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柬之(公元585年-638年),漢族,虞世南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崇文侍書學士。最初書學舅舅虞世南,又學歐陽詢,晚臨摹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草書筆意尤為古雅,終于成為名重一時的大書法家,與歐、褚齊名。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帖與《書陸機文賦》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陸柬之相關評價:
李嗣真《書后品》稱其:“學虞草體,用筆則青出于藍。”最為獨特者,火氣全無,功純神清,一種平和恬靜之氣度令人神往。
張懷瓘《書斷》云:“柬之世南之甥,少學舅氏,臨寫所合,亦猶張翼換羲之表奏,蔡邕為平子后身。晚習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跡,猶有怯懦,總章已后,乃備筋骨,殊矜質樸,恥夫綺靡,故暴露瑕疵……雖為時所鄙,回也不愚,拙于自媒,有若達人君子。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矣。……然工于仿效,劣于獨斷,以此為少也。”
朱長文贊其書云:“意古筆老,如喬松倚壑,野鶴盤空。”
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柬之少學舅氏,多作行字,晚擅出藍之譽,遂將咄咄逼羲獻,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習,如馬不齊髦,人不櫛沐,覽之者未必便能識其佳處,然人才固自有分限,柬之隸、行入妙,章草、草書入能,是亦未免其利鈍也。”
項穆云:“予嘗見其所書《蘭亭詩》,無一筆不出右軍,第少飄逸和暢之妙爾。”
劉基在所書《文賦》題跋云:“晉陸之詞,唐陸之書,可謂二美。”
古代書法名家作品,非常優美精秀的書法作品,跟著我一起進入古代書法名家的書法世界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圖片1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圖片2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圖片3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圖片4
古代草書大師十大家
一、張芝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圣?。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鐘(繇)、張(芝)兩家,認為其余不足觀。對后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張芝書法的原跡流傳極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閣帖》卷二載張芝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偽品,眾說紛紜,至今難以論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三、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后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于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于取得了與王羲之并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四、孫過庭
孫過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禮,其籍貫有二說: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稱富陽人,可是他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陳子昂為其作墓志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工于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于用筆,雋拔剛折,尚異好奇。他又善于臨摹古帖,往往真贗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魏的鐘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過庭又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著有《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范。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可見此《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獨到見解,可以說是書文并茂的典范。他還書有《千字文》、《景福殿賦》等。他的名跡《書譜》,墨跡本,孫過庭撰并書。書于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現傳世只上卷。孫氏在數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因撰《書譜》一卷,于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論》。《書譜》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簽。后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后歸清內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藏臺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影印本出版。《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是與他在書法理論上的成就相統一的。孫過庭書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為一體,并出之己意,筆筆規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
五、張旭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于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后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六、懷素
懷素(737~799),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后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云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七、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于宜州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歷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為華亭縣地,清屬松江府。華亭、云間、松江、上海、婁縣俱為一地)。
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董其昌雖處于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并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于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于《蘭亭》、《圣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
九、王鐸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滿清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并、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鐘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順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順治八年(1651)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順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歲,謚文安。
王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萬歷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歲),字青主,號真山,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是我國明末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醫學家。傅山出身于書香門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開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與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獨傅山自幼聰敏,博文強記,勤奮好學,善于思考。他繼承家學,并發揚光大,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作,與宋人風范毫無二致。宋代文人喜歡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加之書法界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名家的影響,傅山的書法更是具有一種奇特的怪味。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生觀和審美觀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對顏真卿的人品書品推崇倍至,簡直是五體投地。他寫大字喜用顏體,如《集古梅花詩》,就是寫小楷也用顏體,如《逍遙游》。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他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經驗。
傅山草書的線條和語言上有很多自己的東西,連綿氣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鐸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寫行草,增加了聯綿的線條與組合,更加豐富,更有表現力。
篆書自漢代之后,幾成絕響,至唐代出現了轉機。唐出現了一些寫篆書的書家,其中最具影響和代表性人物是李陽冰。
李陽冰(生于約唐玄宗開元年間,卒年不詳;另說721或722~785或787)字少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有人說他乃李白族叔,一說為杜甫之甥即李潮。工書,尤喜篆書,師法李斯, 曾退居縉云,窮研篆法,達10年之久。自稱“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聞名于世。李陽冰頗為自信,嘗有印文自詡:“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李陽冰篆書在當時享有盛名,與李斯并稱“二李”。 宋人朱長文將他與張旭、顏真卿并列歸于神品。李陽冰與顏真卿交好,常為顏真卿所書碑刻篆額。顏書諸碑多由李氏篆額。
李陽冰篆書的藝術成就,在于有唐一代篆書于式微之際的振興之功,他繼承了李斯小篆的筆法,并創造出 “格峻”、“力猛”、“功備”的風格,是唐代篆書杰出的代表人物, 使篆書藝術在漢代以后出現了又一座高峰。他傳世的作品像《三墳記》、《般若臺銘》等。多是宋人重刻,已經不能完整保存其點劃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夠窺見他的點劃婉轉沖融,結構圓勁遒密創造性的努力。
李陽冰作品多有托筆,代表作品有:
《三墳記》原石己佚,宋人重刻,后經洗碑。與秦漢篆書相較,圓弧形筆畫明顯增多,改上密下疏的傳統結體為上下勻停,飄逸流暢,大字愈見豪邁,但高古質樸的氣息遠遜秦篆。其作品還有《縉云縣城隍廟記》、《拪先塋記》、《般若臺題名》《崔祜甫墓志蓋》、《高力士碑額》等。
李陽冰曾作《說文刊正》三十卷,不傳,多有妄篡之弊,為后世所詬。寫小篆必須精通說文,已成為寫篆書者必須的功課,李陽冰盡管自信,但學識上的短板,不能不說是他的不幸。
唐朝陸柬之書法作品《文賦》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48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懷素晚年草書作品《圣母帖》
下一篇: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