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雜談

河南中醫藥歷史與發展

醫案日記 2023-05-05 03:10:45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醫藥就是在華夏文明進步與發展中,源源不斷地汲取營養而形成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民族的精華與國粹。河南中醫藥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貢獻,對整個人類健康和世界文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60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河南中醫藥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正以堅實的步伐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邁進。

輝煌歷史與燦爛文化

河南,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發祥地,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鄉。河南中醫藥,有獨特的人文思想和中原文化特征,是中華醫藥文化的根基和主體。

——中醫藥文化起源于中原。我國古代社會以農為本。黃河中游地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原廣袤,土壤肥沃,河流縱橫,為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先民們在漫長的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逐步認識自然,發現了能緩解病痛的動植物,從而產生了藥物知識,有了醫藥活動,后來又發明了針法、灸法和外治法等。留下了有關醫藥起源的傳說。如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制醫藥”、“以療民疾”,黃帝和岐伯、雷公等討論醫藥等。到夏商周時期,“伊尹創制湯液”改變了人們的用藥習慣,開闊了用藥領域,使中醫藥學知識不斷得到豐富,治療方法也豐富多彩。這為戰國以后中醫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這些都充分說明河南是中醫藥的重要發祥地,中醫藥的源頭在中原。

——中醫藥巨著誕生于中原。戰國秦漢三國時期,醫學家把陰陽五行學說中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古代辯證法思想引進過來,作為中醫學的說理工具;把道家思想中的精、氣、神等合理概念和攝生的論點,移植于到中醫學并構成它的重要內容;儒家“仁義道德”思想中進步的內容,對發展醫學倫理學有積極作用。中醫藥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等醫學經典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醫藥理論的形成。而這三部中醫藥學巨著主要是在中原地區完成的。唐代醫家孫思邈,也曾長期在中原地區行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劑之大成,并收錄了醫圣張仲景有關傷寒的部分病證,使醫學理論和醫圣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可以說中醫藥理論在中原形成,中醫藥經典在中原誕生。

——中醫藥科學發達于中原。《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成為后世中醫理論之源;《傷寒雜病論》創立了辨證論治原則,完備了理法方藥的理論體系,其所載方藥被尊為經方,在唐代,《傷寒雜病論》就先后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在日本尤為推崇;《神農本草經》記錄了藥物學知識,提出了中藥學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論;張從正創立了攻下學說,成為金元四大家之一。以上這些對中醫藥理論的形成、豐富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宋金元時期,是中醫藥學發展的興盛時期,其標志是醫政設施的進步和完善。此時的醫學重心在中原。北宋都城在開封,設立“翰林醫官院”、“太醫局”,還有保健或慈善機構,把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同時還設立“御藥院”、“尚藥局”、“醫藥惠民局”等專職藥政機構。

宋代醫家王惟一,發明并鑄造了針灸銅人,經絡腧穴一目了然,將針灸的臨床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為針灸學的發展,尤其是針灸學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醫藥大師薈萃于中原。中原大地歷代名醫輩出,人才薈萃,是對傳統中醫藥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戰國至明末,史傳中有籍可考的全國5000多位名醫中,河南就的912人。最著名的東漢時期南陽人張仲景,開辨證論治之先河,被后世尊為“醫圣”。南齊時河南陽翟(今禹州)人褚澄,進一步闡述了中醫基礎理論。隋唐之際,河南籍的醫家甑權(扶溝人)、孟詵(汝州人)、崔知悌(鄢陵人)、張文仲(洛陽人),在國內享有盛譽。宋金元時期的張從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為中醫“攻下派”的代表;河南許昌人滑壽,其在經絡理論研究上的成就,對后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還有王懷隱、郭雍、王貺等,對推動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清時期,固始人吳其浚編著了我國第一部大型植物志《植物名實圖考》;孟津的平樂郭氏正骨以其獨特的理論和治療技術,豐富了中醫藥文化寶庫。此外,還有大批長期在中原地區從事醫藥活動的大家,如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三國時期外科鼻祖華佗,南北朝時期的針灸家皇甫謐,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醫采藥,著書立說。

