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金櫻子
2023-07-16 22:11:23
丹痧也叫猩紅熱,這是(shi)現(xian)代醫學上的一種名(ming)稱。主要是(shi)因為感受痧毒之邪而引起(qi)的,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這種疾病(bing)好(hao)發(fa)于春(chun)季和冬季,多發(fa)生(sheng)在(zai)8歲(sui)以(yi)下的兒童,在(zai)患病(bing)期間一定(ding)要注意多喝溫開水(shui),流質(zhi)或者半流質(zhi)的飲食(shi),注重營養(yang)。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hui)答(da)
-
廣東熊**
回復中藥處方(一)
提醒您:小(xiao)兒猩紅熱中藥方劑 此民間偏方來源于網(wang)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方名】猩紅熱方劑一。
【組成】板藍根10克生石膏18克竹葉3克赤芍5克丹皮3克蘆根10克生地12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3克玄參6克。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治法】清熱解毒,瀉熱滋陰。
【主治】猩紅熱。毒疹已出,仍高熱,口渴、咽喉紅腫、疼痛,可見腐物附著,時或譫語,舌質紅或絳有芒刺、中心老黃苔,脈洪數。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中藥處方(二)
【方名】猩紅熱方劑二。?
【組成】連翹15克雙花15克菊花20克牛蒡子10克蘆根15克黃芩10克生地20克玄參15克寸冬15克竹茹15克梔子10克。【用法】水煎服,每5小時服1次,可以連續服用,直至痧透熱解。
【治法】清熱解毒透痧。?
【主治】爛喉丹痧。其疹點顆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無疹點。伴隨疹點的出現,癥見高熱神昏,譫語,耳聾狂躁,干嘔不眠,口干喜冷飲,脈象洪數,舌起芒刺,舌苔赭膩,黑干如膠皮。
【加減】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嚴重秘結者,可加大黃10克,服藥后大便得通,即減去大黃。若配合牛黃安宮丸1~2丸,以涼黃酒調化,隨湯藥同服,效果更顯。
【備注】爛喉丹痧又稱時疫喉痧,沿門闔境,傳變迅速;此乃天時寒暖不定,穢霉濁氣發為溫毒,從口鼻內侵肺胃之氣分,肺胃熱毒上攻而發。
【出處(chu)】中藥方劑大全(quan)
-
杭州-毛**
回復【概 述】
丹痧又稱喉痧、疫痧、爛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時行疾病。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猩紅色皮疹,楊梅舌,疹后脫皮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主要發生在冬春兩季,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以3~7歲小兒多見。
1.定義
丹痧又稱喉痧、疫痧、爛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時行疾病。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猩紅色皮疹,楊梅舌,疹后脫皮為特征。
2.發病情況
[發病季節] 四季均有發生,以冬春兩季為主。
[發病年齡]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以3~7歲小兒多見。
3.預后
痧毒疫癘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勢較急驟,并常可引起流行,預后多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發心悸、水腫、痹證等。
4.范圍
本病西醫學稱猩紅熱。
【病因病機】
1.病因
發病原因為感受痧毒疫癘之邪,乘時令不正,寒暖不調,邪從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胃二經。
2.病機
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胃二經,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現表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內侵,咽喉首當其沖,邪毒蒸騰,熏灼咽喉,導致咽部紅腫糜爛。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內蘊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體內三焦,全身透發出密集皮疹。舌為心之苗,邪毒內灼,心火獨盛,加之熱耗陰津,故舌生紅刺,舌光無苔,狀如楊梅。邪毒進一步化火入里,傳入氣營,或內逼營血,痧疹色澤轉紅紫或見瘀點,還可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舌紫絳等。痧毒疫癘之邪,以外透為順,內陷為逆,若邪毒熾盛,內陷心肝,則可出現抽搐,昏迷等重癥。而邪從火化,又最易傷陰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見肺胃陰傷之證。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1~7天。
