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是一句流傳甚廣的諺語,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明朝出土文物中,就曾發現過形態各異、寓意多樣的“五子登科”銅鏡。同時,民間也有張掛“五子登科圖”的習俗。
那么什么是五子登科呢 “五子”又是指什么呢 “登科”代指封建社會中,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被錄取。從這一點可以推斷出,“五子”應該是五個兒子或男子。
因為在當時社會只有男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舉取士。據史料記載“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竇儀傳》。說的是五代后周時期,燕山府有一個名為竇禹鈞的人。
竇禹鈞有五個十分優秀的兒子,在科舉考試中先后登科及第。《三字經》中也曾記錄:“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一、五子登科的美好寓意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這種想法可以說從古至今從未改變。在封建社會,平民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方法就是參加科學考試。
如果能夠在考試后被錄取,那么就有了當官的籌碼。所以古代學子的終極理想,就是可以考中進士。
唐代詩人孟郊一生坎坷,但是在金榜題名之后,卻也風光過一陣子。他在《登科后》一詩中寫道:“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登科”對古人來說有多么重要。
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能夠在科舉考試中令人驚人。但是真正能夠考中進士的人卻寥寥無幾。
在當時社會中,能夠金榜題名,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人們為了能夠登科成功,都會對“五子登科”特別崇拜。
“五子登科”既是一句諺語,同時也是古人的美好愿望。在古代社會人們會將,那些品學兼優或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并稱為“三杰”、“五子”、“七子”。
按照現代人的說法這些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歷史上有名的“漢初三杰”, “五子良將”、“建安七子”,就是將當時有成就的人。
“五子登科”則指的是一門五子,都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他們就是燕山府竇禹鈞的五個兒子。
二、五子登科背后的故事
“五子登科”的故事,發生在五代十國,當時后周燕山府有一戶竇姓家族。這家的主人叫竇禹鈞,但人們習慣性的稱他為竇燕山。
作為一個富有的商人,他曾經也是唯利是圖,因此做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
有一日竇燕山夢見了自己的父親,罵他心術不正、品行不端,如果繼續下去,就會命中無子,只有多行善事才能逢兇化吉。
聽聞此言之后的竇燕山,下定決心做一個好人,于是他經常做善事、修祠堂,最終他的美名四處傳揚。
后來竇燕山生了五個兒子,可以說這五子不僅品行端正,并且都擁有聰慧過人的才智。
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科舉考試中,出現了五子登科的大好局面。一門五子皆金榜題名,在當時社會被傳為了一段美談。
竇儀官至北宋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竇儼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竇侃曾任宋起居郎;竇偁入宋后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曾任宋左補闕。
可以說竇燕山的五個兒子,每一個都是少有的人才。
《宋史》中有竇禹鈞長子竇儀傳記,書中曾記載,竇儀年少便憑借才華而聞名。北宋建立后竇儀得到了趙匡胤的重用,去世后被追贈右仆射,成為了一代北宋名臣。
他們的故事不斷被傳揚,最終五子登科,成為了眾多古代學子內心中的美好期望。
史書記載:“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僖,皆相繼登科。”。由于這五子相繼進士及第,因此逐漸演變為對科舉考試的一種期許。
結 語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能夠學習好、身體好,將來長大之后有一個好前途。
五子登科,其實就表達出了這種想法,在古人的心目中,當官才是正途,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朝一日登科及第,這樣家族才會更加有地位。
: “民間歷史故事”“魚羊趣史”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求分享 求點贊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90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