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古典人生智慧一次收齊,這4本書浸透了中國人的生活態度

艾灸師小愛 2023-07-28 06:51:10

好的古典生活美學,其精髓就在于配搭的和諧。

在不同的季節、時令,我們做什么 看似樸素,其實是最大的生活哲學。

小時候讀《紅樓夢》,對雪中賦詩啖鹿肉的場景印象特別深刻,讀之不自覺動容。

工作后,透過短視頻,李子柒的生活方式又再次喚醒內心。

在她的鏡頭里,總是能感受到布衣蔬食、勞作休憩的自然之美:

“騎馬踏青,取花為食,才不辜負春日好時節。”

“編一頂清涼的草帽,便不懼夏日炎炎。”

李子柒的生活,背后其實是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美學底蘊。關于吃穿住行、節氣物候、風雅習俗,再也沒有比中國人更講究的了。

賞景、讀書、飲茶、交友……這些在現代被貼上“文藝”標簽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種審美的生活。

只不過,你若不能真正發現其中的美,那么,看似在做美的事情,其實都是無意義。

好在有這樣一部著作,它能喚醒現代人的審美力。可以讓你沉睡已久的感官重新蘇醒。

它就是清代張潮所著的《幽夢影》,被后人稱為“東方人的智慧書”。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前人早就指出的生活哲學。

“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撫琴,閑則能游名山,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茶,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于是。”

一有空閑,約三五知已,到綠郊山野,松風竹月,烹泉煮茗,吟詩作對,生活便美了。

書中山水園林、四時風物、詩詞歌賦、書畫器玩······世間閑趣風雅,無不包羅。

寫交友:“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寫賞景:“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趣。”

如詩如畫,這樣的生活態度讓人直呼:“講究!”

寫園林之美:“藝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萍。”

更有趣的是,下面還有友人風趣點評:“釀酒可以邀我。”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這本書所展現的生活智慧、生活美學還被許多名人稱道。

林語堂就曾評價:“這一類的文藝格言集在中國很多,可是沒有一部和張潮所寫的《幽夢影》比擬。”

隨時翻幾頁,會覺得生活慢了下來,萬物充滿性靈之美。

只有審美的眼光,沒有實用的處世哲學,人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賞的狀態,失去內心的平衡,與真正的生活脫節。

因此,詩詞君認為,你還應當讀一讀中國人的處世智慧之書。

“為人處世”的學問,我們老祖宗留下了諸多處世之書,其中最透徹、實用的,當屬這本被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的《菜根譚》了。

覺得生活索然無味,讀一讀《幽夢影》;在浮躁焦慮的現代生活中迷失自己,找不到內心的平靜,那么,明朝洪應明編著的《菜根譚》就是你不錯的選擇。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是洪應明認同的處世心態。它也為后世許多企業管理家、成功人士所認可。

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就曾對下屬說:“《菜根譚》不可不讀。”

當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難以控制情緒的時候,《菜根譚》告訴我們: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

當我們感覺逐漸失去自我,隨波浮沉的時候,《菜根譚》告訴我們:

“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 ;混俗之中能脫俗,似淡月之映輕云。”

當我們在為完成一件事情而自滿的時候,《菜根譚》告誡我們:

“酷烈之禍,多起于玩忽之人 ;盛滿之功,常敗于細微之事。故語云:“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 須防一事不終。”

《菜根譚》之所以為許多成功人士推崇,也許是因為心境管理對現代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課程。

書中經典名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已經成為許多人的人生信條。只有會調節情緒,才能成為一個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有了這本《菜根譚》,自然少不了與它并稱“中國三大處世奇書”的另兩本:《小窗幽記》和《圍爐夜話》了。

《小窗幽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生活美學的百科全書。

囊括花鳥田園、草木山水、男女情思、素衣輕食等方面,集審美情趣與處世藝術為一體,是大導演王家衛推崇至極的經典作品。

《圍爐夜話》則是一部輕松提升處世智慧的實用類書籍。

全書濃縮了221則處世智慧,講透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將謀事、溝通、用人、立業、交往、教育等方面的秘訣娓娓道來,猶如雪夜與長者圍爐談話,令人生出親切之心。

