對(dui)之(zhi)(zhi)法。術數未深,而(er)天(tian)下名賢,止而(er)不(bu)(bu)(bu)學(xue),誠可悲夫(fu)。又有(you)仆隸卑下,冒犯風寒,天(tian)行疫(yi)癘,先被其(qi)毒。憫之(zhi)(zhi)酸(suan)心,聊述茲意,為(wei)之(zhi)(zhi)救法。方(fang)(fang)雖是舊,弘之(zhi)(zhi)惟新。好古(gu)君子(zi),嘉其(qi)博濟(ji)之(zhi)(zhi)利。物嗤(chi)誚(qiao)焉。
五十七證 方五首
論曰(yue)∶傷(shang)寒與(yu) 病(bing)濕病(bing)及熱 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yang)病,發(fa)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 。
太陽病,發(fa)熱汗出,而(er)不惡寒,是為柔 。(一云惡寒。)太陽病,發(fa)熱,其脈沉細,是為 。
太陽病,發其(qi)汗,因致 。
病(bing)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shi)頭(tou)熱面赤(chi),目脈赤(chi),獨頭(tou)動搖(yao),是為 。
上件 狀。
太陽(yang)病而關(guan)節疼(teng)煩,其脈沉緩,為中(zhong)濕(shi)。
病者一身盡疼(teng)煩,日晡即劇,此(ci)為(wei)風濕汗出(chu)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yi)身盡疼,發熱,而(er)身色(se)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bing),其人(ren)但頭(tou)汗出(chu),而背(bei)強欲得被覆。若(ruo)下之早,即(ji)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ru)胎。此為丹田有(you)熱(re),胸上有(you)寒,渴欲(yu)飲則不能(neng)飲,而口燥(zao)也(ye)。
濕(shi)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zhe),死。下利不止者(zhe),亦(yi)死。
問曰∶病(bing)風濕(shi)(shi)相(xiang)搏,身(shen)體疼痛(tong),法當(dang)汗(han)出而解。值天陰(yin)雨,溜下不(bu)止(zhi)。師云此可發汗(han),而其(qi)病(bing)不(bu)愈者(zhe),何故?答(da)曰∶發其(qi)汗(han),汗(han)大出者(zhe),但風氣去(qu),濕(shi)(shi)氣續在(zai),是故不(bu)愈。若治(zhi)風濕(shi)(shi)者(zhe),發其(qi)汗(han),微微似欲出汗(han)者(zhe),則風濕(shi)(shi)俱(ju)去(qu)也。
病患喘,頭(tou)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neng)飲食,腹中獨(du)和,無病。病在頭(tou)中寒濕(shi),故鼻窒。
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 是也(ye),其人汗(han)出惡寒,身(shen)熱而渴也(ye)。
太陽中 ,身熱(re)疼重(zhong)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ye)。
太(tai)陽中 ,發熱惡寒(han),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xiao)便已(yi),洗然手足逆冷,小(xiao)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han)則甚(shen)(shen);加溫(wen)針(zhen),發熱益甚(shen)(shen);數下(xia)之,淋復甚(shen)(shen)。
上件 狀。
太陽之為病(bing),頭項強痛而惡寒(han)。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re),汗出而(er)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er)惡寒。
太(tai)陽(yang)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han)之。
夫病有(you)發(fa)熱(re)而(er)惡(e)寒(han)(han)者(zhe),發(fa)于(yu)陽也(ye);不熱(re)而(er)惡(e)寒(han)(han)者(zhe),發(fa)于(yu)陰也(ye)。發(fa)于(yu)陽者(zhe)七日愈,發(fa)于(yu)陰者(zhe)六(liu)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liu)故(gu)也(ye)。
太陽病(bing)頭(tou)痛(tong),至七日以(yi)上自(zi)愈者,其經(jing)竟(jing)故也。若(ruo)欲作再經(jing)者,針(zhen)足(zu)陽明,使經(jing)不(bu)傳則愈。
太陽(yang)病,欲(yu)解時,從巳(si)盡未(wei)。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zhe),十二(er)日愈。
太陽中風(feng),陽浮而陰(yin)濡(ru),弱浮者熱自發,濡(ru)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feng),翕(xi)翕(xi)發熱,鼻鳴干嘔(ou)者,桂枝湯(tang)主之。
太(tai)陽病,發熱汗出(chu),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chu),以救邪風,桂枝湯(tang)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zhi)湯主之。
太(tai)陽病(bing),項背強(qiang)幾幾,而反汗(han)出,惡風,桂(gui)枝(zhi)湯主之。(本論云∶桂(gui)枝(zhi)加葛(ge)根湯)太(tai)陽病(bing)下之,其氣(qi)上沖,可與桂(gui)枝(zhi)湯;不(bu)(bu)沖,不(bu)(bu)可與之。
太陽病(bing)三日(ri),已發(fa)汗、吐(tu)、下(xia)、溫針,而(er)不解,此為壞(huai)病(bing),桂(gui)枝湯(tang)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zheng),知犯(fan)何逆,隨證(zheng)而(er)治(zhi)之。
