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2004年8月以(yi)來參加河(he)南省中醫管理局組(zu)織的艾(ai)滋病關(guan)懷治(zhi)療行動(dong)及(ji)河(he)南中醫學(xue)院國家(jia)“十五(wu)”科技攻關(guan)項(xiang)目“中醫證候數據庫的建立”及(ji)國家(jia)自然科學(xue)基金項(xiang)目“艾(ai)滋病中醫證候分布(bu)規律及(ji)證候標準建立與(yu)驗證”的研究工(gong)作,在(zai)中醫辨證論治(zhi)原則(ze)指導下,從濕熱角度對艾(ai)滋病臨(lin)床證候進行了連續診(zhen)治(zhi)及(ji)動(dong)態觀察(cha),現總結(jie)如下。
按(an)照5省中醫藥治療艾滋(zi)病項目辦(ban)公室的(de)要(yao)求(qiu),選擇符(fu)合項目實施細則中病例(li)(li)標準要(yao)求(qiu)的(de)HIV/AIDS病患者104例(li)(li),男65例(li)(li),女39例(li)(li);年(nian)齡10~20歲(sui)1例(li)(li),21~40歲(sui)68例(li)(li),41~60歲(sui)35例(li)(li);其中無(wu)癥狀期66例(li)(li)。
非特(te)異性(xing)癥(zheng)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shi):乏力(54%)、自汗(han)(50%)、納呆(46%),為(wei)臨床三大主癥(zheng)。其他癥(zheng)狀出現頻率依(yi)次為(wei):脘痞、身重、氣短、盜汗(han)、嘔(ou)惡、頭暈、頭痛、胸(xiong)悶、胸(xiong)痛、腹(fu)脹(zhang)、喘息。
機會性感染出現頻率(lv)最高的是:發(fa)熱(42%)、咳嗽(37%)、腹(fu)瀉(25%),為(wei)艾(ai)滋(zi)病(bing)期繼發(fa)性疾病(bing)的三(san)大主癥。
常見體(ti)征(zheng)出現頻(pin)率(lv)最高的(de)是:皮(pi)疹/皰疹(18%)、口瘡/口糜(12%)、消瘦/體(ti)重下(xia)降(10%),為發病期(qi)三(san)大主(zhu)要體(ti)征(zheng)。而其(qi)他體(ti)征(zheng)出現頻(pin)率(lv)依次為:皮(pi)膚瘙癢(35%)、淋巴結腫大(12%)、腫瘤(3%)。
無癥狀HIV感(gan)染者66例(li),雖無明顯(xian)臨床癥狀,但據其舌脈表現(xian),舌質淡紅、苔白膩屬脾虛濕阻證為(wei)多,占62%。
艾滋病主(zhu)要癥狀、體征辨證分析
發熱
癥見:初(chu)起(qi)身熱不揚(yang)或寒熱起(qi)伏(fu)、熱勢纏綿。
兼癥:胸脘痞悶、身重困(kun)倦、腹脹、溲黃短赤、舌紅、苔(tai)黃膩。
病(bing)機:濕熱病(bing)邪伏留衛分不解、上焦開合失司。
治則:化濕清(qing)熱(re)解表、宣(xuan)暢氣機。
方藥:藿(huo)樸夏(xia)苓湯合升降散加(jia)減。
腹瀉
癥(zheng)見:大(da)便時溏(tang)時瀉,甚則完谷(gu)不化。
兼癥:腹部(bu)隱痛、喜暖喜按、納呆、食(shi)后(hou)腹脹、體倦神疲、面色萎(wei)黃、乏力、自汗、消瘦、舌質淡胖、苔白、脈沉(chen)細。
病機:脾(pi)弱氣(qi)虛(xu)、肺弱表虛(xu)、濕遏氣(qi)機、濕困脾(pi)土、脾(pi)失(shi)(shi)運化、氣(qi)機升降失(shi)(shi)調。
治則:健(jian)脾(pi)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該方由六君子湯、玉屏風散(san)加祛風除濕(shi)、理氣清熱(re)之(zhi)羌活、獨活、柴胡、黃連組成。
咳嗽
癥(zheng)見:汗出惡(e)風(feng)、咳(ke)嗽或(huo)(huo)喘、咯痰或(huo)(huo)白黏或(huo)(huo)黃稠、鼻塞流清涕或(huo)(huo)黃涕,遇風(feng)寒則(ze)咳(ke)甚,脈浮虛(xu)、舌苔紅(hong)或(huo)(huo)稍淡、苔薄白。
病機(ji):內因肺(fei)氣(qi)虧虛、衛(wei)外不固;外因風(feng)寒束(shu)表、肺(fei)氣(qi)郁閉、宣肅(su)失常(chang)。
治則:益氣固表(biao)、祛風散(san)寒(han)。
方藥:御寒湯加減。
組成(cheng):黃芪、蒼術、黨參、羌活(huo)、白芷、防風(feng)、升麻、陳皮、款冬花、甘草(cao)。痰黃或流黃涕者加魚腥(xing)草(cao)、葦根、冬瓜(gua)仁(ren);喉(hou)癢、咽干者止嗽(sou)散加減。
皮疹