今天,我們將這四本傳世奇書集結成套,將古人的生活與處世智慧融匯于一體。

閑暇時翻閱,可怡情養性,也可增長為人處世的知識。

作家榜經典文庫: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四書

——《幽夢影》《小窗幽記》《菜根譚》《圍爐夜話》

古典是它的文化基因,生活美學是它的表現形式。

這一版忠實原著,精編精校,全新全彩,不可不謂珍藏版。

讀古文講究底本,否則可能產生以訛傳訛的謬誤。經精挑細選,最終我們選用了目前最權威、最考究的底本進行審校。

《幽夢影》:以道光年間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為底本,參考1935年中央書店“國學珍本文庫”本。

《小窗幽記》:以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為底本。

《菜根譚》:以清光緒十三年揚州藏經院刻本為底本,參校民國二十年武進陶氏涉園《喜詠軒叢書》刻本。

《圍爐夜話》:以1935年明善書局版為底本。

每本根據書的氣質,分別選擇了4位不同時代、不同感覺的畫家來呈現書中的美學。

《幽夢影》:收錄當代水墨創作代表畫家陳佳獨家授權的畫作31幅;

《小窗幽記》:收錄80后水墨畫家林曦獨家授權畫作42幅;

《菜根譚》:收錄近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高清名畫103幅;

《圍爐夜話》:收錄清代畫家八大山人寫意名畫61幅。

對生僻字注音及注釋。

讀古文最怕讀不懂,讀到生僻字詞不解其意,自然感受不到書中妙趣。

為此,該版本貼心對新增近生僻字注音以及注釋,幫你掃清閱讀障礙,再也不用自己翻字典啦。

裸脊裝幀,方便閱讀,隨書附贈精美書簽和明信片。

四本書都采用裸脊鎖線裝幀,可180度完全平攤,閱讀時不需要費力拉扯書本,是愛書之人的首選。

除了這些以外,每本書附贈插畫同款書簽1張以及明信片2張,古典雅致。

現代生活忙碌而疲憊,寫信對我們來說很奢侈。

如果你也向往書中的生活,不妨給遠方的友人寫張明信片吧。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四書》小編推薦:148元/套包郵,敬請放心購買。由于青海、海南、內蒙、寧夏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20元運費差(新疆/西藏暫不能發)點擊 下單,微信直接支付!

《菜根譚》:讀不盡的人生智慧

文/吳徹子

-1-

結緣《菜根譚》

打開洪應明的《菜根譚》,心里思緒萬千。距離我第一次翻開它已經好多年了。我是初二的時候開始看《菜根譚》。

那時候不懂書中深意,只覺得取“菜根”為名,甚是好奇,又因母親說那是一部傳世佳作,于是,每天放學便跟著母親一起在書房里看書。

母親念,我便跟著念,一字一句。每念完一段,母親就給我解釋意思,她知道我聽不懂,便給我舉很多例子,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當代,方方面面的例子都有。以至于到最后,我對書中的原文沒記得多少,反而是對各種例子印象深刻。

后來到了大一,自己選了中文系。老師要求期末交一篇關于國學經典的讀書筆記,于是,我從圖書館撿起了《菜根譚》,一字一句認真品讀起來,并做了筆記,整個學期下來,涂涂畫畫寫了厚厚一本牛皮筆記。

這一次雖然沒有完全讀懂我國先賢的無上智慧,但仍被書中包含的哲理、智慧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感悟和理解深深吸引到了。自那以后,我便對《菜根譚》愛不釋手。自己買了一本放在書包里,閑來沒事的時候掏出來品讀一番,這樣反復多次,樂趣無窮,受益匪淺。

-2-

關于作者

都說要了解一本著作的精華,必須先了解其背后的作者。

《菜根譚》的作者現在一般認為是洪應明,他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萬歷年間的思想家、學者。早年的洪應明和那個年代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有著鴻鵠之志,立志于考取功名,為社稷百姓奉獻自己。然而中間飽經憂患,歷盡風波頓挫。

