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回答
食養人
2023-07-16 22:02:59
丹痧(sha)和(he)猩(xing)紅熱是(shi)同一個病(bing)的。丹痧(sha)指的是(shi)中醫的說法,猩(xing)紅熱是(shi)西醫的說法,通常表現(xian)(xian)出(chu)發熱、咽(yan)喉(hou)腫痛、全(quan)身出(chu)現(xian)(xian)猩(xing)紅色的皮疹(zhen),疹(zhen)后(hou)脫屑脫皮。通常發生于2~8歲的兒童,可以通過血(xue)常規、咽(yan)拭(shi)子(zi)、大便常規進行檢(jian)查。
最新回答共有5條回答
-
常州-薛**
回復基本病癥
猩紅熱是由產生紅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猩紅熱
性傳染病,以發燒,咽疼,全身皮疹為特點。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見,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學齡兒童發病較高,多發生在托幼及小學校集體生活的地方,其傳染 是患者和健康帶菌者,通過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產生飛沫通過呼吸道而傳播細菌,病情輕重不等,潛伏期1-7天,大多數2-4天,起病急驟,發燒,咽痛為早期癥狀,較重者可有頭痛,嘔吐,其后有舌乳突腫脹,先是白色舌,而后舌苔變黃,粗糙,有紅刺,同時后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大約在發病后24小時有皮疹出現,全身均可是紅色栗粒樣皮疹,疹與疹之間皮膚發紅,無正常皮膚,在皮膚皺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線狀,口唇周圍不出皮疹而顯蒼白,形成一個圍繞口周的蒼白圈,一般2天達高峰,發后慢慢消退,2-4天退凈,體溫逐漸下降,疹退后7天左右開始脫皮屑,輕者呈糠屑樣脫落物,重者見大片脫皮。
編輯本段病原學
主要致病菌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咽部 猩紅熱
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癥,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炎癥性病變。個別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組織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紅熱病人或帶菌者的鼻咽部,通過空氣飛沫(說話、咳嗽、打噴嚏)直接傳染,也可由帶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間接傳播,偶爾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 流行病學 本病全年可發病,但以冬春為高峰,主要多見于5~15歲兒童。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病人及帶菌者,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視為傳染源。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熱、對干燥抵抗力弱,故間接接觸傳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紅疹毒素有5種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猩紅熱可再感染。
編輯本段癥狀與類型
本病潛伏期2~5天,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猩紅熱
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腭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發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頭紅腫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乳頭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后1天發疹,依次于頸、胸、軀干、四肢出現細小密集的紅斑、壓之褪色,約36小時內遍及全身。肘彎、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瘀點狀線條稱“帕氏線”。由于兩頰及前額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現特征性口周蒼白,稱“ 環口蒼白圈”。 皮疹出現48小時內,疹達高峰,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續2~4天后,皮疹按出現順序消退。起病第7~8天開始脫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為大片脫皮,像手套、襪套狀。重者有脫發。 本病的并發癥主要有三種: (1)化膿性并發癥 有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發癥 心肌炎、心內膜炎等。 (3)變態反應性并發癥,在病后2~3周出現,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 猩紅熱多見于2~8歲的兒童,病情多較急重,有較強的傳染性,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所以,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旦孩子出現類似的癥狀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根據起病急驟、典型皮疹、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及疹退后脫皮屑,結合全身癥狀發熱、咽痛、扁桃體炎和接觸史診斷較易。但應與風疹、麻疹相鑒別。此外應注意有無服藥史,以除外猩紅熱樣藥疹。
編輯本段臨床診斷
潛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一)前驅期 大多驟起畏寒、發熱,重者體溫可升到39~40℃,伴 猩紅熱
頭痛、咽痛、食欲減退,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嬰兒可有譫妄和驚厥。咽紅腫,扁桃體上可見點狀或片狀分泌物。軟腭充血水腫,并可有米粒大的紅色斑疹或出血點,即粘膜內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現。 (二)出疹期 皮疹為猩紅熱最重要的癥候之一。多數自起病第1~2天出現。偶有遲至第5天出疹。從耳后,頸底及上胸部開始,1日內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數需經數天才蔓延及全身。典型的皮疹為在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布著針帽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手壓全部消退,去壓后復現。偶呈“雞皮樣”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癢。在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部可見皮疹密集呈線狀,稱為“帕氏線”。