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黃帝內經》為什么能夠雄踞醫經之首

荊十三 2024-05-28 12:26:42

黃帝內經》是中醫古籍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這部著作奠定了中醫發展的學術基礎,這是古往今來學術界的共識。那么,《黃帝內經》為什么能夠雄踞醫經之首?它經久不衰的魅力以及不同于其他中醫典籍的獨特之處究竟何在?
首先(xian)拋出結(jie)論(lun)(lun):《黃(huang)帝(di)(di)內(nei)經(jing)》是(shi)一部以(yi)醫(yi)載道的(de)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書。上來就一錘定音,這是(shi)模仿(fang)了《黃(huang)帝(di)(di)內(nei)經(jing)》的(de)筆法(fa)。多讀幾本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書就可(ke)以(yi)知道,它(ta)們(men)的(de)基(ji)本筆法(fa)就是(shi)只下結(jie)論(lun)(lun),不提供(gong)論(lun)(lun)證(zheng)過(guo)程,字字句(ju)句(ju)斬釘截(jie)鐵,要人們(men)照著(zhu)理解(jie)照著(zhu)做,而至于為什么這樣理解(jie)這樣做,不解(jie)釋。然而,《黃(huang)帝(di)(di)內(nei)經(jing)》是(shi)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書,本文(wen)卻不是(shi)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文(wen),所(suo)以(yi)本文(wen)需要為拋出的(de)結(jie)論(lun)(lun)提供(gong)論(lun)(lun)證(zheng)。以(yi)下先(xian)解(jie)釋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書的(de)含義,再分條(tiao)論(lun)(lun)證(zheng)《黃(huang)帝(di)(di)內(nei)經(jing)》為什么是(shi)以(yi)醫(yi)載道的(de)圣(sheng)(sheng)(sheng)賢(xian)之(zhi)(zhi)書。

微信圖片_20240528153510.png

黃帝內經,根據考證,最(zui)(zui)晚成(cheng)書于(yu)西漢(han)時期,那最(zui)(zui)早成(cheng)書于(yu)何時,這(zhe)還(huan)需(xu)要(yao)考證,要(yao)寫一本書,需(xu)要(yao)大量(liang)的經驗的積累和(he)實(shi)踐(jian)的考驗,才能成(cheng)就(jiu)經典。古(gu)人是如何傳承(cheng)經驗和(he)知識的?一方面可以通過文字和(he)圖畫,也可以通過具體事(shi)物(wu)的講解,言傳身教,黃帝內經中有(you)著系統的論(lun)述人體的概況,在(zai)(zai)不是一個時期的人們能完成(cheng)的,這(zhe)建立在(zai)(zai)大量(liang)的經驗的積累和(he)總結(jie)上,成(cheng)功(gong)的傳承(cheng)下來(lai),到秦漢(han)時期,成(cheng)書。這(zhe)只(zhi)是現在(zai)(zai)主(zhu)流(liu)的說法,到底在(zai)(zai)何時成(cheng)書,這(zhe)還(huan)需(xu)要(yao)考證研(yan)究。

黃帝是(shi)(shi)來自于遠古時期(qi)的(de)(de),按照斷代,就是(shi)(shi)原始部(bu)落,新石器時期(qi), 那(nei)時人(ren)(ren)們(men)狩獵,對(dui)動物(wu)的(de)(de)骨骼和(he)肌肉(rou)組織不(bu)比現代人(ren)(ren)差,而(er)新石器時期(qi)有著千年(nian)的(de)(de)歷(li)史,不(bu)論是(shi)(shi)部(bu)落的(de)(de)發展(zhan)還是(shi)(shi)石器的(de)(de)應用都(dou)有著豐富的(de)(de)經(jing)驗,在(zai)對(dui)人(ren)(ren)體的(de)(de)研究也(ye)發展(zhan)出一(yi)套自己的(de)(de)理論,對(dui)人(ren)(ren)體的(de)(de)經(jing)絡和(he)穴位有著充分的(de)(de)認(ren)識。對(dui)奇(qi)經(jing)八脈的(de)(de)認(ren)識超過了現在(zai)。