仕途上的種種不如意最終讓晚年的他歸隱山林,修道求仙,潛心著述。馮夢禎在《仙佛奇蹤》中的《寂光鏡引》中說:“洪生自誠氏,幼慕紛華,晚棲禪寂。”簡短幾個字便是洪應明一生的寫照。

洪應明從早年熱衷仕途到晚年歸隱山林,這一轉變不得不讓人驚訝。其原因我們無得參考,不得而知,或許他已經參透了人生,懂得了社會險惡,人情淡薄;或許他厭惡了塵世,懂得了回歸自我,平平淡淡才是常態。

于是乎,晚年潛心著述,一心修禪,參悟佛、釋、道等思想,集合眾說,寫成了傳世奇書《菜根譚》,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還初道人的此等貢獻正如書中所言:“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后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意思是說一個人待人處事得心胸寬厚,使你身邊的人不會有不平的牢騷;死后留給子孫與世人的恩澤要流得長遠,才會使子孫有不斷的思念。

我想,還初道人已經做到了,他用自身經歷去闡釋了這一道理。這本《菜根譚》便是留給子孫后人的惠澤,令一代一代的后人受益無窮,因此還初道人也被世人傳誦至今。

-3-

關于書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眼,剛剛接觸《菜根譚》的時候,很好奇,為什么取名“菜根"?

"譚"很好理解,就是談論、議論、評述的意思,在這里就是探討為人處世義理的意思。但為什么要用"菜根"呢?這也是我小時候的困惑。我當時是因為好奇書名,才跟著母親一起讀這本書。

雖然說書名如何得來,對我們如今去品讀它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一本著作的名稱對更好地理解內容以及書中精華有其特殊的作用,有人說書名是一本書的內容提煉,是一本書的精華所在。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去了解一本書的書名來源。

《菜根譚》的來源,歷來有多種說法,認可度比較高的有以下兩種。

其一,來源于“性定菜根香”,所謂“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意思就是說菜的味道是從根部生長的,所以種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而菜根又多是別人不要的東西,即棄物。要品嘗到它的香味,一般人是做不動的,只有真正性定之人,才能品到菜根的香味。

關于這種說法,有這樣一個傳說。

明朝宋神宗萬歷年間,洪應明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專心著述。

洪應明住的地方,土質很差,農民種的蔬菜長得也不怎么旺盛,收成很差,人們生活很艱苦。農民將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集市去賣,菜根又苦澀又壓秤,買的人一般會去掉根部,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就更低了。

洪應明當時生活也非常清苦,看到大把的菜根被丟掉感覺很可惜,就想將菜根取走,對你又不愿虧欠人家什么,就出一點錢將菜根買走了。時間長了,當地人都稱洪應明為"傻菜根"。

有一天,洪應明的一位叫于孔兼的朋友到家中拜訪。洪應明以菜根咸菜和米粥來接待他,于孔兼吃了之后,拍桌叫好。洪應明用菜根腌制的咸菜,色澤黑亮,咸香爽脆,沒有菜根的苦澀,跟一般的咸菜相比,又別有一番滋味。

于孔兼便問其中道理,洪應明說:“菜根味道苦澀,普通人稍微嘗試,就丟掉了。我覺得很可惜,所以,就將這些菜根腌制成咸菜。我的菜根之所以好吃,是因為我知道,美味急不得。我先將菜根用鹽腌制,發酵一年后,去除菜根的苦澀,逼出菜根的香氣。然后再用水去除菜根中的鹽,在太陽下晾曬三日,讓菜根更有嚼勁。最后,菜根配以花椒等香料,再腌制七日,才能端上飯桌。"于孔兼不禁感慨道:“性定菜根香“。菜根原本是別人丟棄的東西,而菜根的香氣,只有心性淡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真味。也只有如洪應明這樣淡泊的人,才能將菜根這丟棄之物,制作成如此美味的佳肴。

這個傳說的真假,很少有人去考量,但是它實實在在表明了洪應明的淡泊灑脫。這等氣節,非一般人能比。

另一種說法認為“菜根”得自宋代儒者汪信民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于孔兼在《題詞》中則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