面部充血潮紅,可有少量點疹,口鼻周圍相形之下顯得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病初起時,舌被白苔,乳頭紅腫,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邊緣處為顯著,稱為“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并可有淺表破裂,乳頭仍突起,稱“楊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時內達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癥者可持續5~7天甚至更久。頜下及頸部淋巴結可腫大,有壓痛,一般為非化膿性。此期體溫消退,中毒癥狀消失,皮疹隱退。 (三)恢復期 退疹后一周內開始脫皮,脫皮部位的先后順序與出疹的順序一致。軀干多為糠狀脫皮,手掌足底皮厚處多見大片膜狀脫皮,甲端皸裂樣脫皮是典型表現。脫皮持續2~4周,嚴重者可有暫時性脫發。 白細胞計數增加,多數達10~20×109/L,中性粒細胞增加達80%以上,核左移,胞漿中可見中毒顆粒及竇勒氏(Dohle)小體,嗜酸粒細胞初期不見,恢復期增多。 臨床表現差別較大,一般分為以下4個類型: (一)普通型 在流行期間95%以上的病人屬于此型。臨床表現如上所述。有咽峽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癥狀,頜下淋巴結腫大,病程1周左右。 (二)膿毒型 咽部紅腫,滲出膿液,甚至發生潰瘍,細菌擴散到附近組織,形成化膿性中耳炎、鼻旁竇炎、乳突炎、頸部淋巴結明顯腫大。少數患者皮疹為出血或紫癜。還可引起敗血癥。 (三)中毒型 臨床表現主要為毒血癥。高熱、劇吐、頭痛、出血性皮疹,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圍循環衰竭。重型病例只見咽部輕微充血,與嚴重的全身癥狀不相稱。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見。 (四)外科型及產科型 病原菌由創口或產道侵入,局部先出現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無咽炎、全身癥狀大多較輕。
編輯本段并發癥
(一)化膿性并發癥 可由本病病原菌或其他細菌直接侵襲附近 猩紅熱
組織器官所引起。常見的如中耳炎、乳突炎、鼻旁竇炎、頸部軟組織炎、蜂窩織炎、肺炎等。由于早期應用抗菌療法,此類并發癥已少見。 (二)中毒性并發癥 由細菌各種生物因子引起,多見于第1周。如中毒性心肌炎、心包炎等。病變多為一過性,且預后良好。 (三)變態反應性并發癥 一般見于恢復期,可出現風濕性關節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心包炎及急性腎小球腎炎。并發急性腎炎時一般病性輕,多能自愈,很少轉為慢性。 診斷 (一)接觸史 有與猩紅熱或咽峽炎病人接觸史者,有助于診斷。 (二)臨床表現 驟起發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莓舌、帕氏線、恢復期脫皮等,為猩紅熱的特點。 (三)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數增高達10~20×109/L,嗜中性粒細胞占80%以上。紅疹毒素試驗早期為陽性。咽試子、膿液培養可獲得A組鏈球菌。
編輯本段鑒別診斷
(一)麻疹 病初有明顯的上呼吸道卡他癥狀,第3~4病日出疹,疹型與猩紅熱不同,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面部發疹。頰內粘膜斑及白細胞計數減少為重要區別。 (二)內疹 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開始呈麻疹樣后融合成片,類似猩紅熱,但無彌漫性皮膚潮紅。退疹時無脫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結常腫大。風疹病毒特異抗體效價上升等有助診斷。 (三)藥疹 有用致疹藥物史。皮疹有時呈多樣化表現,分布不均勻,出疹順序由軀干到四肢。全身癥狀輕,與皮疹的嚴重程不相稱。本病無咽峽炎、楊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 (四)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黃色葡萄球菌亦能產生紅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紅熱樣的皮疹。鑒別主要靠細菌培養。本病進展快,預后差,應提高警惕。 (五)川崎病(又名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 本病好發于4歲以下乳幼兒,病理特征為血管炎。主要表現為急性發燒起病,熱程約1~2周;眼結膜充血,舌似猩紅熱之草莓,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頸、頜下、腹股溝),不化膿,不粘連;手指及指(趾)末端對稱性水腫;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見于軀干部,表現猩紅熱樣,不癢或輕度瘙癢,紅疹消退后有糠狀或膜狀脫屑。該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變,消化道病變,泌尿系病變等。化驗室檢查示白細胞總數、嗜中性細胞增高、有時血小板增加,血沉增快。
編輯本段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 主癥 發熱驟起,咽部紅腫疼痛,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點如錦紋,舌質紅苔薄黃。 次癥 頭痛,或伴有嘔吐,脈浮數。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陽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癘之邪侵犯肺衛,肺胃受邪,其 蟬蛻
氣失和,故見發熱、頭痛、咽喉紅腫疼痛等癥狀;皮膚潮紅,可見隱約細小紅點,狀如錦紋,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療原則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方藥運用 解肌透痧湯加減:葛根、蟬蛻、浮萍、淡豆豉、荊芥、射干、桔梗、馬勃、牛蒡子、甘草、連翹、竹茹、僵蠶。 2.毒在氣營主癥 壯熱不解,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瘀點,疹由頸、胸開始,繼而彌漫全身,見疹后的1~2天,舌苔黃糙,舌質紅刺,3~4天后舌苔呈剝脫,舌面光紅,舌質紫紅有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次癥 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大便干結,小便短赤。 理化檢查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熒光檢查或培養可見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 辨證要點 本證為毒熱竄人氣營,氣血受邪,血熱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氣營的病理變化。痧毒外達,其熱必熾;毒火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白腐;痧毒犯營,痧火透達表現為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痧點;舌為心之苗,痧毒火熱及心,心熱上熏舌體,故見舌刺紅腫似“梅”。