在金華(hua)永康地區,發現(xian)大量的新(xin)石(shi)(shi)器(qi)(qi)(qi)時(shi)期的石(shi)(shi)器(qi)(qi)(qi),其中(zhong)就有這(zhe)樣一個左腳的石(shi)(shi)頭(tou)模型,剛時(shi),只知(zhi)道是(shi)(shi)新(xin)石(shi)(shi)器(qi)(qi)(qi)時(shi)期的石(shi)(shi)器(qi)(qi)(qi),有人為加(jia)工過的痕跡,這(zhe)石(shi)(shi)器(qi)(qi)(qi)的一面(mian)磨得平整(zheng),一看就知(zhi)道是(shi)(shi)新(xin)石(shi)(shi)器(qi)(qi)(qi)時(shi)期的石(shi)(shi)器(qi)(qi)(qi)。

《黃(huang)(huang)帝內經(jing)》被公認為中(zhong)(zhong)醫學的(de)(de)(de)(de)奠(dian)基(ji)之作,也(ye)是我國(guo)乃至世(shi)界(jie)上第一(yi)部關于(yu)生命(ming)全面探索(suo)的(de)(de)(de)(de)百科全書。可以說,幾千(qian)年來,我國(guo)的(de)(de)(de)(de)中(zhong)(zhong)醫理(li)論(lun)(lun)始終未超(chao)越這(zhe)本(ben)書所涵蓋(gai)的(de)(de)(de)(de)范疇(chou)。按照皇帝所處(chu)的(de)(de)(de)(de)中(zhong)(zhong)國(guo)神話時期推算,《黃(huang)(huang)帝內經(jing)》應該在(zai)公元前(qian)3000年左右(you)形成(cheng)。當時生產力(li)落后,人(ren)類文化水平也(ye)相(xiang)當低下。在(zai)這(zhe)樣(yang)的(de)(de)(de)(de)背景下,如何(he)會誕生出如此(ci)高深的(de)(de)(de)(de)中(zhong)(zhong)醫理(li)論(lun)(lun)呢?而且除了神話傳說之外(wai),根本(ben)找不(bu)到任何(he)關于(yu)中(zhong)(zhong)醫學起源的(de)(de)(de)(de)線索(suo),無論(lun)(lun)是文字資(zi)料還是圖(tu)像資(zi)料都是如此(ci)。

也就是(shi)說,當時(shi)的(de)中(zhong)(zhong)國(guo)人(ren)直(zhi)接跳(tiao)過了起源、發(fa)展與(yu)壯大的(de)步驟,在(zai)短時(shi)間內達到(dao)了可以(yi)創(chuang)作(zuo)《黃(huang)帝內經》這樣高度(du)精深之(zhi)作(zuo)品(pin)的(de)境地。那(nei)么,這些卓越內容(rong)究竟來自何方呢?我們或(huo)許可以(yi)從與(yu)其同時(shi)期出現(xian)的(de)另一(yi)本神(shen)級著作(zuo)《易經》中(zhong)(zhong)尋(xun)找線索(suo)。孔子曾(ceng)言:“河(he)(he)出圖(tu)(tu)洛出書(shu)(shu),圣(sheng)人(ren)則(ze)之(zhi)。”這里提(ti)到(dao)了兩個神(shen)話傳說,一(yi)個是(shi)關于(yu)河(he)(he)圖(tu)(tu)的(de)故(gu)事(shi),講(jiang)述(shu)有(you)一(yi)天,一(yi)只龍馬從波濤洶(xiong)涌的(de)黃(huang)河(he)(he)中(zhong)(zhong)破浪而出。龍馬背上所繪即為河(he)(he)圖(tu)(tu);另一(yi)個則(ze)是(shi)關于(yu)洛書(shu)(shu)的(de)故(gu)事(shi),一(yi)只神(shen)龜從洛水(shui)中(zhong)(zhong)鉆出,龜背上承載著一(yi)卷古(gu)書(shu)(shu),即洛書(shu)(shu)。后來的(de)圣(sheng)人(ren)們在(zai)河(he)(he)圖(tu)(tu)和洛書(shu)(shu)的(de)啟發(fa)下(xia)創(chuang)制了《易經》。

