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傳統資訊 >> 傳統文學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詩經》原文鑒賞

大道家園 2023-07-12 21:11:43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詩經》原文鑒賞《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詩經》原文鑒賞

[原文](節選)風·邶風

擊 鼓



(記述戰士久戍在外,對家人懷念不已,恐怕不能偕老白頭)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雅·小雅

采 薇



(戍卒在歸途中,忍饑受寒,更想起戍邊的艱苦,因而發出哀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葷狁之故。不遑啟居,葷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監,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葷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何草不黃



(出役士兵的怨訴。多時奔走四方,家人不得團聚)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雅·大雅

大 明



(詩贊美文王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從商事寫起,引起下文,著重寫王季、文王得到好的配偶,生了賢子孫,興旺周家。末寫武王伐商,武功輝煌)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商,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佑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皇 矣



(詩描寫周家的興起,著重寫王秀、文王的父德,詳細記敘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生動具體,氣勢磅礴)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作之屏之,其災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列。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謂文王: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伐崇墉。

臨沖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是類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臨沖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

常 武



(宣王自將伐徐,命皇父帥師以平定之。詩人贊美王師之威武雄壯,而歸結以文德服人)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赫赫業業,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游,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潢,仍執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王猶允塞,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徐方不回,王曰還歸。頌·魯頌

閟 宮



(詩贊美僖公,從其遠祖美嫄、后稷、大王、文、武、周公的功績寫起,極盡鋪張揚厲之能事。敘僖公之功業,則以祀、戎二事為重點描繪,突出其伐淮夷之功,文多溢美,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此處只節選兩段)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稼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公車千乘,朱英綠滕,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承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黃發臺背,壽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頌·商頌

長 發



(詩寫商之祖先契的誕生及其立國,又寫相土的威武,而重點則鋪寫湯的功業,伐桀而有天下,并得賢相伊尹)

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戎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道。

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龐。何天之龍,不震不動,不戁不竦,敷奏其勇,百祿是總。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殷 武



(詩寫湯孫殷高宗伐荊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諸侯。舊說以為祀高宗,可供參考)

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

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氏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匪解。

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極。赫厥厥聲,濯濯厥靈。壽考且寧,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斷是遷,方斷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寢成孔安。

[鑒賞]

《詩經》,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漢代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尊稱為《詩經》,以后歷代均沿用它作為書名。它編成于春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的一部詩歌總集,又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較早的詩集之一。

《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又分周南、召南、邶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等十五國風;《雅》又分小雅、大雅;《頌》又分周頌、魯頌、商頌幾個部分。這里一般認為《風》即地方土調,《雅》是所謂正聲(朝廷的樂調),《頌》是廟堂樂章。

《詩經》的編輯成冊,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記載,吳公子札聘魯,請觀周樂魯樂工為他歌奏的詩,以及他對各類詩歌的評論,其次第和現行本子《詩經》相同,只是《豳風》、《秦風》是在《魏風》、《唐風》、《陳風》的前面,而“自鄶以下無譏焉”,則是他認為《鄶風》、《曹風》沒有評論的必要。所以從這一史實可以說明:《詩經》這部書在那時或早于那時就已編成了。又據《史記》等書記載,孔子曾刪定《詩經》。故《詩經》編成于春秋是無疑的。

《詩經》所反映的歷史時代,為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共五百年。其中《國風》的寫作時間貫串《詩經》所反映的整個時代,《周頌》產生于西周前半期,《大雅》產生于西周,《小雅》產生于西周末東周初,《魯頌》、《商頌》產生于東周春秋時期。這五百年,是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走向衰亡的時期。也是周王朝從盛到衰的時期。這時期,有所謂成康之治、厲王被放、宣王中興、幽王遭殺、平王東遷以及春秋時代各國諸侯的活動,《詩經》正是這五百年中的產物,反映這五百年的歷史時代。

《詩經》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長期以來,《詩經》一直受到很高的評價,它對中國二千多年來的文學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詩經》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詩篇是直接或間接描寫戰爭的。由于它產生的時間早,因此反映的軍事資料史料價值也很高。它們記敘的軍事方面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

