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福流指一個人在自覺自發的前提下,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而強烈的興趣,并能推動自己完全投入進去,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進入一種完全沉浸其中的狀態。它包含愉快、興趣、忘我等情緒,同時伴隨著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在這種情緒體驗中,不光是期待結果的出現,更重要的是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對參與者的獎賞和鼓勵。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畢生致力于研究成功人士的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提出了flow這個概念,彭凱平將其翻譯成“福流”。
受訪專家:彭凱平,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參與中國各城市幸福城市建設工作,創建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h-lab)。著有心理學暢銷書《吾心可鑒:澎湃的福流》。
如果我們問問周圍的人,到底知道多少關于心理學的詞匯,回答最多的往往是:抑郁、焦慮、妄想、躁狂、恐懼、自卑……
事實上,這些大家熟悉的詞匯都是消極心理學的范疇,研究的都是關于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其實,在心理學里也有“健康、勇氣和愛”,而這些詞匯則屬于積極心理學的范疇。
被譽為中國積極心理學第一人的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介紹說,我們已經用了幾個世紀的時間,將目光聚焦在消極心理上,而忽略了積極心理對我們人類的影響,現在是時候轉換一下了。
經濟發展帶來空氣霧霾的同時,也帶來心理的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一種不知其所的迷茫中。
這是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2009年從美國回國后最為明顯的感受。“整個社會的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都非常迅猛,但好像對老百姓的社會心態、心理支持的關注并不是很多。”
彭凱平教授看到人民日報做過的一個調查——面對國人是不是弱勢群體這個問題,令人意外的是,90%的國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城管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小商小販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公務員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老百姓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患者認為是自己是弱勢群體,醫生也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
彭凱平教授在美國留學及工作期間,曾深入地接觸到積極心理學,在他看來,推崇福流(folw),弘揚善良、幸福的積極心理學更適合當今的中國——應該多多關注那些優秀的、卓越的大多數人,在他們還沒有得病但已經出現焦躁、緊張、迷茫、擔憂等心理問題的時候,來感受生活中原本存在的愉悅、幸福和忘我的狀態。
推動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成為彭凱平回國后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隨著研究的深入,彭凱平發現,單純追求經濟的發展并不能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對于大多數國人來說,破除習得性無助是改變弱勢感的第一步,比如,盡量嘗試做一些有效果的事情,做一些小,但是能馬上見效果的事情,不斷強化自己的自信心和能力,不斷修煉、積累成功的經驗。
曾有媒體報道:全球范圍內,抑郁癥的發病率是11%,即每10個人中就可能有一個抑郁癥患者。
當然,這個數據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會呈現出很大的不同,但現實的狀況是,我們周圍越來越多的人在訴說著自己的不開心、難過。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體育比賽誰好誰壞,發獎金誰多誰少,還能有客觀標準,但在現實生活中,誰的日子過得好一些,誰的孩子聰明一些,誰的丈夫成就大一些,都是復雜的綜合的概念,沒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彭凱平建議,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的生活中擁有什么,我有哪些別人沒有的特長,我有哪些別人不具備的優勢。我們的精神、追求、理想、文化等都是沒有客觀標準的生活體驗,是不是也足夠豐富多彩呢?
在彭凱平教授看來,積極心理學和傳統心理學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們的關注點和突破點不一樣。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和探索思路,有些過于強調人類的陰暗面。
從2009年開始,彭凱平教授就對過去100多年的心理學研究進行了梳理。在整理時,彭凱平意外發現,研究一件好事對心理影響的文章只有30多篇,但關于一件壞事對人產生的憤怒、交流、恐懼等方面的研究居然有幾千篇。
傳統心理學的研究者們總是花費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傷害本身。比如傳統心理學研究抑郁,它會關注你的童年時代或者少年時代,跟父母有過哪些沖突,跟老師是不是存在過爭執,或者是不是有被侮辱和傷害的經歷,全是負面體驗對人現在心理問題的影響。
相反,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人類所有的災難、痛苦其實都是可以康復的。人心是堅強的,哪怕是被傷害過的女性,其實只要她們依舊追求幸福,未來生活的幸福感也會和大多數女性無異。
彭凱平在美國期間的一位同事曾做過一個相關研究發現:在19歲時曾被性傷害過的女孩,她們在39歲之后的幸福系數和其他人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相關研究的結果讓很多人不解,為什么?
