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盛世”世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盛世”?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盛世,一個多么迷人的字眼,以致于無數先哲前赴后繼的為打造自己心中的盛世嘔心瀝血,或者一統山河,或是開疆萬里,或是文治武功………看到無數前賢造就的“盛世”,令我們心曠神怡,從浩如煙海的典籍的只言片語讓我們有種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覺,那么開疆萬里、文治武功真的是盛世嗎?戰亂多發就真的不是盛世嗎?真實的盛世又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揭開盛世的面紗。
開疆萬里、文治武功真的是盛世嗎?
一想到盛世,我們腦海里立馬為浮現出開疆萬里、揚威異域、國泰民安……這樣的字眼,似乎沒有這些字眼就不能夠表達我們對盛世的憧憬。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我們常記起的盛世不外乎漢唐天下、永樂之治、康乾盛世等,如西漢時期,漢帝國可以豪邁地向全世界宣布: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昭示著漢帝國的雄心與霸氣,或如康乾盛世,我們號稱天朝上國、帝國的皇帝自稱“十全老人”,似乎前史所載的盛世芳華都不外如是。我們以西漢為例來探究一下所謂的“盛世”。
十全老人乾隆
西漢時期,開疆之廣無過于漢武帝時期,漢書記載:
“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于孝平”,
從開疆拓土面積我們可以推測出武帝時期,漢帝國軍事力量為西漢之最,衛青、霍去病雙子星耀眼于世、李廣、程不識等緊隨其后,可謂名將如云,所以才會有北擊匈奴、南平南越,同西域三十六國,開巴蜀、朝鮮夷民這樣的功績。所謂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看到這些功績我們不免想到那是一個屬于漢人的時代,屬于漢人的盛世,可是事實真的是那樣嗎?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臣萬骨枯。這句詩正是對繁華的漢武盛世的真實寫照。史載:
“元狩元年,復事西南夷”。“元狩五年,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十余萬人擊匈奴”。“元狩六年,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十余萬騎出定襄”……………
漢武帝時期的所有功績都是建立在無數個不知名將士的鮮血之上的,這個盛世鮮艷的染紅了蒼穹。西漢中期的夏侯勝這樣評價這個時代:“(漢武帝)多殺士眾,竭盡財力………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就是說漢武帝時期百姓死亡過半,經過十多年的休養生息人口還沒有恢復過來。漢朝全盛時,人口大概有5900多萬,武帝初期人數大概有3600多萬,到末期,大概有1000多萬人死于戰亂或者徭役。
漢武帝
張養浩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初讀不以為然,讀至深處,才知道字字如血。封建統治者的盛世樓閣建立在無數百姓的枯骨之上,甚至封建奴隸主們異常自豪的對匍匐在腳下的奴隸們說道:“瞧,這就是我為你們打造的盛世,感激我,膜拜我,信仰我吧”。呵,多么可恥的言論,所謂封建社會的盛世,只是封建主的盛世,而不是我們的盛世,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的血肉和眼淚。所以說開疆萬里、文治武功不是我們想要的盛世。
盛世
紛紛亂亂真的不會出現盛世嗎?
對于盛世,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必然是屬于和平的,但是紛亂也會出現繁榮,甚至是盛世。中國最紛亂的年代應該沒有能夠超越戰國時期的據統計,戰國時期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雙方動輒出動幾萬、幾十萬人的軍隊,如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降卒20余萬人等都說明了戰國時期局勢紛亂,戰爭頻發。我們以戰國為例探究“盛世的形成”。
戰國軍隊
戰國時期,我們看到無數的征戰,以致于劉向在《戰國策》中寫道:“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的話語,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隱藏在戰爭帷幕下面的百家爭鳴,大時代中的每一個人都在為解決列國征戰問題尋找對策,這里面不僅僅有上層統治階層,還有平民百姓參與其中,這是一個時代的課題。如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大夫出身的墨翟等。
儒道法墨縱橫…….各家各派輪番登場,不斷向統治者兜售自己的評定天下的策略,既有儒家仁者愛人優游于列國之間;有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勸說列國與世人相互關愛,避免征戰;有道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也有法家士子游說列國主張“變法圖強”、“以法治國”、兼并天下;更有兵家以武止戈,恢復太平天下,時不時的還有縱橫家縱橫捭闔….各家士子不僅去思考當下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更是去踐行自己的理念,甚至為理念殉道而亡,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說的就是當時的這種狀態。
戰國時代,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說最壞的時代是因為他動蕩不休,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說他是最好的時代,是因為士階層的崛起,人人愿為時代出策,敢于為時代現身,思想不斷激蕩創新,所以我們說戰國時代雖然戰爭頻發,但是它是一場盛世,沒有所謂的天下太平,卻鑄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沒有國泰民安,卻推動時代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前進;用思想的曙光照亮時代的黑暗,這一場盛世不屬于某個人,而是屬于這個時代的每個人。
曙光
真正的盛世是什么樣子?
