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診總綱是陰陽
“善診者(zhe),察色按脈(mo),先別陰(yin)陽(yang)”(《素問(wen)·陰(yin)陽(yang)應(ying)象大(da)論》);“問(wen)曰:脈(mo)有陰(yin)陽(yang)者(zhe),何謂(wei)也?答曰:凡脈(mo)大(da)、浮、數、動、滑,此名陽(yang)也;脈(mo)沉(chen)、澀(se)、弱、弦、微,此名陰(yin)也。”(《傷(shang)寒論·辨脈(mo)法(fa)第一》)這(zhe)可是(shi)張仲景(jing)《傷(shang)寒論》正(zheng)文(wen)開宗明義第一句話!陰(yin)陽(yang)是(shi)八(ba)綱(gang)(gang)辨證的(de)總綱(gang)(gang),也是(shi)脈(mo)診的(de)總綱(gang)(gang)。《內經》作者(zhe)和張仲景(jing)都己明確地(di)作了(le)結論。所謂(wei)“脈(mo)診虛實(shi)為綱(gang)(gang)”,舍其本而競逐其末,雖景(jing)岳亦是(shi)千(qian)慮之失。
總綱(gang)之下,方(fang)是浮沉遲(chi)數虛實,可(ke)以稱為提(ti)綱(gang)。概念清楚,法度(du)縝(zhen)密。以上幾(ji)乎是常識性的內容(rong),沒有(you)什么(me)爭(zheng)議。是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若(ruo)言(yan)人之(zhi)(zhi)虛(xu)實(shi),則(ze)(ze)(ze)“邪之(zhi)(zhi)所湊,其氣(qi)(qi)必虛(xu)。”若(ruo)言(yan)病(bing)之(zhi)(zhi)虛(xu)實(shi),則(ze)(ze)(ze)“邪氣(qi)(qi)盛則(ze)(ze)(ze)實(shi),正(zheng)氣(qi)(qi)奪則(ze)(ze)(ze)虛(xu)”。陰虛(xu)則(ze)(ze)(ze)熱,陽虛(xu)則(ze)(ze)(ze)寒(han)。遇疑似不定時,合色(se)脈(mo)以萬(wan)全。察色(se)診脈(mo)以定病(bing)位(wei)之(zhi)(zhi)表(biao)里臟(zang)腑(fu),病(bing)情之(zhi)(zhi)寒(han)熱虛(xu)實(shi),或(huo)(huo)從(cong)證、或(huo)(huo)從(cong)脈(mo),豈是(shi)偏取沉按一法耳?
虛勞病(bing)可(ke)說是“虛”,《金匱要略》對本病(bing)尤詳于脈(mo)(mo)(mo),“夫男子(zi)平人,脈(mo)(mo)(mo)大為(wei)(wei)勞,極(ji)虛亦為(wei)(wei)勞。”脈(mo)(mo)(mo)象大,或(huo)者(zhe)(zhe)極(ji)虛,都(dou)可(ke)能(neng)是勞病(bing)的(de)脈(mo)(mo)(mo)象;“……脈(mo)(mo)(mo)浮(fu)者(zhe)(zhe),里虛也(ye)”、“男子(zi)脈(mo)(mo)(mo)虛沉弦(xian)……此為(wei)(wei)勞之(zhi)使然。”脈(mo)(mo)(mo)浮(fu)或(huo)者(zhe)(zhe)脈(mo)(mo)(mo)虛沉弦(xian),也(ye)都(dou)是勞病(bing)的(de)脈(mo)(mo)(mo)象;它如:脈(mo)(mo)(mo)浮(fu)大和浮(fu)弱而澀、極(ji)虛芤遲和諸芤動微(wei)緊(jin)、虛弱細微(wei)、脈(mo)(mo)(mo)大等(deng)等(deng)。都(dou)是要我(wo)們臨證必須脈(mo)(mo)(mo)證合參(can)。
脈(mo)(mo)(mo)有(you)真(zhen)假(jia)(jia)(jia),凡陽證(zheng)(zheng)見(jian)陽脈(mo)(mo)(mo)者(zhe)(zhe)多(duo)實(shi),陰證(zheng)(zheng)見(jian)陰脈(mo)(mo)(mo)者(zhe)(zhe)多(duo)虛(xu),這些皆為脈(mo)(mo)(mo)證(zheng)(zheng)相(xiang)符,所謂(wei)真(zhen)也;假(jia)(jia)(jia)指(zhi)脈(mo)(mo)(mo)證(zheng)(zheng)不符,實(shi)證(zheng)(zheng)見(jian)虛(xu)脈(mo)(mo)(mo),虛(xu)證(zheng)(zheng)見(jian)實(shi)脈(mo)(mo)(mo)。例如今之(zhi)臨床教學,同學們感受最深莫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pin)血患者(zhe)(zhe)的脈(mo)(mo)(mo)象,本病(bing)(bing)辨證(zheng)(zheng)屬虛(xu),屬于《金匱要略》的“虛(xu)勞、亡血失精”一類,當(dang)無異議。其(qi)脈(mo)(mo)(mo)數而弦大,隨其(qi)病(bing)(bing)情加重而劇,倘(tang)通過治療(liao),癥情好轉,脈(mo)(mo)(mo)亦(yi)逐漸減(jian)弱,若脈(mo)(mo)(mo)微細和平,血色(se)素常可(ke)達90g/L以上(shang)。這正(zheng)是:脈(mo)(mo)(mo)有(you)真(zhen)假(jia)(jia)(jia),識得假(jia)(jia)(jia)時假(jia)(jia)(jia)即真(zhen)。
再(zai)舉一(yi)個(ge)病例(li):一(yi)新加坡來南大讀博士(shi)的35歲比丘尼于(yu)2003年11月求(qiu)診,彼(bi)邦地近赤道(dao),在南京冬日特別怕冷(leng)(leng),手足凍瘡(chuang),破潰(kui)不堪。右脈(mo)弦(xian)細左脈(mo)微(wei),手足清冷(leng)(leng),足部(bu)脫襪后(hou),足前部(bu)及后(hou)跟,已有(you)受凍的痕跡(ji)。當(dang)時,隨診學(xue)習的同學(xue),都以為是(shi)(shi)當(dang)歸四(si)(si)逆湯證(zheng)。結(jie)果我給出的卻是(shi)(shi)四(si)(si)逆散方加味。眾皆不知何(he)故。余謂“諸君(jun)(jun),厥(jue)者(zhe)極也,陰(yin)陽氣不相順接(jie),極造其偏,手足逆冷(leng)(leng)。有(you)熱(re)厥(jue)有(you)寒厥(jue)。何(he)以得知?是(shi)(shi)舌質紅絳起紅點,少津而(er)口干。左脈(mo)微(wei),假(jia)象也,當(dang)舍脈(mo)從舌。”諸君(jun)(jun)問(wen):這(zhe)(zhe)是(shi)(shi)“假(jia)脈(mo)”?回(hui)答這(zhe)(zhe)個(ge)問(wen)題是(shi)(shi)非常(chang)困難(nan)的,仿《金剛經》法解(jie)決(jue)疑難(nan):“是(shi)(shi)假(jia)脈(mo),非假(jia)脈(mo),是(shi)(shi)名假(jia)脈(mo)。”
蓋肝(gan)主疏泄,敷布(bu)陽(yang)(yang)氣(qi)(qi)(qi),倘肝(gan)氣(qi)(qi)(qi)阻(zu)遏(e),陽(yang)(yang)氣(qi)(qi)(qi)不能布(bu)于四末,而肢(zhi)冷,而凍(dong)傷(shang)。此脈(mo)右弦細左(zuo)微,正(zheng)是肝(gan)氣(qi)(qi)(qi)阻(zu)遏(e),陽(yang)(yang)氣(qi)(qi)(qi)郁于中之脈(mo)象。12月復診,雖氣(qi)(qi)(qi)溫一降再降,而手(shou)足溫,兩手(shou)寸關皆現浮滑帶(dai)數之脈(mo),陽(yang)(yang)氣(qi)(qi)(qi)暢達無礙矣(yi)。