這跟我們今天經常講的一句話意思相同,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能吃的了別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別人所不能成的大器。后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說過:“安貧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就是這個意思。

回過頭來看,作者以菜根為名,意思是人的才智和修養只能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表現了古代文人對于清貧的淡然態度。以菜根為名是以菜根之清苦歷練來喻自己歷經人世滄桑后所獲得的一種超逸、通達之品格。

-4-

關于內容

目前流傳的《菜根譚》有好幾個版本,常見的是日本內閣文庫昌平坂學問所的藏本,最初附載在明代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此版本不分卷,只分前后兩集,共有360則。

《菜根譚》是在收集前人警句、民間諺語的基礎上,加上作者的個人感悟,進一步提煉、潤色加工而成。它類似于《論語》,是一本論述修身處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也是歷代文人競相把玩的一部曠世奇書。

它的一大特色是文字雋永,對仗工整。作者見解獨特,極富睿智;行文言近旨遠,趣味盎然;文辭秀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

《菜根譚》所闡發的內容都是與人們的生活實踐息息相關的,內容廣泛。如個人品德修養、處事之道、持家交友、為官之法、個人成長等等。它將儒、釋、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爐,它既主張積極入世、經營天下、為民謀福、恩澤后世的進取精神,又宣揚親近自然、悠游山水 、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歸隱精神,同時也倡導悲天憫人、普渡眾生、空靈無際的超脫境界。

品經典《菜根譚》,悟無上人生智慧。

《人生的智慧》感悟心得

西方哲學史的第一篇,叔本華晚年的著作《人生的智慧》。其實嚴格來說這本書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更多的是作者到達晚年之后把生活的經驗及感悟再加上自己的哲學思想進行統一和提煉。便有了這本充滿人生智慧的書,如果用一句話來概述這本書的話: 此書解釋了“幸福”與“痛苦”之間的關系,也提出了“智慧”獲得人生幸福的方法。 其實通俗一點來講就是如何盡可能的讓自己生活的舒服與幸福些。總之,這可能是一本刷新我們三觀的著作之一。接下來是我整理的一些摘要與心得,最后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親自翻閱這本書,相信大家會感悟頗多。

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于三項內容,他們是:

(1)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外貌、氣質、品格及精神智利等。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和所有意義上的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展示的樣子:如名譽、名聲、地位等。

首先每一個人到底活在怎樣的世界, 首先取決于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我們的主體部分就是我們自身,所以,就其本質而言是不變的,因此在人一生中,盡管外在不斷變化, 但人的性格卻始終如一。我們能夠得到多少快樂從一開始就已經由這個人的性格所決定了。 一個人的精神能力的界限尤其決定性的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那么能否領略這些精神思想的樂趣首先取決于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思想能力。

由此看出,我們的幸福是多么的取決于我們的自身,即取決于我們的個性。所以我們要提升我們的精神能力,提升可以領略高級快樂的能力,為我們的精神力賦能。

除了精神力外,健康也是我們人的自身需要注意的,一個健康的乞丐可能遠比一個染病的君王要幸福。出自完全健康和良好體魄的寧靜與愉快的脾性。是任何地位、財富都不能代替的。

那些過分豐裕的財富,對我們的幸福幫助不大,所以很多有錢人感覺不到快樂,因為這些人沒有真正的思想修養,沒有見識,也因此沒有對事物的某些客觀興趣。所以,人的自身對人的幸福而言比人所擁有的財富重要的多。

一個人本身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他自身所具備的東西才是最關鍵的,因為一個人的自身個性無論何時何地都伴隨著他,他所體驗的一切都染上他個性的色彩。無論經歷何種事情,他首先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

因此,對人的幸福起著首要和關鍵作用的,是我們自身的好處,諸如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悅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一句話: 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

只要我們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樂的源泉。

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大的愚蠢就是犧牲健康,無論是為了金錢,晉級,還是為了學問,名聲,為了肉欲和片刻的換娛而犧牲健康,就更是愚不可及。我們更應該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這種人無時無刻不在向外面尋求刺激,試圖借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能夠讓我們免于這種痛苦的可靠手段,莫過于擁有豐富的內在,即豐富的精神思想。因為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越和顯著,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 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所以,卓越的精神思想會導致一個人不喜與他人交往。

