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大全一、 概念
1.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2.八綱辨證:即醫生(sheng)運用八綱理論,對望(wang)聞問(wen)切等(deng)診法所獲(huo)得(de)的各種病(bing)(bing)情(qing)資(zi)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bing)(bing)位(wei)的淺(qian)深,病(bing)(bing)性質(zhi)的寒熱(re),邪(xie)正盛衰和病(bing)(bing)證陰陽類別的辨證思維過程(cheng)。
二、 八綱基本證候
1.表里辨證
表里是辨別病位內外深淺和病勢進退的一對綱領。
狹義的表里 :指身體的皮毛、肌肉、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里,病較深重。辨病位的表里,對外感病的意義尤為重要。
1)表證:既六淫、疫癘、蟲毒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抗 邪,衛氣失宣所表現的輕淺證候的概括。皮毛的病變不一定是證,表證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臨床表現 : 惡寒(或惡風)發熱(或自覺無發熱),頭身疼痛,苔薄 白,脈浮。或見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喉癢痛,微咳 等癥。
2)里證:泛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成因
(1)外邪襲表,內傳入里,形成里證。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 “ 直中 ” 為病。
(3)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或氣血津 精等受病而成。
臨床(chuang)表(biao)現(xian):由于里證(zheng)的病(bing)因復雜,病(bing)位(wei)廣泛,故其癥狀(zhuang)表(biao)現(xian)繁多。基本特點是無新起惡(e)寒發熱并見,或但寒不(bu)熱,或但熱 不(bu)寒,以臟腑癥狀(zhuang)為主要表(biao)現(xian),如壯熱、煩躁、神昏(hun)譫(zhan) 語、腹痛腹瀉、嘔吐便秘(mi)、舌(she)苔厚,舌(she)質多有變(bian)化,脈 沉等。一般病(bing)情較重、病(bing)程較長。
3)半表半里證: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爭于表里之 間,少陽樞機不利所表現的證候。
傷寒少陽病
濕溫邪阻膜原
伏暑邪郁少陽
2.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一對綱領。
1) 寒證:指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
實寒證:指外感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
虛寒證:指內傷久病,陽氣耗傷而陰寒內生者,即陽虛證。
表寒證:寒邪襲于膚表者。
里寒證:寒邪客于臟腑,或因臟腑陽氣虧虛所致者。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表現不盡一致,常見的有:惡寒、畏冷、冷 痛喜暖,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 物清稀無臭味,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 舌淡苔白而潤,脈遲或緊等。2) 熱證:指感受熱邪,或陰虛陽亢,機體的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
實熱證:指火熱陽邪侵襲,或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體內陽熱之氣過盛所致,病勢急而形體壯者。
虛熱證:內傷久病,或房室勞傷,陰精耗損而虛陽偏亢者,即陰虛證。表熱證:風熱之邪侵襲肌表者。
里熱證:熱邪盛于臟腑,或因陰液虧虛所致者。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表現不盡一致,常見的有:發熱,惡熱喜冷,口渴飲冷,痰、涎、涕黃稠有味,小便短黃,大便干結,面紅目赤,心煩躁擾,甚則吐血衄血,四肢抽搐,舌紅苔黃、干燥少津,脈數等。
3虛實辨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一對綱領,主要反映疾病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 弱和邪氣的盛衰。
1)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或陰陽氣血失調以有余、結實、滯閉、亢進等為特征的各種臨床表現的病理概括。
特點:邪氣充盛而正氣不虛,邪正斗爭較為劇烈。
臨床表現:由于感(gan)邪性質(zhi)、病(bing)理產物的不同(tong),病(bing)邪侵襲、停積部