——名勝古跡遍布于中原。南陽醫圣祠、洛陽龍門藥方洞、開封制作精細的“針灸銅人”等都見證了中原醫學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在仲景故鄉河南南陽,人們為了紀念醫圣,在清代建造了醫圣祠。醫圣祠作為供奉、紀念張仲景的場所,每年的祭祀活動都在這里舉行,既有醫藥學家的朝圣祭祀,義診施藥,也有醫林會館的學術講堂、座談交流,還有當地百姓祭拜問藥,祈福納祥,亦有儒家文人的賦詩頌歌,已成為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國外的醫家學者還專程到南陽拜謁醫圣祠,將此稱之為“歸宗”。可見中原醫學文化的魅力和影響。

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保留有北齊時期完整的中醫藥方118個,治療的病種達37個。這些藥方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北宋都城開封設有“尚醫局”、“御藥院”、“藥密庫”、“太醫局”、“翰林醫宮院”等機構,設置之全在當時首屈一指。在“醫宮院”放置的制作精細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征。

——道地藥材盛產于中原。河南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盛產2780多種中藥材。產于焦作(古代為懷慶府轄區)的“四大懷藥”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周代開始,歷朝都將“四大懷藥”列為皇封貢品。明清以后,懷藥貿易日趨昌盛,在全國各地開辟藥莊,建立商號,舉辦懷藥大會,“懷慶會館”遍布多個省區。在懷藥的栽培、炮制、經營和貿易活動中逐漸產生、發展成懷藥文化、懷商文化。此外,禹白芷、裕丹參、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連翹、冬凌草、柴胡等,藥材道地,質優量大。

河南又是中藥材重要集散地之一。歷史上有禹州、百泉兩大全國性中藥材交易會。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禹州就有中藥材交易活動和醫家藥商的匯聚,明洪武年間形成規模,清乾隆年間,藥交會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各地藥商多在此建立藥行、驛棧。藥幫還建立了商務活動的諸多會館,如山西會館、懷幫會館、江西會館、十三幫會館等。

百泉藥會起源于隋大業四年,藥會的鼎盛時期,會期長達一月有余,每日上會者多達上萬人。素有“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之美譽。

禹州的中藥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薈萃了歷代技藝,因藥制宜,技藝獨特,制作精細,注重藥效,在“浸、泡、鍛、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在1911年的“萬國醫藥博覽會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轟動。許多加工炮制技藝被載入經典。業內有“藥不過禹不香”之說。

60年發展成就顯著

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60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河南的中醫藥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療、教育、科研、管理體系,初步形成了中藥產業格局。為保障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務體系日臻完善。全省有各級各類中醫醫院(包括中西醫結合醫院)266所,其中省級中醫院5所: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是我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中醫院,設床位1300張,擔負著醫療教學科研任務,同時也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省洛陽正骨醫院是享譽海內外、獨具特色的骨傷專科醫院,設床位1200張,同時又是省正骨研究院、全國中醫骨傷科醫療中心、河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中醫院也是三級甲等中醫院,以大專科小綜合為特點,設床位560張;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設床位400張,臨床科研緊密結合;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主要服務于教學,現有床位150張。各省轄市均有一所中醫院,個別市有兩所中醫院;158個縣(區),已有154個有中醫院。同時,91%的西醫院和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設有中醫科,50%以上的村衛生室有中醫中藥,97%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61%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省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

全省中醫醫院(包括中西醫結合醫院)開設床位26466張,年門急診人次2634萬,出院人數76.5萬;絕大多數中醫醫院都形成了自己的重點專科或特色專科,在SARS、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和地震、礦難、交通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醫療救援中,中醫藥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隊伍素質明顯提高。中醫藥院校教育蓬勃發展,河南中醫學院發展成為以中醫藥學科為主體、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在校生達1萬多人;還有南陽、安陽、焦作等6所中醫藥專科學校。中醫藥院校每年有畢業生4000多人充實到全省各級醫藥衛生機構中。目前全省中醫藥從業人員近7萬人,人數居全國首位,其中高級職稱中醫人員4745人。

