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江西詩詞·南宋江西詞作·辛派中的江西詞人·劉仙倫宋元江西詩詞·南宋江西詞作·辛派中的江西詞人·劉仙倫
劉仙倫(生卒年不詳),一名擬,字叔擬,號招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與劉過齊名,人稱“廬陵二士”。劉仙倫亦布衣終身,曾周游湖北江東,過著食客幕僚的生活。他曾因寫詩歌頌岳飛抗金,得到岳飛之孫岳周伯的賞識,特邀他到浙東去。第二年,劉仙倫到會稽,與岳周伯流連數月。岳珂《桯史》稱其“才豪甚”,“新警峭拔,足洗塵腐而空之矣。獨以傷露筋骨,蓋與改之為一流人物云。叔擬后亦終韋布,詩多散軼不傳”[1]云云。
劉仙倫詞有《招山小集》一卷,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為《招山樂章》一卷。劉雖沒有直接與辛棄疾交往,詞作風格卻是辛派一路。陳廷焯《云韶集》評曰:
叔擬詞,頗占身分,可即詞以觀志。
又評其《念奴嬌·送張明之赴京西幕》云:
此詞議論縱橫,無限感喟,真是壓倒古今。魄力不亞辛稼軒,并貌亦與之仿佛。而一二名貴處,直欲駕而上之。
置之稼軒集中,亦是高境。[2]
劉仙倫詞作內容多痛惜中原淪陷,憤慨奸權當道、報國無門,如《念奴嬌·送張明之赴京西幕》:
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正自強人意。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山河,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
從詞作內容看,當時宋金正處于相持狀態,劉仙倫于此時送朋友到京西幕府,以清醒的頭腦一再勉勵張明之作好戰備,為抵抗侵略、恢復中原立功,表現了作者對國事的關心,極富鼓舞力量。詞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和劉過詞中主題甚為一致,而詞中的散文化句法,也顯然和劉過一樣,都與辛棄疾一脈相承。
又《賀新郎·題吳江》:
重喚松江渡。嘆垂虹亭下,銷磨幾番今古!依稀四橋風景在,為問坡仙甚處。但遺愛、沙邊鷗鷺。天水相連蒼茫外,更碧云去盡山無數。潮正落,日還暮。十年到此長凝佇。恨無人、與共秋風,鲙絲莼縷。小轉朱弦彈九奏,擬致湘妃伴侶。俄皓月、飛來煙渚。恍若乘槎河漢上,怕客星犯斗蛟龍怒。歌欸乃,過江去。
詞作由蘇軾《青玉案》詞生發,抒寫對蘇軾的懷念,委婉地表達了作者隱居僻壤、無以為伴的孤獨心情。詞情表達委婉含蓄,詞風上頗得辛棄疾的剛柔相濟,堪稱詞中的上乘之作。
注釋
[1]岳珂:《桯史》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陳世焜(廷焯):《云韶集》卷六,南通王氏晴藹廬鈔本。
沁園春·斗酒彘肩原文_翻譯及賞析寄辛承旨。時承旨招,不赴。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白云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宋代·劉過《沁園春·斗酒彘肩》 沁園春·斗酒彘肩宋代 : 劉過
友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著你將用整斗酒和豬腿將我款待,在風雨中渡過錢塘江到紹興與您相會豈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約林逋、蘇東坡強拉回來。蘇東坡說,西湖如西施,或濃妝或淡妝自照于鏡臺。林逋、白居易兩人都置之不理,只顧暢飲開懷。
白居易說,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畫卷展開,寺廟巍峨,流光溢彩。可愛的是東西二溪縱橫交錯,南北二峰高低錯落自云靄靄。林逋說,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飄來,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訪香梅之海。待到雨過天晴再訪稼軒不遲,我暫且在西湖邊徘徊。
賞析詞的上片寫他想赴辛棄疾之邀,又不能去。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起勢豪放,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這三句用典。使風俗之氣變為豪邁闊氣。這里的典故,出之于《史記·項羽本紀》。這幾句是想像之詞,劉過構想在風雨中渡過錢塘江,來到辛棄疾的住所,覺得是一件特別痛快的事情。前三句起筆突兀,似平地而起的高樓,極具氣勢。
“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東坡老,駕勒吾回”。就在他要出發之時,卻被白居易、林逋、蘇軾拉了回來。“駕勒吾回”四字寫出了他的無可奈何。接著詞人概括三位詩人詩意,說明他不能前去的理由。作者把本不相干的三人集于同一場景進行對話,構思巧妙新奇,“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傳杯”,林逋、白居易兩人只顧著喝酒,對蘇東坡的提議絲毫不感不趣。
下片開端打破了兩片的限制,緊接著上文寫白居易的意見。
“白云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自居易在杭州做郡守時,寫過不少歌詠杭州的詩句,其中《寄韜光禪師》就有“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之語。這六句也是化用白詩而成,用“愛”字將天竺美景盡情描繪而出,給人以如臨其境之感。
“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詞人化用三位詩人描寫杭州風景的名句佳句,更為杭州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逸興韻致和文化內涵,再現了孤山寒梅的雅致與芬芳.給人美好的想像。詞人筆意縱橫。雜糅了濤的特點于詞作之中,正是其創新之處,雖然沒有正面寫杭州之美,但卻使我們看到了杭州的旖旎風光。不同時代的詩人跨越了時空的界限.相聚一堂。他們的音容笑貌、言談口吻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體現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
創作背景 根據此詞的小序和《檉史》記載可知,這首詞作于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當時辛棄疾擔任浙東安撫使,邀請劉過到紹興府相會,劉過因事無法赴約,便在杭州寫了此詞以作答復。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蘇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劉過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唐代·劉長卿《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
萬里辭家事鼓鼙,金陵驛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馬蹄。 送別友情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唐代·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送別友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楊柳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詩三百首, 國小古詩, 國中古詩, 樂府, 友情, 送別早教古詩100首
宋代著名詩詞人與他的名著婉約派
李清照(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詞調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周邦彥(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張先(990~1078年),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朝進士。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往來于杭州、吳興間,過著優游的生活。詞作與柳永齊名,號稱“張三影”。今傳《安陸詞》、又名《張子野詞》。
史達祖(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于貧困中。今傳有《梅溪詞》。其詞工于詠物。
賀鑄(1052~1125年),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輝縣)人。孝惠皇后族孫。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吳下。其詞題材較豐富,風格也多所變化,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善于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韻。今傳《東山詞》一卷、《賀方回詞》二卷。
晏幾道(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歷任穎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柳永(?~約1053年),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姜夔(1154~1221年),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商郵(今江蘇)人。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坐元佑黨籍。紹圣后累遭貶調。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長短句》。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性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原有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類書《類要》,今存殘本。后人稱之為“詞人宰相”。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975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后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學家。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徙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天圣二年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與兄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
吳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張炎(1248~?年),字叔夏,號玉田,晚又號樂笑翁,臨安(今杭州)人。張俊六世孫,宋亡,落拓而終。他的詞尤以詠物詞名重當時,其作詞圣“清空”之說,詞有《山中白云》及詞學專著《詞源》傳世。
馮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豪放派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詩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圣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王安石(1021~1086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嘉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在政治上屬舊黨,累遭貶黜。其文汪洋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詞屬豪放一派,意境開闊。其書畫也自成一家。
陸游(1125~1210年),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著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生于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張孝祥生于明州鄞縣桃源鄉(今寧波市鄞州區橫街鎮)。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又為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詞》1卷傳世。《全宋詞》輯錄其223首詞。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軾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于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蘇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54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