二、脈診易學而難精
脈診是(shi)中(zhong)醫(yi)的(de)一(yi)(yi)部分(fen),中(zhong)醫(yi)是(shi)中(zhong)國(guo)(guo)文化一(yi)(yi)部分(fen),中(zhong)國(guo)(guo)文化,無論中(zhong)醫(yi)、中(zhong)國(guo)(guo)畫、中(zhong)國(guo)(guo)書法、京劇(ju)、圍棋、氣功(gong)、太極拳,都(dou)有一(yi)(yi)個(ge)共同的(de)特點,即易(yi)學而難(nan)精(jing)。
脈(mo)診,浮(fu)沉遲(chi)數(shu)是(shi)(shi)很容(rong)易的,尤其是(shi)(shi)遲(chi)數(shu),老(lao)師學生都會有相(xiang)同的感覺。難在三部九候和微、澀、散、革、結、代、芤、牢(lao)、伏等(deng)。
由(you)于(yu)人的(de)各項生(sheng)(sheng)理效應產(chan)生(sheng)(sheng)變化都極其(qi)靈敏,脈(mo)診(zhen)所(suo)得(de)(de)有(you)時(shi)無法重復,師生(sheng)(sheng)授受時(shi),難以手把(ba)手地教(jiao)。正是“神(shen)轉(zhuan)不(bu)(bu)回,回則不(bu)(bu)轉(zhuan),乃失其(qi)機(ji)。”過(guo)去(qu)的(de)不(bu)(bu)可得(de)(de),現在(zai)的(de)留(liu)不(bu)(bu)住,轉(zhuan)瞬即逝的(de)感(gan)覺,常(chang)(chang)常(chang)(chang)在(zai)師生(sheng)(sheng)間無奈(nai)地發生(sheng)(sheng)。不(bu)(bu)過(guo)我們在(zai)臨床帶(dai)教(jiao)前(qian),師生(sheng)(sheng)都作了充(chong)分溝通(tong),尤其(qi)是在(zai)對老(lao)年患者診(zhen)脈(mo)時(shi),久按(an)或換(huan)人再(zai)按(an),多發生(sheng)(sheng)變化,老(lao)師按(an)寸微(wei),學生(sheng)(sheng)按(an)寸關(guan)都弦(xian);老(lao)師按(an)弦(xian)而(er)帶(dai)澀,學生(sheng)(sheng)沒有(you)澀的(de)體會(hui),老(lao)師再(zai)去(qu)重按(an),真的(de)沒有(you)澀的(de)感(gan)覺了。如此(ci)等(deng)等(deng)。
因(yin)為(wei)脈象難以重(zhong)復,所以近代以來的(de)(de)(de)多種脈象儀(yi)都以無聲無息而告終。科(ke)研得獎而不能推(tui)廣應用的(de)(de)(de)另一原(yuan)因(yin),是脈診分左右手(shou)、寸關尺、三部九候。我(wo)曾欲與(yu)脈象儀(yi)研究課(ke)題(ti)負責人(ren)(ren)李枝教授合作(zuo),驗(yan)證胸痹“陽微陰弦”與(yu)冠心病臨床脈圖的(de)(de)(de)關系,李枝教授無奈地攤開雙手(shou),“我(wo)們(men)的(de)(de)(de)脈象儀(yi)只有一個點,力(li)難勝任。”再者,該脈象儀(yi)課(ke)題(ti)進行時,請了(le)幾位老中醫專家,為(wei)健康學生或患者搭脈,同(tong)一人(ren)(ren)之脈象,一個專家一個說法,有時相差甚遠(yuan)。
這種困難自古以(yi)來就是如此,所以(yi)古人對于脈診的論述特別(bie)詳盡,使(shi)用譬喻、使(shi)用描述,語言也(ye)特別(bie)生動,目的要(yao)你心(xin)領神(shen)會。《內經》強調悟而(er)后(hou)通神(shen)明(ming)(ming):“神(shen)乎神(shen),耳不(bu)聞,目明(ming)(ming)心(xin)開而(er)志先,慧然(ran)獨(du)悟,口弗能言,俱視獨(du)見(jian),適若(ruo)昏(hun),昭然(ran)獨(du)明(ming)(ming),若(ruo)風吹(chui)云(yun),故(gu)曰神(shen)。三部(bu)九候(hou)為(wei)之(zhi)(zhi)原,九針之(zhi)(zhi)論不(bu)必存也(ye)。”筆(bi)者以(yi)為(wei),這種慧悟、目明(ming)(ming)心(xin)開、神(shen)乎神(shen),是漸進漸悟的過(guo)程,必須以(yi)長(chang)期大量的臨床(chuang)實踐為(wei)基礎,紙上(shang)得(de)來,終歸是淺。再者,平心(xin)靜氣,專心(xin)一意的定力是獲得(de)慧悟的一個重(zhong)要(yao)條(tiao)件(jian)。
三(san)、脈診必須三(san)部合參、脈證(zheng)合參
臨床(chuang)工作也是(shi)一(yi)種創(chuang)造(zao)性的(de)勞動,每看一(yi)個(ge)病人,都有一(yi)個(ge)獨立思考再(zai)創(chuang)造(zao)過程(cheng),其功力大異(yi)其趣。
舉寸(cun)(cun)部(bu)脈微為(wei)(wei)例:一嫗寸(cun)(cun)部(bu)脈微,診為(wei)(wei)中氣下陷,以(yi)其關(guan)尺微細,其病為(wei)(wei)胃下垂(chui)。另—50余歲男性患(huan)者寸(cun)(cun)口脈微,診為(wei)(wei)胸痹,以(yi)其關(guan)尺脈弦(xian),此類患(huan)者病常(chang)被懷(huai)疑(yi)為(wei)(wei)冠心病,查(cha)心電圖(tu),有(you)(you)的有(you)(you)部(bu)分導(dao)聯T波(bo)、S-T段異常(chang),有(you)(you)的正常(chang)。
有病人左寸(cun)微,但(dan)右(you)寸(cun)浮滑甚至浮上(shang)魚際,左關尺弦(xian)(xian),診為心氣虛(xu)兼(jian)有肝陽上(shang)亢,肝風或風痰挾相火(huo)(huo)上(shang)旋。其(qi)(qi)病為冠心病并患(huan)有高血壓病(有學生問:肝陽何以弦(xian)(xian)到右(you)寸(cun)?師答(da):木火(huo)(huo)過旺,金石俱焚。或許可以圓其(qi)(qi)說也)。
有(you)一右肺(fei)癌手術、化療后患者(zhe),右寸芤(kou),余(yu)部(bu)細(xi)數。此患者(zhe)經補土生金中藥(yao)為主調治(zhi)2年,兩寸恢復對稱。
有(you)病(bing)(bing)人(ren)脈(mo)診得寸尺(chi)俱微,關脈(mo)細(xi)弱多(duo)為(wei)陰陽俱虛。若關脈(mo)弦(xian)、沉弦(xian)、沉細(xi)弦(xian),多(duo)為(wei)陰損及陽,見(jian)于晚期高血(xue)壓,伴心腎功能損害(hai),或者糖(tang)尿病(bing)(bing)并發心、腦(nao)、血(xue)管病(bing)(bing)變、心腎功能、關節(jie)、神經、視力(li)等損害(hai)。