治療原則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運用 涼營清氣湯加減:生石膏、連翹、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梔子、黃連、石斛、竹葉、玄參、白茅根、蘆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壯熱無汗者,方中去黃連、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達;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爛氣味穢臭者,方中去石斛、竹葉,加大黃、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見高熱、頭痛、嘔吐、神昏、抽搐,舌苔黃糙、舌質紅絳,脈數等癥,為痧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宜鎮驚熄風,藥用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3. 疹后傷陰主癥 丹痧布齊后1~2天,開始皮膚脫屑,伴有低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 次癥 咽喉糜爛疼痛減輕,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結。理化檢查 血象一般正常,多價紅疹毒素試驗陰性。 辨證要點 本證為痧毒疫火外達肌膚,陰傷液枯,從而致肌 雙花
膚失潤而枯,隨之脫落;肺胃陰傷,故見低熱、舌紅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癥。治療原則 養陰生津,清熱潤喉。方藥運用 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玄參、桔梗、甘草、蘆根。若低熱不解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麥芽;大便干結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見發熱、心悸、胸悶、神疲、多汗、肢節疼痛,舌苔薄、舌質淡紅,脈數無力,或結代等癥,為毒熱傷及心氣、血脈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滋陰寧心,藥用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人參、當歸、丹參、生地、麥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 中藥處方(一) 方名:猩紅熱方劑一。組成:板藍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葉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蘆根10克 生地12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參6克。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治法:清熱解毒,瀉熱滋陰。主治:猩紅熱。毒疹已出,仍高熱,口渴、咽喉紅腫、疼痛,可見腐物附著,時或譫語,舌質紅或絳有芒刺、中心老黃苔,脈洪數。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中藥處方(二)方名:猩紅熱方劑二。?組成:連翹15克 雙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蘆根15克 黃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參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梔子10克。用法:水煎服,每5小時服1次,可以連續服用,直至痧透熱解。治法:清熱解毒透痧。?主治:爛喉丹痧。其疹點顆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無疹點。伴隨疹點的出現,癥見高熱神昏,譫語,耳聾狂躁,干嘔不眠,口干喜冷飲,脈象洪數,舌起芒刺,舌苔赭膩,黑干如膠皮。加減: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嚴重秘結者,可加大黃10克,服藥后大便得通,即減去大黃。若配合牛黃安宮丸1~2丸,以涼黃酒調化,隨湯藥同服,效果更顯。備注:爛喉丹痧又稱時疫喉痧,沿門闔境,傳變迅速;此乃天時寒暖不定,穢霉濁氣發為溫毒,從口鼻內侵肺胃之氣分,肺胃熱毒上攻而發。 (二)其他療法 1.單驗方 (1)黃芩:為清熱解毒之品,對丹痧的防、治均有療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連用3天。 (2)板藍根、大青葉各15g,甘草5g,水煎服。 2.外治法 (1)錫類散:取藥少許吹喉中,以清熱解毒,消腫利咽。 (2)珠黃散:吹于患處,用于咽喉紅腫、潰爛時。 3.針刺療法 取風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陰交,用瀉法,每日1次。 4.(1)邪侵肺胃:突然發熱惡寒,頭痛嘔吐,咽喉疼痛紅腫,肌膚丹痧隱約可見,舌質紅苔白,脈浮數。治法:辛涼清熱,解毒利咽。方藥: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6克、玄參6克、桔梗10克、蟬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荊芥3克、甘草3克。(2)毒在氣營:壯熱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腫痛,伴有糜爛的白點,皮疹密布,色紅如丹,甚則色紫如淤點。見疹后1-2日舌苔黃燥,舌質紅刺,3-4日后舌苔剝脫,舌面光紅起刺,狀如楊梅,脈數無力。治法: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黃連1.5克、鮮生地10克、鮮石斛10克、鮮蘆根10克、鮮竹葉6克、連翹10克、元參10克。(3)疹后陰飭:丹痧布齊后1-2日,開始皮膚脫屑,此時身熱漸退,咽部糜爛疼痛亦漸減輕,但留有低熱,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養陰生津,清熱潤喉。方藥:沙參10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葉10克。 5.簡易方藥 (1)大青葉、板藍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用于邪侵肺衛證。 (2)紫草、車前草各15~30g。水煎,連服7日。用于毒熾氣營證,也可用于預防。 6.中成藥 (1)三黃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毒熾氣營證。 (2)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毒熾氣營證。 7.外治療法 (1)金銀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葉、薄荷葉各適量。煎湯漱口,每日2~3次。用于咽喉腫痛。 (2)玉鑰匙散或錫類散,吹喉。每日 2~3次。用于咽喉腫痛。 (3)金不換散或珠黃散,吹喉。每日2~3次。用于咽喉糜爛化膿。
西醫治療
(1)抗生素療法青霉素是治療猩紅熱和一切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早期應用可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4萬~8萬U/(kg.d),分2次注射。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為徹底消除病原菌、減少并發癥,療程至少10天。對青霉素G過敏者可用紅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嚴重時也可靜脈給藥,療程7—10日。(2)對癥治療:高熱可用較小劑量退熱劑,或用物理降溫等方法。年長兒咽痛可用生理鹽水漱口或杜滅芬含片。 (3)心肌炎、休克等嚴重癥狀的治療參見有關章節。
