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莊子為人達觀,善于攝生,享年83歲。他的養生之道主要體現在少私、寡欲、靜心、超然四個方面。
少私 他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纏身,必定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日思夜慮,不得其安。這就必然會形損精虧,積勞成疾。
寡欲 他認為,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縱欲必然會“闖禍染病”。一個人如果少情欲,則不會欺男霸女;節物欲,則不會圖財害命;寡官欲,則不會投機鉆營。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靜心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不得安寧,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頭空、心靜、身穩”,有很強的自控能力,才能少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
超然 莊子以十分超然的態度看待人生,一切順其自然。他生活艱辛,有時不得不向別人借米來糊口。他對這些都抱無所謂的態度。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他不哭,反而坐在遺體旁邊,敲著瓦盆唱起來。惠子指責他為什么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說:“開始我也很悲痛,后來仔細一想,人是怎樣來到這個世上,又怎樣離開這個世界的呢?原來人是由氣,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質變化而來,氣聚成形,氣散則死。現在人的形體已死,又將變成非生命的物質了,故以鼓盆而歌,歡送和慶祝我的妻子重新回歸自然。“莊子的這番話未必全對,但他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卻是值得提倡的。
2021.11.03周二晴D307
“志道樂學·國學經典”D450
《莊子》內篇 養生主
三
【原文】
? ?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1]:“是何人也?惡乎介也[2]?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 ? 澤雉十步一啄[3],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4]。神雖王[5],不善也。
? ? 老聃死[6],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 ? 曰:“然。”
? ?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 ?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7],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8],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9]。”
? ? 指窮于為蘄,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 ? [1]公文軒:宋人,姓公文,名軒。右師:官名。[2]介:獨,只有一只腳。[3]雉(zhì):雉鳥,俗稱野雞。[4]蘄(qí):祈求,希望。畜:養。樊:籠。[5]王(wàng):旺盛。[6]老聃(dān):老子。[7]向:剛才。[8]遁:逃避,違反。[9]帝:天,萬物的主宰。縣(xuán):同“懸”。
? ? 【譯文】
? ? 公文軒看見右師后,驚訝地說:“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的還是被人砍掉的呢?”右師說:“天生的,不是被人砍斷的。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 ? 沼澤邊的野雞寧可走十步啄一口食物,走出一百步喝一口水,也不希望被圈養在籠子里。雖然圈養在籠子里吃喝不發愁,精力旺盛,但失去了自由。
? ? 老子死了,秦失趕去吊唁,哭了幾聲便離開了。老子的弟子問他,說:“你難道不是老師的朋友嗎?”
? ? 秦失說:“我是老子的朋友。”
? ? 弟子們又問:“像你這樣吊唁朋友,行嗎?”
? ? 秦失說:“行。以前我認為你們都是得道之人,現在看來并非如此。剛才我吊唁,發現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么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這樣是違反常理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承接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行為為背離天理。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生安其時,順從自然變化,哀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人們稱為自然的懸解。”
