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考工記
又名《周禮·冬官·考工記》。二卷。作者不詳。一般認為非一人所作,為春秋末齊國人記錄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官書,且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有所總結和增益。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有關中國傳統工藝規范的著作。據書中記載,當時“國有六職”——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表明當時的手工業者在社會上占有顯著位置。他們以“審曲面勢,以飾五材,以辨民器”為己任,擔負著各種手工業制成品的生產任務。原書記載有當時官府手工業30項專門生產工種,后遺佚7種,現存23種。涉及運輸、生產工具、兵器、樂器、容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各類項目,所闡述的科學知識含有力學、聲學、熱學等初步原理。
在每一項生產工藝技術中,均有細密分工的記載。如書中介紹了木制馬車的總體設計,具體分車轅、車廂、車輪、車軸等部分,并詳細記述了木車的四個主要部件:輪、蓋、輿、轅,最后加上馬具和轡飾,共有幾十種名目。而在各個項目的制作中,都有明確細致的分工。除“車人”外,還有專門造輪子的“輪人”,專門造車廂的“輿人”,專門造車轅的“輈人”等等。同時還有嚴格的技術要求。如對木車的關鍵部件輪子,就提出十項技術性規定和檢驗手段。為了車行輕快,提出車輪要“微至(即圓)”,輪徑不能過小等減少摩擦力的要求。書中還列舉了直轅牛車上坡費力且車不穩,上下坡時均不利于牛駕車等缺點,表明當時人對車在斜面上的受力情形已有所認識同時又指出曲轅馬車的種種優點,以至“馬力既竭,辀猶能一取焉”,這是我國對慣性認識的最早記載。“輪人”條記述了(規)、萭、水、縣、量、權六種檢驗車輪制作質量的方法,其中“水之,以胝其平沈之均”的手段,是古人對浮力知識的應用。“矢人”條中研究了箭桿強度對箭的飛行軌道的影響,指出箭桿“前弱則俛(低),后弱則翔,中弱則行(曲),中強則揚”,這里表現出的箭羽的設置方法及箭羽對箭在飛行中的穩定作用,以及對箭羽大小不當所造成的后果的分析,已隱然可見空氣動力知識的雛型。“匠人”條記述了溝洫水利設施的情形,表達了當時對渠系水利學方面的經驗。“鳧氏”條是世界上關于制鐘技術最早的論述,從分析編鐘的形制和各部分尺度比值入手,敘述了鐘壁厚薄、鐘的形狀、鐘柄長短等對發聲的影響,從而說明“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兩鐘不同的聲學效果。“人”條介紹了幾種鼓的形制,指出鼓形“大而短”與“小而長”具有不同的音響作用。“磬人”條記載了編磬的形制,指出若音調太高,則磨其旁;若音調過低,則磨其端的兩種方法,這些調音經驗反映出當時人對音調與振動器長短、寬窄、厚薄之間關系的認知。“氏”條描述了冶鑄青銅時觀察火候的方法:“凡鑄金之狀,金(銅)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這是較早的有關熱學知識的體現。書中還對各種容器、禮器特別是當時的標準計量器——鬴的形制作了描述,論說了“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的測量術,并對在當時工程上有實用幾何定義的矩、宣、欘、柯、磬、折等一整套儀器作了說明。
《考工記》是一本我國先秦工程物理技藝應用之大全的著述,表明當時官府的手工業傳統工藝生產已發展到了相當的規模和程度,書中對一些自然科學原理的認知和傳統手工業技術規范的總結分析,奠定了其后我國傳統工藝的基礎,是影響甚廣的一部科技文獻。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56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