編輯本段食療與飲食宜忌
(1)宜食高熱量、高蛋白質的流食。如牛奶、豆漿、蛋花湯、雞蛋羹等含優質蛋白高的食物,還應多給藕粉、杏仁茶、蓮子粥、麥乳精等補充熱量。 (2)恢復期應逐漸過渡到高蛋白、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如雞泥、肉泥、蝦泥、肝泥、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龍須面等。 (3)病情好轉可改為軟飯。但仍應注意少油膩及無辛辣刺激的食物。 (4)高燒注意補充水份,飲料、果蔬。 (5)如合并急性腎炎,應給少鹽、低蛋白質、半流質飲食。總之,以上皮膚有痘疹類疾病患兒,飲食宜細、軟、爛、少纖維素,并注意從飲食中補充維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復。 可食食物:肉類、貝殼類、魚類、禽類和蛋類。其中肝類及發酵豆類制品豆腐乳維生素B12含量頗高。 猩紅熱食療方五汁飲:梨、荸薺、藕、麥冬、蘆根組成,可經常飲用。? 羅漢果飲:羅漢果切成片泡茶飲。? 綠豆薄荷湯:取綠豆50克,加水適量,煮熟后,取湯汁500毫升,加入薄荷3克,煮沸1~2分鐘,經常飲服。 青橄欖、桉葉糖、薄荷糖:將青橄欖、桉葉糖、薄荷糖經常口含服用,可減輕喉痛。 生拌白蘿卜:白蘿卜切塊加白糖,可佐餐食用。有清熱、通氣、開胃作用。 (1)忌發物 發物是指容易助火生痰之品,食入發物會使體溫升高,皮疹加劇,病情加重,這類食物有狗肉、羊肉、雀肉、公雞肉、黑魚、鯽魚、海鰻、蝦、蟹、香菜、南瓜等。 (2)忌辛辣之物 辛辣之物也助火,并直接刺激咽喉部扁桃體疼痛加劇,這類食物有辣椒、辣醬、辣油、芥末、榨菜、咖喱、生姜、大蔥、五香粉等。 (3)忌過甜過咸的食物 過甜的食物多食后會助長機體溫熱,并導致消化不良,食欲減退,如巧克力、糖球、水果糖、奶糖、過甜的糖水、未經稀釋的蜂蜜等;過咸的食品如咸魚、咸菜、腌肉、龍頭烤等,這類食品能刺激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4)忌刺激神經系統的食物 濃茶、咖啡、酒都能刺激神經系統使之興奮,猩紅熱病人由于高熱,神經系統必須保持安靜,食入上述食品后,會使興奮性增高,使病兒變得煩躁不安。 (5)忌較長纖維的蔬菜和水果 猩紅熱的患兒咽部充血紅腫,吞咽不利,又因高熱,往往消化不佳,故忌食較長纖維的蔬菜和水果,這類食物包括竹筍、毛筍、韭菜、豆芽、蒜苗、菠蘿、洋蔥、雪里紅、蕹菜、紅薯、芋艿等。 (6)忌冷飲 患兒高熱,應補充水分,但宜飲用溫涼之水,忌飲各類冰凍飲料,如冰淇淋、冰磚、冰凍橘子水、冰凍雪碧、冰棒、雪糕以及冰凍白開水。冷飲食入后雖可使人一時快樂,但有礙胃之弊,導致食欲減退,消化失常。 (7)忌熱性水果 龍眼肉、荔子、大棗、葡萄干、橘子等性味偏溫,食后極易生火,在高熱期間忌食。 (8)忌油炸、烤炙之品 凡經油炸的食品,如炸豬排、炸牛排、麻球、麻花、油條、烤鴨、烤羊肉、烤魚片等都屬忌食之物,一為煎炸烤炙之品外皮堅硬,對咽喉不利;二為燒烤之物易生火,易導致發熱加重。 (9)藥物禁忌 猩紅熱屬鏈球菌感染,極易并發胃炎,故使用抗生素時應選擇對腎臟刺激較小的藥物,避免使用磺胺類藥物。此外,紅霉素口服會出現胃腸道反應,氯霉素、合霉素會使粒細胞減少,使用時必須注意。
編輯本段療養與護理
1)臥床(chuang)休(xiu)息;臥床(chuang)休(xiu)息可(ke)(ke)(ke)以(yi)減少身(shen)體(ti)(ti)的(de)(de)(de)(de)(de)(de)(de)消(xiao)(xiao)耗和心、腎、關(guan)節(jie)的(de)(de)(de)(de)(de)(de)(de)負擔減少合(he)并(bing)(bing)癥(zheng)(zheng)。 2)飲食:嗓(sang)(sang)子(zi)痛時(shi),應(ying)(ying)吃些稀飯、少油的(de)(de)(de)(de)(de)(de)(de)食物(wu),如(ru)(ru)(ru)粥、面(mian)湯(tang)、蛋湯(tang)、牛奶、碎菜等(deng)。要(yao)(yao)(yao)(yao)多(duo)喝水,有(you)(you)利于排(pai)除(chu)細菌(jun)(jun)毒(du)(du)素(su)。 3)口腔(qiang)保(bao)潔:因(yin)(yin)細菌(jun)(jun)多(duo)集中(zhong)在咽部(bu),口腔(qiang)保(bao)潔很(hen)重要(yao)(yao)(yao)(yao)。年齡大的(de)(de)(de)(de)(de)(de)(de)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每(mei)次(ci)飯后或(huo)(huo)(huo)睡覺醒來時(shi),用(yong)溫鹽(yan)水漱嗓(sang)(sang)子(zi)。年齡小的(de)(de)(de)(de)(de)(de)(de)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可(ke)(ke)(ke)以(yi)用(yong)鑷子(zi)挾紗(sha)布或(huo)(huo)(huo)藥棉蘸(zhan)溫鹽(yan)水擦拭(shi)(shi)口腔(qiang)。 4)皮(pi)(pi)(pi)膚的(de)(de)(de)(de)(de)(de)(de)護理:出疹(zhen)時(shi)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皮(pi)(pi)(pi)膚瘙(sao)癢,不(bu)但影響(xiang)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休(xiu)息,如(ru)(ru)(ru)果(guo)抓破,還會引起皮(pi)(pi)(pi)膚感(gan)染(ran)。要(yao)(yao)(yao)(yao)將(jiang)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的(de)(de)(de)(de)(de)(de)(de)指甲(jia)剪短(duan),用(yong)溫水擦洗皮(pi)(pi)(pi)膚,幫(bang)助止癢。注(zhu)(zhu)(zhu)(zhu)意(yi)(yi)出疹(zhen)時(shi)勿(wu)用(yong)肥皂(zao)。脫皮(pi)(pi)(pi)時(shi)不(bu)要(yao)(yao)(yao)(yao)用(yong)力(li)搓或(huo)(huo)(huo)撕剝,以(yi)免皮(pi)(pi)(pi)膚損傷感(gan)染(ran)。 5)觀(guan)察病情;注(zhu)(zhu)(zhu)(zhu)意(yi)(yi)發(fa)現并(bing)(bing)發(fa)癥(zheng)(zheng)的(de)(de)(de)(de)(de)(de)(de)象(xiang)(xiang)征(zheng)。出疹(zhen)期(qi)要(yao)(yao)(yao)(yao)注(zhu)(zhu)(zhu)(zhu)意(yi)(yi)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有(you)(you)無心慌、氣(qi)(qi)(qi)短(duan)、脈搏加快甚至呼吸困難等(deng)癥(zheng)(zheng)狀(zhuang),以(yi)便及(ji)(ji)時(shi)發(fa)現并(bing)(bing)發(fa)癥(zheng)(zheng)心肌炎(yan)(yan)(yan)。 發(fa)病1周左右(you),注(zhu)(zhu)(zhu)(zhu)意(yi)(yi)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如(ru)(ru)(ru)發(fa)熱不(bu)退、頸(jing)部(bu)或(huo)(huo)(huo)頜下淋(lin)巴(ba)腫(zhong)痛,可(ke)(ke)(ke)能(neng)(neng)并(bing)(bing)發(fa)化膿性(xing)淋(lin)巴(ba)結炎(yan)(yan)(yan);耳(er)內(nei)(nei)可(ke)(ke)(ke)能(neng)(neng)并(bing)(bing)發(fa)化膿性(xing)中(zhong)耳(er)炎(yan)(yan)(yan)。 