一、古代帝王用兵之道

《大雅·公劉》寫公劉行師之法,《大雅·皇矣》、《大雅.大明》、《商頌·長發》、《商頌·殷武》分別寫周文王、周武王、商湯、殷王武丁的用兵之道。這幾首詩歌反映了古代的軍事思想和作戰方式。如《大雅·皇矣》詳細記敘了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主張“無然畔援,無然歆羨。”就是說不要跋扈妄然出兵,不要貪心侵入人地。同時,作戰時要“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沖,以代崇墉”要首先考慮誰是自己的盟國,緊密團結自己的兄弟,用鉤援梯和臨沖車去攻打崇侯的都城。

二、反映了當時車戰的一些實際情況

《小雅·采薇》描寫“彼路斯何,君子之車”,“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意思是高大兵車誰乘坐?是將帥們驅馳來回往返。車上乘坐的是將帥,兵士憑它作隱蔽。《大雅·皇矣》“臨沖閑閑,崇墉言言”,意思是臨沖戰車緩緩動,崇侯城池高又雄。都是當時車戰的實際情況描寫。

三、反映了古代訓練、出征的一些情況

《小雅·采芑》,內容是贊美周宣王卿士方叔率軍出征,克狄制勝的。全詩共四章,前三章詳細敘述了方叔治兵,末章贊美其成功。從車馬裝備、主將戎裝,到進退號令、隊伍陣容,都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活畫出一幅古代出征前的練兵圖。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已有謀略思想,贊揚主將“方叔元老,克壯其猷”,有好的克敵謀略。

四、反映了古代軍制情況

《小雅·瞻彼洛矣》:“以作六師”,《大雅·常武》:“整我六師”,都是統帥六師的意思。可見當時軍隊已有建制。《魯頌·厥宮》:“公車千乘”,“公徒三萬”,指魯僖公兵車有千乘,部隊有三萬。這些都是古代軍制最早的記載。

五、反映了當時戰爭的頻繁,士兵生活的艱苦,妻子思夫,丈夫思歸,以及人民群眾的反戰情緒

這一類詩篇主要在《國風》和《小雅》中,比較典型的是《豳風·東山》、《小雅·何草不黃》。其中描寫了軍營的非人生活,風餐露宿,住在戰車底下(“敦獨宿,亦在車下”)。并發出憤怒的呼聲,為何把他們不當人(“獨為匪民”),不是野牛不是虎,為何總在曠野中勞苦(“匪兒匪虎,率彼曠野”)。

《詩經》記載的軍事資料雖然都很簡單,但在西周以前流傳下來的資料很少的情況下,便顯得十分可貴了。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孫子兵法逸文》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孫子兵法逸文》原文鑒賞

[原文]

散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固守不出,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

孫武曰: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斗。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陣則不堅,以斗則不勝。當集人眾,聚谷蓄帛,保城避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而誘之,可以有功。若與戰,必因勢。勢者,依險設伏,無險則隱于天陰暗昏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

輕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而敵盛守,修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后,則如之何?

孫武曰: 軍入敵境,敵人固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騎伏要路,我退敵追,來則擊之。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爭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 爭地敵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騎,則如之何?

孫武曰: 爭地之法,讓之者得,求之者失。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吾取,此爭先之道。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斗,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交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 交地吾將絕敵,令不得來。必全吾邊城,修其所備,深絕通道,固其厄塞,若不先圖,敵人已備,彼可得來,而吾不可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

孫武曰:既吾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匿之,守而勿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也。

衢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 衢地必先,吾道遠發后,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

孫武曰: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傍有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傍國,交親結恩,兵雖后至,眾以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親吾軍士,實吾資糧,令吾車騎,出入瞻候,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掎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莫知所當。

重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 勢不可過,欲食于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

孫武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于上,多者有賞,士無歸意。若欲還出,切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塵埃氣揚,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

圮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后,營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

孫武曰: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圍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后有險難,敵絕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

孫武曰: 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并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前斗后拓,左右掎角。

吳王又問曰: 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紛若亂,不知所之,奈何?

孫武曰: 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陣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反圍攻與圍攻



吳王問孫武曰: 吾師出境,軍于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圍,則如之何?

孫武曰: 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吾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寇,絕去生慮。將無余謀,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礪刃,并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吳王又問孫武曰: 若吾圍敵,則如之何?

孫武曰: 山谷峻險,難以逾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斗意,因而擊之,雖眾必破。

死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 吾在死地,糧道已絕,敵伏吾險,進退不得,則如之何?

