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藥物書《神農本草經》記載了(le)公元(yuan)二世紀前(qian)使用(yong)(yong)的(de)(de)(de)各(ge)種天然(ran)藥(yao)物(wu),其中(zhong)動(dong)物(wu)藥(yao)67種。(清(qing)·顧觀光重輯.人民衛(wei)生出版社,1955)在(zai)唐代,“整個植物(wu)界(jie)、動(dong)物(wu)界(jie)以及礦(kuang)物(wu)界(jie)的(de)(de)(de)資源,都(dou)是藥(yao)劑師利用(yong)(yong)的(de)(de)(de)對(dui)象。幾乎沒有(you)一(yi)樣(yang)東西(xi)對(dui)治(zhi)療疾(ji)病是無用(yong)(yong)的(de)(de)(de),那(nei)怕是非活性的(de)(de)(de)、有(you)毒的(de)(de)(de),或者那(nei)些(xie)只能(neng)令人作嘔的(de)(de)(de)東西(xi)也對(dui)治(zhi)療疾(ji)病有(you)用(yong)(yong)。”明(ming)(ming)代李時珍(zhen)的(de)(de)(de)《本草綱(gang)目》收錄動(dong)物(wu)藥(yao)461種,蟲魚鳥獸乃至人獸的(de)(de)(de)指(趾(zhi))甲、皮毛(mao)、糞、尿,悉皆入藥(yao)。“馬屎(shi)曰(yue)通(tong)(白馬通(tong)),牛屎(shi)曰(yue)洞(dong),豬(zhu)屎(shi)曰(yue)零(ling),皆諱其名也”;另(ling)一(yi)些(xie)名稱(cheng)更為優(you)雅(ya),如蠶沙(蠶屎(shi))、夜明(ming)(ming)砂(蝙蝠糞)、五靈脂(鼯鼠糞)和望月砂(兔糞)。人屎(shi)則稱(cheng)黃龍湯、人中(zhong)黃,人尿稱(cheng)輪回酒、還元(yuan)湯,主治(zhi)大熱(re)狂(kuang)走、骨蒸勞復,或止勞渴(ke)、潤(run)心肺,治(zhi)癥積滿腹(fu)、去咳(ke)嗽肺痿和難產胎衣不(bu)下。
其實,世界各(ge)國都(dou)曾經使用過動(dong)物(wu)(wu)(wu)藥(yao)(yao)治(zhi)病,文明古國最為(wei)悠(you)久。在古埃(ai)及(ji)的(de)(de)幾種(zhong)古寫(xie)本紙草紙醫(yi)(yi)書(shu)中(zhong),埃(ai)伯斯(si)(Ebers)發(fa)(fa)現的(de)(de)公元前1550年(nian)的(de)(de)古醫(yi)(yi)書(shu)記(ji)載著大約700種(zhong)藥(yao)(yao)物(wu)(wu)(wu)和(he)800種(zhong)藥(yao)(yao)方,其中(zhong)包括各(ge)種(zhong)動(dong)物(wu)(wu)(wu)藥(yao)(yao),如蜂蜜、胎盤、脂肪(fang)、肉(rou)、腦(nao)、肝、肺和(he)血液以(yi)(yi)及(ji)糞尿、乳汁和(he)膽(dan)汁皆為(wei)藥(yao)(yao)材。動(dong)物(wu)(wu)(wu)和(he)人的(de)(de)糞便、腦(nao)漿常涂(tu)抹在體表(biao)用以(yi)(yi)驅魔,蜥蜴(yi)、鱷、鵜鶘(hu)和(he)嬰(ying)兒(er)的(de)(de)糞便治(zhi)療(liao)眼疾,鳥(niao)糞和(he)蠅屎也作口(kou)服。各(ge)種(zhong)動(dong)物(wu)(wu)(wu)的(de)(de)血液都(dou)用于(yu)醫(yi)(yi)療(liao),如在拔除(chu)倒睫(jie)后涂(tu)上(shang)動(dong)物(wu)(wu)(wu)血,以(yi)(yi)圖預防(fang)再(zai)長(chang)。尿用來與其它藥(yao)(yao)物(wu)(wu)(wu)混合灌腸或外敷(fu),人尿可以(yi)(yi)洗眼。牛和(he)山羊(yang)的(de)(de)膽(dan)汁廣泛作為(wei)藥(yao)(yao)用;魚膽(dan)用于(yu)明目,豬膽(dan)用作祛除(chu)眼睛里的(de)(de)邪氣。