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讓全世界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由于此次病毒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所以起初只能通過采取防控的手段來防止疫情的擴散,后來才發明了疫苗。
但是在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傳染病,當時的醫療水平并不足以治療大多數患者,所以死去的人會有很多。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種傳染病毒就叫“天花”。
得了天花的人手上腳上臉上都會有出現紅疹,還會高燒,頭疼,心跳加速,傳染性也很強,被感染的患者大多數都會死亡。由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的,所以并沒有找到一些真正有效的可以治療這種天花的方法。
清朝初期,天花肆虐,當時百姓中的患病人數很多,死亡率也極其的高。當然這種病也傳到了宮中,很多宮女、妃子都感染了天花,甚至皇帝都沒能逃過天花。比如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他們小時候都感染過天花。但是奇怪的是這兩位皇帝都挺過來了。據傳康熙皇帝能夠登上皇帝,就是因為小時候感染過天花,身體內會產生免疫,能夠活得更長久。
當然,康熙皇帝能夠登上皇帝,絕對不只是這么一個小原因。這位康熙皇帝雄才大略,8歲登基,16歲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驅逐沙俄,可謂一代英主。
正是這樣英明的皇帝,做了一次試驗,使得天花病毒不再那么肆虐。那這是什么情況呢
原來,由于康熙從小得過天花,對天花很是關注。他親政后,就在宮中做了很多防護措施,比如隔離。但是仍然沒能防護成功,天花病毒還是在宮中肆意的蔓延,他的好幾個孩子也死在了天花上。
所以康熙對天花病毒是恨之入骨,他發誓要把天花滅殺,至少要抑制天花的傳播,不讓它繼續肆虐。于是他召集了所有太醫,讓他們竭盡全力地鉆研抑制天花傳播的方法和治療天花的藥。
但是太醫們冥思苦想仍然找不到方法。后來康熙帝聽說地方上有人有方法,就連忙召見了那個人。出人意料的是,這個人不是一個醫生,竟然是一個候補知縣。他叫傅為格,他在地方上用了“人痘種植法”成功地抑制了天花的傳播。
實際上是以人工的方法使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危險性比較大。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法》中主張用“苗性和平”的痘痂作苗,叫做“熟苗”,這類疫苗的毒性已減低,接種后比較安全。同時代的俞茂鯤又指出,苗種遞傳愈久愈好。朱奕梁在《種痘心法》中進一步指出:“良由苗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患也。若‘時苗’能連種七次,精加選練,則為‘熟苗’。”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練多次來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
但此時康熙并不是很相信,他想要親自驗證這個方法是否有效。于是他找來了30個宮女用“人痘種植法”做試驗。過了半個多月,30個宮女中有26位活了下來,4位出現了高燒等癥狀死亡。
雖然這次試驗有4位死了,但畢竟試驗不完善,死亡的風險是肯定有的。不過還是有26位活了下來,這就說明這次試驗是成功的,“人痘種植法”是有效的,是能夠有效抑制和治療天花的。
我國勞動人民在種痘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掌握了選擇苗種的經驗。
后來,康熙就大規模推行“人痘種植法”,大大減少了天花的致死率與傳播率,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安全。
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法,不但有效地保障了兒童的健康,而且不久流傳到國外,對世界的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俄國首先派醫生來北平學習種痘及檢痘法。據史籍記載,“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由撒納特衙門移會理藩院衙門,在京城肄業。”這是文獻上外國派醫生來我國學習種痘的最早記載。公元1744年,杭州人李仁山去日本九州長崎,把種痘法傳到日本,乾隆十七年(1752年),《醫宗金鑒》傳入日本,于是種痘法在日本流傳起來。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在《談種痘》的信中寫道:“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一】 (1661—1722) 清朝入關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二】俗稱清圣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只有一個年號,因為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具有終身免疫力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文皇后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換得了近一百五十年的邊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蒙古朝圣基地,是為清朝“夏都”。
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永不加賦”,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并最終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并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奪嫡,讓他心力交瘁.