孫武曰:燔吾蓄積,盡我余財,激士勵眾,使無生慮,鼓呼而沖,進而勿顧,決命爭強,死而須斗。若敵在死地,士卒氣勇,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絕其糧道,恐有奇伏,隱而不睹,使吾弓弩,俱守其所。

山地戰



吳王問孫武曰:敵人保據山險,常利而處之,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奈何?

孫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潛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牧采,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固,奪其所愛。敵據險隘,我能破之也。

吳 問



吳王問孫子曰: 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孫子曰: 范、中行氏先亡。

孰為之次?

智氏為次。

孰為之次?

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吳王曰: 其說可得聞乎?

孫子曰: 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為冤,以百六十步為畝,而伍稅之。其[制]田狹,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曰先亡。

[智氏制田,以九十步為冤,以百八十步為畝。其制田陜(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為范、中行氏次。

韓、魏制田,以百步為冤,以二百步為畝: 而伍稅之。其[制]田陜(狹),其置士多。伍稅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驕臣奢,冀功數戰,故為智氏次。

趙氏制田,以百二十步為冤,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公無稅焉。公家貧,共置士少,主儉臣[勤],以御富民,故曰固國。晉國歸焉。

吳王曰:善。王者之道[明矣],厚愛其民者也。

四 變



[涂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

徐(涂)之所不由者,曰: 淺入則前事不信,深入則后利不接。動則不利,立則囚。如此者,[弗由也]。

軍之所不擊者,曰: 兩軍交和而舍,計吾力足以破其軍,獲其將。遠計之,有奇勢,[足以破其軍而獲其]將。如此者,軍雖可擊,弗擊也。

城之所不攻者,曰:計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拔之而弗利]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為害于后,若此者,城雖可攻,弗攻也。

地之所不爭者,曰:山谷水[草]無能生者,[我爭之]而[弗利],[得這而利]虛。如此者,弗爭也。

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變者,則弗行也。[必雜于利害,君令所不]行也。事[無常經,戰有]變者,則知用兵矣。

黃帝伐赤帝



孫子曰:[黃帝南伐赤帝],至于嵚遂……赦罪。東伐[青]帝,至于襄平,……。西伐白帝,至于……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之。已勝四帝,大有天下,暴者……。

[鑒賞]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孫武進見吳王闔閭求用為將的《孫子兵法》13篇。可以想見,作為不朽的傳世之作的作者,大軍事家孫武一生著述絕不止兵法13篇,對于這個問題,已為史料所證明。《漢書·藝文志》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卷,圖九卷。”就是說,全書《孫子兵法》應該是82篇,圖9卷。又見《新唐書·藝文志》載:唐代時有《魏武帝注孫子》三卷,又《續孫子兵法》二卷,《孟氏解孫子》 二卷,《沈友注孫子》二卷,《吳孫子三十二壘經》一卷,《李筌注孫子》二卷,《杜牧注孫子》三卷,《陳皞注孫子》一卷,《賈林注孫子》一卷。可惜,這些書大多已失傳。

《孫子兵法逸文》輯錄了孫武追隨吳王為將之后,與吳王有關軍事問題的問對,共14篇。其中散地戰、輕地戰、爭地戰、交地戰、衢地戰、重地戰、圮地戰、圍地戰、反圍攻與圍攻、死地戰、山地戰11篇錄自唐人杜佑《通典》。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3篇錄自銀雀山出土的漢代竹簡《孫子兵法》殘文;還有其它逸文、如銀雀山出土的殘文《地形》、《程兵》、《見吳王》等篇,由于文字殘甚,無法說明全文大意;《北堂書鈔》、《諸子集成》等書,有許多占卜吉兇的迷信篇章,與孫武思想格格不入,顯系后人偽托,故均未收錄。

《孫子兵法逸文》體現的孫武軍事思想是顯而易見的。散地戰至山地戰11篇論述了在不同條件、環境下的作戰原則和方針。如《圍地戰》篇記述了在圍地作戰的具體方法。吳王問孫武說:我軍進入圍地,前有強敵阻擊,后有隘險阻絕,敵人絕我糧道,利用我軍在運動中作戰。敵軍鳴鼓噪叫不來進攻,以觀察我軍戰斗力,這怎么辦?孫武說:在圍地作戰,必須堵塞隘口,表示堅守,這樣官兵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幾天的飯一次做好,使敵人看不見我軍炊事的煙火,故意裝做毀敗寡弱紊亂的樣子。敵人看到這種情況,輕視我軍守備能力。這時要鼓勵官兵,令其人人奮勇,個個激怒,迅疾進擊,陣中都是精銳部隊,左右都有險山深水,打響戰鼓,向敵出擊。敵人如果要擋住去路,迅疾奮進,務必突圍,前鋒猛斗,后隊擴張戰果,左右兩軍,相互策應。吳王又問孫武說:敵軍陷于我軍的圍地,伏兵不動已有深謀,給我點小利,向我軍旋繞著旌旗,紛紛然好象是戰陣不整的樣子,不知道這是干什么,這怎么辦?孫武說:用千人打著帶鈴子的旗子,分別堵塞要道,用輕兵與之挑戰,列陣而不肉搏,和他對戰而不要撤退,這是破壞敵人深謀的方法。