桂枝湯本為解(jie)肌(ji),其人脈浮緊,發(fa)熱無汗,不可與也(ye)。常識(shi)此,勿令(ling)誤(wu)也(ye)。
酒客不可(ke)與桂(gui)枝湯,得(de)之則嘔,酒客不喜(xi)甘(gan)故也。
喘家(jia),作桂(gui)枝(zhi)湯,加濃樸杏仁佳。
服桂枝(zhi)湯吐者,其后(hou)必吐膿(nong)血。
太陽(yang)病,初服桂(gui)枝(zhi)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xian)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gui)枝(zhi)湯則愈(yu)。
太陽病,外證(zheng)未解,其(qi)脈(mo)浮弱,當(dang)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tai)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wei)解故也,宜(yi)桂枝(zhi)湯。(一云麻黃湯。)太(tai)陽病,有外證未(wei)解,不可下之,下之為(wei)逆(ni),解外宜(yi)桂枝(zhi)湯。
太陽病(bing),先發汗(han),不(bu)解,而(er)下(xia)之,其脈浮,不(bu)愈(yu)。浮為在外,而(er)反下(xia)之。故(gu)令不(bu)愈(yu),今脈浮,故(gu)在外,當解其外則(ze)愈(yu),宜桂枝湯。
病(bing)常自(zi)汗出,此為榮(rong)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rong)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ze)愈,宜桂枝湯。
病患臟無(wu)他病,時(shi)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ci)衛氣不和也,先其時(shi)發汗愈,宜桂枝(zhi)湯。
傷(shang)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qi)(qi)大便反(fan)青(qing),此為不在里故在表也,當(dang)發其(qi)(qi)汗,頭痛者必衄,宜(yi)桂枝湯。
傷寒(han),發汗(han)已(yi)解,半日許復煩(fan),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han),宜桂枝(zhi)湯。
傷寒,醫下(xia)之后(hou),身(shen)體疼(teng)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wei)解(jie)(jie)(jie),其(qi)脈陰陽俱停,必(bi)先振栗,汗出而解(jie)(jie)(jie),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jie)(jie)(jie),宜桂(gui)枝(zhi)湯太陽病未(wei)解(jie)(jie)(jie),熱結膀胱,其(qi)人如狂,其(qi)血(xue)必(bi)自下,下者即愈。其(qi)外(wai)(wai)未(wei)解(jie)(jie)(jie),尚未(wei)可攻(gong),當先解(jie)(jie)(jie)其(qi)外(wai)(wai),宜桂(gui)枝(zhi)湯。
傷寒大下后,復發汗(han),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xian)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 芍藥 生姜(各(ge)二兩,切(qie))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huo)煮取三升,去滓。溫服(fu)(fu)一(yi)升,須臾飲熱(re)粥一(yi)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ling)汗(han)出一(yi)時(shi)許,益善;若不汗(han)再服(fu)(fu)如前(qian),復(fu)不汗(han)后服(fu)(fu)小促其間,令(ling)半日許三服(fu)(fu)。病重者,一(yi)日一(yi)夜乃瘥,當 時(shi)觀之。服(fu)(fu)一(yi)劑湯病證猶在,當復(fu)作,服(fu)(fu)之,至(zhi)有不汗(han)出,當服(fu)(fu)三劑乃解。
太陽(yang)病(bing),發其(qi)汗,遂漏(lou)而不止(zhi),其(qi)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yi)屈伸,桂(gui)枝(zhi)加附子湯(tang)主之。
桂枝中加(jia)附(fu)子(zi)一(yi)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zhe),桂(gui)枝(zhi)去(qu)芍藥(yao)湯主之。若(ruo)微寒者(zhe),桂(gui)枝(zhi)去(qu)芍藥(yao)加(jia)(jia)附(fu)子湯主之。桂(gui)枝(zhi)去(qu)芍藥(yao)中(zhong)加(jia)(jia)附(fu)子一(yi)枚即是(shi)。
太(tai)陽(yang)病(bing),得(de)之八九日,如瘧(nve),發(fa)熱而(er)(er)惡寒(han),熱多而(er)(er)寒(han)少,其人不(bu)嘔,清便欲自可(ke),一(yi)日再(zai)三發(fa)。其脈微緩者(zhe)(zhe)(zhe),為欲愈(yu);脈微而(er)(er)惡寒(han)者(zhe)(zhe)(zhe),此(ci)為陰陽(yang)俱虛,不(bu)可(ke)復(fu)吐下發(fa)汗也,面色反有熱者(zhe)(zhe)(zhe),為未欲解,以(yi)其不(bu)能得(de)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zhu)之。