由此可見,即使是(shi)寸口脈微,也不(bu)全(quan)然是(shi)陽(yang)虛氣(qi)虛,也有(you)很多陰虛,甚至火旺的。所以(yi)脈診必須三部合參(can),脈舌(she)合參(can),脈證合參(can),與現(xian)代理化檢查合參(can),方可“萬(wan)舉萬(wan)當”。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藥。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濕熱條辨》。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么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張仲景
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人),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皇甫謐
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葉桂
葉桂,字天士,號秀巖,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孫思邈
是京兆東原人(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藥王”。一生致力于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薛生白
薛生白,別名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吳縣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歲。與葉天士同時而齊名。早年游于名儒葉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后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于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故也知薛雪并非專一業醫者,但他于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于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藥;另有《膏丸檔子》(專刊稿)、《傷科方》、《薛一瓢瘧論》(抄本)等。
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李時珍
字東璧,又名李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采,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葛洪
字稚川,號(hao)抱樸(pu)子,人稱“葛(ge)(ge)仙(xian)翁”,東晉思(si)想家(jia)、醫藥(yao)(yao)學家(jia)。丹陽句(ju)容縣(今江蘇省句(ju)容縣)人。約(yue)生于晉太康四年(nian)(nian)(nian)(公元二八三(san)(san)年(nian)(nian)(nian)),卒(zu)(zu)于東晉興寧元年(nian)(nian)(nian)(公元三(san)(san)六三(san)(san)年(nian)(nian)(nian))。晚年(nian)(nian)(nian),他(ta)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yao)(yao),又從事著(zhu)(zhu)述,直至(zhi)去世。他(ta)還是(shi)古代一(yi)位鼎(ding)鼎(ding)有(you)名科學家(jia),在醫學和(he)制藥(yao)(yao)化學上(shang)有(you)許(xu)多重要的發(fa)現和(he)創造,在文學上(shang)也有(you)許(xu)多卓(zhuo)越的見解。他(ta)的著(zhu)(zhu)作,約(yue)有(you)五百(bai)三(san)(san)十卷(juan)(juan)(juan)。不過,大(da)多已經散佚(yi),流傳至(zhi)今的,主(zhu)要有(you)《抱樸(pu)子》和(he)《肘后(hou)救(jiu)卒(zu)(zu)方(fang)》葛(ge)(ge)洪的醫學著(zhu)(zhu)作,據史(shi)籍(ji)記載,尚有(you)《金(jin)匱藥(yao)(yao)方(fang)》一(yi)百(bai)卷(juan)(juan)(juan),《神仙(xian)服食方(fang)》十卷(juan)(juan)(juan),《服食方(fang)》四卷(juan)(juan)(juan),《玉函煎(jian)方(fang)》五卷(juan)(juan)(juan)。
我是西醫,說說我的自學中醫經歷吧,我本是個西醫外科醫生,工作2年后發現 開刀 抗炎 不合我的興趣,機緣巧合,跟師一位老教授(黃繼宗)學治療風濕病的手術(胸導管淋巴液引流術),老師很保守,我算是偷學吧,偷了8年,2013年老師過世了我才有機會主刀 ,當時確實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但經過多年驗證,我深深感覺到手術只能取一時之效,對于風濕這種全身性疾病,任何西醫的治療手段都只能取一時之效,單純的免疫抑制治療都只有死路一條(我接觸的病人多是協和湘雅全國著名醫院跑遍了的 ,好藥貴藥都用過,為治病花費幾十上百萬的也大有人在,晚期的病人虛羸至極,再用免疫抑制劑這類毒藥不是速其死嗎?),中醫藥的整體觀念,辨證施治似乎才是唯一的希望。
以前我的治療小組里也有一位70多歲的中醫,據說也算是中醫世家的,但他看病不重號脈,開方30味藥起步,一張方動輒價格上百 ,但效果甚微,患者也是苦不堪言,我怎忍心將患者交付給這樣的中醫? 無奈之下,我才越俎代庖,走上了自學中醫之路,迄今已有六年。
之前走了不少彎路,因為組里的那位中醫前輩告訴我,要想學中醫,必須要學好中藥,因為當前浙江省里幾位有名的中醫都是大學里教中藥學出身的,他也時常跟我講某某藥止咳,某某藥護胃(后來才知道這是典型的西醫思路開中藥),等系統學完中醫的基礎理論,中藥,方劑, 診斷學這些內容,也很用心的看了 《醫學衷中參西錄》、《脾胃論》、《醫學心悟》以及葉天士,王孟英的一些水,臨證也是一頭霧水,只會開開四物八珍這些不痛不癢的方子,效果可想而知。一度困惑,一度迷惘,直到有一次,網上百度眩暝反應時知道了李可,買了他的幾本臨證要旨,看其醫案真如看武俠小說般驚心動魄,才知道中醫原來可以發揮這么大的功效,在李可的指引下,一步步接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最后才回到 傷寒雜病論 這部以前看不懂,也嗤之以鼻的著作上來,歷時5年,總算是回歸了中醫的正道。
學傷寒論的熱情幾乎是狂熱的,王叔和,陳修圓,劉渡舟,胡希恕,郝萬山,倪海廈,劉希彥的講解或精讀或囫圇的都看了一遍或數遍,仍是云里霧里,心無定數,后來看了四圣心源,再回頭看圓運動,心境似乎有漸漸明晰了些,但總有些將要登堂入室,又有遙不可及的感覺,估計就是傳說中的 瓶頸吧。
大致如 雪山飛狐里的閻基學了 胡家刀法的前兩頁便可大殺四方,我學傷寒論只是學了點皮毛,套用經方也確實見證了中醫 一劑知,再劑已,覆杯而愈的神奇功效,說句見笑的話,開刀這么多年,沒人送錦旗,開中藥這短短數年,診室里的錦旗墻上都掛不下了。說這些不是顯擺我多厲害,而是想告訴大家,傷寒論的神奇,祖宗智慧的神奇,中華文明的神奇!現在網上還有那么多人污蔑中醫,妄圖消滅中醫,這多么令人痛心惋惜!
