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丹痧指的什么意思

時間: 閱讀:7965

丹痧指的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

溪黃草

溪黃草

2023-07-16 22:02:13

丹(dan)痧按照西(xi)醫的(de)角度考慮是猩(xing)紅(hong)熱,多發(fa)生(sheng)于2~8歲的(de)兒童,常見的(de)臨床表(biao)現是發(fa)熱、咽喉腫痛,全(quan)身散在出現猩(xing)紅(hong)色的(de)皮(pi)疹,皮(pi)疹之(zhi)后可以表(biao)現出皮(pi)膚脫(tuo)屑脫(tuo)皮(pi)。一年四(si)季均可發(fa)病(bing),冬春季節多見。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北京-梁**
    回復
    2023-07-17 01:01:43

    -
     本病的發生,外因為感受風邪、水濕或瘡毒入侵,內因主要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由于小兒感受風熱、風寒,或患乳蛾、丹痧、瘡瘍病后,加之稟賦不足或素體差異,內、外因相合導致水液代謝異常,水濕潴留發為水腫……
      感受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熱、寒、濕邪,從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經,使肺失宣降,通調水道失職,風遏水阻,不能下輸膀胱,風水相搏,流溢肌膚,發為水腫,是為“風水”。

      濕熱內侵肌膚患有瘡瘍癤癰、丹痧疹毒,由風毒則內歸于肺,由濕毒則內歸于脾。風濕熱毒外襲肌表,內歸肺脾,肺失通調,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引起水腫。肺脾氣虛肺脾不足,亦是發生水腫的重要因素。蓋肺為水之上源,有通調水道之功,且水由氣化,氣行則水行;脾為土臟居中焦,有運化水濕之能,為水之堤防,脾健則水濕自能運化。小兒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若素體不足,肺虛通調失職,氣不化水,脾虛運化失權,土不制水,以致水不歸經而橫溢肌膚,產生水腫。

      脾腎陽虛腎為水臟,與膀胱互為表里,為水之下源,主溫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兒素體不足,腎常虛,或水濕內侵,影響脾陽運化,脾虛及腎,命門火衰,無以溫化水濕從膀胱而去,所謂關門不利則聚水發生水腫,是為陰水。

      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若水氣內盛,上逆凌心射肺,產生心悸、氣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現昏迷、抽搐;甚則水毒閉阻,上則頭痛嘔惡、口中氣*,下則尿少尿閉,以致神昏、驚厥。此三者均為水腫之危重變證,多見于陽水,水毒內閉則也見于陰水后期。

      綜上所述,外感風邪,內傳于肺,或瘡毒入侵,內歸肺脾,多見于陽水;若陽水日久,損傷肺脾,則由實轉虛,肺脾氣虛;或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則多見于陰水。不論陽水、陰水,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肺、脾、腎,變證可涉及心肝。其病機可概括為“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一、辨證要點

      1.辨陰陽虛實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腫以頭面為重,皮膚光亮,按之即起者多為陽水,屬實;起病緩慢,病程長,水腫以腰以下為重,皮膚色暗,按之凹陷難起者多為陰水,屬虛或虛中夾實。
      2.辨常證、變證凡見水腫,尿少,精神食欲尚可者,為常證。水腫見有尿少、胸滿、咳喘、心悸,或見神昏譫語、抽風痙厥,甚則見有尿閉、惡心嘔吐、口有*氣、衄血者,均為危重變證。

      二、治療原則
      水腫治療,以通利水道為基本法則。陽水屬實,應以祛邪為主,治以發汗利尿,清熱解毒等法;陰水屬虛,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溫陽利水。如陽水由實轉虛,應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陰水復感外邪,則應注意急則治標,邪去方治其本。出現重危變證,當審因立法,積極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搶救。