桂(gui)枝(一兩(liang)十六(liu)銖(zhu)) 芍藥 生姜(切) 甘草(cao)(炙) 麻黃(去(qu)節,各(ge)一兩(liang)) 大棗(zao)(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qu)皮尖兩(liang)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wu)升,先煮麻(ma)(ma)黃一(yi)二沸,去(qu)上沫,納(na)諸藥(yao),煮取一(yi)升八合(he),去(qu)滓(zi),溫服六合(he)。本(ben)云∶桂枝(zhi)湯(tang)(tang)三(san)合(he),麻(ma)(ma)黃湯(tang)(tang)三(san)合(he),并為六合(he),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yi)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liu)(liu)銖) 生姜(切) 芍藥(yao)(各一(yi)兩六(liu)(liu)銖) 甘草(一(yi)兩二銖,炙) 大(da)棗(zao)(五枚,擘) 杏仁(十六(liu)(liu)枚,去(qu)皮尖兩仁者(zhe))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tang)二(er)(er)分(fen)(fen)(fen),麻黃湯(tang)一(yi)分(fen)(fen)(fen),合為二(er)(er)升,分(fen)(fen)(fen)二(er)(er)服,今人合為一(yi)方。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桂(gui)枝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jie),各十八銖) 生姜(一兩(liang)三(san)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 大(da)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dang)裁為越婢湯(tang)、桂(gui)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gui)枝湯(tang)二(er)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方∶茯苓 白術(各(ge)三兩(liang))
上,于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湯今(jin)去(qu)桂枝加茯苓(ling)白術。
原文: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8)
(我:此處后人斷句方式不同,如:“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喘家作(中風),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但是表達的意思沒有根本性變化。)
喘家是素患喘病的人,如果患太陽中風,需要服用桂枝湯的時候,在桂枝湯中加上厚樸、杏子為好。這是桂枝湯的一個兼夾證,也就是新病太陽中風,兼夾素患咳喘宿疾的治療方法。從加厚樸、杏子的語氣來看,加厚樸、杏子并不能從根本上治愈平素咳喘宿疾,但加上它可利肺、下氣、定喘。新疾舊患兩兼顧,效果會更好些。示意后人不可以麻黃湯一概治喘,不分表里虛實。方見 43 條下。
原文: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19)
本條言服桂枝湯嘔吐,說明肺胃陽盛陰壅。桂枝湯辛甘助陽,再服桂枝湯,恐其后來熱壅肺胃,出現吐膿血。劉渡舟認為,凡服桂枝湯嘔吐者,可能患有內癰,或為肺癰,或為胃癰。亦可參考。
原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桂枝(去皮)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切) 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 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其實本條也是一個誤治后變證的證治。太陽病發汗是正治法,但出現了遂漏不止,說明發汗太過,或者不得法。太陽病有中風,有傷寒,文中只說太陽病,未提及中風還是傷寒,如果是中風誤用麻黃湯,會造成漏汗不止;或即使是傷寒用麻黃湯,發汗太過,傷及陽氣,也會造成此癥。“遂漏不止”,后人稱漏汗,《南陽活人書》稱漏風證。“遂”是于是的意思,表因果關系;“漏”是不可控制的汗出。“惡風”是因為表陽虛;“小便難”是由于汗多亡失津液;“四 肢微急”,四肢為諸陽之本,過汗亡陽傷津液。《針經》曰:“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即亡陽又傷津液,四肢陽微得不到津液的濡養,故屈伸不利。條文中用“微急”,說明津液不足,四肢筋脈失養才“微急”,區別于雜病中風實證的四肢微急。用桂枝加附子湯扶陽固密,調和營衛,達到止汗的目的,汗止了,津液不外泄,加之桂枝湯能和營衛生津液,以上諸癥自然告愈。
原文: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這條是誤治后的變證,或者兼證。太陽病本該發汗或解肌,而誤用下法,傷及胸陽,出現脈促胸滿;或者素來胸陽不振,誤用下法出現脈促胸滿。脈促不是后人 講的促脈,而是急促的意思,是一種數而無力、脈體小而急促的脈 象,標志著胸陽不振,滿讀 mèn,不讀 mǎn。胸滿是指患者自覺 胸悶癥狀,是胸陽不振的表現,所以用桂枝去芍藥湯振奮胸陽。因 為芍藥酸斂有礙胸陽的振奮,故去之。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 (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 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原文: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如果在前條基礎上,再出現微惡寒者,說明胸陽已虛,加附子以加強助陽的力量。微惡寒,有的注家認為是脈微惡寒,說是脫漏“脈”字。根據前后文義,前面脈促、后面馬上脈微是不符合事實的,句首冠了個“若”字就加重了“微”字的語氣。就是說,假如一旦稍微有點惡寒,就得在桂枝去芍藥湯中加附子來治療。稍微有點兒惡寒就說明胸陽不足,就必須加附子,所以這個“微”不是脈微,還應當是微惡寒。
桂枝去芍藥附子湯
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sheng),煮取三(san)升(sheng),去滓,溫服一(yi)升(sheng)。本云:桂(gui)枝(zhi) 湯,今去芍藥(yao)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第2條: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 脈緩者,名為中風。
