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經性貪食癥怎么治比較好
(1)認知行為治療(CBT) CBT治療的目標是打破暴食-清除惡性循環,控制BN癥狀,預防復發。CBT方法認為規律進食非常重要,并采用行為技術減少貪食行為,包括回避易發生暴食的各種情形,改變對問題的思維方式,教給患者預防復發的技術等,同時使用自我監測方式詳細記錄自己的飲食情況。
(2)人際關系心理治療(IPT) 與CBT方法不同,IPT并不直接關注BN的癥狀,而專注和矯正“有問題的人際關系”。通過改變BN患者人際關系的方式,達到控制和緩解癥狀的目的,故IPT顯效慢,需要時間長。系列比較研究發現,CBT顯效快,而IPT顯效慢,治療開始CBT優于IPT,隨后經IPT的BN患者癥狀繼續改善;盡管CBT和IPT起效時間不同,但兩種治療方法療效相當。
(3)行為治療(BT) BT的治療方式很多,據報道暴露和反應預防(ERP)治療對BN效果較理想,ERP治療源自治療強迫癥的減輕焦慮模式。BN患者接受ERP治療,絕大部分癥狀改善甚至達顯著改善。長期隨訪研究發現,CBT和IPT優于BT,與前兩種方法相比,BT患者易出現復發。
(4)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 雖然CBT已經成為治療BN的首選的心理治療方法,但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以精神分析理論為基礎心理治療)仍有一定作用,尤其是當限時的心理教育和CBT對BN無效時,適合采用精神動力性心理治療。在一項設計嚴密的CBT與動力學治療的對照研究中,最初,認知行為治療組的結果較好,但在較長的隨訪期中,兩種治療方法在療效上幾乎相同。
(5)家庭治療 在BN的治療中,以支持、教育以及可能的家庭治療為形式的家庭干預也是需要的。由于BN常常是維系家庭平衡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治療或是結合個別治療的家庭干預,常常是必須的。
(6)團體心理治療 以精神分析為取向的團體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
二、神經性貪食癥的病因
神經性貪食癥是一種現代病,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數研究認為,BN的發病與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因素有關。
家系調查表明遺傳因素在AN的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過,有資料表明BN的遺傳傾向不如AN明顯,遺傳在BN發病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目前仍不能確定。中樞神經遞質5-HT和NE被認為與BN發病有關,其中,5-HT不足與BN的關系最為密切。
BN的發病與心理和人格因素有關,如完美主義、自我概念損害、情感不穩定、沖動控制能力差,對發育和成熟過程適應能力較差,包括對青春期、婚姻、妊娠以及與家庭成員和父母的關系問題、遇到的性問題等,因此,BN可以是處理這些過程中所遇到的應激事件的一種方式。BN患者較AN患者更善于交際、更憤怒和更沖動,缺少和AN患者相當的超我控制和自我力量。
社會文化因素在BN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工業化導致社會能夠生產充足的食物,并將之作快食簡裝處理,這種誘惑與女性“苗條”的審美觀之間發生了矛盾;社會的發展也導致了男女角色的改變,女性對自己體型的關注直接與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有關;某些社會觀點,如,越苗條的女性就越有魅力,節食、苗條促進成功,使得女性對于自己的體型異常敏感。
三、神經性貪食癥患者的表現
1、心理和行為障礙
BN的行為特征主要為暴食-清除循環,表現為沖動性暴食行為,缺乏飽食感,伴有失控感。這些行為常與空虛、孤獨、挫折感或有誘惑的食物有關。BN患者通常在出現罪惡感、極度痛苦或軀體不適如惡心、腹脹、腹痛時終止暴食行為,繼之是補償性排泄行為,以防止體重增加。常用的清除行為有用手指摳吐或自發嘔吐、過度運動、禁食,濫用利尿劑、瀉藥、食欲抑制劑和加速機體代謝的藥物如甲狀腺激素等。暴食-清除行為可以反復循環。暴食和補償性清除行為的秘密性是BN的另一特征,其行為常不被家人和朋友注意。此外,BN患者中還常見偷竊食物及酒精濫用、性紊亂、自傷、自殺企圖等沖動行為。
BN和其他精神障礙關系密切,可合并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濫用特別是酒精和興奮劑濫用,BN患者人格障礙的共病率較高,主要表現為邊緣性、反社會性、表演性和自戀性人格障礙。
2、軀體障礙
