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清朝入關之初,沿襲前明舊制,官員有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題本蓋印,奏本不蓋印。題奏本都由通政使司進呈,在皇帝閱批之前,內閣大學士已經“票擬”過。因此,這兩種文書都是公開的,不利于下情上達。其次,題本辦文程序太繁,運轉速度十分遲緩,而且由于經辦人員過多,容易造成泄密,使皇帝實施政務受到很大限制。
自張廷玉把奏折制度化以后,稍微重要一點的事務,地方官員都先撰擬奏折,經過皇帝朱批,認可了,才寫題本作正式報告,作為奏事的依據。但奏折中的朱批內容,不得寫入題本,這樣題本就成了官樣文章,價值大大降低。
奏折代替了原來題本的作用,使它成為主要官方文書。這一制度堅持到清末。奏折剛產生時,有資格使用奏折的官員不太多。雍正踐祚之后,內苦于宗室諸王的訕謗排擠,外困于滿漢大臣的朋黨傾軋,急于求言,故放寬了臣民專折具奏的范圍和權限。到后來,有權上奏折者多達1000以上。由于奏折所涉事情多系國家機密,所以奏折的保密性是非常突出的。不能保密,就不要上奏折,保密是書寫奏折的前提條件。
保密制度
為了保證奏折的內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來:
1、撰寫人須親自書寫,一般不許他人代筆,寫成后不得外傳,否則治罪。
2、由宮中制作皮匣,配備鎖鑰,發給具奏官員,專門用作儲藏和傳遞奏折。
3、督撫以上大員的折子,派專人送到大內乾清門,交內奏事處,直達御前,而不像題本交通政使司轉呈;一般官員的折子,亦差專人送到雍正指定的親信大臣處,由他們代呈,代交人當然無權知道折子的內容。雍正帝閱畢,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發回。
4、收回朱批奏折。
5、加強軍機處的保密工作。
內容變革
在奏折的內容上,較之以前,更為豐富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奏折商討政務。雍正說:“本章所不能盡者,則奏折可以詳陳;而朕諭旨所不能盡者,亦可于奏折中詳悉批示,以定行止。”臣下可以將拿不準的問題提出來,請皇帝裁奪;皇帝對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問題,可以詢問臣下,以增長見識,作出決斷。雍正朝的許多重大政事,如攤丁入畝政策等,就是雍正與有關大臣通過奏折反復籌商后定下來的。奏折用來討論政事、決定政策,不僅使它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使它成了推行政治的一種重要工具。
雍正七年下令實行副本制度。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軍機處謄錄一份備查,即為“錄副奏折”。只有極少數奏折或因事涉機密,或因風聞奏事,被皇帝留在宮中,稱為“留中”。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錄副,也不發抄,過后以原折交軍機處歸檔,故亦稱作“原折”。
歷史意義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間環節的傳遞,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遞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發還上奏官員,馬上付諸實行,從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給清朝的政治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同時,由于奏折都是秘密進行,于是在直省督撫與司道之間,地方與中央,內廷與外廷之間,除正常的領導與被領導等關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內外,誰也不知道誰向皇帝打了什么小報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際關系,無論巨細,皇帝都可以從奏折中直接了解到。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飭吏治,監察民情,發號施令,排斥異己,天下庶務總歸一人處理,從而使封建皇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因此,“在中國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應該是最為多姿多彩的時代,而帝王對朱批運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了”。而這一切,張廷玉是功不可沒的。說這是他的大事業大功業,一點都不夸張。
奏折的內容包括言事,即一切中央、地方的政、經、軍、文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都須上報;對策,即中央、地方官員對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的看法、主張、辦法;引見,即請安等。奏折形式一般為素紙,封、底有折,故曰奏折。雍正時有奏折用黃綾,浪費可惜,遂以“物力維艱”,改用素紙可也。請安折、賀表用黃綾封面,紅、黃紙,“以示汝等鄭重也”。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71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程嬰救孤,趙氏孤兒的原型故事
下一篇: 你知道嗎,海神媽祖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