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采用熱科學理論與方法。運用紅外熱像儀,對中醫舌診機理進行了研究,并對其他生物參數進行合理的分析處理,分析說明了中醫舌診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紅外熱像儀是一種采用非接觸方法直接測取物體溫度場的精密儀器,其特點是快速、實時并準確測得整個舌體的表面溫度分布。被測者端坐在熱像儀前,將舌伸出口腔兩秒鐘即可,符合中醫提出的“驟然一望”的要求。研究人員利用紅外熱像儀攝制了280例健康人和104例患者的舌熱像。其中健康人20~30歲6l例,31~40歲77例,41~50歲63例,51-60歲37例,61-70歲42例。患者中高血壓病34例,冠心病30例,消化系統疾病40例。此外,研究人員通過對動物進行有創實驗,采用cbi-8000生理研究系統測取全舌血液灌注率。
結果發現,年齡與舌溫的變化關系顯示,以40~49歲年齡組舌溫最高,低齡組或高齡組較低。認為高齡組舌血液流動緩慢,血液流變學測試也表明其血液粘度要比中、低年齡組相對較高,故血液灌注率減少,代謝水平低。而低齡組雖血液循環旺盛,代謝水平高,但由于舌津液分泌量多,散熱能力較強而使舌溫偏低。舌色與舌溫的關系顯示,紅舌舌溫最高,依次為暗紅、紫、淡白、淡紅舌。舌種舌溫舌色間有顯著性差異(p
研究人員認為,通過以上結果可以說明,舌溫可以幫助辨識寒熱虛實證候,印證了“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的中醫理論。冠心病患者舌尖部溫度最低,消化系統疾病舌中的溫度顯著增高,與中醫“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的舌診分布理論相一致。此實驗結果為舌與臟腑的關系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人員用生物傳熱的理論分析認為,中醫舌診中所注重的“舌色”主要受舌的血液灌注率、血氧含量及血液流變學等參數的影響,使舌面溫度受到影響而反映于“舌色”,而其中血液灌注率占主導因素。不同的舌色可以由舌面溫度來反映,而溫度與舌內的血液灌注率又有一定的特征關系。研究人員認為,通過此關系曲線和測取的其它生物參數進行合理的分析處理,在生物傳熱理論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可以得出可用以定量分析和描述舌體傳熱規律的數學關系式。
中醫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瑰寶,它價值連城,對中國文化傳統的認知,關鍵是要發揮它作用,中醫以防病為主。
本系列文的目的:
就是要搭建中醫治療疾病的大體框架。
現在的關鍵是:
中醫大師級的醫家,太少了,日診量在二三百人。
差異的原因是:
即所謂失去了的中醫精神,通過天地思考探索,從而進一步思考人體之道,沒有一種適應于所有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
國醫大師其實就是脈學大師。
為了你的健康,你必須了解中醫的一些基本知識,了解你自己的體質特征,改變和補充自己的體力。
在個人看來,領會中醫實質,特別是生活方式,它是一門包括人得吃喝,全方位的行為科學,對人的身體,影響深遠。
弄懂中醫,研究中醫所長,就會對自身健康管理,如虎添翼。
快速提高人的免疫力方法是補氣。
中醫理論把氣的作用,歸納為推動溫煦,防御和固攝,四個方面。
氣是人的健康衛士。
補氣,常用人參,黨參,黃芪,白術 ,山藥等藥物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補肺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腎氣丸。
補氣包含有補元氣,人參,黨參,黃芪,山藥,白術。
補脾氣,白術,山藥,白扁豆。
補肺心,甘草。
補心氣,西洋參,紅參。
補腎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陰為主。
因為吃什么?吃在實際在進補。
喝什么 ?
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有目的的,選擇所喝的茶性。
把人的行為管理叫健康管理 。
中醫是驅逐人體自身亞健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諸如:排毒等)
首先要弄清身體,虛還是實?