未(wei)曾交配(pei)過的(de)(de)雄(xiong)驢(lv)的(de)(de)睪丸可以(yi)(yi)治(zhi)療(liao)眼疾。動(dong)物(wu)(wu)(wu)的(de)(de)脂肪(fang)用于(yu)制備油(you)膏。治(zhi)療(liao)禿(tu)頭的(de)(de)方子很(hen)多,有獅(shi)子、河馬、鱷、貓、蛇和(he)野(ye)山羊(yang)的(de)(de)脂肪(fang)混合物(wu)(wu)(wu),黑驢(lv)的(de)(de)睪丸泡酒,以(yi)(yi)及(ji)陰莖、雌(ci)驢(lv)的(de)(de)外陰和(he)黑蜥蜴(yi)的(de)(de)浸液搽頭。還有用油(you)炸老鼠搽頭,防(fang)止頭發(fa)(fa)變白;老鼠燒烤成灰和(he)以(yi)(yi)乳汁治(zhi)療(liao)兒(er)童(tong)咳嗽。動(dong)物(wu)(wu)(wu)的(de)(de)鮮肉(rou)用于(yu)外敷(fu)傷口(kou),吃(chi)(chi)肉(rou)作為(wei)藥(yao)(yao)膳(shan)。古紙草醫(yi)(yi)書(shu)上(shang)記(ji)有吃(chi)(chi)動(dong)物(wu)(wu)(wu)的(de)(de)肝臟治(zhi)療(liao)“看不見”和(he)失(shi)明(sharu-blindness)的(de)(de)病例(li)(li),醫(yi)(yi)學史(shi)家對(dui)后一例(li)(li)失(shi)明是否(fou)為(wei)夜盲(mang)癥意見分歧。
美索(suo)不(bu)達米亞(ya)的(de)(de)藥物與古埃及(ji)的(de)(de)十分相似,動(dong)物的(de)(de)臟器(特別是肝臟)、脂肪(fang)、血液、肉(rou)、尿(niao)糞和(he)碾碎的(de)(de)骨屑(xie),以及(ji)人的(de)(de)頭發(fa)都是常用(yong)的(de)(de)藥物。
印度古代吠(fei)(fei)陀醫(yi)學常(chang)用的動(dong)物藥材(cai),有蜂(feng)蜜、膽汁、脂肪(fang)、骨髓、血液、肉、糞尿(niao)、精液、骨和(he)(he)肌腱(jian)、角、蹄甲、頭發(fa)和(he)(he)毛鬃等(deng)。《醫(yi)理精華(hua)》是七世紀中(zhong)期吠(fei)(fei)陀醫(yi)學的代表著作(zuo),其中(zhong)動(dong)物藥有牛羊奶和(he)(he)酥(su)油,以及各種家養禽畜、魚(yu)類(lei)和(he)(he)野生動(dong)物的肉。動(dong)物的尿(niao)用于去(qu)痰、驅風(feng)、殺蟲(chong)、解毒,治療黃(huang)疸、水腫、皮膚(fu)病、痔瘡、腫脹(zhang)和(he)(he)尿(niao)道病。
中世(shi)紀后期歐洲醫(yi)生(sheng)使用(yong)的(de)(de)天然動植物藥(yao)種(zhong)類繁多(duo),流行用(yong)多(duo)味(wei)方藥(yao),一(yi)個(ge)藥(yao)方常由二三(san)十種(zhong)藥(yao)物組成(cheng)(cheng)。當時最(zui)受尊崇(chong)的(de)(de)一(yi)種(zhong)萬應(ying)解毒(du)(du)(du)藥(yao)(Theriaca)最(zui)為復雜,由六七十種(zhong)藥(yao)物加蜂蜜配制而成(cheng)(cheng)。這個(ge)靈藥(yao)不僅包含的(de)(de)藥(yao)物種(zhong)類多(duo),而且藥(yao)物隨地域和(he)季節(jie)而異,“其(qi)中常包括一(yi)些令(ling)人發嘔(ou)的(de)(de)動物分(fen)泌(mi)物,以及一(yi)些奇藥(yao)如鹿角、龍血、青蛙(wa)精液、毒(du)(du)(du)蛇(she)膽汁及蝸牛等。”不過其(qi)最(zui)基(ji)本(ben)的(de)(de)成(cheng)(cheng)分(fen)是毒(du)(du)(du)蛇(she)的(de)(de)肉,意在以毒(du)(du)(du)攻毒(du)(du)(du)。