      三、分證論治
      (一)常證

      1.風水相搏
      證候:水腫大都先從眼瞼開始,繼而四肢,甚則全身浮腫,來勢迅速,顏面為甚,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發熱惡風,咳嗽,咽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分析:風性向上,善行而數變,故浮腫先見于頭面,繼而四肢,來勢迅速,,肌膚浮腫,按之凹陷即起,是為風水之象。肺失通調,水聚肌膚則小便短少;風夾濕熱蘊結下焦,邪傷血絡,故見尿血。發熱惡風、咽痛身痛、咳嗽,均為風熱上受,肺失清肅所致;舌苔薄白,脈浮為風邪之征。
      洽法:疏風利水。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常用藥:麻黃發散風寒、宣肺利水,連翹清熱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腫,三者為主藥。配杏仁、桑白皮、車前子宣肺降氣、利水消腫,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
      表寒重加防風、荊芥、桂枝祛風散寒解表;表熱重加金銀花、浮萍辛涼清熱解表;尿少、水腫甚者,加澤瀉、茯苓、豬苓利水消腫;尿血加白茅根、大薊、小薊涼血止血;咽痛、咳嗽,加土牛膝根、牛蒡子、蟬蛻清熱解毒,宣肺利咽止咳。若頭痛目眩,去麻黃,加浮萍、鉤藤、菊花、決明子平肝潛陽。
     2.濕熱內侵
      證候:面肢浮腫或輕或重,小便黃赤短少或見尿血,常患有膿皰瘡、癤腫、丹毒等瘡毒,煩熱口渴,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濕熱或瘡毒內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調失職,水濕泛溢肌膚而成水腫。濕熱下注故小便黃赤短少;熱傷血絡則尿血。煩熱口渴,大便于結,乃熱重于濕或瘡瘍熱毒所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皆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淡滲利濕。
      方藥:五味消毒飲合五皮飲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熱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腫,陳皮理氣和中。
      高熱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生津;大便干結加大黃泄熱通腑;皮膚瘡毒加苦參、白鮮皮清熱解毒;小便灼熱短黃加黃柏、車前子清下焦濕熱以利尿;尿血加大薊、小薊,并服琥珀粉,以清熱涼血止血。

      3.肺脾氣虛
      證候:浮腫不著,或僅見面目浮腫,面色少華,倦怠乏力,納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分析:本證常出現在病程較長者中,或出現在陽水后期,或出現在陰水初期。正氣不足,肺脾氣虛,邪少虛多,故浮腫不著,或僅見面目浮腫。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均為氣虛之征。脾虛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肺虛衛表失固,則易出汗,易感冒。
      治法:益氣健脾,利水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合玉屏風散加減。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山藥、蓮子補氣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濕,薏仁、茯苓健脾利濕,砂仁醒脾開胃,防風配黃芪、白術益氣祛風固表,甘草調和諸藥。
      食少便溏加蒼術、焦山楂運脾消食以止瀉;脘痞腹脹加陳皮、半夏理氣寬中消脹。若小便清長,四肢欠溫,加附子、桂枝溫陽通經;鏡下血尿加益母草、丹皮活血止血;水腫明顯,去山藥、蓮子、砂仁,加桑白皮、澤瀉、大腹皮、車前子利水消腫。

      4.脾腎陽虛
      證候:全身浮腫,以腰腹下肢為甚,按之深陷難起,畏寒肢冷,面白無華,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分析:脾腎陽虛,水液失于氣化和溫運,以致水濕內停,外溢肌膚,因濕性趨下,則見全身浮腫,以下肢腰腹為甚,按之凹陷難起。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水液不得下泄,故小便量少甚或無尿;脾陽不足,運化失職,則大便溏;陽氣不足,失于溫煦,精微不足,失于充養,故畏寒肢冷,面色無華,神倦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均為脾腎陽虛之候。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利水。
      方藥:真武湯加減。常用藥:附子、補骨脂溫腎壯陽以化氣行水,白術、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營溫中。
      偏于脾陽虛者,加蒼術、黨參、干姜溫陽助運;偏于腎陽虛者,加仙靈脾、肉桂溫腎壯陽;神疲氣短乏力,加黨參、黃芪補氣益腎健脾;水腫較甚,尿少,加豬苓、澤瀉、大腹皮、桂枝化氣利水;久病夾瘀,加丹參;水蛭活血化瘀。
      (二)變證
      1.水氣上凌心肺
      證候:肢體浮腫,尿少或尿閉,咳嗽,氣急,心悸,胸悶,煩躁夜間尤甚,喘息不得平臥,口唇青紫,指甲發紺,苔白或白膩,脈細數無力。
      分析:水氣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肅降,心失所養,故咳嗽氣急,胸悶心悸,甚則喘息不能平臥。水阻氣滯,血脈瘀滯,則口唇青紫,指甲發紺;水濕內阻,耗損心陽,神不守舍,則煩躁夜間尤甚,脈細數無力。水濕泛濫,膀胱氣化不行,則肢體浮腫,尿少或尿閉。
      治法:瀉肺逐水,溫陽扶正。
      方藥: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湯加減。常用藥:葶藶子、大黃瀉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陽救逆。
      水腫、喘息較甚,二便不利,體質尚好者,可短期應用峻下逐水藥物,如商陸、牽牛子、桑白皮、車前子,以瀉肺逐水。胸悶心悸,唇甲青紫,加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活血祛瘀;痰濁內閉,神志不清者,加用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