三、八綱證候之間的關系1證候相兼
廣義:指各種證候的相兼存在。
狹義:即從表里病位、寒熱病性、虛實病性等不同的角度對病情進行綜合判斷,以全面揭示疾病的本質。
表虛證:多指表證而有汗出者。其實際含義有二:
外感表虛:指感受風邪而致的表證。臨床表現:惡風、發熱、自汗、頭痛、項強、脈浮緩。
內傷表虛:因脾肺氣虛,衛陽不固,肌表疏松而致經常汗出,容易感冒者。臨床表現:平時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面色淡白,動則氣喘, 納少便溏,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表實寒證:指外感寒邪,衛陽被束,邪正相爭與皮毛肌表,腠理密閉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而喘,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緊。
表實熱證:指外感熱邪,邪正相爭與衛表,衛氣被郁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 白,脈浮數。
里實寒證:指寒邪侵襲人體,阻遏臟腑陽氣,凝滯氣血津液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因里證的范圍很廣,寒邪侵襲臟腑氣血的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臨床以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白,口不渴,苔白而潤,脈遲或緊為其基本特征。
里實熱證:指陽熱之邪侵襲人體,由表入里,或寒邪化熱入里,或臟腑氣血壅滯,積而化熱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因里證的范圍很廣,邪熱壅滯臟腑氣血的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異。臨床以身熱惡熱,口渴飲冷,尿赤便干,面紅目赤,心煩躁擾,甚則神昏譫語,出血動風,舌紅苔黃而燥,脈洪滑數實為其基本特征。里虛寒證:指體內陽氣虧虛,陰寒相對偏盛所表現的證候。即陽虛證,又稱虛寒證。詳見八綱證候中的陰陽辨證。
里虛熱證:指體內陰液虧虛,陰不制陽,虛陽偏亢所表現的證候。即陰虛證,又稱虛熱證。詳見八綱證候中的陰陽辨證。
2.證候錯雜
含義:指疾病某一階段同時出現表里病位、寒熱、虛實病性相反的證候。
1)表里同病:指表證和里證在疾病的某一階段同時出現。
成因:
(1)初病既見表證又見里證。
(2)表證未罷,又及于里。
(3)本病未愈,又加標病。
常見類型:
(1)表里同病而寒熱虛實并無矛盾的證候。
表里實寒證
表里實熱證(2)表里同病,寒熱性質相同,但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表實寒里虛寒證
表實熱里虛熱證
(3)表(biao)里同病(bing),虛實性質相同,但寒熱性質相反的(de)證(zheng)候,表(biao)實寒里實熱證(zheng),即“寒包火”證(zheng)。
表實熱里實寒證(臨床少見)
(4)表里同病,寒熱虛實性質均相反的證候。
表實寒里虛熱證。
表實熱里虛寒證(臨床少見)
寒熱錯雜:指寒證與熱證同時存在。
( 1)表里寒熱錯雜: 表寒里熱 表實寒里實熱證
表實寒里虛熱證
表熱里寒 表實熱里實寒證
表實熱里虛寒證 臨床少見
( 2)上下寒熱錯雜:
上熱下寒(上焦有熱中焦有寒)
上寒下熱(如寒在胃熱在膀胱)
3)虛實錯雜實證夾虛:指以實邪為主,正虛為次的病證。多見于實證過程中正氣受損或素體虛弱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虛證夾實:指以正虛為主,邪實為次的病證。多見于實證遷延日久,正氣大傷,而余邪未盡或素體大虛,復感邪氣的病人。
虛實并重:指正虛與邪實均十分明顯的病證,多病情沉重。可見于嚴重的實證病人,又正氣大傷或原來正氣甚弱,又感較重邪氣的患者。3.證候轉化含義:指一種證候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對立的另一種證候。
1)表里出入
(1)表證入里:指先有表證,然后出現里證,表證隨之消失的病變。一般見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階段,是病情由淺入深,病勢發展的反映。
(2)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證,病邪有向外透達之勢。并不是里證轉化成表證。一般是邪有出路的好趨勢,對病情向愈有利。
2)寒熱轉化(1)寒證化熱:指原為寒證,后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常因治療不當,過服溫燥之品;或失治,外感寒邪未及時發散,而機體陽氣偏盛,陽熱內郁到一定程度而從陽化熱,轉變成熱證。
(2)熱(re)(re)證(zheng)轉寒:指原為(wei)熱(re)(re)證(zheng),后出(chu)現寒證(zheng),而熱(re)(re)證(zheng)隨之消失的病(bing)變。多(duo)因失治、誤(wu)治,損傷(shang)陽(yang)氣;或因邪氣過盛(sheng),耗(hao)傷(shang)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yang)氣散失而轉化(hua)為(wei)虛寒證(zheng),甚至表現為(wei)亡(wang)陽(yang)證(zheng)。