比《本草綱目》稍晚的(de)《1618年(nian)倫敦藥典》,也收(shou)羅了大(da)量(liang)草藥,其中動(dong)物藥有膽汁、血(xue)、爪子(zi)、雞冠(guan)、羽毛、毛皮、毛發、汗液、唾液、蝎子(zi)、蛇皮、蛛網和(he)地(di)鱉一類的(de)東西。三(san)四(si)百年(nian)前,加拿大(da)的(de)歐洲(zhou)醫生應用黃蜂(feng)窩和(he)蒼(cang)蠅煎湯治(zhi)(zhi)療婦女(nv)不孕,理由是這些昆蟲(chong)能大(da)量(liang)繁殖(zhi)。西伯利亞的(de)伊捷爾(er)緬人(ren)和(he)雅庫特人(ren)吞(tun)食蜘蛛和(he)白蟲(chong)(whiteworms)來治(zhi)(zhi)療不育(yu)。這些做(zuo)法與我(wo)國民(min)間的(de)活吞(tun)蝌蚪似是異曲同(tong)工。中醫的(de)獸血(xue)治(zhi)(zhi)病,歐洲(zhou)也曾有過。19世紀末,巴黎的(de)女(nv)士們如(ru)果身體不適(shi),可(ke)能會去屠宰場喝一杯鮮血(xue),以(yi)恢復體力(li)。我(wo)國還有“刺(人(ren))血(xue)熱飲”治(zhi)(zhi)療“狂犬(quan)咬、寒熱欲發”。人(ren)肉也是良藥,治(zhi)(zhi)療羸瘵,人(ren)血(xue)可(ke)以(yi)治(zhi)(zhi)療男人(ren)的(de)性(xing)無能和(he)不治(zhi)(zhi)之癥(zheng)。所以(yi),20世紀中期仍然(ran)出現過魯迅小說(shuo)《藥》中所說(shuo)的(de)人(ren)血(xue)饅頭的(de)情景(jing)。
由此可見,在(zai)(zai)古代,世(shi)界各國(guo)使用的(de)藥(yao)物(wu)與我國(guo)的(de)本(ben)草大致類同,不同是因為(wei)就地(di)取材,在(zai)(zai)觀念上(shang)沒(mei)有根(gen)本(ben)的(de)差(cha)別(bie),本(ben)質都(dou)是交(jiao)感巫術所(suo)衍生的(de)。其實,中國(guo)的(de)傳(chuan)統醫(yi)(yi)藥(yao)從(cong)漢、唐(tang)開始,就已經受到印度、波斯(si)、阿拉(la)伯和(he)東羅馬帝國(guo)醫(yi)(yi)藥(yao)的(de)影(ying)響,從(cong)這些地(di)方輸入了許(xu)多(duo)醫(yi)(yi)學知識、藥(yao)物(wu)和(he)醫(yi)(yi)術。我國(guo)少數民(min)族傳(chuan)統醫(yi)(yi)療(liao)所(suo)用的(de)藥(yao)材,都(dou)是當地(di)產的(de)動植物(wu),和(he)中醫(yi)(yi)藥(yao)也大體(ti)相似,所(suo)不同的(de)在(zai)(zai)于地(di)域(yu)、物(wu)產和(he)文(wen)化(hua)的(de)差(cha)異。我國(guo)的(de)傳(chuan)統醫(yi)(yi)藥(yao)內容龐雜,只是因為(wei)我國(guo)歷史悠(you)久積淀(dian)太多(duo),加上(shang)半個(ge)多(duo)世(shi)紀以來的(de)提倡,并(bing)附(fu)會了現代醫(yi)(yi)藥(yao)的(de)一些說法和(he)做法,影(ying)響將(jiang)更為(wei)深遠。
日本在6世紀傳(chuan)入中(zhong)醫,逐漸形成(cheng)了漢方醫。明治維新大量引進(jin)歐(ou)洲的醫學,對醫療系統(tong)進(jin)行徹(che)底改革,擯(bin)棄傳(chuan)統(tong)醫藥。現(xian)代醫學已經在亞洲各國成(cheng)為(wei)主流,盡管傳(chuan)統(tong)醫療仍有一定的市場。
作者/黨偉龍
讀書人(或稱文人、書生、士子等)是中國古代社會十分重要的一個群體,無論為了舉子業寒窗苦讀或日常愛好,讀書寫作都是他們的重要生活內容,勞心而不勞力、多思而少動等共同生活方式,造成其健康問題有別于一般人。那么,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方藥之中,有沒有一類比較適用于這個群體服用的方劑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孔圣枕中丹”“天王補心丹”等傳世名方,以及命名獨特的“讀書丸”“狀元丸”等,就似乎專為他們而設。