從上文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到了,盛世與否和戰爭或者和平沒有關系,和開疆拓土,文治武功也沒有關系,真正的盛世必須要時代的所有人去參與其中,去創造,去拼搏。真正的盛世必然不是一個人的豐功偉績,必然不是一句簡單的國泰民安,它不屬于某一部分人,必然是屬于大多數人的。一個人造就的只是虛假的盛世,是奴隸主和奴隸的盛世,盛世必然屬于大多數人,必然是大多數人參與的盛世。
真正的盛世是大多數人參與的,并不意味著有少部分人可以不參與,要明白,時代的巨浪已經涌來,沒有人能夠逃避。所有人都在參與這個時代的盛世,所有人都能夠回答時代的問題,思考時代的方案,去踐行自己的方案,真正的盛世必然會給人以自由,必然會尊重每個人的意見與自由,必然給人以寬容。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人類通過社會契約從天性的自由轉移到社會狀態中的自由”,所以時代的人啊,你們要記得要擁有社會狀態的自由,而不是野獸般的自由。
盧梭
沒有人能夠認定之前或者未來的某個時代是盛世,只有時代的每個人才能去認可是否是盛世,這是每個時代的權利和自由,能否達到大部分的需求和希望才是評判盛世的標準。時代的每一個人是盛世的創造者和檢驗者,你所站立的時代就是你的盛世,所以魯迅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諸君,共勉之。
清朝統治的建立是以全國生產力大幅度破壞為代價的,穩定后的統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稱之為康雍乾盛世。正是當中國處于這種“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會發展水平的距離拉得越來越大。“盛世”過后不到五十年,隨之而來一幕幕喪權辱國的悲劇,使大清帝國的腐朽落后暴露無遺。
在中國歷史縱向看,其盛世規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沒有質的改變;其次,從世界橫向看,康乾盛世時期的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當時的經濟生產總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產技術卻相對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經落后于西方。在此期間,整個社會發展緩慢,歐洲卻爆發了工業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發展,清朝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差距越拉越大。
當西方和世界出現巨變的時候,清朝統治者妄自尊大、拒絕開放,反對變革,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特別是限制工商業、蔑視科學技術、閉關鎖國、加強集權、禁錮思想的做法,愈加嚴重地制約著社會的進步。亦有學者指出康乾盛世只不過是饑餓的盛世。
《鐵齒銅牙紀曉嵐》續集已經拍到了第四部,甚至有傳言說“鐵三角”——張國立、張鐵林、王剛三人會再次拍攝《鐵齒銅牙紀曉嵐》5,劇情好不好看不重要,人物設定會不會來個大反轉不重要,豆瓣上的評分會不會再次的下跌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是歷史上的乾隆爺,
我們看到的乾隆,由于情節需要,、或著觀眾期望,所以,我們看到的乾隆似乎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似乎一生就在微服私訪中搞怪或者是兒女情長中糾纏,反正是沒什么太大的污點,微服私訪的時候,民間也算是能安居樂業,遇上天災人禍,乾隆一行三人也能妥善解決,似乎人們真的就是活的很舒坦,但是實際上的乾隆真的是文治武功皆是一流?真正的康乾盛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盛世呢?
我們將這個分為兩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乾隆統治時期,清朝疆域達到最大!
