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剛過,高溫依舊還在。但是立秋之后的養生之道,還是要跟夏季有所區別的。初秋早晚溫差較大,白天熱,晚上涼。人體冷熱收縮不均勻,水分蒸發也會較平時快些。本篇,我們就來說一說,暑氣過后的初秋養生改如何進行。
1、養肺、補水要由里而外
秋季干燥,初秋就是燥氣的開始。而這種燥氣容易傷肺,對癥之方法就是多吃溫潤養肺的食材。如白木耳、杏仁、白果、百合、芝麻等。滋陰養肺的水果,比如梨、楊桃、哈密瓜這些也要多吃。
2、初秋“凍一凍”
我們的民俗里,就有“春要捂秋要凍”之說。立秋開始,人體內的暑氣開始下降,如果一味的保暖,身體就會感覺不適。為了順應逐漸降低的氣溫,秋季開始可以稍微凍一凍。以此還能幫助血管適應瞬間變化的氣候。當然,也不要凍的很徹底,天天短衣短褲。適當增減衣物,都是正常的生活狀態。
3、朝鹽晚蜜對付秋燥
很多人都認為多喝水可以緩解干燥,但是光喝白開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早上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點蜂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流失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便秘,可謂一舉三得。
立秋之節氣,這個時候雖然天氣已經開始變得涼爽,但是仍舊還殘留有夏天的暑氣,所以這個時候更是應該注意養生,順應時節的變化調整我們自己的身體狀態,才是正確的初秋養生之道。
我國傳統中醫講究“因時養生”,認為每年 大暑時節,天氣最熱,暑氣十分旺盛,是“冬病夏治”、驅寒排毒的好時機。那么大暑節氣養生有沒有什么訣竅呢?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大暑保健養生、排毒驅寒的小竅門。
“因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故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黃帝內經》中也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這些都說明人體必須順應四時自然變化養生,從而加強人體適應季節與氣候變化的能力,以保證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
而大暑前后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所以會特別感到氣候炙熱難耐。此時若要排毒,可采用拍腹和揉腹兩種方法。拍腹法建議每周一次,在肚臍兩邊脂肪最豐厚的地方,或者按下去有脂肪結塊的地方,用雙手拍打10分鐘。拍打過后,有的人會出現紅、紫、青、黑等不同顏色的痧斑、痧點,據說這就是體內淤滯的寒濕、火毒被拍出來的表現,如果拍完后馬上喝一杯溫水,還能加速排毒。
此外,揉腹也可以有效驅寒暖腹,民間有句話:“揉腹治百病”,小腹是陰中之陰,是寒氣最愛聚集的地方,所以揉腹很關鍵,而手心的勞宮穴是火穴,有溫養的效果。經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發熱,不但可以有效驅寒暖腹,還能養元補氣、滋陰培陽。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以逆時針方向揉,后以順時針方向揉,力度要適中,如果能帶動腹部的軟組織更好。小腹常溫,元氣充實。
霜降時節話養生霜降作為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秋燥明顯,燥易傷津。霜降養生首先要重視保暖,其次要防秋燥,運動量可適當加大。
霜降節氣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復發的高峰期。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毛病,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這時應該多吃些梨,蘋果,白果,洋蔥等。
栗子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這時的進補佳品。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稱打霜,而經過霜覆蓋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霜打過的水果,如葡萄就很甜。古人一般秋補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民間在霜降這天,講進食補品,古人講“一年天天補,不如霜降補”。
養生,不僅可以預防秋季常見疾病的發生,還能夠為寒冬的到來儲備足夠的能量。但是,由于秋季氣候干燥,天氣多變,氣溫往往驟升驟降,體制較弱者很容易滋生疾病。因此,中醫提醒,秋季養生一定要預防以下四個方面。
1.防秋燥
燥邪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就會出現燥象,表現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甚至皸裂。肺喜潤而惡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響,就會出現鼻咽干燥、聲音嘶啞、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癥。
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因此,秋季養生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養陰,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濕邪
秋季從立秋到霜降有6個節氣。此時,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秋天的雨水已經很多了,此時須防濕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或腹瀉癥狀。要是早秋脾傷于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作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濕也很關鍵。
秋季養生防濕主要應以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
3.防秋郁
晚秋時節,凄風慘雨、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的變化容易起憂思。人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樂。而入秋之后,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人的情緒相應低沉消極。
秋季養生防秋郁首先要生活規律不要隨意打破,心情不好,該做什么還是得做什么;其次要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還要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歌舞、登山等。