此類成方多具益智強記、養心安神之功,常見于醫籍中的“健忘門”或“補益門”,比較適合讀書人苦讀勞心所致諸般疾病,或對其日常讀書寫作生活有所裨益,故稱之為“讀書人適用方”。它們實用價值雖大,但研究者關注程度還不夠,筆者將對其作一番梳理。
一、孔圣枕中丹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龜甲、龍骨、遠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曰三,常服令人大聰。——唐代孫思邈《千金方·好忘》
此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又名“孔子大圣智補心虛健忘助神枕中方”,一般簡稱孔圣枕中丹,托名儒家圣人孔子枕中秘藏,一言其寶貴,二暗示其助讀助學之功。
《千金方》原文只云“常服令人大聰”,明代吳昆《醫方考·孔子大圣枕中方》則特地指出宜讀書人服用:“學問易忘,此方與之,令人聰明。”
龜甲(即龜板)功能滋陰潛陽、補心養血;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功能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二者一陰一陽,均屬動物藥,古人認為動物藥是“血肉有情之品”,與草木無情之品不同,對人體陰陽氣血的改善作用比較特殊。
菖蒲功能化痰開竅、醒神益智;遠志功似菖蒲,兩藥常配伍使用。自《千金方》開始,菖蒲佐遠志、龜板佐龍骨的經典配伍被一直沿用,孔圣枕中丹則堪稱益智方劑的祖方之一。
又,日本醫學名著《醫心方》卷二十六曾引《金匱錄》(約成書于隋代之前)兩則益智方,即“真人開心聰明不忘方”(菖蒲、遠志、茯苓)、“孔子練精神聰明不忘開心方”(遠志、菖蒲、人參、茯苓、龍骨、蒲黃),兩方無論在命名、藥物、功效上,均和《千金方》枕中丹相仿佛,可能二方屬同一來源。
其中,昌蒲、遠志必用,龜板、龍骨或用或不用,而代以人參、茯苓等。菖蒲、遠志、人參、茯苓四味,實即《千金方》定志小丸(又稱定志丸),原治心虛驚悸,后來亦被作為益智方劑的基礎方使用。人參補脾益肺、安神益智,茯苓健脾寧心,此二味與菖蒲、遠志相配,代表了《千金方》枕中丹之外另一種益智方藥思路,即后世讀書丸、狀元丸之前身。
二、讀書丸與狀元丸
兩方在不同醫書中藥物組成各有差異,但也屬大同小異,故一起討論。
明代孫一奎《赤水玄珠·健忘門》收錄了與讀書有關的三個成方:
讀書丸:健忘服之,日記千萬言。(石菖蒲、菟絲子、遠志、地骨皮、生地黃、五味子、川芎)
讀書方:菖蒲、遠志、桂、甘草、地骨、人參、巴戟天,倍煮茯苓糊丸服,讀書日記萬千言。
狀元丸:教子弟第一方。(菖蒲、遠志、白茯神、巴戟天、人參、地骨皮、白茯苓、糯米)
古人十分推崇背書能力,“過目不忘”“日記萬言”是理想狀態,卻不太強調理解和運用,因此讀書丸、讀書方之類,藥效主要在增強記憶力而已。稱狀元丸為“教子弟第一方”,頗堪玩味,表達了古時長輩教育后輩的一片苦心,既蘊涵精神上的激勵作用(以高中狀元為寒窗苦讀目標),也期望通過藥效的發揮,實際促進讀書效果,這與現在學生家長為子女購置保健品的做法何其相似。
此外,還有“朱子讀書丸”。朱子,指宋代大儒朱熹,以之命名方藥,與孔圣枕中丹意義相同。此方見于明代陳文治《諸證提綱》和李梃《醫學入門》,組成相同:茯神、遠志各一兩,人參、陳皮各七錢,石菖蒲、當歸各五錢,甘草二錢半。《醫學入門》治“心虛”證,《諸證提綱》治“心虛動悸,憂煩少色,舌強”,應是針對讀書勞心所致驚悸、虛火等系列癥狀。
三、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丹出處說法不一,組成亦有所差異,多以為出自《道藏》(歷代曾多次編纂《道藏》,不知指哪一種)或明末洪基所撰《攝生秘剖》。其實在比較早的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已載此方,而據學者研究,唐代敦煌佛書中“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即其袓方。