“這說明心理陰影往往是我們自己沒有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而不在災難本身。甚至我都可以大膽地說,一些錯誤的理解對這些女性的傷害,甚至比傷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傷害還要大。”彭凱平如是說。
事實上,真正影響我們人生幸福和快樂的,是我們自己的預期和比較,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視角。
比如,多一些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生活的感激,少一些與別人比較缺失帶來的焦慮。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每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過,根據蓋洛普在世界38個工業化國家(包括中國)做過的統計調查發現,有70%的人并不是特別喜歡自己的工作。
為什么?
是收入太少嗎?
還是職位過低?
在彭凱平看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如何從自己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幸福和快樂,也就是說,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還沒有感受到福流的存在。
“勞動是人類6500萬年的演化選擇出來的一種競爭優勢,人類的天性應該是熱愛勞動、是希望勞動的。雖然勞動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但本質都是需要通過體力、心力,努力完成我們必須完成的任務。”
關于如何讓我們在工作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彭凱平教授介紹了一些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在從事工作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專注力集中在身體的某個變化上,就比如,我們可以像在喝茶,或者喝咖啡的時候,感覺一下手指與茶杯,或者咖啡杯的接觸,注意一下自己手指力量的變化,嘗試一下,看這種專注力能不能讓我們專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彭凱平教授解釋說,完成一項工作,其實是要花費很多精力的,要去應對各種干擾,以便讓我們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而專心致志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積極心理學的技巧。
另外,與同事之間那種積極、友好的關系也可以讓我們找到工作中的快樂。
就比如,很多已經退休的老人,卻還是愿意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去繼續工作,主要還是留戀與過去的同事之間的友誼和感情,當然,這樣的友誼和感情需要我們在良好的溝通中來實現。彭凱平教授建議,跟同事建立良好的友誼和感情,不妨從給自己的同事打電話、發郵件、問候、握手、擁抱、擊掌、幫個忙等小事開始,來傳遞我們的善意,而這種善意往往能夠產生良好的社會關系和工作關系。
中國社會是一個突變的社會,面臨著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后的一系列問題:急躁、易感不明確。當然也包括貧富差距造成的社會焦躁、憤怒、敵意與不和諧。久而久之,困于其中的人們又相繼出現了各種健康狀況、心理狀況普遍下降的情況。彭凱平感嘆道,還好,出現的這些或多或少的并不明朗的現狀并非是中國社會的特例,這也是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都曾出現過的問題,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
而我們又該如何用積極心理學創造幸福的生活呢?
彭凱平教授總結了五個要素:笑、動、說、觀、心。
微笑對人;多做善事、鍛煉身體;多與人溝通;用心去看周圍的真、善、美。
談及微笑對創造積極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的緣由時,彭凱平饒有興致地提及了一個實驗。
美國密歇根州韋恩州立大學的歐內斯特&阿貝爾和邁克爾&克魯格收集了來自1952年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選手注冊時拍的登記照片,邀請其他人來給他們的笑容打分,結果發現,截止到2009年6月11日,照片里笑容越燦爛的球員,壽命越長。而其中,笑得最燦爛的一組球員居然比最不會笑的一組球員的平均壽命要長七歲!