? ? 燃燒的油脂作為薪火燃盡了,火種卻能傳續下去,永不熄滅。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觸(2),肩之所倚,足之所履(3),膝之所踦(5),砉然(6)向然,奏刀騞然(7),莫不中音。合于《桑林》(8)之舞,乃中《經首》之會(9)。 文惠君曰:“嘻(10),善哉!技蓋(11)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12)也,進(13)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14)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導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經肯綮之未嘗(20),而況大軱(21)乎!良庖歲更刀,割(22)也;族(23)庖月更刀,折(24)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25)于硎。彼節者有間(26),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27)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28),吾見其難為,怵(29)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30)然已解(26),如土委地(31)。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32),善刀(33)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34)焉。” 注釋 (1)庖(páo)丁:名丁的廚工。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稱魏惠王。解牛:宰牛,這里指把整個牛體開剝分剖。文慧君:梁惠王 (2)所觸:接觸的地方 (3)履:踩 (5)踦(yǐ ):支撐,接觸。這里的意思是宰牛時抬起一條腿,用膝蓋抵住牛。 (6)砉(huā)然:象聲詞,形容皮骨相離聲。向然:《經典釋文》云,或無“然”字。今一本無“然”字,是。向,通“響”。 (7)騞(huō)然:象聲詞,形容比砉然更大的進刀解牛聲。 (8)《桑林》:傳說中商湯王的樂曲名。 (9)《經首》:傳說中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會:音節。以上兩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經首之舞之會”之意。 (10)嘻:贊嘆聲(或譆:通“啊?”)。 (11)蓋:通“盍”,何,怎樣。 (12)道:天道,自然的規律。 (13)進:超過。 (14)遇:會合,接觸 (15)官知:這里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 (16)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的肌理結構。 (17)批:擊,劈開。郤:空隙。 (18)導:順著,循著,這里有導入的意思。窾(kuǎn):空。 (19)因:依。固然:指牛體本來的結構。 (20)技經:猶言經絡。技,據清俞樾考證,當是“枝”字之誤,指支脈。經,經脈。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結處。技經肯綮之未嘗,即“未嘗技經肯綮”的賓語前置。 (21)軱(gū):股部的大骨。 (22)割:這里指生割硬砍。 (23)族:眾,指一般的。 (24)折:斷,指用用刀折骨。 (25)發:出。硎(xíng):磨刀石。 (26)節:關節。間:間隙。 (27)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28)族:指筋骨交錯聚結處。 (29)怵(chù)然:害怕的樣子。 (30)謋(huò):骨肉分離的聲音 (31)委地:委:卸落,墜下。散落在地上 (32)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33)善刀:善通“繕”。擦拭刀。 (34)養生:指養生之道。 譯文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 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進刀時發出騞(讀‘huo’)地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文惠君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廚師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于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見一樣)。三年之后,(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里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你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現實意義 都說人生復雜,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導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的著作,但實際上被指導者看了以后,仍然還是覺得復雜,因為生活的個案實在變化太多了。也有人覺得人生本來簡單,認為人生復雜是想出來的,只要自己不復雜,思想中就沒有那么多的負擔;只要自己不復雜,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簡單的人去角力的。但這幾乎很快地被證明為是一種幻想,因為當前的社會本身就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了。