3)虛實轉化
(1)實證轉虛:指病情先表現為實證,由于失治、誤治,病邪久留,耗傷正氣,或病程遷延,邪氣漸卻,陽氣或陰血已傷,漸由實證變成虛證。
(2)虛證轉實:指病情本為虛證,由于積極的治療、休養、鍛煉等,正氣逐漸恢復,與邪氣相爭,以祛邪外出,表現為屬實的證候。或患者素有虛證,因新感外邪,或傷食、外傷等,表現以實為主,虛證暫時不夠明顯者。若本為虛證,由于正氣不足,氣化失常,以致病理產物等停積體內,而表現某些實的證候者,一般不能理解為是虛證轉實,而應屬于虛實夾雜的范疇。
4.證候真假
含義: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 “ 假象 ” ,以掩蓋病情的真象。
所謂 “ 真 ” ,是指與疾病的內在本質相符的證候。
所謂 “ 假 ” ,是指疾病表現的某些不符合內在本質的癥狀或體征。
1)寒熱真假(1)真熱假寒:指內有真熱而外見某些假寒表現的證候。即所謂“熱深厥亦深”。又稱陽盛格陰證。
病機:陽熱內盛,格陰于外,陽氣內閉而不能布達四末。
臨床表現:外似為陰寒證---四肢涼甚至厥冷,惡寒甚或寒戰,
神識昏沉,面色紫暗,脈沉遲(或細數)。
本質為實熱證---四肢冷而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紅苔黃而干,脈搏有力。(2)真寒假熱:指內有真寒而外見某些假熱表現的證候。即虛陽浮越證,亦稱陰盛格陽證或戴陽證。
病機:久病而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游于上、格 越于外。
臨床表現:外似陽熱證---自覺發熱,或欲脫衣揭被,面色浮紅如妝,神志躁擾不寧,口渴咽痛,脈浮大。
本質為陽氣虛衰---胸腹無灼熱,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或下利清谷,舌淡等。2)虛實真假
真實假虛:指本質為實證,反見某些虛羸現象。即所謂“大實有贏狀”。
病機:大積大聚,阻滯經脈,氣 血不能暢達,而表現出一些類似虛證的假象。如神情默默、倦怠懶言、身體羸瘦、脈象沉細等。
鑒別:雖默默不語,語時卻聲高氣粗;雖倦怠卻動之覺舒;雖羸瘦而胸腹硬滿拒按;雖脈沉細而按之有力,故知病變的本質屬實,虛為假象。
真虛假實:指本質為虛證,反見某些實盛現象。即所謂“至虛有盛候”。
病機:臟腑虛衰,氣血不足,運化無力,而出現腹部脹滿、呼吸喘促、二便閉澀等癥。
鑒別:雖腹部脹滿但時有緩解,或內無腫塊而喜按;雖喘促而氣短息弱;大便雖閉而腹部不甚硬滿;且脈必無力,舌體淡胖,并有疲乏、面色萎黃或蒼白等癥,故知其實的表現只是假象。一、表里證鑒別要點1.寒熱癥狀:發熱惡寒同時并見的屬表證;但發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的屬里證;寒熱往來的屬半表半里證。
2.舌象:表證舌苔變化不明顯,里證舌苔、舌質多有變化。
3.脈象: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
二、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的鑒別1.惡寒、發熱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的寒熱征象可有真假之別。
2.寒證、熱證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不能孤立地依據惡寒、畏寒或發熱等 個別癥狀而定。
三、寒熱證的鑒別要點
寒熱證鑒別表
名稱 | 四肢 | 口渴 | 二便 | 面色 | 舌象 | 脈象 |
寒證 | 惡寒喜熱 | 不渴 | 小便清長 大便稀溏 | 白 | 舌質淡 | 遲緩 或緊 |
熱證 | 惡熱喜冷 | 渴喜 冷飲 | 小便短赤 大便干結 | 赤 | 舌質紅 | 舌苔黃 數或洪 |
四、虛實證的鑒別要點掌握其病證特點。一般以正氣不足、衰退、松弛為特征的表現,多屬虛證;有余、結實、強盛的表現,多屬實證。
在四診過程中注意望舌之老嫩,聞語言氣息之高低,問病程之新久、疼痛之輕重喜惡,切脈之有力無力等資料的辨析。
舌質蒼老為實,舌質胖嫩為虛;
聲高氣粗屬實,聲低氣弱屬虛;
外感初起多實,久病內傷多虛;
痛劇拒按屬實,隱痛喜按屬虛;
脈來有力為實,脈來無力為虛。
五、陰陽是類證的綱領陰、陽分別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其運用范圍極廣,既可用來概括整個病情,又可用于每個癥狀的分析歸納。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疾病性質、臨床證候,以及具體的癥狀和體征,一般都可歸屬于陰或陽的范疇。如八綱中表、里、寒、熱、虛、實,揭示了疾病過程中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側面對立統一的矛盾現象,各自代表疾病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出疾病的全貌。六者在八綱中的地位是互等的,不能相互概括,也不能相互取代。而陰陽兩綱可對各種病情從整體上作出最基本的、總的概括和歸納。即表、熱、實屬陽,里、虛、寒屬陰。所以,陰陽又是八綱的總綱,是歸納證候類型的一對綱領。