發(fa)病2周左右(you),注(zhu)(zhu)(zhu)(zhu)意(yi)(yi)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有(you)(you)無關(guan)節(jie)腫(zhong)痛的(de)(de)(de)(de)(de)(de)(de)現象(xiang)(xiang)。這是關(guan)節(jie)炎(yan)(yan)(yan)的(de)(de)(de)(de)(de)(de)(de)象(xiang)(xiang)征(zheng),如(ru)(ru)(ru)不(bu)及(ji)(ji)早治(zhi)療,還可(ke)(ke)(ke)能(neng)(neng)導致(zhi)風(feng)濕性(xing)心臟(zang)(zang)病。 發(fa)病3周左右(you),注(zhu)(zhu)(zhu)(zhu)意(yi)(yi)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有(you)(you)無茶色尿,有(you)(you)無浮腫(zhong)、腰痛現象(xiang)(xiang),這是腎炎(yan)(yan)(yan)的(de)(de)(de)(de)(de)(de)(de)象(xiang)(xiang)征(zheng)。發(fa)現以(yi)上(shang)可(ke)(ke)(ke)疑(yi)(yi)并(bing)(bing)發(fa)癥(zheng)(zheng)的(de)(de)(de)(de)(de)(de)(de)象(xiang)(xiang)征(zheng),應(ying)(ying)立即去醫院(yuan)診斷、治(zhi)療,防止病情發(fa)展(zhan)。 2、采(cai)取隔(ge)離(li)消(xiao)(xiao)毒(du)(du)措施(shi),切斷傳播途徑 (l)隔(ge)離(li) 1)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在家休(xiu)息,不(bu)要(yao)(yao)(yao)(yao)與其(qi)他(ta)(ta)兒(er)(er)(er)(er)童(tong)(tong)接(jie)近。隔(ge)離(li)期(qi)限自(zi)發(fa)病之日起,不(bu)少于 7天(tian)(tian)(tian)。 2)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如(ru)(ru)(ru)有(you)(you)化膿性(xing)并(bing)(bing)發(fa)癥(zheng)(zheng)者(zhe)(zhe)(zhe)(zhe),應(ying)(ying)隔(ge)離(li)至炎(yan)(yan)(yan)癥(zheng)(zheng)痊愈(yu)。 (2)消(xiao)(xiao)毒(du)(du) l)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居室要(yao)(yao)(yao)(yao)經(jing)常開窗(chuang)通(tong)風(feng)換(huan)(huan)氣(qi)(qi)(qi),每(mei)天(tian)(tian)(tian)不(bu)少于 3次(ci),每(mei)次(ci) 15分(fen)(fen)鐘(zhong)。 2)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的(de)(de)(de)(de)(de)(de)(de)疾、鼻涕要(yao)(yao)(yao)(yao)吐或(huo)(huo)(huo)移在紙里(li)燒掉。用(yong)過的(de)(de)(de)(de)(de)(de)(de)臟(zang)(zang)手絹要(yao)(yao)(yao)(yao)用(yong)開水煮燙(tang)。 3)日常用(yong)具(ju)可(ke)(ke)(ke)以(yi)暴(bao)曬,至少30分(fen)(fen)鐘(zhong)。食具(ju)煮沸(fei)消(xiao)(xiao)毒(du)(du)。 4)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痊愈(yu)后,要(yao)(yao)(yao)(yao)進(jin)行(xing)一(yi)次(ci)徹(che)底消(xiao)(xiao)毒(du)(du),玩具(ju)、家具(ju)要(yao)(yao)(yao)(yao)用(yong)肥皂(zao)水或(huo)(huo)(huo)來蘇水擦洗一(yi)遍,不(bu)能(neng)(neng)擦洗的(de)(de)(de)(de)(de)(de)(de),可(ke)(ke)(ke)在戶(hu)外(wai)暴(bao)曬l~2小時(shi)。 3、托幼(you)園(yuan)所及(ji)(ji)小學的(de)(de)(de)(de)(de)(de)(de)班(ban)級內(nei)(nei)發(fa)現猩紅熱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應(ying)(ying)立即送醫院(yuan)或(huo)(huo)(huo)回家隔(ge)離(li)治(zhi)療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所在的(de)(de)(de)(de)(de)(de)(de)班(ban)級應(ying)(ying)做(zuo)一(yi)次(ci)徹(che)底掃除(chu)。患(huan)(huan)(huan)(huan)兒(er)(er)(er)(er)接(jie)觸過的(de)(de)(de)(de)(de)(de)(de)食具(ju)要(yao)(yao)(yao)(yao)煮沸(fei)消(xiao)(xiao)毒(du)(du),用(yong)具(ju)、桌椅等(deng)用(yong)來蘇水擦拭(shi)(shi)消(xiao)(xiao)毒(du)(du)。室內(nei)(nei)應(ying)(ying)充分(fen)(fen)通(tong)風(feng)換(huan)(huan)氣(qi)(qi)(qi)。 對保(bao)教人員(yuan)及(ji)(ji)其(qi)他(ta)(ta)幼(you)兒(er)(er)(er)(er)要(yao)(yao)(yao)(yao)加強晨、午(wu)檢(jian),注(zhu)(zhu)(zhu)(zhu)意(yi)(yi)觀(guan)察有(you)(you)無咽炎(yan)(yan)(yan)、扁(bian)桃體(ti)(ti)炎(yan)(yan)(yan)等(deng)嗓(sang)(sang)子(zi)痛的(de)(de)(de)(de)(de)(de)(de)可(ke)(ke)(ke)疑(yi)(yi)患(huan)(huan)(huan)(huan)者(zhe)(zhe)(zhe)(zhe).發(fa)現后及(ji)(ji)時(shi)去醫院(yuan)診斷治(zhi)療。 4.易(yi)感(gan)者(zhe)(zhe)(zhe)(zhe)的(de)(de)(de)(de)(de)(de)(de)預防 1O歲以(yi)下的(de)(de)(de)(de)(de)(de)(de)兒(er)(er)(er)(er)童(tong)(tong)都是易(yi)感(gan)者(zhe)(zhe)(zhe)(zhe)。因(yin)(yin)為(wei)(wei)乙型(xing)(xing)(xing)(xing)A組鏈球菌(jun)(jun)的(de)(de)(de)(de)(de)(de)(de)型(xing)(xing)(xing)(xing)別多(duo)(有(you)(you)46個(ge)型(xing)(xing)(xing)(xing)).