在中醫看來,有虛證和實證之分,弄不清虛實,最好別碰兩大類藥:即補藥和瀉藥。
虛證是內病,體內陰陽失衡而引起
實證是外病,其氣候變化,外部因素造成,宇宙間負能量引起。
實則瀉之,久病必虛,虛則補之。
虛證進補實證不能補,越補越壞。實證只能排泄,疏解。
瘀,痰和濕,既不屬于寒癥,也不屬于熱癥 。
中醫的陰,陽,虛,實,寒,熱,表,里,這八字是八綱辨證的精髓。
陰陽為總綱,虛實反映了疾病的正邪力量,寒熱反映了疾病的性質,表里反映了疾病的位置。
實證又分為兩大類,寒癥和熱癥。
中醫的水平就看基本功,重點是脈診,開診幾件事,望,聞,問,切。
四診(據搜狗百科)
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基礎上,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基礎理論之上。
四診并用,四論并重,四診合參。
醫生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征象
如:人的精神狀態,面色,皮膚,指甲 ,舌像。
排出物(痰液,大小便)分泌物(膿 ,液)
醫生通過聽覺,聲音,嗅覺,氣味,了解病人的病情。
通過詢問病人,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的狀況,以及與其它疾病有關的情況,這是診病的第一手資料。
從春秋時代起開始,望,聞,問,切就是中醫診病的原則。
以望診為首 ,通過只看面部和舌頭 ,就對你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舌診是望診的重要一環,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其病情 。
中醫望診
共分七診
(手診,舌診,指診,皮診 ,火診,腿診)
在中醫的望診中,面色是否紅潤而有光澤,膚色晦暗,提示氣血運行不暢,有微循環障礙。
面色蒼白,有可能是突然受驚,心,腎,胃 ,腸有問題。
萎黃是貧血的典型信號,臉色發青發黑,則標志著肝,膽,腎,出現功能障礙。
面部感覺,布滿油脂,則脂質脂肪代謝紊亂 ,或者是胃腸積熱,毒素較多。
嘴唇有紅暈光澤,變淡說明可能是貧血,便暗提示有淤血,舌頭應當是淡紅而有光澤,變淡說明氣虛,顏色越重,說明體內積累毒素越多 。
如果是舌苔膩,像有一層豆漿和牛奶敷在舌面上,很可能是心,腦,肺出現問題。
伸出舌頭假如舌邊上有齒痕,代表著脾濕氣虛。
1,眼
觀察眼睛癥狀和疾病的幾個重要方面。
眼睛周圍的癥狀,眼睛本身的毛病 ,眼睛功能上障礙,眼睛的分泌物。
2,口
觀察口,口腔的癥狀
嘴部周圍,口腔內的癥狀,分泌物,
3,舌
觀察舌頭的幾個部位
舌頭的形狀,舌頭的動作,舌頭的顏色,舌頭的大小,舌苔的厚度,舌苔的顏色。
4,鼻
觀察鼻子的幾個部位
鼻子的形態,鼻子的皮膚狀態,鼻子的分泌物,
5,臉頰
觀察臉部的幾個部位
臉色,臉上的皮膚狀況。
6,牙齒
觀察牙齒的幾個問題
牙齒的狀態,牙齦的狀態。
7,頭發
觀察頭發的幾個部位
頭發的發質,頭皮的狀態,
8,指甲
觀察指甲的幾個部位
指甲的形狀,指甲的顏色
一,聽病人的語言,聲音的高低,強弱,青濁及咳嗽,呼吸等。
說話的聲音低微,為內傷虛癥。
細語反復為神思不安,妄言誑語為熱盛神昏 ,高聲罵詈為癲狂之癥。
呼吸微弱,為氣正虛。
氣粗為肺胃有熱。
呼多吸少為痰阻。
喉間有拉鋸聲為痰喘癥。
出氣困難似乎斷絕,長吐一口氣為快的,為腎虛,不能納氣。
時時發出嘆息的,多為情懷不暢。
在咳嗽中,暴咳聲嗄的肺實。
久咳聲瘖的為肺虛。
在咳時費力無痰的為肺熱。
咳時有痰的為肺濕。
(肺熱,用蘆葦根熬制藥湯來清熱)
氣味
口內出氣穢臭的,胃有濕熱。
暖氣帶酸味的有宿食。
痰有腥臭氣味的為肺有熱。
大便酸臭糖稀,為腸積熱,食滯。
(胃腸濕熱,用中成藥人正合劑)
小便腥臭渾濁,為膀胱濕熱。
矢氣奇臭實為消化不良。
(胃腸濕熱大便秘結,用小承氣湯)
中醫通過嘴唇的顏色來辨別健康的方法。
唇色的變化,中醫通過望診,診斷疾病的依據之一。
正常人的唇色應呈現健康潤澤的紅色,若嘴唇的顏色異常 ,說明身體有疾病。