六、亡陰亡陽的鑒別根據汗質的稀冷如水或粘熱如油,身涼或身熱、面白或面赤、脈微或數疾等表現辨別。
亡陰亡陽鑒別表
亡陰亡陽的鑒別表
名稱 | 汗 | 四肢 | 其它癥狀 | 舌 | 脈 | 治則 |
亡陰 | 汗熱、味咸而粘 | 尚溫畏熱 | 面色潮紅、全身灼熱、煩躁、昏迷、氣促、渴喜冷飲 | 紅絳而干 | 細數疾而按之無力或虛大 | 益氣斂陰 救陰生津 |
亡陽 | 汗冷、味淡不粘 | 厥冷畏寒 | 面色淡色,全身發涼、淡漠、昏迷、氣微、口不渴或喜熱飲 | 淡白滑潤 | 微細欲絕或浮而空 | 益氣固脫 回陽救逆 |
七、為什么八綱證候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八綱中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從各個側面概括了病現的本質。然而病理本質的各個方面是互相聯系的,即寒熱病性、邪正相爭不能離開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沒有離開寒熱虛實等病性而獨立存在的表證或里證。因此,不能彼此孤立、絕對對立、靜止不變地分析、判斷、歸類八綱證候,相互間可有相兼、錯雜,可有中間狀態,并隨病變發展而不斷變化。臨床辨證時,不僅要注意八綱基本證候的識別,更應把握八綱征候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將八綱聯系起來對病情作綜合性的分析考察,才能對證候有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
八、寒、熱證轉化的意義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反映了疾病的邪正力量的對比,其關鍵又在機體陽氣的盛衰。
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不衰,尚能抗御邪氣,陽氣較為旺盛,邪氣從陽化熱。
熱證轉化為寒證,是邪氣過盛而正氣不支,陽氣耗傷甚或衰敗,提示正不勝邪,病情險惡。
九、寒熱真假的辨別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以及舌象、脈象的變化,多是疾病本質的真實反映,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假(jia)象畢竟與真象不(bu)同,應(ying)仔(zi)細辨別其(qi)特征。如雖(sui)渴(ke)但不(bu)欲飲,咽(yan)雖(sui)痛但不(bu)紅腫(zhong),雖(sui)躁(zao)擾不(bu)寧但疲乏無力(li),脈(mo)雖(sui)浮大或數但按(an)之無力(li),面色雖(sui)時有潮紅但并非(fei)滿面紅赤等,可(ke)知其(qi) “ 熱 ” 為(wei)假(jia)象。
十、虛實真假的辨別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
舌質的嫩胖與蒼老。
言語呼吸的高亢粗壯與低怯微弱。
病(bing)人的(de)體質狀況(kuang),病(bing)之新久,治(zhi)療(liao)經過等,也是(shi)辨析的(de)依據。
一、 病因辯證1.外風證
含義:
( 1外風(feng)(feng)證:指外界(jie)風(feng)(feng)邪侵襲人體(ti)皮毛肌表(biao)、經絡(luo)關節、臟腑氣血等而產生的(de)一類證候。具有起病(bing)急、變化快、游走(zou)不(bu)定等特點(dian)。(2)內風(feng)(feng)證:指熱(re)盛灼傷筋(jin)脈(mo),或血虛、陰虛,筋(jin)脈(mo)失養,或陰虛陽亢(kang)等病(bing)理變化,影響肝(gan)主筋(jin)脈(mo)的(de)功能失職,表(biao)現出(chu)頭暈眼花,或肢體(ti)麻(ma)木、瘙癢(yang),或震顫、瘛疭、抽搐等類似“風(feng)(feng)”的(de)動(dong)(dong)搖不(bu)定特征的(de)癥狀,便(bian)稱之為 “ 動(dong)(dong)風(feng)(feng) ” 。又稱“肝(gan)風(feng)(feng)內動(dong)(dong)”。
臨床表現:
( 1風邪襲表:惡風寒,微發熱,自汗出,鼻塞或噴嚏,咳嗽,咽喉癢或痛,苔薄白,脈浮緩。
(2)風入皮膚:新起皮膚瘙癢,甚至出現丘疹、風團。
(3)風侵經絡:突現顏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頸項拘急、口噤不開,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
(4)風傷關節: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
(5)風水相搏:突起顏面、眼瞼、或肢體浮腫。
常見外風證:風邪襲表(太陽中風)證、風客肌膚證、風邪犯肺證、風水相搏證、風邪中絡證、風毒竄絡證等。
兼證:風(feng)(feng)寒(han)、風(feng)(feng)熱、風(feng)(feng)火、風(feng)(feng)濕(shi)、風(feng)(feng)痰(tan)、風(feng)(feng)水、風(feng)(feng)毒證等。
2.實寒證1)含義:實寒證是指因淋雨、涉水、衣單、露宿、食生、飲冷等感受陰寒之邪,損傷體內陽氣,阻礙氣血運行所產生的一類病證。多具有新病突起,病勢較劇,并常有感受寒邪的原因可查等特點。