《山地戰》篇記敘的在山地作戰的方針,于今也很有參考。吳王問孫武曰:敵軍占據山險之地,利用險厄以待我軍,糧食又足,我軍挑戰又不出來,一有空隙便侵掠我軍,這怎么辦?孫武說:分兵把守要地,謹防敵軍,不得有絲毫的懈怠,暗探敵軍情況,嚴陣等候敵軍疲怠,示之從利而誘之,打擊其牧馬、打柴等零星部隊,時間一長敵軍毫無所得,自然要改變其固守的作戰方法。等他脫離了險要的陣地時,殲滅他要害的機關和部隊。敵人雖然據守山險隘口、也是可以擊破他的。

《吳問》篇是吳王闔廬與孫武的談話記錄。從談話記錄里看出孫武用樸素唯物論的觀點,從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分析晉國當時的六位將軍成敗的原因,提出了“修道保法”、“厚愛其民”的主張,這里清楚地說明孫武是從經濟上、政治上看待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將軍事、政治、經濟融為一體,不愧是我國古代的軍事家,也是我國古代的政治家。

《孫子兵法逸文》的其它各篇,讀者自可領會,這里就不一一導讀了。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論語》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論語》原文鑒賞

[原文] (節選)

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顏 淵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

[鑒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就是說,《論語》不但是記述有孔子的話,還有孔子和他學生問答的話,孔子和當時人的對話,孔子弟子相互談論的話。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纂,成書于戰國初期,分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共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立者。青年時代有志于學,做過管理倉庫和畜牧的小吏。中年以后在魯國做過短期的司寇,又周游列國,前后14年。晚年專力從事學術和教育活動。孔子的政治態度有其保守的一面,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極為反感,認為是禮崩樂壞,天下無道,主張恢復周公之道。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言論是歷史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帶著某種程度的民主性和進步性。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他說:“仁者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并從而提倡德政和禮治。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南宋朱熹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章句集注,合為一書,稱為《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至此以后,歷代科舉皆以“四書”作為考題,是應考士子必讀書目。“四書”作為儒家傳統正宗,中國古文化精神,對歷代朝政均有很大影響。

《論語》沒有專門的軍事篇章。儒家強調以禮樂治國、以德服人,主張珍惜民力、不奪農時,因而對待戰爭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嚴肅謹慎,不輕易言兵。這一點,在《論語》 一書中很鮮明地反映出來。

本書選錄了《論語》四段孔子論兵的語錄。第一則選自《論語》第七篇《述而》,提出對戰爭的態度必須嚴肅慎重。子路問孔子,“如果您行軍打仗,會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靠兩只手與老虎搏斗,靠兩只腳涉水過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這里孔子反對單憑勇力、魯莽冒失;主張“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第二則選自第十二篇《顏淵》,指出立國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信任,糧食是次要的,軍備是第三位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古往今來取信于民的思想,為政治家軍事家所普遍接受,并得到進一步闡述和發揮,人心向背成為估量戰爭勝敗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則選自《論語》第十三篇《子路》,認為讓人民從事戰爭,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體現了對戰爭、對人民都應當嚴肅負責的思想。第四則選自《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記孔子回答衛靈公關于戰爭的問題,含意十分深刻。孔子強調“為國以禮”(《論語·先進》)禮治是根本,一個國君首先必須關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軍旅之事。同時指出脫離禮治來議論軍事,是毫無意義的;而且,象衛靈公這樣的不懂得禮治、不關心禮治的無道之君,根本就不配談兵。

《論語》歷代注本極多。通行的有何晏等的《論語注疏》、朱熹的《論語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注》等。本書所錄原文依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本。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387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