說到動,大家常常想到的是健身、運動、活動,其實做善事也是動。“在不經意間幫了別人一把,卻可能因此會讓我們少得一次病”,彭凱平介紹,曾經一個耗時十年的研究發現,在別人有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搭把手,就可以讓自己少生一次病。
那些不愛幫助他人的人,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影響,而利他行為可以明顯緩沖壓力對身體健康的損害。
“我們發現,把自己和社會連在一起,和朋友連在一起,和公益事業連在一起,也有積極作用。找人聊天、和朋友在一起,做一些社會公德的事情,都能讓我們產生積極正面的能量。” 彭凱平分享道。
如何才能讓自己快速地進入一種“福流”狀態呢?其實,在做你特別愛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找到這種體驗。就比如,你很喜歡讀書,不妨每周都找幾天的時間,拿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沉浸于其中,手不釋卷;如果你特別喜歡攝影,不妨在假期里跋山涉水,只與相機作伴!彭凱平教授建議,談心、聊天、侃大山,看好的電影,讀好的著作等等這些活動,都會
擴展閱讀:一、心理障礙的飲食一、要加強營養,戒煙忌酒。
二、適當增添少量瘦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菜肴要避免過咸,盡量以蒸煮為主,不要油炸煎燴。避免暴飲、暴食,喝酒和高脂肪,辛辣刺激的飲食。
三、飲食要注重清淡,味道爽口。新鮮蔬菜如青菜、大白菜、蘿卜、胡蘿卜、西紅柿等,可以供給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有利于提高機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提供高抵抗力。
《孩子的品格》彭凱平
2022/2/3 p2-20
感悟:我們會經常告訴孩子,讀書時間辛苦的事情,有的家長會跟孩子說讀書是幸福快樂的事情,關于辛苦還是快樂,應該交還給孩子自己去體會。快樂的去讀書,讀書變得更有樂趣,那這中間苦和樂缺少什么?缺少的就是你對知識的掌控感,獲得感。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多元化的文化與價值觀融合碰撞的時代,一個更加開放、融合、善于合作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積極的社會理念,幸福的生活狀態有意義的生命,展現必將成為地球村居民的普遍共識,所以我們更多的要用積極教育所提倡的品格優勢與美德積極的成就,積極的生活與積極的情緒,積極的投入和積極的人際關系,讓人生的理想高度更加挈合于當下。
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特點
1)是一門科學,不等于心靈雞湯,
2)有證據、邏輯、有調查。
3)它是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學問。
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積極教育更多的是創造一種其樂融融的快樂氛圍,讓人在愉悅快樂的方式中進行學習與教育。更多的去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用積極的一面去激發我們內心的驅動力用科學的心理學走進生活,
積極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包含三大類
1)積極的主觀體驗包含愉快,感恩,成就,愛,幸福
2)積極的個人特征,天賦、個性的力量、興趣、價值自我實現
3)積極的環境結構,包括家庭、學校、社區、整個社會
主講人:彭凱平
清華社會科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
第一部分
為什么我們需要積極心理學?
創新公司創業失敗的原因
CB Insights發現美國硅谷科創公司第一次創業失敗率90%,并分析了101家科創公司的失敗案例,發現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市場的原因
第二,技術的原因(摩爾定律)
第三,心理的原因:沒激情(lack of passion)和心理衰竭(burn out)的原因占比21%,比不走互聯網,無法律意識的影響都要大。
我們很多人認為自己一定要成功,頭懸梁,錐刺股,一定要把事業做成,這個還不一定能夠得到,所以中國的智慧是以平常之心來追求我們自己心目中的夢想。
創業需要激情,需要沖動,需要理想,需要追求,如果沒有這樣的一種激情的話,創業很難成功,創新是出不來的。
Christina Mashach(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衰竭而知名。他發現很多聰明的人,最后一事無成,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也不是因為他不夠努力,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太聰明,太努力,造成那種現象,英文叫burn out,心理衰竭,也就是心累,這種不是身體的累,是心累,不想動,不想說話,不想見人,不想走出家門,這樣的一種原因,是我們很多創新企業失敗的第三大原因。
積極心態重要,不是因為它讓我們不失敗,最重要的是它還讓我們更成功,那么成功從何而來?
成功的神秘主義解釋:
1,柏拉圖:神的饋贈
2,非人為的福氣
3,一命二運三風水
4,四積陰德五福讀書
5,六名七相八敬神
6,九交貴人十養生
創造力的早期心理學解釋:
弗洛伊德認為創新是以公眾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無意識欲望。
性與死亡、恐懼是創新的源泉。
“天才是瘋狂的。”
大量的研究發現天才瘋狂時并沒有表現出非凡的創造力。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
積極情緒激發創造力
積極情緒的作用
開闊思路和行為選項(e.g.play,explore)
增強能量和靈活性
創新能力
行動活力
Frederickson芭芭拉費里德里克森(心理學家)發現: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放松的時候,擁有創意,擁有思想,擁有智慧,擁有行動的傾向和能力,她做了很多實驗,發現人在焦慮的時候,憤怒的時候,擔憂的時候,其實是思維容易狹窄。
快樂的心情有利于創新
哈佛心理學家Teresa Amabile研究創造力20多年,他發現有創造力的人:
1、比一般人要快樂,而且在重大的創造性突破的前一天,往往都至少有一件令他們愉快的事情。
2、她同時發現:壓力、失業和競爭都會降低人的創造力,一個快樂的心情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
人不是靠壓力做出偉大的創新業績,壓力讓人能夠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做到極致,所以不需要動腦筋的簡單的運動技能,加工技能,壓力是有效果的。凡是需要我們心智能力的,一定是在青春愉悅的狀態下那么創新,為什么需要積極的心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心理學的研究,那就是著名的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創新的福流體驗。
什么是福流(flow)?