      2.邪陷心肝
      證候: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煩躁,甚則抽搐、昏迷,舌紅,苔黃糙,脈弦。
      分析:濕邪熱毒郁于肝經,耗損肝陰,使肝氣橫逆,肝陽上亢,故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煩躁。水毒之邪內陷厥陰,故昏迷,抽搐。舌紅,苔黃糙,脈弦,為熱毒內犯之象。
      治法:平肝潛陽,瀉火熄風。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常用藥:龍膽草瀉肝經實火,山梔、黃芩苦寒瀉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羚羊角、鉤藤、菊花平肝熄風,生地、當歸、白芍滋陰養血柔肝,甘草調和諸藥。
      大便秘結加大黃瀉火通腑;嘔惡加半夏、膽星化痰降逆;神昏、抽搐者,選用牛黃清心丸或紫雪丹,以清心開竅,熄風止痙。

      3.水毒內閉
      證候:全身浮腫,尿少或尿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口中氣*,腹脹,甚或昏迷,苔膩,脈弦。
      分析:此乃濁邪壅塞三焦,氣機升降失常,腎主水液功能喪失,水毒內閉,中焦格拒之惡候。腎氣不足,氣化不利,水濕泛濫,則全身浮腫。濕濁水毒,壅阻為患,中焦格拒,上下不通,則腹脹;胃失和降,氣逆于上,則惡心嘔吐,口中氣*;上蒙清竅,則頭痛頭暈,甚則昏迷;壅滯下焦,則尿少或尿閉。
      治法:辛開苦降,辟*解毒。
      方藥:溫膽湯合附子瀉心湯加減。常用藥:大黃、黃連、黃芩瀉三焦之火,泄濁毒之邪,通壅阻之氣。陳皮、半夏燥濕化濁,附子、生姜辛開溫中扶陽,竹茹清化痰濁,枳實破氣消滯,甘草調和諸藥。
      惡心嘔吐頻繁者,先服玉樞丹辟*解毒;尿少尿閉,加車前子、澤瀉、茯苓通利小便;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痙開竅。

     小兒水腫的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腎炎清熱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急性腎炎的風水相搏證、濕熱內侵證。

      2.六味地黃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腫腎陰不足者。

      3.金匱腎氣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腫腎陽不足者。

      4.知柏地黃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腫陰虛火旺者。

      5.雷公藤多甙片1,分3次服。用于腎病綜合征。

      二、單方驗方

      1.鮮車前草、鮮玉米須各50-100g,煎水代茶,每日1劑。用于陽水。

      2.冬瓜皮、葫蘆各50g,煎水代茶,每日1劑。用于水腫和小便不利者。

      3.羅布麻、菊花各10g,沸水浸泡,每日1劑,分3-4次服。用于急性腎炎血壓偏高者。

      4.雷公藤、生甘草各10s,雞血藤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3—4次服。用于腎病綜合征。
      三、藥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搗糊狀,分兩等份,分別敷于雙腰部及足心,包扎固定。每2日換藥1次,7次為1療程。用于陽水。

      2.商陸100g,麝香1g,蔥白或鮮生姜適量。將商陸研極細末,每次取藥末3-5g,蔥白1根,搗爛成糊狀,取麝香粉0.1s,放人臍內,再將調好的藥糊敷在上面,蓋上油紙、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3—5天見效,7天為1療程。用于腹水。

      四、飲食療法

      1.烏魚1條,赤小豆30so不加食鹽,煮熟后食用。用于陰水。

      2.薏苡仁、赤小豆、綠豆各30g,粳米100g.如常法煮粥服食。用于水腫脾虛夾濕者。

      小兒水腫的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2.預防感冒,保持皮膚清潔,徹底治療各種皮膚瘡毒。