所謂的統一的特征是以部落制奴隸制的殘余毒化以天下觀大一統的理念統合在一起各族人民創造的中華文明,使中華文明停滯,從世界范圍看是倒退,不但引進了戰亂與殺戮,還引進了民族矛盾、壓迫、種族隔離和對人權生命的輕蔑,這些東西對中華文明的破壞是巨大的,也是中國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美國人坦普爾根據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寫了《中國: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里面列舉中國一百個世界第一,清朝沒有占有一項
所謂康熙滅南明,平三藩,收復臺灣是一片腥風血雨.徹底奉行的是民族屠殺,民族隔離,侮辱奴化中華民族文明政策
“遇抵抗,必屠城”,昆山——約四萬;涇縣——約五萬;舟山——第一次約萬余,第二次全部沉海溺殺,數字不可考;蘇州——因為投降的早,僅屠半城,約十余萬;嘉興——約十余萬;金華——約五萬;贛州府——合計約四十萬;南昌府——合計約四十萬;南雄——約兩萬;廣州——八萬余;潮州——約兩萬;湘潭——僅存百余,被屠者約四到五萬;大同——兵民全部被屠絕,僅存五人;汾州、太谷、泌州、澤州——全部屠絕,合計超過四十萬;沅江——約十余萬;福建省——合計過百萬;四川省——到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全省有丁一萬八千人……
而這遍及中華大地的大屠殺只為了“留發不留頭“,只為了侮辱,奴化光榮的中華文明
這遍及中華大地的大屠殺重要操刀者正是康熙大狄.康熙大狄正應為四川和東南的屠殺負責.
所謂康熙經史子集、天文、算術無不通曉,沒有留任何著作,沒有看到他哪怕在兒孫親近之間留下什么推進推廣他們學習的行為.
而這些史料更戳破這個華麗的畫皮:
康熙的道德:
這位君主,要想成為一切人的品德上的楷范,還有待于更好地信仰基督教,別無他法,可惜,他有耽溺享樂的傾向。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韃靼旅行記》
康熙的文章:
下列諸書是以玄燁的名義刊行的,但有些肯定是朝臣們寫的:………。玄燁被說成是一位書法家,但最近看到的被確認為是他的真跡的復制品并不說明的他的書法非常高明。
———恒慕義(A.W.Hummel)《清代名人傳》
康熙的科學知識:
這位皇帝認為他自己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又是卓越的數學家,但是,盡管總的說來他對科學以及其它知識懷有興趣,他對音樂一無所知,也幾乎不懂最基礎的數學知識。
——馬國賢(Matteo Ripa)《馬國賢神父回憶錄》
再看看祖上做過康熙漢文老師的金庸大吹特吹的“永不加賦”.
金庸胡扯的康熙從順治那得遺命造福天下“永不加賦”的真面目:
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詔的“永不加賦”是在經歷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后的所謂仁政。
康熙一朝征收稅款的基礎是按人頭收稅,人口愈多,則地方上繳的稅愈多。這種設計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意(同時統計技術上也有限制)據實上報人口,因為報得愈多,稅就得繳得愈多。康熙永不加賦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積上繳固定的稅金,與人口數無關,借以鼓勵地方據實上報人口——因為人丁興旺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表征。
以這種方式來彰顯盛世不過是滿韃穩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的是土地賦稅不均,富者勾結營私,雖坐擁千畝田產而不需繳稅,貧者無立錐之地,卻有勞動之責。
掩耳盜鈴的“永不加賦”
所謂“清朝的賦稅”是歷代最輕的,這只是表面現象,因為自清初以來便有“永不加賦”之說,而且表面看來賦額較明朝為輕,但實際這僅是一種“掩耳盜鈴。
第一,眾所周知,清代漢民族百姓必須養活史上最龐大之白吃群體----旗人。
第二,“減賦”實為掩耳盜鈴。從康熙到乾隆,滿清政府一再宣揚減賦,而雍正以后實行攤丁入畝,按理說假如田地數目不變,那么田賦數目應該較之康熙初年有減無增才對,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以占全國稅賦七分之一的蘇南地區為例,乾隆31年和康熙26年相比,田地減少了15000余頃,賦銀也減收了42萬余兩,但征糧卻增加了200萬石之多,如果按銀價折合,即使按照最低的銀價計算,也增加了150萬兩,這就是說,從康熙26年到乾隆31年,清政府數次宣稱“減賦”,賦銀也的確減少了一些,但實際上蘇南的稅賦卻凈增110萬兩白銀,而這還是最低估算----因為大體上看,有清一代的銀價一直在上漲,金田起義前某些地方的銀價已經上漲為康熙中葉的三倍,如果我們取折中即1.5倍銀價計算,那么僅蘇南稅賦就凈增250萬兩,而這還是在田地減少15000余頃的情況下征收的!清王朝的“減賦”“永不加賦”,純屬掩耳盜鈴,愚弄百姓!