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們的機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3]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向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先秦散文·莊子·養生主》原文鑒賞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無涯②。以有涯隨無涯③。殆已④!已而為知者⑤,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⑥,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⑦,可以保身⑧,可以全生⑨,可以養親⑩,可以盡年(11)。
【注釋】 ①涯:一作崖,邊際,極限。 ②知:知識。 ③隨:追隨,追求。 ④殆:危險;已,猶“了”。 ⑤為知:尋求知識。 ⑥為:作,干;無,通毋。 ⑦緣:順,沿著;督,頸中央的脈管,這里借喻為中,有中道之意,指善與名、惡與刑之間的道路;經,常。 ⑧保身:指保護身體,免遭刑戮。 ⑨全生:保全自己的天性;生,性,天性。 ⑩養親:這里是一種比喻說法,指保養精神。 (11)盡年,享盡自然的壽命。
【今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是十分危險的。既然已經知道這樣,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就更加危險了。做善事不要做到接近出名的程度,做惡事不要做到接近受刑罰的程度,沿著善與名、惡與刑之間的中道處世,并以其為常法,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形體,可以保全自己的天性,可以保養自己的精神,可以享盡自己的天年。
【集評】 清·宣穎《南華經解》:“開口便將‘知’字說破病根,將‘緣督’二字顯示要方。解牛之喻,無過寫此二字,要人識得‘督’在何處耳,斷不是拘定四方,取那中間也。若如此,與子莫執中何異。末四句,飛花驟雨,千點萬點,只是一點。”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開手即拈‘生’字,與‘知’字對勘,指出病根,險語破空而來。如繁弦急管,凄入心脾,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總案】 此節開宗明義揭出一篇要旨:養生處世的關鍵,在于“緣督以為經”,指出按此方式處世,便可以“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②,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③,膝之所倚④,砉然響然⑤,奏刀 ?然⑥,莫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⑧,乃中《經首》之會⑨。
文惠君曰:“嘻⑩,善哉!技蓋至此乎(11)?”庖丁釋刀對曰(12):“臣之所好者(13),道也(14),進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16)。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17)。方今之時(18),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9),官知止而神欲行(20)。依乎天理(21)同,批大隙(22),導大窾(23),因其固然(24);技經肯綮之未嘗(25),而況大軱乎(26)!良庖歲更刀(27),割也(28);族庖月更刀(29),折也(30)。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31)。彼節者有間(32),而刀刃者無厚(33),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35),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6),視為止(37),行為遲(38),動刀甚微(39)。謋然已解(40),如土委地(41),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42),善刀而藏之(43)。”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釋】 ①庖(pao音袍)丁:廚工;文惠君舊說為梁惠王,但沒有根據,當是虛設的人物;解牛,宰割,分解牛。 ②觸:接觸,碰到。 ③履:踩。 ④倚(yi音椅):抵住。 ⑤砉(hua音話)然響然:形容解牛時牛骨肉分離的聲音;砉,響,象聲詞。 ⑥奏刀:進刀; 駱(huo音獲),象聲詞,形容刀在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音。 ⑦中(zhong音眾):音,合于音樂的節奏。 ⑧桑林:商湯時的樂曲名。 ⑨經首:堯時咸池樂曲中的一章;會,音節。 ⑩嘻:驚嘆聲。 (11)技:技術;蓋,同盍,何;至,到,此,指上述庖丁解牛技術的高超。(12)釋刀:放下刀。 (13)好:愛好,崇尚。 (14)道:指解牛的規律。(15)進:超過。 (16)所見無非牛者:指庖丁開始解牛時,見到的只是完整的牛,而沒有掌握解牛的規律。 (17)未嘗見全牛:指庖丁看到的只是牛體的結構,而不是一頭完整的牛;嘗,曾。 (18)方今之時:猶言今天、現在。 (19)神遇:以精神接觸牛;遇,指接觸牛體。 (20)官:人體的感覺器官;知,指器官的功能、作用;神欲行,精神隨遇而行。 (21)依:依照;天理,指牛天然的生理結構。 (22)批:劈,擊入;隙(xi音細):空隙,指牛體內筋骨之間的縫隙。 (23)導:導入,引向;窾(kuan音款),指牛體內骨節間的竅穴。 (24)因:依,順著;固然,指牛體的本來結構。(25)技:當為枝,枝脈;經,經脈;枝經,指經絡相連之處;肯,附在骨頭上的肉;綮(qing音慶),肌肉盤結處;未嘗,形容用刀技術的高超,不曾碰上任何有可能損壞刀刃的地方。 (26)軱(gu音孤):大骨。 (27)歲:年,一年;更:換。 (28)割:割肉。 (29)族庖,指技藝一般的庖丁;族,眾。 (30)折:劈折,劈砍。 (31)發:磨出;硎,磨刀石。 (32)彼:指牛;節,骨節;間,縫隙。 (33)無厚:沒有厚度,形容庖丁的刀刃極為銳利。 (34)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游刃,指運轉刀刃。 (35)族:聚結,這里指筋骨盤結處。 (36)怵(chu音觸)然:警惕的樣子;戒,小心。(37)視為止:指視線停留在一點之中。 (38)行:指手的動作;遲,慢。(39)動刀甚微:運刀的動作十分輕。 (40)謋(huo音霍):象聲詞,指牛骨肉分離時的聲音;解,解體,分解。 (41)委地:形容解開的牛堆在地上。 (42)躊躇:悠然自得的樣子;滿志,心滿意足。 (43)善:猶拭,擦拭干凈。
【今譯】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他手所碰到的、肩膀所倚靠的、腳所踩著的、膝所抵住的地方,發出有節奏的聲響,進刀聲音霍霍,沒有一聲不與音樂的節拍相符。他解牛的動作合于《桑林》之舞,聲音合于《經首》樂章的節奏。
文惠君說:“呀,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達到了這種境界?”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崇尚的是道,已經超過了對技術的愛好。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無非是一頭完整的牛;三年之后,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牛了;現在,我僅用精神與牛體內部結構接觸而用不著用眼睛去看。感官的功能都停止了而精神卻隨欲而行了。依照牛體天然的生理特點,將刀插入筋骨間的縫隙,導向骨節間的竅穴,順著牛體的本來結構,刀刃未曾碰過經絡骨肉交錯的地方,何況大骨頭呢!技術比較高超的的廚工,一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在割牛肉;更多的廚工一月就要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在砍牛骨頭。現在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好幾千頭牛了,而刀刃還象剛剛從磨刀石磨出的一樣。牛的骨節間有空隙,而刀刃卻鋒利得象沒有厚度一樣。以沒有厚度的刀刃進入有空隙的骨節間,運轉起來自然是很寬綽的了。這就是我的刀用了十九年還象剛剛磨出來的一樣。雖然如此,每到了筋骨盤節的地方,我看到它難解,還是小心謹慎,視線緊緊盯在一點上,行動也變得緩慢起來,運刀極為輕微,終于,霍啦啦牛分解開來了,猶如一堆土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才提刀站立,四方環顧,感到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再把刀擦好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啊!我聽到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集評】 明·孫礦《南華真經》:“頓挫,氣又舒徐。”
明·楊慎《莊子解》:“敘粗淺事能奇詭,惟韓愈有之,然安得精微如此。”
清·林云銘《莊子因》:“通段發‘緣督以為經’之意。前言奏刀,不敢輕試于未用之先;中言動刀,不敢輕試于方用之時;末言善刀,不敢輕試于既用之后。此養刀之法也,此養生之法也。段中曲曲描寫,情狀語言,無一不躍躍欲動。讀之者,亦當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者矣。”
清·宣穎《南華經解》:“借解牛喻意,寫得形聲俱活。”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此段借庖丁解牛,托出‘養生主’奧義,與上文‘緣督為經’句義蘊吻合,須從此處著想,方能透入清虛。起處摹寫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合于《桑林》’二句,虛空落筆,繪影繪聲,尤為入化。文惠只贊其技,庖丁卻以‘好道’二字,跌進一層。此下句句說技,句句皆是道之真際。……趁手點睛,著墨無多,能使通身靈動,尤為超妙入神也。”
【總案】 本段主要揭示養生處世的方法。莊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盤節的牛喻復雜的社會,以刀解牛喻人在社會上處世。他認為,人應當找到一條能夠適應社會的生存道路,如果堅守“緣督以為經”的原則,象庖丁解牛那樣,使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就不會受到傷害了。
庖丁解牛主要闡述一種利己主義的處世思想,但其所表現出來的客觀意義,卻說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掌握了它們的客觀規律,就會事半功倍。
本段中庖丁形象的刻畫十分精彩。莊子通過對解牛步驟的描寫、運刀的變化、牛解體時各種聲音的描繪以及庖丁的心理活動等,塑造出了一個謹慎而又自負的解牛者形象。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③?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④,人之貌有與也⑤,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釋】 ①公文軒:復姓公文,名軒,相傳為宋人。右師,宋國官名。 ②惡(wu音烏)乎:如何,怎么;介,刖,古代砍去犯人一只腳的酷刑。 ③與:給予。 ④是:此,指人的形體;獨,一只腳,古代稱受刖刑之人為“獨”。 ⑤與:賦予。