圣賢之書是通于“道”的書。所謂“道”,用現代語言來說,可以理解為宇宙運行的本源與規律。能寫出通于“道”的書的作者,必定是能夠通于“道”的人,也就是圣賢之人。什么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圣賢之人呢?《素問》的《上古天真論》中有比較詳盡的說明,而怎樣能夠成為圣賢之人,該篇也有明確的論述,那就是進行修煉。故圣賢之人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修煉有成的人。所以,一言以蔽之,圣賢之書就是由修煉有成的人所寫的、能夠通達宇宙運行之本源與規律的書。《黃帝內經》是從醫學深入“道”的,所以是以醫載道的圣賢之書。
書名:“內”字有講究
從書名上看,各類古籍中被冠名為“經”的,有不少是圣賢之書。“經”不是任何一本書隨意可以冠的。例如佛家的《心經》、道家的《道德經》、儒家的《易經》、武術家的《拳經》、醫家的《難經》等,都是在其領域備受推崇、堪稱頂峰的著作。當然,被冠名為“經”,實際名不副實的書也是有的,甚至也有偽經。其實,正是由于被冠名為“經”的著作具有崇高的學術地位,甚至有神圣的意味,某些沽名釣譽的作者才企圖魚目混珠,借助于“經”的光環竊取虛名,甚至弄虛作假。
《黃帝內經》的“內”字有什么說頭嗎?本文試依據這部書的學術內容做一些推測。古籍中的《茶經》《水經》《山海經》等書,一聽書名便知與書的內容有關。以此測度,《黃帝內經》似乎應稱“黃帝醫經”,但其不稱“醫經”而稱“內經”,似乎意在說明此書的內容不僅包含醫,而且涉及整個人體內在的各個方面。按照《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學術思想,人體就是小宇宙,探究人體的變化其實也就是探究宇宙的變化,但這是從內在探究,不似《水經》《茶經》等從外在探究罷了。總之,這個“內”字似乎表達了這部書探究問題的視角,隱含著這部書是從內求法的角度探討宇宙之道。當然,這或許有望文生義之嫌,但也不無可能就是其本義。
然而古籍中也有本《黃帝外經》,用此邏輯解釋“外”字就不通了。但有不少學者認為《黃帝外經》是部偽經,是套用《黃帝內經》的書名以提高身價。這似乎有可能。《黃帝外經》的學術價值遠遜于《黃帝內經》,書中的對話者除黃帝、岐伯、雷公等人之外,還加了奢龍、巫咸、司馬等一批雜七雜八的宮廷朝臣,皇親國戚,看著也不像那么回事。
作者:“圣賢之人”的標準
圣(sheng)(sheng)賢之(zhi)書的(de)作(zuo)者(zhe)可不(bu)(bu)是(shi)(shi)(shi)一(yi)般(ban)作(zuo)者(zhe),他(ta)們必定是(shi)(shi)(shi)圣(sheng)(sheng)賢之(zhi)人才行。《黃帝(di)內(nei)經》很重視、很強調作(zuo)者(zhe)的(de)圣(sheng)(sheng)賢身份。這部偉(wei)大著作(zuo)的(de)開(kai)篇第一(yi)句話(hua)就是(shi)(shi)(shi):“昔在(zai)黃帝(di),生而(er)神靈,弱(ruo)而(er)能言,幼兒徇齊,長而(er)敦敏,成而(er)登(deng)天。”此句出(chu)于《上古(gu)天真論》。開(kai)篇首句就明(ming)說作(zuo)者(zhe)不(bu)(bu)是(shi)(shi)(shi)凡人,而(er)是(shi)(shi)(shi)圣(sheng)(sheng)賢。還指出(chu)黃帝(di)不(bu)(bu)是(shi)(shi)(shi)修(xiu)煉(lian)有成的(de)圣(sheng)(sheng)賢,而(er)是(shi)(shi)(shi)與生俱來的(de)圣(sheng)(sheng)賢。這個開(kai)篇可真不(bu)(bu)尋(xun)常啊!它開(kai)宗明(ming)義、直截了(le)當地告訴讀者(zhe):諸位(wei),本書是(shi)(shi)(shi)圣(sheng)(sheng)賢所作(zuo)。