美國心理學家齊斯真米米哈伊于1990--1995年間,調查了91位極富創新能力的人,他們都對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偉大貢獻,60歲以上還在工作,發現他們都有過以下的創新的福流感受:心無旁騖、知行合一、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癡如醉)。
創新需要活力(flourishing)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菲爾普斯認為,成功財富,創新都與生命的活力密切相關。
活力的體現有:好奇、好想、要讀書、要旅游。
人、單位、機構、社會,只有處于生機勃勃的狀態下的時候,才能夠有創意,才能夠有創新,才能夠有經濟的發展,所以他用了一個概念叫做大繁榮flourishing,是這個花一樣的燦爛,說明人只有自己的心情才能達到花一樣燦爛的時候,才會有突出的貢獻創新創業的偉大功績,人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
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
創新需要未來導向,我們是智人(Homo Sapience)還是計劃人(Homo Srospecteos)?
人類的智能優勢可能是想象未來。
創新創業的成功需要一種未來導向的精神,我們人是唯一會做夢的生物,我們人類的大腦前額葉,有一套神經系統,在我們憧憬未來計劃未來描繪未來,我們是未來導向的生物,我們不是由過去決定我們是有未來造化。
研究發現:憧憬未來的人,計劃未來的人更容易創新,更容易創業,更容易做成事情,健康的人,年輕的人,聰明的人,成功的人,往往愿意談論未來。
有病的人,失敗的人,快死的人,萬一懷念過去,人一定要憧憬未來向往未來,這是我們人與眾不同的偉大的天性。
一個人想象未來的美好生活,上車的時候他就主動地系上安全帶,他就去不抽煙他就去鍛煉身體,他就去投資,他就去學習,他就去聽講座,為什么?所有這些都是未來的需要。
第二部分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心理學是什么?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
積極心理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的人生。
從科學的邏輯來講,人身上有很多動物的本能,這個叫做獸性,人的人性它一定是和動物獸性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邏輯來講,A等于A,A不等于B,A和B不應該重疊,所以凡是把獸性動物的本能,說成人性的人,都是邏輯混亂。
有些人就喜歡這樣講,人是殘忍的也是自私的,人是吝嗇的,這都是人的身上動物本能的殘余,我們人能夠戰勝動物,不是因為我們的獸性做的比他們強,我們人在動物的本能方面是不如野獸的,比如我們奔跑的精神不如他們,速度不如他們,我們繁殖的能力不如他們,斗爭的能力不如他們。
我們牙齒不如他們凌厲,我們勁兒不如它們大,我們身軀不如它們強大,但是為什么幾千萬年下來是我們人類這個不起眼的生物,一躍而成為萬物之首,成為地球的主人,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有它們沒有的特性,這個特性,我們叫做人性。
什么是人性?就是人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叫做人性。
進化論,是積極心理學的立科之本。積極心理學是研究積極人性的科學。
王陽明:人人皆可為圣賢。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足矣。
積極心態是進化的優勢。
人類的心理也是漫長的進化歷史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和性選擇是產生這些心理機制的主要進化過程。
進化論:
人類天性是變化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異性選擇美者生存=Survival of beautiful。
達爾文的著作:
《物種起源》《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
? ? ?心花怒放的人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朝氣蓬勃、生機旺盛的生活狀態。如果你是一朵花,就像花兒一樣美麗綻放;如果你是一顆樹,就像樹一樣蔥郁枝繁葉茂;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就是找到生命中的意義,眼中有光,心有熱愛,并為之全力以赴,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種狀態對我們的工作、愛情婚姻、人際交往和親子關系都特別有意義,同時這個狀態有科學的方法去實現。這不是一本心靈雞湯,而是一門人人都需要學習的功課。本書的作者彭凱平,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閆偉,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學習中心副主任。通過本書的學習,我們能夠破除關于幸福的偏見,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獲取營造幸福生活的實操方法。