a,嘴唇麻木,胰臟衰落。
b,嘴唇脫皮,缺乏維生素B2。
C,嘴唇過紅可能上火。
紅色,中醫里代表著熱癥,體內囤積了過多的熱。
D,唇色蒼白,可能是貧血。
E,唇色青紫,警惕先天性心臟病。
唇部的各種健康問題,同人的脾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當雙唇不再滋潤 ,嬌艷,健脾,補氣,養血就很重要了。
二,用嗅覺來辨別病人的口氣,病氣和大小便的氣味。
舌診的診斷方法核心,就是通過舌 ,健康的舌,亞健康和病人的舌,想像成一種放大的圖,仔細區別出各個部位的差別。
1,舌是舌質,苔是舌質上的一層薄垢。
看舌質是辨別臟器的虛實,看苔是辨別胃氣的清濁和受外感時的邪的性質。
舌尖是心和肺區,舌中是脾和胃區 ,兩邊是肝膽,舌根是腎區。舌尖是上焦,舌中是中焦,舌根是下焦。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舌地紅潤,上面一層薄薄的白苔,以不干不濕為標準。
多痰多濕的人,舌苔往往較厚。
陰虛內熱體質的人,舌苔多對微黃 。
嗜好煙酒的人,舌苔較黃而膩或帶灰黑色。
有屬于先天性人的舌光無苔,以蛇多裂紋 ,只是平常如此,一般屬于正常范圍。
舌苔分為白,黃,灰黑色。
白苔,白薄而滑,為感冒初期象征。
白滑而粘膩,為內有痰濕之癥。
白而厚膩,為濕濁較重。
白如積粉,為濕膩濁氣較重。
白膩較重如堿,為滯膩濕濁之病。
黃苔,舌面呈淡黃色而不干者,為邪氣入里
黃而膩,為濕熱臟里。
黃且垢膩,為濕盛于熱。
黃焦裂,為熱盛于濕。
黑灰苔:舌面呈灰而不膩滑潤,為停食陰寒
灰甚為黑,而舌苔干燥為熱,重傷津,若滑潤者為陰虛寒盛。
舌質分淡,紅,絳,紫,藍五色。
同時還要辨別舌頭,老,嫩,干,潤 ,軟,硬。
舌上無苔為光舌,多為陰虛。
舌光有裂紋或舌苔燥裂,為津液傷損 。
舌生紅刺或紅點為內熱極重。
苔生白衣如霉腐,有蔓延稱做糜,多為陰陽之證。
質地淡白為虛寒證,或為大量失血后的貧血現象。
鮮紅為濕熱證,或為陰虛火旺,舌尖紅為上焦熱盛,或心火上攻,舌邊紅為肝熱。
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同飲食,六問胸椎,七聾八渴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回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文章正在修改未完)
定位診斷
明代醫家王肯堂在分析了舌與臟腑經絡的聯系之后,再加上自己的臨床實踐,首次提出來各臟腑在舌表面的分屬區域。
他的著作 《醫境?論口舌證》寫道 :? 凡病俱見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 這應該是臟腑在舌面分部的較早記載了,后世醫家均在此基礎上發揮,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這樣的劃分基本是準確的。
一直想結合現代醫學精確的解剖,給舌診做進一步細分。
舌診的定位診斷,據我個人經驗一定要結合“獨處藏奸”理論進行分析。
所謂獨處藏奸理論是張景岳在寫《景岳全書》時首先提出來的,大意就是在看病的時候,我們抓四診證據來看病,如果大部分證據都比較一致,但是有一到兩處跟其他的證據不一致,這個時候不能盲目地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往往不起眼的證據才能真實反映事實的真相。
比張景岳更早的老祖宗寫 《黃帝內經》的時候也發現了這個規律。
《素問? 三部九候論》中,黃帝問: 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回答說 :? 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這段話其實寫的是獨處藏奸理論在脈診中的運用。大意就是: 我們在給患者把脈的時候,分三部九候很多部位,摸到哪個地方特別不一樣的時候,往往就是問題所在。
我模仿黃帝和岐伯的對話,擬了這么一段:
問: 望舌何以知病之所在?
