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熱不一般,表里虛實莫同看。里宜清解表宜汗,辨證論治熱自安。
小兒發熱是兒科常見的證候之一,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兒發熱,臨床多見者,不外外感、內傷。外感又分風寒、風熱,內傷多因傷食積滯。在兒科臨床外感夾食尤為常見。在小兒易感的很多傳染病,初期每多發熱,須與其他癥狀結合仔細辨證,切不可以從感冒著眼,以免誤病機。俗說:“走馬看小兒”,意思是說,小兒稚陰稚陽,抗病力弱,起病驟急,變化神速,易寒易熱,易虛易實,表里傳變較之成人為快,故業兒科者,辨熱不可稍有疏忽。
小兒發熱,易生痰、變痙、變厥,熱、痰、痙、厥往往互為因果,交相出現。熱極生風,風火相煽,變痰作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因此,更不可因為發熱為小兒科常見證候,而麻痹大意,只知輕清解表,不作深入研究,否則禍不旋踵。
辨熱是兒科醫生臨床上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對三歲以內的孩子。口不能訴其痛苦,全憑醫生仔細辨認,非熟練者不能洞悉病機。經驗之談,初學者宜親自實踐,仔細體察,方可日積月累,決策于手揮目送之間。辨小兒發熱,首辨表熱、里熱、風寒、風熱,夾食、夾濕、實熱、虛熱。表熱須看面上證、目內證;里熱須診肌膚、腹部;風寒須指紋、脈診合參,還須以醫者用拇指、食指診其兩太陽穴脈浮緊否,辨其鼻塞、聲重、咳嗽等;風熱面目證須在候診中望診始得,不宜等抱至醫生跟前,再望其面色,因哭鬧假象易將風寒辨為風熱。夾食手足心熱、腹熱;夾濕者,熱纏綿,舌苔多白潤而膩。實熱二便艱澀,虛熱發無定時,以上皆積自臨床經驗,也就是“診眼”。至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更須全面掌握,靈活運用,方可運用自如。
辨證論治舉例,如:凡大病之后,潮熱時來,或渴或不渴,二便如常,午后發熱者,此乃虛熱,宜滋陰以制之。
面赤頰紅,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臥,或仰面臥,露出手足,揭被煩躁,大渴不止,二便秘澀,多發在午前,此乃實熱,治當宜下之。
外感風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噴嚏,面帶慘色,周身拘急,睡藏頭面,喜暖惡風,此乃表熱,宜桂枝湯加柴胡、葛根以汗之。
喜藏頭面,仰身臥,揚手擲足,揚被去衣,渴欲飲水,吮乳口熱,小便赤,大便秘,此乃里熱,宜解利之,用導赤散送瀉青丸(瀉青丸:川羌活、防風、龍膽草、川芎、當歸、梔子、大黃)。
至于夾食宜消導,夾濕宜滲利芳化,須配伍清熱之中,組方均宜輕、小、通、靈,不可膠柱鼓瑟,成方搬用。作者治較大兒虛熱,喜用青蒿、白薇,伍以益氣養陰之劑,每加一、二味和胃之品,往往收效。最忌滯膩和苦寒直折,以護生生之氣。
治外感發熱,雖辨風寒、風熱,但組方切忌呆板,荊、防、羌、柴、葛、銀、翹、板蘭、桔梗、升麻,表、散、利、開、清、解,須酌情加減,靈活掌握。外感多夾食,是兒科臨床常見之病機,消導藥與清熱并用,往往收到表里雙解之效果。
——本文摘自《中醫精華淺說》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84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治療疫毒痢的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