      二、護理

      1.發病早期應臥床休息,待血壓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可逐漸增加活動。

      2.水腫期應限制鈉鹽及水的攝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腫的患兒,應暫時忌鹽,至小便增多,水腫漸消,可給予低鹽飲食。

      3.腎炎或腎病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

      4.密切觀察(cha)患兒水(shui)的(de)進(jin)出(chu)量、血壓、水(shui)腫、神志等(deng)情(qing)況,早期(qi)發(fa)現水(shui)腫變證

  • 松柏友
    回復
    2023-07-17 01:01:43

    關于純陽與稚陰稚陽學說
    “純陽”與“稚陰稚陽”都是古代醫家用來說明小兒生理特點的理論。“純陽”是指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稚陰稚陽”是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識等與成人相比均屬不足。
    “純陽”最初用來說明宇宙現象。[原文]《顱囟經·脈法》中用以引申說明小兒的生理特點,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之后,歷代醫家也紛紛用“純陽”理論說明臨床的脈象特點、治療法則、疾病性質與發病特點。但是從生理方面來理解“純陽”,則認為是用以說明小兒時期生機蓬勃,發育迅速這一特點的。
    稚陰稚陽學說在理論上是純陽學說的發展,說明小兒體質除生機蓬勃,發育迅速之外,還存在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一面。稚陰稚陽學說也為小兒發病容易這一病理特點奠定了理論基礎。
    純陽與稚陰稚陽學說,都是在陰陽學說范疇內,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兒生理特點,同時也為闡明小兒病理特點,指導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發病原因與病理特點
    小兒疾病的發生,其病因雖與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小兒的體質特點,故還有其特殊性。小兒疾病的發生,一是機體正氣不足,御邪能力的低下,二是由于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所致。由于小兒臟腑柔弱,不僅發病容易,而且變化迅速,邪正之間、寒熱虛實之間,易于消長轉化,反映出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但小兒生機蓬勃,發育迅速,患病后如及時診治,機體易趨康復,此乃小兒另一病理特點。
    外感六淫、癘氣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風為百病之長,占小兒外感致病因素中第一位。小兒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膚疏松,風邪從口鼻、皮毛而入,引起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風邪外襲,發病多急,傳變較快。
    小兒外感風邪常易與其它病邪兼夾致病,常見有夾寒、夾熱、夾濕等。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如小兒軀體受寒,或為飲食生冷所傷,則寒邪犯肺,痰飲內停,最易發生冷哮。若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發生寒瀉。若遷延不愈,可由脾及腎,傷及腎陽。寒性凝滯,寒凝則血澀,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小兒感受暑熱,可表現為熱、痰、風、驚的病理變化,以及一些小兒夏季特有的病證。
    濕性粘滯,小兒脾常不足,故小兒腹瀉最為多見,感受濕邪還可引起其他疾病。如濕阻脾胃,可導致食欲不振,濕與熱合,流注經絡,可發生痿證等。
    秋燥之氣,易傷津液,燥邪可致疫喉及肺燥傷陰之證。
    火為陽邪,輕者為溫,重者為熱,甚者為火。
    除以上六淫之邪外,小兒還常易感受疫癘之氣,而引起時行疾病如麻疹、水痘,小兒麻痹癥,丹痧等。感受疫癘之氣,病情常較危重,并有相互傳染的特點。
    飲 食 內 傷
    饑飽失常 小兒不知饑飽,飲食失宜,而易傷及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如乳食過度,則脾胃為病,不能蒸腐運化水谷,可發生食積、嘔吐、腹脹、腹瀉等證。
    飲食不潔 小兒脾胃薄弱,如飲食不潔則損傷腸胃,可致腹瀉、嘔吐、痢疾等腸胃疾病及腸道寄生蟲病,嚴重者可致食物中毒,甚則危及生命。
    飲食偏嗜 有些小兒常見偏食、挑食等不良習慣,食譜單調,致使營養缺乏,日久則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乏源。臨床出現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少華等氣血不足,脾胃虛弱之證,常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胎 產 損 傷
    小兒病因除以上外感六淫及內傷乳食外,還與胎稟因素及產時損傷有關,如孕母嚴重營養不良可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易發生流產和早產,出生的嬰兒常為低出生體重兒。孕母疾病對胎兒也有影響,有些時行疾病可直接傳給胎兒如水痘、風痧等。
    在分娩過程中,如產程過長或胎吸、產鉗等工具使用不當,可導致頭顱血腫、斜頸、青紫窒息、不乳不啼等證,嚴重者出現抽風痙厥、尖叫尖啼。在斷臍及臍帶結扎過程中,如不重視清潔衛生,則可發生臍風、赤游丹等疾患。
    稟 賦 因 素
    稟賦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小兒某些疾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如癲癇、哮喘諸病。癲癇在《素問·奇病論》中已有“此得之在母腹中時”的記載。哮喘多為宿疾,其發病也與母體遺傳有關。其他如病理性黃疸、某些出血性疾病等,也與胎稟、遺傳有關。
    病理特點發病容易,傳變迅速
    發病容易是指小兒容易感染病邪而發病。小兒臟腑嬌嫩,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加之幼兒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會自節,故在外易為六淫所侵,在內易為飲食所傷,以及胎產稟賦因素,所以小兒易于感觸,容易發病,且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容易引起疳證,食積,泄瀉等癥。
    小兒腎常虛,易發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種疾患,如解顱、胎怯胎弱、五遲五軟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攝取不足,影響腎氣藏精而產生佝僂病等疾患。
    傳變迅速是指小兒在疾病過程中容易發生轉化,變化多端,其主要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小(xiao)兒感染疾病傳變迅速,寒熱(re)虛實錯(cuo)綜復雜,但小(xiao)兒體稟純(chun)陽(yang),生機蓬勃,活力充沛,組織再生和修補的過程較快,且病因比較單純(chun),疾病過程中情志因素(su)的干擾和影響相對較少,所(suo)以輕病容易(yi)治愈,重病若(ruo)及時診治,護理得(de)宜,大多數(shu)也能獲(huo)得(de)痊愈。