首先確定了病位在太陽,這是太陽病。
發熱 放于前面,說明癥候發熱是最先出現的, 病機是“風陽傷衛陽” 。太陽病分為中風和傷寒,但中風比傷寒的程度要輕一些。風與寒相較而言,風性屬陽,寒性屬陰,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風傷衛,寒傷營,風之陽邪傷衛之陽氣,引發衛陽出現了病理性的亢奮,陽氣是含有熱能,能夠釋放出熱量的細微物質,當衛陽出現了病理性亢奮時,二陽相并故發熱。
“風陽傷衛陽,兩陽相爭,引發衛陽出現病理性亢奮”,所以就出現了發熱的癥狀,也叫“衛強”。
汗出 :因為風陽傷衛陽,衛外失司,再加上風性主疏泄,疏通排泄,容易使物體,包括人體的津液蒸發,津液蒸發于體表,這就變成汗。衛氣是固密營陰的,風之陽邪將衛之陽氣架空,衛氣就不能固密營陰,所以會汗出。 所以汗出的病機是風主疏泄,使營陰外越而為汗 。
在學習《傷寒論》中,要對每一個癥狀的病機都能夠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機,在治療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惡風: 就是怕風,由于毛孔、皮膚腠理皆開,所以怕風,但加衣加被可以緩解,惡風也反應出皮膚腠理的疏泄。惡風和惡寒,給病人的感覺都是怕冷,但程度不同。“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仍然怕冷不減的就是惡寒,“當風則惡,無風則緩”的癥狀就是惡風。 風寒邪氣傷人表陽,表陽被傷,溫煦失司所造成的“怕冷”的特征。
在《傷寒論》里,惡風和惡寒的區別不太嚴格,常混用。對于傷寒表實證來說,該用惡寒的,他有時候也用惡風;對于桂枝湯的適應證,該用惡風的,他有時候也用惡寒。
脈緩: 是太陽病的前提下講的脈緩。那就應當包括脈浮這個癥狀,這里應當是脈浮緩。緩就是不緊,中風的脈緩與傷寒的脈緊是一對,相互而言之。中風有汗出,傷寒不出汗,中風出了汗,脈體相對就軟一些,傷寒不出汗還有寒,脈體相對就緊、硬一些 。脈浮主邪在表,正邪相爭于體表,氣血浮盛于外。 “緩”不是指脈博的節律快和慢,而是指脈博形態松弛柔軟,與緊脈相對而言,非遲緩之謂。
為什么松弛柔軟?一個是說明它沒有寒邪,再一個說明它汗出傷營。因為汗為營血所化,汗出傷營,傷了營血中的津液,那么營氣不足,所以這個血管按上去就是松弛的,柔軟的,也叫“營弱”
所以“衛強營弱,營衛失和”就是太陽中風證的基本病機。
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傷寒,太陽病傷于寒,我們說,太陽本寒而標熱,所以在寒邪沒有郁而發熱之前,無論發不發熱卻會惡寒、體痛,也就是說,對于傷寒而言,發不發熱不重要,惡寒體痛才是必有的證候。
嘔逆,三陽中太陽主開,三陰中太陰主開。太陽開機受限,太陰的開機也會受限。通體都被寒邪束縛,里氣不舒,脾之清陽不升,故嘔逆。換一個角度看,太陽為寒水,五行中土是克水的,但水盛就會反侮脾土,所以受寒感冒之后,我們就會不想吃飯,嚴重的就會惡心,嘔逆。
脈陰陽俱緊,傷寒脈法與后世脈法不同,很少在寸關尺間糾結,都是相對比。漢以前我國崇尚道家,《道德經》第二章:“有(you)(you)無(wu)相(xiang)(xiang)(xiang)生,難易相(xiang)(xiang)(xiang)成,長短相(xiang)(xiang)(xiang)形,高下相(xiang)(xiang)(xiang)盈,音聲相(xiang)(xiang)(xiang)和(he)(he),前后相(xiang)(xiang)(xiang)隨,恒(heng)也”,寸和(he)(he)尺不對(dui),但(dan)浮和(he)(he)沉就可以相(xiang)(xiang)(xiang)對(dui)而言之,所以這個(ge)脈(mo)陰(yin)陽俱緊是說無(wu)論是浮取(qu)還是沉取(qu),脈(mo)體都是緊的。相(xiang)(xiang)(xiang)似的說法還有(you)(you)溫(wen)病的脈(mo)陰(yin)陽俱浮。
《千金翼方》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系婦人疾病;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病;卷12~15闡述養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說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卷16~25論述中風、雜十二癥病證名。①指十二種原因不同的癥病。《中藏經》:“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②指婦科的十二種經帶病證。《備急千金要方·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謂十二癥?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十七椎穴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轉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病、高分子癰等;卷26~28系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明朝萬歷年間由翰林院檢討國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書共參考有關古籍50余種,出校勘注釋3400余條,并以簡體橫排本出版,以滿足廣大醫學工作者及愛好者。《千金翼方》系統論述了傷寒六經辨證、內科雜病、外科瘡腫、診病察色,辨別陰陽表里虛實以及治療技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書分為:(婦人方上)178方, (婦人方中)200方, (婦人方下)127方, (少小嬰孺方上)82方, (少小嬰孺方下)242方, (七竅病上)217方, (七竅病下)223方, (風毒腳氣)67方, (諸風)60方, (傷寒上)99方, (傷寒下)144方, (肝臟)62方, (膽腑)68方, (心臟)157方, (小腸腑)85方, (脾臟上)70方, (脾臟下、熱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臟)128方, (大腸腑)142方, (腎臟)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閉尿血水腫)78方, (丁腫癰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雜治)131方, (備急)329方, (食治)1方, (養性)14方。