BN的軀體障礙可表現為開始輕微或一過性癥狀如疲乏、腹脹和便秘等,發展到慢性的、甚至威脅生命的障礙如低鉀血癥、腎臟功能和心功能損害等。暴食行為可導致一系列胃腸道癥狀,以惡心、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和體重增加較為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急性胃破裂較為少見。BN患者最常用的補償性清除行為是自我誘導嘔吐,可引起一系列嚴重軀體不適或軀體疾病:胃酸反流導致牙齒腐蝕或潰瘍、食管與咽部損害;反復的嘔吐可致腮腺和唾液腺腫脹、腮腺炎;自我誘導嘔吐時,手指和牙齒及口腔黏膜摩擦或刺激可引起口或手損傷;頻繁的嘔吐導致K+、Cl-、H+丟失過多,引起低鉀、低氯性堿中毒,甚至出現心律失常或腎臟損害;此外,繼發性代謝紊亂還可表現為疲乏無力、抽搐和癲癇發作等。BN的常見軀體合并癥還有瀉藥依賴、慢性胰腺炎等。
四、神經性貪食癥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
診斷
1.存在一種持續的難以控制的進食和渴求食物的優勢觀念,并且患者屈從于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食物的貪食發作。
2.至少用下列一種方法抵消食物的發胖作用:①自我誘發嘔吐;②濫用瀉藥;③間歇禁食;④使用厭食劑、甲狀腺素類制劑或利尿劑。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放棄胰島素治療。
3.常有病理性怕胖。
4.常有神經性厭食既往史,兩者間隔數月至數年不等。
5.發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續3個月。
6.排除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所致的暴食以及癲癇、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繼發的暴食。
有時本癥可繼發于抑郁癥,導致診斷困難或在必要時需并列診斷。
鑒別診斷
1.神經性厭食
如果暴食和清除行為單單發生在神經性厭食發作階段,就不能下神經性貪食的診斷。在該情況下診斷為神經性厭食,暴食-清除型。
2.神經系統疾病
一些神經系統疾病或綜合征,如癲癇等位性發作、中樞神經系統腫瘤、Klüver-Bucy綜合征、Kleine-Levin綜合征等,也有發作性暴食等表現,通過神經系統體檢和相應的檢查可進行鑒別。綜合征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不太可能引起鑒別診斷問題。神經性貪食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而綜合征男性多于女性。
3.重性抑郁癥
患者可出現過量飲食,但沒有為減輕體重不恰當的補償行為,如催吐、導瀉等,故與神經性貧食癥不同。
4.精神分裂癥
該癥患者可繼發暴食行為,患者對此視之默然,無任何控制體重的行為,且有精神分裂癥的其他癥狀。
神經性貪食癥(BN),又名貪食癥,是以反復發作性暴食,并伴隨防止體重增加的補償性行為及對自身體重和體形過分關注為主要特征的一種進食障礙。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不可控制、沖動性地暴食,繼之采取防止增重的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如禁食、過度運動、誘導嘔吐、濫用利尿劑、瀉藥、食欲抑制劑、代謝加速藥物等,這些行為與其對自身體重和體形的過度和不客觀的評價有關。BN在年輕女性(<30歲)多見,并多在青春期和成年初期起病,BN的發病年齡在青少年中常常較神經性厭食(AN)晚,平均起病年齡通常在16~18歲。在工業化國家,BN的患病率較AN高,年輕女性BN的發病率是3%~6%,女性的終身患病率為2%~4%,男性不超過1%,女性與男性BN的比例約為10∶1。BN患者體重正常或輕微超重,30%~80%的BN患者有AN史,有時可有肥胖史。
暴食癥在醫學上屬于進食障礙的一種,被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癥”,神經性貪食癥是這樣被定義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患者經常暴飲暴食,然后采取自我引吐或過度運動以抵消其暴食行為。暴食是過量進食的一次發作,它必須包括客觀上大量的食物(多于大多數人同等情況下吃的)和缺乏控制兩者。暴食(gluttony)癥的的主要特征1.反復發作的陣發性暴食,在短時間內吃掉大量的食物,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2.在發作時覺得對進食失去控制(即感到無法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進食的食物和數量。3.暴食后馬上采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4.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5.