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在《古方八陣·補陣》中,曾對天王補心丹做過一番考辨,認為當時通用的乃《道藏》方,共十三味藥:生地黃、人參、玄參、丹參、遠志、桔梗、白茯苓、五味子、當歸、麥冬、天冬、柏子仁、酸棗仁(《攝生秘剖》方、《方劑學》教材方、中成藥“天王補心丸”方,組成與此基本相同)。
其他或加黃連,或加百部、菖蒲、杜仲,或以熟地黃代生地黃等,“各有不同,亦惟隨宜擇用可也”。并述其來源云:“《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者也,賜之此方,因以名焉。”可見天王補心丹本為勞心思慮者所設。
《壽世保元·健忘》認為此方“讀書勞神,勤政勞心,并宜服之”,《醫學入門·雜病用藥賦》亦云此方“專治玩讀著作,勞神過度”,均明確將天王補心丹視作讀書人適用方。
四、其他
前面列舉了幾個傳世名方,在內容繁復的古代醫籍中還有許多讀書人適用方,但相當零散,僅舉幾例略加分析。
養神湯(明代武之望《濟陽綱目·健忘》)
“勤讀苦辛之士服此。”組成包括:麥門冬、天門冬、石菖蒲、當歸、貝母、白術、甘草、知母、陳皮、丹參、黃連、五味子。此方似針對讀書人心肺陰虛證,可能見煩熱、失眠、咳嗽等表現。原文注曰:“上作一服,加生姜水煎不拘時,當茶,以爽神氣,通竅孔也。”可見本為藥茶方,更便于隨時飲服。
補益四物湯(《濟陽綱目·健忘》)
“辛苦讀書而有房勞服此。”組成為:當歸、生地黃、白術、元參、白芍藥、川芎、黃柏、知母、白茯苓、麥門冬、陳皮、山梔仁、甘草。此方主要由四物湯(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以生地黃代原方熟地黃)合增液湯(生地黃、玄參、麥門冬)滋陰養血,再佐知母、黃柏瀉相火,山梔清心火等。蓋讀書辛苦已暗耗心陰,加之房勞,腎陰亦損,故滋陰為主,瀉火為輔。應該是針對讀書人君相二火易動、進而耗傷陰血的病證特點。
安神定志丸(明代吳正倫《養生類要·前集》)
“清心肺,補脾腎,安神定志,消痰去熱。臺閣勤政勞心,燈窗讀書刻苦,皆宜服之,累用奇效。”組成為人參、白茯苓、白茯神、遠志、白術、石菖蒲、酸棗仁、麥門冬、牛黃、辰砂、龍眼肉。此方在定志丸基礎上,增加了養血的酸棗仁、龍眼肉,清心的麥門冬、牛黃、辰砂,共奏安神之功,針對勞心過度導致心神不寧的主癥。
養儒湯(清代陳士鐸《辨證錄·夢遺門》)
組成為熟地黃、金櫻子、芡實、山藥、玄參、麥門冬、牡蠣末、北五味子。此為醫案后隨癥立方:“人有專攻書史,誦讀不輟,至四鼓不寢,遂成夢遺之癥……此癥用養儒湯亦妙。”“儒”乃古代讀書人通稱,以“養儒”為名,暗示其患者群體上的針對性。此方清心補腎澀精,適宜夜讀勞心、心腎不交所致夢遺癥。
五、分析
益智方占古代讀書人適用方的大部分,多見于醫書中的健忘門,主治健忘,兼治驚悸等癥。大多益智方以補益作用為主,藥性平和、久服無礙,或久服才能見效,可作為讀書人日常保健之用。在劑型上,多為丹丸,保存和服用比較方便。從藥物來說,菖蒲、遠志、人參、茯苓(四藥為定志丸)無疑出現頻率最高,這四藥同入心經,同能益智強記、養心安神,在《神農本草經》中都列入上品,屬于補藥范疇;在《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中又都列入健忘門,主治心虛健忘,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幾種益智藥物。
服食菖蒲、遠志以助讀書的做法,每每見于記載,最早的數晉代道家名著《抱樸子·仙藥》:“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日視書萬言,皆誦之。”“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開書所視不忘。
若菖蒲、遠志同用,便成為一個助讀的小方子,如明代陳嘉謨《本草蒙筌·石菖蒲》云:“今讀書士,亦或取和遠志為丸,朝夕吞服。蓋因目擊其說,欲假以開聰明、益智慧之一助也。”
菖蒲、遠志治健忘癥,成為流行于讀書人群體的曰常保健品。人參、茯苓雖然亦為古代文人常用補品,但明確揭示其“助讀”作用的材料尚未見到,留待進一步查考。
此外,從益智的方法上看,大致有四種:開竅益智、健脾益智、補腎益智、養心益智。古人認為頭昏健忘一類癥狀,多由痰濁阻滯心竅,故化痰開竅可以益智,多選菖蒲、遠志為化痰開竅要藥。人參、茯苓為健脾要藥,屬健脾益智法。健脾何以能益智?
