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阿術亡在元朝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去世時54歲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20 21:36:33

阿術亡在元朝有著什么樣的作用去世時54歲

阿術亡在元朝有著什么樣的作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咱們今天講的是這位名將阿術亡,元世祖時名將。蒙古兀良合人。出身將門,其祖速不臺,曾隨太祖成吉思汗西征,多有戰功;其父兀良合臺,是元憲宗時名將。世祖忽必烈時,阿術亡立功拜官,南征北討,屢立戰功,為元朝統一全國作出重要貢獻。阿術用兵沉穩有智略,常有奇計。官至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死后追封河南王。

阿術亡在年少時,即從其父兀良合臺征討西南夷。每戰率精兵為候騎,兵鋒所向,摧堅拉枯,皆莫敢當其鋒。憲宗年間,阿術亡隨父軍至大理,平大理,克諸部,降交趾,均出人行陣間,勇猛異常。憲宗蒙哥曾夸贊他說:“阿術亡未有名位,卻能挺身奉國,特贈黃金300兩,以勉將來。”世祖忽必烈即位,留阿術亡宿衛皇宮。中統三年阿術亡隨諸王拜出、帖哥征討叛將有功。九月,以宿衛將軍拜征南都元帥。治兵于汴,又攻復宿州。至元元年八月,與宋兵戰于兩淮,屢戰皆勝,軍聲大振。當時,宋軍尚固守襄陽、樊城,以為江南的屏障。元世祖忽必烈命阿術亡治守汴、宿,用兵兩淮,實是為克拔襄、樊做準備。

至元四年八月,阿術率元軍觀兵勢于襄陽,后人南郡,攻取仙人、鐵城等寨柵,俘獲眾多而還。阿術初過襄陽時,曾駐馬虎頭山,手指漢東白河口說:“若筑堡壘于此,可斷襄陽糧道。”第二年,遂于白沙口處住建鹿門和新城等堡,隨后又在漢水中修筑臺壘,與夾江堡相呼應。自此,宋朝派往援助襄陽的軍隊在此都被阻回,襄陽成了一座無援的孤城。至元九年三月,元軍增兵圍逼樊城。宋裨將張順、張貴裝軍一百船,從長江上流順流而至襄陽。阿術率軍攻破張順、張貴軍。張順戰死,張貴人襄陽,后也被阿術所擒。是年九月,元廷加封阿術的官職為同平章事。十二月,元軍攻下樊城。襄陽守將呂文煥也出城降元。

至元十一年正月,阿術人大都謁見世祖忽必烈。與參政阿里海牙同奏請伐宋。世祖準其奏,詔命增兵十萬,與丞相伯顏、參政阿里海牙共同率兵伐宋。三月,晉升阿術為平章政事。元軍南下,繞郢州而過。進攻宋沙洋、新城,俱下之。這時,宋將夏貴率宋軍水師戰船扼守江、漢之口,兩岸守御堅固。阿術亡于是用軍將馬福之計,回船返至淪河口,欲從陽邏堡西面的沙蕪口率軍渡長江。十二月,元軍至陽邏堡,攻之不克。阿術對伯顏說:“攻城是下策。若分一半水軍,沿岸西上,至青山磯而泊,伺機乘虛而入,長江可過。”伯顏同意阿術的意見。

第二天晚上,阿術亡乘夜分水師一半逆流西上,至青山磯停船靠岸。阿術亡見南岸有沙洲;即率眾前去。宋將程鵬飛來拒,與元軍大戰于中流,程鵬飛兵敗而去,元軍進抵沙洲。又有宋軍阻擊,阿術指揮元兵拼力而戰,宋軍潰敗,阿術率軍追至鄂州東門而還。夏貴聞阿術軍已渡過長江,率所部300艘戰船先撤逃,宋軍其他戰船也隨之潰退。元軍遂拔陽邏堡。元軍水陸并進,齊趨鄂漢。宋兵正欲迎戰,元軍于城外燒焚宋船只3000艘,火焰沖天,煙霧彌漫,漢陽鄂州城內軍民大恐,遂先后而降。至元十二年二月,元軍兵至丁家洲,元軍派騎兵夾岸而進,并于兩岸架起火炮,用火炮擊宋軍中堅。宋軍兵陣已亂。阿術挺身登舟,手自持舵,突入敵陣,諸軍繼進,宋兵大潰。元軍在丁家洲攻破宋軍的最后一道防線,從此宋軍再無力抵抗元軍進軍臨安。

宋朝以重兵駐扎揚州城,宋都臨安依恃揚州,以為掎角之勢。至元十二年四月,元世祖命阿術分兵圍取揚州。阿術率軍先至真州,在珠金砂擊敗宋軍,斬宋兵兩千余人,遂軍抵揚州。元軍即至揚州后,阿術命造各種攻城戰具,又命于真州儲粟,并樹木柵以斷宋軍的糧道。宋都統姜才領兵兩萬來攻真州之柵,阿術指揮騎兵渡河擊宋軍,姜才所帶宋兵無法抵擋,潰敗,元軍擒宋軍副將張林,斬首宋兵18000余人。這年十月,詔拜阿術亡為中書左丞相。時元軍正進取臨安,阿術亡兵駐瓜洲,切斷揚州援兵,所以伯顏能兵不血刃平宋。阿術之功非小。