既然聊開了,就多說一些吧,反正沒病人,呵呵!
作為從醫16年的西醫,因為從事風濕免疫的緣故,這種病人多數合并多種內外科疾病,所以對西醫內科外科都算是略知一二的,接觸中醫以后,才知道西醫真的是有意無意的在謀財害命,譬如外科的手術,一切了之,切闌尾,切脾臟,切膽囊,切胃切腸,切腫瘤,完全不顧后果,人類進化了百萬年,身上就沒有一處是多余的器官!內科的三高,降血壓就是擴張血管,降血糖就是胰島素甚至荒唐的縮胃切腸手術,治腫瘤就是化療切瘤子,完全不問為什么,人,畢竟不是機器啊!為什么血壓高?正如捏扁水管水壓會增高,爬坡負重時 汽車 要轟油門一樣,有瘀堵,有負荷才會血壓高啊?為什么會血糖高,長期厚味膏粱傷了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濁陰不化,才會出現高脂高糖高尿酸這些代謝性疾病啊。為什么長腫瘤,陽化氣,陰成形,陽不化陰,才會長出異物,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是著眼于切除腫瘤,難道是一個小小的瘤子要了癌癥病人的命???
越說越氣憤了!種種亂象,已成主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美其名曰專業專科,現在我的科室效益越來越差,只是因為老板知道我的能力才勉強保留,現在老板主要精力都放到老年病上了,病房里住滿了8.90歲的老人,接受著“專業”的治療,睡不著?安眠藥!拉肚子?蒙脫石!真陽衰微的病人,每天還在輸冰涼的鹽水以致漫身水腫,風寒感冒的主任醫師起手就是清開靈,這特么到底是在治病還是在害人啊?
至于現在的中醫,真的是怒其不爭,但不會哀其不幸,從上層講,學院教育這一層就出了大問題,不重視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這些根本,重點全在英語計算機藥理這些末節上面,這樣培養出來的中醫能有用?從底層看,一是在而今眼目下,中醫院中醫師如果單憑中醫中藥,絕對會餓死百分之九十,我接觸的病人里,在中醫院看病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不開中藥治療了,全是西醫的檢查用藥!二是病人方面,被西醫洗腦的也不少,來看病必說要檢查,治病必說要輸液,攔都攔不住,昨天一個膀胱炎的老太婆就因為我不給她輸液還說要投訴我,哎,一聲嘆息!
中醫的根在民間,因為我的病人散布全國各地,從他們反饋回來的情況看,高手確實不少,我有接觸的有兩位。(異地的病人多,開中藥不能號脈驗舌確實苦惱,我通常是建議他們回當地尋覓有能力的中醫)。其中一位湖南永州的,脈診一流,我的一個微信上的病人,斷斷續續吃了我開的半年中藥,效果不好,我推薦她去看了這位醫生,這個病人也很有意思,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特別信任我,還真去了,并把看病的過程拍照或是描述給我聽了:人山人海,這位醫生從凌晨4點開始看到下午三點才輪到她,什么都沒問,只是號了脈就開了方,然后就開藥了,6付藥360(含診金,每付藥里還有10克阿膠!),患者服藥后自覺癥狀改善了不少(至少是比吃我的藥有效。后來患者把藥方發給我看了,就是溫經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腎四味,以前我也給這位患者開過這個方子,因為患者嫌阿膠貴,所以沒有堅持,我也沒底,后面又換了治療思路,按下不表)。后來我加了這位醫生的微信,他人很好,很熱心,給我講了他憑脈的心得并推薦給我一些書籍,看過確實獲益頗多。說這個題外話,心情又有些寬慰了,我不行,但有人能行,中醫的種子還在,就有生根發芽的機會!
啰嗦太多了,不說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好如此,只好如此!
@天風無秀色,往來必珠璣。我是個醫生,正規五年制本科畢業的西醫大夫。但我卻癡迷中醫,緣何如此呢?聽我從頭道來。工作多年以后,我漸漸發現很多疑難雜癥西醫束手無策,很多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西醫更是只能用藥維持。遇到瓶頸的我有一段時間曾經很是困惑很是迷茫。機緣巧合之下我開始自學中醫,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藥劑學、方劑學,至今還記得郝萬山老師講傷寒論時的樣子:他給一個患多年頑疾的患者開了幾小包中藥,患者拿著藥包,滿臉困惑:就這些?對!就這些。結果,7副中藥下去,多年頑疾從此治愈!也知道了許多中醫大家:張仲景、葉天士、王孟英等等,更知道近代名醫倪海廈,治病救人出神入化,一劑知,二劑已。 在自學中醫的過程中,我也在臨床中有意識的運用中西醫的思維進行診療,稍有成效。這期間我也多方拜師學藝,樂此不疲。我深知祖國中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必須窮盡一生之力去學習、鉆研和 探索 。讓祖國的精粹造福更多的人。 古人云:世無難治之病,唯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唯有不善代之人。我對此深信不疑。海納百川,兼容并蓄,融會貫通,方得始終!