第三 浮收折勒嚴重
江南諸省每年從田糧中抽出若干漕運京師,漕糧轉運數干里,運費皆出自納糧戶,這就是所謂“浮收”。所有額征田糧,幾乎無不浮收。又每年征收賦糧,往往折錢交納,謂之“折色”。但無論漕糧折色或地丁銀折錢交納,折合之時,莫不高出當時當地銀價很多,這就是所謂“勒折”。由于“折勒”自康熙年間便屢禁不能,百姓僅僅因此一項,實際交納的賦額就可達正額的二~四倍。而在雍正推行“火耗歸公”之前情況更糟。
第四 階級壓迫極為殘酷。
按照“攤丁入畝”的規定,應該是田多者多納,田少者少納,但實際情況卻剛好相反,交賦數額是根據勢力大小決定的,往往是擁有田地越多的人越不用交賦或只交很少的賦稅,而稅賦全由小戶和貧民承擔。所謂“同一百畝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數十百千者,不均孰甚焉。……各縣紳衿,有連阡果陌從不知完糧為何事者”,這是極為普遍的現象,從記載看,大地主和一般農民每畝所交的賦額往往可以相差數倍,甚至擁有幾千頃乃至上萬頃田地的地主竟可不交賦稅,全部轉嫁到小戶,自耕農乃至根本沒有土地的貧農身上。
賦稅又有“長價”與“短價”之分,大戶人家減價交納,小戶則必須數倍加價,以彌補大戶的虧欠,具記載,有些地方,大戶只交原額的千分之三,余額全由小戶補齊,小戶所交賦額,竟可高達大戶的20倍以上!
此外,很多富豪人家利用這一點引誘小戶將田地掛在他們名下,借此達到兼并土地之目的,造成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這些基本上是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情況,至于鴉片戰爭后由于不平等條約和鴉片傾銷造成白銀大兩外流,銀價飛漲,以銅錢為日常生活花費單位的老百姓在交納錢折銀時所承擔的負擔自然也飛漲,這是不必詳談的了。太平天國起義時期轄區內實行“照舊完糧納稅”,賦額通常減為原來的一半,但由于剔除了清朝賦稅制度中的以上弊端,中小戶的實際負擔僅為原先數分之一,而且1860年以前沒有明確保護過地主的收租權力,這就是為什么其經濟政策能在皖贛鄂蘇浙等地區得到廣泛支持的原因。
本文并沒有系統統計有清以來各代稅賦的演化,因此無法給出一個定量的結論,以上定量統計僅為參考。而本文指出這種種現象,目的也不在于定量討論,只在從各個方面指出“清朝稅賦較輕”為何是種“假象”,除了很多地區因為爆發了抗租抗賦起義,官府被迫對賦制中的弊端稍加遏止,減輕了一些人民負擔外,有清以來老百姓的負擔實際一直都在“永不加賦”的幌子下不斷加重,加重,再加重。
清朝是唯一這樣還被說成是“盛世”的朝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可不是這樣的。所謂“賦稅重”的明朝,在其相應階段百姓實際負擔也不必清朝相應階段更重多少。我并非認為唯清朝如此,只想指出所謂“永不見賦”“太平盛世”“百姓負擔比歷代大大減輕”純屬扯談而已。清朝時占人口絕對多數的漢族百姓的經濟權力不過爾爾,卻還要多受一層民族壓迫,哪里談得上什么“歷史上生活最好的朝代”!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蘇麻喇姑是清朝孝莊文皇后的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隨孝莊陪嫁進入后金宮廷。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通曉蒙滿文字。清崇德元年,參與設計清朝開國冠服 。曾經擔任滿清康熙帝的啟蒙老師 。老年時,又撫養康熙序齒的第十二子愛新覺羅·胤裪。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蘇麻喇姑以九旬高齡去世。康熙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并將其靈柩與孝莊文皇后置于一處。
第一,從身世年齡看。蘇麻喇姑是蒙古族科爾沁部人,出身貧苦牧民之家。她名叫蘇墨爾,被稱為“蘇麻喇姑”。年僅13歲的孝莊嫁給皇太極,將年紀相近的蘇麻喇姑作為隨身侍女帶到盛京沈陽。