癥(zheng)見:全身散在皮(pi)疹、滲(shen)液,自覺(jue)劇烈瘙癢,以夜間為(wei)甚,伴納差、身倦(juan)、口干、小便黃(huang)、舌質紅(hong)、苔白(bai)膩、脈滑(hua)或濡緩(huan)。
病(bing)機(ji):濕熱蘊阻肌膚。
治則:利濕清熱。
方(fang)藥(yao):萆薢滲濕湯加減。
組(zu)成(cheng):萆薢、生(sheng)薏苡仁、白(bai)(bai)術、蒼術、黃(huang)柏、茯苓、苦參、白(bai)(bai)鮮皮、地(di)膚子、防風、車前草、滑石(shi)、甘(gan)草。
淋巴結腫大
癥狀:好(hao)發于頸項及耳前(qian)、耳后的(de)一側(ce)或(huo)兩側(ce)頜下、鎖骨(gu)上及腋下、腹股溝部結塊(kuai)腫大如豆,質地堅實,推之活動,不痛不癢。
病機:熱灼陰液、煉津(jin)為痰(tan)、痰(tan)凝氣滯、痰(tan)核停滯于經脈、組織。
治則:疏肝理(li)氣、化痰(tan)散結。
方藥:逍遙散加味。
單純皰疹
部位(wei)(wei):多(duo)發于皮膚與黏(nian)膜(mo)交界部位(wei)(wei),如口角、鼻孔、生殖(zhi)器、肛(gang)門附近,抓破后(hou)不易愈(yu)合,發展為慢性潰瘍。
病機:外感風邪、內蘊(yun)濕(shi)熱、濕(shi)郁蘊(yun)滯、阻于肺(fei)胃二經、蘊(yun)蒸皮膚而生。
治(zhi)則:健脾利濕、清熱(re)解毒。
方藥:三仁湯合五味消毒飲。
帶狀皰疹
部(bu)位:多出現于身體單側,循經絡走向呈條帶(dai)狀,發時(shi)燒灼(zhuo)劇痛。
病(bing)機:肝經(jing)火熾、濕(shi)熱(re)(re)蘊(yun)毒(du)、濕(shi)熱(re)(re)外(wai)溢皮膚。
治(zhi)則:清肝利膽、解毒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口瘡口糜
癥(zheng)狀(zhuang):口腔舌面散布(bu)白(bai)霉或滿布(bu)白(bai)色糜點,伴有疼痛。
兼癥:口苦、納(na)差、倦怠、腹(fu)脹、腹(fu)瀉、小便黃(huang)、舌體(ti)胖、舌紅苔黃(huang)膩、脈滑數。
病機:濕(shi)熱內蘊脾胃。
治則:瀉脾胃伏火(huo)、清肝膽濕(shi)熱。
方藥:瀉黃散(san)合甘(gan)露消毒(du)丹。
瀉黃散組成:生石膏(gao)、梔(zhi)子、防(fang)風、藿香、甘(gan)草。
甘露消毒丹(dan)組成: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藿香、薄(bo)荷(he)、射干(gan)、貝(bei)母、連翹(qiao)。
討 論
根據中醫學的(de)辨(bian)證觀點,艾滋病(bing)(bing)患者初起以身(shen)(shen)熱(re)不(bu)揚(yang)、身(shen)(shen)重肢(zhi)倦、胸(xiong)脘痞滿(man)、苔膩、脈(mo)滑為主(zhu)要表現、臨床病(bing)(bing)情演變(bian)比較符合(he)濕(shi)邪為患的(de)特(te)點。且(qie)HIV患者長期(qi)患病(bing)(bing),纏綿難愈(yu),與溫病(bing)(bing)中濕(shi)熱(re)病(bing)(bing)邪的(de)特(te)征相合(he)。濕(shi)熱(re)病(bing)(bing)邪阻遏氣機、脾陽不(bu)振、運化(hua)無(wu)權、水濕(shi)停(ting)聚故身(shen)(shen)重困倦、胸(xiong)脘痞滿(man)、納呆、腹瀉、消瘦、乏(fa)力,外感寒濕(shi)后(hou)則大便清稀,脾胃證候顯(xian)著。
三(san)(san)焦位于(yu)臟(zang)腑之(zhi)外,軀體(ti)之(zhi)內,包羅諸臟(zang),與五臟(zang)六(liu)腑互相(xiang)(xiang)連接。主(zhu)持(chi)諸氣(qi),通行(xing)水道,發揮調(diao)(diao)外和內、榮左養右、導上宣下(xia)(xia)的(de)(de)作(zuo)用,將氣(qi)和津液輸布(bu)于(yu)臟(zang)腑、養于(yu)肌(ji)膚(fu)。AIDS患者之(zhi)所(suo)(suo)以出(chu)現(xian)血(xue)液系(xi)統的(de)(de)破(po)壞,機體(ti)抗(kang)病(bing)能(neng)(neng)力(li)低下(xia)(xia),各(ge)個(ge)系(xi)統極易發生(sheng)機會性(xing)感染、腫瘤和全身血(xue)液性(xing)疾(ji)病(bing),是因為HIV疫邪直接并廣(guang)泛地(di)損傷了全身正氣(qi),所(suo)(suo)有的(de)(de)臟(zang)腑、經絡(luo)、組織都(dou)受到(dao)HIV耗奪而導致虛弱(ruo),最終陰陽離(li)決(jue)而死亡。