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本報記者
針灸是中醫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養生保健的方法之一。通過針灸對人體特定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之氣,增進新陳代謝,可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多年從事針灸工作的張道宗談起養生之道,當然離不開針灸這個老本行了。
“以辨證為主辨病為輔,得中醫臨證之精髓,以立法為先選穴為次,識針灸為用之妙契。”這是全國名老中醫、灸法大師周楣聲對張道宗的稱贊,并為張道宗所著的《傳統針灸辨證處方》一書作序。
氣血和諧重調氣
“人之所以有病,是因為氣血失調、正氣不足引起的。”張道宗說,《內經》中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他舉例說,肺虛,就咳嗽;腎虛,小便就多;胃虛,就會胃痛。按照“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中醫理論,運用針灸調氣,使氣血調和,達到康復目的。
張道宗介紹,像黃褐斑,多因脾氣不足、肌膚失于濡養造成,應以調補脾胃、活血祛風、行氣化瘀為主。可取大椎,以調腠理、活血祛風;取曲池、足三里,以補養氣血;取血海、三陰交,以滋陰活血;取背俞,可除經絡之熱,使氣血通暢。
又如哮喘,因耗傷肺氣而致病。選定喘、大椎、風門等穴位,補益肺氣治其本,化痰平喘治其標。
再如腦中風,多因臟腑失調、陰陽偏頗、氣血逆亂所致。“以通督、調神、康復”為法,選用督脈經的百會、上星、風府、啞門為主穴,輔之外關、合谷、懸鐘等穴,起到補髓健腦、疏經通絡、益氣康復的作用。
張道宗認為,針灸保健與針灸治病方法基本相同,但著眼點不同。治病主要是糾正機體陰陽以及氣血的偏頗偏衰,而保健重在強壯身體,增進機體新陳代謝,旨在養生延壽。
保健可選單穴,也可選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基本原則是“循經取之”,選穴不宜多,以強壯功效穴為主。
三因制宜重辨證
“針灸養生要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不論治病,還是保健,都要因人、因時、因地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張道宗強調。
因人,指針刺強度大人孩子不同,年輕年老不同。對大人,強度要大一些,小孩則小一些;對年輕人,強度要大一些,老年人要小一些。一般來說,老少不宜進針深。
因時,春夏,陽氣在上,要淺刺;秋冬,陽氣在下,要深刺。
因地,南北方位不同,東西地域有異,針刺的程度也不同。如山地寒,要深刺,平原溫,要淺刺。
針刺保健,用針宜和緩,刺激強度也要適中,一般不宜過大,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后即可出針。
灸法緩解亞健康
現在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很多,失眠、氣短、便秘等癥狀伴隨而來。如何調整,灸法的作用不可小視。
張道宗說,灸法保健也是養生方法之一。在特定部位施灸,可以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延年益壽,對強身健體以及久病體虛之人的康復都有很大幫助。對失眠者,可灸百會、印堂、內關等穴位,對氣短者,可灸氣海、膻中等穴位;對便秘者,可灸天樞、水道、歸來等穴位。
他介紹,三陰交是婦女保健灸的要穴,有健運脾胃、疏肝益腎、調經和血等作用,民間有“拍擊三陰交,勝吃老母雞”之說;足三里是中老年益壽延年要穴,可促進脾胃功能,預防早衰;“要想小兒安,三里常不干”,可見經常灸這個穴位,對小孩鎮靜安神也有益處。
張道宗:1941年出生,安徽中醫學院附屬針灸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運用中醫、針灸治療內科、婦科病及疑難雜癥。
針灸后不舒服的反應就是腫痛。有些人忍受不了腫痛,這不是副作用。我們非常需要的是針刺效應。有了這種腫痛的感覺,我們的氣血才能運行得更好。針灸是最安全最可靠無副作用的物理療法。我們說針灸只是一根毫針刺入我們的身體,然后讓我們的身體產生這種應激反應。它可以修復身體對這種外界壓力的反應,但它不經過肝臟代謝和腎臟代謝。
比如有些藥物需要代謝藥物的毒副作用就是在這個時候體現出來的。針灸沒有毒副作用,只要你對這種針不過敏一般來說沒有副作用。但是如果胸部和肺部穿入肺部,會導致氣胸也會有生命危險。所以針灸要咨詢專業人士。避免危險。長期中醫針灸不太好。一般來說是保健的功效,一年做一兩次治療也是可以的。中醫長期針灸對健康有害。普通的運動和合理的飲食通常是好的。
如果是亞健康狀態中醫針灸的護理還是可以的。中醫針灸中的幾個常見問題過度疲勞精神高寬比焦慮饑餓不適于打針對于年老體弱者,針刺應盡量平躺宜少用點手輕些。孕婦不宜扎針過猛。腹部腰骶部及可引起宮縮的部位如合谷穴三陰交穴天山尹稚穴等嚴禁中醫針灸。滲出性疾病患者或經常有自發性出血傷后不易促進血液循環者不宜針刺。因為缺乏配合一般沒有留針。
嬰幼兒囟門風府崖門穴位禁止針刺皮膚感染潰瘍疤痕和腫瘤未被刺破。針灸是中國治療疾病的獨特手段。是內病外治的醫術。它是通過經絡穴位的傳導和應用一定的手術方法來治療全身疾病。臨床上根據中醫的診療方法,可以診斷病因,找出關鍵點辨別性質,辨別病變屬于哪一經絡哪一臟腑辨別屬于哪一類型如表里寒熱虛實從而做出診斷。然后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
為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使陰陽相對平衡臟腑功能趨于調和,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針灸是我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民族醫療方法。針灸在治療疾病方面沒有副作用,這在患者中尤其受歡迎。針灸是對疾病的治療,是根據疾病的情況而不是漫無目的的針灸。如果你恢復了就不需要針灸了。如果你有慢性病你需要長期針灸。
針灸治療原則:補虛瀉實
上期:針灸治療原則:治神守氣
補虛瀉實即扶正祛邪。《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其中,“虛”指正氣不足,“實”指邪氣有余。補虛就是扶助正氣,瀉實就是祛除邪氣。疾病有虛實,針灸分補瀉,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靈樞·經脈》亦言:“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一)虛則補之