乾隆時,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極盛。乾隆帝繼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與雍正帝的嚴苛,他以“寬猛相濟”施政。此間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與棉織業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同時,銀號在山西出現。乾隆期間清朝疆域最大,達1300萬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使川黔等地繼續改土歸流。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另一方面,乾隆統治晚期,吏治腐化,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
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寵信貪官和?,官員腐化使政治大壞;文字獄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鋪張過盛,擾民有余,連年的征戰致使國庫嚴重損耗;閉關鎖國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并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慶時陸續爆發民變,清朝國力日漸衰落。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西方出現負面評價。
其中,清朝的人口的增加,主要是因為清朝在入關后的大屠殺、以及圈地運動造成的人口大量缺失,康熙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永不加賦”的政策,加之美洲的番薯、玉米等農作物的引進,人口才恢復原有水品甚至到最后人口達3億之多,人口的增加并不意味著人民的富足!
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同時期的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后,可剩余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志。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借機割裂焚毀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
所以,乾隆雖然早期包住了祖上的基業,甚至有所拓展,但是在統治后期中出現的“重農抑商”阻礙資本化萌芽、“閉關鎖國”與世界技術革命脫軌,"大興文字獄”讓人們的思想受到壓制,從經濟、軍事、文化等層面來說,乾隆皇帝在他的后半生可以說是失敗的!
電視劇中的情節一笑即可,當時歷史上的真實還要自己探索!
歷史中的“康乾盛世”延續了一百多年,到達了大清自建國以來的巔峰。康熙皇帝雄才大略,鞏固了大清的社稷;雍正時期改革弊政,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功、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充盈了國庫財政。
乾隆皇帝則是在保住先皇基業的同時,盡情享受帝王的快樂生活。不過康乾盛世的老百姓過得真的很幸福嗎?為什么很多人說康乾盛世是一個虛假的盛世?
大清的“盛世”標準
如果大清盛世的參考標準是人口數目的話,那么大清毫無疑問是一個標準的盛世局面,只不過稱為康乾盛世不太合適,應該叫做咸豐盛世才恰當。因為在1851年的咸豐朝,大清人口到達了頂峰,國內一共4.36億人口。
大清“盛世”的說法剛開始是由康熙本人提出來的,然后康熙的孫子乾隆把“盛世”這個說法正式鞏固了下來。或許大清的“盛世”是大清自己給自己的表揚,可能這也是很多人不服氣這個“盛世”的原因吧。
盛世”其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反應,一個盛世應該包括但是不限于經濟的發達、對外貿易的興盛、文化豐富多彩、對后世的影響程度、軍事實力雄厚等等。
人口數量的多寡反而不是衡量盛世的的主要標準,這樣說起來大清引以為傲的人口數量也就沒有優勢了。
但是為了公正客觀,還是把人口數量作為衡量盛世的標準,那么大清在這些標準上可以達到盛世的水平嗎?
01康乾時期,“人口數”指的不是“人丁數”
大清統計人口數量一直到達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統計的數據還是按照人丁數統計的。
那么人丁數是什么呢?人丁數指的而不是指人口數,人丁數是指16歲到60歲男人的數量,老人、孩子、女人不計算在內。
到了乾隆六年之后,才開始統計人口數而不是人丁數,大規模增加了計算主體,也難怪人口數量出現了線性性增長。
02綜合經濟可觀,但是人均份額依舊落后
大清在十九世紀初的時候,人口數量達到了3.8億的一個峰值,國內生產總值更是達到了2286億。再直接一點說,這個時候大清的國內生產總值獨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份額。
單從這個數據上來看,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輝煌的數據了。但是如果把大清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單獨提出來會發現,大清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僅只有600,這個數據和一百年前差不多一模一樣。
要知道當時世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已經達到了660往上,這其中不僅算上了歐美,要知道還有很多他國殖民地,偏遠落后國家也計算在內的。因此從經濟上看,大清只能說是一個經濟大國,還達不到經濟強國的水平。