該書與《備急千金要方》被譽為我國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我國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手心經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發一寸百壯,又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千金翼方》稱:“灸黃法,手心中灸七壯。”現代《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謂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黃疸,百日咳,小兒疳疾,口腔炎,高血壓,指端知覺異常,癔病,精神分裂癥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經外穴名。 天牖經穴名。出《素問·氣穴論》。別名天聽。屬手少陽三焦經。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或于天容穴與天柱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頭沖
頭沖經穴別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頸沖,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將此穴作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書名。統指《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濕痔
燥濕痔病名。指肛門周圍所生之贅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濕痔,痔有雌雄者。”相當于外痔。
足陽明穴
足陽明穴經外穴名。據《千金翼方》灸煨退風半身不遂法載,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縫。即在足背,當一、二趾趾縫端直上3寸處。一說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灸5-10分鐘。
啞門
啞門經穴名。《素問·氣穴論》:“名喑門。”《千金翼方》。又作痖門。近作啞門。別名舌橫、舌厭。屬督脈。督脈、陽維之會。在項部,當后發際正中直上0.5寸,第一頸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語,頭痛,項強,脊強反折,聾啞,癲癇,及精神分裂癥,癔病,大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證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證候。見《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證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陽維
陽維①陽維脈。②經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時,當耳根后出現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鳴,耳聾。直刺0.1-0.2寸。
陽澤
陽澤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門
掖門①經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門在掖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千金翼方》作腋門。在腋中線上,腋窩下1寸處。主治諸風驚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②經穴別名。即液門。
月忌
月忌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見《千金翼方》。將十二月配屬十二地支,按其變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厭日、四激日、月殺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據以避忌針灸。
膝外
膝外經外穴名。《千金翼方》:“疬瘍灸法……五月五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不得轉動。”《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列為經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前緣處。灸治疬瘍。
膝下
膝下經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轉筋經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列作經外穴,定位在髕骨尖下緣髕韌帶處。
下極俞
下極俞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瀉,腰痛;及膀胱炎,腸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觸昆蟲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膚疹瘡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貍刺。孫氏云:“凡諸螳螂之類,盛暑之時,多有孕育,著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觸之,……則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磣痛,不失眠睡。”證見初起皮膚干燥,起紅紫色疹斑,腫脹焮痛,甚則潰爛成瘡,膿水淋漓,治宜清熱解毒,內服黃連解毒湯,外用蒲公英搗汁涂貼,或以蒲公英根煎湯溫洗局部。相當于接觸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時日不能施行針灸的穴位。古代有針灸擇日之說,認為某日時宜針灸,或不宜針灸,或某部忌針灸。《千金翼方》針灸宜忌:“既得吉辰,當知忌穴”,即指此。
頸中