型(xing)(xing)(xing)(xing)間無交(jiao)叉免疫,患(huan)(huan)(huan)(huan)一(yi)種型(xing)(xing)(xing)(xing)號的(de)(de)(de)(de)(de)(de)(de)猩紅熱,可(ke)(ke)(ke)產生該型(xing)(xing)(xing)(xing)的(de)(de)(de)(de)(de)(de)(de)免疫力(li),但仍然有(you)(you)可(ke)(ke)(ke)能(neng)(neng)再次(ci)感(gan)染(ran)其(qi)他(ta)(ta)型(xing)(xing)(xing)(xing)的(de)(de)(de)(de)(de)(de)(de)猩紅熱,所以(yi)認為(wei)(wei)兒(er)(er)(er)(er)童(tong)(tong)仍是普遍易(yi)感(gan)者(zhe)(zhe)(zhe)(zhe)。 (1)托幼(you)機構要(yao)(yao)(yao)(yao)在流行(xing)期(qi)認真做(zuo)好晨。午(wu)檢(jian)工(gong)作,早期(qi)發(fa)現可(ke)(ke)(ke)疑(yi)(yi)者(zhe)(zhe)(zhe)(zhe)。 (2)流行(xing)季節(jie),雖然天(tian)(tian)(tian)氣(qi)(qi)(qi)很(hen)冷(leng),室內(nei)(nei)也要(yao)(yao)(yao)(yao)做(zuo)到通(tong)風(feng)換(huan)(huan)氣(qi)(qi)(qi),每(mei)日至少2次(ci),每(mei)次(ci)15分(fen)(fen)鐘(zhong)。兒(er)(er)(er)(er)童(tong)(tong)要(yao)(yao)(yao)(yao)加強體(ti)(ti)育鍛練,多(duo)做(zuo)戶(hu)外(wai)活動,不(bu)斷提高自(zi)身(shen)的(de)(de)(de)(de)(de)(de)(de)抗病能(neng)(neng)力(li)。 (3)帶(dai)菌(jun)(jun)者(zhe)(zhe)(zhe)(zhe)治(zhi)療:托幼(you)園(yuan)所的(de)(de)(de)(de)(de)(de)(de)職(zhi)工(gong)中(zhong)如(ru)(ru)(ru)有(you)(you)經(jing)常患(huan)(huan)(huan)(huan)咽炎(yan)(yan)(yan)、扁(bian)桃體(ti)(ti)炎(yan)(yan)(yan)的(de)(de)(de)(de)(de)(de)(de)可(ke)(ke)(ke)疑(yi)(yi)帶(dai)菌(jun)(jun)者(zhe)(zhe)(zhe)(zhe),要(yao)(yao)(yao)(yao)做(zuo)咽拭(shi)(shi)培(pei)養,陽性(xing)帶(dai)菌(jun)(jun)者(zhe)(zhe)(zhe)(zhe)要(yao)(yao)(yao)(yao)用(yong)抗生素(su)治(zhi)療,連(lian)續用(yong)藥7天(tian)(tian)(tian),一(yi)般咽拭(shi)(shi)培(pei)養可(ke)(ke)(ke)轉陰,個(ge)別不(bu)能(neng)(neng)轉陰者(zhe)(zhe)(zhe)(zhe),可(ke)(ke)(ke)進(jin)行(xing)扁(bian)桃體(ti)(ti)摘除(chu)。
-
武漢-嚴**
回復【概 述】
丹痧又稱喉痧、疫痧、爛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時行疾病。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猩紅色皮疹,楊梅舌,疹后脫皮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主要發生在冬春兩季,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以3~7歲小兒多見。
1.定義
丹痧又稱喉痧、疫痧、爛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時行疾病。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猩紅色皮疹,楊梅舌,疹后脫皮為特征。
2.發病情況
[發病季節] 四季均有發生,以冬春兩季為主。
[發病年齡]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尤以3~7歲小兒多見。
3.預后
痧毒疫癘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勢較急驟,并常可引起流行,預后多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發心悸、水腫、痹證等。
4.范圍
本病西醫學稱猩紅熱。
【病因病機】
1.病因
發病原因為感受痧毒疫癘之邪,乘時令不正,寒暖不調,邪從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胃二經。
2.病機
痧毒疫癘之邪從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胃二經,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現表證,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內侵,咽喉首當其沖,邪毒蒸騰,熏灼咽喉,導致咽部紅腫糜爛。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內蘊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體內三焦,全身透發出密集皮疹。舌為心之苗,邪毒內灼,心火獨盛,加之熱耗陰津,故舌生紅刺,舌光無苔,狀如楊梅。邪毒進一步化火入里,傳入氣營,或內逼營血,痧疹色澤轉紅紫或見瘀點,還可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舌紫絳等。痧毒疫癘之邪,以外透為順,內陷為逆,若邪毒熾盛,內陷心肝,則可出現抽搐,昏迷等重癥。而邪從火化,又最易傷陰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見肺胃陰傷之證。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1~7天。
2.前驅期 起病急驟,突然發病。輕者發熱38~39℃,重者可高達40℃,可有頭痛,咽部與扁桃體腫痛,上覆較易拭掉的膿性分泌物,并見楊梅舌。
3.出疹期 發病12~48小時出現鮮紅色皮疹,先見于頸部、腋下、腹股溝,通常24小時布滿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勻,壓之暫呈蒼白。肘前、腋下等皮膚皺褶處皮疹密集成線狀(帕氏線)。面部潮紅,不見皮疹,口唇周圍發白,形成環口蒼白圈。
4.恢復期 體(ti)溫漸至正常,皮疹按順(shun)序消(xiao)退,疹退后(hou)有糠屑樣(yang)脫皮。脫皮后(hou)無色(se)素沉著。
-
江蘇-吳**
回復概 述
丹痧,近代名之“猩紅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彌漫性猩紅色皮疹為特征。冬春季節為多見。2~8歲的兒童發病率較高,多流行于溫帶地區。預后良好,但病后常易并發心、腎疾病,故須注意防治。
“丹痧”一名初見于清代顧玉峰氏《丹痧闡介》,因本病咽喉腫痛癥狀較明顯,故又稱“爛喉痧”或“爛喉丹痧”。《丁甘仁醫案》附篇“喉痧癥治概要”中亦載有;“雍正癸丑年間以來,有爛喉痧一癥,發于冬春之際,不分老幼,遍相傳染。發則壯熱煩渴,丹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腫爛,一團火熱內熾。”因有明顯傳染性,故也有“疫喉”、“疫喉痧”及“疫疹”等名稱。
病因病機
痧毒疫癘之邪,乘時令不正之氣,從口鼻而入,蘊于肺胃,由表入里。
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邪束于表,疫毒郁于內,蒸騰肺胃兩經,上循咽喉,故首見惡寒發熱,頭痛咽痛等癥。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則紅腫疼痛,或起白腐糜爛。
疫毒之邪由氣入營,內伏血分,伏熱外透于肌膚,則發為痧疹,色紅如丹。毒重者,丹疹可融合成片。