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后感到饑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后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后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8.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10.可伴有抑郁或焦慮癥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知道有一種心理疾病叫作“神經性貪食癥”嗎?看看你有沒有:
我們常常會在電視、報紙等上面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很多青年,特別是愛漂亮的女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夠苗條、不夠骨感而刻意的少吃或不吃東西。這樣的做法有時候會導致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在節食減肥的一段時間以后,由于忍不住饑餓的折磨,便不得不開始變本加厲的吃東西,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人們或許覺得這很奇怪,減肥者為什么會成了“貪吃鬼”了呢?那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已經患上了一種叫做神經性貪食癥的身心疾病。
蕾蕾的苦惱
什么叫做神經性貪食癥呢?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樣的一個例子。筆者曾經接觸過一位叫蕾蕾的女同學:在上高中時,她出現了一種暴吃暴食而不能自制的怪毛病。蕾蕾每天都要去商店買一大堆零食,無論在寢室、教室還是路途上,都吃個不停,非要吃到胃被撐得難受才算罷休。如果想吃的東西沒吃,就會沒心思上課或上自習,晚上連覺都睡不好。由于不斷地暴食,蕾蕾的身體明顯發胖,變得越來越臃腫。她苦惱不已,一再發誓再不吃零食,再不濫吃了。但一走進商店、一走進食堂她又無法控制自己,尤其是心情不好時就吃得更多。吃多了消化系統負擔很重,所以她老是昏昏欲睡,上課打不起精神,晚上不想上自習,早早就睡覺了,學習成績因此直線下降。蕾蕾在父母的陪同下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沒有任何生理上的毛病。而在心理醫生那里,醫生卻告訴蕾蕾和她的父母:蕾蕾是由于學習壓力太大而得了一種叫做神經性貪食癥的病。
“貪食癥“的行為記號
說到底,神經性貪食癥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心病。就象《瘦身男女》里面的“肥婆”和“胖哥”。肥婆其實本來是很瘦的,由于感情上受挫,只能以“吃”來作為一種發泄。即使到后來,她不想再這樣吃下去,似乎都很難。因為她已經完全陷入了這個“吃”的魔圈里,單單憑借一味的不去吃東西是不可能的。最后,她在胖哥的支持下,終于減肥成功。那是因為她找到了她的心結所在。而英國的玫瑰戴安娜王妃,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在她美麗高貴的外表之下,卻曾經用“吃”來解除自己深埋在內心的苦惱。在世紀婚禮的前一天晚上,查爾斯王子的禮物和信箋并沒能幫助這位未來的王妃平息幾個月來郁積在心中的苦惱。就在那個本該安睡的夜晚,她吃下了很多的食物,最后病倒了。在戴安娜日后的宮庭生活中,沖突、焦慮、痛苦、憂郁始終伴隨著她。她必須常常吃進大量的食物,甚至要溜進廚房尋找食物以快速地填入腹中。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緊張的生活氣氛和環境所致。
這樣看來,神經性貪食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人們生活的壓力或焦慮造成的。一般來說,性格上較軟弱,比較看重外界評價的人得貪食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從性別上,女性得的機率也比男性大了很多。其實吃東西在常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但過度的飲食則變成了一種病。這些人很容易用其他人看來很平常的事物來排解自己的焦慮,有時候他們甚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只要不開心的時候就必須要吃東西或者SHOPPING。實際上他們的這種行為只是為了達到忽略自己當前壓力而采取的一種方式。
就拿節食減肥的人來說吧,因為現在的社會崇尚“瘦的才是美麗的”,不自信的她們便開始用各種方法來保持苗條,如限制食物的攝取量。長此以往,她們慢慢走上了厭食的道路,但最終又忍受不了饑餓的折磨,最后還是借吃下大量的食物來獲取一時的心里滿足。這樣,厭食癥就很有可能轉化為暴食癥,造成“暴食--厭食--貪食”的惡性循環。