2.前驅期 起病急驟,突然發病。輕者發熱38~39℃,重者可高達40℃,可有頭痛,咽部與扁桃體腫痛,上覆較易拭掉的膿性分泌物,并見楊梅舌。
3.出疹期 發病12~48小時出現鮮紅色皮疹,先見于頸部、腋下、腹股溝,通常24小時布滿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勻,壓之暫呈蒼白。肘前、腋下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成線狀(帕氏線)。面部潮紅,不見皮疹,口唇周圍發白,形成環口蒼白圈。
4.恢復期 體溫漸至正常,皮疹按順序消退,疹退后(hou)(hou)有糠屑樣脫皮。脫皮后(hou)(hou)無色素沉著。
-
杭州-毛**
回復分類:醫療/疾病 >> 兒科
問題描述:
兒子發燒兩天,開始是高燒,39度左右,醫生頭天診斷為扁桃體炎,給開了阿奇霉素和利巴韋林之類的吊針,注射后一直持續低燒,在37.5-38之間,大約有14小時之久,因是低燒,所以沒有做退燒處理,只是讓他多喝水,第二天詢問醫生,醫生診斷為“猩紅熱”,因為全身出現規則分布的紅點,頭、臉發紅,給開了青霉素和維生素之類的吊針,注射后當時還是低燒,但4小時后體溫正常,身上皮疹基本消退。這是猩紅熱嗎?是否需要隔離?退燒后是否繼續打吊針?
解析: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于10歲以下的兒童,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以春季為多。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熱樣皮疹及脫屑為特征。后期少數病例可發生心腎并發癥。
猩紅熱多見于2~8歲的兒童,病情多較急重,有較強的傳染性,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所以,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旦孩子出現類似的癥狀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根據起病急驟、典型皮疹、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及疹退后脫皮屑,結合全身癥狀發熱、咽痛、扁桃體炎和接觸史診斷較易。但應與風疹、麻疹相鑒別(前面章節已介紹)。此外應注意有無服藥史,以除外猩紅熱樣藥疹。
治療可分一般治療及全身藥物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供給充分營養和水分。咽痛時可給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的飲食,保持口腔清潔。高熱時應及時退熱。患兒應隔離3~4周,以防傳染其他兒童。
(2)全身治療 盡管目前抗生素品種越來越多,效力越來越強,但青霉素仍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因為青霉素對鏈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僅治療效果好,尚可預防急性腎小球腎炎與風濕熱等并發癥。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屬中醫“溫病”范疇,名為“爛喉丹痧”或“疫痧”。中醫認為本病發生乃溫毒內侵,上蒸咽喉,外達全身所致。辨證治療大體可分為三型:
(1)邪在肺衛證 癥見突然發熱,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膩,脈數。治宜清熱透疹法,方選銀翹散化裁。
(2)熱入氣營證 癥見高熱煩躁,咽喉腫痛,全身皮疹,口唇蒼白,楊梅舌,脈數。治宜清熱涼血法,方選清瘟敗毒飲化裁。
(3)疹后陰傷證,癥見皮疹已消,留有余熱,神疲食少,舌紅脈細。治宜養陰清熱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化裁。
除治療用藥外,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一定的溫度及濕度,有條件者應采取隔離治療;治療期間應多吃鮮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飲食以清淡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燙或曝曬。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主要致病菌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咽部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癥,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炎癥性病變。個別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組織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紅熱病人或帶菌者的鼻咽部,通過空氣飛沫(說話、咳嗽、打噴嚏)直接傳染,也可由帶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間接傳播,偶爾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