同時河南注重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采取多種方式提高隊伍素質。2001年以來實施了“四類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培養繼承型人才、臨床專家、鄉鎮衛生院中醫骨干等近2000人;為84名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選拔學術繼承人147名,大部分已出師;選拔34位中青年專家,入選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去年以來,在全行業開展了“讀經典、背方劑”活動,要求中醫師至少熟練掌握150首常用方劑和100條經典條文,促使整體隊伍素質不斷提高。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河南省有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和河南省正骨研究院兩所省級中醫研究機構,分別明確了一體兩翼和醫教研產一體化的發展方向。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被確定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中央政府投入1億元,要求地方政府配套2.5億元進行重點建設,使之成為在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領域的全國臨床研究中心。此外還有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人事部批準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科研實驗室9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4個。

全省中醫藥科研工作始終圍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堅持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組織科技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84項,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90項,累計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80余項。其中“適合艾滋病防治示范區河南省艾滋病綜合防治研究”、“洛陽骨皮瓣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分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在艾滋病中醫藥治療研究方面在全國做得最好,“無癥狀HIV感染者中醫藥早期干預研究”列入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國撥科研經費4300萬元,是建國以來我省醫藥衛生科研獲經費資助最多的項目。

——中醫藥產業格局形成。全省中草藥資源豐富,道地藥材如“四大懷藥”、禹白芷、裕丹參、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連翹、冬凌草、柴胡等,質優量大。全省中醫事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對中醫藥需求的日益增長,帶動了中藥產業的發展,中醫中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省政府于2000年適時提出建設“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河南)基地”的申請,2001年獲科技部批準建設。

近年來,在全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部門相互配合,建立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政策扶持、上下聯動的協同促進機制。圍繞規范化中藥材生產、中藥研發技術創新、現代化制藥、中藥營銷及市場服務等“四個體系”,加大中藥產業開發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有3家中藥企業進入全國醫藥企業百強;有國家中藥保護品種38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品種12個(如宛西的六味地黃丸年銷售收入5億元、羚銳的骨質增生一貼靈年銷售收入2.7億元、羚銳的壯骨麝香止痛膏年銷售收入2.1億元);擁有宛西制藥、羚銳制藥、輔仁藥業、太龍藥業等一批知名的中藥現代化企業,培育了仲景牌濃縮六味地黃丸、羚銳通絡祛痛膏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中藥品種,河南中藥在全國的地位明顯提高;2008年中藥工業實現產值139億元,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32.18%;中藥年銷售收入250億元。

——文化建設成效顯著。連續成功舉辦了七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洛陽平樂郭氏正骨,焦作四大懷藥種植與炮制,輝縣市百泉藥會,禹州藥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醫圣祠被確定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注重引導中醫機構重視和加強中醫文化建設;積極參加世界傳統醫藥大會中國中醫藥展等活動,全面展示河南省中醫藥的優勢和發展成就;組織拍攝的反映河南中醫名家和中醫藥文化的電影《蒼生大醫》和電視連續劇《大國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外部環境日益優化。1988年,河南省較早地成立了中醫管理局,至1991年全省17個市(地)衛生局全部設立中醫科,各縣(區)衛生局逐步設立了中醫股或有中醫專干,自下而上的中醫管理體系初步形成;省政府在對省中醫管理局的機構設置中明確規定,中醫事業費實行計劃財政單列;1997年11月,河南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南省中醫條例》;同年,省委、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振興中醫大會,時任省長馬忠臣同志到會作重要講話,時任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批示要對中醫工作給予傾斜。這些都為河南省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和法律保障,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中醫管理部門的管理思路也隨著事業的發展而不斷開拓、戰略不斷調整,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建設機構、擴大規模,轉變到九十年代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充實內涵、提高素質。近10年來,通過科學謀劃,規范管理,堅持以專科建設、人才培養和農村中醫藥工作為重點,夯實基礎,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走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初步形成了符合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具有河南特色的管理模式,河南省的管理經驗多次在全國會議上介紹推廣。

河南中醫藥,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持續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已成為中醫藥大省,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明顯的歷史優勢、文化優勢、學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具備了建設中醫藥強省和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展望未來,河南中醫藥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平臺已經搭建,條件已經成熟,河南中醫藥事業必將迎來新一輪更快更好的發展,必將在中原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必將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272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