“虛則實之”“虛則補之”,意即治療虛證用補法,適用于治療各種虛弱性病證,如精神倦怠,肢軟乏力,心悸氣短,語聲低微,自汗盜汗,面色蒼白,形體消瘦,大便溏泄,遺尿或尿頻,或肌肉萎縮,肢體癱瘓等。
臨床上應用補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灸方法的選擇,針和灸皆可補可瀉,但兩者比較而言,針偏于瀉,灸偏于補,故凡虛證(除陰虛外)皆可加灸。二是針灸補瀉手法的選擇,虛證當用補法:偏于陽虛 氣虛,針用補法,或用灸補法;偏于陰虛 血虛,針用補法,血虛也可用灸補法,但陰虛一般不宜用灸法;陰陽兩虛則灸補為上,如《靈樞·官能》所言:“陰陽皆虛,火自當之。”此外,《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靈樞·終始》也說:“如此者弗灸。”指出對六部脈小 陰陽營衛氣血皆嚴重不足的病證,針灸并非最好的治療手段,當首先用甘味藥物補益脾胃,以化生營衛氣血,待營衛氣血相對充足后再施以針灸。三是選用偏補的穴位,常取下腹部穴位,如神闕 氣海 關元,及其他穴性偏補的穴位,如足三里 膏肓 命門 太溪等穴,對五臟虛證多用相應的背俞穴和原穴,也可用五輸穴的生克補瀉法選取相應的穴位。
(二)陷下則灸之
“陷下則灸之”之“陷下”,《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的本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脈象,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脈象沉伏。對于《靈樞·禁服》所記載的“陷下者,脈血結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代王冰注曰:“脈虛氣少,故陷下也。”明代張介賓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脈之“陷下”主要見于血寒或氣虛之證。二是指穴位,如《靈樞·經脈》說:“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意思是說實證在相應的穴位可見隆起,虛證在相應的穴位可見下陷。
“陷下則灸之”本意是說對脈象沉伏不起,或穴位處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內在的病機是血寒,或經氣虧虛。臨床常見脾虛者多在脾俞 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虛軟;腎虛者多在腎俞 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虛軟;元氣不足者多在氣海 關元有凹陷或按之虛軟;清陽不升者多在百會有凹陷。臨床上,此類病證都可以用灸法治療。
(三)實則瀉之
“滿則瀉之”“盛則瀉之”“邪盛則虛之”意即實證用瀉法,適用于邪氣盛的病證(實證),如胸悶 腹脹 便結 尿閉 高熱 中暑 神昏 驚厥 抽搐,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劇痛等。
臨床上用瀉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灸方法的選擇,一般多針少灸,或不灸,除毫針外,三棱針 皮膚針也較為常用。二是針刺補瀉手法的選擇,實證當用瀉法。《靈樞·壽夭剛柔》說:“有刺營者,有刺衛者……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所以對病在衛分的實證多用毫針淺刺出氣,對病在營血的實證則必須刺后出血,以瀉血分之邪。三是選用偏瀉的穴位,多選用四肢末端和頭面部的穴位,如十二井穴 十宣 水溝 耳尖 太陽等。
(四)菀陳則除之
“菀”同“瘀”,即瘀結 瘀滯之意。“陳”即“陳舊”,引申為時間長久,久病。“菀陳則除之”意即絡脈瘀阻之類的病證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療法,適用于病久入絡,及跌仆損傷 毒蛇咬傷 丹毒 腱鞘囊腫等病證。
臨床上運用刺血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具的選擇,一般多用三棱針或皮膚針,也可刺血后加拔罐。二是穴位的選擇,一般多選局部絡脈瘀阻處或反應點,及尺澤 委中 十二井 十宣等,如治療痹證日久入絡者,《靈樞·壽夭剛柔》說:“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再如痔瘡,可挑刺腰骶部的反應點出血。
(五)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不盛不虛”,《內經》的本意是指人迎脈與寸口脈大小相等(《內經》多以人迎脈和寸口脈大小的不同判別病在何經),說明其病與其他經脈無關,病在本經,如《靈樞·禁服》:“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難經·六十九難》曰:“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所以“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并不是指病證本身無虛實,而是指本經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經絡或臟腑而言。本經自病,自當取本經穴。
臨床上應用“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如何辨病在本經,《內經》所記載的通過對比人迎脈 寸口脈大小的不同來辨別病在何經的方法已較少使用,但仍有深入研究的價值,現在臨床一般根據經脈的循行及“是主……所生病”“是動則病”來判定病在何經,可參見《經絡腧穴學》。二是針刺補瀉手法的選擇,一般可用平補平瀉手法。三是穴位的選取,一般以五輸穴和原穴最為常用。
補虛瀉實既是針灸治療原則,又是針灸治病的重要方法,《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亦說:“補瀉反則病益篤。”都明確指出補瀉不可誤用,勿犯虛虛實實之戒。對虛實夾雜或本虛標實之證,針灸應補瀉兼施。
延伸閱讀:
中醫針灸入門之針灸的基本手法
微信服務號:培醫; 微信訂閱號:岐黃明師大講堂
本文由培醫教育(tcmedu)整理發表,關注我們,學習更多中醫知識。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588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
下一篇: 五豆補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