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xue)別(bie)名:元(yuan)兒穴(xue),胸堂穴(xue),上氣海穴(xue),元(yuan)見穴(xue)。
1、膻(shan)中(zhong)(zhong)。膻(shan):羊(yang)(yang)臊(sao)氣(qi)或羊(yang)(yang)腹內(nei)的膏脂也,此(ci)指穴內(nei)氣(qi)血(xue)為吸熱(re)(re)后(hou)的熱(re)(re)燥之(zhi)(zhi)氣(qi)。中(zhong)(zhong):與外相對,指穴內(nei)。膻(shan)中(zhong)(zhong)名意指任脈之(zhi)(zhi)氣(qi)在此(ci)吸熱(re)(re)脹散(san)。本穴物質為中(zhong)(zhong)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shi)之(zhi)(zhi)氣(qi),至本穴后(hou)進(jin)一(yi)步(bu)吸熱(re)(re)脹散(san)而(er)變(bian)化熱(re)(re)燥之(zhi)(zhi)氣(qi),如(ru)羊(yang)(yang)肉帶有辛臊(sao)氣(qi)味(wei)一(yi)般,故名。
膻中(zhong)(zhong)(zhong)穴(xue)(xue),屬(shu)任(ren)脈(mo)。膻中(zhong)(zhong)(zhong)是八會(hui)穴(xue)(xue)之氣會(hui)穴(xue)(xue);心包的募穴(xue)(xue);手(shou)太陰(yin)(yin)肺(fei)經(jing),和(he)足(zu)太陰(yin)(yin)脾經(jing)、手(shou),陰(yin)(yin)心經(jing)、足(zu)少陰(yin)(yin)腎經(jing)、任(ren)脈(mo)的交會(hui)穴(xue)(xue)。膻中(zhong)(zhong)(zhong)為兩(liang)乳之間,此穴(xue)(xue)在(zai)其所,故名(ming)膻中(zhong)(zhong)(zhong)。
膻中,指(zhi)胸腔中央。穴為(wei)心(xin)包所在處,喻為(wei)心(xin)主之宮城(cheng)也,故而得名。
膻,同袒。《說文》:“肉膻也(ye)。”中(zhong),指胸中(zhong),指方位(wei)言,并有(you)內義(yi)。膻中(zhong),心(xin)包絡名(ming)。
《黃帝內經(jing)素問·靈蘭秘典(dian)論(lun)》:“膻(shan)中者(zhe),臣使(shi)之官,喜樂出焉。”《黃(huang)帝(di)內經(jing)靈樞(shu)·脹論(lun)》:“膻(shan)中者(zhe),心主之宮城也。”穴在玉堂之下,兩(liang)乳中間。《難經(jing)》有(you):“玉堂下一(yi)寸六分,直兩(liang)乳間陷者(zhe)是。”考膻(shan)中為心之外圍,代(dai)心布命,居于(yu)胸膜之中,因名膻(shan)中。
2、元(yuan)(yuan)兒(er)。元(yuan)(yuan),首也(ye)(ye),氣也(ye)(ye)。兒(er),氣之子也(ye)(ye),水也(ye)(ye)。元(yuan)(yuan)兒(er)名(ming)意指(zhi)穴內(nei)的天部之氣中(zhong)含有一(yi)定水濕,非為干燥之氣。
3、胸堂。胸堂名(ming)意(yi)指本穴(xue)位(wei)于胸部也,無它意(yi)。
4、上氣(qi)(qi)(qi)海。上氣(qi)(qi)(qi)海穴(xue),此與任脈下部(bu)氣(qi)(qi)(qi)海穴(xue)相(xiang)對而言,指本穴(xue)為任脈的生氣(qi)(qi)(qi)之海。
5、元見(jian)。元,首也,氣(qi)(qi)也。見(jian),明(ming)顯也。元見(jian)名(ming)意指(zhi)穴內的吸熱脹散(san)之(zhi)氣(qi)(qi)顯而易(yi)見(jian)。
6、氣(qi)會(hui)。本穴物質為胸堂上部的氣(qi)態(tai)物匯集而成,故為人之(zhi)氣(qi)會(hui)。
7、心(xin)包(bao)募(mu)(mu)(mu)。募(mu)(mu)(mu),募(mu)(mu)(mu)集(ji)也(ye)。本穴(xue)物(wu)質為胸部之氣聚集(ji)而成,在(zai)本穴(xue)吸熱后外(wai)行于心(xin)包(bao)經(jing)所在(zai)的天(tian)部層次,為心(xin)包(bao)經(jing)氣血的重(zhong)要(yao)輸(shu)送之地(di),故為心(xin)包(bao)募(mu)(mu)(mu)穴(xue)。
附注:心包經之募穴(xue),八會穴(xue)之氣會。
穴位含義: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熱燥之氣。
運行規(gui)律:涼濕水氣由(you)天之下(xia)部(bu)匯入本穴(xue)并吸熱上行天之上部(bu)。
取穴方(fang)法:膻中穴位于人體胸部,兩乳(ru)頭之(zhi)間(jian)連線的中點(當(dang)前(qian)正中線上,平第(di)4肋間(jian))。