舌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津耗血,故本病常見舌生芒刺,狀如楊梅,而有“楊梅舌”之稱。
如邪毒熾盛,內陷心肝,則可出現抽風、昏迷等重危癥狀。后期常見肺胃陰傷之證。
本病在病程中或恢復期間,可以出現心悸、骨節痹痛和紅腫灼痛、水腫等癥。
臨床表現
起病多急驟,常有發熱,咽痛,頭痛,嘔吐等癥狀,咽部和扁桃體紅腫,扁桃體上可有點片狀黃白色滲出物,易拭去。可見“黏膜疹”、“楊梅舌”。頸及頜下淋巴結可腫大,有壓痛。
皮疹一般在發熱1~2天內出現,先始于耳后、頸部,布至上胸部,1天內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膚彌漫充血發紅的基礎上的“雞皮疹”,可見“口周蒼白圈”。
皮疹出現后48小時內達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順序消退,2~4天內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開始脫皮,在手掌、腳底及四肢處可見大片狀脫皮,可呈手套、襪套狀。
并發癥:風濕病多在病程3周后發生,表現為關節游走性腫痛。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全心炎癥等較少見。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發生于病期第三周。可表現為尿少、浮腫、高血壓及血尿,亦可僅表現為尿檢查異常。一般預后良好,多能自愈。
一般護理
呼吸道隔離:病兒應隔離至癥狀消失,咽培養3次陰性。
居室應寒溫適宜,空氣流通,充分休息,勿吹風受涼。
保護皮膚及口腔清潔,常用溫淡鹽水含漱。
飲食應清淡,水分應充足,多選水果及青菜,忌食辛辣食品及魚腥發物。
詳細觀察和記錄皮疹的透發和分布情況,及時發現并發癥。
已接觸本病的健康兒童,應檢疫觀察7~12天。
辨證施護
證 候 癥 狀 護治法則 代表方 護 理
邪侵肺衛 發熱驟起,畏寒頭痛,皮膚潮紅,痧疹隱見,灼熱無汗,咽部紅腫疼痛,乳蛾紅腫或伴白腐糜爛,大便干,舌質紅,苔薄,脈浮數有力。 辛涼宣透,清熱利咽 解肌透痧湯加減 邪侵肺衛護理
毒在氣營 壯熱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腫痛,全身皮膚密布細小紅疹,由頸、胸開始,繼而布及全身,色紅如丹,按之褪色,口唇干紅,舌質紅絳起刺,狀如楊梅,脈數有力。 清氣涼營,瀉火解毒 涼營清氣湯加減 毒在氣營護理
疹(zhen)后傷陰 痧疹(zhen)布(bu)齊后1至2天(tian),開始皮膚脫屑(xie),身熱(re)漸退(tui),可有(you)(you)低熱(re),口(kou)唇干燥,或有(you)(you)干咳(ke),食欲減退(tui),舌紅(hong)少津,脈細數。 養陰生(sheng)津,清熱(re)潤喉 沙參麥冬湯加(jia)減 疹(zhen)后傷陰護理(li)
-
李雲松
回復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好發于10歲以下的兒童,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但以春季為多。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熱樣皮疹及脫屑為特征。后期少數病例可發生心腎并發癥。
猩紅熱多見于2~8歲的兒童,病情多較急重,有較強的傳染性,而且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所以,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旦孩子出現類似的癥狀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根據起病急驟、典型皮疹、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及疹退后脫皮屑,結合全身癥狀發熱、咽痛、扁桃體炎和接觸史診斷較易。但應與風疹、麻疹相鑒別(前面章節已介紹)。此外應注意有無服藥史,以除外猩紅熱樣藥疹。
治療可分一般治療及全身藥物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供給充分營養和水分。咽痛時可給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的飲食,保持口腔清潔。高熱時應及時退熱。患兒應隔離3~4周,以防傳染其他兒童。
(2)全身治療 盡管目前抗生素品種越來越多,效力越來越強,但青霉素仍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因為青霉素對鏈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僅治療效果好,尚可預防急性腎小球腎炎與風濕熱等并發癥。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屬中醫“溫病”范疇,名為“爛喉丹痧”或“疫痧”。中醫認為本病發生乃溫毒內侵,上蒸咽喉,外達全身所致。辨證治療大體可分為三型:
(1)邪在肺衛證 癥見突然發熱,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膩,脈數。治宜清熱透疹法,方選銀翹散化裁。
(2)熱入氣營證 癥見高熱煩躁,咽喉腫痛,全身皮疹,口唇蒼白,楊梅舌,脈數。治宜清熱涼血法,方選清瘟敗毒飲化裁。
(3)疹后陰傷證,癥見皮疹已消,留有余熱,神疲食少,舌紅脈細。治宜養陰清熱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化裁。
除治療用藥外,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持一定的溫度及濕度,有條件者應采取隔離治療;治療期間應多吃鮮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飲食以清淡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燙或曝曬。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主要致病菌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咽部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癥,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炎癥性病變。個別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組織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紅熱病人或帶菌者的鼻咽部,通過空氣飛沫(說話、咳嗽、打噴嚏)直接傳染,也可由帶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間接傳播,偶爾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傳播。
[流行病學]
