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科技局立項的科研項目——“綜合療法醫治口僻的臨床研究”,已于最近順利結題。牡丹江市中醫院副院長楊日和教授等人積累的千余例病例資料統計分析表明,利用針刺透穴、電針刺激、理療照射及口服加味牽正散等方法,較傳統針法能明顯減少治療次數,加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痊愈。
口僻也稱“口喎”、“口眼喎斜”,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認為該病發病為正氣虛弱,感受風寒之邪,侵襲面部,引起經氣阻滯,經脈失養,肌肉縱緩不收所致。此病起病突然,多數是在睡醒后,一側面部出現呆滯、麻木、癱瘓,不能皺眉和鼓腮,口角向健側歪斜,露睛流淚,部分病人患側味覺消失,聽覺過敏,耳后乳突疼痛或外耳道皰疹。
楊日和教授等自2001年至今,共診治口僻患者1084人。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81歲,左側面癱493例,右側面癱581例,雙側同時面癱10例。楊日和等的取穴原則是,初期穴位主要有地倉、大迎、頰車、陽白、四白、太陽、醫風、合谷;后期配穴則是在上述穴位的基礎上,上唇歪斜者取禾寥、人中;下唇歪斜者取承漿、頰承漿;不能皺鼻者取迎香;不能皺眉者取魚腰、攢竹。
對口僻發病的類型不同,選用的方法也不同。楊日和強調,對緩慢發病型,初期穴位要淺刺、輕刺,配合理療照射,不通電針、不按摩,待7天病情穩定后,再進行地倉透頰車、四白透大迎,待針刺有酸脹感后通電針,30分鐘后配合手法按摩;對起病時面部肌肉就不能動的重癥者,馬上就須兩穴相透,用刺激手法,待有酸脹感后通電麻儀,一組放到地倉、頰車穴,一組放到陽白、四白穴上,針刺角度選用平刺或斜刺并做理療,連續治療30分鐘后取針,用向上推揉的按摩方法,點按陽白、四白、大迎穴,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與此同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服用加味牽正散。這一原古方中的姜蟲、全蝎、白附子,可祛風、活絡、通經脈;加板藍根、大青葉、雙花能消炎和抗病毒;配以丹參、葛根、紅花可活血、化瘀、追風;佐以羊藿葉、皂角、蜈蚣有興奮神經的作用。
經與傳統針法組對比分析,綜合針刺、按摩、理療和服用中藥組的最短治愈者僅為7次,最長者35次,平均治療次數為21次;傳統針法組最短治愈者14次,最長者49次,平均治療次數為30次。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71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科學認識腫瘤的中西醫治療
下一篇: 反思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