《上古天真論》用了相當篇幅來介紹圣賢之人。該篇將圣賢之人分為真人、至人、圣人、賢人四類,分別說明了他們的行為特征和壽數長短。引人注目的是,篇中還說明了如何能夠成為這四類圣賢。例如對于最高檔次的真人,篇中的描述是:“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其中“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三句,正是中醫氣功修煉核心內容的原始表述和理論基礎,而氣功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修煉技能。這就說明,成為圣賢之人的方法和途徑就是進行修煉。而真、至、圣、賢四類人的劃分,取決于修煉水平的高低。真人是修煉成就最高水平的級別。“此其道生”,即達到了“道”的水平。
細讀一下《上古天真論》就會發現,它的寫作思路很縝密。在第一句話介紹了黃帝的圣賢身份之后,黃帝問岐伯的第一個問題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事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以上古之人的攝生之道作答。接下去,黃帝又問了人的生育壽命天數,岐伯以七七八八之理作答。這兩段問答所說的都是普通人,也就是凡人的自然壽數與養生。然后,黃帝才談到了圣賢之人。請特別注意啊,這一段關于“真至圣賢”之人的表述是黃帝的獨白。說這段話的時候,他把岐伯閃在一邊了。黃帝在這里是以圣賢之人的身份談圣賢之道,是內行人說內行話,強調了這些話的真實性。這樣的寫作布局充分說明,黃帝了解凡人,也了解圣賢,先說凡人,再提圣賢,從敘述邏輯上清晰地傳達了這一篇文字的主旨,那就是旨在超凡入圣。
作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卻基本上沒有談醫。如果說所談及的凡人養生之道還能算是預防醫學的話,關于修煉的圣賢之道則幾乎完全超越于醫學之外。這說明該篇想要表達的學術觀點是:整個醫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養生修煉而達到超凡入圣,治病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篇中已經明說:“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說,養生修煉功夫到了,就不會有什么病,也就沒什么可治的了。所以《上古天真論》所載的“道”,就是超凡入圣之道。它包含了醫,又超越了醫,是以醫載道。
然而在現代社會(hui),沒有多少人會(hui)認可超凡入圣之道的真(zhen)實性,主(zhu)流(liu)的看法或者(zhe)(zhe)是(shi)(shi)具有神秘色彩,或者(zhe)(zhe)是(shi)(shi)醫學(xue)武俠,或者(zhe)(zhe)干脆就是(shi)(shi)迷信。本文的主(zhu)旨是(shi)(shi)揭示《黃帝內經(jing)》的本意(yi),不是(shi)(shi)對其作評價。但如前所述(shu),在本文的最后,會(hui)結合現代科學(xue)進展,對理解其本意(yi)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微信圖片_20240528153515.png