【今譯】 公文軒見到右師驚訝地說:“這是什么人呢?怎么斷了一只腳呢?是天讓你斷去一只腳的呢,還是人為的呢?”右師說:“天生下我就是讓我僅有一只腳的,人的形貌是天賦予的,因此知道這是天賦予的,而不是人為的。”
【集評】 清·宣穎《南華經解》:“接口斷一句,中間掉一句,又復應二句,雖小,節奏亦頓挫累累然。”
【總案】 莊子以右師受刖刑形殘卻不以為意的寓言,說明養生重在精神而不在形骸。盡管形骸已殘,但只要“依乎天理”,順應自然,忘卻形體的殘缺,仍可以保養精神,盡享天年。
澤雉十步一啄①,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②。神雖王③,不善也④。
【注釋】 ①澤雉:生活在草澤中的野雞;雉,野雞。 ②蘄(qi音奇):通祈,求;樊,關烏獸的籠子。 ③王:通旺,旺盛,充沛。④不善:不好,指關在籠中失了自由。
【今譯】 草澤中的野雞,要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找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望自己被畜養在籠子中。因為它一旦被畜養在籠中,即使精力充沛,也不會感到自在。
【集評】 清·吳世尚《莊子解》:“此等引喻接法,與上絕不相蒙,后之人便無從相效矣。”
清·胡文英《莊子獨見》:“綴此一喻,煙云縹渺,俗手只知前邊喻起矣,烏知此等妙處。”
【總案】 本段說明,養生重在不受任何束縛的精神自由,一旦受到束縛,便是“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①,秦失吊之②,三號而出③。弟子曰④:“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⑥,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⑦,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⑧,必有不蘄言而言⑨,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⑩,忘其所受(11),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12),夫子時也;適去(13),夫子順也(14)。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15)。”
指窮于為薪(16),火傳也(17),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老聃(dan音丹):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縣厲鄉人,司馬遷《史記》有傳。 ②秦失:老子之友,生平不詳;吊,吊唁。 ③三號:哭三聲;號(hao音嚎),大聲哭。 ④弟子:指秦失的學生。 ⑤焉:之,他,指老子。 ⑥其:指老子。 ⑦向:剛才。 ⑧彼:指哭老子者;會,聚集。 ⑨不蘄:不期,不想。 ⑩遁:違逆;倍,通背,違背。 (11)忘其所受:指忘記了人的生死是受命于天的。 (12)來:指生。 (13)去:指死。 (14)順:指順應自然。(15)帝:天帝,指自然;縣:同懸,指人被死的觀念所困擾,如同被倒吊著一樣;懸解,指把被倒吊著的人解救下來,意指擺脫一切束縛,逍遙自在。 (16)指:當為脂;窮,窮盡。 (17)火傳二句:連上句,莊子以脂、薪喻人之形體,以火喻道(精神),意謂作為得道之人,形體雖然死了,但道(精神)卻永遠存在。
【今譯】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僅大哭了三聲便出來了。秦失的弟子說:“(老聃)不是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是老聃的朋友象這樣吊唁,可以嗎?”秦失說:“可以的。起初我以為老子是普通的人,現在看來不是的。剛才,我進去吊唁的時候,見到有老年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兒子;有年輕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親。他們之所以聚集到一起,其中一定有不想說話而說話、不想哭而哭的。他們這樣做,是違逆了天性,背棄了真情,忘記了人的生死是受命于天的。古人稱這樣是違背了天性而受到的刑罰。正值該出生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正值應死的時候,老聃順應自然而死。安于天理,順乎自然,哀樂之情便不會產生了,古人把這叫作解除倒懸。”
用油脂作燭薪是有燃盡的時候的,火卻可以傳了下去,而沒有窮盡的時候。
【集評】 清·宣穎《南華經解》:“乍讀之似乎突然,諦視之妙不容言。其筆詠自上節飄下,而收全篇之微旨悠然又奕然。”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火傳’二句,作轉語讀極妙。”
【總案】 本節說明人的生死都是順應自然變化的表現,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才是養生的極致。最后,莊子又以脂薪為喻,進一步強調養生的關鍵在于精神而不在形體。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6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修心養性的格式塔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