我也是喜歡學中醫,我覺得懂一點總比一竅不通好吧。但是我自己覺得有把握的病才開方下藥,沒把握的就叫他到醫院去。舉例一,我有一天回家看到母親在睡我說你大白天怎么在睡覺呢,她說不舒服渾身無力,我摸了她額頭很燙,問她說不咳嗽流涕,有點口干,天氣有些熱,我看是溫熱病,屬于白虎湯證,于是開了白虎湯加青蒿,到中藥鋪去煎了藥才1元2毛錢,熬好給她喝了小半碗,一會兒她就出汗了,也退燒了就好了,才喝了一次就好了也就不再喝了。舉例二,鄰居這段時間總是口渴,每天拿個水杯不停的喝,可是還是渴,他在縣醫院和各家私立醫院都看過,吃過很多西藥,還是沒有效果,來我家串門,我看他很符合張錫純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里面的消渴證所屬方“玉液湯”證,于是給他開了這個方,一劑口渴大減,再劑基本好了,他還是把這副藥喝清了才倒掉。他家屬說太謝謝你了,他現在完全好了。所以沒事的時候看看醫書有益無害。(才學的人不要亂開方,你要先學《藥性歌括400味》,要熟悉并遵守十八反十九畏所規定的哪些藥不能配伍,特別要認準病證所屬寒熱虛實才不致失誤)
自學中醫是參加工作后手上有了點錢,經常到書店買一些醫學工具書,當時也不是很愛好學加上工作很忙,一直靜靜地擺放好多年。直到13年得了個一只眼斜視,走路時需要蒙上一只才能走路,那種痛苦折磨我一個多月,后去醫院眼科撿查是大腦一根血管壓迫到一顆視神經,需要手術,聽說第三軍醫大學腦科做得好,但需要費用四萬多,錢不錢都不說頭還要挨一刀,當時還是害怕用麻藥會給大腦帶來不良后果,干脆自己先試著開點中藥治治再說,到中醫店撿了3付藥共78塊錢,吃第一付沒什么感覺,但吃完第二付時竟能把分散的兩條視線重合成一條,敢快煎第三付,誰知忘了看結果燒焦了,實際上只吃了二付藥就好了直到今天。
從那時起才想起中醫的重要性,而且花費不高又沒有痛苦,專和學就開始了。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的人,就這樣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中醫是門學科,深奧而神奇,我記得有一次臨近春節一朋友頭昏,在市醫院連續輸了7天藥(什么老清素)不見好轉,醫生說一般輸上4/5天就好,你的這個好頑固這么多天不見好!她晚上打電話問我有辦法解決不?我說問題不大我一會給你撿付藥來,晚上9點鐘把藥送過去就回來了,近12點鐘她打了個電話過來說:你的藥哪會這么神,我只喝了一碗頭就不昏沉了,而且把好久沒拖的地拖了還洗了個澡。只有我自己清楚這付藥的功效,在她之前吃好了數十人,所以才敢說問題不大。
還有好多案例這里就不多說了,為了自己為了他人,這是一個學醫者的仁德,不要只是為了錢而違背自己學中醫的初衷,要有醫者的仁德之心,相信中醫崇尚科學。
自學中醫不僅能治好自己的病,還能保護家人及親朋好友身體 健康 。
買書的錢才一千幾百,治好個感冒,咳嗽才二十幾元,去醫院弄幾十元至千元不等。前段時間家人訴說胸背疼痛,不思飲食,按中醫胸痹治療,執中藥五元一劑五劑而痊愈。須是無證,治自己的病不違法吧。
不知醫既不慈又不孝。人所貴者是生命,所重者親情,把至親生命托付于人是不明智的。何況現在庸醫太多,西醫太狠。二十年前兒子兩歲多頭垂腰彎腳軟如泥,頻頻高熱,伴有癲癇。西醫診為腦癱,說生無望,即便是生也是一生累贅,多數人也叫我放棄。因為不舍親情,歸家來便找來巜東醫寶鑒》研讀,按圖索驥,對癥定方,歷時三年,終于于六歲那樣站立起來。其間辛酸不經歷者不能體悟。當年現在好了,一如常人,只是女孩太少對象難找。我姑母幾年前腦中風術后大虛,電話來說見最后一面,當時舉家惶恐,病人更是顫抖的手拉著不放,我順勢號了脈,診得六脈不亂只是虛弱罷了。于是好言寬慰,幾大劑鎮陰煎使穩定了。當然還有父親有癌變的肺水腫,上海中山醫院利水藥太過,一夜小便十數次且量多,胸部雖寬松,但十來天變成皮包骨,弱不禁風。關鍵是不能停藥,我父親信專家,最后還是信我,果斷停藥,獨參湯和小青龍湯加減當夜人精神便緩過來,此后便在家調理幾月而痊愈。
我本農村人,高中畢業后,跟一老中醫學了大約一年,他給我拿了一本《藥性歌賦》,一本《中醫入門》(薄薄的那種),一本《臨癥述要》,一本《湯頭歌訣》。其余時間就是幫他抓藥。那時的我,怎懂得中醫之妙,之深,之趣,之精微。強記之,死背之,云里霧里,怎識得廬山真面目。幸好,抓了一年左右的藥,好多藥初步了解了它們的面貌,初識了它們的性味。后來,由于覺得學之無望,便出去打工了。
在打工之余,有時遇到一點小小的病,抱著試試的心態,開一些方子,有些竟然有效果了,于是,出于一探究竟的想法,便買了一些書,有空余時間,便慢慢琢磨開了,但大都只是零散的,碎片的。
只有近年網絡發達了,才開始系統學一些東,比如傷寒論>等,開出的方頗有些驗效,才覺得望見了中醫真正的山門。雖已有四十好幾了,但我覺得我似乎年輕了,前方有方向了,有奔頭了。
我心中暗暗發誓,即使為了家人的 健康 ,我也應該多學點東西。
19歲上班時接觸到單位已經退休的一位中醫,當時和這位中醫一塊干單位派的一個寫大字標語的活,期間可能是感冒初期,胃不舒服有嘔吐征兆頭暈,老中醫發現后在我的雙腿足三里穴位上按了按,立即頭暈及不舒感消失了。從此愛上中醫,向老師請教老師給了我一本《中醫入門》秦伯未編寫的書,經過這么多年學習,現在終于明白了標本關系,明白了如何正確學習中醫,明白了中醫必須認真學習《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難經》,在后來的學習中了解到許多中醫大家像劉渡舟胡希恕蒲輔周施今墨范中林李可倪海廈等等,他們能夠一劑知二劑已,甚至有些被西醫宣布不治的病人在他們手中也能夠藥到病除而且病人沒有痛苦,更加堅定了學習中醫的決心。現在雖然沒有什么水平,但醫易相通的道理,中醫蘊含的中國哲學思想使我處處受益。建議初學中醫就從7歲開始背《傷寒論》,一天背一條,一年基本就可以背完。不怕不會用,因為種子種下了,才會有成為樹苗成為大樹的可能。
我想學中醫來著,目前不得其門而入,只能慢慢來。
因為我發現周圍太多病人,尤其是親人常常為病所苦,而西醫西藥功效不顯。
比如孩子長痘沒啥好辦法,愛人長期胸悶咳嗽也沒好辦法,父母慢性病痛愛莫能助,年紀稍長的同事各有各的不適,去年還有三個四十幾歲的熟人永久離開了。
由于對西藥抗生素耐藥,我日常吃中藥抵御比較嚴重的放療后遺癥,也采用適合的保健品增強免疫力。我體質敏感,病情復雜,不易平衡,時常反復,而久病成醫,估計可以漸漸入門。
我從初中開始就對中醫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當時無心學習文化科,只一心想弄懂中醫的各種理論。大概是思想未成熟,思維未開竅,太多專業術語根本看不明白,漸漸的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來重新堅定自學的信念,是因過敏性鼻炎的日夜折磨。多年來看了不少醫生,花了不少錢都只能治標不治本,癥狀得不到改善。一怒之下,就買了一本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來研究,看看能不能從書中獲得改善癥狀的方法。
在一次隨手翻閱時,無意中看到一個藥方,覺得此方或許可行。于是,就按方抓了三劑,喝完后的確有所改善了。可是也有副作用,就是引起腹瀉,還有上火。接著,我就在網上搜索關于這個藥方的加減和用量的經驗分享,重新作了調整,終于把副作用都解決了。現在,還在堅持使用此方,不過不是經常,偶爾不適之時服用即可。
還有一次,發燒后喉嚨里起了個疙瘩,幾乎堵住了食道,吞咽困難。腦海里突然想起初中時看到過一個叫“梅核氣”的病癥,就是如此,隱隱記得有一個藥方效果很好。接著,我在網上搜索“梅核氣”,終于找到了藥方,即刻按方加減抓藥。藥買回來后我覺得劑量太小,就兩劑一起煎。喝完藥睡了個午覺,喉嚨里的疙瘩就消了,也不痛了。因為效果太好,自己也不相信,后來就買了幾包蘭花豆吃到喉嚨發炎,再用藥方加減煎服,果然奏效,才不得不信服。
原來上面的兩個藥方,都屬于“中醫十大名方”,出于好奇,我就把這十大名方抄錄了一遍,以增加印象。
還有一次放假回家,母親說感覺身體疲倦,腿酸無力。我看了看她的舌苔,跟她說沒什么,就是受了寒,問她是不是吹過空調。她說是的,還吹了很長時間,之后就一直這樣,晚上也睡不好。后來我叫她服用了驅寒中成藥,就沒事了。
因此,我自(zi)學中醫(yi)(yi)的理由,一方面(mian)是中醫(yi)(yi)真的有(you)用(yong)(yong),另一方面(mian)是可當作防(fang)身之用(yong)(yong)。值得一提的是,畢竟是自(zi)學,只能(neng)自(zi)己嘗試,絕不能(neng)行(xing)醫(yi)(yi)。別人要是問我,我都只會建議他們去醫(yi)(yi)院看(kan)醫(yi)(yi)生。
秦檜(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寧(今南京)人,字會之。政和進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變,因反對金人立張邦昌,被俘北去,后為撻懶信用。建炎四年(1130)隨金兵攻楚州(今江蘇淮安),詐稱殺死監守金兵,奪船而歸。紹興間兩任宰相前后執政十九年,貶逐張浚、趙鼎,收奪諸大將兵權,殺抗金名將岳飛,與高宗共主和議,向金稱臣納幣,訂立紹興和議,為世人不齒。連其后裔到岳墳前也什分慚愧,曾有詩:“人自宋后名無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縣)明代著名女將,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后,代領土司職,領其兵,治軍嚴峻,所部號"白桿軍"頗能征戰,天啟時以征討奢崇明,解成都之圍,授都督僉事,任總兵,崇禎十三年奉命追擊張獻忠,所部白桿兵覆沒,十七年張獻忠再次入蜀,她據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數學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參議官、知瓊州、司農丞、后貶梅州而死。性機巧,通數術、天文、樂律、營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數學九章》,對“大衍求一術”及“正負開方術”頗有發明,在中國數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憲(1907-1946):江蘇無錫人,是無錫錫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干事、共青團中央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主要負責人,犯過嚴重“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遵義會議后任中國工農紅軍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1936年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談判。后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駐南京代表、長江局和南方局組織部長、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工作。是七屆中央委員。1946年2月參加重慶談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