功能(neng)作用:募集心(xin)包經氣(qi)血。
主治病癥:胸部(bu)疼(teng)(teng)痛、腹部(bu)疼(teng)(teng)痛、心悸、呼吸(xi)困難、咳(ke)(ke)嗽、過胖、過瘦(shou)、呃(e)逆(ni)、乳腺炎、缺乳癥、咳(ke)(ke)喘病等。
穴位配伍:
膻中配天井,治心胸痛。
膻中配豐隆、列缺,治支氣管哮喘。
膻中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
膻中配華蓋,理氣化痰,止咳平喘,治短氣不得息,咳喘。
膻中配厥陰俞,屬俞募配穴法,寬胸利氣,寧心安神,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配大陵、委中、少澤、俞府,通經活絡,清熱止痛,治乳癰,胸痛。
膻中配少澤,通經活絡,益氣養血,治乳少,胸脅悶脹。
膻中配肺俞、天突、尺澤、列缺,治肺疾。
膻中配少澤、乳根,治乳少。
膻中配委中、少澤、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脹、乳癰。
膻中配中脘、氣海,治嘔吐。
膻中配中脘、氣海、足三里、乳根、支溝,治吐血。
膻中配曲池、合谷,治急性乳腺炎。
膻中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
膻中配天突,治哮喘。
膻中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后缺乳。
膻中配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
膻中配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膻中配天突、乳根、風門、肺俞、經渠,治咳嗽。
膻中配中府、云門、天府、華蓋、肺俞、天突,治氣喘。
膻中配華蓋,治短氣不得息。
膻中配肺俞、支溝、大陵、腎俞、合谷、太淵,治肺癰。
膻中配身柱、靈臺、肺俞、內關,治胸痹。
膻中配內關、風門、勞宮、三里治心痛。
膻中配大陵、中脘、勞宮,治嘔吐清涎。
膻(shan)中配少澤、合谷,治產后無乳。
臨(lin)床(chuang)運用:支氣管哮(xiao)喘、支氣管炎、胸痛、乳腺炎、乳汁過少、肋(lei)間(jian)神經(jing)痛、心絞(jiao)痛、冠心病(bing)、小兒吐乳等。
艾(ai)(ai)灸(jiu)(jiu)療法:艾(ai)(ai)炷灸(jiu)(jiu)5-7壯;或艾(ai)(ai)條(tiao)灸(jiu)(jiu)10-20分鐘。
膻中穴,理氣寬胸、清肺化痰
膻中穴(xue)具有理氣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為氣之會(hui)穴,又是心(xin)包募穴,位(wei)于胸(xiong)部,鄰近心(xin)肺,因此具有寬(kuan)胸(xiong)理(li)氣、調理(li)心(xin)肺、行氣活血的作用(yong),可用(yong)于治(zhi)療心(xin)、肺及(ji)胸(xiong)部病(bing)。
膻中穴(xue)近(jin)于(yu)乳房,對(dui)局部(bu)有行氣、活血、通絡之功,故可治(zhi)療(liao)乳汁不(bu)足和(he)乳癰。
膻中(zhong)穴治療氣機(ji)郁滯(zhi)所(suo)致胸悶、胸痛效果為佳。針(zhen)刺(ci)時,若屬(shu)上胸痛,針(zhen)刺(ci)膻中(zhong)透華蓋;屬(shu)下胸痛,針(zhen)刺(ci)膻中(zhong)透中(zhong)庭;屬(shu)胸痛,針(zhen)刺(ci)膻中(zhong)透向患側;本穴配少(shao)(shao)澤(ze)、乳根(gen)等穴,可(ke)主治乳少(shao)(shao)、乳癰。
膻中穴(xue)系心包絡(luo)之募穴(xue),任脈(mo)與脾(pi)、腎、小(xiao)腸、三焦諸經之會。有(you)理氣止痛、生(sheng)津增液之功(gong),主治(zhi)胸痞(pi)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少,哮喘,咳逆。
蓋古時稱(cheng)君主所居(ju)為宮室,故由中庭再進(jin)而(er)臣使在焉。在人身而(er)喻臣使者(zhe),即心臟外衛充(chong)盈之(zhi)(zhi)(zhi)氣(qi),俗稱(cheng)心氣(qi),又名(ming)中氣(qi)。倘中氣(qi)有所減損,則人體(ti)各部之(zhi)(zhi)(zhi)氣(qi),均來填(tian)補(bu)。猶諸侯之(zhi)(zhi)(zhi)會師勤王者(zhe),故稱(cheng)膻中為氣(qi)會,又稱(cheng)為上氣(qi)海,以諸氣(qi)有時來歸(gui)也。有因此中氣(qi)之(zhi)(zhi)(zhi)傷(shang),致人體(ti)全局(ju)之(zhi)(zhi)(zhi)氣(qi),因之(zhi)(zhi)(zhi)削(xue)弱(ruo),即此理也,故本穴(xue)能治(zhi)一切氣(qi)分之(zhi)(zhi)(zhi)病。由此宮城再進(jin)則玉堂、紫宮矣,蓋古人寓(yu)言取譬者(zhe)也。