本病全年可發病,但以冬春為高峰,主要多見于5~15歲兒童。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病人及帶菌者,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視為傳染源。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熱、對干燥抵抗力弱,故間接接觸傳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紅疹毒素有5種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猩紅熱可再感染。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1~7天,一般為2~3天,其臨床表現是細菌、毒素和變態反應綜合的結果,臨床上分輕型、普通型、中型、膿毒型、外科型和產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熱咽痛、頭痛,周身不適。發病12~48小時可出現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彌漫性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疹面無正常皮膚,皮膚瘙癢,皮疹常先由耳后、頸部開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時達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順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個別可持續1月。咽部及扁挑體充血、紅腫,表面及腺窩有黃白色滲出物,易拭去。軟腭粘膜充血水腫,可見小米粒狀丘疹和出血點,稱腥紅熱粘膜內疹,病初時舌被覆白苔,乳頭紅腫突出白苔外,稱“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脫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紅色)。舌乳頭仍凸起,稱“楊梅舌”。面無點狀丘疹而呈均勻紅色。口鼻周圍相對蒼白稱“口周蒼白圈”。近些年來,猩紅熱已趨于輕型,發疹不呈全身性,持續時間短,大片脫屑也少見。但后期仍可并發變態反應病變,如風心病、急性腎炎。
猩紅熱的早期癥狀是發熱、嗓子痛、頭痛等,檢查可見扁桃體紅腫,有灰白色或黃白色點片狀物附著,容易誤診為急性扁桃體炎。除上述癥狀外,還有怕冷、嘔吐癥狀,12~36小時以面部開始全身彌漫性充血基礎上頸、胸、腋下及全身出現排列密集、分布均勻象針尖大小鮮紅的雞皮樣米粒疹,壓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癢感明顯,在肘彎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膚皺折處還可見鮮紅色的帕氏線;3~5天出現楊梅舌,臉部發紅,口周蒼白成為一個蒼白圈。經治療后的3~4天皮疹逐漸消退可見脫屑。
猩紅熱的病情比較嚴重,并發癥較多,容易并發中耳炎、乳突炎、鼻竇炎、頸及頜下淋巴結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腎炎、中毒性心肌炎、風濕熱等,重癥患者可出現休克、敗血癥,治療不及時能導致死亡。
猩紅熱是由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2-3天,有發熱,咽痛,全身不適等中毒癥狀,24小時內出現特征性猩紅色皮疹。其特征為:1)持續發熱,體溫災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體紅腫。2)在彌漫性充血發紅的皮膚上散布針尖大小的隆起的紅色點狀皮疹,嚴重時呈出血疹。3)皮膚褶皺處可見紫色條紋-pastia線。4)除口鼻周圍,面部其他處充血潮紅,稱口周蒼白圈。5)腭部粘膜可見粘膜疹;舌被白苔,紅色的舌乳頭突出于白苔之外,稱“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稱“楊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隨之開始脫皮。輕者呈糠屑狀,重者成片或手套,襪套樣。
猩紅熱是由溶血性鏈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多為兒童。主要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傳染。臨床表現以高熱及全身細小密集紅斑為特征。同時在本病的發病過程中還可見到四種特異性表現,即楊梅舌、帕氏線、環口蒼白圈和手套、襪套樣脫屑。那么這些體征具體如何,又是何時出現的呢?
本病潛伏期2~5天,起病急劇,突然高熱、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若細菌是從咽部侵入的,則扁桃體紅腫,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滲出性膜,軟腭粘膜充血,有點狀紅斑及散至性瘀點。發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見舌乳頭紅腫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稱為“白色楊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脫落,舌色鮮紅,舌乳頭紅腫突出,狀似楊梅,稱“紅色楊梅舌”,同時伴有頜下淋巴結腫大。
病后1天發疹,依次于頸、胸、軀干、四肢出現細小密集的紅斑、壓之褪色,約36小時內遍及全身。肘彎、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紅色或紫紅色瘀點狀線條稱“帕氏線”。由于兩頰及前額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呈現特征性口周蒼白,稱“ 環口蒼白圈”。
皮疹出現48小時內,疹達高峰,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續2~4天后,皮疹按出現順序消退。起病第7~8天開始脫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為大片脫皮,像手套、襪套狀。重者有脫發。
本病的并發癥主要有三種:
(1)化膿性并發癥 有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鼻竇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發癥 心肌炎、心內膜炎等。
(3)變態反應性并發癥,在病后2~3周出現,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
[診斷]
診斷主要依據:
①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典型皮疹、莓樣舌及脫屑。
②B型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還可參考接觸史及白細胞升高的變化來判斷。本病需與其他發疹性疾病進行鑒別。
[治療]
①一般治療:病人進行呼吸道隔離,強調臥床體息。以免勞累發生變態反應性并發癥。
②病原治療:青霉素G為首選藥物,兒童為2~4萬U/千克/日,成人為120~240萬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兒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為一療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療猩紅熱,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發癥治療:化膿性并發癥時加大青霉素劑量,風濕熱者抗風濕,并發急性腎炎按急性腎炎處理。
患病后要及時治療、隔離,對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隨時消毒,患者要臥床休息,多喝開水,進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療猩紅熱的首選藥物,連用7~10天,病情嚴重者可加大劑量靜脈點滴。
[預防]
猩紅熱病人要嚴格隔離至咽拭子培養陰性為止。有接觸史的易感者,可預防性用青霉素G40~80萬u/日,3~4天。
⒈在猩(xing)紅熱流行期間不(bu)要帶孩子去公(gong)共場所(suo)。⒉不(bu)要讓孩子與猩(xing)紅熱患者接觸(chu);如已接觸(chu)過,可用淡鹽水(shui)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