4.防賊風
秋天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冷熱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賊風往往會乘虛而入,使人生病,被中醫稱為賊風。受到賊風侵襲,往往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
秋季養生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總之,秋季養生對于保持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好預防,以免產生疾病。尤其要注意預防秋季抑郁癥的發生,出現意志消沉、抑郁不樂等情緒,要及時加以疏解,必要時進行心理咨詢,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風乍起,天氣逐漸轉涼,不覺已到初冬季節,一些疾病也進入高發期。此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整個機體也像冬天的萬物,呈現蕭條趨勢。因此,有必要和廣大朋友聊聊衣食住行與初冬養生保健的關系。初冬:是指因空氣干冷而引發的頭痛、流淚、咽干、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在這個季節還常常引發哮喘。初冬季節應做到:第一,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咸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第二,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第三,多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飲食宜偏寒涼,而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多吃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寒涼食物。感冒:冬季天氣變化異常,容易患感冒。下列“九飲”能增強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覺前飲用,可有效預防感冒的發生。1、蔥白飲:大蔥白100克,切碎煎湯,趁熱飲。2、姜茶飲:生姜10片,茶葉7克,煎湯,趁熱飲。3、菜根飲:大白菜鮮根200克,切片煎湯,趁熱飲。4、姜棗飲:生姜5片,大棗10枚,煎湯,趁熱飲。5、蘿卜飲:蘿卜適量,切片煎湯,加食醋少許,趁熱飲。6、三辣飲:大蒜、蔥白、生姜各適量,煎湯,趁熱飲。7、姜糖飲:鮮姜末3克、紅糖(或白糖)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8、橘皮飲:鮮橘皮50克,糖適量,開水沖泡代茶飲。9、菊花飲:菊花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七月七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 小暑 ,寓意天氣開始炎熱。氣溫升高,進入伏旱期。小暑是炎熱天氣的開始,還沒到最熱的時候。中醫認為,人與自然,“天人相應”,順應二十四節氣的自然規律 養生 保健、防治疾病,可以減少時令病的發生,對控制慢性病, 養生 延年有積極的意義。小暑時節,我們應如何 養生 保健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小暑 養生 之道。
一、避暑濕
一般小暑后開始入伏,進入三伏天,此時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雷雨、大風較多。人體受到濕熱氣候影響,易出現中暑、心臟病、皮膚病和胃腸病等。
小暑時節更容易發生中暑。戶外工作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小暑時節,濕熱交蒸,容易催發多種皮膚病,如痱子、濕疹、蟲咬皮炎、日光性皮炎等。所以日常中,室內宜通風降溫,避免環境過濕、溫度過高;適當食用具有清熱祛濕作用的食物,如冬瓜、絲瓜、苦瓜、荷葉等;金銀花煮水外洗也有祛痱止癢的作用;衣著寬松,勤換衣物,盡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出汗后用干毛巾擦干,勤洗浴。
小暑衣著勿赤膊,有些男士夏天喜歡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氣溫超過體溫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小暑后進入三伏天,就到了“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冬病夏治”是指利用夏日陽氣旺盛的時機,調整人體陰陽,防治在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
冬病夏治主要用于治療體質虛寒,免疫力低下的疾病,如反復感冒、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腹瀉、慢性胃炎、痛經等。
食療、藥物、針灸都是冬病夏治的常用治療方法。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藥物最容易從皮膚滲入穴位經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暢情志
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 養生 方面,應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中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首,心臟的養護尤為重要。平心靜氣,可以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既有助于心臟機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養陽的原則。所以,夏季 養生 以心靜為宜,心靜自然涼。
天氣炎熱也容易使人心情煩躁、易怒等。調養心神非常重要,凡事不宜急躁,否則心火妄動,加之酷暑火熱邪氣,即所謂“內外和邪”,易引發傷暑之證。對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涼爽的環境和愉悅的心情有益于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
小暑時心臟氣陰最易受損,出現心悸、氣短、胸悶等癥狀。此類患者可服用具有補氣養陰作用的藥物,如黃芪、生脈飲等。
三、調飲食
小暑時節,多雨、高溫,消化道疾病高發。所以,這一時節的飲食,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要節制,不可暴飲暴食;飲食應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注意選擇新鮮、衛生、易消化的食物,從冰箱里拿出來的菜肴要加熱后食用,避免過多食用冷飲、冷食,以免損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可以夏日晨起飲一些姜茶,可以起到助消化、促食欲的作用。