其(qi)病(bing)機在于(yu)HIV客居三(san)(san)焦,阻遏(e)全身氣(qi)機的(de)(de)升降出(chu)入,影(ying)響三(san)(san)焦氣(qi)化功(gong)能(neng)(neng),使臟(zang)腑經絡(luo)失(shi)于(yu)滋(zi)養和溫煦,相(xiang)(xiang)互之(zhi)間的(de)(de)功(gong)能(neng)(neng)失(shi)去(qu)協(xie)調(diao)(diao)和平(ping)衡,陰陽出(chu)現(xian)偏(pian)(pian)盛(sheng)偏(pian)(pian)衰(shuai)。其(qi)一:抗(kang)病(bing)能(neng)(neng)力(li)低下(xia)(xia)而易發各(ge)種感染;其(qi)二:三(san)(san)焦疏(shu)通水道功(gong)能(neng)(neng)失(shi)常,氣(qi)血(xue)津液代(dai)謝紊(wen)亂(luan),運行(xing)水液功(gong)能(neng)(neng)障礙,水液必然(ran)停(ting)滯(zhi),加之(zhi)濕熱(re)(re)熏(xun)蒸,停(ting)滯(zhi)搏(bo)結(jie),極易形(xing)成痰飲凝(ning)結(jie),痰核、痰瘀(yu)互阻變生(sheng)腫瘤;其(qi)三(san)(san):濕熱(re)(re)郁久,化風化火(huo),隨其(qi)所(suo)(suo)損臟(zang)腑氣(qi)機之(zhi)勝衰(shuai),變生(sheng)皰疹丘疹、皮膚(fu)瘙癢、口瘡(chuang)口糜,纏綿(mian)難愈(yu)。
根據濕(shi)熱(re)病(bing)邪阻遏氣機的病(bing)機特性(xing),在(zai)治療大法上(shang)特別注(zhu)意以(yi)下三點:清熱(re)不(bu)能(neng)過(guo)于苦寒(han),重在(zai)宣化(hua)(hua)(hua);化(hua)(hua)(hua)濕(shi)不(bu)能(neng)過(guo)于溫燥,重在(zai)氣化(hua)(hua)(hua);補虛不(bu)能(neng)過(guo)于壅滯,重在(zai)運化(hua)(hua)(hua)。
AIDS是(shi)一種疫(yi)病(bing)(bing)(bing)(bing),致病(bing)(bing)(bing)(bing)病(bing)(bing)(bing)(bing)因HIV為濕熱性質(zhi)的(de)疫(yi)癘之(zhi)氣(qi),人體(ti)感受疫(yi)毒(du)之(zhi)邪(xie)后,早期(qi)臨床(chuang)癥狀表現為一派濕熱疫(yi)毒(du)侵犯少陽、伏于(yu)膜原、流溢三(san)焦(jiao)之(zhi)象,從而(er)(er)(er)使三(san)焦(jiao)臟腑產生病(bing)(bing)(bing)(bing)理(li)(li)變(bian)化;進(jin)入中期(qi),正(zheng)邪(xie)交持(chi),勢均力敵,邪(xie)隨潛伏的(de)疫(yi)毒(du)之(zhi)邪(xie)萌動(dong)鴟張;而(er)(er)(er)進(jin)入進(jin)展期(qi)即AIDS期(qi)(晚期(qi)),濕熱疫(yi)毒(du)彌漫(man)三(san)焦(jiao)上(shang)下(xia)內(nei)外,由(you)于(yu)HIV客居三(san)焦(jiao),破壞人體(ti)全身氣(qi)機和氣(qi)化功(gong)能,導致正(zheng)氣(qi)虛(xu)弱及痰(tan)飲、瘀血等病(bing)(bing)(bing)(bing)理(li)(li)產物形成,從而(er)(er)(er)波及多臟,疫(yi)毒(du)滯留不(bu)去,進(jin)而(er)(er)(er)諸(zhu)臟衰竭,以致險(xian)證叢生,最后元氣(qi)敗亡、陰陽離決而(er)(er)(er)死。
1、 急性期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沒有任何癥狀。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數天至3個月后,有如流行性流感冒樣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樣癥狀:發熱、賽戰、關節疼、肌肉痛、嘔吐、腹瀉、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后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現艾滋病毒抗體。最長約半年后出現抗體。
2、 無癥狀感染期
在急性期后,沒有臨床癥狀,為無癥狀的健康人,但體內有艾滋病毒,又稱為艾滋病潛伏期。此后,8年內將有50%的人發展為艾滋病。有報告稱,1至7年內從感染病毒到發病,其比例依次為1.5%,5%,10%,15%,25%,30%和40%。兒童艾滋病潛伏期短,平均為12個月。這時用很敏感的方法檢測艾滋病感染者漿中的病毒核醒量,可預測5年內發病的機率。