[流行病學]
本病全年可發病,但以冬春為高峰,主要多見于5~15歲兒童。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病人及帶菌者,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視為傳染源。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熱、對干燥抵抗力弱,故間接接觸傳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紅疹毒素有5種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猩紅熱可再感染。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1~7天,一般為2~3天,其臨床表現是細菌、毒素和變態反應綜合的結果,臨床上分輕型、普通型、中型、膿毒型、外科型和產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熱咽痛、頭痛,周身不適。發病12~48小時可出現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彌漫性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疹面無正常皮膚,皮膚瘙癢,皮疹常先由耳后、頸部開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時達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順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個別可持續1月。咽部及扁挑體充血、紅腫,表面及腺窩有黃白色滲出物,易拭去。軟腭粘膜充血水腫,可見小米粒狀丘疹和出血點,稱腥紅熱粘膜內疹,病初時舌被覆白苔, *** 紅腫突出白苔外,稱“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脫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紅色)。舌 *** 仍凸起,稱“楊梅舌”。面無點狀丘疹而呈均勻紅色。口鼻周圍相對蒼白稱“口周蒼白圈”。近些年來,猩紅熱已趨于輕型,發疹不呈全身性,持續時間短,大片脫屑也少見。但后期仍可并發變態反應病變,如風心病、急性腎炎。
猩紅熱的早期癥狀是發熱、嗓子痛、頭痛等,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有灰白色或黃白色點片狀物附著,容易誤診為急性扁桃體炎。除上述癥狀外,還有怕冷、嘔吐癥狀,12~36小時以面部開始全身彌漫性充血基礎上頸、胸、腋下及全身出現排列密集、分布均勻象針尖大小鮮紅的雞皮樣米粒疹,壓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癢感明顯,在肘彎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膚皺折處還可見鮮紅色的帕氏線;3~5天出現楊梅舌,臉部發紅,口周蒼白成為一個蒼白圈。經治療后的3~4天皮疹逐漸消退可見脫屑。
猩紅熱的病情比較嚴重,并發癥較多,容易并發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頸及頜下淋巴結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腎炎、中毒性心肌炎、風濕熱等,重癥患者可出現休克、敗血癥,治療不及時能導致死亡。
猩紅熱是由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2-3天,有發熱,咽痛,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24小時內出現特征性猩紅色皮疹。其特征為:1)持續發熱,體溫災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體紅腫。2)在彌漫性充血發紅的皮膚上散布針尖大小的隆起的紅色點狀皮疹,嚴重時呈出血疹。3)皮膚褶皺處可見紫色條紋-pastia線。4)除口鼻周圍,面部其他處充血潮紅,稱口周蒼白圈。5)腭部粘膜可見粘膜疹;舌被白苔,紅色的舌 *** 突出于白苔之外,稱“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稱“楊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隨之開始脫皮。輕者呈糠屑狀,重者成片或手套,襪套樣。