至元十三年六月,經過數次攻戰,揚州宋軍大敗,宋守將李庭芝以朱煥守揚州,挾姜才出城東走。阿術率兵追襲,殺宋步卒千人,李庭芝人泰州。七月,朱煥舉揚州城降,不久泰州孫良臣開城降,捆綁了李庭芝、姜才,奉命斬于揚州市中。揚州和泰州即下,阿術申嚴士卒,嚴禁暴掠。有武衛軍校掠民二馬,即斬首示眾。至是,兩淮全部平定。共得二府、22州、67縣。九月,阿術入朝謁見忽必烈世祖于大明殿,獻宋俘,世祖命論功行賞,并實封泰興縣2000戶民于阿術。至元二十三年,阿術受詔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第二年平叛凱旋。后不久復又西征,至哈剌火州,因病卒,時年54歲。

元朝名將兀良合臺:速不臺之子滅大理戰功卓著

 兀良合臺(Uriyangqatai)生于1201年(宋嘉泰元年),卒于1272年(元至元九年)。蒙古帝國名將。開國功臣速不臺長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當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因是功臣世家,受命護育皇孫蒙哥,后成為蒙哥的一怯薛長,掌管蒙哥宿衛。

1233年,隨貴由東征大真國,破蒲鮮萬奴于遼東(今吉林延吉東城子山)。

 1235年隨諸王拔都征欽察、兀魯思、阿速、孛烈兒諸部,分兵后隨拜答爾深入孛烈兒(波蘭)p捏迷思(德意志)等部,攻陷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后又在萊格尼察戰役中大敗波德聯軍。

 1248年,貴由汗去世,汗位空缺三年,兀良合臺因是蒙哥身邊一怯薛之長o故積極附和拔都的主張o推戴蒙哥即大汗位。

 1252年o奉蒙哥命輔佐忽必烈領軍遠征大理o繞道西南o企圖從側背攻宋。次年秋o兵分三路o兀良合臺率西路軍經吐蕃 , 渡金沙江o入察罕章o趨大理o與忽必烈所率中路軍會合o占領大理城。忽必烈北返后o兀良合臺留鎮云南o分兵取善闡(今云南昆明)等城o俘獲大理國主段興智。征戰兩年o平大理五城p八府p四郡及烏蠻p白蠻等三十七部。

 1253年,蒙哥汗以其弟忽必烈總兵征服云南烏蠻(蒙古人稱哈剌章,今彝族)、白蠻(蒙古人稱察罕章,今白族)、鬼蠻(滇東北及黔西地區居住的烏蠻諸部,羅氏鬼國地方,蒙古人稱赤禿哥兒)諸國,以兀良合臺總督軍事。1253年,蒙古軍入云南境降附摩(今摩梭人)、么些(今納西族)二部,遂至金沙江。兀良合臺分兵攻取白蠻諸城寨,率師取龍首關,與忽必烈會合共同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合臺繼續征服大理國境內未附諸部。兀良合臺東進,占押赤(今昆明市),俘潛逃至此的大理國王段興智。其子阿術征赤禿哥兒、羅羅斯(四川涼山地區)等地。侵入云南的蒙古軍在兀良合臺指揮下,經過二年戰爭,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蠻、白蠻等三十七部。1256年,奉蒙哥汗之命率領所部,出烏蒙(云南昭通),趨瀘江,破禿剌蠻三城(四川境內),在馬湖江(四川境內)大敗宋將張都統三萬兵,奪其船二百艘,抵合州。1257年,蒙哥汗依兀良合臺建議,在云南設置郡縣。授他銀印,加大元帥,還鎮大理。十月,進攻交趾(越南),"軍令嚴肅,秋毫無犯",交趾國主降附,還軍押赤城 。

 1258年,蒙哥汗親征宋,復命兀良合臺率軍北上,從云南包抄南宋。遂率萬余軍北上,在老蒼關大敗宋軍六萬,經貴州,于次年正月直抵潭州(長沙)城下。在宋境轉戰千余里,大小十三戰,殲敵四十余萬。1260年四月,忽必烈即位。兀良合臺至上都。

 1256年o奉命北上夾擊南宋四川州縣o取道烏蒙(今云南昭通)o從陸路進軍至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破關,經敘州(今四川宜賓東北)p重慶,到達合州o與四川蒙古軍會師後o仍返云南。

 1257年冬o兀良合臺進兵安南(今越南)o攻陷其國都升龍(今越南河內),安南王表示降附o遂還師云南。

 1259年夏o蒙哥從合州遣使命兀良合臺北上o約定次年會師于長沙。兀良合臺率蒙古騎兵三千和爨()pk(白人)軍萬人入廣西o連下貴州(今廣西貴縣)p象州o入靜江府(今廣西桂林)o破辰州(今湖南沅陵)p沅州(今湖南芷江)o直抵潭州(今湖南長沙)o聞忽必烈正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漢)o遣使聯絡o遂與忽必烈所派援兵會合,渡江北上。中統元年(1260年)o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o隨后兀良合臺返回上都,解兵權。至元九年,卒,年七十二。追封河南王,謚武毅。