小暑時節,濕氣較重。暑氣夾濕,影響脾胃運化,腸胃炎高發。食宜葷素搭配,以清淡為佳。可食用健脾化濕之品如蓮子、薏苡仁;清暑化濕之品如蘿卜、番茄、冬瓜等;多吃新鮮蔬菜、淡水魚等。盡量少食辛辣、油膩之品,有些人喜歡辛辣燒烤,過食辛辣,汗孔擴張,陽氣更易流失,也不宜多吃。
天熱吃不下飯,可以適當喝些荷葉、茯苓、扁豆、薏米等熬制的消暑湯或粥。多吃水果蔬菜如芒果、西瓜、蓮藕、黃瓜、萵筍、西紅柿、綠豆芽等。可幫助促進食欲、補充水分,防暑降溫,但不要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小暑時節要多喝水,天氣炎熱出汗多,人體水分大量流失,喝水尤其是喝溫淡鹽水能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避免因為缺乏水分而導致中暑的情況出現,并且多喝水,還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動脈粥樣硬化等危險的病癥。喝茶也可以很好的對抗炎熱。出門前后可飲用一些清涼飲料如金銀花露、綠豆湯、酸梅湯,忌飲冰水,冰水易導致脾胃損傷,血管收縮,引起胃痛、或其他疾病,如誘發心絞痛等。
四、適勞逸
小暑時節,人體陽氣旺盛。陽氣具有護衛體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護好自身陽氣,人體才得以 健康 無恙。小暑時天氣炎熱,人體能量消耗較大,此時宜遵循“少動多靜”的 養生 原則,以免陽氣外泄太過。
適當運動,可到大自然中去,公園散步,山間、河邊觀景,應在傍晚或早上進行慢跑、快走、太極拳、游泳等運動。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作畫、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避免運動量過大、出汗過多的運動。
五、慎起居
小暑時節暑濕之氣較重,家具、衣服、書籍等易發生霉變,細菌、蚊蟲孳生,因此要注意及時打掃衛生。不宜在濕冷之處逗留過久,因為濕濁之氣可侵犯人體,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誘發或加重關節炎、胃腸道疾病等。
小暑時節氣溫高、濕度大,如小區或公園里的木椅,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潮氣較重,不宜久坐。
衣著應輕薄柔軟,寬松透氣,避免中暑。
預防中暑,首先要保持環境清涼,注意開窗通風,適當運用空調、風扇降低環境溫度。
小暑時節,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以遲睡早起,定時起睡為宜。晚上10點-11點就寢,早上5點半-6點半起床;午飯后半小時進行短時午睡。
睡“子午覺”能夠幫助人們補充精力,減少身體上以及精神上的疲勞感。適當的午睡還可以幫助人們控制血壓,讓心率變慢,避免小暑氣溫過高,心率過快而導致的危險。此外,午睡還可以幫助人們預防冠心病等心臟疾病。
給大家介紹一個小暑 養生 保健小妙招
艾灸按摩足三里,保健祛濕又健脾。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膝蓋之下外側凹陷處(外膝眼)下3寸。
中醫認為, 按摩足三里 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等作用。
可用拇指指面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壓,按而揉之。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后,漸漸放松,如此反復,10-30次為宜。
艾灸足三里 是足三里保健最經典的保健方法。民間即有諺語“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針灸真髓》曰:“三里養先后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故稱長壽之灸。”
艾灸足三里,也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 養生 之道。
藥膳食療是 養生 中的重頭戲,
小暑時節,應如何吃喝呢?
1. 綠豆湯
綠豆湯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綠豆的營養成分比較豐富,是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較高的一種豆類。體質虛寒者不宜過多飲用。常溫飲用,不宜冰鎮。
2.冬瓜湯
冬瓜有清熱解毒、利水消痰、除煩止渴、祛濕解暑之功效,是夏天消暑湯水之首。冬瓜燉排骨,營養美味,小暑時節,食欲不佳,可開胃促進食欲。
3.酸梅湯
烏梅、陳皮、玫瑰花、山楂,冰糖適量。鍋內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燒開轉小火煮30分鐘,調味即可。酸甜可口,清熱解暑,生津止渴,是傳統的消暑飲料,小暑時節,尤宜飲用。常溫飲用,也可冰鎮,不宜過涼。尤宜肝火旺,脾胃虛,陰虛內熱,多汗傷津者飲用。
4.金銀花茶
金銀花、生甘草、綠茶適量。沸水沖泡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尤宜適合咽痛、牙齦腫痛、口瘡者飲用。
5.消暑三豆羹
綠豆、紅豆、黑豆加適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煮至粥成濃稠即可。
功效:清熱解暑,健脾化濕。尤宜脾虛濕盛、水腫脹滿、肢體重困者食用。
6.生脈飲
黨參、麥冬、五味子(生脈飲)代茶飲,功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夏季出汗多,疲勞乏力者尤宜。
7.藕
我國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癥。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小暑時節,蓮藕上市,有涼拌,清炒,煲湯多種食用方法。
8.姜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小暑過后,盛夏來臨,不少人會食欲不振,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夏日人們好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很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這時及時喝點姜糖水有助于驅逐體內風寒。但陰虛火旺、素體熱盛者不宜。
作者介紹:
李金輝 、 副主任醫師、北京老年醫院 中醫科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主修心血管疾病。注重整體,專于辨證,古為今用,以中馭西,擅長中西醫結合診療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病等心腦血管病以及肝膽脾胃病等中老年病癥。
本文地址://n85e38t.cn/qiujiys/30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立秋養生之營養健康早餐
下一篇: 氣虛體質秋季應當如何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