03文化雖是繁榮,但處處受限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大清應該是一個文化繁榮的封建國家,因為單單就乾隆一個人,一生就創作了四萬多首詩。
可是乾隆只是自己喜歡寫詩,可是卻不想讓別人也寫詩。乾隆大興文字獄,打壓知識分子,大清的文人每每提筆都要小心謹慎,生怕一個字寫不對而引來大禍。
由于人們不敢大膽的創作文化作品,中國的文化領域遭受了重創。
04對外貿易與國防軍事
大清對自己充滿了無知和傲慢,對于國力強大的英國來使馬嘎爾尼也是不屑一顧。乾隆對于英國使者帶來的禮物根本沒放在眼里,認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小玩意兒我們天朝上國也有,當然也沒有接受馬嘎爾尼使團提出的擴大英清貿易范圍的建議,繼續閉關鎖國。
馬嘎爾尼還想讓大清見識一下當時先進的武器裝備,可是被大清拒絕了,大清認為自己的火繩槍已經比較先進了。
后來的鴉片戰爭中,大清慘敗,最終吞下了封閉自大的苦果。
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才會有很多人不承認康乾盛世的存在。大清雖然是經濟大國,老百姓的生活卻依舊困苦;文化的繁榮程度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中比較低的水平;國力衰弱,為君者傲慢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錯失了見識到先進工業文明的機會,也錯過了彎道超車的機遇,大清也一步一步走向了沒落。
在君主專制的社會制度下,皇帝掌控著民生大局,連帶著那些皇親國戚的氣焰都十分的囂張。在我國的歷史上曾記錄過很多個盛世,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可是這樣的盛世到底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得知。可是專家們通過研讀史料進一步預測并證實,唐朝事情的貞觀之治,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說嚴重一點,那樣的唐朝盛世,可能就是虛假的。
大唐盛世——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出現的。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在政界和軍事上都有著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唐太宗在位期間,有著一雙能發現賢人的眼睛。對內,知人善用,能夠聽取他人建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民為本,大力發展農業,倡導國民上下一同節約。在國富民強的道路上,唐太宗李世民完善并推崇科舉制度,鼓勵文人參加科舉。對外,他致力于平定外患,尊重各族風俗習慣,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政績。
那為什么稱這一盛世為貞觀之治呢?那是因為其年號就出自《易·系辭下》一書中的“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也將自己統治的這一階段稱作“貞觀之治”。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少不了對李世民的夸贊,我們也對唐朝這一盛世所表現出來的狀況暗暗佩服,我們一直認為,唐朝貞觀之治期間,國泰民安,經濟十分的繁榮。
《新唐書》貞觀之治的記載是真的嗎?
當然了,也不只是我們這么認為,史料《新唐書》中就有這么一段記載,稱唐朝貞觀之治年間,市場上的米只賣四錢一斗,百姓出門幾個月都不用鎖門,街上滿是牛羊等家畜。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那時的唐朝經濟已經完全從戰亂中復蘇,且達到了鼎盛的狀態.
可是僅從糧食的價格來判定國家的發展顯然的十分的不合理的,因為如果糧食賣得便宜對于農民不利,賣得貴對于國家經濟形勢不利,而且《新唐書》中還這樣記載道,唐朝時期首都長安可用于耕作的土地十分之少,所以要從各個地方漕運糧食到長安。 漕運是非常貴的,一斗米就要三錢,據前面所提到的一抖米只賣四錢,那糧食從農戶手中僅需一文錢就能買到,然后漕運三文錢一斗運到長安,最后以四文錢一斗售賣,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史料記載半虛半時,史官想營造出貞觀之治的盛世
長安米貴,應該就是當時的現狀。貞元年間的糧食一斗米就達到了千錢,假若真的這樣,那貞觀年間到貞元年間,短短的幾十年,糧食就漲了百來倍,也實在是不合邏輯。而且貞元年間記載的“谷賤”時期,光是未脫殼的谷子都要七十錢一斗。照這樣來講,《新唐書》中的記載半虛半實,很多數據其實是不可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史官從中作假,想營造出唐朝貞觀之治的盛世。
一個國家的現狀到底如何,光是靠史官的寥寥幾筆是無法證實和探索到的,也無法將方方面面詳細記錄下來。由此看來,貞觀之治到底有著怎樣的“盛世”,其實我們已經能猜出個大概,不然怎么會前前后后有這么多個矛盾點。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面子的問題。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4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夫差為什么不殺勾踐是害怕嗎
下一篇: 夫概有多厲害就連伍子胥也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