膻中穴最早見(jian)于《靈樞(shu)·根(gen)結》篇:“厥陰(yin)根(gen)于大(da)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
膻(shan)中,按《簡明中醫字典》注(zhu)解有如下四層含義:①穴名,②指(zhi)胸(xiong)腔內“心(xin)包”所(suo)在處,③專指(zhi)“心(xin)包”,④泛指(zhi)胸(xiong)中。膻(shan)中為(wei)心(xin)之(zhi)外(wai)圍(wei),代心(xin)行令,居于胸(xiong)膜之(zhi)中。此穴在胸(xiong),居兩乳之(zhi)間,心(xin)包膜所(suo)在之(zhi)處,故名。
膻中穴(xue)具有調理人身(shen)氣(qi)(qi)機(ji)之(zhi)功能,可(ke)用(yong)于一(yi)切氣(qi)(qi)機(ji)不(bu)(bu)暢(chang)之(zhi)病變,諸(zhu)如肺氣(qi)(qi)不(bu)(bu)降之(zhi)上(shang)逆、心之(zhi)氣(qi)(qi)血郁(yu)滯以及肝氣(qi)(qi)郁(yu)結等(deng)癥。
膻中穴(xue)(xue)是心(xin)包募穴(xue)(xue)(心(xin)包經經氣(qi)(qi)聚(ju)集之處),是氣(qi)(qi)會(hui)穴(xue)(xue)(宗氣(qi)(qi)聚(ju)會(hui)之處),又是任脈、足太(tai)(tai)陰、足少陰、手太(tai)(tai)陽(yang)、手少陽(yang)經的(de)交(jiao)會(hui)穴(xue)(xue),能(neng)理(li)氣(qi)(qi)活血通絡,寬胸理(li)氣(qi)(qi),止咳(ke)平喘(chuan)。
現(xian)代醫(yi)學研究也證(zheng)實,刺激該(gai)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gong)能,松弛平滑肌,擴張(zhang)冠狀血管(guan)及消(xiao)化(hua)道內腔徑等(deng)作用,能有(you)效(xiao)治療各類(lei)“氣(qi)”病,包括呼吸系(xi)統、循(xun)環(huan)系(xi)統、消(xiao)化(hua)系(xi)統病證(zheng),如(ru)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tong)等(deng)。
許多(duo)人在醫院針刺按(an)摩該(gai)穴后自覺腹內(nei)氣體流動,胸部(bu)舒暢(chang)寬松,有的還可聽到腸鳴音。其實平時(shi)自己按(an)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氣機的效果。
按摩手法:
揉法:拇指或由(you)手掌大(da)魚際部先順(shun)時(shi)針后逆時(shi)針方向各(ge)按(an)揉20次,反復10次。
擦法:拇指(zhi)或手(shou)掌大魚際部由上向(xiang)下按擦即可,持(chi)續5-10分(fen)鐘。
推法:兩(liang)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lei)向兩(liang)側推抹至側腰部(bu),20次左(zuo)右。
沖脈主要功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當經絡臟腑氣血有余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2. 主生殖功能:沖脈起于胞宮,又稱“血室”、“血海”。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沖脈與生殖功能關系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里所說的“太沖脈”,即指沖脈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后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3. 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陰,隸屬于陽明,又通于厥陰,及于太陽,故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沖脈氣逆可表現為氣從少腹上沖,或嘔吐,惡心,咳唾,吐血,或腹內拘急疼痛,胸脘攻痛,或妊娠惡阻。
任脈經穴1名1穴,計24穴,分布于面、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病癥,以及寒性病癥和本經所經過之部位的病癥。
任脈的循行路線