兀良合臺東征

 忽必烈北歸后,大將兀良合臺擔負起平定尚未臣服大理國東部地區的重任。云南地區在南詔崛起以前,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長期都在東部的滇池和曲靖地區,也就是古滇國和古夜郎國的首邑所在地。南詔崛起于洱海附近后,南詔國及其后的大理國長期以洱海邊的城邑作為自己的都城,使得洱海地區超越滇池地區成為云南的中心區域。不過,南詔、大理時期的滇池地區,其經濟發展程度也很高,建立在這里的鄯善府城(一名赤柙城,今云南昆明)是當時的陪都。大理國君段興智及其隨從大臣逃奔至鄯善后,在那里召集大理余眾與蒙古作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蒙古攻占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并沒能滅亡大理,大理國的法統繼續存在,鄯善城仍然可以視為大理國民眾和臣服于大理諸部落的統治中心。因此,必須盡快占領鄯善城,拔掉這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大理國東部中心。

 蒙古軍在占領包括國都在內的大理國西部后,軍隊將士已經極其疲憊,再加上還要平息一些不愿臣服群落的反叛,兀良合臺遲遲不能集中兵力東征。直到這年秋天(蒙哥漢四年即1254年),雨季已經過去,兀良合臺才率蒙軍主力出征鄯善。《世祖平云南碑》記載這段史實說:“分兵略地,所向皆下,惟鄯闡未附。明年春,留大將兀良合臺經略之,上振旅而還。未幾拔部闡,得興智以獻,釋不殺。進軍平烏蠻部落三十七。”碑刻敘述兀良合臺拔鄯善之戰的文字簡略,《元史?兀良合臺傳》關于這場攻堅戰有比較詳細的描述。根據碑刻和史書的記載,大致可以復原當時鄯善之戰的輪廓。

 兀良合臺率領的云南蒙軍離開羊苴咩城后,先是派遣一支騎兵直趨鄯闡,做出即刻要攻城的樣子,使得鄯善城的大理君臣惶惶不安,據城固守。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蒙軍掃除橫亙在羊苴咩城與鄯善城之間的大理國據點。首先發起攻擊的對象是合刺章城(大概在今云南元謀與武定間),該城駐扎的大理軍隊并不多,卻堅守不降,蒙軍攻下此城后,屠殺了全城軍民,用以恐嚇其他敢于堅守的城寨。接著,兀良合臺率軍進抵大理東部重鎮羅部府(今云南武定),大將高升在這里召集起一支頗具實力的大理諸部軍隊準備與蒙軍決戰。蒙軍野戰能力極強,戰術又靈活,大理軍抵擋不住,高升軍在夷可浪山下被兀良合 *** 擊潰。蒙軍乘勝進抵大理陪都鄯闡府城。

忽必烈、成吉思汗和鐵木真是什么關系?

忽必烈生于金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鐵木真之孫,拖雷的第四子,母親為唆魯禾帖尼。即忽必烈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孫子。成吉思汗就是鐵木真,鐵木真是本名,成吉思汗是尊稱。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后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后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

擴展資料: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憲宗蒙哥的弟弟。他出身于古貴族,是一個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1251年,蒙哥繼承汗位,把漠南地區的軍政事務交給了忽必烈,使他控制了中國北方的大量人力和雄厚物力,接觸到高度發展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

 在這個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忽必烈聯合漢族和其他各族的官僚,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籠絡大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以及商人和上層侶,擴大自己的封建統治基礎,以實現統治全國的最后目的。

 因此,象劉忠、許衡、姚樞等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象李理(tan坦)、史天倪、張柔等漢族地主武裝的首領;象阿合馬、桑哥等色目商人,都成為忽必烈所要爭取的力量。

 忽必烈成為蒙、漢各族地主階級統治的總代表。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他就是歷史上的元世祖。1279年,腐敗透頂的南宋王朝被消滅了,他終于完成了國家的大統一。

 忽必烈是一個帶有兩重性的歷史人物,既有進步的一面,這是為主的,也有反動的一面。忽必烈的后繼者,發展了忽必烈反動的一面,使元朝中后期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激烈,統治集團內部的奪權斗爭也就更加尖銳了。這就是統一的元朝為什么不到一個世紀就要滅亡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孛兒只斤·忽必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元朝有哪些名人?

1、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圣”。

 關漢卿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寫男女戀情的作品最多,對婦女心理的刻劃細致入微,寫離愁別恨則真切動人;風格豪放,曲詞潑辣風趣;語言通俗而口語化,生動自然,很能表現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寫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動。

 2、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后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 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為4大類:寫景、嘆世、閨情、世象。存世散曲約130多首,其嘆世之作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視為“豪放”派的主將,他雖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為主,其語言熔詩詞與口語為一爐,創造了曲的獨特意境。

 3、白樸(1226-約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開封)人,晚歲寓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等。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4、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臺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后,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并論。

 5、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

 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盡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48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