3、 艾滋病前期
無癥狀感染期之后,出現明顯的與艾滋病有關的癥狀和體征,有人稱之為艾滋病相關綜合征,也有人稱之為持續性全身性淋巴腺病等。主要表現在:持續性的淋巴腺腫大,開始于頸部,其次為腋、腹股溝淋巴結等。一般少有兩處以上淋巴結腫大者。體重減輕10%以上。周期性發熱(38攝氏度左右),常持續數月。夜間盜汗。發生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屬真菌類)等各種感染。
4、 艾滋病期
由于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各種致命性機會感染、腫瘤等極易發生。病變可表面在肺、口腔、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臟、腎臟、眼、關節、皮膚等等。已發生機會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為9個月。
肺部病變 約半數的艾滋病患者是以肺部癥狀為初期表現的。最常見的是卡氏肺囊蟲肺炎。患者表現為持續性咳嗽等。此外,還會發生巨細胞病毒性肺炎、結核桿菌肺炎、細菌性肺炎、肺卡波氏肉瘤等等。
皮膚病變 皮膚病變可能直接由艾滋病毒引起,也可能由于免疫缺陷所導致的機會性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霉菌性、原蟲性感染甚為常見,皮膚表征變化多端,而其復雜性恰有助于艾滋病的診斷。常表現為皮膚癬菌癥、皮下結節、尖銳溫疣、局部性蜂窩組織炎、潰瘍、嚴重的帶狀皰疹。35%的艾滋病人有卡波氏肉瘤,表現在皮膚上為棕色或藍色皮膚斑,在肺、淋巴結及內臟也有卡波氏肉瘤。患卡波氏肉瘤者平均存活期為2年。另外,艾滋病人發生淋巴瘤的危險性較正常人高100倍。
口腔病變 口腔病變在艾滋病及艾滋病前期時常發生。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卡波氏肉瘤、淋巴瘤最為常見。
消化系統病變 消化系統為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常見部位。侵害胃腸道的病原為阿米巴、隱孢子球蟲(此兩種屬寄生蟲類);白色念珠菌;痢疾桿菌、結核桿菌(此兩種屬細菌類);巨細胞病毒等,表現為較嚴重的腹瀉,有的類似霍亂。長期持續發病,可因衰竭而死亡。感染所致的肛門慢性潰瘍,可視為艾滋病的特征之一。
神經系統病變 90%的艾滋病人在不同病理時期有神經系統癥狀。其中艾滋病腦炎是由艾滋病毒侵入神經組織引起的,特點是進行性的認識能力受損,25%~50~的病人伴有運動及行為異常。腦病發生后從嚴重癡呆到死亡不超過6個月。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弓形體感染、梅毒感染等等,都會造成腦炎。其他社經系統病變還有腦腫瘤、腦出血、腦梗塞、帶狀皰疹性神經根炎等。
心血管系統病變 艾滋病毒、巨細胞病毒、鏈球菌、結核菌、皰疹病毒感染及卡波氏肉瘤都可引起腦血管病變。各種機會性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更為多見。有報告稱:1982至1986年,經尸體解剖的71例艾滋病病例中,竟有37例患心肌炎。
內分泌系統病變 見有胞腺、腦下垂體、甲狀腺、胰腺、腎上腺等方面的病變。睪丸病變可使精子生成減少或缺乏。若發生在早期,還可見睪丸萎縮現象,而使性欲減退。艾滋病的內分泌病變并非罕見,可有兩種以上并發。
腎臟病變 約10%~30%的艾滋病人有腎機能障礙,最常見者為腎小管壞死,早期為蛋白尿,晚期為尿毒癥終末期腎病變。
眼科病(bing)變 癥狀輕微者可能僅有結膜炎,嚴(yan)重者會喪失(shi)視力。并可發(fa)生惡性(xing)腫(zhong)瘤(liu)
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稱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講,艾滋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被艾滋病病毒破壞,使人體對威脅生命的各種病原體喪失了抵抗能力,從而發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后導致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為艾滋病病人。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復合感染而導致死亡。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不正當的性行為、吸毒和母嬰遺傳。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癥。雞尾酒療法,即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治療艾滋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艾滋病基本知識