傷寒證:指寒邪外襲,傷人肌表,阻遏衛陽,陽氣抗邪于外所表現的表實寒證。又稱外寒證、表寒證、寒邪束表證、太陽傷寒證等。
中寒證:指寒邪直中,內侵臟腑、氣血,損傷或遏制陽氣,阻滯氣血運行所表現的里實寒證,又稱內寒證、里寒證。
2)臨床表現:
(1)傷寒:新起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或見肢體厥冷、拘急,關節冷痛等。
(2)中寒(han):新起畏寒(han),脘腹或腰背等處冷痛、喜(xi)暖,或見嘔吐腹瀉,或見咳嗽(sou)、哮喘、咯白(bai)(bai)痰,無汗,口不(bu)渴,小便清(qing)長,面色白(bai)(bai)或青,舌苔(tai)白(bai)(bai),脈沉(chen)遲有力、或沉(chen)緊或沉(chen)弦,甚或脈伏。
3)常見實寒證:寒邪束表證(太陽傷寒證)、寒邪客肺證、寒滯胃腸證、寒滯肝脈證、寒滯心脈證、寒凝胞宮證、寒痹(痛痹)。
兼證:風寒、寒濕、涼燥、寒痰、寒飲證等。
演變:實寒證---虛寒證---亡陽證。
3.暑(shu)證(zheng)(zheng)1)含義:暑(shu)證(zheng)(zheng)是證(zheng)(zheng)。暑(shu)指炎夏酷(ku)暑(shu)之(zhi)季,感受暑(shu)熱(re)之(zhi)邪所產生的(de)一類病的(de)性(xing)質雖與火熱(re)同類,但暑(shu)邪致病有嚴格的(de)季節性(xing),其病機(ji)、證(zheng)(zheng)候也與一般火熱(re)證(zheng)(zheng)有一定的(de)差別。
2)臨床表現:(1)暑傷津氣: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乏力,肢體困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或白,脈虛數。
(2)暑閉氣機:或兼胸悶、腹痛、嘔惡、無汗等癥。
(3)暑閉心神(shen):或(huo)兼(jian)神(shen)昏、驚厥(jue)等癥(zheng)。
3)常見暑證:暑濕襲表證、暑傷津氣證(傷暑)、暑閉氣機證、暑閉心神證(中暑)等。
4.濕證
含義:( 1)濕是指外界濕邪侵襲人體,或體內水液運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種呈彌漫狀態的病理性物質。
(2)由濕邪所致的證候,即為濕證。
臨床表現:以困重、悶脹、酸楚、膩濁為特點,病勢多**。
外濕:頭重如裹,肢體關節困重,酸痛不移,或見皮膚濕癢,可有惡寒微熱等表現。
內濕:胸悶院痞,口膩不渴,納谷不馨,甚至惡心欲嘔,困倦思睡,或見大便稀塘,小便渾濁,婦女可見帶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膩,脈濡緩。
常見濕證:濕遏衛表證(表濕證)、寒濕凝滯筋骨證(濕痹)、濕困脾陽證、濕熱蘊脾證、肝膽濕熱證、腸道濕熱證、膀胱濕熱證、濕熱下注證、濕痰犯頭證等。
兼證(zheng):寒濕(shi)、濕(shi)熱、風濕(shi)、暑(shu)濕(shi)、水濕(shi)、痰濕(shi)、濕(shi)毒(du)證(zheng)等(deng)。
5.燥證
含義:( 1)外燥證:指燥邪外襲,耗傷人體律液所表現的干燥證候。
(2)內燥證:因體內津液不足而產生的干燥失潤證候,屬氣血津液辨證的范疇。
臨床表現:( 1)燥干清竅:皮膚干燥甚至皸裂、脫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舌苔干燥,口渴飲水,脈象常無特異性變化或脈細澀。
(2)燥邪傷肺:或兼干咳少痰、痰粘難咯,小便短少,大便燥結等。
3)常見燥證:有涼燥、溫燥之分。依據燥邪侵襲的部位及癥狀特征,又分燥邪犯表證、燥邪犯肺證、燥干清竅證等。
6.火熱證1)含義:火證與熱證均指具有溫熱性質的證候,其概念基本相同。火熱證主要有實熱(實火)、虛熱(虛火)之分。
實熱(實火)證:指外界陽熱之邪侵襲,或體內陽熱之氣過盛所產生的證候。多具有新病突起,病勢較劇的特點。
虛熱(虛火)證:即陰虛內熱、陰虛火旺的證候。
2)臨床表現:發熱、惡熱,煩躁,口渴喜冷飲,汗多,大便干結,小便短黃,面色赤,舌質紅絳,舌苔黃或灰黑而燥,脈數有力(洪數、滑數、弦數)。甚則致各種出血,或形成癰腫、潰爛、釀成膿液;或熱極動風、熱閉心神等危重證候。
3)常見實熱(實火)證:風熱犯表證、肺熱熾盛證、心火亢盛證、胃熱熾盛證、熱擾胸膈證、腸熱腑實證、肝火上炎證、肝火犯肺證、熱閉心包證、火毒入脈證、熱入營血證、熱(火)毒壅聚肌膚證等。
兼證:風熱、風火、濕熱、暑熱、溫燥(燥熱)、火(熱)毒、瘀熱、痰熱、熱飲證等。
7.毒證1)指某些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癘之氣,又稱毒氣、疫毒等。在病機、證名中常以毒字表示,如麻毒閉肺證、疫毒攻喉證等。
2)指某些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病因,常直接以毒字命名。如毒蟲類叮咬致蟲毒侵膚證、風毒竄絡證、火毒入脈證等;食物中毒致食毒滯胃證等。
3)指邪盛病重之證。如熱毒、濕毒、寒毒、火毒、痰毒等形成的各種危重病證。如熱毒閉肺證、毒伏膜原證等。
4)外科瘡瘍類疾患,如癰、疽、疔、癤、癬、流注等,常以毒字代表其病因病性。如熱毒上攻頭面證、邪毒流注筋骨證、膿毒壅滯肌膚證等。