頸中經穴別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頭
肋頭經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類經圖翼》列作經外穴。名肋頭。在胸骨兩側緣,當第一、二肋骨頭下緣處,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男陰縫
男陰縫經穴別名。《千金翼方》:“灸風府、熱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男陰縫,撥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在陰莖根部與陰囊相交處正中。主治黃疸,陰卵偏墜等。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胚
胚,婦產科名詞。指妊娠一月內的胎兒。《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寶要》
《千金寶要》書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為卷)。宋·郭思編。刊于1124年。系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匯編而成。共分婦人、小兒、中毒等17篇。其中醫論一篇,系摘錄《千金方》中有關病機、制藥等內容編成。1124年,將此書刻碑于華州公署,以廣流傳。明景泰六年(1455年)楊勝賢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問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猶存。現存多種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證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證候。見《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經外穴別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兩眉間。”即印堂穴。
泉陰
泉陰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恥骨聯合上緣(曲骨)旁開3寸處(《中國針灸學》)。主治偏墜,睪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熱乳
熱乳病證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熱病,仍以乳哺兒,致兒發病,癥見面黃不食,甚或嘔吐氣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劑。
人神
人神古代針灸宜忌說之一。《黃帝蝦蟆經》:“神所藏行,不可犯傷。”意指人神按時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針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內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時人神、四季人神、五臟人神等說。見《千金翼方》、《普濟方》、《針灸大成》等。
商陸餅灸
商陸餅灸隔餅灸的一種。見《千金翼方》,該書曰:九漏,“搗生商陸捻作餅子,如錢大,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干熱則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疬頸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證名。神志異常癥之一。見《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氣不足所致。兼見驚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證。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寧志膏、《千金》鎮心圓等方。
失明
失明證名。見《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視力喪失,盲無所見之證。
十二癥
手太陽穴
手太陽穴經外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擁塞,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后一寸白肉際宛宛中。”
獨活酒(一)——(痹證)
(《備急千金要方》)
【配方】獨活、石南各四兩,附風三兩,附子、烏頭、天雄、茵芋各二兩。
【制法】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漬七日。
【主治】八風十二痹。
【用法】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
說明:《千金翼方》載本方,“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漬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為度”。余皆同上。
白術酒(三)——(烏須黑發)
(《千金翼方》)
【配方】白術二十五斤。
【制法】上一味,?咀,以東流水兩石五斗不津器中漬之,二十日去滓,內汁大分中,夜候流星過時,抄已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當變如血,取以漬曲,如家醞法。
【主治】除萬病,令白發反黑,齒落 生,面有光澤,久服長年。
【用法】酒熟取清,任性服之。
說明:《飲饌服食譜》同上。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無具體位置記述。《中國針灸學》改稱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處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長平
長平①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章門。見該條。②經外穴別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所述與長谷同位,近代《針灸經外奇穴圖譜》作長谷別名。
承靈