答: 察舌獨紅者病,獨厚者病,獨陷下者病,獨凸者亦是病。
下面就這句經典對話給大家一一舉例。
1.? 獨紅者病
看一個年輕人,舌頭一伸,整體還好,但是有一塊紅紅的沒有舌苔。我以為是吃了什么東西,或者是喝了什么東西染的?細問他也沒吃啥喝啥,我大膽猜測: 胃不舒服? 年輕人覺得我很神。
(舌診的分區是很準確的,舌中整體屬于脾胃。脾胃是中醫的說法,其實對應西醫說的實質器官往往是食管、胃、腸,獨獨那么一塊紅,你不覺得異常嗎?圖中圓圈所示部位對應著實質的胃體)
2.? 獨厚者病(舌苔異常增厚的地方是病)
上圖3位,第一個,整體舌苔都厚;第二個是中間偏后的地方厚,而且是越到后面越厚; 第三個只有舌根厚膩。第二第三患者都是前列腺炎患者,總覺得下面潮濕,小便滴滴拉拉,尿不干凈。前面陰囊和后面肛門都潮濕。
舌根主腎,常常表現為下焦盆底問題,舌根厚膩的經常有潮濕癥狀,女性常常表現為婦科問題,白帶問題尤為明顯,黃膩舌苔,經常白帶也黃得明顯。
現在人們久坐辦公的特別多,缺乏運動,下焦盆底血液循環不暢,出現慢性炎癥,積聚濕熱的也特別多。
這位患者一側舌苔獨厚,積聚了一團黃膩苔。中醫講,黃膩苔為濕熱,往往對應西醫的炎癥。
一側黃膩苔的堆積在男科和婦科門診很常見。盆底的慢性炎癥患者很多,常常可以看到異常的舌苔堆積。
個人認為,舌診是可以做到與人體一一精確對應的,舌頭基本就是一個倒置的人的全息像。
3.? 獨陷下者病
一伸舌,舌中有一個凹陷,并且很深。患者自訴很小時候得過消化道潰瘍。現在胃口一直不好。
4.?獨凸者亦是病
典型的非常極端的病例,患者舌苔厚膩極為不干凈,舌兩邊異常地凸出,舌兩邊屬肝膽,后來確診為肝癌。
他把舌頭拍了照片發我,我問他箭頭指的那塊是沾了什么東西嗎? 他說不是,擦不掉。我說你胃有問題。他呼神。
他一直受胃病的困擾,去年9月10號,剛剛做了胃鏡,內鏡診斷報告為淺表性胃炎。但是該患者聽我說他胃不好,感覺最近胃不是特別舒服,于是才隔了兩個月又去做了一次胃鏡。
這次內鏡診斷報告還是淺表糜爛性胃炎,但已有不一樣的地方,(內鏡描述:胃體黏膜粗糙,結節感,胃體胃竇交界處稍明顯。是上次胃鏡檢查沒有發現的)
結合“獨紅者病”,一目了然。
古老的舌診如果插上現代醫學強大的檢測手段這雙翅膀,有一定量的累積研究以后,將來必會大放異彩,有助于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書非借不能讀也,更何況是一本適用、字少、薄和簡單的資料書。對門同事的他都是各種經典、大部頭、又厚又重的醫書,他的背包總是裝得滿,提上去沉甸甸的,但似乎背著裝書的包才是最重要的,朝夕相處,用時手頭可以隨時找到。
我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對這塊內容對答如流,故而,翻了又翻,恨不得把每一段都吃進肚子里,過了四五遍。
該還書了,以茲記念。