首先,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化源不足、氣血俱虛,智從何來?其次,《難經·三十四難》曰:“脾藏意與智。”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歸脾湯主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內含人參、茯神、龍眼肉等,即是健脾益智的代表方。
關于補腎益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生骨髓”,《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故一般認為補腎則補髓、補髓則健腦。養心益智法涵蓋最廣,前三法與此或多或少都有關系。除去定志丸四藥外,其他常用益智藥物如補心血的當歸、養心陰的麥門冬、鎮心安神的朱砂(三藥皆列入《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健忘》)等,皆以入心經為主,可證古人“益智”的重點乃從“心”著手。在本文討論的讀書人適用方中這幾種益智法,更多是結合到一起運用。
隨(sui)著科(ke)技發展,現代(dai)社(she)會的(de)體(ti)(ti)(ti)力勞動者(zhe)已日益縮減,而勞心群體(ti)(ti)(ti)遠較過去壯大(da),當這(zhe)類人處(chu)于“亞健康”狀態或(huo)罹患“疲(pi)勞綜合征”時,讀書(shu)人適(shi)用方兼具保(bao)健與治療雙重功效,頗有(you)其(qi)(qi)(qi)用武之地。一方面,為醫(yi)者(zhe)在(zai)臨(lin)床上(shang)不(bu)妨(fang)多運用此類方劑,驗證其(qi)(qi)(qi)療效;另一方面,中藥(yao)廠家(jia)亦(yi)可試著將其(qi)(qi)(qi)開發為保(bao)健新藥(yao),相信必能受(shou)到廣大(da)患者(zhe)的(de)歡迎。惟須注意(yi):這(zhe)些方劑雖然總的(de)來說(shuo)較適(shi)宜讀書(shu)人群體(ti)(ti)(ti),但具體(ti)(ti)(ti)到個人,仍要按中醫(yi)辨證使用,如天(tian)王補(bu)(bu)心丹(dan)較為滋(zi)膩,體(ti)(ti)(ti)內痰濕過剩者(zhe)便(bian)不(bu)合適(shi);其(qi)(qi)(qi)他或(huo)健脾或(huo)補(bu)(bu)腎(shen)等,各有(you)側(ce)重,服用前最(zui)好向專業人士咨詢。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發祥地之一,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
一、植物藥的發現和使用
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藥的傳說故事,流傳久遠《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義氏……選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腑六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萬物之理,得以類推,炎黃因斯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又說:“(黃)帝使歧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炎黃因斯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從而對炎帝神農氏在藥物的原始發現所作的貢獻予以肯定。這一論點為學界的普遍觀點,例如:《世本》有“神農和藥濟人”;《通鑒外記》有“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晉·干寶《搜神記》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史記補三皇本紀》也有“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二、動物藥的發現和使用
動物藥的發現和人類的狩獵和畜牧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未發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飲其血;隨著用火特別是人工取火的發明,使很多動物肉類成為人們的主要食品來源,使人們更多地接觸到了動物的肉、脂肪、內臟、骨各及骨髓等,從而促進了人們對各種動物對人體營養以及毒副作用的認識,并進一步為認識其藥用功效而有了不斷的經驗積累。
夏商西周時期
甲骨文中包含有大量的象形、會意文字,從文字的形體上,可以看出商朝人對人體已有一定的認識。首,象人的側面頭形;耳,象耳的輪廓;目,象人的眼睛;鼻,象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舌,象舌從口中伸出狀;齒,象牙齒從口中露出;項,是在脖子后面加指示符號標明;手,象手的側面形。肱,在甲骨文中是在肱部加指示符號。身字是在人的胸、腹部加指示符。臀,在人臀部加指示符號。足字則象腳的形狀。膝,在人的膝關節加指示符號。趾字就象腳趾形。眉則象眼睛上面長著眉毛。腋字即是在人的兩腋下加指示符號,等等。商、周時期人們對人體的認識,是處在一個以直觀的外部形態為主,并已經由表入里,認識到內臟器官的某些結構,由局部認識開始而涉及到人身整體及其生理活動的一些現象,反映了商周時醫學對解剖與生理的認識日益深化。
春秋戰國時期
一、本草知識的豐富
1.出土醫書中的藥物
《五十二病方》
(1)阜陽漢簡《萬物》所載藥物:
此書簡殘損太甚,根據可辨認者統計,共收載藥物七十多種。其中玉石類、木部類、獸部類、蟲魚部類、果部類、米谷部類、菜部類等等。《萬物》的記載非常古樸,如“魚與黃土之已痔也”,“姜葉使人忍寒也”,這些都是比較原始的用法。