8.膿證1)含義: “ 膿 ” 是因火熱毒邪等阻滯氣血運行,氣血壅聚,邪毒與氣血相搏而淤積釀蒸,以致血敗肉腐而形成的一種氣味腥臭、質較濃稠的液狀病理產物。2)證候表現:以膿液積聚為特點。位于體表的癰、疽、瘡、癤等,未潰時可觸及柔軟有波動感的腫塊(膿腫),潰破后有膿液排出。體內的癰瘍,可見咳吐膿痰、嘔吐膿血、膿性尿、膿血便等。多有發熱等兼癥,舌苔多厚膩,脈象多滑數。
3)常見膿證:膿毒蘊積肌膚證、膿痰蘊肺證、膿積胃腸證等。
9.食積證
含義:食積證是指因飲食不節,脾胃腐熟運化失常,以致食物停滯胃腸而反映的證候。
臨床表現:脘腹痞悶脹痛,納呆厭食,吞酸噯腐,嘔吐酸餿,大便腐臭,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常見證型:食積胃腸證、脾虛食積證等。
10.蟲積證1)含義:蟲積證是指幼蟲侵入機體,或食入蟲卵在體內發育繁殖,以致阻礙臟腑氣機,耗傷氣血等所表現的證候。亦可作為疾病概念。
2)常見(jian)證(zheng)型(xing):蟲(chong)積腸道證(zheng)、蟲(chong)積肝膽證(zheng)、蟲(chong)結(jie)腸閉證(zheng),蟲(chong)擾膽隔證(zheng)等(deng)。
二、 氣病辨證1.氣虛類證:包括氣虛證、氣陷證、氣不固,氣脫證。
1)氣虛證:指元(真)氣不足,氣的推動、溫煦、固攝、防御、氣化等功能減退,或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減退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1)成因:
①久病、重病或勞累過度使元氣耗損。
②先天不足、后天飲食失調,使元氣生成匱乏。
③年老體弱,臟腑機能衰退而元氣自衰。
(2)臨床表現: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呼吸氣短,神疲乏力,或有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后諸癥加重,舌質淡嫩,脈虛等。
(3)常見證型:心氣虛證、肺氣虛證、胃氣虛證、脾氣虛證、肝膽氣虛證、腎氣虛證、心肺氣虛證、脾肺氣虛證、脾胃氣虛證、肺腎氣虛證等。
兼證:氣血兩虛、氣陰虧虛、陽氣虧虛、津氣虧虛證等。
(4)發展變化:
氣虛生化不足---津虧、血虛、陽虛;
氣化機能減退---水濕潴留,生濕、釀痰、水液泛濫;
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而致氣滯、血瘀;
氣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以及食積、、蟲積等。
2)氣陷證:指氣虛無力升舉,清陽之氣不升而反下陷,內臟位置不能維固而下垂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1)成因:一般由氣虛發展而來,或為氣虛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2)臨床表現:頭暈眼花,耳鳴,疲乏,氣短,自覺氣墜感,或內臟位置下垂,或有脫肛、陰挺等。
(3)常見證型:中氣下陷證或脾虛氣陷證。以內臟下垂為主要特征。
氣不固:指氣虛而固攝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 1)成因:一般由氣虛發展而來。
(2)臨床表現:自汗,容易感冒;或各種出血;或二便失禁、遺精、滑胎等兼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等氣虛證的一般證候表現。(3)常見證型:衛表不固(脾肺氣虛證)、氣不攝血(脾不統血證)、下元不固(腎氣不固證)等。
氣脫:指元氣虧虛已極,氣息奄奄欲脫的危重證候。
( 1)成因:一般由氣虛或氣不固的進一步發展而來,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稱為 “ 氣隨血脫 ” 。
( 2)臨床表現:呼吸微弱而不規則,或見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蒼白,口開目合,手撒身軟,二便失禁,脈微欲絕,舌質淡白,苔白潤等癥。2.氣滯類證:包括氣滯證、氣逆證、氣閉證。
氣滯證:指人體某一部分,或某一臟腑經絡的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又稱氣郁證、氣結證。
(1)成因:
①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或外傷閃挫等。
②痰飲、瘀血、宿食、蛔蟲、砂石等病理物質的阻塞。
③陽氣虛弱,陰寒凝滯,使臟腑經絡氣機不暢而氣滯。
2)臨床表現:胸脅脘腹等處脹悶、疼痛,時輕時重,走竄不定,一般按之無形,痛脹常隨噯氣、腸鳴、失氣后而減輕,或隨情緒的憂思惱怒與喜悅而加重或減輕,脈象多弦,可無明顯舌象變化。(3)常見證型:肝氣郁滯證、胃腸氣滯證、肝胃氣滯證等。
兼證:氣滯血瘀、氣郁化熱、化火、痰氣互結、氣滯濕阻、氣滯水停等證。
氣逆證:指氣機升降失常,氣上沖逆而不調所表現的證候。
(1)成因:①外邪、痰飲等犯肺。
②寒、熱、水飲、食積、瘀血等原因犯胃。
③情志不遂,郁怒驚恐等傷肝。
( 2)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證:見咳嗽、喘息等癥。
胃氣上逆證:見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
肝氣上逆證:見頭痛、眩暈、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等。氣閉證:
( 1)指因大怒、暴驚、憂思過極等,致使氣機閉塞,出現神昏或暈厥、肢厥等癥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又稱神氣郁閉證。
(2)或因(yin)瘀血、砂石、蛔蟲、痰濁等阻塞(sai)脈(mo)絡、管(guan)腔等處,表現為阻塞(sai)部位(wei)的絞痛(tong),甚(shen)或痛(tong)而昏厥,大小(xiao)便閉(bi),呼(hu)吸氣(qi)粗、聲(sheng)高有力、脈(mo)沉(chen)實有力者。
三、血病辨證1.血虛類證:包括血虛和血脫。
1)血虛證:指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而表現的虛弱證候。
(1)成因:①失血過多,新血一時未及補充。
②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或進食營養不足而致生血不足。
③思慮勞神太過,或腸道寄生蟲,耗吸營養,陰血暗耗。
④瘀血阻脈,新血生化障礙,或造成某些局部供血不足。
⑤久病、大病等,傷精耗氣,化血之源枯竭。
(2)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爪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經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經閉,舌質淡,脈細無力。(3)常見證型:心血虛、肝血虛、血虛腸燥、血虛膚燥生風證等。
兼證:陰血虧虛證,血虛挾瘀證。
2)血脫:指因嘔血、便血、崩漏、外傷失血等,以致血液突然大量耗失,或因長期失血、血虛而進一步發展,見面色蒼白、眩暈、心悸、舌淡、脈微欲絕或芤等危重證候者,又稱 “ 脫血 ” 。常伴隨氣脫、亡陽,危及生命。
2.血瘀證1)含義:指因瘀血內阻而產生的證候。
瘀血:指離經之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處;或血液運行受阻,瘀積于經脈或器官組織之內,呈凝滯狀態,失卻生理功能者。(1)成因:
①外傷、跌仆等造成的體內出血,未能及時排出或消散。
②氣滯而血行不暢,或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脈瘀滯。
③寒凝血滯,或熱灼血瘀,或濕熱、痰火阻遏,脈絡不通,血行不暢。
(2)臨床表現:
①疼痛:狀如針刺刀割,痛處固定不移,夜間加重。
②腫塊:在體表者,呈青紫色包塊,在腹內者,可觸及較堅硬而推之不移的腫塊。
③出血:色紫暗或夾有血塊,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狀。婦女可見經閉,或為血崩、漏下。
④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膚甲錯,或腹部青筋顯露,或皮膚出現絲狀紅縷。
⑤舌質紫暗或見紫斑、紫點,或舌下脈絡曲張,或舌邊有青紫色條狀線。
⑥脈象多細澀,或結、代,或無脈。
(3)常見證型:心脈瘀阻證、瘀阻腦絡證、肝血瘀證、瘀阻胞宮(精室)證、下焦瘀血證、瘀滯肌膚證;瘀滯筋骨證等。
兼證:氣滯血瘀、血瘀氣滯、痰瘀互結、瘀熱互結、血瘀水停等證。
血熱證1)含義:指臟腑火熱熾盛,熱迫血分所表現的實熱證候。常見于外感溫熱病的最深重階段,稱為“血分證”。
2)臨床表現:咳血,吐血,衄血(鼻衄、齒衄、舌衄、肌衄),尿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或局部皮膚、肌肉等組織的癰疽瘡癤及內臟的癰腫等,伴心煩、口渴、身熱、舌紅絳,脈滑數。4.血寒證1)含義:指寒邪客于血脈,凝滯氣機,血液運行不暢所表現的實寒證候。
2)臨床表現:手足冷痛、膚色紫暗發涼,或少腹拘急冷痛,喜暖畏寒,得溫痛減,或月經衍期、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紫暗,苔白,脈沉遲而澀。3)常見證型:寒滯肝脈證、寒凝胞官證、寒凝脈絡證等。
四、津液病辨證
1.津液虧虛證1)含義:指體內津液不足,臟腑組織官竅失卻津液的滋潤滋養和充盈所表現的干燥證候。又稱津液不足證。
傷津:津液虧損程度較輕,主要是水分丟失者,又稱津虧。
液耗:津液虧損程度較重,不僅水分丟失,且機體的某些精微營養物質亦受損者,又稱液脫。臨床多通稱津液虧虛證而不嚴格區分。
2)成因:(1)高熱、大汗、嘔吐、多尿、燒傷等,耗損津液過多。
(2)陽氣偏亢,暗耗津液。
(3)飲水過少,臟氣虛衰,津液生化不足。
3)臨床表現: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皮膚干燥甚或枯癟,渴欲飲水,小便短少,大便干結難解,舌紅少津,脈細澀或細數。常見證型:肺燥津傷證、胃燥津虧證、腸燥津虧證等。
兼證:津枯血燥、津虧血瘀、氣隨津脫、津氣虧虛證等。
2.痰證1)含義: “ 痰 ” 是由水液內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產物,其質粘稠,流動性小,易停阻于臟腑組織之間,或流竄全身而形成痰證。2)臨床表現:咳嗽咯痰,痰質粘稠,胸院痞悶,惡心納呆,嘔吐痰涎,頭暈目眩,形體多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鳴,或神志錯亂而為癲、狂、癡、癇,或某些部位出現圓滑柔韌的腫塊,如癭瘤、瘰疬、乳癖、梅核氣等,舌苔膩,脈滑。3)常見證型:痰蒙心神、痰熱閉神、痰火擾神、痰阻心脈、痰阻胸陽、痰濁阻肺、痰熱壅肺、痰熱結胸、痰熱腑實、燥痰結肺、痰濁犯頭、痰阻胞宮(或精室)、痰濕內盛、痰阻經絡、痰濕凝結肌膚、風痰閉神、風痰阻絡、痰瘀阻絡、痰氣郁結、膿痰蘊肺等證。