中醫理論包括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等眾多的學說,其中臟腑經絡學說,也就是《黃帝內經》中的藏象學說,可以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內容,它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解剖學、組胚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和病理學的總和,表達了中醫對人體的獨特認識和把握。那么,在藏象學說的構成上,古人的思路是什么呢?
古人的思路是什么呢?簡言之,那就是跳出“形而下”,跳到“形而上”。形而下是器世界,即重視結構形態的世界。形而上是氣世界,是重視氣化運行的世界。也就是說,古人不是沒有看到“術”,而是透過“術”,看到了“術”后面的“道”。天人合一之道認為,是宇宙自然的氣化運行左右著人體的氣化運行,而人體的氣化運行左右著臟腑功能活動,也就是“道”御使著“術”。中醫認識到,人體和宇宙的氣化運行都是活生生的,而且息息相通。取天人合一之道的氣化運行思路創立藏象學說,取材于活人與活的宇宙。從這個思路入手認識與把握人體,保持了生命本身的原生態,沒有破壞性。如果采用解剖學的形態結構思路,很難做到這一點。也正是遵循著這一超越形態結構的思路,才發現了經絡。否則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怎么沒發現經絡呢?特別提醒一下,談到經絡,人們往往會想到經絡穴位圖上的線和點,但經絡穴位圖只是想象而成,也就是用形象思維解讀經文的結果,《靈樞》的相關經文里并沒有提到線或點。實際上,經絡更像是飛機的航線,那只是飛機飛行的軌跡,天空中并不存在具體的線。也就是說,經絡穴位并不存在特定的組織結構,它就是無形的,存在于“形而上”。現代的解剖學足夠精細了吧?但不還是沒有找到經絡的組織結構嗎?
當然,這里指出中醫藏象學說建立于“形而上”的思路,但并不否認或忽視“形而下”的存在。事實上,“形而上”可以包含“形而下”,但“形而下”則未必包含“形而上”。例如,談心或肺的氣化運行,肯定要涉及具體的“形而下”的心肺臟器;但如果只著眼于心肺的形態結構,能發現手少陰心經和手太陰肺經嗎?
綜上所述,無論在總體內容上還是在核心內容上,《黃帝內經》的學術思想都是以醫載道,醫道融合。如果沒有看到這一點,很難說讀懂了這部偉大著作的精髓和本意。
筆法:一錘定音的背后
《黃帝內經》的筆法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只下結論,不做解釋,或者很少解釋。因此,所有的觀點都好像是橫空出世,一下子砸到讀者眼前。這是一種敕令式的、權威式的筆法:凡事一錘定音,不容爭辯。在歷史上被稱作為“經”的古籍中,這種筆法很常見。例如《道德經》,一上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為什么道是非常道、名是非常名呢?不解釋。又如《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什么色空不二呢?不解釋。不僅中華古籍如此,海外古籍也如是。例如《圣經》上這樣的表達也很常見。這種筆法給人的感覺是語氣極其肯定,所表述的仿佛就是無可爭議的真理。
為什么“經”要采用這樣的筆法呢?本文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道”本身難以言傳。“道”是“形而上”的,所有能言傳的知識都屬“形而下”。“形而上”的事物看不見摸不著,除外圣賢之人能夠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覺察,蕓蕓眾生概無所知。即使身為圣賢之人的作者很想說清楚、很想傳達其本意給大眾,他又有什么可以說呢?試想一下,如果由你負責,向大家介紹一種人們從未聽說過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你會怎樣介紹呢?你的最終選擇很可能也是這樣:只說結論吧,反正我信,也說實話,各位愛信不信吧。所以,不是《黃帝內經》的作者想故弄玄虛,或者想要保密,而是不得不如此啊。但是,如果讀者也有圣賢之人的水平,也就是有相關的修煉基礎,能夠領會覺察到“道”微妙之處,那么,傳遞與“道”相關的信息其實并非難事。例如,不用通過語言,拈花微笑足矣。
由此可見,圣賢之書采用這種權威式的筆法有其內在的、必然的原因。但也正是這樣的筆法,給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解釋空間。既然自己不解釋,別人肯定要解釋,因為大眾讀者有強烈的解讀需求。于是,眾所周知,無數后人在解釋各式各樣的經典。也十分有趣的是,由于自己不解釋,無論誰來解釋,都不會是標準答案。所以盡管注家蜂起,但經典的本意究竟如何,卻幾乎永遠也不會有定論。這正是經典的獨特魅力之所在的原因之一,也是其永葆青春活力的原因之一。
探討:揭開蒙在“道”上的面紗
歷史畢竟在不斷進步。在《黃帝內經》時代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可言說的“道”,在現代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是不是可以說點什么了呢?是的!尤其是借助近代物理學發展的新成就,可以揭開一些蒙在“道”上的面紗。但這個題目太大,不可能在這里展開,只能大題小做。
近一個世紀以來,從宇宙大爆炸理論到弦理論,物理學家們對宇宙運行的起源和規律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盡管這些理論還帶有假說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的論證,但它們已經大大豐富了人類對事物終極存在的認識。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在一次大爆炸后膨脹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初的極短時間里,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而弦理論認為,這些基本粒子的構成并不是點狀粒子,而是一小段“能量弦線”。簡言之,這兩個影響深遠的科學假說提示人們:宇宙萬事萬物之最初,是以能量形式存在的。
如果能用事物之根本是以能量形式存的眼光來看待中醫,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學術內容就比較容易了。例如,中醫“氣”便可以理解為是生命的能量形式。依據中醫氣一元論的宇宙觀,宇宙萬事萬物聚而成形,散而為氣,聚則“形而下”,散則“形而上”,二者互相轉化,這與現代物理學的物質與能量相互轉化多么相似!中醫治療旨在調理人體的氣化運行系統,這個系統就是藏象學說。前面已經談到,建立這個系統不是從“形而下”,而是從“形而上”入手的。所謂陰平陽秘、陰陽平衡,是氣化運行的平衡,也就是直接作用于生命能量形式的平衡,并非直接關注生命結構形式的調整。而如果用西醫注重形態結構的思路去“規范”中醫,那就相當于給中醫纏上裹腳,套上緊箍,不符合中醫學術思想與學術特色的自身發展軌跡。形態結構的思路不是不可以用于研究中醫,但把它看作是唯一或本質的研究思路,那就是讓中醫削足適履、跛足前行!中醫應當自強,需要發展出屬于中醫自己的、著眼于生命能量運行的科研思路,以實現自身的現代化。
實際(ji)上,僅就科學性而言,現(xian)代(dai)醫(yi)學也就是(shi)西醫(yi)的(de)(de)發展(zhan),已經遠遠滯后(hou)于(yu)現(xian)今(jin)科學領域的(de)(de)眼(yan)(yan)界與成就。大體上可以(yi)這(zhe)樣說(shuo):當今(jin)物理學家認識(shi)事(shi)物的(de)(de)眼(yan)(yan)光(guang)已經是(shi)霍金時(shi)(shi)代(dai),而當今(jin)醫(yi)學家們的(de)(de)眼(yan)(yan)光(guang)卻(que)還停留(liu)在牛頓時(shi)(shi)代(dai)。二(er)十(shi)一世(shi)紀(ji)的(de)(de)物理學家在探討(tao)(tao)弦(xian)理論,提出了事(shi)物的(de)(de)最終構(gou)(gou)(gou)成是(shi)“能量線”的(de)(de)時(shi)(shi)候,二(er)十(shi)一世(shi)紀(ji)的(de)(de)醫(yi)學家們在探討(tao)(tao)基因改造,還在致力于(yu)調(diao)整人體的(de)(de)細(xi)微結(jie)構(gou)(gou)(gou)。著眼(yan)(yan)于(yu)結(jie)構(gou)(gou)(gou)并沒有錯,但是(shi),如果(guo)看不(bu)到支撐結(jie)構(gou)(gou)(gou)背(bei)后(hou)的(de)(de)能量運(yun)行基礎,至少是(shi)不(bu)完(wan)整、不(bu)全面的(de)(de)。