HIV病毒的感染過程
艾滋病病毒簡稱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吞噬、破壞T4淋巴細胞,從而破壞人的免疫系統,最終使免疫系統崩潰,使人體因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而發病并死亡。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叫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艾滋病臨床上分為3期:1.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2.艾滋病相關綜合征。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結腫大并持續3個月以上,同時出現全身癥狀,如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和腹瀉等;3.艾滋病階段。病人突出的表現是致病性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細胞免疫缺陷。
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后,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至數天。高溫、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劑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夠有效預防艾滋病的疫苗,但已經有用于臨床治療的多種抗病毒藥物能有效地抑制人體內HIV病毒的復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艾滋病病人的癥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自1981年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2001年6月,聯合國大會艾滋病問題特別會議通過了《關于艾滋病問題的承諾宣言》,為國際社會防治艾滋病行動制訂了統一目標和行動規劃,以達到在2015年年底以前遏制并開始扭轉艾滋病蔓延趨勢的總體目標。
多年來,國(guo)際社(she)會為(wei)防治(zhi)艾滋病作出(chu)了不懈努力,并取得(de)積極(ji)進展(zhan)。
本文地(di)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2356.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li)于保護(hu)作(zuo)者版權,注重(zhong)分享(xiang),被(bei)刊用文章(zhang)因無(wu)法(fa)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de)聯系,或有(you)版權異議(yi)的(de)(de),請(qing)聯系管理(li)員,我(wo)(wo)們會(hui)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zi)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zai)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mu)的(de)(de),若有(you)來(lai)源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nin)的(de)(de)合法(fa)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wo)(wo)們(管理(li)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wo)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pian): 單味藥(yao)(yao)多復方藥(yao)(yao)少(shao)中藥(yao)(yao)特色未體現,中藥(yao)(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