專家看“貪食”
心理學家認為:貪食癥是用來處理壓力以及不愉快感覺的一種方式,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進食,而在心理上卻有長期饑餓的感覺。需指出的是——它并不能真正起到解除心理壓力的功能,反而使“吃”變成了處理焦慮不安、寂寞和生氣的不當方式。通常,貪食癥患者是為了處理比暴飲暴食和過分關注體重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才患貪食癥的,如嚴重的焦慮。
“貪食”與中學生
那么,這種病離中學生有多遠呢?事實上,在我們周圍就有很多中學生反映出了這種征兆,就如同前面所提的蕾蕾一樣,只是她的癥狀比較明顯而已。我們知道引發中學生焦慮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是來自學習和考試的壓力,同時還有來自生活、家庭,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所以有很多同學常常不自禁地選擇“吃”來作為一種發泄,以排除緊張,趕走不愉快的心情。雖然他們在吃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發泄情緒。采取不同的方式發泄情緒本是無可厚非的,比如“吃”只要不超過它的度,就并非是有害的。就象心情沮喪時,女孩子們常常會去吃一些高熱量的東西,比如巧克力之類的食物來增加自己的能量,讓自己覺得熱點,興奮點。但若一味的依賴它便不好了,對中學生而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積極的方式來排除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免以后再遇見類似的問題時仍用
“吃”來解決問題
一個人的情緒若與某種行為經常聯系在一起,比如沮喪時就吃東西,經一定的強化后就很容易形成習慣,以后只要一沮喪,無論肚子餓不餓,都會很自然的去吃東西。這種“自然”出現,會使人感到宣泄和放松,而要改變這種習慣,則會感到十分的困難和不適。你有過用“吃”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嗎?那請你好好地想想第一次這樣“吃”是在什么時候,是因為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理清這些,對幫助你走出“吃”的誤區,遠離貪食癥將大有陴益。
給您的建議
一般來說,假如出現了神經性貪食癥,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調整我們的飲食習慣,控制進食行為,改變對飲食的態度。你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什么時候吃東西,吃什么東西,做到一日三餐、營養均衡,避免在兩餐之間吃零食或者是高脂高糖的食物。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和朋友一起進食。當在規定時間以外想進食的時候,可以做一些比較輕松的運動,像散步或者是一些能延緩進食的活動。第二步就是重新樹立信心,改變我們錯誤的想法,比如說:“自己只能靠吃東西才能緩解壓力”、“別人都說我好胖,我要減肥”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找到我們感到不開心、覺得壓力很大的內在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有成效。由于神經性貪食癥的患者一般來說都表現為有較為明顯的自責、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與抑郁癥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找心理醫生做心理治療。而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更應該注意放松自己,相信自己,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開心的時候學會傾述,這樣貪食癥才會遠離你!
前段時間逛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何治愈神經性貪食癥?”這個問題雖然僅有273個關注者,卻有高達近10萬的瀏覽量。
某度的“暴食癥吧”累計發帖量也近115萬。其中有個自稱得了“暴食癥”的樓主,ta的帖子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主訴如下:
“我一個人可以吃兩份大份雞公煲,加各種腐竹、娃娃菜、菠菜、魚豆腐、粉皮、鵪鶉蛋、桂花腸,還要加超大杯可樂。一般的麻辣香鍋1個人每次要吃50多塊錢+幾個榴蓮酥+30塊的麻辣燙才能飽。”(這位同學,你到底有幾個胃?)