  • 李雲松
    回復
    2023-07-17 01:01:43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爛喉丹痧的病因5爛喉丹痧的癥狀6爛喉丹痧的辨證分型 6.1爛喉丹痧·毒侵肺衛證6.2爛喉丹痧·毒壅氣分證6.3爛喉丹痧·毒燔氣營證6.4爛喉丹痧·余邪傷陰證 7爛喉丹痧的治療8參考資料附:1治療爛喉丹痧的方劑2治療爛喉丹痧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爛喉丹痧 1拼音

    làn hóu dān shā

    2英文參考

    scarlet fever [中(zhong)醫(yi)藥學(xue)名詞審定委員會.中(zhong)醫(yi)藥學(xue)名詞(2004)]

    scarlet fever [中(zhong)醫藥學(xue)名(ming)詞審(shen)定委員會.中(zhong)醫藥學(xue)名(ming)詞(2010)]

    scarlatina [中醫(yi)藥學名(ming)詞審定委員會.中醫(yi)藥學名(ming)詞(2010)]

    3概述

    爛(lan)(lan)喉(hou)丹(dan)痧(scarlet fever[1][2]、scarlatina[1])為(wei)病名(ming)[3]。是指感受時疫(yi),以咽(yan)喉(hou)腫痛糜爛(lan)(lan),肌膚丹(dan)痧密布為(wei)主要(yao)表現(xian)的急性外感熱病[1][2]。《瘍科心得集》卷上:“夫爛(lan)(lan)喉(hou)丹(dan)痧者,系天行疫(yi)癘之毒,故長幼傳染者多。”爛(lan)(lan)喉(hou)丹(dan)痧即爛(lan)(lan)喉(hou)痧[3]。又名(ming)爛(lan)(lan)喉(hou)痧,喉(hou)痧、疫(yi)喉(hou)痧、疫(yi)痧[3]。常發于冬春之季[3]。本(ben)病相當于猩紅熱[3]。

    4爛喉丹痧的病因

    爛喉(hou)丹痧(sha)多因時行疫癘之(zhi)邪毒(du),從口鼻(bi)入(ru)于肺胃,上(shang)沖咽(yan)喉(hou)所致(zhi)[3]。

