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要介紹有關學習《老子》的準備工作。這一集的主題是今天學習《道德經》的意義何在。在中國歷史上,老子的思想受到相當的重視。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的皇帝姓李,就把老子當作自家人,對道教特別推崇。后來唐玄宗還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了注解。但是我們從他在政治上的遭遇與失敗來看,他似乎沒有真的懂得老子的意思。譬如《老子·第29章》,要人“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要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度。像這一類的教訓很多,而唐玄宗顯然沒有做到。那么我們今天學習《道德經》的意義何在呢?
這一集要談以下三點:
第一,要接上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
第二,要拿來同西方哲學對照來看;
第三,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一)接上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
我們先看第一點,今天學習《道德經》是要接上自己的文化傳統。現在很多人聽到中國的傳統,就喜歡說“儒、釋、道”三教。當然,這個說法是明朝以后才出現的,在這里我們先不管它具體的內容,我們只說中國傳統三大思潮里面有兩個跟老子思想都直接有關。譬如說,儒家是沒有問題的,另外“釋”就是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發生什么事呢?然后道教,道教如果沒有把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引進的話,又會是什么情況?
所以我們今天就要先了解,中國歷史上本身本土出現的有兩大思潮,就是孔子的儒家與老子的道家,可以說是雙軌并進,為中國文化提供很好的基礎;后來再加上佛教從印度傳過來。所以在這里我們要先說明一下,從魏晉時代開始,這個大的趨勢就慢慢形成了。在魏晉時代出現了所謂的“新道家”。“新道家”指什么呢?指把老子、莊子的思想加上《易經》當作“三玄”。所謂的“玄”就是談玄說理,不要談人生具體的政治、社會的情況,也不談任何善惡的價值判斷。這樣一來比較安全,因為魏晉時代是一個亂世。所以“新道家”出現之后,對老、莊思想有一些發揮及改造,到最后有些落差了。那么再看,在魏晉時代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那么請問:佛教怎么融入中國文化呢?一般都認為這是靠老子的思想的接引,怎么說?在魏晉時代的思想界有一個重要的學派叫做“格義之學”,“格”是格物致知的格,“義”就是道義的義,所謂的“格義”就是要把佛教的許多名詞和術語轉換成中國的文字。
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就透過老子思想的接引。因為老子思想跟佛教思想有一點是相似的,哪一點呢?就是它強調智慧的覺悟要超過德行的修養。“智慧的覺悟”就舉一個字就夠了。譬如佛教講“空”,道家講“無”,但是佛教的“空”不是真空,道家的“無”也不是虛無。像這種都是把一種可能性跟實現性區分之后才能提出來的觀念。道家的思想跟佛教在這一點上可以相通。在另一方面,到了魏晉時代后期,中國本土的道教進一步把老莊的思想借過來。因為原始的道教是我們本土的民俗宗教,有復雜的背景和實際的用途。但是作為一個宗教需要有基本的教義,并且在理論上要建構成系統。于是道教的專家就把老莊思想請進來,把老子推為太上老君,他的書稱為《道德經》,而莊子的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了。所以在中國,如果你想了解佛教的重要觀念,也想知道我們本土的道教在說什么,那么首先就要對老子的《道德經》有基本的認識。
(二)同西方哲學對照
接著看到第二點,我們如果要跟西方哲學對照的話,絕不能錯過老子的思想。譬如西方哲學家對于宇宙怎么來的,總是有各種說法。譬如說在西方的有關宇宙的來源,它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創造論,宇宙是上帝創造的;第二種是流衍論,宇宙從“太一”這個根源慢慢滿而溢,流生出來萬物;最后是進化論,也就是后代所出現的達爾文的演化論。這三種說法都談到這個宇宙開始怎么來的,萬物怎么出現的。而中國古代如果你要找一本書、找一個觀念來對照的話,當然最適合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了,里邊在第42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段。這么簡短的一句話,跟西方對照起來也很有趣的。
所以很多學者都會做比較,最喜歡拿來比較的,就是把老子跟一位羅馬時代初期的“新柏拉圖學派”的學者叫做普羅提諾,跟他比較,然后跟近代的西方哲學家斯賓諾莎來加以對照。像這就是我們看到中西對照的時候可以出現的情況。我再具體說兩位德國當代的哲學家,他們對老子思想的肯定。第一位是雅斯貝爾斯,我們提過他對于“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的說法,是大家普遍都認可的一種學術界的觀點。他另外寫一套書叫做《大哲學家》,他寫的書當然是以西方的學者為主,他選了15位代表,西方占了11位,然后印度有兩位,中國也有兩位。印度的兩位是釋迦牟尼與佛教一位大學者——龍樹。中國有兩位,就是在春秋時代末期的孔子與老子。雅斯貝爾斯本人從小身體柔弱多病,所以特別喜歡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他最后活了86歲,算是高齡了。所以由此可見西方哲學家對老子思想的重視,把老子思想列為人類文化軸心時代的重要代表。
另外一位影響更大的德國哲學家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晚年的時候有個愿望,就是想把老子《道德經》再一次翻譯成德文。為什么呢?他讀過許多種翻譯本,覺得自己領悟到老子真正的思想了,但是各種翻譯本都不能讓他滿意。他想自己動手再翻譯一次,但他不懂中文怎么辦呢?他在1946年遇到一位中國學者,就跟他合作,結果兩個人合作一個暑假才翻譯到《老子·第8章》,就是“上善若水”那一章,然后后面就沒有繼續下去了。我們將來會特別談到這段故事。
比較有趣的是海德格爾在跟這位教授合作的階段,特別請他寫了一副對聯,內容就出自于《老子·第15章》。我直接講白話翻譯,也就是“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所以一方面能靜,一方面能動,兼顧兩面。他提醒我們,老子不是光講安靜柔弱,老子是能靜也能動,能柔也能剛,能收也能放的。所以從這邊看得出來,海德格爾確實慧眼獨具。他這個對聯寫下來也提醒我們,在念老子的時候,不要只注意到老子好像是柔順、安靜、收斂的這一面,他兩面兼具。
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把中國的文化跟西方對照的話,《老子》是不可或缺的經典。可以這樣說,你越了解老子,對西方哲學的領悟就會越深。反過來也一樣,你對西方哲學了解越多,就越能欣賞老子的思想。
本文地址://n85e38t.cn/dahuadaodejing/58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