聽著就很可怕對不對?一頓所食超過正常人一整天的飯量。
那么問題來了,暴食癥跟神經性貪食癥一樣嗎?聽起來好像都是吃很多啊。
答案是:不完全一樣,但是它們同屬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神經性貪食癥,神經性厭食癥,暴食癥。 )
所謂的“清除發作”,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吃進肚子里的食物排出體外。
神經性貪食癥(Bulimia nervosa,以下簡稱貪食癥),除暴食癥的上述表現外,還通常存在“清除發作”。不僅會服用瀉藥、間斷自我催吐,還會通過禁食、嚴酷的體育鍛煉達到目的。 催吐的人會稱自己為“兔子”(也許是取諧音之意)。
簡單來說:
神經性貪食癥=暴食癥+清除發作。
他們對自己的體重非常不滿意,卻無法控制想要進食的欲望,于是覺得吃完再吐不會對身體有影響。但實際上,在貪食癥患者中,肥胖率正在逐漸上升,也就是說,就算把吃的東西都吐出來,仍然避免不了發胖。
一、如何判斷自己是吃貨,還是得了貪食癥呢?
吃貨熱愛美食,并享受吃美食的過程,吃完之后是滿滿的滿足感,而貪食癥則不同。
貪食癥的人,會意識到這種大量快速的進食模式是不正常的.
但是,他們通常不能靠意志停止進食,不可控制地尋求暴飲暴食帶來的心理效應,是一種類似強迫癥的情緒反應。明知這種行為的不良后果,且暴食之后會出現抑郁情緒和自責的想法,會覺得自己怎么這么沒用,連嘴都管不住。
長期反復節食,尤其對那些具有心理易感因素的個體來說,是貪食癥發生的高危因素。有證據表明,對于這些人而言,節食往往先于暴食發生。
也就是說,許多貪食癥的病人,經常在暴食之間間斷禁食,形成這樣的循環:認為自己體重太大—節食/禁食—暴食—體重太大—節食/禁食…循環發生。
診斷神經性貪食癥需要滿足以下3個條件,且排除器質性病變可能:
二、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據統計,發生貪食癥的女性數量是男性的9倍之多。性別之間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暫時還沒有定論,目前有幾種觀點如下:
原因之一 可能是社會對苗條形體的偏好。 一說起女神的形象,就是白、富、美。不過凌駕于這三個詞之上,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瘦”,所謂的“一白遮百丑,一胖毀所有”,還有人說“好女不過百”?
從網上一些很火的減肥貼也能略知一二,許多從小身體就”橫向”發展的男孩女孩們,更能感受到來自周圍人或惡意或忽視的目光。
很多人下定決心減肥的動力,有一部分也源于這些惡意。而減肥成功“逆襲”之后,顏值也蹭蹭蹭往上漲,并且似乎“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了許多”。
不可否認,這些例子確實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但是,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當一個人將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歸咎于體型時,ta看到這樣的帖子,只會堅定自己也許不那么正確的想法:你看,不止我一個人這樣想呢,只要我能跟ta一樣瘦下來,我的人生一定也能開掛。
當然追求理想身材的心理壓力只是一方面,其它的原因包括高特質焦慮(high trait anxiety)、與發展有關的沖突(conflicts relating to development)等。
除了上述心理社會因素之外,科學家們還對腦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然而并沒有得出統一的定論。一部分人認為,貪食癥的發生跟腦白質引起皮層體積減少有關,另一群人則認為,跟腦白質有毛關系?明明應該分析腦灰質好不好?!
兩派紛爭不休,誰也不讓誰,所以,生物學這方面的證據尚且不足。
三、 哪些癥狀指向貪食癥?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特異的癥狀,英文叫做Russell's sign(calluses on knuckles and back of hands due to repeated trauma from incisors,即門牙反復創傷,指關節和手背上有老繭)。
是因為在 催吐時,很多人會用手指刺激舌根或者咽部,引發嘔吐反射 (回想一下小時候生病,醫生為了看清咽部是否有炎癥,一手拿壓舌板壓舌頭,一手拿手電筒的動作就會明白),混合著胃酸的食物經過口腔反流出來,長年累月下來,牙齒也會遭到腐蝕。
四、貪食癥到底有多嚴重呢?
不夸張的說,嚴重到危及繩命的地步。
很多人會覺得,得了貪食癥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多吃點東西嘛!能吃是福好不好?