承靈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另說入發際3.5寸(《千金翼方》);入發際5寸(《針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主治頭痛,眩暈,鼻淵,鼻衄,耳鳴,項強等。沿皮刺0.3-0.5寸。艾條灸5-10分鐘。
大門
大門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頭部中線,枕處隆凸上緣直上1寸處。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耳門前脈
耳門前脈經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在耳門穴上、下各1寸處。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為隔離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以治諸癤諸癰腫牢堅。”
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線的單穴。《千金翼方》針邪鬼病圖訣:“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刺之。”
關明
關明經穴別名。見《千金翼方》。即關門。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為勞宮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針灸大成》易名為鬼窟,《針灸聚英》易名為鬼營,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原注為申脈穴。今從此說。又“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原注為勞宮穴。《千金翼方》又曰為間使穴。《針灸聚英》易鬼路為鬼營;《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均指勞宮穴。
鬼市
鬼市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漿穴。參見該條。②經穴別名。《千金翼方》:“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溝。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第十針直鼻上入發際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澤穴別名。參見上星條、尺澤條。
鬼營
鬼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為勞宮穴。而《千金翼方》注為間使穴。后《針灸聚英》易名為鬼營。《針灸大成》則稱為鬼窟。兩書所指均為勞宮穴。
橫紋
橫紋①經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即神闕旁開3.5寸處,與大橫穴定位相同。見大橫條。②推拿穴位名。
橫文
橫文①大橫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橫文百壯。”《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文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即神闕旁開3.5寸處,與大橫定位相同。②橫紋。
薊根酒方——(崩漏)(《千金翼方》)
【配方】大小薊根(切)各一斤。
【制法】上二味,以酒一漬五宿。
【主治】治婦人崩中去血不止。
【用法】隨意多少服之。
牛膝酒(九)——(風疾諸病)
(《千金翼方》)
【配方】牛膝、石南、烏頭(去皮)、天雄(去皮)、茵芋各二兩,細辛五分。
【制法】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漬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
【主治】主八十三種風著人頭,面腫癢,眉發隕落,手腳拘急不得行步,夢與鬼神交通,或心煩恐怖,百脈自驚,轉加贏瘦等。
【用法】初服半合,治風癲宿(su) 服之即吐下,強人日三,老少日一,不(bu)知稍加。惟禁(jin)房(fang)室(shi)及豬肉等。
? ? ? ? 日月星辰山川大地呼吸百脈皆同一自然運行,皆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那么桂枝湯是如何道法自然,成為群方之冠的,它是否符合自然運行的循環往復之特點?我們先看一下桂枝湯在仲景書中的運用,再看一下組方結構。
桂枝湯組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仲景書有關桂枝湯方證的條文共22條,其重點講述桂枝湯適應證: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論》第17條:若酒客家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傷寒論》第19條:若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宜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第7條:產后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滿,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者,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 ? ?概括一句話,桂枝湯就是一個陰陽循環的典型方,故為群方之冠。桂枝辛甘能益中土而發散,且為枝而走向末梢,向上,向外,為陽。芍藥為根,微寒,性收斂,為陰,向下,向內,與桂枝食后人體的反應相反,桂枝偏興奮偏向外向末梢,芍藥偏抑制偏向內臟偏向腹內。桂枝與芍藥同用,促進人體在陰陽二種狀態間循環切換。陰陽循環,中間產生的渦旋力為中。炙甘草味甘性守,加強中間的渦旋力,同時促進桂枝與芍藥的陰陽循環力的切換。且甘草也是根,根在地下,在陰,在內,所以力量也向內。用一個細胞來說,桂枝就是興奮細胞向外打開的力量,芍藥就是向內入向內合的力量。炙甘草就是調節這兩個力量的中間力量。生姜黃色入土,為根入內,性辛興奮能入于土內向外。就是入于中土后產生向外打開的力量,與大棗互為陰陽,產生渦旋力,促進甘草增強中土的力量。甘草能于沙漠中生長,能生發燥土的生機,能治理沙漠。因其生長在沙漠中,能產生轉化津液促進土壤修復的力量,這個也是自然的循環力。所以,甘草能入土中,能修復土,能補津液。生姜是入于土中而開。棗皮色紅屬火,其肉甘而黃屬土,屬土而有火生之象。棗為果,在枝上,熟而下落,入中土,有陽降為土之象。與生姜入土內而開而升散,形成中土的渦旋力,又加強了炙甘草的渦旋能量中心的力量。生姜為辛為興奮為急,大棗為甘為緩,相對為陰陽。以上為方便理解。整個方形成合一共振的循環能量。以脾胃中土來說,整個方都在加強脾胃中土的力量。從運動來說,整個方就是一個陰陽的循環。這個也是仲景師說的陰陽和合。這就是桂枝湯為什么為群方之冠了。整個方就模擬了一個陰陽自然循環。