期名人。
秦越人:渤海郡莫阝州(今河北任丘)人,亦為燕人,在當時被譽稱為“扁鵲”,創制“四診法”與簡單的醫具治療。
秦開:燕國的一位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里。
秦襲: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為“萬石秦氏”。其后幾代均在當朝為高官。
秦嘉:隴西(今甘肅臨洮東北)人,東漢著名詩人,因去洛陽赴任與妻不能面別,便做詩以贈而傳為美名。
秦宓:廣漢綿竹(今四川德陽北)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累官至大司農,其文詞藻壯美,惜作品多佚。
秦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代名將,他以驍勇善戰,志節完整而聞名于世。后被民間奉為“門神”之一。
秦宗權:秦姓在歷史上唯一稱帝者,唐末蔡州上蔡(今屬河南)人,曾任節度使,后戰敗投降黃巢,黃巢起義失敗后稱帝。
秦少游:今江蘇揚州高郵人,北宋時著名詞人,被譽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著作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九韶:今四川人,南宋著名數學家,對大衍求一術和正負開方術等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創造。著有《數學九章》。
秦簡夫:元代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戲曲家,所著雜劇現存有《東老堂》、《趙禮讓肥》、《翦發待賓》等。
秦良玉:忠州(今四川忠縣)人,明代著名女將,率兵在天啟年間北上抗后金(清),明朝末年保衛京師而立功受封。
秦蕙田:清代江蘇金匱(今江蘇無錫)人,曾歷任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其專著《五禮通考》為研究中國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資料。
秦祖永:清代梁溪(今江蘇無錫)人,著名的書畫理論家。
秦儀:江蘇無錫人,清代著名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一時。
秦日綱:廣西貴縣人。太平天國將領,后被封為燕王。由于參與天京事變,被處死并被革除封號。
秦力山:湖南長沙人,民主主義革命者,戊戌政變后,流亡日本,創編《國民報》。
秦叔寶 秦可卿
秦紘(1425-1505),字世纓,明代單縣黃堆集人。景泰二年,26歲中進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權貴,坐謫湖廣驛丞。天順、成化間,歷官雄縣、府谷、鞏昌,遷陜西右參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撫山西,尋調宣府,護邊有功。弘治初,總督兩廣軍務,打擊豪強暴帥,被誣罷歸。弦治十四年(1501)軍情緊急,詔起戶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銜,總制三邊軍務,在軍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辭,致仕。
秦 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詞人。揚州高郵人。元豐進士,熙寧間以詩賦見賞于蘇軾,與黃庭堅、晁無咎、張耒并稱"蘇門四學士"。元佑初因軾薦為太學博士,累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編修。紹圣元年坐元佑黨籍,通判杭州,后編管雷州,徽宗即位,放還。卒于藤州。他的詞輕婉秀麗,多寫男女戀情和身世感傷之事,歷來被推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傳世。常州、武進、無錫一些秦姓均是秦觀后裔。秦觀墓現在江蘇省無錫市惠山二茅峰下,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秦瓊(?-638):字叔寶,唐時名將,齊州歷城人(今濟南)。大業中 先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士卒,后降于李密,復歸王世充,旋棄之投唐,任馬軍總管。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封胡國公。他以驍勇善戰,志節完整而聞名。后被民間奉為"門神"之一。
秦越人:即戰國時名醫扁鵲。他治病以診脈為名,創立了望、聞、問、切"四診法",用"針"、"石"、"熨"、等簡單的醫具治療,并通內、婦、兒、五官各科。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鉆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于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后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并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濟南郊區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扁鵲云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里,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后說,他血脈正常,沒什么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后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里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癥,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藥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藥,用八減方的藥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愈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齊桓公以后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后,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齊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齊桓公十分生氣,他并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趕快避開了,齊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藥治愈;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里時,借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后,齊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齊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于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后問世的作品,成書于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扁鵲姓秦名越人。勃海郡■(今河北任丘,一說今山東省內)人。約生活于公
元前5世紀。中醫學。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
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后,長桑君終于對扁鵲
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
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并繼承其醫術,終于成為
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杰出代表。扁鵲成名后,周游各國,為人治病。由于
其醫術高明,又常為君主看病,受到當時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嫉妒,后被李派的刺
客刺殺身亡。
扁鵲具有高明的醫術。他的行醫事跡及醫學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時期的醫