兼癥:寒痰、熱痰、濕痰、燥痰、風痰、痰瘀、膿痰等。
3.飲證
1)含義:指飲邪停聚于胃腸、心肺、胸脅等臟腑組織之間所形成的證候。
2)臨床表現:各部位癥狀兼見頭暈目眩,舌淡嫩、苔白滑、脈弦等。
(1)痰飲:指飲邪停于胃腸---痞脹滿悶,或水聲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
(2)支飲:指飲停于心肺膈間---咳嗽氣喘,甚則喘不得平臥,痰多而質稀色白,胸悶心悸,甚或喉中有哮鳴聲。
(3)懸飲:指飲停于胸脅---胸脅飽滿,支撐脹痛,呼吸、咳嗽、轉側時牽扯疼痛。
(4)溢飲:指飲溢四肢肌膚---肢體浮腫,沉重酸痛,小便不利。3)常見證型:寒飲停肺證、飲停心包證、飲停胸脅證、飲留胃腸證等。
4.水停證1)含義:指因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常,水液輸布障礙而泛濫肌膚,或停聚于胸、腹腔等部位,并可隨體位變動而波動的病證。
2)成因:
(1)風邪外襲,肺失宣降,上竅不開而水道不通。
(2)水濕內侵,脾失健運,水液失于輸布而停聚。
(3)勞倦內傷、房室不節、病久正虛、過用攻伐等,導致脾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液,而致水液泛濫。
(4)瘀血、砂石等邪阻經脈,影響水液的正常運行,使水液停蓄于胸、腹腔等部位而為病。
3)臨床表現:水腫,或見于下肢,或見于面瞼,甚或全身皆腫,按之凹陷不起;或水停于胸腹腔而見胸悶、腹滿如鼓,叩之聲濁;并隨體位改變而流動,并見小便短少、不利,舌苔潤滑,脈濡緩。
4)常見證型:風水相搏證、脾虛水泛證、腎虛水泛證、水氣凌心證等。
一、氣脫與亡陽的關系氣脫與亡陽常同時出現,臨床表現基本相同,亡陽的主要特征為肢厥身涼,氣脫的主要特征為氣息微弱欲絕,故臨床又常稱為陽氣虛脫。
二、水腫的辨別水為有形之邪,泛溢肌膚,導致面目、周身浮腫者則為水腫。根據病證性質屬虛屬實分陰水、陽水兩大類:
1.陽水:病性屬實。起病急,先從眼瞼、頭面腫起,迅速蔓延全身,皮薄光亮,以上半身腫甚。多伴有風邪襲侵肺衛的衛表證表現。
2.陰水:病性屬虛。起病較緩,先從足部腫起,逐漸蔓延全身,皮色不變,腰以下腫甚。多伴有脾腎陽虛的證候表現。
三、出血的辨別
證名 | 病性 | 病勢 | 血色、質地、出血量 | 伴隨癥狀 |
氣虛 | 虛 | 緩 | 色淡質稀,量多或少 | 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白自汗,動則加劇,舌淡苔白,脈虛弱無力等 |
血熱 | 實 | 急 | 色紅質稠量大 | 發熱面赤,口干口渴,尿赤便干,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 |
血瘀 | 實 | 出出停停 反復不止 | 聲色紫暗,夾有血塊,量或多或少 | 局部刺痛、癥塊、面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癍瘀點,脈澀 |
總結
1.病因辨證:
1)風、寒、暑、濕、燥、火六淫證候的概念及辨析要點。
2)毒的含義及膿證、食積、蟲積等證候的辨析要點。
2.氣血辨證:1)氣病辨證:氣虛證、氣陷證、氣滯證、氣逆證
2)血病辨證: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
3.津液病辨證
津虧(kui)證、水(shui)停證、痰證、飲證
2、腑辯證一、心病辨證
常見癥狀
心臟本身及其解剖部位的表現:心痛、胸悶等。
主血脈功能的失常:心悸怔忡,面、舌改變,脈結代或促等。
心藏神的功能異常: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神昏、譫妄等。
基本病機
虛證 心氣虛 心陽虛 心陽暴脫 血脈失于充養 血行推動無力心血虛 心陰虛 神失所藏
①多由思慮勞神太過
②先天不足,臟氣虛弱
③久病傷心
實證多由 痰阻、火擾、寒凝、氣郁、瘀血
心火亢盛、
心脈痹阻、 血脈運行不暢、
痰蒙心竅、 痰火擾心、神(shen)明閉阻或(huo)逆亂。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zhongyizatan/1243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yong)文(wen)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li)員(yuan),我們會立(li)即處理(li),本(ben)站部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di)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biao)注錯誤(wu)或侵犯(fan)了(le)您的(de)合法(fa)權益,請立(li)即通知我們(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們會第(di)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