一個人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貧乏的思想和總體的平庸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與此相應,人們辛苦掙來的閑暇,就是人一生的果實和收獲,因此這閑暇讓人能夠自由的享受自己的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除此閑暇之外,人的整個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勞作而已。

常人考慮的只是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利用時間。

但是,常人在獲取生活快樂方面卻寄于身外之物,寄望于財產、地位、妻兒、社交等;他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就寄托在這些上面。這就是為什么一旦失去這些東西,或者對這些東西的幻想破滅,他的幸福就煙消云散了。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成為和做最好的自己。一個人越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在自己的身上越能夠找到樂趣的源泉,他也就越幸福。無論在什么年齡階段, 一個人的自身擁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幸福源泉。

要是太過看重別人的看法,那就是太抬舉他們了,據此,正確的評估自己本身的價值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大有脾益。每一個人首要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中; 因此,我們現實的和個人的情況,對于我們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別人對我們的隨心所欲的看法。

但是我們看到,人們畢生不息奮斗、經歷千難萬險所爭取的幾乎一切,最終目的就是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是把別人的意見和看法看的太過重要是人們普遍犯下的錯誤。這些愚蠢的做法人們稱之為“虛榮”,說明這種努力和追求所具有的虛幻和空洞的本質。從上面的論述可以輕易看出,這種虛榮為了手段而忘記了目的,與貪婪同屬于一類性質。

我們無論做上面或者什么都不做,首要考慮的幾乎就是別人的看法。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我們所經歷過的擔憂和害怕,半數以上是來自這方面的憂慮。 因為這是我們那容易受傷的自尊心以及所有的那些虛榮、自負、炫耀、排場的根源。 一旦不再擔憂和指望別人的看法,那奢侈、排場十之八九就馬上銷聲匿跡。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擔心、煩惱、操勞、憤怒、恐懼等其實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有關,與上述那些可憐的罪人所作所為同樣荒唐。我們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很明顯,既然我們的幸福主要依賴我們平和與滿足的心情,要增進我們的幸福,再沒有比限制和減弱人的這種本能欲望更好的辦法了。我們要把這種欲望限制在一個理智的、可以說得過去的程度,而這或許只是現在的程度五十分之一而已。

名聲總是逃離追逐它的人,卻會尾隨對它毫不在意的人, 因為追逐名聲的人只會投合自己同時代人的口味,不在意名聲的人卻抗拒這種口味。從幸福學的角度看,名聲只是喂養我們的驕傲和虛榮心的異常稀罕、昂貴的食物,除此之外,它就什么都不是了。但大多數人都有過度的驕傲和虛榮,雖然他們會把它掩藏起來。不管怎么說,或許那一類理應獲取名聲的人,其驕傲和虛榮才是最強烈的。

無可爭辯的事實卻是:名聲只是一種次要之物,它只不過是人的優點和價值的映像、表征、回音,并且能夠獲取贊嘆之物比贊嘆更有價值。 所以,讓人們得到幸福的并不是名聲,而是借以獲得名聲的東西;讓人得到幸福的是產生這些優點和貢獻的思想與能力, 不管兩者的性質屬于道德方面或智力方面。

真理在于: 所有的快樂,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 假如我們整個身體健康無恙,只有一小處地方受傷或者作痛,那我們身體的整體健康并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注意力只會集中在那疼痛的傷處,總體舒適的感覺就會因這一小處傷痛而煙消云散。

上述的情況,我們都可以看到意欲的滿足總是某種否定的作用,因此不會直接被我們感覺到,頂多只以反省、回顧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意識。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確實肯定的,因此,這種狀況會明確表示出來。 每一快感的產生其實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獲得了釋放。所以每一種快感都持續相當短暫的時間。 這條規則教導我們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樂趣上面,而是盡可能的注意躲避生活中數不勝數的禍害。