    5爛喉丹痧的癥狀

    爛喉(hou)丹痧癥見咽(yan)喉(hou)紅腫疼(teng)痛(tong)迅速,繼之喉(hou)核腐潰,上被假膜、易拭去,疼(teng)痛(tong)甚劇,湯水難咽(yan),寒熱大作,遍體酸楚,全身痧點隱隱,密肌紅,宛(wan)如(ru)錦紋[3]。

    分散小粒者(zhe)(zhe)(zhe)為痧(sha)[3]。痧(sha)疹(zhen)排列(lie)甚(shen)密、融(rong)合,成片如(ru)云(yun)(yun)頭突起(qi)(qi)者(zhe)(zhe)(zhe)為疳,如(ru)以手(shou)(shou)指壓,則痧(sha)點消失,指離則痧(sha)點漸復[3]。《喉痧(sha)正的》:“其(qi)瑣碎小粒者(zhe)(zhe)(zhe)為痧(sha),痧(sha)者(zhe)(zhe)(zhe)沙也,紅暈如(ru)塵(chen)沙而起(qi)(qi),屬肺。其(qi)成片如(ru)云(yun)(yun)頭突起(qi)(qi)者(zhe)(zhe)(zhe)為。者(zhe)(zhe)(zhe)丹也,或隱(yin)在皮膚(fu)之間(jian),多(duo)起(qi)(qi)于手(shou)(shou)足身背(bei)之上,昔(xi)人謂屬脾(pi),以脾(pi)主肌肉故(gu)也。”

    猩紅痧點先起于頸項,后胸背(bei)、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zhi)全身[3]。然(ran)顏面獨無(wu),口唇周圍(wei)蒼白無(wu)痧點[3]。痧發透(tou)出則熱減(jian)[3]。舌色紅,舌面光(guang)滑而有(you)小粒突起狀如(ru)楊(yang)梅[3]。舌苔漸(jian)由白厚而轉黃膩(ni)[3]。痧疹消退(tui)后,皮(pi)(pi)膚有(you)糠皮(pi)(pi)樣之脫(tuo)屑現(xian)象[3]。

    6爛喉丹痧的辨證分型6.1爛喉丹痧·毒侵肺衛證

    爛(lan)喉(hou)丹(dan)痧·毒(du)侵肺(fei)衛(wei)證(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1])是指(zhi)疫(yi)毒(du)侵犯肺(fei)衛(wei),以初起惡寒發熱(re),繼則壯熱(re)煩渴,咽喉(hou)紅腫疼痛(tong),甚或(huo)潰(kui)爛(lan),肌膚丹(dan)痧隱隱可見(jian),舌紅赤,見(jian)珠狀(zhuang)突(tu)起,苔白而干,脈浮(fu)數(shu)等(deng)為常見(jian)癥的爛(lan)喉(hou)丹(dan)痧證候[4]。

    6.2爛喉丹痧·毒壅氣分證

    爛(lan)喉(hou)丹痧·毒壅(yong)氣分證(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congesting qi phase[1])是指疫毒壅(yong)結上焦氣分,以壯熱,口渴,煩躁,咽喉(hou)紅(hong)腫糜爛(lan),肌(ji)膚丹痧顯露(lu),舌紅(hong)赤有珠,苔(tai)黃燥,脈(mo)洪數等為常見癥的爛(lan)喉(hou)丹痧證候[4]。

    6.3爛喉丹痧·毒燔氣營證

    爛喉(hou)丹(dan)痧·毒燔氣(qi)營證(zheng)(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pervading both qi and nutrient phases[1])是指疫毒燔灼(zhuo)氣(qi)營,以(yi)咽(yan)喉(hou)紅腫糜爛,甚則氣(qi)道阻塞,聲啞氣(qi)急,丹(dan)痧密布,紅暈如斑,赤紫成片,壯(zhuang)熱,汗多,口渴,煩(fan)躁,舌絳干燥,遍起芒刺,狀如楊梅(mei),脈細數等為常見癥(zheng)的爛喉(hou)丹(dan)痧證(zheng)候(hou)[4]。