從你說的情況來看,你的舌苔成白色,而且有裂痕,這說明你的脾虛了,如果你長期一直坐著很少走路,很少運動,很少見陽光,那就是了。因為,從中醫的角度講,脾有推舉的作用,如果你長期的坐在那里,你想你坐在那里,你的肚子就會窩進去,這樣正好就把脾胃給窩住了,這樣就影響了脾臟功能的正常發揮。另外,人是要接地氣的,白天的時候,是人體陽氣最充足的時候,而人體的陽氣要和外界自然之氣相交換的,然而現在的人由于工作壓力學習壓力,都很少出門走路了,所以就會導致人體五臟的陰陽不平衡了。但是對于你來說,從你說的情況來看,因為你說的情況很少,所以只能看出你的脾臟有問題,但是中醫治病是要分型辯證的,所以你的脾臟現在具體是個什么情況,是濕熱、濕寒、氣虛、血虛等等這些情況都不清楚,不能知道這些情況,就不能給你對癥下藥,所以建議你找個中醫檢查一下,再給你開點藥調養一下,很快就會好,你還很年輕,應該很好調養,不過切記,不要自己亂給自己開藥,亂用藥即便是副作用很小的中藥,如果用藥不當不但不能治療疾病,也會帶來很麻煩的副作用,而且有些問題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定要謹慎、合理、科學用藥。
地球上到處存在著溫差,如冬、夏季節溫差,晝夜溫差,土地與大氣溫差,物體的陰面與陽面溫差,房屋的內外溫差等。溫差會產生熱量傳遞與交換,這就產生了熱能。就象自然界中的水,只有出現了較大的落差時,才能產生流速,帶動發電機產生能量,“熱”也是如此,只有產生較大的溫差,才能推動熱機做功。熱是什么?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十六世紀以后,熱的本質的問題又引起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注意。
“熱”是一種運動??
培根從摩擦生熱等現象中得出“熱是一種膨脹的、被約束的而在其斗爭中作用于物體的較小粒子之上的運動”,這種看法影響了許多科學家。
波義耳看到鐵釘被捶擊后會生熱,想到鐵釘內部產生了強烈的運動,所以認為熱是“物體各部分發生強烈而雜亂的運動”;笛卡爾把熱看作是物質粒子的一種旋轉運動。胡克用顯微鏡觀察了火花,認為熱“并不是什么其他的東西,而是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的非常活躍和極其猛烈的運動。”牛頓也指出物體的粒子“因運動而發熱”。洛克甚至還認識到“極度的冷是不可覺察的粒子的運動的停止”。
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在十八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了兩篇關于物理學的論文,第一篇是關于熱力學基礎的,題為《關于熱和冷的原因的思索》(1746);第二篇是關于分子運動論的,題為《試論空氣的彈力》(1748)。在這兩篇論文中,羅蒙諾索夫提出了如下的見解:“熱的充分根源在于運動”,即熱是物質的運動,運動著的是物體內那些為肉眼所看不見的細小微粒;微粒本身是球狀的,因為只有這樣,固體變熱時才能保持它的外形;熱量從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的原因,是由于高溫物體中的微粒把運動傳給低溫物體中的微粒造成的,而且給出的運動的量與接受的運動量相等,一物體使另一物體變熱時,它自身便會變冷,這就肯定了運動守恒在熱現象中的正確性;氣體分子的運動呈現一種“混亂交錯”的狀態,是雜亂無規則的。
“熱”是一種物質??