所謂“幸福生活”應該被理解為“比較少不幸的生活”, 生活并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讓我們忍受和克服。 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缺少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標準,如果達到這種既沒有痛苦又沒有無聊的狀態,就確實得到了塵世間的幸福,因為其他一切都是虛而不實的。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這樣,現在與將來才不至于互相干擾。許多人太過活在現在,這些是無憂無慮、漫不經心的人;也有的人更多地活在將來,他們是謹小慎微、憂心忡忡的人。

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而將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

因此, 我們應該愉快地迎接現在此刻,從而有意識的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沒有直接煩惱和痛苦的短暫時光, 也就是說,不要由于過去,我們希望落空現在就變得郁郁寡歡,或者為了將來操心傷身以至破壞現在。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趕走了美好的現在時光或者任意的糟蹋它。

“我從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實就是說:只有當人掙脫了所有各種可能得期望和要求,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領會到精神上的安寧,而精神的安寧卻是幸福的構成基礎。今天只有一次,永遠都不會再來,但我們誤以為今天又將在明天重現。其實,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只來一次。我們忘記了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無可替代的一個組成部分。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 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有助于我們幸福的最有用的素質, 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因為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確切把握地依靠別人;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因為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連接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生活在社會人群中必然要求人們互相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容易變得枯燥乏味。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是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他才是自由的。

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獨,更確切的說,這是根上如此,也是不可避免的。 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想法,只能屬于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大致說來,一個人只能與自己達成最完美的和諧, 而不是與朋友或者配偶,因為人與人之間在個性和脾氣方面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某些不協調,哪怕這些不協調只是相當輕微。 因此,真正的內心喜悅和完美的心平氣和,這是塵世間僅次于健康的至高無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個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覓到。

率先進行自我約束,以避免以后的外在約束是相當明智的。 給我們的愿望設定接線,克制我們的欲望,壓住我們的憤怒,永遠牢記;許許多多值得羨慕,值得追求的東西中,我們能夠得到的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許多禍患必然降臨在我們的頭上。也就是說,“放棄和忍受”就是我們的準則。

我們要對我們的想象進行控制, 并不要讓想象力介入思考,因為想象力無法對事情作出判斷,只會帶來清晰的圖像,毫無益處的擾亂我們的情緒,并經常是徒增痛苦。因此,夜晚并不適宜思考嚴肅的,尤其令人不悅的事情。早上則是思考這類事情的恰當時候。早上適合人們從事任何工作和創造,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體力上的。

我所建議的要控制住想象,還包括不要讓其他把自己曾經遭受過的不公、羞辱、輕視、損失等重新弄出栩栩如生的圖像,因為這會重新刺激起我們已經沉睡了的憤怒、怨恨及其他憎惡情緒。對待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們更應抱持一種盡量平實,求是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比較容易接受他們。

要在這世界上生活順當,具備相當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是做好的: 預見能力保護我們免受傷害和損失,寬恕則免除了吵架和爭斗。因為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真實個性,無法改變自己的道德性格、認識能力、等等。這就是“生活,也讓別人生活”這句格言的含義。

我們無法看到超出我們自身的東西。我的意思是每一個人在其他人身上只能看到與這個人的自身同樣多的東西,因為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這是因為沒有思想的人是無法看見別人有思想的。因為他們的意欲遠遠的壓倒了認識力,他們那微弱的智力完全服務于意欲,甚至片刻也擺脫不了意欲的控制。

因此,適合我們與之深交的人非常稀有,我們應該尤其小心注意不要與低級、下流之輩太過親近。假設一個人認為我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我,他就會馬上覺得我好像從他哪里偷走了某樣東西,就想獲取補償,把失去的東西拿回來。與人交往時的優勢全在于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并且讓他們看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應該不時地讓每個人感覺到我們是可以沒有他們的,這樣做會增進友誼。

一個人可以忘記所有的一切,但卻不會忘記他的自我,他的本性。 這是因為性格是絕對無法改變的, 因為人的所有行為都出自一條內在的原則;由于此原則,一個人在同樣的處境下永遠做出同樣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別的。我們不可以期待一個人在形勢改變了以后會像以往那樣做出同樣的事情。因此,假設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在我們設想中的處境如何作為,我們千萬不要以這個人做出的許諾和保證作為憑據。這是因為就算假設這個人是出自真心許下諾言和保證,但他現在討論的事情卻是他并不了解的。