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多為兒童。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傳染。臨床表現以高熱及全身細小密集紅斑為特征。同時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還可見到四種特異性表現,即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和手套、襪套樣脫屑。那么這些體征具體如何,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本病潛伏期2~5天,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腭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發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見舌 *** 紅腫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 *** 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后1天發疹,依次于頸、胸、軀干、四肢出現細小密集的紅斑、壓之褪色,約36小時內遍及全身。肘彎、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瘀點狀線條稱“帕氏線”。由于兩頰及前額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現特征性口周蒼白,稱“ 環口蒼白圈”。
皮疹出現48小時內,疹達高峰,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續2~4天后,皮疹按出現順序消退。起病第7~8天開始脫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為大片脫皮,像手套、襪套狀。重者有脫發。
本病的并發癥主要有三種:
(1)化膿性并發癥 有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發癥 心肌炎、心內膜炎等。
(3)變態反應性并發癥,在病后2~3周出現,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
[診斷]
診斷主要依據:
①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典型皮疹、莓樣舌及脫屑。
②B型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還可參考接觸史及白細胞升高的變化來判斷。本病需與其他發疹性疾病進行鑒別。
[治療]
①一般治療:病人進行呼吸道隔離,強調臥床體息。以免勞累發生變態反應性并發癥。
②病原治療:青霉素G為首選藥物,兒童為2~4萬U/千克/日,成人為120~240萬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兒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為一療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療猩紅熱,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發癥治療:化膿性并發癥時加大青霉素劑量,風濕熱者抗風濕,并發急性腎炎按急性腎炎處理。
患病后要及時治療、隔離,對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隨時消毒,患者要臥床休息,多喝開水,進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連用7~10天,病情嚴重者可加大劑量靜脈點滴。
[預防]
猩紅熱病人要嚴格隔離至咽拭子培養陰性為止。有接觸史的易感者,可預防性用青霉素G40~80萬u/日,3~4天。
⒈在猩紅熱流行(xing)期(qi)間不(bu)要帶孩子(zi)去公共場(chang)所。⒉不(bu)要讓孩子(zi)與猩紅熱患(huan)者接觸;如已接觸過,可用淡鹽水(shui)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
-
松柏友
回復丹痧(sha)也稱爛喉(hou)痧(sha)、疫疹,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chuan)染(ran)病。多(duo)見于(yu)2~8歲小兒,常發生于(yu)冬春季節。本病相當于(yu)西醫的(de)猩紅(hong)熱。
本病(bing)屬“溫病(bing)”范疇。
一、病因病機痧毒(du)(du)疫癘(li)之邪,乘時令不正之氣、寒(han)暖(nuan)失常、機體脆(cui)弱之時,從口鼻而人,蘊于(yu)肺胃兩經。邪毒(du)(du)化火,上攻咽(yan)喉,則(ze)紅腫(zhong)疼痛,或起白腐糜爛。毒(du)(du)從肌表而透(tou),則(ze)發(fa)為痧疹,色紅如丹。熱毒(du)(du)熾盛,內陷心(xin)肝,則(ze)可見抽搐、昏(hun)迷等危篤癥狀。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lin)床(chuang)表現臨(lin)床(chuang)以發熱(re)、咽喉腫痛或伴(ban)腐爛,全(quan)身(shen)布有彌漫性猩(xing)紅色皮(pi)疹為特征。