任脈穴(xue)(xue)(xue)位:會陰(yin)穴(xue)(xue)(xue)、曲骨穴(xue)(xue)(xue)、中極穴(xue)(xue)(xue)、關元(yuan)穴(xue)(xue)(xue)、石(shi)門穴(xue)(xue)(xue)、氣(qi)海穴(xue)(xue)(xue)、陰(yin)交穴(xue)(xue)(xue)、神(shen)闕(que)穴(xue)(xue)(xue)、水(shui)分穴(xue)(xue)(xue)、下脘穴(xue)(xue)(xue)、建里穴(xue)(xue)(xue)、中脘穴(xue)(xue)(xue)、上脘穴(xue)(xue)(xue)、巨闕(que)穴(xue)(xue)(xue)、鳩尾穴(xue)(xue)(xue)、中庭穴(xue)(xue)(xue)、膻中穴(xue)(xue)(xue)、玉堂穴(xue)(xue)(xue)、紫宮穴(xue)(xue)(xue)、華蓋(gai)穴(xue)(xue)(xue)、璇璣穴(xue)(xue)(xue)、天(tian)突穴(xue)(xue)(xue)、廉泉穴(xue)(xue)(xue)、承漿穴(xue)(xue)(xue)。
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本身沒有井、榮、俞、經、合。
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陰會,曲骨中極關元銳。
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夜。
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
腹部寸法
我們一般找穴位用同身寸法,但任脈的穴道有獨立的寸法。因為有人少腹比較長,上身短下身長;有人少腹比較短,上身長下身短。所以任脈的穴位是通過一些特定的穴位進行定位的。
1.會陰穴。兩陰間,任、督、沖三脈所起。
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
溺水急救用法:病人采用趴著的姿式,小腿跪著,用三寸長針下會陰,要對著心臟的方向下針,一下針病人水會噴出去。
有一個治則叫對側治療,也叫對稱治療。會陰痛的時候,針下百會穴,因為百會跟會陰正好是相通的。
先找到神闕穴(位于肚臍)、曲骨穴,曲骨穴位于恥骨上方,第一個穴道骨縫的位置。找到這兩個穴位后,連成一條線,平均分成5份,就是點4個點。從下往上分別是中極、關元、石門、陰交。石門與陰交中間是氣海。
2.曲骨穴,一般不灸,可下針。
功用是治療一般的赤白帶,小便,膀胱、尿道發炎。
3.中極穴,膀胱之募穴。針、灸皆可。
膀胱的問題都可以用。熱癥、寒癥都可以用。
4.關元穴,小腸之募穴。
所有腹部的病,像小便不好、婦人妊娠時不下等都可用。
懷孕之后不針關元。
平常保養身體都可以灸關元。身體有寒的話,灸關元最好。最好是隔姜灸。
女人如果月經病,灸中極、關元。
心與小腸相表里,小腸是第二個心臟,心律不齊、心臟問題等都可以用關元穴。
想生小孩灸關元。
5.石門穴,三焦之募穴。
婦人禁針灸,犯之絕子。關元上半寸有個絕孕穴,針灸不會生小孩。
三焦的病可在石門上治。
6.氣海穴。
男人生氣之海,但倪師認為關元更好。
7.陰交穴,三焦之募穴。
因為三焦是油網遍布全身,在石門下針、陰交下針都可以。
8 . 神闕穴
禁針,用隔鹽灸,中風、腸炎、腸鳴都可以灸。
找到胸部上兩條肋骨,中間凹下去的地方是心蔽骨,然后找到神闕,兩點的中間是中脘穴。中脘和神闕平分四分,從下往上分別是水分、下脘、建里。中脘跟心蔽骨也分四分,從下往上分別是上脘、巨闕、鳩尾。
9.水分穴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
主治水病,腸鳴、腹瀉、水腫等。。艾灸比針灸要好。
10.下脘穴
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為太陰任脈之會,容易發炎。
11.中脘穴,胃之募穴。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難經說,腑會中脘。是一個大穴,用得非常多,腸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
梅花灸,以中脘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個梅花型,統治一切胃病。出血的時候不能灸。
12.巨闕穴,心之募穴。
巨闕為心之募穴,關元為小腸之募穴,兩個穴道配合治心臟病非常好。
以針灸為主,巨闕上可以診斷到心臟的問題。
13.鳩尾穴。
不灸,下針。
是練功夫的大穴,不可重擊,一打會內出血,是一個危險的穴道。
喉嚨那有個洞,就是天突,天突與鳩尾正中間是玉堂,玉堂下一寸半是膻中。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找到膻中,那就是兩乳頭中間。
14.天突穴
心臟三針,病人躺平后,下針巨闕、關元、天突,病人的心痛就會去掉,尤其是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心肌梗塞。這是治療心臟病最常用的三個穴道。
由于天突在喉嚨旁邊,所以可用近取穴治療甲狀腺腫、喉嚨腫痛等問題。
15.膻中穴
難經說,氣會膻中。氣病都可在膻中治。
16.廉泉穴
仰位,頸下結喉上中央,陰維、任脈之會。
治舌頭的病,下針不能直下,要對著舌根斜著下。
17.承漿穴
嘴唇下面,下巴的凹陷處。
吃了飯,會流涎,就要下承漿穴。
面部中風回正后,要下承漿和人中,用幾次把面部固定住。