微信圖片_20240525122425.png回到《黃帝內經》,說幾句《上古天真論》的圣賢學說吧。當讀到真人是“壽蔽天地,無有終時”,讀者應該可以聯想到,此種生命的存在形式只能是能量形式,不會是結構形式。這樣說法有根據嗎?這里可以提供佛道二家修煉程序作為參考。道家修煉的四個階段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修出陽神。佛家修煉以九次第定為例,先是四禪定,然后是四空定,最后是滅盡定,修成法身。這兩家修煉都是從有煉到無,也就是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將這里的有和無換成現代科學的概念,即可以理解為將生命結構形式的存在轉化為生命能量形式的存在。所謂氣功,也就是修煉生命能量形式的功夫。
本文(wen)的(de)(de)結束(shu)語,是對以(yi)上“道”與現代(dai)(dai)科學論題的(de)(de)一句總結:《黃帝內經》的(de)(de)學術思(si)想即(ji)使(shi)在現代(dai)(dai),即(ji)使(shi)在現代(dai)(dai)科學的(de)(de)背(bei)景下,仍然有深入探討(tao)的(de)(de)廣闊空間(jian)。作(zuo)為(wei)一部以(yi)醫載道的(de)(de)圣賢(xian)之(zhi)書,它(ta)是超越時代(dai)(dai)的(de)(de)。這并不(bu)令人(ren)意外,圣賢(xian)之(zhi)書不(bu)是本應該(gai)如(ru)此(ci)嗎?

本文地址://n85e38t.cn/zhuzibaijia/157976.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he)實真實出(chu)(chu)處,未能及時(shi)與(yu)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men)(men)會(hui)立即(ji)處理,本(ben)站(zhan)部分文(wen)字(zi)與(yu)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chu)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zhi)我們(men)(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們(men)(men)會(hui)第一(yi)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bing)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yi),謝謝!

上(shang)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