但總的說來,熱是運動的觀點尚缺乏足夠的實驗根據,所以還不能形成為科學理論。隨著古希臘原子論思想的復興,熱是某種特殊的物質實體的觀點也得到流傳。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伽桑狄認為,運動著的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樣,熱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熱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它們非常細致,有球的形狀,非常活潑,因而能滲透到一切物體之中。這個觀念,把人們引向“熱質說”。
波義耳也動搖于熱的運動說和熱質說之間。在考察放在真空容器中的一塊熾熱的鐵可以使器壁感受到熱的現象時,他認為這似乎只能用“熱”自己傳過來加以解釋。波爾哈夫認為,熱的本源是鉆在物體細孔中的、具有高度可產塑性和貫穿性的物質粒子,它們沒有重量,彼此間有排斥性,而且彌漫于全宇宙。1789年,拉瓦錫還將“熱質”和“光”列入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
布萊克是熱質說的一個重要倡導者。他雖然相信最終會發生現熱“將不是化學的,而是力學的”,但他又很難否定熱質說。他覺得熱是運動的學說還有不少困難。例如,如果說熱是物質內部粒子的運動,那么密度大的物質由于其內部粒子吸引力強而不易振動,比熱就應越大,但為何水銀的比熱反而比水的比熱小呢?對于“潛熱”,用粒子的機械運動更難作出解釋。所以布萊克宣稱他“不能形成這種內部振動的概念”,而采取了熱是某種特殊物質的觀點。
熱質說簡易地解釋了當時發現的大部分熱學現象:物體溫度的變化是吸收或放出熱質引起的;熱傳導是熱質的流動,對流是載有熱質的物體的流動,輻射是熱質的傳播;物體受熱膨脹是因為熱質粒子間的相互排斥;物質狀態變化時的“潛熱”是物持粒子與熱質發生“準化學反應”的結果;摩擦或碰撞的生熱現象,是同上于“潛熱”被擠壓出來以及物質的比熱變小的結果;等等。由于熱質的物質性,所以它也遵從物質守恒定律,這是混合量熱法的理論根據。
在熱質說觀點的指導下,熱學研究所取得的主要進展有:布萊克發現了比熱和“潛熱”;瓦特從理論上分析了舊蒸汽機的主要缺陷而引導他改進了蒸汽機;傅立葉依據這一物理圖象建立了熱傳導理論;卡諾從熱質傳遞的觀點出發于十九世紀初提出了消耗從熱源取得熱量而得到功的理論。
熱質說的成功,使人們相信它是一個正確的學說,從而壓倒了熱是運動的看法而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居于統治地位。
“熱”還是一種運動??
但是,到了十八世紀末,熱質說受到了嚴重的挑戰。1798年,出生于美國,后來加入英國國籍的物理學家本杰明·湯普遜即倫福德伯爵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出了一個報告,說他在慕尼黑監督炮筒鉆孔工作時,注意到炮筒溫度升高,鉆削下的金屬屑溫度更高的現象,他提出了大量的熱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他在盡量作到絕熱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鉆孔實驗,比較了鉆孔前后金屬和碎屑的比熱,發現鉆磨不會改變金屬的比熱。他還用很鈍的鉆頭鉆炮筒,半小時后炮筒從60度F升溫到130度F,金屬碎屑只有五十多克,相當于炮筒質量的九百四十八分之一,這一小部分碎屑能夠放出這么大的“潛熱”嗎?他在筆記中寫道:“看來在這些實驗中,由摩擦產生熱的源泉是不可窮盡的。不待說,任何與外界隔絕的物體或物體系,能夠無限制地提供出來的東西,決不可能是具體的物質實體;在我看來,在這些實驗中被激發出來的熱,除了把它看作是‘運動’以外,似乎很難把它看作為其他任何東西。”
六年以后,熱質論者還在辯解說倫福德實驗中的熱是從周圍的“熱質海洋”中吸收來的。179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進行了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同周圍環境隔離開來的真空容器里,利用鐘表機件使里面的29度F的兩塊冰互相摩擦而熔解為水。在這個實驗中,“熱質海洋”被外面的冰壁隔絕,而摩擦的冰塊只能吸收“潛熱”熔解為水,是不可能擠出“潛熱”的;冰在熔解后又變成了比熱更大的水。因此,在這里,“熱質守恒”的關系不再成立了。戴維由此斷言“熱質是不存在的”。在對粒子振動的思想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后,1812年他終于明確提出:“熱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運動,它的轉化定律和運動轉化定律一樣,同樣是正確的。”
倫福德和戴維的實驗都支持了熱是運動的看法,但這并沒有結束熱質說的歷史。只有托馬斯·楊在他1807年的那本書中對熱質說進行了駁斥。但依然有很多其他人堅持著熱持說。直到1848年,W·湯姆遜還從熱質說的觀點對焦耳的研究結果提出過質疑。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616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中西醫防治呼吸系統病
下一篇: 中西藥雙管齊下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