? ? 上面所講的都是個人實踐所悟,與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同,行醫治病以實踐驗證為準,不拘泥于理論和概念。仲景師說。凡病,經過各種折騰,陰陽自和者病自愈。哪怕亡血,亡汗,亡津液這種嚴重的傷害。桂枝湯就是幫助陰陽和合的一個方。那陰陽是怎么不和的呢?陰陽是對自然循環的表達,不和就是循環中有阻力。比如有不良情緒,比如有積食等等。所以減法就是療愈。那么是誰療愈的呢?仲景師說是自愈。比如,減少不良情緒,減少飲食的積滯。障礙少了,自然循環的能量就順,人體就會自愈。一切都是自然的力量。神醫只是用這個力量而已。減少障礙就會良性循環,增加障礙就會導致惡性循環。桂枝湯就是模擬一個自然良性循環。
?那桂(gui)(gui)枝(zhi)湯是(shi)(shi)做什么的(de)(de)(de)呢,用于(yu)哪(na)些癥狀(zhuang)的(de)(de)(de)治療?我們看整(zheng)個(ge)(ge)方藥(yao)性偏溫,如果很熱(re)的(de)(de)(de)喝(he),能(neng)使(shi)(shi)身體(ti)(ti)向表的(de)(de)(de)部分反應更(geng)大。再小口吸喝(he)很熱(re)的(de)(de)(de)粥就(jiu)更(geng)容易使(shi)(shi)人體(ti)(ti)發(fa)(fa)熱(re)出汗,而使(shi)(shi)藥(yao)的(de)(de)(de)反應偏向外(wai)。此方一是(shi)(shi)強(qiang)壯,一是(shi)(shi)周流。其實(shi)(shi)桂(gui)(gui)枝(zhi)湯就(jiu)是(shi)(shi)治身體(ti)(ti)虛弱(ruo)的(de)(de)(de)問題(ti),治以(yi)外(wai)在(zai)不和(he)為主的(de)(de)(de)問題(ti)。并非專指感冒。在(zai)實(shi)(shi)踐中(zhong),本(ben)人發(fa)(fa)現仲(zhong)景(jing)(jing)師(shi)(shi)之(zhi)書(shu)確實(shi)(shi)有(you)神奇的(de)(de)(de)療效。我們看仲(zhong)景(jing)(jing)原書(shu)條文就(jiu)更(geng)容易理解。我們看39條。太(tai)陽(yang)(yang)病(bing),發(fa)(fa)熱(re)、汗出的(de)(de)(de),仲(zhong)景(jing)(jing)師(shi)(shi)說(shuo)宜桂(gui)(gui)枝(zhi)湯。就(jiu)是(shi)(shi)感冒發(fa)(fa)熱(re),有(you)汗出現象(xiang),可以(yi)用桂(gui)(gui)枝(zhi)湯。因(yin)為桂(gui)(gui)枝(zhi)湯是(shi)(shi)促(cu)進陰(yin)陽(yang)(yang)循環(huan)暢(chang)通的(de)(de)(de)。本(ben)來(lai)是(shi)(shi)太(tai)陽(yang)(yang)病(bing),醫生用下法(fa),出現腹(fu)(fu)(fu)滿時痛的(de)(de)(de),為什么仲(zhong)景(jing)(jing)師(shi)(shi)就(jiu)知(zhi)道用桂(gui)(gui)枝(zhi)湯加倍芍藥(yao)用量就(jiu)能(neng)治。而且沒(mei)有(you)說(shuo)哪(na)一種情(qing)況的(de)(de)(de)太(tai)陽(yang)(yang)病(bing),連(lian)脈象(xiang)都(dou)沒(mei)說(shuo),因(yin)為芍藥(yao)屬(shu)陰(yin)往內(nei)走,而且芍藥(yao)倍于(yu)桂(gui)(gui)枝(zhi),所(suo)以(yi)向內(nei)的(de)(de)(de)力(li)量大,整(zheng)個(ge)(ge)方的(de)(de)(de)力(li)量就(jiu)在(zai)腹(fu)(fu)(fu)內(nei)反應大,就(jiu)能(neng)打通腹(fu)(fu)(fu)部循環(huan),調和(he)腹(fu)(fu)(fu)中(zhong)陰(yin)陽(yang)(yang)。整(zheng)個(ge)(ge)方幫(bang)助腹(fu)(fu)(fu)內(nei)循環(huan)暢(chang)通,所(suo)以(yi)這(zhe)個(ge)(ge)腹(fu)(fu)(fu)痛不管(guan)西(xi)醫說(shuo)是(shi)(shi)什么病(bing),無非都(dou)是(shi)(shi)循環(huan)不暢(chang),通暢(chang)了就(jiu)都(dou)好(hao)了。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zhongyibook/91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yin)無法(fa)(fa)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未能及(ji)時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xi),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lian)系(xi)管理(li)員,我們會立(li)即處理(li),本(ben)站部(bu)分(fen)文字與(yu)圖片(pian)資(zi)源(yuan)來自(zi)于(yu)網絡(luo),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合法(fa)(fa)權(quan)益,請立(li)即通知我們(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會第一(yi)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表(biao)示(shi)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兒,口病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