(2)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所載藥物《五十二病方》因殘損較多,很難確知原來所載方藥總數。據帛書整理小組統計,共列藥物247種。其中礦物藥21種,草類藥51種,菜類藥10種,木類藥29種,果類藥5種,人部藥9種,獸類藥23種,魚類藥3種,蟲類藥16種,器物、物品類30種,泛稱類藥10種,待考藥名14種。此外,在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隨葬物品中,還發現不少盛放在香爐或熏爐里有茅香、高良姜、姜、桂、蒽(蕙)、賁、花椒、辛夷、藁本、杜衡、佩蘭等。從《萬物》和《五十二病方》來看,說明在戰國時期,已經發現了眾多的藥物,而且對藥物的性味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認識。《萬物》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以記載藥物知識為主的專書,但所載幾乎都是單功能藥物,其內容簡略而古樸。《五十二病方》雖是記載臨床治療的方書,而所載藥物之多卻是空前的,僅次于后來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該書所記述之每一種藥物已具有多種治病功效,比《萬物》前進了一大步。
2.《山海經》、《呂氏春秋》等書對藥物的論述
(1)《山海經》:是一部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地理著作,在敘述山川地域及其物產時,也記載了各地出產的藥物,共一百多種。其中約有:如食之多力,食之不愚的補養藥;食之宜子孫的生育藥;服之不字食之無子的避孕藥;服之美人色的美容藥:食之無疫疾;食之無大疾;可以御疫的防病疫藥;食之可以殺人的劇毒藥;可以御百毒,可以為(治)毒的解毒藥;可以殺蟲的殺蟲藥;食之不眠,食之無臥的興奮劑等。此外,約在這一時期在成書的非醫藥專著如:《管子》、《離騷》、《呂氏春秋》、《禮記》、《爾雅》等,也都其不同的角度論及了不少的藥用植物、動物、礦物等。
二、方劑學的萌芽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用藥知識的積累,逐漸由使用單方過渡到使用復方,并且不斷探索組方的原則和理論,方劑學萌芽。阜陽漢簡《萬物》記載有一些復方。如“倍力者以羊與龜”,認為龜羊合用,其強身健體之功更著,是復方的萌芽。五十二病方》,收載醫方283個,如治癃病方、治牡痔熏蒸方等等。從上舉諸例可以看出,帛書《五十二病方》,復方大量增加了,而且劑型多種多樣,既有內服的,又有外用的,洗浴、熏蒸、涂擦、外敷、充填諸劑齊備。《內經》奠定方劑理論:《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謂君,左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又說:“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內經》并非方書,但對方劑理論和組方配伍原則作出了出色的歸納與總結,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秦漢時期
秦漢是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發展時期。其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
1、辯證論治思想的確立。辯證論治的思想出現于先秦。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藥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范。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2、出現了醫案。西漢淳于意在繼承前入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錄所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別、病名、病因、脈證、診斷、治療(方藥、針灸、含漱藥、竄藥等),預防等,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鑒的學術風格,為后世醫家書寫醫案樹立了榜樣。
3、在臨床醫學進展突出。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雖然其方藥、操作技術失傳,但它卻在學術思想上啟迪了外科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等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4、初步奠定藥物方劑學體系。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集東漢以前藥物學術經驗之大成,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及方劑學理論,被尊為眾方之祖。 (一)人民群眾和許多醫家面對戰爭連綿,社會動蕩局面,以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情況,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大量醫治傷病疾苦的實踐,從而使臨床醫學迅速發展,各科臨證經驗進一步充實。據記載,本時期問世的醫方書籍近200種,在內科、外科、骨傷科、婦兒科以及各種急救處理等方面,均有很大進步。
(二)診斷學和針灸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規范化,在總結整理前代成就的基礎上,有重大發展,晉·王叔和的《脈經》,魏晉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等著作為其卓越代表,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藥物學有突出進步,本時期本草著作達70余種,最有影響的是南北朝時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他將前代本草學成就進行了較徹底的整理,又總結《本經》后數百年的新經驗,參考《名醫別錄》和本人研究心得著成此書,不但藥物品種成倍增加,對藥物限制、度量衡、劑型等嚴加考訂,更重要的是開創了新的本草分類方法,影響深遠。雷敩所撰《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現知藥物炮炙的最早專著。
(四)在玄學思想影響下,服石之風大盛,并使煉丹術迅速發展,由此既引起許多新的疾病的產生,也推動了藥物學的發展,這是本時期醫藥學另一個顯著特點。
隋唐五代時期
一、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醫藥文化也絢麗紛呈,醫藥學思維活躍,內外交流頻繁,出現空前昌盛的局面。以前只以局部地區或醫學個人經驗從事醫療實踐和著述活動的局面已被打破。