2.診斷
(1)有(you)流行病史和(he)接(jie)觸史,起病急。
(2)初(chu)期多伴發(fa)熱(re)或高熱(re),咽喉掀紅(hong)腫痛,甚(shen)則腐爛。發(fa)病12小時后即出(chu)現(xian)皮疹(zhen),首見于耳后及頸部,繼而蔓延至(zhi)軀(qu)干及四(si)肢,24小時內遍及全身。皮疹(zhen)為(wei)彌漫性猩紅(hong)色(se)細小丘疹(zhen),用手指捫壓后,皮膚紅(hong)暈暫隱退(tui),顯出(chu)蒼(cang)(cang)白色(se)。皮疹(zhen)最明顯的地方為(wei)腋(ye)窩、肘彎及腹股(gu)溝(gou)等(deng)處,而口(kou)周(zhou)反顯蒼(cang)(cang)白,形成環(huan)口(kou)蒼(cang)(cang)白圈。
(3)皮疹消退(tui)后(hou),皮膚(fu)可見小片或大(da)片脫(tuo)屑。本病(bing)初期舌苔(tai)厚(hou),3~4天后(hou)舌苔(tai)剝(bo)脫(tuo),呈楊梅樣舌。
(4)本病的(de)皮(pi)疹(zhen)應與藥物(wu)疹(zhen)及風痧(sha)的(de)皮(pi)疹(zhen)作鑒別。某(mou)些藥物(wu)疹(zhen)與猩(xing)紅熱(re)皮(pi)疹(zhen)相似(si),但(dan)缺乏全身癥狀。風痧(sha)的(de)皮(pi)疹(zhen)有時可像猩(xing)紅熱(re),但(dan)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結(jie)腫大,疹(zhen)退后不脫屑之(zhi)特點。
三、辨證施治
1.邪侵肺衛型
【辨證】發熱驟起,頭(tou)痛畏寒,灼熱無汗(han),咽紅(hong)腫(zhong)痛,吞咽不利(li),皮(pi)膚潮紅(hong),疹點細小(xiao),狀如錦紋(wen)。舌質紅(hong),苔薄白或(huo)薄黃(huang),脈浮數。
【施(shi)治】辛(xin)涼宣(xuan)透,清熱利咽。
【方藥(yao)】解(jie)肌透痧湯加減:牛蒡子、浮(fu)萍、射干、連翹、桑葉(xie)、菊花各10g,荊芥、蟬蛻、桔梗、甘草各6g。水煎,2次(ci)分服,每日1劑。
2.毒在氣營型
【辨(bian)證】壯熱不解,面(mian)赤口渴(ke),咽喉腫痛,或(huo)糜爛自腐,皮疹(zhen)密布(bu),色紅(hong)(hong)如丹,甚則(ze)色紫如瘀點。舌(she)(she)質紅(hong)(hong),苔黃(huang)糙,或(huo)舌(she)(she)紅(hong)(hong)起刺少苔,狀如楊(yang)梅(mei),脈數(shu)有力。
【施治】清氣(qi)涼營,瀉火(huo)解毒。
【方藥】涼營清氣湯加(jia)減:水牛(niu)角(先(xian)煎(jian))、生石膏各(ge)30g,生地黃、赤芍、牡丹(dan)皮、連翹、淡(dan)竹葉、射干各(ge)10g,蘆根15g,黃連、馬勃、甘草各(ge)6g。水煎(jian)服,每日(ri)1~2劑(ji)。
3.疹后陰傷型
【辨證】丹痧漸(jian)消,身熱漸(jian)退,低熱,皮(pi)膚脫屑(xie),唇(chun)口干(gan)燥,干(gan)咳,大便秘結(jie)。舌紅少津(jin),脈(mo)細(xi)數。
【施治(zhi)】養陰(yin)生津,清(qing)熱潤喉。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玉(yu)竹(zhu)各(ge)(ge)12g,麥冬、天花粉(fen)、桑(sang)葉、地骨(gu)皮、玄參各(ge)(ge)10g,桔(jie)梗、甘草各(ge)(ge)6g。水(shui)煎服(fu),日1劑。
四、輔助治療
1.成藥方
(1)銀翹(qiao)解毒(du)片、板藍根(gen)沖劑(適用于邪侵肺衛型)。
(2)牛黃清宮丸、神(shen)(shen)犀丹、六神(shen)(shen)丸(適用于毒(du)在氣營型)。
(3)玉竹膏、二(er)冬(dong)膏、川貝雪梨糖漿(jiang)(適用于疹后陰(yin)傷型)。
2.驗方
(1)金(jin)銀花、連翹、菊(ju)花各(ge)10g,荊芥、牛蒡子(zi)、蟬蛻(tui)、山豆根(gen)、甘草各(ge)6g。水煎服,日(ri)1劑(適用于邪(xie)侵(qin)肺衛型)。
(2)金銀花、連(lian)翹、紫草、生(sheng)地黃、赤芍、牡丹皮各(ge)10g,水牛角20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于毒(du)在氣營型(xing))。
(3)臘梅花、連(lian)翹、天(tian)冬、麥冬、沙參、白芍(shao)、茯(fu)苓各10g,知母(mu)、枇杷葉、玉竹各6g,甘草3g。水煎(jian)服,日1劑(適用于疹后陰傷型)。
3.針(zhen)灸療(liao)方(fang)針(zhen)刺取風池、合谷、曲池、少商(shang)、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ri)1次(ci)。
4.外治方選用冰硼散、錫類散、牛黃散或雙料喉(hou)風散吹喉(hou),每日3~4次。
五、調護
(1)保(bao)證小兒足(zu)夠的水分和營養(yang),要進行隔離(li)1周,注(zhu)意口(kou)腔清潔。
(2)全身癥(zheng)狀(zhuang)嚴重時,應及(ji)時診(zhen)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