精心打扮,假裝和自夸具有某種素質,其實就是承認自己并不具備這種素質。不管一個人冒充擁有勇氣、學問或者是思想,還是吹牛、有錢或是地位,我們都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這個人正是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因為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和長處,那就不會想到去顯擺和裝模作樣,而是對我們的這份擁有心滿意足

同樣,在這個世界上流行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誼,只是做得盡量逼真和自然的顯示尊重和友誼的表面功夫。不過,我認為一條誠實的狗搖尾巴示好,比人們那些表面功夫有百倍之多的價值。真實不虛的友誼有這樣的一個前提:對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種強烈的、純客觀的和完全不帶利害關系的感同身受。人與人之間的許多聯系當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樣隱藏的自私動機之上。沒有什么比告訴別人我們恰逢某一巨大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的透漏出自己的某些個人弱點,更能確切的使別人得到好心情了,多么典型的例子!

朋友都說自己是真誠的,其實,敵人才是真誠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敵人的抨擊、職責作為苦口良藥,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

我們必須注意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并且牢記在記憶里,目的就是據此確定這個人的價值(起碼是他對于我的價值),并相應制定出對這個人所采取的態度和行為。要 永遠深信這一點:人的性格是不會改變的。 一旦忘掉了一個人的某一劣性,就跟扔掉了我們行庫掙得的金錢一樣。這樣,我們才不會與人過分親密和與人結下愚蠢的友誼

“不愛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說也不信”則包含了另一半。

人生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其構成始終都是同一樣的要素。人生歸根到底還是同一樣的人生。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樣;盡管糖果的形狀千奇百怪、顏色五彩繽紛,但都是由同一樣的糖果漿做成。

一位古老的作家相當確切、中肯的說過,在這世上存在三種力:精力、力量、時運。 我相信時運至為重要。 這是因為我們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條船的航程。時運-順運或者逆運-扮演著風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它可以迅速推進我們的航程,也可以把我們拋老遠的距離。

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時間的作用以及事物的不斷變化,所以,面對任何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都要馬上想象到相反的一面。 也就是說,在幸福的時候要想象到落魄、從信任和忠誠看到背叛和悔恨等等;反之亦然。這就是真正的處世智慧的永久源泉, 我們要正確的認識事物反復無常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恒不變的理由,只有轉換變化才是永恒的。 一個精明的人其實就是不會被永恒不變的表面所欺騙的人,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即將往哪個方向變化。

認識到事情是不可避免和必然發生這一真理以后,心靈會感受到撫慰和安靜。 誰要是深切、完全地明白這一真理,就會首先愿意作出自己分內的努力,然后也甘心承受自己必須忍受的痛苦。 對于我們的幸福而言,勇氣是僅次于聰明的非常關鍵的素質。

《大學中庸》讀后感

 它們,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們,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它們就是《論語》《大學》《中庸》,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論語大學中庸讀后感,歡迎閱讀!

 《大學中庸》讀后感1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為了勤學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中庸》讀后感2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都能發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現,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現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讀后感3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現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中庸》讀后感4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這句話,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他不僅有知識,有修養,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心的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展國家。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讀后感5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修,修道之謂教”的性、道、教三者為根本,深入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敗的智慧根本”、“誠于中,信于外”、“君子當慎獨中立”、“仁者愛人,仁者無敵”、“誠則明,明則誠”、“和為貴,不自棄”六個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論。

 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那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忠恕寬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誠無息”、“內省慎獨”、“隱惡揚善”、“執其兩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確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全書體例清晰,點評得當,寓意深刻,除了摘錄原文之外,還附有白話注解,并在“細讀慢品”這一板塊中擷取大量與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聯系緊密的故事、寓言、實例等內容,結合本節所闡述的思想,帶領我們細細品味《中庸》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處世之道。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個“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大學中庸》讀后感6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56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