2015年瑞士報道了一例貪食癥病人,一位41歲的中年女性在暴食之后因劇烈急性腹痛就診。CT檢查發現了巨大的擴張胃,大小是24x12x36cm。
這幾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本來在腹腔安安生生待著的胃被食物撐大,一直撐到了盆腔的水平并且壓迫內臟。這時候腹腔的壓力升高,會引起一種叫“腹腔間隔室綜合征”的病,屬于急重癥,分分鐘可以死給你看。
更可怕的是,貪食癥是一只很少單獨行動的怪獸。它常常與人格障礙、焦慮障礙等一同出沒,是一種具有自殺傾向和自我傷害行為的精神疾病。
五、有沒有治療方法?
有,但是目前的效果尚不明確。
一為心理治療,最常用的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目的是改變對體型的過分關注,建立合理有計劃的飲食行為。
二為藥物治療,一般采用各種抗抑郁藥。
然而有研究表明,貪食癥跟遺傳有關,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這種疾病難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至于具體的治療方案,最好還是去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其實國內對于貪食癥的研究真的太少,但是并不代表這個群體數量少(忘記的同學可以回去看一眼開頭的數據),更不代表他們可以被忽視。
事實是,他們清醒地忍受著反復進食和催吐的折磨,甚至有過放棄生命的念頭。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非常可笑,甚至覺得他們是懦弱而自私的,連自己的嘴都管不住,還想通過自殺一了百了。
可,子非魚,焉知魚之苦?
這個社會對人的綁架實在是太多了,所謂的“大流”建立起一套評判標準,凡是不合此標準者,皆為異類。 比如大眾眼中的“美”,通常跟“瘦”“高”“白”掛鉤。
不得不說,在建立起對自己真實的認知之前,周圍人對我們的評價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人在出生時,對于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并沒有概念。
隨著慢慢長大,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越來越多,有了對比,才會有結論。比如,你看那個誰誰誰(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學習又好,還苗條,你再看看你,天天就知道吃吃吃。
有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看自己的眼光,實際上嚴重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仿佛腦袋抽離了身體,站在那些惡意的角度,高高在上地、冷酷無情地審視和批判自己。
我見過身邊許多女生,明明身材比例非常好,看上去一點也不胖,體重完全在標準的正常范圍,可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自己“太胖了,腿太粗,腰也不細,胳膊和臉上全是肉肉”。
難道非要骨瘦如骷髏,像五星紅旗一樣隨風飄揚才算“合格”嗎?
當然不是說減肥不好。如果脂肪太多的話,也會影響身體的健康,容易得脂肪肝、高脂血癥等等。
只是, 比起厭惡“肥胖”的自己,覺得低人一等,或者沒有自信與人交往,相反,努力敞開心扉,像對待好朋友一樣,溫柔且寬容地對待自己,慢慢接納身上那些不完美的地方,顯得更加重要吧。
況且 美,又豈是僅有一種標準呢?為什么要按自己的好惡去隨意“judge”別人呢?
因為, 無論是高是矮,或胖或瘦,亦黑亦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算是最先進的克隆技術也無法復制的,活生生的生命啊。 不是工廠里按照模子生產出來的零件,差異必須在允許范圍內,否則就是不合格。你看,甜馨小盆友都無比傲嬌自信地說,“我們白著呢~”
如果是真的胖,瘦下來固然好,不僅會覺得身體輕松很多,穿衣服也會更加好看。但是,也不要因此否認那個曾經的自己。 因為無論怎樣,你都至少,值得自己去愛。
畢竟, 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呀。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
參考文獻:
1.wikipedia.org-Bulimia nervosa.
5.Trace SE, Baker JH, Penas-Lledo E, Bulik CM. The genetics of eating disorders.Annu Rev Clin Psychol2013; 9: 589-620.
歡迎來我的科普小屋坐坐:)
如何擁有高質量的睡眠?你必須知道這幾點
睡眠不足的后果,可遠不止黑眼圈那么簡單
你還在擠痘痘?!當心小命不保!(內附良心抗痘指南)
智齒啊智齒,想說愛你不容易
阿爾茲海默癥——死亡并非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孤獨和發燒一樣,在夜晚最盛......嗎?
體溫計打碎了怎么辦?!!一篇文章教會你所有姿勢
本文地址://n85e38t.cn/xinli/630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