二、醫藥學術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趨向深入細致,對每一類疾病和每一癥侯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在更深的層次中提高了認識,治療的針對性更強,也更為有效。
三、興辦醫學教育,形成較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同時注意醫藥學術和防治知識的規范和普及,培養醫學后繼人才,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唐代,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還吸收外國留學生入學,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醫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到唐代先后編有《廣濟方》、《廣利方》等頒行,對普及醫藥知識促進衛生事業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國家的統一,中外交通的發達,民族文化的融合,如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帶去大批醫書藥物等,對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中外醫學交流也有發展,如在唐代醫學著作中有明顯的印度醫學的影響,而日、朝留學生的來華,中國醫學對日、朝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遼夏金元時期
學術爭鳴與創新:金元時期戰爭頻仍,人民經歷著長久的戰亂,生活極端痛苦,疫病廣泛流行,過去對病因、病機的解釋和當時盛行的經方、《局方》等醫方,已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當時一些醫家產生了“古方不能治今病”的思想。劉完素、張元素、張從正、李杲、王好古、朱震亨等醫學家相繼興起,他們從實踐中對醫學理論作出新的探討,闡發了各自不同認識,創立成各具特色的理論學說,形成以劉完素為代表的河間學派和以張元素為代表的易水學派,展開了學術爭鳴。他們在醫學理論和醫術方面,勇于創新,各成一家,風之所被,延續至明清兩代,開拓了中醫學發展的新局面。
清代前中期
清(qing)代前(qian)中期(qi)的(de)(de)(de)(de)(de)(de)醫學(xue)發(fa)展,呈現出一(yi)個(ge)比較錯綜(zong)復雜的(de)(de)(de)(de)(de)(de)局面,中醫學(xue)傳統(tong)的(de)(de)(de)(de)(de)(de)理論和(he)實(shi)踐經過(guo)長期(qi)的(de)(de)(de)(de)(de)(de)歷史(shi)檢驗和(he)積淀,至此已臻于(yu)完(wan)善和(he)成熟(shu),無論是總(zong)體的(de)(de)(de)(de)(de)(de)理論闡述,抑或(huo)臨(lin)床各分科(ke)的(de)(de)(de)(de)(de)(de)實(shi)際診(zhen)治方(fang)法,都已有了(le)完(wan)備的(de)(de)(de)(de)(de)(de)體系,而(er)且療(liao)效在(zai)當時(shi)的(de)(de)(de)(de)(de)(de)條件下是卓著的(de)(de)(de)(de)(de)(de),與世(shi)界(jie)各國醫藥狀(zhuang)況相比還略(lve)勝(sheng)一(yi)籌。尤(you)其是溫病(bing)學(xue)派(pai)形成,在(zai)治療(liao)傳染性熱病(bing)方(fang)面,降低(di)死亡率、預防傳染,起到(dao)了(le)積極作用(yong)。其中人痘(dou)接(jie)種以(yi)預防天花方(fang)法的(de)(de)(de)(de)(de)(de)大力推行(xing),更是中國乃至世(shi)界(jie)醫學(xue)史(shi)上(shang)光輝燦爛的(de)(de)(de)(de)(de)(de)一(yi)頁。次如解剖(pou)學(xue)的(de)(de)(de)(de)(de)(de)革新(xin)趨向,也說明了(le)中醫學(xue)在(zai)努力尋找(zhao)新(xin)的(de)(de)(de)(de)(de)(de)突破口。但是,長期(qi)的(de)(de)(de)(de)(de)(de)閉關(guan)自(zi)守,濃(nong)厚(hou)的(de)(de)(de)(de)(de)(de)尊經風氣(qi)使(shi)這一(yi)時(shi)期(qi)的(de)(de)(de)(de)(de)(de)醫學(xue)停滯于(yu)既有的(de)(de)(de)(de)(de)(de)“完(wan)美”,而(er)不能(neng)真正(zheng)(zheng)全(quan)方(fang)位地有所突破。西醫傳入的(de)(de)(de)(de)(de)(de)勢頭在(zai)清(qing)初之后不久就低(di)落(luo)下來,新(xin)鮮的(de)(de)(de)(de)(de)(de)知識和(he)觀念沒(mei)有機會進入中醫社(she)會,這種沖擊要到(dao)清(qing)代晚期(qi)才真正(zheng)(zheng)到(dao)來。中醫界(jie)在(zai)尋找(zhao)多途發(fa)展,但時(shi)機還沒(mei)有成熟(shu)。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2155.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wei)能及時與(yu)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li)員,我(wo)們會立即(ji)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luo),轉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duo)信息之(zhi)目(mu)的,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he)法權益,請立即(ji)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郵箱(xiang):),情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吳中醫學的精髓吳醫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