藥水平和醫藥特點。先秦不少著作載有扁鵲的事跡,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記·扁
鵲列傳》。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后來中醫總結的四
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
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
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
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
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
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
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
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
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
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
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
脈診于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
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
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尸蹶”。
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
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
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于下此
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脈
診理論。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
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
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
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
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
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
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
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
當他游歷到秦國時(今陜西咸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云游到邯鄲(當時
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
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
載,扁鵲還精于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
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證后,虢君十分
感激,大家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并沒有
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并沒有“起死回生”的
本領。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
治療,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滅
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
多,但醫生卻苦于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并且已經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
巫術深惡痛絕,認為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在《史記》
中概括歸納為六條戒律,稱為“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
論于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藥、藏氣不定”等。
這是他治病的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
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
有所成就的人。后來在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有人認為是根據扁
鵲的醫術,尤其是關于脈診知識而整理成書的,并且署名扁鵲(秦越人)所著。近
代還有人認為他的學說影響深遠,形成了扁鵲學派。
秦檜(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寧(今南京)人,字會之。政和進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變,因反對金人立張邦昌,被俘北去,后為撻懶信用。建炎四年(1130)隨金兵攻楚州(今江蘇淮安),詐稱殺死監守金兵,奪船而歸。紹興間兩任宰相前后執政十九年,貶逐張浚、趙鼎,收奪諸大將兵權,殺抗金名將岳飛,與高宗共主和議,向金稱臣納幣,訂立紹興和議,為世人不齒。連其后裔到岳墳前也什分慚愧,曾有詩:“人自宋后名無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縣)明代著名女將,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后,代領土司職,領其兵,治軍嚴峻,所部號"白桿軍"頗能征戰,天啟時以征討奢崇明,解成都之圍,授都督僉事,任總兵,崇禎十三年奉命追擊張獻忠,所部白桿兵覆沒,十七年張獻忠再次入蜀,她據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為"忠貞侯"。是古代著名巾幗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數學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參議官、知瓊州、司農丞、后貶梅州而死。性機巧,通數術、天文、樂律、營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數學九章》,對“大衍求一術”及“正負開方術”頗有發明,在中國數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憲(1907-1946):江蘇無(wu)錫(xi)(xi)(xi)人(ren),是無(wu)錫(xi)(xi)(xi)錫(xi)(xi)(xi)山(shan)(shan)秦氏(shi)后(hou)(hou)裔。,又名博古。中(zhong)(zhong)(zhong)(zhong)國共(gong)產(chan)黨早(zao)期領導人(ren),1925年(nian)加入中(zhong)(zhong)(zhong)(zhong)國共(gong)產(chan)黨,歷任中(zhong)(zhong)(zhong)(zhong)華(hua)全國總工(gong)會宣傳干事、共(gong)青(qing)團中(zhong)(zhong)(zhong)(zhong)央書記、中(zhong)(zhong)(zhong)(zhong)華(hua)蘇維(wei)埃共(gong)和(he)國中(zhong)(zhong)(zhong)(zhong)央政(zheng)府執行委員,1931年(nian)9月(yue)至1935年(nian)1月(yue)為中(zhong)(zhong)(zhong)(zhong)共(gong)臨(lin)時中(zhong)(zhong)(zhong)(zhong)央政(zheng)治局主要(yao)負責人(ren),犯過嚴重“左”傾冒險主義錯誤。遵義會議后(hou)(hou)任中(zhong)(zhong)(zhong)(zhong)國工(gong)農紅軍(jun)野戰部(bu)(bu)(bu)隊政(zheng)治部(bu)(bu)(bu)主任。1936年(nian)參加和(he)平解決西安(an)事變的談判。后(hou)(hou)任中(zhong)(zhong)(zhong)(zhong)共(gong)中(zhong)(zhong)(zhong)(zhong)央組織(zhi)部(bu)(bu)(bu)長(chang)、駐南(nan)京代表、長(chang)江局和(he)南(nan)方局組織(zhi)部(bu)(bu)(bu)長(chang)、1941年(nian)后(hou)(hou)主持(chi)《解放日報(bao)》和(he)新華(hua)社(she)工(gong)作。是七(qi)屆(jie)中(zhong)(zhong)(zhong)(zhong)央委員。1946年(nian)2月(yue)參加重慶談判,于4月(yue)8日返(fan)回延安(an)途中(zhong)(zhong)(zhong)(zhong)因飛機失事在山(shan)(shan)西興縣黑茶山(shan)(shan)遇難.