康熙帝生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比蘇麻喇姑小40歲左右,他們應是祖孫輩分的關系。蘇麻喇姑聰明好學,也有悟性,通蒙古語和滿語。寫一手漂亮的滿文。孝莊選她為玄燁“手教國書”。玄燁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蘇麻喇姑是康熙帝的啟蒙老師。
第二,從主仆關系看。先講兩件事。其一,孝莊派隱瞞真實身份的“三位滿族婦女”,去向耶穌會士湯若望求醫,患者很快病愈。求醫病愈者就是順治帝的未婚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莊派蘇麻喇姑給湯若望送去厚禮表示謝意。其二,福臨大婚后,內大臣席納布庫對蘇麻喇姑不滿,路遇蘇麻喇姑,將她捶楚致傷,太后托言墜馬,令御醫調治。這說明蘇麻喇姑有時騎馬出宮,為太后辦事。
順治時期,北京痘癥流行,康熙帝長兄牛鈕前已夭折,次兄福全被寄養在大臣家里。玄燁降生后,孝莊命蘇麻喇姑照料孫兒。康熙帝約三歲時,為了避痘,住在宮城西華門外今北長街路東一所宅第(雍正時改名為福佑寺)。康熙帝晚年回憶道:“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母護視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康熙帝幼小在宮外避痘,到皇父逝世前不久,出痘痊愈,重返皇宮。幼年的玄燁,主要由三個人——保姆樸氏(先為順治帝乳母)、乳母瓜爾佳氏和蘇麻喇姑等撫育。她們對玄燁晨昏調護,夙夜殷勤,“克慎克勤,惟愛惟和”。
第三,從撫子經歷看。蘇麻喇姑不僅撫育孝莊的兒子福臨、孫子玄燁,而且撫養其曾孫、康熙帝第十二子履親王允祹(táo)將近10年。清后妃中嬪以上主位(含嬪),均可撫養皇子,蘇麻喇姑撫養皇十二子允祹,當是以嬪的地位行事。允祹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生母是萬琉哈氏(享年97歲)。蘇麻喇姑先后照顧福臨、玄燁、允祹三代皇子,長達62年,是清宮早期一位身份和地位都很特殊的宮女。
第四,從情感稱謂看。孝莊寡居44年,身歷五朝,飽經風雨,蘇麻喇姑陪侍左右。福臨有時經月不見母親,玄燁住在宮外避痘,常由蘇麻喇姑前去照看。孝莊雖身為國母,位極至尊,但作為一位女性,不能沒有可訴衷腸之人,而聰穎伶俐、善解人意的蘇麻喇姑,則以一顆在情感上同樣欠缺的心伴慰著她,是孝莊可以無話不談的閨密和知己。時宮中稱蘇麻喇姑為“額涅媽媽”(“額涅”,是滿語“額娘、母親”的意思,也可用來泛稱年長的婦人)。還稱其為格格、額娘、母姑,如同家人。蘇麻喇姑的這幾種稱謂,體現出她同孝莊、玄燁及其兒女們之間的關系。玄燁稱其為“額涅”,皇子、公主們則稱其為“媽媽”,合乎情理。蘇麻喇姑沒有子女,她對照料多年的玄燁懷有祖母之愛。
第五,從職務名分看。玄燁是個重感情的人。他幼年時很少得到親生父母愛撫,繼位后對待兒時曾照顧過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親近。保姆樸氏和乳母瓜爾佳氏,分別被封為“奉圣夫人”與“保圣夫人”。她們去世后,玄燁都親臨吊唁,并前者五次、后者四次遣官諭祭。康熙帝不稱逝者為“乳母”(滿語為“嬤嬤額涅”),而謂“阿母”(滿語為“額涅”,即母親),反映出他對瓜爾佳氏的真摯感情。蘇麻喇姑同瓜爾佳氏、樸氏是受到康熙帝敬重的三位長輩。
第六,從患病葬禮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末,蘇麻喇姑患“血痢”,日瀉十余次,夜間五六次。康熙帝降旨:“著十二阿哥(允祹)日夜看護。”蘇麻喇姑去世后,被“葬以嬪禮,瘞于昭西陵側,以示寵也”。
蘇麻喇姑的人生,值得人們思考。蘇麻喇姑是清宮一位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服侍孝莊、順治、康熙、允祹四代,忠實可信、勤懇細心、竭盡心力、始終如一的老宮女。最后榮以嬪禮下葬,算是得到靈魂安慰。蘇麻喇姑,地位不高,掙錢不多,但她“克慎克勤,惟愛惟和”,生前受人尊重,身后被人懷念,此生,足矣!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45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聞雞起舞的祖逖,都干了哪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