    6.4爛喉丹痧·余邪傷陰證

    爛喉(hou)丹痧(sha)·余(yu)(yu)邪傷(shang)陰證(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yin injury by lingering pathogen[1])是(shi)指余(yu)(yu)毒未凈(jing),耗傷(shang)陰津,以咽喉(hou)糜爛漸(jian)減,但仍疼痛,壯熱已除,惟午(wu)后仍低(di)熱,口干唇燥(zao),皮膚(fu)干燥(zao)脫(tuo)屑,舌(she)紅而干,脈細(xi)數(shu)等為常見癥的(de)爛喉(hou)丹痧(sha)證候[4]。

    7爛喉丹痧的治療

    爛喉丹痧的(de)治療初宜辛(xin)涼解表,泄熱解毒,滋液(ye)養陰等[3]。銀(yin)翹散之類辛(xin)涼透毒,繼(ji)用涼營(ying)清(qing)氣湯、清(qing)營(ying)湯等加減以(yi)(yi)瀉熱解毒,終用養陰清(qing)肺湯、清(qing)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等加減以(yi)(yi)清(qing)熱養陰[3]。

    初起(qi)用藥不宜用辛溫(wen)發散(san);不宜過(guo)早用大劑苦寒;不宜過(guo)早用瀉下之(zhi)品[3]。

    若證見大便(bian)秘(mi)結,小便(bian)短赤,口氣臭穢,舌苔黃燥,可用(yong)涼膈散;若證見神(shen)昏(hun)譫語,高熱(re)等(deng),為邪遏在(zai)內(nei),宜服(fu)紫雪丹、至寶丹、安宮(gong)牛黃丸(wan)等(deng)以清心(xin)開竅,清熱(re)解毒(du)[3]。

    若見大便泄瀉,則仍宗發表透(tou)疹(zhen),和營(ying)解毒(du),方宜升麻葛根湯加味[3]。

    若邪熱(re)熾盛(sheng)傷(shang)津劫液,內(nei)動肝風而(er)為(wei)痙厥者,宜(yi)大劑清營(ying)涼(liang)解,如(ru)清營(ying)湯等[3]。

  • 松柏友
    回復
    2023-07-17 00:00:33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有與丹痧病人接觸史。

      2.臨床表現潛伏期1-12天,病程一般為2-5天。

      (1)前驅期一般不超過24小時。起病急驟,高熱,畏寒,咽痛,吞咽時加劇。伴頭痛,嘔吐,厭食,煩躁不安等癥。咽及扁桃體有膿性分泌物。軟腭充血,有細小紅疹或出血點,稱為粘膜內疹,每先于皮疹出現。頸前淋巴結腫大壓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時內出疹。皮疹從耳后、頸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膚呈彌漫性紅暈,壓之退色,其上散布針尖大小猩紅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頸部、肘前、腋窩、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形成紫紅色線條,稱線狀疹。皮膚表面呈雞皮樣,皮疹有瘙癢感。面頰充血潮紅,唯口唇周圍蒼白,稱環口蒼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剝脫,舌紅起刺,稱楊梅舌。

      (3)恢復期皮疹于48小時達高峰,以后2-4天內依出疹次序消退。體溫下降,全身癥狀好轉。疹退1—2周后開始成片狀脫屑、脫皮,約2周脫盡,無色素沉著。

      3.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咽拭子細菌培養可分離出A組p型溶血性鏈球菌。

      二、鑒別診斷

      與麻疹、風痧、奶麻的鑒別診斷,見下表。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丹痧屬溫疫性疾病,一般可以衛氣營血辨證,其病期與辨證有一定規律。病在前驅期,發熱惡寒,咽喉腫痛,痧疹隱現色紅,病勢在表,屬邪犯肺衛。進入出疹期,壯熱口渴,咽喉糜爛有白腐,皮疹猩紅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勢在里,屬毒熾氣營;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膚脫屑,舌紅少津,屬邪衰正虛,氣陰耗損。

      二、治療原則

      本(ben)病治療以清熱解(jie)毒(du)(du),清利(li)咽(yan)喉為(wei)基(ji)本(ben)法則,結合邪之所在而(er)辨證論治。病初邪在表,宜(yi)辛涼宣透,解(jie)表利(li)咽(yan);病中邪在里,宜(yi)清氣涼營,解(jie)毒(du)(du)利(li)咽(yan);病后邪退陰(yin)(yin)傷(shang),宜(yi)養陰(yin)(yin)生津(jin),清熱潤(run)喉。

丹痧是什么癥狀

丹痧和猩紅熱是一個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