名醫:伏義氏
一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易傳·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帝王世紀》稱:“伏義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界千余年來尊奉為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伏羲是先民對...
名醫:李延
李延(162~1697),原名彥貞,字期叔、我生,號辰山、寒村,上海南匯人。后遷松江,明大理評事李中立之子、名醫李中梓之侄。早年習舉業,師事同郡舉人高孚遠,為得意門生。明亡參與復明抗清斗爭至桂林投唐王,失敗后避居浙江嘉興,后入平湖祜圣宮,以醫自給。治病多奇效,醫名大盛。著有《脈訣匯辨》十卷,校正重刊賈所學《...
名醫: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古代文獻論述神農...
名醫:黃帝
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明刨造很多,如:養蠶、舟車、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術等,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造發明醫藥之記載。《帝王世紀》說:“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
名醫:薛雪
薛雪(1661~175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云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江蘇吳縣人,與葉桂同時而齊名。早年游于名儒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后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于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雪并非專一業醫者,但他于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
名醫:岐伯
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宋代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
名醫:伯高
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家,黃帝臣。晉代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撰《黃帝針灸甲乙經》,曾指出:“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侯,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可知伯高之為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特長,同時,對脈理亦多有論述。
名醫: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松陵鎮人。祖父除(钅九),康熙十八年(1679)鴻詞科翰林,任檢討職,纂修明史。父徐養浩,精水利之學,曾聘修《吳中水利志》。大椿白幼習儒,旁及百家,聰明過人。年近三十,因家人多病而致力醫學,攻研歷代名醫之書,速成深邃。懸壺濟世,疵饕┬裕�渲林?..
名醫:雷公
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擅長于教授醫學之道,望色診斷與針灸醫術等。“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在關于針灸論述上與黃帝討論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診斷疾病的理論。從《素問》中以及《靈樞》內容來看,可知雷公從黃帝...
名醫:趙學敏
趙學敏(約1719~1805),字恕軒,號依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其父曾任永春司馬,遷龍溪知縣。乾隆間(1736~1795)下沙大疫,其父延醫合藥,賴以生者數萬人。學敏與弟學楷,皆承父命讀儒學醫。學敏博覽群書,凡家藏星歷、醫術、藥學之書,無不潛心研究,每有所得,即匯鈔成帙,積稿數千卷。家有“養素園”,為試驗種藥之地...
名醫: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年)。他為什么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里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里帶來喜...
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一說涅陽故城在今南陽市與鄧縣之間的稂東鎮,地屬鄧縣)人。(按《水經注》: “涅陽,漢初置縣,屬南陽郡,因在涅水(今趙訶)之陽,故名。”張仲景的里籍自來眾說紛云,陳邦賢氏定為南陽郡涅陽,范行準氏定為南陽蔡陽,嗣后廖國王、張炎二氏考涅陽故...
名醫:華佗
華佗(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字元化,沛國譙(即今安徽省毫縣)人。他在年輕時,曾到徐州一帶訪師求學,“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沛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請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謝絕,遂專志于醫藥學和養生保健術。他行醫四方,足跡與聲譽遍及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曹操聞聽華佗醫術精湛,征召他到許...
名醫:沈括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今屬浙江)人,曾舉進士,歷仕三司使、軍器監及司天監等職。政治上支持王安石變法革新,積極參預制訂新法、整頓鹽政、興修水利、抑制兼并及發展生產,又參預軍制改革,率兵擊敗西夏進犯。后因徐禧失陷永樂城,牽連坐貶。精研科技及醫藥學,曾編撰《夢溪筆談》、《修城法式條約》、...
名醫: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于世醫之家。祖父為鈴醫。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歲中秀才,三次赴武昌鄉試未中,遂專志于醫。李氏博學多藝,鄉試失利后...
名醫:張志聰
張志聰(約1630~1674),字隱庵,浙江杭州人。少年喪父,遂棄懦習醫,師事名醫張卿子,窮研醫理,于《內經》、《傷寒論》頗有心得。構侶山堂于杭州香山,招同道、弟子數十人,講論醫學,為中醫醫學教育民間授徒形式之一大發展。著《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論宗印》、《金匱要略注》、《侶山堂類辨》、《本草崇原...
名醫:傅青主
明末清初人。名山,別字公它。山西陽曲(今太原市)人。博涉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提倡“經子不分”,目的在把諸子和六經列于平等地位。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通醫學。傳有《傅青主女科》和《名醫:張景岳
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學醫于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注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其醫論以“明陰陽、辨六變”為綱,用以分析人體生理活動及病機變化。曾倡“陽非有馀,真陰不足”論,治法注重補益“元陽”及“真陰”,并自訂不少醫...
還有很(hen)多.......
本(ben)文(wen)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44932.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yu)(yu)保護作者(zhe)版(ban)(ban)權(quan),注重(zhong)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he)實真(zhen)實出處,未能及時(shi)(shi)與(yu)作者(zhe)取得聯(lian)系,或有版(ban)(ban)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lian)系管(guan)理員,我(wo)們會(hui)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lai)自于(yu)(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ai)源標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nin)的合法權(quan)益,請(qing)立即(ji)通知(zhi)我(wo)們(管(guan)理員郵(you)箱:),情況屬(shu)實,我(wo)們會(hui)第一時(shi)(shi)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中醫藥及(ji)中西(xi)醫結合治療惡(e)性腫瘤
下(xia)一篇: 乙肝證(zheng)治(zhi)規律(lv)淺識(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