牙齒痛,承漿(jiang)也可以治。
1.功法在每日子時(晚11∶00~凌晨1∶00)和卯時(凌晨5∶00~7∶00)午時(中午11:00~13:00)(如無此條件,早晚練功即可),擇一安靜地方,盤膝而坐,(也可采用站立式: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入輕扶于腹前丹田上,要求頭頂百會穴,胸口膻中穴,雙腿之間的會陰穴成一直線)頭正身直,雙目垂簾,舌抵上腭(此謂:搭“鵲橋”,便于任督二脈氣機相通),口腔津液滋生時,將其輕輕咽下匯入丹田,(古人稱之為“玉液瓊漿”,或“金津甘露”。)能益脾胃。全身放松,靜坐床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或撫于雙膝上均可。擺好姿勢后,雙目內視下丹田(臍內一寸三分處),摒棄一切思慮、欲望、雜念,用自然順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氣,要求做到深、緩、勻、細,但不能勉力而行,須順其自然。吸氣時以意將吸入的氣微微送入下丹田內(練之日久則丹田有氣團如紅日火熱),與先天而存、潛伏于下丹田處的元陽真氣相接相合,融為一體。吸氣后,稍作停閉,不用意力;自然地將氣從鼻中輕輕呼出(以耳內無聞其聲為準),呼氣時,意念不要離開下丹田(要做到似守非守,用意不用力)。如此一吸一呼為一息,息息歸根,反復習練。開始可先練三十多分鐘,以后隨功力進展,逐漸延長,便會覺得下丹田微有暖意,日漸功進,慢慢彌漫開來,全身皆有暖融融之感。繼續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地回光返照下去,腹部丹田處便會有跳動感,同時會感到溫熱感更甚,即使是在冬天,也不會感到寒冷,身心內外,有一股氤氤氳氳的虛無恍惚氣象。這種情況,即是先天天元陽真氣產生,古氣功術語稱作“無極生太極”, “道自虛無生一氣”。
2.收功功法:待功法練習完成之后,氣歸丹田.意念放松.右手按住左手背上,然后放在丹田上,順時針輕擦丹田36下;之后換左手按住右手背上,逆時針輕擦丹田36下.之后將口腔中的液體分作三次用意念內視(意想,)吞送至丹田.最后用雙手輕擦面部.即完成功法練習.
此為第1步功.
注明: 穴位名稱: 會陰 [經穴]
【定位】:在會陰穴,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合中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作用】:調經補腎,清利濕熱
【主治】:①二便不利或失禁,痔疾,脫肛。②遺精,陽痿,陰部癢。②溺水窒息,昏迷,癲狂。
【歸經】:任脈穴
穴位名稱:膻中 [經穴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作用】:寬胸理氣,寧心安神。
【主治】:①氣喘,胸前,胸悶。②心痛,心悸。③乳汁少,呃逆,噎膈。
【歸經】:任脈穴
【標準定位】仰臥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穴位:百會
位置: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主治:頭痛,脫肛,遺尿,驚癇等
而小周天一旦打通,則水火即濟,陰陽相合,達到高度的“陰平陽秘”。這樣,病源消除了,各種沉疴痼疾自會不藥而愈。
附件
超大附件
你加我Q 我給你發過去
Q346561000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jingluo/56972.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zhi)力(li)于保護作者(zhe)(zhe)版權,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kan)用文章因無(wu)法核(he)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zhe)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guan)(guan)理員,我(wo)們(men)會(hui)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lai)自于網絡,轉載(zai)是出于傳(chuan)遞(di)更多信(xin)息之目的,若(ruo)有來(lai)(lai)源標(biao)注錯(cuo)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li)即通知(zhi)我(wo)們(men)(管(guan)(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hui)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pian): 任脈經穴:玉(yu)堂穴
下一篇: 任脈經穴:中(zhong)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