? ? ? 積極心理學這門學科于1997年第一次被提出來,中國積極心理學大會的舉行,只比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晚三年。如今,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幸福科技實驗室是世界上第一個關于幸福科技的研究室。積極心理學不是阿Q精神,阿Q精神是指不能在現實中獲得滿足,便在精神想象的空間中尋求補償。屬于逃避型和自欺型消極心理防御機制的結合。雖然可以讓人暫時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但是長遠帶來的是自欺欺人,故步自封。樂觀精神指向未來,阿 Q精神指向失敗的過去。樂觀精神可以帶來積極的影響,阿Q精神不能。積極心理學,不是“心靈雞湯”,積極心理學具備科學性,而“心靈雞湯”沒有。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科學原則基礎上的一個新興領域,科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相對的真實性。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簡單的滿足,過度的心理滿足不會讓人覺得幸福。幸福感不是一直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而增加的,它符合經濟學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過了這個飽和點,個人收入的增加將不再對個人幸福感產生影響。幸福不是獨善其身,對幸福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美好的人際關系。真正影響我們幸福快樂的,是我們的預期和比較。一個人喜歡比容易不幸福,但是人很難做不比較,很多錯誤的想法限制了我們的幸福感。因此正確地比很重要,人需要從多個維度來認識自己,而不僅僅是盯著一個點。渃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2002年提出人有一種認知誤差,即鮮明性思維誤區, 我們往往會被對方有代表性的特征迷惑,我們比較的不是真實的整體結果。
? ? ? 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它是有科學方法的,甚至可以度量的,有四種神經化學遞質: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內啡肽對我們的身心狀態的愉悅感覺特別重要。“渴望”不等于“喜歡”,兩者由大腦不同的神經通道產生。渴望就是我們喜歡、追求一件事情,它不一定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有很多的渴望是社會塑造的、文化強加的,甚至可能是別人誤導的。有意義的快樂,離不開目標與創造。當我們為生活設定積極的目標,勤于創造而非消耗時,我們就能在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體驗到一種溫暖而持久的幸福。
? ? ?如何在職場獲得幸福感?以終為始,站在終點,審視你的選擇,發現人生的意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聯系起來,通過為社會解決問題,通過與他人合作,通過關愛他人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增長,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中說:“生命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那么,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尋找工作的意義,讓工作成就你而非主宰你,在工作中保持正念,專注于當下,全情投入深度工作達到福流狀態。善用閑暇時間培養興趣愛好,積極參與體育鍛煉,親近自然,釋放壓力。
? ? ?在人際關系中,用愛,善意和溫暖攻克他人的心理防線,讓人際關系更和諧。用微笑、分享、付出等行動改善人際關系。學會“非暴力溝通”的人際溝通之道,信任、感恩、仁愛、寬恕。
? ?在兩性關系中,與婚姻關系幸福感有密切聯系的特質是“親和性”。對于維持幸福的婚姻關系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金錢地位美貌權勢,也不是孩子的學習幸福成功,更不是輕視挑剔敵意,而是夫妻雙方的情感交流是體貼寬容同情支持,是以積極感恩的心態來尊重,欣賞對方。學會做關系高手而不是關系禍害,積極應對對方的情感需求。
? ?在親子關系中,積極養育,母愛的本質是關愛,做孩子的“心理治療師“而不是保姆。正確表揚孩子,多鼓勵,少表場,多描述,少評價,樂觀面對失敗,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
? ?如何應對消極情緒?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接納事情已經發生,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可以做事情上,努力做好它。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不被情緒帶走。
? ?竹子老師總結說:“讀書,可以打開眼界,改變思維的認知,活在當下,心態平和”。她是這樣說,她也是這樣做的,她真正地做到了知行合一。
? ? ? 真誠地感謝最敬愛的諶老師,她利用休息時間做了60多張PPT,周日的晚上兩個多小時的傾情演講,激蕩人心。她對這份事業有十分的熱愛,有強烈的想要幫助緣來有愛這個大家庭的責任心。她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照亮緣來有愛的每一位家長和學生們。她像燈塔一樣,給我們照亮前進的方向。我再次體會到大道到簡,所有的大道理無論中西都是相通。道理不是用我們知道了多少,而是我們使用了多少。愿我們都能夠從這本書中,從諶老師的分享中改變以往固有的思維,放下我執,我固,走在終身成長的路上,找到個人生命的意義并為之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并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
本文地址://n85e38t.cn/xinli/725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